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七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七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

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近三年全国卷本考点考查统计时间考查形式考查情况2018非连续性文本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理解、分析文章内容;③概括、分析文章内容。2017非连续性文本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③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④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2016连续性文本(传记)①分析概括文本内容;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③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⑤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继续延用2017年的命题形式,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但试题在具体题型和分值上作了微调:第8小题由原来的五选二改为四选一(分值由原来的5分变为3分),同时增加了第9小题的考查难度和分值(由原来的4分改为6分)。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很可能仍会保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考生在备考时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在日常的阅读中要重点关注科技、民生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走进高考  【p259】(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n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离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日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n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答案讲评】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中“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说法错误。材料三结尾说日本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其中的“难以涉足”不等于选项所说的“尚未涉足”。)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讲评】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于文无据且表述不合情理。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发现自然奥秘,探究宇宙的未知,进而为人类更好地生活服务。如果将中国和欧洲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通信安全技术的首要目的简单地归为“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未免太狭隘。)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n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文三则材料来自不同媒体,各自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侧重点自然有所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材料的重心。材料一来自《人民日报》,其承担重要的宣传导向责任,所以重在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材料二来自《自然》杂志,其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这则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所以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材料三是日本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侧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在具体分析原因时,既要结合材料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又要考虑不同媒体的不同背景与立场。](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n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n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答案讲评】AD (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从文中第二段的表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磨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是一个领起下文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答案可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概括。注意围绕“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进行简要概括。](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对传主的评价。文章标题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的“属于自己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联系文章内容,“属于陈忠实的句子”应该指陈忠实在文学生涯中的探索、体悟和取得的成就。“永留人间”说明他的文学成就影响力巨大。“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出现在最后一段,因此答案应从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中加以概括。]n(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要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以从陈忠实身上看出,“剥离”和“寻找”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剥离”和“寻找”贯穿于陈忠实的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依次概括出答案。]考点探究  【p261】考纲在线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4.探究 Fn(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简要解读一、理解 B(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重要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重要概念常常包括: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题要领:1.要明了命题者的命题原则。第一,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本作为答题的依据;第二,“重要概念”不是来自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加理解;第三,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分析辨别。2.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从词语所在位置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整个句子意思完整要求等各方面去确定词语的基本意思。对有些词语的理解应从语段内容的角度去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层次性、内容的连贯性及内涵的完整性。个别词语的含义必须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倾向,来确定其含义,特别是对词语语境义的提炼与概括。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采取以下不同的方法:(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选出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2)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n(3)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要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设题角度Ⅰ: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典型题例】(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科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自然教育受众群体特征(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n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答案讲评】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三中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是一种……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材料四中说“生物恐惧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所以,A项中“天生就能……交流”,B项中“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C项中“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类的表述都绝对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重要概念指文中的重点讲述对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主要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重要概念的考查多出现在选择题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张冠李戴”等。答题时要注意精准比对选项和原文,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别。](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的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含意……如果对这些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文章。因此,在阅读能力测试中n,必然要考查准确把握句子含意的能力,尤其是把握关键句子含意的能力。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意,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②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何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文中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以下类型:①结构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③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或蕴含某种深层含意的句子。④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1.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任何语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要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首先应找到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其次要注意这些句子的上下文,主要看作者有没有直接或间接对这些句子作阐释(常常是议论或抒情性文字)。如果有,这些阐释性的文字对我们理解句意往往很有帮助;如果没有,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分析归纳。2.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不仅要留心句子所在的上下文这个大语境,还要注意句子本身这个小语境,尤其是关键词语。