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10/02/05/b416ab074468f5fee1124be62151428e/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10/02/05/b416ab074468f5fee1124be62151428e/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10/02/05/b416ab074468f5fee1124be62151428e/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7单元第2讲染色体变异与生物育种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2讲 染色体变异与生物育种[考纲展示] 1.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Ⅱ) 2.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Ⅰ) 4.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考点一|染色体变异1.染色体结构变异(1)已知的染色体为“”,变异后的染色体如下列图所示:①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ABC。(填图编号)②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均未变化的是D。(填图编号)③果蝇的棒状眼、人类的猫叫综合征、果蝇的缺刻翅分别属于上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BAA。(填图编号)(2)辨析易位与交叉互换图1 图2 ①图1是易位,图2是交叉互换。②发生对象:图1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图2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③变异类型:图1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2属于基因重组。④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图1,观察不到的是图2。(3)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变异。2.染色体数目变异(1)类型及实例类型实例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21三体综合征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三倍体无子西瓜n(2)染色体组①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②组成如图中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为Ⅱ、Ⅲ、Ⅳ、X或Ⅱ、Ⅲ、Ⅳ、Y。(3)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比较项目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个体发育起点受精卵受精卵配子染色体组数2个3个或3个以上配子中染色体组数成因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植株特点正常可育器官大、营养物质含量较高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实例人、果蝇、玉米香蕉、马铃薯蜜蜂的雄蜂等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的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提示:染色体缺失也有可能导致隐性基因丢失,不利于隐性基因的表达。(2)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提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有可能使个体表现型改变。(3)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提示:染色体易位不改变细胞内基因的数量,可能对当代生物体不产生影响,也可能产生影响,并且染色体变异大多对生物体是不利的。(4)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5)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6)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减。(×)提示:染色体组整倍性增加会导致基因的数量增加,但基因的种类不变。(7)二倍体生物花药离体培养后即可得到纯合子。(×)n提示:二倍体生物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后经秋水仙素加倍才得到纯合子。(8)单倍体含有的染色体组数都是奇数。(×)提示:四倍体的单倍体染色体组数是两个,不是奇数。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二倍体植物生活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胞分裂异常,若某二倍体植物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一代植株具有下列变异表现:叶片等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高度不育等。则这种变异产生的途径最可能是什么?并作出简要分析。提示:单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其中单倍体植株矮小,因此该子一代植株应为三倍体植株,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两者杂交后将形成三倍体。1.关于生物变异的四点提醒(1)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重复都不会产生新基因,染色体缺失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减少,染色体重复不会改变基因的种类。(2)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但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性状改变有可能用显微镜可观察到,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进行判断。(3)体细胞中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或多倍体均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进行减数分裂时无同源染色体联会或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2.常染色体三体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1)若为纯合子AAA或aaa,则产生的配子分别为A∶AA=1∶1或a∶aa=1∶1。(2)若为杂合子AAa则产生四种配子A∶a∶Aa∶AA=2∶1∶2∶1。(3)性染色体三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以XXY的雄性果蝇为例)若三条性染色体任意两条联会概率相等,则XXY个体会产生X∶Y∶XY∶XX=2∶1∶2∶1。考法1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分析与判断1.(2019·潍坊期末)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B.染色体上不含致病基因的个体不可能患遗传病C.染色体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没有不利影响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解决植物远缘杂交所得杂种不育的问题nD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缺失一个片段引起的,A项错误;染色体上不含致病基因的个体,如果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也会患遗传病,B项错误;染色体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改变了基因的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对个体的性状影响较大,C项错误;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以让染色体加倍,可解决植物远缘杂交所得杂种不育的问题,D项正确。]2.如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现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现型无异常B [据图可知个体甲的变异是缺失,个体乙的变异是倒位,均会导致表现型异常,A和D选项错误;个体甲自交,后代可能出现缺失染色体纯合个体致死现象,后代性状分离比不一定是3∶1,C项错误;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B项正确。]考法2 染色体组与生物体倍性的判断3.(2019·菏泽统考)二倍体簇毛麦(2N=14)是一个小麦的野生近缘种,抗白粉、秆锈病、叶锈病,且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是小麦遗传改良的优良基因源,染色体组型用VV表示。