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七节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七节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教案

第七节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一般为选择题。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二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综合前边的分析,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每年仍有小的变化,考生只要读懂了原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走进高考  【P】(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n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答案讲评】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附:参考译文谢弘微,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谢弘微本名为密,因为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代替名字。(谢弘微)孩童时代,风采充溢、端庄谨慎,遇到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嗣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的人,有这样的儿子就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俭约,但嗣父产业很丰盈,他只接受了嗣父的数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常常用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谢混的家事委托给谢弘微。谢弘微经营产业,办事如同处理公务,一枚钱一尺帛的出入,都有文簿记录。高祖做了皇帝,晋陵公主降封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此时已经九年了,而房舍整齐,仓库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旧时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出家的和世俗的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景),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陵,谢弘微担任文学官。(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以孝顺著称,服丧期满超过一年后,(谢弘微)仍然吃素食。(谢弘微的)哥哥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哥哥长期吃素食,哀痛超过礼法,丧服虽然脱去,仍不吃鱼和肉。谢弘微少年丧父,侍奉兄长如同父亲,兄弟之间极其友爱和睦,n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好坏,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资财巨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数百人。谢弘微一概不要,用自己的俸禄营办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算得上最为鄙贱的事情。现在财产多就分用,少就共用,不至于穷困就可以了,身死以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享年四十二岁。皇上极为痛惜,让左右二卫千人营办丧葬事务,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考点探究  【P】考纲在线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3.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简要解读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人物的形象,它们也是重要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n仔细体会,反复推敲,做出正确的判断。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夯实基础 【P】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1.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的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12题C项: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原文: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文中只是说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这一信息,显然属于无中生有。2.张冠李戴例如2018年浙江卷第16题C项: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原文: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3.弄错时间n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我们来看2016年天津卷第12题B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根据文意,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从“丞相京公”那里得知他的事迹。故“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在时间表述上混乱。4.颠倒是非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表述与原文相反的意思,以干扰考生思维,制造误判。例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B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原文: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很显然,他是不喜欢在社会上求取好的名声,与“追求好名声”相反。5.故意误译例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12题D项: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后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原文: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旋踵”的意思是“退缩”,显然是故意错译,从而歪曲原文的意思。6.事件杂糅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难以理清头绪,难辨正误。例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第13题D项: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原文:“始皇既并天下,分郡县,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原文中,苏东坡只是分析了郡县制的“优”,没有指出“劣”,而对分封制则只指出了“劣”,没有说到“优”。很显然,这是把“分封制”和“郡县制”混在一起而造成的错误。7.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作出错误解说,n这是我们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如2008年重庆卷第10题D项: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原文中三个典型例子都表明晏子是一个贤能有德、机智幽默的臣子,但并没有表现出其具有“刚正不屈”的品格。文中没有表现晏子据理力争、忤逆君王的情节,他只是在委婉地规劝。8.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如2013年全国卷Ⅱ第6题C项: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此项“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原文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所以C选项给出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属于强加联系、因果失当。9.