有时一个句子只要理解出其中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了。要弄懂句子中重要词语的意思,还应特别重视词语的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句子的内涵;另外要注意品味一些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等等。3.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注意分析句子的结构。对许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的含意,往往需要借助语法来分析理解。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此时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一个分句上;理解特殊句,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或分句的次序变动而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4.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还要注意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时,作者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通常在文中有意使用一些修辞手法。面对这样的句子,我们要根据修辞的规律来分析,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一般来说,对于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句子,要透过喻体或象征体寻找本体,只有找到了本体,才算从根本上理解了实质性内容。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分析喻体与本体、象征体与本体的相似之处,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设题角度Ⅱ: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n材料一上映时间影片上映时间影片1954蓝桥会1981天云山传奇1955水乡的春天1982牧马人1957女篮五号1983秋瑾1958黄宝妹1984高山下的花环1958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86芙蓉镇1960红色娘子军1992启明星1962大李小李和老李1992清凉寺钟声1965舞台姐妹1993老人与狗1975春苗1995女儿谷1977青春1997鸦片战争1979啊!摇篮2001女足九号(百度百科·谢晋导演的作品)材料二 有意思的是,截至统计时,只有《红色娘子军》《李双双》《小花》《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集结号》能在评选时同时得到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四个奖项,可以说是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奖项最多的影片。在这几部电影里,谢晋导演的电影占了一半!单单看这一个侧面,其实就足够说明谢晋的成就斐然了!(选自陶丽、来斓《谢晋传》)材料三 “《面对面》光影百年——专访导演谢晋电影人生”曾在为谢晋做专访时就《芙蓉镇》提出了一些问题,谢晋详尽地作了回答。记者(解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谢晋的创作权利得以重新恢复,经历了十多年的磨难和沉淀,谢晋无论作品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均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之后,1986年,谢晋拍出了他电影生涯的巅峰之作《芙蓉镇》。这部电影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作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和之前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一起,被人们称为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n(关于刘晓庆、姜文扫街跳舞)记者:你为什么那么设计呢?那么苦难的岁月、那么个困境当中,你用那么浪漫的手法?谢晋:这也是当时很重要的细节。姜文这个角色本身是文化馆的,他懂音乐,会华尔兹。只要有点文化的人就知道这是探戈还是华尔兹,还是四步,他就讲,一二三,教晓庆。晓庆跳得很好的舞,做不会跳的样子,而且演得还不错。……这么艰苦的、这么受到迫害的,居然还在这么一个镇上,还在跳着华尔兹,太有意思了。……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秦书田在追求胡玉音嘛。记者:但是您当时怎么会想到要加这个呢?谢晋:这个对人物性格非常有好处的。(选自陶丽、来斓《谢晋传》)材料四 我曾经跟谢导工作过一段时间,最后那几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每次看见我都会说:“没时间了,我要去拍戏了。”每次听他说这句话,心里都有些难过。人都知道,因为缺少投资,当时他其实是无戏可拍的。但是他每天还是一副匆匆忙忙、整装待发的样子。他的好朋友、香港导演李翰祥,在片场心脏病发,不幸逝世。别人都很悲伤,他却很羨慕,说,我也要像他那样,要死就死在片场,不要死在病床上。可见他对电影、对创作投入之深,用情之专。好像没了电影,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而一旦有机会可以回到片场,他会马上就进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状态,甚至生死毁誉,都可以置之度外,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谢晋的视听语言无疑是有强烈艺术魅力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拍东西,喜欢追求一点诗情画意。这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人文传统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就像唐诗、宋词、元曲和历代绘画里体现出的那种中国传统文艺精神一样。我以前问过他,一生拍过的电影场面里,最得意的有哪些?在我印象里,他说得比较多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芙蓉镇》里男女主人公跳着华尔兹扫大街,另一个是《舞台姐妹》里戏班子拉纤的场景。我觉得“诗情画意”这四个字,是打开谢晋电影艺术大门的一把钥匙。今天的年轻人,想要理解谢晋电影的视听语言无论如何绕不开这四个字。谢晋有句名言:艺术家要对社会问题发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艺术家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这是一种电影的社会价值观,它回答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拍电影?好比有些人是为了赚钱而拍电影,有些人是为艺术而艺术,但谢晋不是,他拍电影就是要对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发言,特别是某些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当然,这也不是谢晋一人独有的,而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一种文艺观念。只不过,谢晋表现得更典型、更鲜明。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n都涉及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他每拍一部戏之前,都会要求演员排练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小品,有的是把剧情预演一遍,有的则跟剧情无关,只是某一个特定情境。这是他在工作方法上的一大特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演员,特别是表演经验不足的青年演员,通过小品排练来慢慢接近人物,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思维逻辑和人物的情感、情绪。(选自石川《谢晋是中国电影来路上最别致的风景》,《文汇报》2018年6月15日)材料四的原文标题是“谢晋是中国电影来路上最别致的风景”。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一)字面意思:谢晋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最伟大最独特的电影人。(二)具体表现:①对电影事业投入深、用情专。作为新中国电影人,他将电影视为生命,专心致志、积极追求。②导演方法匠心独运。拍戏之前,让演员通过排练小品的方式丰富表演经验、走近角色。③电影作品艺术魅力独特,社会价值非凡。视听语言讲求诗情画意,作品内容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方法见本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课时练习见P447“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五十四课时二、分析综合 C(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筛选与整合信息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此点与论述类文本要求完全相同。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取舍,辨别正误,略过无关信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信息,或对某一观点、信息等重新排列组合,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识别、分类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维习惯和水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切入点归纳:1.应从“信息”具有“别样的风采”切入。“实用类”信息应有:①“传记”中“传主”的各种相关因素,人生轨迹、细节、基本事件等;②“新闻类”作品文体信息,如“时间”n“地点”“人物”“事件”“结局”等;③“调查报告”中“依据”“过程”“数据”“结论”“背景材料”“影响”等;④“科普”类文章中构成“科普”的要素,启示、结论、发现等。⑤非连续性文本因其由多则材料组成,筛选信息时则应注意从以下两个原则入手:一是把握多则材料指向的共同主题;二是把握每则材料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2.从“实用类文本”的文体角度切入,不同实用文体有不同载体表现。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通讯中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实用类文本的关键。3.尊重信息,处理好“文本信息”与“自我信息”的关系,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不以个人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要领:1.认真审题,确定筛选方向。考生在做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时,第一步就是审题。信息整合对审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抓住题干里的关键词,更需要仔细思考出题者的意图,发现题目背后隐藏的思维链,开拓答题思路,找到答题的方向。2.整合信息。整合信息,就要有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的意识,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提取信息上。从题干中提取的信息是表面的、肤浅的,必须自觉地将提取、理解、储存的信息作为加工改造的原料,才能针对题目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3.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并归纳。解答此类题,应带着题干的要求回归原文,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筛选归纳,或对原文中相关内容进行简明化处理,删除其中的次要信息,形成简明的观点,或对原文的相关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对局部信息的筛选要对原文中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并注意对段内的句子进行切分,摘取关键词语作答;对整体信息的筛选应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利用段首句或段尾句找到答题的角度。设题角度Ⅲ: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1983年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高科技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基于此,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意识到我国闭关锁国多年的差距,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邓小平批示,国务院通过《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计划云集了当时国内顶尖的人才,选择性地跟踪国际新技术,了解了世界前沿,培养了人才,加强了我国对世界高科技的理解力。