为使小麦获得这些优良性状,我国科研人员选用四倍体硬粒小麦(2N=28,染色体组型用AABB表示)、六倍体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6N=42,染色体组型用AABBDD表示)进行育种实验。簇毛麦与硬粒小麦的杂交后代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变异植株L,将植株L即将开花的穗剪下,以60Co—射线照射,经照射后的新鲜花粉用于对普通小麦中国春进行授粉,收获植株M,M的花粉不育,但可作母本,并且产生的雌配子包含完整的中国春小麦基因组;现以中国春小麦为父本,M为母本可以得到杂交后代G。(1)L植株的染色体组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A、B、V代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2)M植株的染色体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花粉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植株G的染色体数目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二倍体簇毛麦的染色体组型为VV,四倍体硬粒小麦的染色体组型为AABB,二者杂交产生的子代的染色体组型为ABV,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由于染色体加倍,则获得变异植株L的染色体组型为AABBVV,其染色体数量为(7+14)×2=42条。A、B、V代表一个染色体组。n(2)M植株由L与中国春杂交获得,由(1)知L的染色体组型为AABBVV,已知中国春的染色体组型为AABBDD,则M植株的染色体组型为AABBDV。由于D和V来自于不同的两个物种,则D和V的对应染色体不为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时联会发生紊乱,无法形成可育的雄配子。(3)由于M植株产生的雌配子包含完整的中国春小麦基因组,即雌配子中一定含有ABD(染色体数为21条),而M植株产生雌配子时细胞中V的7条染色体则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由此分析可知以中国春小麦为父本,M为母本可以得到杂交后代G的染色体数目范围是42~49。答案:(1)AABBVV 42 染色体组 (2)AABBDV 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异常 (3)42~49考法3 染色体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4.(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二倍体(染色体组成为2n)生物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染色体表示为2n-1的个体称为单体;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表示为2n-2的个体称为缺体。请回答有关问题:(1)单体、缺体这些植株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缺体形成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所致。理想情况下,某单体植株(2n-1)自交后代中,染色体组成和比例为________。(2)小麦的染色体数为2n=42,无芒(S)对有芒(s)是显性。现有21种无芒的单体品系,可利用杂交实验把S基因定位在具体染色体上。现想了解S基因是否在6号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的基本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单体、缺体这些植株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若亲代中的双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可能产生n-1的配子,两种n-1配子的结合后发育的个体为2n-2的缺体。单体(2n-1)产生的配子有n和n-1两种类型,故单体自交后代为2n∶2n-1∶2n-2(正常∶单体∶缺体)=1∶2∶1。(2)为确定S基因是否在6号染色体上,可让正常有芒植株(ss)与无芒的6号单体品系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若S不在缺失的6号染色体上,则无芒单体品系的基因型为SS,杂交后代均为无芒;若S在缺失的6号染色体上,则无芒单体品系的基因型为S0,杂交后代中无芒(Ss)∶有芒(s0)=1∶1。答案:(1)(个别)染色体(数目)变异 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2n∶2n-1∶2n-2(正常∶单体∶缺体)=1∶2∶1(2)基本思路:正常有芒植株(ss)与无芒的6号单体品系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n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如果后代都是无芒的,则表明S基因不在缺失的6号染色体上;如果后代无芒∶有芒=1∶1,则表明S基因在缺失的6号染色体上。考法4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1.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及判断方法2.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判断3.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判断(1)判断依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的是基因突变。(2)具体操作:制作正常个体与待测变异个体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找到中期图进行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比较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5.一只红眼雄果蝇(XBY)与一只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子代中发现有一只白眼雌果蝇。分析认为,该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注: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1)甲同学想通过一次杂交的方法以探究其原因。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2)乙同学认为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验证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乙同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用代入法进行倒推,通过一次杂交的方法(让这只雌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交配)来确定变异的类型。若发生了基因突变,这只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子代中雌果蝇为红眼,雄果蝇为白眼,雌雄个体数之比为1∶1;若发生了含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这只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b,产生的子代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都是白眼,雌雄个体数之比为2∶1。(2)可以用显微镜检查该白眼雌果蝇细胞中的X染色体形态验证甲同学的结论。n答案:(1)实验步骤:①让这只雌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交配 ②观察并记录子代中雌雄比例结果预测:Ⅰ.子代中雌∶雄=1∶1 Ⅱ.子代中雌∶雄=2∶1(2)用显微镜检查该白眼雌果蝇细胞中的X染色体形态考点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1.实验原理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纺锤体不能形成→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2.实验流程1.实验中各种试剂的作用(1)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2)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附着在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3)解离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以1∶1混合):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4)清水: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影响染色。(5)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行为。2.材料选用及处理(1)本实验选用洋葱(或大葱、蒜)作实验材料,原因是洋葱(或大葱、蒜)染色体数目较少,便于观察。(2)低温诱导:应设常温、低温4℃、0℃三种,以作对照,否则实验设计不严谨。3.