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九) (建议用时:40分钟)A组 基础达标1.(2019·成都模拟)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B.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绝对不进行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不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D.有机物是否彻底氧化分解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D [高等植物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仍可进行呼吸作用,只是呼吸作用弱,B错误;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C错误;有机物是否彻底氧化分解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D正确。]2.(2018·菏泽期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途径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和②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有氧条件下,过程③中既有[H]的产生又有[H]的消耗C.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D.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可以检测过程②、③中的CO2产生情况C [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有氧条件下,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第二阶段有[H]的产生,第三阶段有[H]的消耗,B正确;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能量,合成ATP,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合成ATP,C错误;②③过程都能产生CO2,相同时间产生的CO2量不同,因此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可以检测过程②、③中的CO2产生情况,D正确。]3.(2019·山西名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呼吸底物为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下,肌肉细胞吸收与释放的气体量相等B.成熟的红细胞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来产生ATPC.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神经元产生CO2的场所相同D.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破坏内环境的pHA [有氧条件下,肌肉细胞消耗的氧气量等于产生的CO2n量,A正确;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因此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B错误;神经元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C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通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pH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4.(2019·锦州质量检测)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来自于有氧呼吸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C.肺炎双球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在线粒体基质D.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消耗[H]C [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因此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只来自有氧呼吸,A正确;有氧呼吸时,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还原性氢和氧气结合,产生水,B正确;肺炎双球菌是细菌的一类,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C错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D正确。]5.(2018·泰安二模)将酵母菌处理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用超声波将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可自然形成小膜泡,将各结构或物质进行纯化处理。含有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四支试管在适宜温度下不能产生CO2的是(  )A.葡萄糖+细胞质基质B.丙酮酸+小膜泡C.丙酮酸+细胞质基质D.丙酮酸+线粒体基质B [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A错误;小膜泡是由线粒体内膜形成的,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但是不能直接利用丙酮酸产生CO2,B正确;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丙酮酸进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C错误;酵母菌可以利用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D错误。]6.(2019·福州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马拉松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CO2B.伤口较浅时,破伤风芽孢杆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快C.中耕松土能促进根系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D.利用酵母菌在持续通气的发酵罐进行无氧呼吸可以生产酒精C [马拉松运动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项错误;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菌,不进行有氧呼吸,B项错误;中耕松土能促进根系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C项正确;持续通气的发酵罐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D项错误。]7.(2018·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期中)如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设计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nA.实验自变量为温度B.实验因变量为CO2的多少C.空气泵通入的气体应先除去O2D.乙、丙两试管加入干酵母后应煮沸冷却除去CO2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错误;该实验通过Ca(OH)2溶液检测CO2的产生量,B正确;空气泵通入气体是为有氧呼吸提供O2,但应先除去泵入气体中的CO2,C错误;乙、丙两试管的培养液需煮沸(除去CO2)冷却后再加入干酵母,避免高温杀死酵母菌,D错误。]8.(2019·衡水中学月考)某同学为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将少量的酵母菌混入适量的面粉揉成光滑面团后均等分装在2个洁净的塑料袋中,一组充满空气(甲组),一组则排净空气(乙组),扎紧袋口后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观察20~30min。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段时间后甲组的塑料袋内壁有水珠出现,面团变湿润B.该实验中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C.若放置的时间足够长,甲组也会产生酒精D.该实验应选择大小合适、气密性良好的塑料袋B [该实验为对比实验。甲组和乙组都为实验组。]9.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和0.5℃)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n(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________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________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和0.5℃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从题图中可知,0.5℃的低温明显抑制了细胞呼吸,使CO2生成速率减慢,导致CO2释放量降低,主要原因是低温时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使CO2生成速率减慢;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O2浓度变化(O2的减少量)来计算呼吸速率。(2)该实验验证的是(1)中的结果,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要一致,并且在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要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答案:(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活性 CO2 O2 (2)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 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10.