(摘编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构概况》)n材料二:国务院1986年2月批准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其目的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支持基础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年度预算从1986年的8000亿提高到2017年的28,000多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许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1998年的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2008年的国家千人计划和2012年万人计划,一浪接一浪,规模越来越大,形式和期限以及管理方式执行灵活,覆盖面宽,造就了一大批努力奋进的科研团队和中青年高级人才,形成了众多的重点学科和新型产业,将中国许多高科技领域直接领向国际前沿。十九大提出的“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召唤,是重大国策,牵涉到的问题包括理念、制度、机制、方法,甚至态度和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才和人才工作者们都必须面对的严肃挑战。当每一个大写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得到学习、发展和发挥才干机会的时候,当每一个“人才”不再是“英雄”而只是具有特别能力、能作特殊贡献的普通“一人”的时候,就是中国人才涌流、创新不断,登顶世界文明高峰的伟大新时代。(摘编自蓝志勇《克服“中梗阻”提高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实效性》)材料三: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的实施,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各领域的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留学归国人员逐年增加,境外来华专家已由2011年的52.9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6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5%以上,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多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和被引用量排名世界前列。量子调控、中微子振荡等一批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等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新能源汽车、杂交水稻等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世界潮流。量子通信技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摘编自薄贵利《为强起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材料四: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很多企业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补齐科技短板、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赢得国际竞争优势,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数量显著上升,中国科技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以及高校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除了一线城市,n杭州、成都、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摘编自黄维《留学人员圆梦适得其势》)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引起了我国科学家对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高度关注,间接推动了我国高科技的发展。B.1986年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后,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多,显示了国家对科技事业日趋重视。C.十九大提出的“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政策,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国策,是实现国家发展、尊重人才并顺应当代中国人渴求“成为英雄”的强大自我实现的愿望做出的正确决定。D.企业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科研短板之一。这一现状如不解决,将会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答案讲评】C (“当代中国人渴求‘成为英雄’的强大自我实现的愿望”说法有误,从材料二第三段可知。)[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要注意题文对照,具体方法:(1)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这是正确解题的基础,考生可以根据选项中的关键内容进行确定。(2)明确选择题的命题方式,精准判断。判断时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直接概括,这部分内容要找到对应的原文,关注原文中重要的字词、修辞语和限制语等,看是否有曲解文意、断章取义、遗漏信息、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张冠李戴等现象。二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包括对原文不同内容之间关系的判断和对原文内容的合理推断。]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领中国在不少高科技领域进入国际前沿的,正是由国家众多人才政策打造的优秀科研团队和中青年高级人才。B.多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和被引用量排名世界前列,其主要原因是境外来华专家人数增多,带来了人才科研能力大幅的提升。C.从材料三来看,我国实施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科技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要缩短中国在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较大差距,就必须推进人才引进政策。n※【答案讲评】B (“境外来华专家人数增多”并非其主要原因。)(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此点与必考论述类中“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部分相同,但是增加了“分析语言特色”这个内容。语言特色,是各种文体在表述内容时形成的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体,语言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作者,写作的语言风格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分析语言特色,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审美体验,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结构,主要是要理清文本的层次,确定好各部分各段落之间的联系,明确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注意前后文的过渡、照应等。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归纳要点,从中进行概括。对传记作品来说,要求全面总结传记作品中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经历、贡献成就等内容,能体会各类传记作品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特点。对新闻作品来说,要能够概括各类新闻体裁作品的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和所依据的传播思想,具备分析和掌握各类新闻体裁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色的能力。分析语言特色,命题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文体,让考生品味文本的个别语句的语言特色,有时也会针对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设题。把握文章结构,一般命题主要是针对语句或语段的作用设题,要求答出其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问题的形式基本上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解题方向比较多,如突出要点、概括内容、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增强文章感染力、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前文照应等等。概括中心意思,往往和鉴赏、探究层级的一些题合并考查。概括中心意思一定要在归纳要点的基础上进行,避免漏点,防止概括偏颇。“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解题要领:1.区分文体,明确特色。简明是新闻类文本语言的基本特点。通俗是传记类文本语言的基本特色,类别不同,语言风格也各有不同: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2.引析结合,有述有评。在分析文本语言时应从文本中举出典型例句,然后对这些例句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这样才能收到窥一斑以见全豹之效。3.明确特征,个性分析。实用类文本的结构自有特色:消息为“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也有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传记则多采用顺叙方法。4.整合全篇,n抓住关键。注意三处位置:开头处、结尾处、过渡处。注意几类句子:一是含蓄表达议论的句子;二是抓住文章标题、注解等外现信息;三是观点句、统领句、中心句、收束句等。总之,文章敏感部分常常蕴涵着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可忽视。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设题角度Ⅳ: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文本见P430“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中的“【典型题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中国高科技事业有了重大进步。请结合材料,多角度概括中国高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人才方面: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培养和吸引大批科研团队、高端人才;提升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②成果方面:科技论文、基础研究等进步显著,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③体制方面:国家立足世界,制定计划纲要,从制度层面给予有力保障,营造了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这类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等)。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确保不遗漏要点。重点注意段落中的段首句和段尾句。第三步:确定信息所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三)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体基本特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章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对于“表现手法”这一点,高考一般考查这些文体具有的文学性特征,主要包括对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分析,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的分析,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分析作品使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次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分析其作用。对各种表现手法的分析,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内容进行。命题一般是要求结合文体特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段或语句,或阐述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等。