实验结果观察(1)观察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应选择根尖分生区进行观察,该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2)观察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应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n(3)能使染色体染成深色的物质除了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外,还有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等试剂。1.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C [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A项错误;卡诺氏液能固定细胞的形态,而盐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不能把两种试剂的作用混淆,B项错误;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使染色体着色,C项正确;洋葱根尖装片中的细胞大部分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因此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只是少数细胞,D项错误。]2.科学工作者在研究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科优527和博Ⅱ优128两种水稻品种染色体加倍的影响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品种浓度(%)处理芽数(个)芽成活率(%)染色体加倍株数(株)染色体加倍比率(%)科优5270.012007110.710.026732.340.036575.93博Ⅱ优1280.012006764.720.026497.370.03611513.16(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选择芽作为处理对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或用药物破坏水稻芽尖生长点细胞中的高尔基体都可以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二者的原理不同,前者是不能形成纺锤体,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品种水稻来说,秋水仙素浓度与芽成活率、染色体加倍比率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浓度的秋水仙素对不同品种水稻染色体加倍比率的影响不同,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解析:(1)据表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水稻的品种。选取芽尖生长点作为处理对象,理由是芽尖生长点部分细胞分裂能力强,易发生变异。(2)在诱导染色体加倍的过程中,在药物的作用下,高尔基体遭到破坏影响细胞壁的形成,从而使加倍的染色体不能进入两个细胞中。(3)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品种水稻来说,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大,芽成活率降低,染色体加倍比率增大。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秋水仙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同一浓度秋水仙素对不同品种水稻染色体加倍比率不同。答案:(1)秋水仙素的浓度和水稻的品种 芽尖生长点细胞分裂旺盛,易发生变异(2)不能形成细胞壁(3)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大,芽尖成活率降低,染色体加倍比率增大 不同品种水稻对秋水仙素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考点三|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1.单倍体育种(1)单倍体的特点:植株弱小且高度不育。(2)单体体育种流程写出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步骤:①杂交;②花药离体培养;③秋水仙素处理。(3)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4)单倍体育种特点①优点: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②缺点: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2.多倍体育种(1)多倍体育种方法: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2)多倍体育种原理: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3)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n①②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三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3.杂交育种(1)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2)过程:①植物: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自交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②动物: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交配→获得F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与隐性类型测交,选择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F2个体。(3)优良性状的选择①若采用杂交育种,一般应从F2开始进行筛选,原因是F2才出现性状分离。②若采用单倍体育种,对优良性状的选择应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填“前”或“后”),原因是秋水仙素处理之前为单倍体,一般植株较小,不能表现出优良性状。4.诱变育种(1)概念: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2)过程:选择生物→诱发基因突变→选择理想类型→培育。(3)诱变育种与上述杂交育种相比,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诱变育种能创造出新基因。5.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基因工程的概念别称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操作环境生物体体外操作对象DNA操作水平分子水平基本过程剪切→拼接→导入→鉴定意义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2)应用①育种,如抗虫棉。②药物研制,如胰岛素等。③环境保护,如转基因细菌分解石油。n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将大豆种子用60Co处理后,筛选出一株杂合子抗病植株连续自交若干代,则其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下降。(×)提示:杂合子自交,随自交后代数增加,纯合子逐代增多。(2)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3)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此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提示:此育种方式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不包含基因工程技术。(4)通过诱变育种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5)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属于基因工程。(×)提示:基因工程是在人为作用下进行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无人为因素,所以不属于基因工程。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如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⑥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请思考:(1)图中③→⑤为单倍体育种。(用序号及箭头表示)(2)图中哪一标号处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应如何处理?图中⑤处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获得纯合子;图中⑥处,需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以诱导染色体加倍。(3)图中④、⑥的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4)图中最简便的育种途径是①→②所示的杂交育种,最难以达到育种目的是④诱变育种。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n考法1 考查育种原理、过程及方法等1.