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教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教案 (1)

‎《丁香结》(两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人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二.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独特的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和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赋予丁香结的含义以及体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课文导入 ‎1. 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2.检查预习。‎ ‎ 1. 交流。‎ ‎2.介绍作者、文章。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她的散文创作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的从笔端流出的心灵之语。‎ 为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作铺垫。了解作者文风“清新轻盈”。‎ ‎(二)‎ 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要与内容风格相一致。。(分小组)‎ ‎2 我们发现作者在文本哪些段落描写了丁香花?剩下的段落在写什么?‎ 1. 纷嚣、笨拙、单薄、着等 ‎2.引导学生区别“丁香花”和“丁香结”,提取“丁香结”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1~3赏花 ‎ 4~6悟花 ‎ 启发学生关注 “丁香结”出现的位置一一多集中在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三)‎ 深入研读 品析语言 ‎(第一课时:1-5;第二课时:6-8)‎ ‎1.再次朗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丁香花的形状、颜色、香味等特点 ‎2.品析语言:为了生动地描写丁香花,作者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表达作用吗?(小组讨论)‎ 1. 第一段:雪白、莹白、星星般的小花 ‎ 第二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 第三段:十字小白花簇拥 ‎2.(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第3段)‎ 借喻(借喻体替代本体,不出现比喻词和本体)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丁香花的洁白、轻柔、洁净 ‎(2)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第3段)‎ 借代(借用事物的特点来替代事物本身)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丁香花的光洁、纯白。‎ ‎(3)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感受文中用词的精妙 ‎4.感受作者对丁香结的独到领悟 ‎5.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第3段中的“照耀”怎么理解?花怎么会“照耀”?‎ ‎4.小结: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和多种修辞(借代、比喻、拟人等),从视觉和嗅觉着手,从丁香的色、香、味进行描写,展现了其迷人之处。‎ ‎5.第二部分:作者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写丁香花 但实际上标题是丁香结。请在文中找找丁香结有几种含义?‎ ‎6.面对这么多丁香结般的不顺事,作者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 可引出去谈谈为什么人生需要“结”?‎ 丁香花是丁香结成熟后展现的迷人风姿,两者是互相依存转换的,正如人生处境中的顺境和逆境,来点挑战来点风浪,人生更加精彩,也体现出我们需要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 ‎7.我们发现作者写丁香花,说丁香结就为了介绍这种花卉的迷人之处给我们么?她最终落于何处?‎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比喻,拟人 ‎(4)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朦胧、模糊)比喻 ‎●体现花白如雪,似有光晕照出体现花对人心的鼓舞与慰藉,和人对花的依赖,花见证了作者的写作生活,使她的文思和梦想焕发光彩,有相伴知音之感。‎ ‎5.丁香花蕾;盘花扣;愁怨(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人生中一件件不顺心的事。‎ ‎6.作者:乐观豁达,自信优雅 人生需要“结”‎ ‎7.通过写丁香花、丁香结,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洒脱,对世事的东明。‎ ‎8.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目睹丁香开得茂盛,联想起象征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的感叹,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 完成作业。‎ 巩固已学知识。‎ 四.板书 ‎ 色 ‎1~3 赏花 视 形 ‎ ‎ 迷人 乐 ‎ 嗅 味 ‎ 互存共生 观 ‎ 精彩人生 豁 ‎4~6 悟花 丁香结 愁怨 ‎ 达 五、 补充:‎ 代赠二首 其一 (唐)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⑴,玉梯横绝月中钩⑵。‎ 芭蕉不展丁香结⑶,同向春风各自愁。‎ 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 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五代)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反思:‎ 语言的品味要落到实处,也可以带领学生学会理解梳理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