“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解题要领:n1.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做题策略。特别是就“表现手法”而言,更是如此。2.选择文本中表现最集中最充分、选择自我准备最充分的一点。充分利用题目提供的自主选择空间,尊重自我感觉,只有把文本体现得最充分的与自我感觉最良好的那个点选出来进行分析,才能保证自己的分析充分到位。3.从“表达效果”切入。“效果”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这样全盘考虑,会有事半功倍之效。设题角度Ⅴ: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僮那样的主仆关系。”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n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选自《大公报》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摘自百度)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摘自百度)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引用吴祖光本人对《凤凰城》的反思之语,正面表现了吴祖光善于反思、谦虚、勇于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增加了传文的真实性。引用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侧面突出吴祖光的精神和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与赞美之情。②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传文的内容,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n课时练习见P450“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五十五课时三、鉴赏评价 D(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指作者的观点和作品所涉及的主要人物的观点或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阅读时要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指出其中支持他们观点的相应的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这个考点来说,对文本“主要观点”“基本倾向”的评价,都必须做到:一要尊重文本事实;二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作品的解读要有一定深度。命题主要是让考生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做出评价,谈谈自己的认识,灵活性非常大。虽然答案往往没有严格限制,但要注意立足文本,不能脱离评价的方向和范围,也要注意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切忌以偏概全、主观臆断。“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解题要领:1.找准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并做出客观而周全的评价,力戒以偏概全,主次颠倒,主观臆断。2.要有个性色彩,即对文本的观点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时,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从而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3.尊重文本,尊重事实。尊重文本事实,不要主观臆断,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对文本的观点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文中人物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应更多地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总之,这是要求考生把文章放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去进行评判。“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一般会以正面为主。实用类文本的题材往往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和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时要立足文本,开阔视野,联系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等现实内容,客观地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命题主要是让考生深入解读文本,联系现实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做出客观积极的评价,灵活性也非常大,答案没有严格的限制。“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这种能力通常是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作一篇微缩的论文。n“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解题要领:1.正确解读文本比如评价传记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首先就要辨清传主和传者的立场。一部传记包括传主的个性立场,又含有传者的态度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同一的,有时可能是相异的,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全部。而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不过,当传者的情感态度与传主的情感态度不能一致的时候,我们对传记存在的价值与产生的影响就应该分别加以考察,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在传者与传主的情感态度一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彼此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或产生的影响也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比如评价传记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在对传记本身的情感态度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还必须把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能够看到传记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对传主,我们要把他放在他成长的具体环境中去考察,而对传者,我们则需要把他放在他作传的历史时代中去衡量,看他对传主材料的取舍加工、评价判断。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存史”“资政”“教化”这样的三个方面对一部传记的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从过去、现在、将来,存史、资政、教化,积极与消极等各个方面对一部传记进行考察,应该说就已经很全面到位,达到了“立体”考察评价的要求了。3.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的评价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提出的观点必须明确;之后,还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比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到的史实或现实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观点的证明;最后做一个小小的综合性的结语,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还要努力做到言之成理。要注意的是,一部传记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我们的分析评价一定要从主舍次。当我们发现一部传记的价值和影响有好几个方面都很重要时,也要学会详其一而略其余。企图在对一篇短文评价的时候解决好所有问题,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设题角度Ⅵ: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以及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n材料一 当你16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是在玩游戏,看电影,还是在憧憬着将来找一份赚钱的工作?1947年,卢永根16岁。他祖籍广东花县,其祖父辗转至香港谋生,逐渐富裕。卢永根的父亲是一家英国律师行的高级职员,他在家中排行老四,自小生活条件优渥,接受了较好的香港教育。用今天的话来说,卢永根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衣食无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当时的社会苦难没有认识。“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饭吃……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人人有书读,人人都是诗人,都是音乐家……我们的生活啊,就是诗境。我们的语言啊,就是音乐。”这就是16岁的卢永根以平原为笔名写的一首诗。字里行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加入中共地下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卢永根18岁。他谢绝了家人的挽留,抛弃香港灯红酒绿的生活,以一名地下党的身份,回到内地,成为岭南大学农学院的学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很多社会名流、巨贾大亨都纷纷南渡珠江,选择到香港避难,试图获得正式的港人身份。但这个18岁的香港仔,却依然北归大陆,此后不管风云变幻,时局动荡,他却从来不改初心,扎根广州。(选自《卢永根的选择与传承》)材料二 卢永根长期从事水稻遗传研究,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进展。60年代初,他把我国水稻品种划分为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70年代后,他根据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通过对水稻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进行基因分析,他发现它们的育性恢复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为不完全显性,有剂量效应。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最少由6个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根据相关信息整合)材料三 因罹患癌症,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n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看到卢永根用颤巍巍的手掏出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2014年,卢永根和他哥哥还悄悄将老家两间商铺祖屋捐给了当地小学。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孩子已经自立了,他的个人财产最后应为社会作贡献。在卢永根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选自《无言的火花》)材料四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卢永根个人存款数百万,但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卢永根的做法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体现;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社会和时代最需要发扬的美德;②卢永根省吃俭用,把存款捐给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不同于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③人要与时俱进,这主要体现在思想和工作上,而不是个人生活上,生活上坚持低标准,思想和工作上坚持高标准,才能不忘初心,不迷失方向。[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题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二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一般是分析传主的品质或其成功的原因,向外延伸一般是谈自己的看法,有“结合实际”的内容。向内挖掘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事例;向外延伸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文中事例+现实事例。