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6年级语文教案: 第5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六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题 第5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内容 1.能运用课内学习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解释课外文章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能够理解故事类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教法指导:1、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绘声绘色的演绎。 2、如果此故事学生都知道,老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把故事表演出来。 3、结合上节课课后预习,完成练习。可以合作,生与生相互讨论、探索,也可PK,谁说的最准确。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一、你能读懂下面这个小故事吗?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③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护:掩盖,遮掩。 二、你能翻译一下这篇文章吗?故事中的“北人”有什么特点? 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 教法指导: 1、专题知识梳理模块,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由于本讲课程为作文课,吸收和掌握较有难度,讲解时尽量放慢速度,力求学生都能听懂,可适当延展难度,但不要过难。 2、如遇学生基础好,较为熟知课外文言文的,老师可采用回顾式、分组PK式、思维导图式、提问式等方式进行知识梳理。注意由于学生年龄段不高,知识梳理时尽量多使用一些联想式、图画式和简单、直白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 3、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每个知识点讲完,随时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语言。其余部分,可根据课堂学生程度和进度,略讲。 【知识梳理】 一、文言文阅读的步骤 初中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我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2、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4、“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二、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典型例题】 教法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以小测验形式,随堂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针对学生不会的题型,教师需要趣味解答,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1、吕蒙正不受镜 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释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说号。 ②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 ②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①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②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3.在作者看来,要拒绝非钱财类的物品贿赂应该做到哪两点? 答案:1、①担任 ②牵累 2、①他的弟弟找了个机会不慌不忙地说了这件事。 ②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认为他比卫国公李靖贤明多了。 3、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 翻译: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匡胤特别知遇关照。朝中有一个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这镜)能照二百里远,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得到赏识。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用二百里地的镜子照呢?”他弟弟听后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认为他比卫国公李靖贤明多了。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2、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注释①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官员。 ②中射之士:宫中侍卫人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谒者操以入 ②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 ③而明人之欺王 ④王乃不杀 2.解释下列句子。 ①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谒者操以入。 _____________ ②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____________ 3.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1、①拿着 ②劝说 ③明白 ④于是,就 2、①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负责传达的官员拿着药走入宫中。 ②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3、①他问传递人,传递人告诉他药可以吃。②如果杀了他,就证明这个药不是不死之药,献药的人欺骗了国王。 4、这个故事无情地嘲弄了荆王的愚昧无知,赞扬了中射之士机智善辨,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文章运用语言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中射之士这个忠臣的形象。 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负责传达的官员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是客人欺骗大王。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明白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不杀他了。 3、吴起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______________ ②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___________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寻找 ②才 ③使…信服 2、D 3、①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②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 4、他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翻译: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4、戎夷解衣 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④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⑤!”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注释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恶:相当于“何”。 ⑤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1.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__________ 2.你觉得文中的师傅和徒弟各自有什么特点?(50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把衣服献给国家杰出的人才呢? 2、师傅的行为可以分为前半段与后半段来分析。前半段的行为是出于求生的本能,而且认为人活着就得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人可以为有价值的人牺牲。后半段等到弟子用自己的理论驳斥自己的时候,就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自我牺牲了,具有诚实和高尚的品质。 弟子的行为,一方面表现了不愿意为别人牺牲的自利倾向,另一方面又利用师傅的理论驳斥师傅,表现了弟子狡黠的性格特点。 翻译: 戎夷离开齐国去鲁国,(遇到)天气非常寒冷并且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对弟子说:“你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你衣服,你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人才,为了国家而舍不得死。你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弟子说:“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衣服献给国士呢?” 戎夷叹息道:“唉!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脱下衣服给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 【巩固提升】 教法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 针对学生不会或不熟悉的题型,教师可趣味解释,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3、 注意:此部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和熟练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把控答题的进度,营造出课堂的紧张度和刺激感。 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④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⑤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②府:指国库。 ③子贡:孔子的学生。 ④赐:子贡的名。 ⑤子路:孔子的学生。 1、翻译下面加点的词。 ①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②夫圣人之举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不要 ②兴起,做 2、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对老百姓加以教育,不能只是做适合自己(心意)的事情。 3、子贡用自己的钱赎回鲁国在其他国家的奴隶,而不要国库的钱,孔子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圣人的行为会影响百姓的行为,鲁国老百姓大多贫困,就没有人再愿意去赎回流落在外的奴隶了。 教法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以小测验形式,随堂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 针对学生不会的题型,教师需要趣味解释,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3、注意难点习题,教师可以设置最佳答案奖,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的答案和想法。教师解答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含义和道理。 黄浦区2012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吉人辞寡 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②多说俗事,子敬③寒温④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⑤?”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⑥,推此知之。” 注释①王黄门:即王徽之,东晋人,王羲之第五子,官至黄门侍郎。 ②子重:即王操之,字子重,王羲之第六子,曾任尚书。 ③子敬:即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 ④寒温:寒暄。 ⑤愈:较好。 ⑥“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语出《周易·系辞下》。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 ②向三贤孰愈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何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谢公为什么认为“小者最胜”(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 答案:10、①都 ②谁 11、这是怎么知道的呢? 12、贤明的人言辞少,急躁的人言辞多。子敬言辞较少,所以最贤明。 翻译: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说:“这是怎么知道的呢?”谢安说:“贤明的人言辞少,急躁的人言辞多,由此推断出来。” (教法指导:组织学生总结收获,可一起讨论总结,也可分别总结分享。主要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教案中给到重难点/易错点等的总结条目。) 1、 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边绘画边回忆今天学习的课外文言文。(画大树型、动物形状等进行梳理都可) 2、请口头总结一下本堂课学到的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 巩固练习 何岳还金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②利:以……为利,贪图。③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称。④南来:到南方来。⑤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 1.解释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②俟他日来取 2.文章写了何岳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 3.本文赞颂了何岳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曾经 ②等待 2、①将路上拾到的银子还给主人;②丝毫没有动用别人寄放多年的银子,并寄还给主人。 3、拾金不昧,尽管贫穷,但在重金面前不动心。 翻译: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银子二百多两,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银子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回来寻找,便问他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记,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那个人要分一部分银子给他作为酬谢,何岳就说:“我拾到银子而别人又不知道,银子全都可以成为我的财物啊,我为什么要贪图这几两银子的好处呢?”那人拜谢离去。 何岳曾在当官的人家教书,那个当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寄存一个箱子给何岳,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官吏说:“等将来有机会的时候再来取回。”过了好几年,没有任何消息,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有别的事情到南方来,但并非来取箱子。于是就把箱子交给那官吏的侄子托他带回去。 何岳只是一位穷秀才啊,他捡到银子就还给别人,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里数年,却毫不动心,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超过常人很远了。 二.下节课预习 1.下节课主题:《课内唐诗复习》 2.预习作业: 材料一: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材料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⑶。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预习问题讨论】(预习问题分为可选和必选,根据学生程度进行选择,前2题建议中等程度偏下学生,第3题建议中等程度学生,第4题建议优等生,注意:第5题是必选题。) 1、 这两篇材料出自哪个作品?□必选□可选 2、 这两篇材料的特点是什么?□必选□可选 3、 请同学们简单分析以上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大概意思。□必选□可选 4、 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中,你最喜欢哪位诗人的风格?为什么?□必选□可选 5、搜集你喜欢的古诗,分享一下,你喜欢的原因?(课内或课外皆可)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