研究人员在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柑橘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__________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方法①,使早熟基因逐渐________,培育成新品种1。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________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2,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育种。(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成不规则的____________,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________,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子。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稳定遗传。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③,其不足之处是需要不断制备____________,成本较高。(4)新品种1与新品种3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1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_______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解析:(1)育种的目的是获得人类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性状,只有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性状改变才能遗传下去,才具有育种价值。n(2)方法①是自交,连续自交过程中,早熟基因逐渐纯合,培育成新品种1。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可先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3)若是由染色体组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则该变异株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从而造成不规则的染色体分离,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异常配子,只有极少数配子正常,故只能得到少量的种子。方法③需要先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柑橘苗,此过程操作复杂、成本较高。(4)在新品种1的选育过程中,连续自交使早熟性状相关基因与其他性状相关基因发生了多次重组。而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答案:(1)遗传 (2)纯合 花药 单倍体 (3)染色体分离 配子 组培苗 (4)重组考法2 育种方案的选择与设计2.在家兔中黑毛(B)对褐毛(b)是显性,短毛(E)对长毛(e)是显性,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有纯合黑色短毛兔,褐色长毛兔,褐色短毛兔三个品种。请回答:(1)设计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的育种方案简要程序:第一步:让基因型为________的兔子和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异性兔子杂交,得到F1。第二步:让F1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F2。第三步:选出F2中表现型为黑色长毛兔的个体,让它们各自与表现型为________的异性兔杂交,分别观察每对兔子产生的子代,若后代足够多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F2中的黑色长毛兔即为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2)该育种方案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上述方案的第三步能否改为让F2中表现型为黑色长毛的雌雄兔子两两相互交配,若两只兔子所产生的子代均为黑色长毛,则这两只兔子就是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为什么?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要想获得BBee,应选择黑色短毛兔(BBEE)和褐色长毛兔(bbee)作为亲本杂交,但是获得的子一代全为杂合子,因此必须让子一代个体之间相互交配,在子二代中选择出黑色长毛兔,然后再通过测交的方法选择出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即可。(2)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3)黑色长毛兔的基因型为B_ee,如果让黑色长毛的雌雄兔子两两相互交配,若所产生的子代均为黑色长毛,只能说明这两只黑色长毛兔中至少有一只能稳定遗传,并不能确定这两只兔子就是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答案:(1)BBEE bbee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褐色长毛兔(或褐色短毛兔) 不出现性状分离 (2)基因重组 (3)不能 两只黑色长毛的雌雄兔子交配,所产生的子代均为黑色长毛,只能说明这两只黑色长毛兔中至少有一只是能稳定遗传的1.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在选育显性纯合子时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n2.实验植物若为营养繁殖类,如土豆、地瓜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3.实验材料若为原核生物,则不能运用杂交育种,细菌一般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4.动物育种时,只能选相同性状的个体相互交配,待性状分离后筛选,然后用测交方法检测纯合子,这是由于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不能“自交”。真题体验|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1.(2011·海南高考)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D [染色体变异不会产生新基因,A、B错误;重复不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C错误。]2.(2014·全国卷Ⅰ)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__________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多种优良性状集于一身的纯合新品种,从题意知,抗病与矮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符合分离定律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要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答案:(1)抗病和矮秆n(2)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将纯合的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3.(2013·全国卷Ⅰ)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依据“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可推知,紫花应为显性纯合子,另5个白花品系只有一对基因为隐性纯合。若该紫色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CCDDEEFFGGHH(顺序可换),另5个白花品系即将该8对显性基因中的一对改为隐性基因,因此5个白花品系的基因有8种可能,如:aaBBCCDDEEFFGGHH等。(2)依据题意,紫花品系中偶然发现1株白花植株。这株白花可能是该紫花品系中原存在一对杂合基因,通过杂交产生的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或是该紫花品系另外的显性基因突变产生的。若是前者,新发现的白花植株(若只用隐性的那一对基因表示为:aa)应与前5个白花品系之一有相同的隐性纯合基因(即其中之一必然也含有aa);若为后者,新发现的白花植株应为新突变的隐性基因(若只用隐性的那一对基因表示为:bb),且此基因在前5个白花品系表现为显性纯合(即都没有bb,而是BB)。故可通过将该白花植株子代分别与五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一代花色;若后代出现白花,则为前者;若后代没有白花,则为后者。答案:(1)AABBCCDDEEFFGGHH(答案符合即可) aaBBCCDDEEFFGGHH(答案符合即可)(2)用该白花植株子代分别与五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一代花色 若子一代全为紫色,说明该白花植株是由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而导致的;若在五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有白花植株,说明该白花植株是五个白花品系之一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