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考点集训第三十三课时(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考点集训第三十三课时(含解析)

第三十三课时模块二:非传记类(8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天工开物》序宋应星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①;釜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②。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③、晋华④,岂足为烈哉?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官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⑤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复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选自《天工开物》)【注】①楚萍:楚国的浮萍。②莒鼎:莒国的铜鼎。③郑侨:郑国的子产。④晋华:晋朝的张华,编篡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⑤肃慎:先秦古国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稠人推焉     稠人:众人B.釜之范鲜经 范:模样C.由先生而授梓 授梓:付印D.丐大业文人 丐:希望※【答案讲评】D (丐:请求,乞求。)n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B.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C.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D.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答案讲评】B (大意:想购买一些奇巧的东西用于考证,却缺乏钱财;想要招集嗜好相同的朋友,讨论物品的真伪,却没有招待的馆舍。只能照着藏在心中的孤陋见闻写出来,难道会很妥当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画图的人喜欢画未曾见过的鬼魅,而厌恶画实有其物的犬马,因为人们喜欢追求谈论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而不愿了解具体实际的东西。B.作者认为要了解世上的万物,一般都要通过别人的讲述或自己亲眼见到才能实现,而《天工开物》则用书本的方式为人们了解事物开辟了新的途径。C.作者指出本书是以“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次序编写,且本书讨论的尽是与功名进取毫无关系的事物,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D.作者说明本书是他在困苦的条件下写出的,没有条件做充分考证,仅凭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写之,难免有不当之处,体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答案讲评】C (“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提及相关信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1)如果士人生在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的土产,n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关键点:视,把……看成,把……看作;殊,和……有什么不同;矢,弓矢。)(2)在这个时候,打开与这些相关的图册一看,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啊!(关键点:斯,这;披,打开;如获重宝矣,像获得至宝一样啊。)附:参考译文上天覆盖之下,大地承载之上,物种称得上有万种之多,而万事万物随机变化,成为各种形态,而一点也没有遗漏,难道是人力造成的吗?事物已经有上万种了,如果等到别人的口头讲述和自己亲眼见到然后了解它们,又能知道多少呢?万事万物之中,对人生没有好处和有好处的,各占一半;世上有聪明博通事物的人,必为众人推崇。但是有的人连交梨、火枣都没有看过,就想揣度楚王得萍的吉凶;连釜的模样都没有见过,就想大谈莒鼎的真假。画图的人喜欢画未曾见过的鬼魅,而讨厌画实有其物的犬马,那么就算是郑国的子产、晋朝的张华,又有什么值得称美的呢?幸运地生在圣明强盛的时代,西南地区云南的车马,可以直通东北的辽阳;岭南边地的游宦和商人,可以横游河北一带。在这万里的区域内,有什么事物不能耳闻目见呢?如果士人生在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而帝王的子孙,在深宫中长大,御厨里正飘着米饭的香味,却想观看种田的农具;宫女正在剪裁华美的衣服,却想象着机杼织布的情形。在这个时候,打开与这些相关的图册一看,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啊!近年来写了一部书,名叫《天工开物》。可惜家中太穷困了!想购买一些奇巧的东西用于考证,却缺乏钱财;想要招集嗜好相同的朋友,讨论物品的真伪,却没有招待的馆舍。只能照着藏在心中的孤陋见闻写出来,难道会很妥当吗?我的好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可以感动上天,心智可以探知事理,凡是古往今来的简短嘉言,有一点可取的,一定诚心诚意地照着去做。去年(我所写的)《画音归正》,就由先生印刷;现在又有吩咐,要接着印刷这一部书,这种情谊或许是前世因缘所带来的吧!本书分成前后两卷,是以五谷为贵而以金玉为贱的意思,“观象”“乐律”两卷,其中的启发过于精深,自量不是我能胜任的事,所以在将要印刷时,把它删去。追求功名的文士,(可以将此书)丢弃在桌子上,因为这书和求取功名,一点关系也没有。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四月,奉新宋应星写于家食之问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言兵事疏晁 错n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n※【答案讲评】C (大意: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答案讲评】B (“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错,“胡”是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东方少数民族称“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答案讲评】C (文章第一段提出“择良将”的意义,强调用兵之道;接着第二段提出了与匈奴作战的的三套方略,即“以蛮夷攻蛮夷”“以长攻短”“以众攻寡”,强调临战之术;第三段,以战争凶险,战事多变,君主应该取万全之道的理念,权衡形势,结合上文的“道”“术”,提出“万全之术”。所以,“以众攻寡”是作者肯定的临战之术,从“衡加之以众”也可以看出,其为“万全之术”的一个方面,并无否定它的意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讲评】(1)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关键点:倾仄,崎岖不平;且……且,一边……一边……;之,助词,的;罢,通“疲”,疲劳;中国,中原。)(2)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关键点:虽然,尽管这样;凶器,不祥之物;“兵,凶器;战,危事也”,判断句;以,介词,把;为,成为、变成;俯仰,时间短暂。)附:参考译文臣听闻自汉朝兴起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入侵得小利,大规模的入侵获大利。吕后专政时,(匈奴)再次侵入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这之后又曾侵入陇西,杀死(守城的)官吏与士卒,大肆劫掠。臣私下听说(将军)打了胜仗的威风,可以使部内百姓都有百倍气势;而吃了败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气)长期都不能恢复。自吕后专政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围困,百姓气势被损伤,没有了求胜之心。现在陇西的官吏,依赖社稷神灵,遵奉陛下圣明的诏命,团结士卒,磨砺他们的气节,发动那些已经被损伤了(气势)的百姓,来抵挡正乘胜(进军)的匈奴,以寡敌众,斩杀(匈奴)一王,击败其部众,收获丰厚的战利品。并非陇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别),而是将领统帅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不同。所以兵法说:“有必定胜利的将领,没有必定胜利的百姓。”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将,(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选择。臣又听闻小国和大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强国和弱国(所面临的)局势有异,险要与非险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别。卑微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均势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表现。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国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国马匹(的能力)不如他们;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以轻车突骑攻击,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挠乱阵脚;用劲弩长戟,比较攻击密度和长度,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坚甲执利刃,攻击以长兵短兵互相交错配合,再以四处游击的弩兵往来掩护,成什伍编制一齐向前冲阵,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强弩骑射的将卒,张弓向同一目标齐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撑防御了;至于下马格斗,剑戟相交,攻击行动力求迫近对方,与之短兵相接,那么匈奴人的脚下(速度)就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了:这是中国擅长的地方。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国的长处有五个。陛下又兴兵数十万,用来诛讨仅数万的匈奴,众寡悬殊,这用的是以十击一的方法。n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所以,用人海战术争胜,(一旦)失败难以再振作起来,便追悔莫及。帝王选择的方法,当出自万全之策。现在义渠之类的蛮夷之族投降汉朝的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如果地势险要崎岖,就用他们来抵挡匈奴;如果地势平坦道路畅通,就用我朝的轻车武卒来约束他们。两军互相辅佐、依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加上权衡比较实力则我方军士数量众多,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史记》传言:“狂妄之人的言语,圣明的君主(也会于其对错)有所选择。”臣晁错愚昧鄙陋,冒死进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能裁夺择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