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五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五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第五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三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考查统计高考试卷选文出处涉及考点2018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①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8年全国卷Ⅱ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18年全国卷Ⅲ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①理解文章内容;②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全国卷Ⅱ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①分析文章内容;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理解文章内容2017年全国卷Ⅲ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①分析文章内容;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理解文章内容2016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16年全国卷Ⅱ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年全国卷Ⅲ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在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上偏向以社科文为考查载体。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文章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引导考生认识传统思想的当代传承及其重要价值,寓意深远;2018年全国卷Ⅱ的文章摘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n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2018年全国卷Ⅲ的文章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突出在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中,如何理解建构文明弹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般设题为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0年应该会保持这种设题方式不变。走进高考  【p196】(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答案讲评】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说法错误。原文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不是“脱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n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答案讲评】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选项表述不正确。本文的论述中心是“新子学”,文本详细地阐述了新子学“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中间虽然涉及“新子学”是对历史上的诸子之学的内在继承与发展,但也只是笼统地提到历史上的诸子之学,并未对其特点加以详细阐述,也未将其与“新子学”加以对比,且文章的目的也并非“突出两者的差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答案讲评】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根据全文内容可知,“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相当于“照着讲”,而“进一步阐发”相当于“接着讲”;而根据第二段第一句“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可知,“照着讲”和“接着讲”这两个特性是历史上的诸子之学本身就具备的,所以该项中“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不正确。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中“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表述的是“仅仅停留在‘照着讲’”的后果。而且第四段后文表示“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本身已包含了“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所以选项中“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的说法不正确。D项,根据文中对“新子学”与世界文化关系的表述以及结尾“‘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一句可以看出,“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照着讲”与“接着讲”这两方面是不可偏废的,所以选项中“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的表述不正确。)考点探究  【p197】考纲在线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简要解读一、理解 B(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n“概念”是人们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层面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在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理解“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理解指代性的词或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或短语在文中表达的特定的意义,主要是指概念的内涵。针对这个特点,考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有:(1)抓住阐释概念的文字,把握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2)抓住分类解说的文字,把握分类标准和相关阐释,明确概念的外延;(3)借给概念下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对概念做出直观判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题要领: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一般情况,所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解题的关键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将选项与材料具体内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语境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有些词语之间孤立看好像没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就会有联系,这也需要我们注意,如句子中的复指关系就可互相解释。在表示判断的“是”字句中,主语和宾语可以互相解释。【典型题例】(2018·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n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答案讲评】C (“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述人和信息的关系的实质在发生变化,如第五段中说“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第六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摇。)[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答题要领:①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把握全文要点,认真阅读题干,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原文、选项三者对照,排除干扰项。②辨清题干要求,细辨题干内涵。“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是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与作用等作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文本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在该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选定它为“不属于”。③掌握辨析方法,准确理解概念。判定概念的内涵,要找到对应的文字,主要看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改变了。考生还要抓住概念内涵的外延,不能宽泛,也不能缩小。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考生要注意把握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1.要“句不离词”,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n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2.关注所在语境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还要抓住相关语句。作者要表达一个重要的意思,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3.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理解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4.理清结构,进行语法、修辞分析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首先应分析它的主干,把握大意,然后再具体分析修饰限制成分,准确把握语句的含意。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有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所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这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来说,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的内心受到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连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达成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选自《爱因斯坦论科学与教育》,有删改)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类的句子。n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追求真理而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答案讲评】B (本题考查的是文中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的语句。解答时,考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本段观点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的进一步阐释。A项,“不充分表达”错误,原文是“不表达”,即全部否定。