同时要注意观点明确、用词准确、要点不重复等。本题属于向外延伸,注意答题采用的组织方式。]n(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指文本在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所具有的特色。“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就是要求学生明确文本特色之后,结合文本说明文本营造这种特色的目的,进而判断这种特色的优缺点,从而达到更深入地解读文本的目的。命题有时是让学生对其中某一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如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取材特点、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时要求学生说说建设性的意见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解题要领:1.选定思考、判断的目标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该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这个被选定的对象是自己能够把握的。2.确认文本的某种特色我们必须结合文本对自己所选定的“某一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你选定的的确是该文本的特色所在。3.思考和判断要有深度“深度”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察,文本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一特色必然会给其他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二是学会借助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三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要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样就有了“深度”。设题角度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追踪逃亡者①气喘吁吁的逃亡者自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②在这座城市里,假如有一个叫罗杰的在逃犯,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他犯下了命案,就像卡里·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一如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扮演的角色?或者和《第九区》里的沙尔托·科普雷一样,是名高危病患那样?这些都无所谓。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他在遍布全城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成功脱逃了?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自己的主人。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n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③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条汗腺。汗液包含水和盐,还有尿素和氨水。汗液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的细菌的繁殖发出令人作呕的酸味。④汗水和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展身手。⑤当然,罗杰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另外,罗杰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乙烷、2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⑥即使气味还不足以出卖罗杰,他的心脏也会改变这一切。首先,人类心脏以每分钟约70次的频率搏动,这一人类特有的节奏引发一种典型的振动,能够被一些仿地震仪原理制造的仪器在几米内探测到。⑦另外,心脏细胞和所有的肌肉细胞一样,也有肌电活动。在医院中,医生往病人皮肤上粘贴电极测量这一活动,而更尖端的仪器现在已能对微弱的心肌电活动实施远程探测。最后,可能背叛我们的还有大脑。它由60亿至100亿个神经元组成,它们通过神经电信号进行交流,这样用于探测心电活动的仪器同样也能对此进行远程探测。但鉴于神经电信号比较弱,有效探测范围目前还不超过几厘米。或许几年后这个距离能大大增加。总之,即使在密闭的掩体内,罗杰也不太可能逃脱追踪。当然,这些探测器不仅可以用来制服暴徒,还能成为制造大团圆结局的神奇工具。想象一下其他的罗杰:这一个或许是少年帆船爱好者,不巧被巨浪卷走;那一个或许与妻子在参加野外滑雪时被雪崩掩埋;那一个或许是科学家在参加某地考察时与自己的组织失去了联系……体温或者心跳等都可能让他们得救。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章第二、三段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如本文虚拟出搜寻罗杰的情形,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②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如文章第二段多次使用了设问句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如本文中将人说成“热血两足动物”,极为诙谐幽默。n④语言准确,严密。如“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条汗腺”等。课时练习见P452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五十六课时四、探究 F(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当事人的角度,也可以是旁观者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以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等。“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文本中显示出来的或隐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探讨这种精神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积极意义,有什么消极影响等。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传记,要深入研究传记作品的时代、社会和个人背景,充分挖掘传记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人文内涵;要善于结合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2.访谈、新闻无不展示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显示特定人群的价值追求。阅读这类作品,也要善于结合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3.报告具有新闻及时、迅速、真实的三大特点,对文本中所写的人,考生要从人物的事迹、言行、性格中发现其时代精神、闪光点;对报告中所写的事,考生要弄清事件的本质,所反映的问题的意义、作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性、先进性和落后性。4.对科普文来说,主要是探究其在科学普及上所发挥的作用,即在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促使公众参与科技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作用。命题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是主观题,也可以是选择题,命题方向主要是让考生解读文章中的一些内涵比较丰富的内容,并对其做出恰当的评价,有时要联系实际或结合自身,谈谈对文本中某个人物或某个观点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解题要领:1.善于在捕捉主要材料上下功夫。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精神实质的那些材料进行分析,只有抓住了这些主要的材料,所作的分析探讨才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2.善于在分析、提炼、概括上下功夫。通过描写悟内涵,透过现象n看本质。对题目的解答不能停留在材料表层,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在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的意义,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准确简练地概括出来。3.善于在个性化解读上下功夫。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4.答题的时候尽量分条陈述。使得答案以简洁、明确的形式呈现。设题角度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 许渊冲:江西南昌人,英语和法语教授,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100首》《中国古诗词300首》。英文译著主要有《诗经》《宋词300首》《楚辞》《中国古诗词600首》《汉魏六朝诗150首》《元明清诗150首》《唐诗300首》等。他的30首译诗还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目前他的旧著新作已达120本。(综合《英语教育周刊》等信息)材料二 许渊冲走上翻译之路,提倡音美、形美、意美“三美理论”、“以创补失”等翻译之道。译界争鸣,他时常遭反驳,甚至被贴上“文坛遗少”等恶名。一部外国名著动辄数十种译本,不同译本孰优孰劣在旁人的评价语系中,“各有千秋”“见仁见智”是常用词。许渊冲不喜欢这些词儿,“总得有个高下的嘛!”他的结论是:我比别人译得好。有人背后笑他:“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许渊冲一脸不屑:“那也要看我的瓜到底甜不甜!”许渊冲和赵瑞蕻辩论《红与黑》“谁红谁黑”的问题,同许钧讨论等值翻译和再创翻译的问题,对冯亦代反驳陈词滥调的问题,向韩石山回击自信与自负的问题,与江枫、陆谷孙、王佐良等激起“形似”与“神似”的论战……每次口舌相争或笔墨相伐,许渊冲均是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一旦喷完写完,他又用冯友兰的“以理化情”成功疏解情绪。这时,他就天真到心无芥蒂以致“敌友”不分了。写完对韩石山的回击文章之后,许渊冲一时找不到发表的地方,竟一个电话打给韩石山,说想发表在韩主编的《山西文学》上。韩也不是俗人,欣然应允,两人成了忘年交。(摘自江胜信《许渊冲:译道独行侠》)材料三 人物工作室:听说1999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大学的10位教授,提名您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位评委给您回信,称您的翻译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您回信说,诺奖一年一个,唐诗宋词流传千年。您是如何有这份底气和自信的?许渊冲:诺贝尔奖只说明评委那十几个人喜欢这个作品,n我不把这个看得很高。如果读者看了我的书觉得人生更美好,我觉得更有意义。人物工作室:您说过您做翻译,是要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但要让世界领略这份“美”,需要尽量弥合中西方文化的表达差异,您能否说说在翻译中,如何努力消除文化的差异和隔阂?许渊冲:中国诗词往往意在言外,英诗却是言尽意穷。中诗意大于言,英诗意等于言。如果言是一加一,意是二,那英诗就是1+1=2;而中诗却可能是1+1=3。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如果只表示春蚕到死才不吐丝,那就是1+1=2;如还表示相思到死才罢休,那就是1+1=3;如还表示写诗要写到死,那就是1+1=4了。(摘自《96岁翻译家许渊冲成“网红”》)材料四 许渊冲前年接受了出版社邀请,向莎翁剧作翻译发起猛攻。他给自己规定每天一千字的翻译量,如果这个数量没完成,不论时间多晚都会补上。迄今他已翻译完成11部,出版了《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等10部。“莎士比亚写得满意,我翻得也满意。”许渊冲一再说,“我要活到100岁,把莎士比亚剧作全部都翻完!”(摘自路艳霞《活到100岁,翻译完莎翁剧作》)许渊冲身上体现着当代中国最需要的时代精神,请进行简要的阐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许渊冲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前无古人。实现强国梦,特别需要许渊冲这样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因循守旧,就无法实现强国梦。②让中国美成为世界美的文化自信。许渊冲认为中国诗词意在言外,胜过英诗,立志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这种文化自信对于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显得特别珍贵,没有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就会失去民族特性和民族尊严。③追求三美译作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许渊冲翻译注重音美、形美和意美,精益求精,力求超过别人。