以偏概全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扩大(或缩小)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例如2017年全国卷Ⅲ第11题C项: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原文: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近侍,是指左右侍从帝王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他们的职位不一定高,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很显然,这是以部分地位高对皇帝影响大的近侍代替了全体,是以偏概全。课堂导练  【P】设题角度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刘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刘敬,刘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n比隆哉?”上曰:“然。”刘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以此为天下之中也。今陛下起丰沛,大小之战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汉七年,闻韩王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①名为长公主,妻单于。太史公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注】①家人子:汉代对无官职名号宫人的称呼。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敬“智”的一组是(  )①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   ②匿其壮士肥牛马③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④计久远子孙为臣⑤取家人子名长公主,妻单于 ⑥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答案讲评】C (②是匈奴的欺骗惑敌行为;⑤是高祖的行为;⑥是司马迁对高祖的评价。)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经过洛阳时,摘下拉车子时所用的横木去见虞将军,请虞将军介绍自己见高祖。B.刘敬向高祖说明定都关中的好处后,高祖虽有犹豫,但还是当天就西行去关中建都。C.刘敬出使匈奴回来后认为不宜攻打匈奴。高祖不听,以至于被围白登七天后才脱险。nD.刘敬认为对匈奴不可以用武力制服,也不可以用仁德说服,必须用和亲来图谋长远。※【答案讲评】B (刘敬献计后,高祖迟疑未决,等到张良明确阐述了入关建都的好处后才即日驾车西都关中,属于弄错时间。)附:参考译文刘敬是齐国人。汉高祖五年,(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祖正住在那里。刘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刘敬的请求)报告给高祖。高祖召(刘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等了一会儿,高祖就问刘敬(要谈什么大事),刘敬便劝说(高祖)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兴盛吗?”高祖说:“是的。”刘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把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大小战斗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这种情况下)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的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高祖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后,(高祖)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汉高祖七年,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想要共同进攻汉朝,高祖大为震怒,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高祖(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高祖)于是(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将高祖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祖回到广武县,赦免了刘敬。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高祖撤出平城返回(都城),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单于,军队强大,屡次使北部边境苦于侵扰。高祖对这种情况很忧虑,问刘敬(对策)。刘敬说:“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单于,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n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单于之位。陛下根据时令经常把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馈赠(给他们表示)慰问,顺便派能言善辩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陛下的)外孙就是单于。哪曾听说外孙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高祖说:“好的。”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泣,高祖终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单于。太史公说:高祖出身卑微,但平定了天下,凭借计谋指挥军队,可以说尽显谋略了。可是刘敬摘下拉车的横木(向高祖)提出一个建议,建立了(汉朝)万代安宁,他的智谋怎么可以专有呢?设题角度Ⅱ: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未几,上皇还。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濂再疏谏,不听。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n(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金濂“善筹画”的一组是(  )①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 ②千石以上褒以玺书③伏精兵,入其垒      ④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⑤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⑥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答案讲评】D (②为皇上诏令;⑤表现的是金濂厚敛。)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B.英宗被俘,战事紧急,金濂被召回京城,尽管谏官纷纷弹劾他讨贼无功,景帝还是力排众议对他加以重用。C.英宗回京后,也先请求恢复与明王朝的邦交,金濂也上书朝廷表示赞同,但他们的意见都遭到景帝的拒绝。D.景帝即位后曾下诏免除天下十分之三的租税,金濂违诏,受到调查,核实后即被关进监狱,但很快获释并改任他职。※【答案讲评】D (“核实后即被关进监狱”错,核实后,皇上想宽宥他,而李侃和王允极力反对,才把他关进监狱。)附:参考译文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曾上书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旧例,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则官员清浊自分,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因受推荐升为陕西副使。正统元年,上书请将各卫所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多得讨论实行。三年,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安然。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输运粮食资助边事,运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上书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n福建贼人邓茂七等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去征讨,不胜。十三年十一月(朝廷)出动大量兵力,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用金濂参赞军务。(他们)到达时,御史丁瑄已大破贼人。邓茂七死,其余的贼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金濂与众人商议,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埋伏的精兵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孙。