C项,原文是“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的内心受到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故C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的意思为“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原文是“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该选项偷换概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类题的答题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首先,找到主要句子中的关键词,将对句子的理解缩小到对词语的理解;其次,弄清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关键词来理解句子。②抓住句子位置。有些句子所处的位置很独特,或在文章开头,有总领下文的作用;或在文章中间,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或在文章末尾,有概括总结全文和揭示某种意义的作用。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根据其位置来分析,准确把握其含意。③抓住语言形式。对于长句,可以根据它的成分构成、分句间的关系来理解句子含意;对于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理解和分析句子的含意。④抓住句子语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才能产生一定的意义,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折。⑤抓住设错陷阱。命题人常常通过设置陷阱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干扰,考生应了解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方式,精准地进行排除。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进行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删”(删除原句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某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解题时,考生要认真比对原文,核查每个选项有没有增加或删减或偷换词语的现象,判断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核查是否犯了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错误。]课时练习见P337“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四十二课时二、分析综合 C(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重在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信息,主要是指考生从阅读论述类文本中所得到的知识、作者的观点等。重要信息包括文中的指示语、概括语、主旨句、过渡句以及标题用语。(1)指示语。反映语境特征的语言成分叫指示语。标示人物、事物的词语叫对象指示语;标志时间、空间的词语叫时空指示语;标示人际关系的词语叫社交指示语;标示上下文关系的词语叫语篇指示语;标示判断时态的词语叫时态指示语(如“已经、将要、可能”等)。(2)概括语。这是集中表达文章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3)主旨句与过渡句。主旨句传达重要信息;过渡句不仅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文章的主旨。(4)标题用语。这是整体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之一。抓住标题,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题要领:所谓“文中的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n能够迅速地删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遵守的原则。考查这个能力点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据以下的一些步骤进行。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认知,也就是必须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而很多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的。2.明确目的,探寻勾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看题目要求,然后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目标,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再次阅读时,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去。阅读时可以用铅笔在相关的文字上做一些标记,把需要提取的有关文字圈出来。3.根据要求,整理呈现需要提取的信息点圈定之后,就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典型题例】(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n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答案讲评】A (B项,“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表述不当。原文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准确。原文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指的是“被遗忘权”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对抗大数据;且文章并没有提到“隐私权”对抗大数据。D项,“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于文无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的特点是:选项的构成要素来自文本中不同的地方,整合力度较大,所以阅读文本时要找全选项中的要素,并明确要素间的逻辑关系。①分析句子成分。划分选项中的语义要素,并逐一在文中查找来源,进行比对。考生要注意:文中是否有相对应的内容,比如C项,文中没有说“隐私权”的提出目的;变化不大或没有变化的表述是否会有断章取义的问题;变化较大的说法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本意,如C项,“被遗忘权”的提出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是对原文“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的曲解。②分析句间关系。看选项要素之间是否合乎因果、目的、条件等逻辑关系。比如B项因果关系不当,C项目的关系不当。](二)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容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结构”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和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是:(1)对“分析文章结构”的考查多与理解语句含意结合起来,从分析、理解语句的含意、作用中考查文章的结构特点;(2)对“把握文章思路”的考查多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相结合。“分析文章结构”解题要领: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可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2.辨明重要文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4.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能归纳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是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题要领:Ⅰ.内容要点的分析与归纳n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具体的特点是“繁”,要加以概括就是化繁为简。概括的规范要求可以这样表述: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科学性,就是准确,词语要贴切,句式要妥当,角度要适当;倾向性,就是情感的褒贬,在准确的同时,还要注意褒贬得当。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内容的全面,一是指文字的简练;具体性,是要求反映出此句、此段、此篇的特定思想内容,而不至于与他句、他段、他篇混淆起来。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所谓“抽象”,是与“具体”相对而言,抽象的也就是概括的。所谓“阐发”就是化抽象、概括为具体。阐发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举出实例,一是分析因果。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理解语句的含蓄,一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或某种目的,故意不直接表达想表达的内容,而把它隐含在字里行间;一是运用了象征、双关等修辞格,采用婉曲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对此类材料,不仅要理解它字面的含意,而且要深入挖掘其所隐含的信息,即理解材料深层的内涵。Ⅱ.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论述文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或段落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概括中心意思,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或命意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回顾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意思密切相关;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这些关键部位不失为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好途径。2.综合归纳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传统、最实在的方法,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3.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的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意思时所要了解的,通过这些纵横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归纳出文章中心意思。【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的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的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n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钱币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础,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结构和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答案讲评】D (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C项,原文中是说“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商鞅变法”的例子并无此作用;且“奠定……的根基”并不等同于就是其根本原因。)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我们应继承发扬。