(2018·成都市二模)为探究高浓度CO2对冷藏水果细胞呼吸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等量新鲜蓝莓分别置于两个密闭的冷藏箱中,一个冷藏箱中只有普通空气(未处理组),另一个加入等量的含高浓度CO2的空气(CO2处理组),两组都在4℃条件下贮藏。以后每10天(d)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mol)和O2吸收量(mol),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回答下列问题:n(1)实验过程中,0~10d内蓝莓细胞呼吸产生ATP最多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10d后未处理组蓝莓细胞呼吸的产物除了CO2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20d后CO2处理组蓝莓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显示,10d后未处理组蓝莓的CO2/O2的值逐渐上升,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高浓度CO2处理对蓝莓细胞的无氧呼吸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解析:(1)实验过程中,0~10d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说明都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蓝莓细胞呼吸产生ATP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10d后未处理组蓝莓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因此细胞呼吸的产物除了CO2外,还有水和酒精;20d后CO2处理组蓝莓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2)实验结果显示,10d后未处理组蓝莓的CO2/O2的值逐渐上升,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密闭冷藏箱中O2浓度逐渐降低,蓝莓细胞有氧呼吸逐渐减弱而无氧呼吸逐渐增强。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O2处理组加入等量的含高浓度CO2的空气”,而曲线中处理组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低于未处理组,说明高浓度CO2处理对蓝莓细胞的无氧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答案:(1)线粒体内膜 水和酒精 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2)密闭冷藏箱中O2浓度逐渐降低,蓝莓细胞有氧呼吸逐渐减弱而无氧呼吸逐渐增强 抑制B组 能力提升11.(2019·山东青岛期末)如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图,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释放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B.①和②处产生乙的量相等C.②中的生理过程需要H2OD.缺氧条件下甲可以转化为乳酸C [图中①~③分别代表有氧呼吸Ⅰ~Ⅲn阶段,甲、乙分别为丙酮酸和[H]。有氧呼吸阶段Ⅲ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A错误;有氧呼吸阶段Ⅰ、Ⅱ产生[H]的量不同,B错误;有氧呼吸阶段Ⅱ需要水的参与,C正确;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12.(2019·贵阳市检测)从小鼠的肝细胞中提取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别保存于试管中,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相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保持活性需将线粒体置于等渗缓冲溶液中B.向盛有细胞质基质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测得有CO2产生C.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测得氧的消耗量加大D.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降低温度不改变线粒体的耗氧速率A [线粒体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有一定的渗透压,因此为保持活性需将提取的线粒体置于等渗缓冲溶液中,A正确;小鼠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发生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不产生CO2,B错误;线粒体中只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降低温度会使有氧呼吸过程所需酶的活性下降,从而降低线粒体的耗氧速率,D错误。]13.(2019·郑州质检)提倡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如图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d段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将被大量消耗B.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C.有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D.若运动强度超过c,人体获得能量的途径仍以有氧呼吸为主B [c~d段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快速增加,说明此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加强,则肌肉细胞中的能源物质肌糖原会被大量消耗;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量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等于消耗的氧气量;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运动强度大于c时,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还是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14.(2019·衡水中学月考)把盛有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的装置(如图所示)置于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经检测装置中葡萄糖减少了amol,气体的总量增了bnmol。下列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0.5bmolB.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2b)molC.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b)molD.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为(6a-3b)molC [装置中气体增加bmol,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b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5bmol,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a-0.5b)mol,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0.5b)=(6a-3b)mol。]15.(2019·东北三校模拟)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发酵实验,取200mL不同温度的无菌水倒入培养瓶,然后加入15g葡萄糖及5g干酵母,混匀后放在相应温度下水浴保温,实验进行20min,观察现象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处理方法实验现象1冰水(0℃)没有气泡产生2凉水(10℃)只能看到少量气泡3温水(30℃)产生气泡,由慢到快,由少到多4热水(55℃)始终没有气泡产生(1)分析表格中实验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温度影响了__________________,从数据中分析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2)实验3的装置中最初液滴未移动,在15min后液滴缓慢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整个过程细胞中产生该气体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的同学认为实验组1和实验组4现象虽然相同,但原理不同,老师建议他进行实验验证,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n解析:(1)温度影响酵母细胞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无氧呼吸强度。从表中数据判断,该实验中30℃时气体产生量最快、最多,但不能确定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2)实验3的装置中最初液滴未移动,说明进行有氧呼吸,氧气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产生量;在15min后液滴缓慢向右移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整个过程细胞中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有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3)实验组1中酶在低温下活性较低,空间结构不变,实验组4中酶在高温下变性失活,为验证该假设,可将实验组1和实验组4放在30℃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观察气泡产生情况。若实验组1产生气泡,实验组4仍然没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假设正确。答案:(1)酵母细胞内酶的活性 不能 (2)右 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3)将实验组1和实验组4放在30℃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实验组1产生气泡,实验组4仍然没有气泡产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