这正是当下提倡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只有各行各业的人们具有了这种意识和精神,努力工作,追求极致,我们国家才能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④不忘初心永远进击的进取精神。90多岁应邀翻译莎士比亚剧作,这种不忘初心永远进击的进取精神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特别珍贵,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面对时代洪流,都要牢记使命,不被诱惑所迷惑。⑤既讲原则又有和谐的包容精神。许渊冲在争论时愤愤不平,争论过后正常交往,颇有“和而不同”风度。上至国际外交,下至个人交往,都要有这种精神,这样才能在命运共同体中和谐共生。(任选三点即可)[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本题主要探究文本写作对象的品质、行为的特点和当代意义。虽然是探究类题目,n但答题时要以文本为依托进行分析。](二)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写作背景”指作者写作该文本时所处的大的时代环境以及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与处境等。“写作意图”指作者写作该作品的本意、主旨,即作者想通过对某一种现象、某一个问题的调查、记叙、探讨所展示、解释、揭示的意义、思想等。命题一般是主观试题,要求考生就作品的某个点或某个方面,联系该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深远意义或言外之意的探究。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与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大致相同。新闻、报告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一般要从宏观上探讨,并且在文本中有所体现,有的新闻在文末要介绍背景,有的报告在开头要交代写作意图。传记、科技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从微观上探讨。“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解题要领:1.紧扣文本,找准暗示作品背景或能反映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关键语句。文本往往通过标题、文本内所涉及到的习俗、文末注解或有关写作时间的提示等途径,暗示出写作背景。2.进一步找到能反映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关键语句。文本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当然还要注意差别。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能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因而就要进一步从文本中寻找能反映、体现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关键语句,它是作者所要说明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文本的中心思想。实用类文本往往在篇首或篇尾用简明的文字、概括的语言来直接表述,提示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使主题表现显露而扼要。3.再联系自己相关的知识储备,进行阐述。包括你对作者生活经历、所处时代特征以及他的作品的影响等进行分析。从当前的命题实践来看,主要在新闻、调查报告等实用文中进行尝试,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就是我们当今生活的大环境。平日,同学们要关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有所思考,有所积累,在考场中也许就会轻松很多。4.表述要清晰,最好分条阐述。设题角度Ⅸ: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长江女神”芳踪已逝?[文]ShaiOster [编译]华宝n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n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文章为什么引用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方法参见本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解题要领”。](三)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考点要求考生能对文本进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必须明确: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考生可以对文本作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主要检测考生能否发现文本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理解。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不可能是全开放的,因此,试题的答案不会漫无边际。今后的命题方向:将从读懂文本层面设题,紧扣文本的基本特征,题目朴素规范,指向清晰,力避偏题和怪题。“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解题要领: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概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现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另一方面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n设题角度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却有心无力,这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位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生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可能才是正解。(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材料二:2016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受访大学生又表示“要花精力聊微信等,建立归属感”。围绕“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读得少”的问题,天津大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树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材料三:由于时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汉语语言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日常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处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材料四:n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在大学生中,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如何解决这一危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社会层面,重塑经典阅读系统,营造良好的阅读经典的环境,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②学校层面,大力探索经典阅读学习的规律,积极进行教学和考试改革,提倡熏陶式教育,整合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③个人层面,敬畏经典,研读经典,改变松散的阅读习惯,远离快餐化、碎片化阅读,潜心阅读,构建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回答这类题目时不能信马由缰地谈自己的看法,而要对文中的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谈看法、提建议类试题的答题思路:(1)筛选文中相关的观点、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2)注意文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成绩可总结为经验,不足从反方向总结;整合,同类合并,重点注意段落间的关系,分清答题的角度,分点作答。]课时练习见P455“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五十七课时夯实基础 【p275】一、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相关知识(一)概念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是指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实用类文本”而言的多则阅读材料,它主要由图表及片段的多则实用文本组成。如全是传记的片段文本组合,n全是新闻的片段文本组合,或者由多则片段的传记、新闻等文本组合等。这种片段文本组合形式带有时代性、综合性、跨文本性的特点,大大拓宽了文本的呈现形式,给命题者取材带来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二)考查意义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选择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熟练、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获取文中有效信息的能力,贴合“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图文转换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考查考生的思辩能力,能够增强思维核心素养;有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当代文化等的发展,对文化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让考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中,贴合“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三)文本特点从主题上看,文本内容或涉及各行业的发展,比如通信安全方面的最新成果(量子科学)、出版行业的转变、电视台记录频道的运营模式、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和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与价值等,或涉及当代社会中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热点问题,比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从文本组成看,一般为2-4则材料,总字数在1000字左右,其中一般会有一则材料以图表的形式出现(2018年全国卷Ⅰ除外)。从整体材料上看,各材料之间具有关联性,且指向共同的主题。(四)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1.强化整体意识,抓住主题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每则材料一般都各有侧重点,但这些材料一定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大方向或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那些看似讲述不同主题的材料,实际上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考生在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时,需要找出它们的共性。考生如果不从整体出发、具备共同话题意识,在把握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时,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对多则材料内容的把握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理解,组织出的答案就会偏离题目的要求。2.强化角度意识,抓住内容要点非连续性文本往往兼具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所选的几则材料都属于一个共同的话题范畴;二是每则材料因为自身的出发点、定位不同,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话题进行阐述,各有其侧重点。材料的侧重点,往往决定了答案的侧重点。所以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在把握共同话题的前提下,还应特别注意每则材料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寻找、发现文本的不同角度的常见方法有:①注意文章中表示内容侧重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和语句,n如指示代词、顺序词、范围(时间、空间)词、类别词、关联词等,区别不同内容的重点。