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答案讲评】A (“我们应继承发扬”无中生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考生对具体现象进行概括,n从而得出理性认识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采用事例说明的方法,考生要学会揣摩所举事例的目的,要从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要从材料出发,推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练习见P340“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四十三课时(三)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文章的论点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证方法,则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一般来说,一段简单的议论性的文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但出现几个论点时,就一定有一个,亦只能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其他的论点,一般称为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解题要领:1.准确把握论点首先要明确“论题”和论点的区别。“论题”是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其次,要找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指示型中心论点、包孕型中心论点。指示型中心论点是指由文章里的一个现成句子来表达的论点,在形式上大都是一个完整的、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文意,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文章中划出这个表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来。大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②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③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④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包孕型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则不能找出现成的句子来表达,这就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领会、提炼、归纳,得出中心论点来。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分论点一般分为并列式、正反对照式、层进式三种。2.了解不同种类的论据议论文的论据有理论论据、事例论据、正面论据、反面论据、道理论据。理论论据:运用理论论据,可以使议论更具有权威、更可靠、更科学,有助于从深度、广度上把论点讲清楚。事例论据: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论证近观点,进而论证了远观点。正面论据:就是从正面的例子去论证论点。反面论据:就是从反面的例子去论证论点。道理论据:为了说明某个问题或者观点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不管使用何种论据,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3.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法,是在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推理和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n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比较论证是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比较论证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论证法,另一类是对比论证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对比论证法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或观点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以突出中心。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因果论证: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普遍和必然的因果联系,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通过列举事例,能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从而增强说服力。道理论证就是运用讲道理的方法,引用著作中的独到见解、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引用论证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典型题例】(2018·全国卷Ⅱ,文段见P3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答案讲评】D (“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表述错误,文章论证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认同问题,而是通过论述大数据对我们的认同造成的影响来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要注意思考文本的整体思路和文本段落的内部结构,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如何用论据对论点进行阐释等问题。理清论证思路可从开头、主体、结尾三方面入手:(1)看开头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①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中心论点,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②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中心论点时,提出了几个分论点,是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还是间接论证中心论点;③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2)看主体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①选择论据——引用了哪些内容,充当了什么论据;②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③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进行阐述;④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事实论据进行了深入剖析;⑤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了比喻论证来对文章的论点进行阐述;⑥追加对比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了对比论证,对文章的论点再次进行了论证。(3)看结尾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①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文中的某些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②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归纳总结;③得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否得出了结论,发出了倡议或警示。]课时练习见P344“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四十四课时(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n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论述的具体事物、谈论的某个问题或涉及的某个人物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来,即明示信息;二是在文中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即隐含信息。对这两种信息我们都得在阅读中提取,准确地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非常重要。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的,有的则是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这样三点要求:(1)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2)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观点的原因;(3)能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三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把握的命题角度。“分析”与“概括”是两种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纳在一起,实现对整体的认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要领:出题的形式,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应用查找到的有关词句与选项对照,辨别、比较、筛选,通过分析进行取舍。在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论述类文章,语意是单一的,但不见得总是直白的,有时也讲究一点含蓄,一点形象。树立文章体式的观念,明白不同体式的特点,在阅读时就会采取不同的理解策略。一是注意话题范围。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高考阅读题在选材时,要尽量做到话题的范围集中,有时候高考命题对原材料大段地删减,是因为文字长,观点不集中。最终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是几百字的内容和话题相对集中的文字。二是从提供的语言材料中查找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三是抓行文思路。作者创作一篇文章,总有他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也就对全篇理解了。文章有写作的思路,而阅读解答试题也有思路脉络可寻。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语义理解、信息筛选、综合加工,这就是阅读解答试题时的思路脉络。2.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写作背景有时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倾向、成长过程、思想风格,会影响作者的观点认识。而文章的时代特点、背景材料也可以间接影响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这就是“知人论文”和“知时论文”。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在考场上只能通过阅读材料来把握。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等来体现。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也很重要,有时阅读材料会给人以提示。3.从试题信息入手试题题干中常常会指出阅读范围、解题思路、角度及要求,有时选文还有注释或附记,甚至选项中也有某种暗示。【典型题例】(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n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答案讲评】A (A项于文无据,文章并没有提及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之间的关系。)