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 (建议用时:40分钟)A组 基础达标1.(2018·潍坊期末统考)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体外转化实验中,DNA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B.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B [转化率与所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关,DNA纯度越高转化的效率也越高,A正确;体内转化实验只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从而导致小鼠死亡,C正确;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D正确。]2.(2018·济宁市一模)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 [三个实验中,只有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C错误;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有噬菌体、小鼠、细菌,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3.将下列混合物注入小鼠体内,会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培养液混合,加热煮沸后冷却,再注入小鼠体内B.加热杀死R型肺炎双球菌,然后加入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再注入小鼠体内C.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加热煮沸后冷却,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再注入小鼠体内D.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DNA酶混合,37℃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注入小鼠体内C [加热煮沸后R型和S型细菌都已死亡,不再侵染小鼠;加热杀死的R型菌和S型菌的DNA混合,由于不能为S型菌的合成提供原料和场所,因此也不会有S型细菌出现,不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加热煮沸后冷却会恢复活性,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细菌,使小鼠致死;DNA可被DNA酶水解,不再具有活性。]4.(2019·衡水模拟)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n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并形成对照B.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D.将S型菌分离提纯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D [将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分开、分别观察它们在转化中的作用,可以看到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蛋白质不能使其转化,这是实验的关键所在。]5.(2019·南昌模拟)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①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C [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搅拌充分,几乎没有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具有放射性;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但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放射性,上清液放射性没有变化;①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大肠杆菌应是没有标记的。]6.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A.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C.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 [①中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②35S用于蛋白质的合成,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③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放射性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均出现。]7.(2019·中山市模拟)下列有关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沉淀物也有很弱的放射性,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造成的B.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从接种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的nC.采用搅拌和离心的方法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子分开,以便检测各自的放射性D.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B [沉淀物有较弱的放射性,是由于搅拌不充分,35S标记的噬菌体吸附于大肠杆菌的表面,被离心到沉淀物中,A项错误;用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可得到蛋白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B项正确;采用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分开,C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项错误。]8.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设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蛋白质或DNA的作用B.两者的实验对象都是原核生物C.两者都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两者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两个实验的材料和处理方法虽然不同,但是实验思路都是一样的,即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A项正确;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实验对象噬菌体为病毒,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项、C项错误;两个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项错误。]9.科学家用去污剂裂解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细胞,然后抽取裂解产物依次进行如图所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小鼠患败血症,R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中,________对照能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2)除了通过观察注射后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判断R型和S型细菌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区别R型和S型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利用了酶具有________的特点。与“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作用”的实验思路相比,本实验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解析:n(1)实验①和⑤形成对照,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R型菌和S型菌结构是不同的,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可区分R型菌和S型菌,或观察菌落特征,菌落表面光滑的是有荚膜的S型菌,菌落表面粗糙的是无荚膜的R型菌。(3)利用分离提纯法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达到100%。答案:(1)①和⑤(2)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若菌落表面光滑,则为S型;若菌落表面粗糙,则为R型)(3)专一性 避免物质纯度不足带来的干扰10.(2019·衡水中学期中)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过程: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分别编号为甲、乙;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___________________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步骤三:放入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________和________标记的噬菌体;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_____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预测实验结果:(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解析:在标记T2噬菌体时,应先用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后,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被32P标记;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被35S标记,因此甲、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分别是沉淀物放射性高和上清液放射性高。答案: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 T2噬菌体 32P 35S 未被标记 (1)B (2)AB组 能力提升11.(2019·德州市高三期末)用放射性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中物质的放射性,甲管的上清液(a1)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b1);乙管的上清液(a2)放射性远低于沉淀物(b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nA.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5SB.根据甲、乙两管的实验结果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C.若搅拌不充分,甲管的b1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放射性D.若保温时间过长,乙管的a2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放射性A [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导致甲管的上清液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而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导致乙管的沉淀物的放射性远高于上清液,由此推断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2P。]12.(2019·石家庄期末)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中的蛋白质和RNA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A [据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和蛋白质分离,A项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项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项错误;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D项错误。]13.(2016·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项错误;格里菲思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而不能说明该“转化因子”是DNA,B项错误;噬菌体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DNA复制等生命活动,不能用32P直接标记噬菌体,而应先用32P标记噬菌体的宿主细胞,再用被标记的宿主细胞培养噬菌体,C项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项正确。]14.(2019·邯郸市模拟)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的观点B.艾弗里的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可同时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仅通过一组实验就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nD.艾弗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对照方式都是相互对照C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通过两组实验的对比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15.(2019·江西联考)生物学家格里菲思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鼠体内的R型活细菌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活的S型细菌。格里菲思大胆预测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很可能含有促成这一转化的遗传物质,但这种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还不能被证明。请你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利用(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等)为实验材料。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证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答案:①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离,分别得到蛋白质和DNA。②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在小鼠体内没有发现活的S型细菌。③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DNA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活的S型细菌。结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