②找出关键句、中心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等,提取不同文本的要点。3.善用“比对法”,理解句意关于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的题目,其设错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改变句子的内容,二是改变句子的逻辑关系。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善于运用“比对法”。(1)比对词语。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的比对,考生要注意分析选项在对原文句子改造的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动了哪些词,增添了哪些词,改造后的句子是否与原文的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最值得考生优先比对的词语有:①指示代词(如“它”“这”等),比对这些指示代词在选项中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7题A项的最后一个分句对应材料一第二段中的“这个问题”,C项第一个分句对应材料三中的“同样设施”,都要找到具体所指。②范围词(如“都”“所有”“有些”等),看这些词是否有随意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现象。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7题C项中的“有些日本科学家”是针对材料三中的齐藤直人的转述。③概率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这些词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的关系或存在说法过于绝对的问题等。(2)比对关系。比对的第二层是逻辑关系的比对,考生要分析选项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是否合理。一般分两步:①注意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住关键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逻辑关系,且以因果关系居多;②比对选项中每一个分句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以及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注意因果关系,看是否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错误。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7题D项中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即因果关系)与原文不符。4.掌握读图方法,把握关键要素图文转换在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两套都有考查。一般有两种命题方式:一是框架图,即用框架图的方式梳理材料内容,主要考查材料中事件的发展过程、材料的重点内容以及材料的结构等,设误点多为材料中事件发展环节的缺失、材料内容的错误解读、文章思路的错误概括等;二是分析材料中的统计图表,材料中的统计图表有柱形图、曲线图、饼状图等,主要考查对统计图表中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等。阅读图表类的材料时,可注意以下方法n:①关注表头、图例等,读懂图表,明确比较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尤其要注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统计图表同时出现的试题。②注意图表中相关数值的变化趋势,对图表进行整体分析;③注意图表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对其加以横向比较;明确选项中要求的比较区间,在图表中找到相应的数据。④注意选项中描述图表信息的关键词语。主要有上升(上涨)、下降(下滑)、峰值、低谷、回升、回落、反弹、负增长、失衡、平稳、递增(减)、稳中有升(降)、持续上涨、遥遥领先等。⑤关注描述图表对象及图表信息的词语前的修饰限制词语。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有:明显、迅猛、强劲、急剧等。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小的有:略有、放缓等。对图表对象描述时的限制性词语有:均、同步、每(年、月)、逐(年、月)等,这时需要同时关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表对象的变化。二、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相关知识(一)传记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由他人撰写的。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2.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因此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3.传记的阅读方法(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n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同学们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让读者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5)注意传记中作者的评论性语句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他的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所在。因此,阅读时必须注意作者的评论性语言。(二)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等。消息是指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新闻报道,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丰富具体而又翔实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人物访谈是指因某个事件或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新闻评论是指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1.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新闻的来源是客观事实,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n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2)时效性。新闻不是任何时候的事实报道,而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3)公开性。新闻是关于事实的报道,但事实本身不是新闻,只有报道传播出去了,才是真正的新闻。(4)准确性。新闻是记者对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报道,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渗透着主观的色彩。2.文体考查角度结合新闻的特点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对新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如考查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及其作用,对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见解,探究新闻价值和新闻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等。3.思路点拨阅读新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看标题信息。通过对题意的揣摩,初步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2)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新闻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3)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则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5)挖中心主旨。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以便进行社会价值和影响评价,以及探究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三)报告1.报告的定义和分类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类别很多,譬如申请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这里重点介绍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2.文体特点n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有的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还会有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的文段,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情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阅读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的对象加以对比来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3.解读规律(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①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②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③重点精读一些收集总结的数据和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④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考生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①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考生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②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是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限,n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③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四)科普文科普文章近乎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形式简短,内容通俗,有的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通常向人们介绍某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产品,告诉人们某一个自然现象,提示科学道理。科普文章的适应面很广,既有“小题大做”,也有“大题小做”,它在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联为一体。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正常的事了。1.科普文章的特点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每一篇科普文章都要向读者提供新知识、新信息,它不讲究含蓄,不讲究情感,就是以知授人。科普文章,它不夸大,不缩小,强调用语的准确性、分寸性,来不得半点模棱含糊。它的表述具有条理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顺序清楚、层次分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也可以综合运用。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文章中还常运用设问、反问、拟人等形象生动的手法。这样写,能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活泼有趣,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2.阅读科普文的主要方法阅读科普文不外乎理解内容和获取信息两个目的,理解内容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借助逻辑常识阅读科普文科普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于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意。第一,要了解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世界上有了一种东西,就有了与之相应的概念。