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专题12第4讲论证分析题——定位原文信息,厘清层次关系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专题12第4讲论证分析题——定位原文信息,厘清层次关系讲义

论证分析题——定位原文信息,厘清层次关系论证类选择题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和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一、命题解读——五大命题角度要知道命题选项命题角度对应区间(2017·全国卷Ⅰ·T2—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考查论证的前提(写作的背景、原因等)对应全篇或段落(2018年全国卷Ⅲ·T2—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2017·全国卷Ⅰ·T2—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2017·全国卷Ⅱ·T2—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2018·全国卷Ⅲ·T2—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2018·全国卷Ⅲ·T2—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考查论证的角度和特点对应全篇或段落(2018·全国卷Ⅲ·T2—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2018·全国卷Ⅱ·T2—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考查论证的思路(结构)对应全篇(2017·全国卷Ⅱ·T2—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考查论证的方法对应段落(2017·全国卷Ⅱ·T2—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考查论点与论据间的关系对应段落二、解题技法——三步解题流程应用好n◎(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②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①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②“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③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⑤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①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②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③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④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⑤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⑥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⑦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n①“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②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③“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④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⑤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⑥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⑦“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⑧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⑨“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诸子之学的兴起及范畴。——第2段为第二部分:阐述“新子学”的内在品格及理解的两方面。第3段为第三部分:从“接着讲”理解“新子学”的思想创造性——第4段为第四部分:论证“照着讲”和“接着讲”之间的关系。提示:通过梳理第1~4段的层次关系和内容,有助于四个选项的判定。n[解题示范]标注选项敏感点定选项对应区间梳理比对定答案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文章采用了”关键字眼显示出对应全篇。全文论证思路:回看上表[理层次·理关系]。由上面的梳理可知,文章主要论述了“新子学”对诸子之学的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论证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两方面的统一,因而A项的“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说法错误。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由关键字眼可知对应第2、4段。第2、4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2、4段[理层次·理关系]。由上面的图示可知,“‘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对应第2段“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对应第4段“‘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B项正确。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由关键字眼可知对应第3段。第3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3段[理层次·理关系]。由上面的图示可知,“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对应第3段中的“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而“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对应第3段“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C项]“‘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C项正确。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由关键字眼可知对应第4段。第4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4段[理层次·理关系]。由上面的图示可知,“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对应第4段“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D项正确。n(2018·广东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理,即道,即法则,即常性。人文,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即人之常性。人文科学即人的科学,即人心人性的科学,即关于人的法则与人之精神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做人之道、做人之理的科学。这些人之道、人之理,都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都透露着一种人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化,无疑要靠道德教化,要靠人心人性的涵养培育,特别是礼乐文化及整个教育的发展。但人文科学能否担当得起培养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是需要深思的。现在人文科学门类很多。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人口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无不属于人文科学。经济学原属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属于人文科学。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虽然门类很多,但由于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例如,伦理学已不把人伦看成是天理,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而把整个伦理道德从属于经济活动与社会集团的利益。心理学已经没有“理”,而把人看作生物有机体,把心看作一块血肉,在进行刺激反应的观察实验。历史学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大谈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人口学变成出生率、死亡率一类的统计,更是缺少人性,缺少人的精神。凡此种种,我们从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中,哪里还看得到人性的存在呢?哪里还感觉到人的精神存在呢?不研究人心人性,不研究人的本质,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游说,算不得科学!因为它舍去了根本。因此,发展人文科学,必须以人心人性为基础,必须以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为基础。这个心,是仁心、义心、理心。这个性,不是食色之性,不是情欲性欲之性,而是仁义礼智之性,是符合天道法则的“天命之谓性”,是继善成仁的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追求美好事物与品德的本性。我们只有把人心人性看作是美好的、永恒不变的,又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才能看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才能用人文科学以满心的赞叹展现雄浑、波澜壮阔的生命气象,谱写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命圣歌。(摘自司马云杰《论文化复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人文”一词源远流长,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出这个词并对其内涵作了具体阐释。B.人文科学门类繁多,囊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属人文科学的范畴。C.当前人文科学研究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全“物”化了,是因为受浅薄的知识论的影响。D.