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第五单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提升练(五)(含解析)北师大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第五单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提升练(五)(含解析)北师大版

单元提升练(五)(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天津河西区模拟)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文件(  )A.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B.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C.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D.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解析 根据材料“1946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电文为“冷战”提供了理论支持,故C项正确。答案 C2.(2019·广西南宁模拟)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入70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  )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关于冷战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反映出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故D项正确。答案 D3.(2019·山西太原调研)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这反映出美苏(  )A.意识形态的对抗逐渐消失B.国家利益的矛盾趋于缓和C.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D.力量的消长影响双边关系解析 由材料“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可知,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影响对外关系,故D项正确。n答案 D4.(2018·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说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B.“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C.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D.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答案 B5.(2019·山东潍坊模拟)1970年,尼克松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解析 据材料“伙伴关系”、“谈判”可知美国在对外活动中改变以往的直接影响方式,其目的是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故D项正确。答案 D6.(2019·山东淄博模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由英国倡导建立的组织。1960年,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公约规定,在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工业品的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并扩大农产品贸易。这一组织成立的初衷是(  )A.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B.提升欧洲的国际地位C.冲击美苏的两极格局D.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欧洲一些国家在英国的倡导下结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它采取的一些政策对法德等国家的合作极为不利,说明其成立之初就是针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故A项正确。答案 A7.(2018·广东广州测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  )A.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B.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nC.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D.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解析 联邦德国改善同苏联、波兰等国的关系有利于改善欧洲内部各国关系,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与美苏之间的矛盾无关,故B项错误;该措施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或削弱无关,故C项错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 A8.(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69年,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他改变了前任总理阿登纳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在依靠美国的同时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这反映出当时(  )A.美德关系的恶化B.西方阵营出现分化C.美苏关系的缓和D.两极格局趋向瓦解解析 德国总理勃兰特改变向美国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说明德国逐渐与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相左,反映当时西方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答案 B9.(2019·湖南株洲模拟)1970年8月,拉丁美洲21国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1972年6月,9个加勒比海国家提出在200海里的承袭海行使主权的主张。1982年10月,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美苏霸权地位的动摇D.联合国的国际调节机制增强答案 A10.(2018·河南栾川模拟)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大会决议,由联合国所从事的、向冲突地区派遣不具有强制力的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行动。从1948年6月到2001年7月,联合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55次维和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A.避免了地区冲突对国际和平造成的威胁B.防止了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C.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重要机制之一D.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答案 C1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n塞缪尔·亨廷顿曾说:(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B.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C.亚洲国家经济军事影响力加大D.伊斯兰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隐患答案 A12.(2019·山东烟台模拟)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票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D.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解析 材料中“要求美国撤回”“最终以128票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反映了对唯一超级大国的制约,故A项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河北保定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二战后期,如同为欧洲规划战后秩序一样,美英苏也同时为东亚的战后秩序做出了安排,冷战向东亚蔓延时也在这里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军事同盟体系。但是,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大规模战争的重大因素,却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东亚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材料二 1979年开始,中国国家战略发生转变,它们都同冷战有关,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中国坚决贯彻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从而彻底摧毁了苏联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企图,确保了这个地区的基本安全与稳定,对于东亚地区的繁荣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使中国融入地区经济的同时,也消除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这个地区推广的可能,使它完全没有了示范效应。从大历史时段看,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过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塑造外部环境方面的强大能力,其核心要素则是合理地判断历史潮流。——摘编自牛军《〈剑桥冷战史〉评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军事同盟体系”的名称并简释“冷战”这一概念。(13分)n(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观点。(12分)答案 (1)两个军事同盟体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2)虽然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1979年中国开始国家战略的转变,苏联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被逐步消除。中国提出“不结盟”政策(写出“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亦可),彻底摧毁了苏联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企图(或确保了东亚的基本安全与稳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写出“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亦可),消除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东亚地区推广的可能(或使其完全没有了示范效应)。14.(2018·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不同学者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前言第一部分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第二章 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第三章 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第二部分 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第四章 西方的衰落:权力、文化和本土化 第五章 经济、人口和挑战者的文明第三部分 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第六章 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第七章 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第四部分 文明的冲突 第八章 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第九章 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第十章 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第十一章 断层线战争的动力第五部分 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章 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n上述两表为冷战前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认知。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2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展的认识,首先,仔细阅读和观察这两本书的结构可知,其对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的认识及其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然后从作者所持的历史观、国别等角度阐述原因。答案 示例一 论题:二者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不同。前者认为当今世界秩序的构建要立足于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并存和发展,后者将国际格局的变迁归结为大国或较大中心势力的力量对比的变化。阐述:①从观察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前者以文明史观来观察冷战前后的世界局势,后者则以整体史观(或革命史观)来看待20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②文明势力的主体不同:前者强调多文明的时代,看重西方文明的普世性,近代化的引领作用,把西方化视为现代化,是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后者强调20世纪初美苏之间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突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③变动中的文明力量的对比观察:前者敏锐发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而后者却把进步文明与野蛮文明的斗争表现出来。④文明的秩序与冲突:前者强调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国家利益;后者解释了美苏以外,第三世界崛起。⑤文明的未来与前景:前者从全球化视角看西方文明外各种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后者则是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的角逐。结论:立场角度不同,观察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有差异。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近代化程度不同,历史走向也有差异。不同的认知观反映出不同学者观察历史视角的差异。n示例二 论题:前者“现代化与西方化”“西方的衰落”“西方和非西方”等目录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后者的插图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并重点介绍了反法西斯战争,冷战争霸体现出其是以革命史观为视角来观察历史的。阐述:①从著作人国别身份角度分析:前者的作者为美国学者,后者的作者来自于现代中国。②前者观察视角明显是基于近代以来西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而形成的,后者立足于西方之间的分裂与对立。③前者是西方中心论;后者观察视角明显摆脱了西方中心论。④前者是全球化与文明史,后者以革命史观来看待20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⑤前者发现了西方的衰落;后者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的角逐。结论:观察历史的视角不同,凸显文明发展趋势的差异。观察历史视角差异反映出社会政治环境对人们认识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