皇上于是调张楷去讨伐浙江之贼寇,而留下金濂扫平还没攻下的其余贼人。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不问(他的罪责),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二职俸禄。不久改任户部尚书,进封为太子太保。当时四方用兵,急需粮饷,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的建议上奏实行,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不久,太上皇回来了。也先请求如之前那样派遣使者往来,皇上坚决拒绝。金濂一再上疏劝谏,皇上不听。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传令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三年二月,学士江渊对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给事中李侃等人请求询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用度怎够开支?”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并且还揭发了他一些不可告人的事。皇上想宽宥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极力反对,于是把他关进都察院监狱。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任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非金濂不可,于是又调(他)回户部。金濂上疏自述,顺便请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立太子后,恢复金濂太子太保之衔。不久(他)又提出节减军匠和僧道人员过滥的食粮等十项建议上奏。五年,他在任上去世。以军功追封他为沭阳伯,谥号荣襄。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所到之处以办事认真严厉著称,但对待属下往往(脾气)暴躁,(容易)发怒。在刑部时,他执法过严。到他任户部尚书时,正值用兵,国家财物短缺,便采取厚敛的办法来保证供给。设题角度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贵 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n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①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粗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②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②绪余:残余。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值一提。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答案讲评】C (从“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可知,“n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表述错误。)附:参考译文圣人深入地思考天下之事,(发现)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是为生命所役使的。即使耳朵想听声音,眼睛想看色彩,鼻子想闻香气,嘴巴想吃美味,但如果对生命有害,就要停止。由此看来,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不能随意行事,一定要加以克制。好比担任各种职务的官员,不能随意行事,一定要加以克制一样。这就是重视生命的方法。尧打算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然而,我现在恰巧有着严重的忧虑之症,正要治病,没有空闲去治理天下。”天下,是多么大的事物,但他不因此而损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因为天下而损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越人杀死了三代国君,王子搜感到很害怕,逃到采掘丹砂的山洞里。越国没有了君主,到处找寻王子搜都没能找到,(便)追踪他来到洞穴。王子搜不肯出洞,越人用艾草薰洞,还为他准备了国君的乘舆。王子搜拉着绳索登上车,仰天大呼说:“国君之位啊,就是不能够放过我啊!”王子搜并不是讨厌做国君,而是憎恶做了国君难免会招来杀身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得道之人,派人带着礼物事先向他致意。颜阖守着自家的门,穿着粗布衣,而且亲自喂牛。鲁国国君的使者到达,颜阖独自面对他。使者说:“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颜阖的家。”使者献上礼物,颜阖回答说:“恐怕你听错了,鲁君会降罪于你,不如(回去将情况)审查核实清楚。”使者回去反复核查后,又来找颜阖,可是找不到了。所以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厌恶富贵,只是由于看重生命而讨厌富贵。所以说:修炼道行的真谛,在于保持自身,其余的较大的部分,在于为国家着想;剩下的微末的部分,才是为天下着想。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在圣人看来是次要的事情,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修养生性的途径。子华子说:“全面地顺应生性是最好的,部分地顺应生性要差一些,死亡又要差一些,压抑生性最差了。”所以,所谓看重生性,就是说全面顺应生性。所谓全面地顺应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都得到适当的满足。所谓部分地顺应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部分能得到适度的满足。部分地顺应生性,就是对所看重的生性的压抑。不能适度满足的欲望越多,对于所看重的生性压抑就越急迫。所谓死,是指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功能,n重新回到生命未形成之前的状态。所谓压抑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没有得到适当满足,得到的都是厌恶的。屈服于人是令人憎恶的,受辱于人也是令人憎恶的。没有什么比不行道义更为耻辱的了,因此不行道义,就是压制生性,但压制生性不只表现在不行道义上,所以说,生性受到压制还不如死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耳朵听到所厌恶的声音,还不如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不如什么东西也没有看到。大凡各种生理欲望,都有它们最厌恶的东西,如果一定不能幸免的话,还不如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作用。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作用,这就是所谓死亡了,所以压制生性还不如死去。技巧导津  【P】一、筛选信息题的一般步骤1.通读存疑阅读全文,遇到小的阅读障碍可暂作疑问搁置。疑问常常有两种情形:一是冷僻字词或典故,未给注解,通常不会成为出题点,可忽略;二是冷僻的甚至不曾见过的内容出现在相关题中,往往会是提示性的,因而也常常是正确的,要敢于确认。2.筛选取要在通读的基础上做出信息筛选。信息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该题的题干实际就成了我们读取信息的路径,沿径寻津,难题就不难解决了。3.读题复归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题目中,均包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二、解答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主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与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有时阅读材料提及的不止一个人物,涉及的不止一个事件,表述的不止一层意思,这时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分清轻重主次。2.辨明因果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无论记叙文、议论文,都会有种种因果联系,如所叙事件、人物、传主处事的态度、作者的主张等。要把握文章内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n3.把握全面正确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误;如是后者,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力求全面准确。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要遗漏细节。4.仔细查对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