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第二,要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存在以下五种关系:①同一关系n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两者都指的是同一城市,它们之间是同一关系。②属种关系如果两个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如“圆珠笔”和“笔”,圆珠笔包含在笔之中,是笔的一个组成部分,“圆珠笔”和“笔”是属种关系。③交叉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有些中学生不是共青团员;同样有些共青团员是中学生,有些共青团员不是中学生,因此“共青团员”和“中学生”之间是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如“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属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国家”,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如“导体”和“绝缘体”,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在两者之间还存在有“半导体”,因此它们之间是反对关系。第三,还要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它的内涵越大。“新书”比“书”多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少;同样“书”比“新书”少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多。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达到缩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达到扩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n第四,概念要明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或转移偷换。比如:“含有汞”和“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含有汞”来代替“汞”,概念发生了转移,就出现了推理的错误,因为含有微量的汞对人体没有什么太大的毒害。(2)借助语法常识阅读科普文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词语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用来辅助我们阅读科普文章,帮助我们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技巧导津  【p279】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加强审题意识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审读,注意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注意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2.强化题型意识了解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基本手法(删、调、改、漏、凑):或是过于绝对,或是以偏概全,或是混淆时间,或是模糊范围,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偷换概念。3.强调题文对应意识实用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4.学会筛选答案做选择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二、简答题的主要类型、答题指津及解题注意事项(一)简答题的主要类型、答题指津1.筛选整合信息题常见设问模式:①列出文中能支撑观点的事例或现象,n要求考生进行分析概括。②对文中的某一观点,谈自己的看法。答题指津:①把握表示时空转换、上下句(段)关系、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和标志词。②把握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③从理解基本概念中辨别和筛选信息。④从文章的重要句子中提取信息。⑤从文章提供的材料中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2.梳理结构、思路题常见设问模式:①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这一问题的,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②本文标题为“××”,但第××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到“××”,作者为何要这样写?③文章某一段落引用了某一句话(或插入某一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指津:①紧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②理清思路,弄清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题常见设问模式:①结合文章某一段落,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②对文中某一段落“××”特点、功能的概括。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对文意进行概括。④综观全文,作者主要是针对几大问题来谈“××”的,请概括出这几大问题的具体内容。答题指津: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4.分析作者观点态度题常见设问模式:①分析作者某一观点的依据。②文中有“××”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③从全文看,针对“××”现象,作者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解决问题?④有一种观点认为:“××”,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答题指津:①分析文章的标题。②弄清文章的主旨。③联系文章的背景。④抓住文章的材料。总之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从文本出发,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是读者的看法。我们只要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就容易达到目标。(二)简答题的解题注意事项1.审题要细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审题时应注意以下环节:n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②看要求。题目中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做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2.灵活运用概括方法①摘录法:就是直接摘录文中的语句进行回答。②置换法:有时我们找的关键语句中含有一些指代性的词语,这时我们就要用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去置换。③改写法:有时文中的语句可以用来回答问题,但直接引用又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对关键句加以组合概括改写。④归纳法:有时候无法从文中找到较为明晰的语句来回答问题,这时就要对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归纳概括。3.组合概括,表述到位简答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①理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融合语句作答。三、探究题的设题角度、命题形式与解题技巧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小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一要要点须全面;二要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在如何正确评价传主n的功过得失,如何从传记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引为人生鉴戒这类内容时,要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具体来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还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也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一)探究题的设题角度“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一般会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在文本的未定或空白点上做文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设题角度:1.从选材角度,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2.从结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3.从社会影响角度,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例如:2016年全国卷Ⅲ《一代通儒顾炎武》第(4)小题: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4.从构思艺术角度,对标题成败的探究。5.从文本疑点、难点和空白点等角度,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探究题的主要命题形式1.对所读的文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2.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此类型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3.质疑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很少有这种质疑性的题目,在考场中考生一般轻易不敢质疑。所以,考生平时就要摒弃“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立足文本材料,适当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文本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n(三)探究题的解题技巧1.探究题的一般解题思路首先,读题目,明要点。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角度等);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点。其次,在文中寻求突破。即看这些关键词、疑问点在文中是怎样解释的。再次,找到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2.要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回答这类题目字数要求不多,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让观点站得高,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化阅读所得的意义。探究意味的得来,就是通过个性化阅读,对作品丰富的意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3.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表述。其次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4.科学地组织答案①明确要求,即审清题干是“怎么问”的。这样才能正确地回答,做到要点齐全。这看似不成问题,但实际上却有许多学生不认真审题,多答、少答、答非所问,造成无谓失分。②言之有理。这一步非常重要,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考虑内容。在作答时,不能脱离原文去谈,所有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来谈,可以对从原文摘取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地“加工”“整合”,最大限度地“踩上得分点”,确保多得分;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这四个字是得分的要害。“理”在于:考虑原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遭遇;联系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既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同时还要照顾到阅读理解的共同性。这样就不会突发奇想,写出让人匪夷所思的答案来。③表述简明。这里是就组织答案语言而言的。也就是说组织答案时既要正确表达要点,又要符合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以及字数的限制。课时练习见P458“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五十八课时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