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10/02/03/bb96050296b95b5e944239824358da30/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10/02/03/bb96050296b95b5e944239824358da30/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10/02/03/bb96050296b95b5e944239824358da30/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精练(含解析)新人教
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孳孳为善(zī) 孟轲(kē) 千乘(shèng)B.徒弟(tú)迁徙(xí)跋涉(shè)C.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D.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解析: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谋取。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解析:D项,徒:类。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n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宋·李觏)5.甲、乙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孟子的态度是 ,其理由是 。李觏的态度是 ,其理由是 。参考答案:利不可言 言利会误国 可以言利 谋利是人之常情6.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 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则达到了 的说理效果。 答案:陈其利害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使其自相矛盾)7.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 )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解析:B项,意思是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这与孟子的“后利先义”不符。C项,意思是修正自己的内心,等待时机;保持自己的节操,约束自己的物欲。讲的不是“义利”观。答案:AD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参考答案:(1)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2)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生活),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0题。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n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参考答案:(1)人性好比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2)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10.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参考答案: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孟子主张性本善。参考译文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三、表达交流1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③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注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求学应谦虚,充满诚意。(意思对即可)(2)不违背。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属于招收学生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而孟子“不答”滕更属于教学方式,是“不教之教”,是“因材施教”中的一种。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②孟子说:“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呢。”③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在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孟子说:“依仗自己地位高贵来发问,依仗自己贤能来发问,依仗自己年长来发问,依仗自己有功劳来发问,依仗自己有老交情来发问,都属于我不回答的范畴。滕更占了其中的两条。”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n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① ,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② ,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③ ,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解析:第①处根据“并非……的专利”“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可知每个人都可能得;第②处根据“一般人……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则”等内容,可知此处观点与上面“一般人”的看法不同,由后文“大脑对于……药物使用问题等”可概括出“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第③处根据前文可知不单纯是“心理问题”。参考答案:①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 ②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 ③心理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