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反思)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懂得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道理。‎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教师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小组讨论)‎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作者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寻找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3.学习第二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读第6~7自然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最后一段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总结收获,随文练笔。‎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中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 ‎3.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教学板书]‎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第一事例:化学家波义耳发现……‎ 第二事例: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 ‎ 第三事例: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做梦眼珠转动现象推断出……‎ ‎(三个典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感地意识到”“进行了许多实验”以及“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回顾课文的第2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会得到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就会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