[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等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考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1)对有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是看选项所述的原因、条件等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是看选项所述的结果、结论等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是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如①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只要……,就……”来表示。②因果关系错乱:因果关系错乱分为两种,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倒置,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当选项的表述中出现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错乱。③条件与结果错乱:条件与结果错乱分为两种,一是条件与结果不对应,即本来是甲条件造成甲结果,乙条件造成乙结果,但选项却表述为甲条件造成乙结果或乙条件造成甲结果;二是条件与结果倒置,当选项的表述中出现条件与结果时,要注意其是否错乱。(2)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是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是看结论(在推断题中,选项中的“结论”没有在文中提及)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果选项中的某些内容在原文中未直接表述,也不能从原文中合理推断出来,这个选项则属于“无中生有”。]课时练习见P347“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四十五课时n夯实基础 【p206】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指要(一)社科文社会科学类文章,就是指研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含美学)等各种学科的社会现象的文章。这些文章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但从表达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社科文具有如下特点:1.选文视野广阔、思考深刻这类文章一般出于现代著名学者之手,且都属于学术小论文。往往站在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将沉甸甸的思考融进其深邃的文章之中,所以考生首先读出的是思考,是睿智,是关爱,是鞭策,或获得美感,或产生共鸣。2.理论层次高,有现实意义所选的文章内容,都是一些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的理论问题,又不时与社会现实或者教育现实紧密联系。3.可读性、可操作性强这类文章因为是专家学者的力作,所以文字功底深厚,文字表达技巧纯熟,文质兼美,不会有常识性错误,大方之家的凝重文笔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时流淌在字里行间,这样考点相对集中,可“读”也易“考”了。4.思维力度大,主观色彩浓与自然科学类文章进行比较,就不难看出,自然科学类文章最主要的特点是信息密度大,需要的是“搜寻、筛选”,而社科类文章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力度大,主观色彩浓,需要的是“抽象、提炼、概括”,乃至“联想、转化、拓展”,如果说考场上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要“思考细致”,那么阅读社科类文章则须“思考深刻”。5.行文思路灵活,具有一定文采社科文是议论文的一种,虽然和一般议论文一样讲求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但行文却更加灵活,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分析阐述问题更有文学性。阅读以此为基础,才能在一定高度上把握全文,试题虽然不是直白地考查“论点、论据、论证”,但无论认识还是感知阅读对象,都离不开这三者,否则无异于无源之水。(二)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讨论或研究学术问题的文章。学术论文常常涉及对古代文化等的论述,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文章摘编自《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就属于此类。学术论文应具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在文章里发表的观点。论据,即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学术论文的特点 由于学术论文不是针对一件事来写的,也不像短论那样由于篇幅短小,视野比较狭窄,切入的角度相对集中,它论证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要大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要复杂些,事理的抽象程度要高一些,文字要深奥些,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没有那么浅显和直接,思维的跨度较大,需要细心地去寻找才能发现前后的有机联系。但是学术论文的观点必须是可靠的,其论证必须是充分的,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所以它的论据要充分,论据之间不能自相矛盾且要能互补,也就是说它的内在逻辑非常严密,说服力要非常强。所以它成了我们论述文阅读训练的首选目标。(三)评论类n评论是指评说、论证自己的看法、观点的短小议论文。根据高考的实际情况,这里着重谈谈思想评论和文艺评论。思想评论是以议论说理为基本表达手段,对精神意识、观念信条、态度准则等人们在思想方面的倾向、动态、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明辨是非,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的文章样式。思想评论与政治评论、新闻评论是有区别的。政治评论以政治性现象为对象,新闻评论则侧重于新发生的事实,虽然政论和新闻评论很多时候也会“涉足”思想领域,但视其主次和重心,我们还是能区别其文体归属的。思想评论根据其内容和使用范围,可分成思想专论、思想短评、思想杂谈、评论员文章、言论等。文艺评论又叫“文学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评论具有如下特点1.思想评论的特点:①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全国上下齐心合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里,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思想评论的基本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宣传弘扬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共建人类精神文明大厦,这是思想评论的基本主题。②现实性和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具体问题有感而发、有为而论,其目标是明确的;其二是针对读者,根据受众的特点来选择论据和论证方法,从而获得最佳的说理效果,其目的是明确的。为了使论题有针对性,必须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热点问题,或选取那些人们尚未普遍注意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却带有某种倾向、趋势的导向性问题。③理论性和逻辑性依据事物自身规律和作者认识的规律去组织材料,寻找并把握知识与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以结构的逻辑性包含着抽象的理性思维,这正是思想评论逻辑性和理论性表里和谐的文体概念。④集中性和单一性思想评论大都形式短小精练,内容相对集中。它往往只抓住一个问题或问题的一个方面,深入分析,讲清道理。2.文艺评论的特点:①具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例如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但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②具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艺评论的论据,主要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③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常用归纳法、演绎法或类比法。而且,无论是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都是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论证方法的。④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艺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n必须运用学过的文艺理论知识、文艺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技巧导津  【p207】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原则1.加强审题意识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审读,注意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注意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2.强化题型意识了解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基本手法(删、调、改、漏、凑):或是过于绝对,或是以偏概全,或是混淆时间,或是模糊范围,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偷换概念。3.强调题文对应意识论述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4.学会筛选答案做选择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学会抓题干与原文的比较,题干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原文的比较,最后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错误项。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文章,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这一段。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句子方面,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或段落)主旨的语句。2.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要把握住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是用什么方法论证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3.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审清题目要求,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不妨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一般来说,答案的相关信息就要从该题提到的词或句所在段落的上下句或上下文去找,要注意段落的首句和末句、过渡句、总结句,甚至文章的标题。4.分析比较信息,筛选概括内容找到答案的相关信息后,要依据题目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和概括。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对信息进行提取和整合。整合信息的方法或是抓主干去冗余,或是摘取词语组合,或是合并同类项。n考点集训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12篇)【P467】模块一(3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