伦理学研究,不仅要看到伦理道德的社会属性,更要把人伦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n★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段先对人文等关键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B.第二段末用反问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的不满。C.人性之“性”是“天命”,联系后文,“天命”是人先天就有的追求美好的本性。D.末段的总结指出,只要研究人心人性,我们就能看到人性、生命、精神之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者概念有别,但彼此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B.因为只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历史学忽略了对人性人心的研究。C.对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D.如果能谱写出人类新的生命圣歌,人文科学就担起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随堂巩固1.A项,依据原文内容,“人文”一词在《易经》有提及,但《易经》中并没有对“人文”一词的内涵作具体阐释,文中对其作阐释的是作者,非《易经》。B项,依据原文内容,“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即哲学社会科学还有不是人文科学里的内容,人文科学不能囊括哲学社会科学。C项,依据原文内容,“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选项表述为“全物化”,过于绝对。2.遗漏了还要“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的具体存在”,即要研究人心人性和人的具体存在才能“看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3.“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并非历史学忽略对人性人心研究的原因。依据文章内容,历史学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是应该的。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去进行研究是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专项对点练(25)见P341]第5讲 逻辑推断题——依据文本内容,合情合理推断该题的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过头推断。一、命题解读——三大命题角度要知晓常见考法典型考题关键字眼n通过复句关系考查对文本的透彻理解(2018·全国卷ⅡT3—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2018·全国卷ⅠT3—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不仅……而且……”“那么”“为了”“以便”“以”“为的是”“以免”等通过结论表述考查对文意的推断(2017·全国卷ⅢT3—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可见”“说明”“总之”等根据文本内容,考查对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2017·全国卷ⅡT3—B)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启示是”“将会”等二、解题技法——因类施法,突破三大角度(一)若有复句关系——比对原文,析关系是否成立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1.假设复句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训练1.(2017·全国卷ⅡT3—A)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选项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原文  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分析n原文讲“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换言之,“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是“青花瓷崛起”的必要条件。推断正确。2.条件复句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训练2.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选项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的诗歌。原文  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分析原文的表达是“只有……才……”,而选项变成了“只要……就……”,过于绝对。3.目的复句选项用目的复句(分句中间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训练3.(2017·全国卷ⅢT3—C)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选项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原文①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第2段);②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第3段);③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第4段)。分析以上内容都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选项表述正确。(二)若有结论表述——比对原文,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n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训练4.(2017·全国卷ⅢT3—D)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选项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原文①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第4段);②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第4段)。分析“乡村记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选项推断正确。训练5.(2017·全国卷ⅡT3—B)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选项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原文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分析由第二段前两句话可知,“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体现的是“它(青花瓷)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而不是“社会快速变化”。由第一段可知,成化年间民窑青花瓷崛起,进而成为世界时尚,没有提及“青花瓷兴盛”。选项表述错误。(三)若有趋势预测——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训练6.(2017·全国卷ⅡT3—B)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选项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原文n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分析青花瓷在明代之所以能引领世界时尚,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这恰恰是带来的启示。(2019·四川遂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力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n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B.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主要方式。C.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D.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解析 A项,对应原文为“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据此,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分配”,而不是“享有”和“承担”。B项,对应原文为“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纠正……”。原文说的是“影响”,这和选项中的“制定”不等值。C项,对应原文为“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是意识层面的,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生态公民对自然的情感化为生态感恩意识,这种感恩意识会促使人们捍卫生态利益,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B.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C.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D.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解析 C项,“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错。原文开头段提出“生态公民”这一概念,然后分两个角度阐释,每个角度都分三点具体展开,称之为“条分缕析”是合理的。但第二段的“公共人”和第三段的“生态人”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称之为“逐层递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B.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C.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D.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解析 nB项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对立”说法错误。“公共人”与“生态人”是“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属于原文首段和尾段陈述的信息。基于原文信息,公共人和生态人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路径不同,但不是路径相互对立。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故B项的推断不合理。[专项对点练(26)见P343、专题提升练(六)见P34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