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1 蜡烛的变化 2 铁钉生锈了 3 变色花 4 洗衣服的学问 1.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点。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蜡烛1个、火柴1盒、酒精灯1个、三脚架1个、蒸发皿2个、蜡块1个、涂有石灰水的烧杯1个、干燥烧杯1个、勺子1个、抹布1个、白醋1瓶、纯碱少许、易拉罐1个、吸管1个、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一个、白糖若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变化万千,像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到,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有生命的物质和没有生命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进行研究。(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变化,建构新知 (一)了解蜡烛的特点: 1.提问:怎样研究一个物体了?先让我们从观察开始吧。 2.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它的特点。比比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生:白色,固体、圆柱形、较软、光滑、易断、易碎、有气味等。) 3.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哪些方法? (二)加热蜡烛: 1.提问:老师这有一些从蜡烛上切下的蜡块,如果加热它,请你们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熔化)原来蜡烛是?(固体)加热后了?(由固体熔化成液体) 2.谈话: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实践出真知。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3.学生讨论并汇报。 4.师生总结:(1)正确使用酒精灯。(2)安全操作、预防烫伤。(3)仔细观察、及时记录。(板书:蜡块) 5.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结果:蜡块融化了,变成会流动的蜡油。(板书:→蜡油) 7.提问:如果我们停止加热,蜡油会怎么样呢?(冷却)冷却后是什么样子?(又变成了蜡块) 8.学生观察逐渐冷却的蜡油。 9.提问:谁能描述蜡油的冷却过程?(生:蜡油慢慢变回蜡块) 10.提问:刚才蜡块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蜡块加热后变成蜡油,冷却后又变成了蜡块)(板书:冷却←) 11.提问:加热前蜡块是什么状态?(生:固体)(板书:固体)加热后成了蜡油是什么状态?(生:液体)(板书:液体)这说明加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板书:形态变化) 12.小结:通过加热蜡块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从加热到冷却这一过程是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又从液体变回了固体,说明加热蜡烛后,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三)点燃蜡烛: 1.谈话:古诗云“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的什么了?点燃的蜡烛最后真的都变成灰吗?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点燃蜡烛,看看蜡烛点燃后的变化。 2.学生预测蜡烛点燃后的变化。 3.点燃蜡烛并观察现象。 4.蜡烛点燃后除了发光发热,还有别的变化吗?用眼睛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材料来观察。 5.谈话:很好,那么根据每组桌面上的器材完成其中的一项实验。注意操作安全,观察要细致并及时把观察到实验现象填写到实验记录单中。现在,点燃蜡烛吧!(板书:点燃) 6.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师巡视指导。 7.汇报实验结果。 8.过渡:同学们刚刚进行了点燃蜡烛的三组实验研究,下面就将你们的研究结果向我们大家汇报一下吧! 生1:现象:发现水雾、小水珠。 9.师:你能告诉大家,这层朦胧的雾气是谁产生的。(生:由蜡烛燃烧产生的) 10.师:这种“雾气”和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产生的是水。(板书:水) 生2: 现象:烧杯壁上有白色物质(沉淀)产生。 11.师:为什么会有白色物质(沉淀)产生呢?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只是来解释一下吗?(生: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产生白色沉淀,我想杯中可能就有二氧 化碳气体) 12.师:那么,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生:蜡烛燃烧产生的)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生3:现象:有黑烟冒出燃烧匙底部黄色部分变黑。 13.师:这种黑色的烟,是由谁产生的?(生:由蜡烛燃烧产生的)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蜡烛燃烧产生黑烟)(板书:黑烟) 14.提问:蜡烛点燃后越来越少,而点燃的蜡烛又会产生水、二氧化碳、黑烟,这说明点燃的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新物质) 15.小结:通过刚才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水、二氧化碳、黑烟等,这说明了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这说明了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一些与蜡烛本身不同的新物质。 (四)类比变化: 1.提问: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加热和点燃蜡烛时发生的变化现象是否一样?有什么不一样?(生讨论汇报)(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2.小结: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课件出示,指名字读) 三、寻找证据,分析现象 1.谈话: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一起来研究它们都是什么变化吧。(课件出示:说一说)(生:互相交流并汇报成果。) 2.过渡: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依据找的也非常准确。那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些有关变化的实验呢? 四、自主探究,弄清类型 1.(课件出示)谈话:由于时间有限,每组依据手中的器材完成其中的2个实验。要求小组合作中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表(二)。 2.生分组实验,师指导填写记录。 3.提问:根据你手中的实验记录,让我们共同来完成“分一分”。(课件出示:分一分) 4.生汇报实验结果,完成分一分。 五、拓展讨论,深化探究 1.(课件出示:想一想)提问:它们是同一种变化吗?为什么? 2.生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热白糖的讨论,使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强化了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六、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生畅谈收获。 3.谈话:看来,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物质的变化是无穷尽的,我们课堂的时间却是有限的,但只要同学们课后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一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计】 1蜡烛的变化 2.铁钉生锈了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2.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教学重点】 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并能坚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铁钉3根,一次性塑料杯3个、水若干、食用油少许、一次性滴管1个、标签3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识锈” 1.提问:同学们,请看看你们桌子上有什么?怎样的铁钉?(教师提前发放生锈的铁钉) 2.再问: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生锈的物品? 3.学生交流、汇报。 二、“辨锈” 1.提问:为什么说桌上的铁钉生锈了?没有生锈的铁钉又是怎样的? 2.学生思考、交流。 3.任务驱动:请各小组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之处。 (教师呈现材料:另一根没有生锈的铁钉、放大镜、砂纸、纸巾等,供每组自选。) 4.谈话:请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记录单上。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方法最多,发现做多。 活动记录单1 不同点 铁 铁锈 …… 5.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6.交流:各小组代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颜色、光泽和坚硬度等各方面来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点。 同时引导小组之间对观察结果展开讨论、交流和质疑。) 7.师生小结:铁锈和铁在颜色、光泽和坚硬度等各方面都不相同,所以铁锈和铁是不同的两种物质。 8.提问:铁生锈是属于我们之前研究过的哪种物质变化呢?(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三、“造锈” 1.提问: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猜猜看这根生锈的铁钉可能是放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会生锈? 2.学生猜测。(有水的环境下、潮湿、在风的作用下……) 3.追问引发学生思考:还有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吗? 4.教师出示黄油保护下的门合页,让学生进行观察。 5.提问:新的门合页没有生锈,但它上面有一层油,你们联想到什么?(隔绝空气、防锈) 6.提问: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铁最有可能会在什么环境中生锈? (引导学生联想在潮湿空气环境里) 7.提问: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8.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填写“铁钉生锈”的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9.学生交流,评价: (1)教师让小组代表利用投影仪展示汇报实验方案。 (2)从控制变量、材料选择、方法运用等方面引导组际交流、讨论和质疑。 (3)教师准备相关方法、实验细节的指导,并适时释放问题: A.追问:铁钉需要一样吗?怎么做到一样呢?砂纸可以用来干什么? B.提问:在实验的过程中,怎么制造潮湿空气的环境?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铁钉放在水中,或者往铁钉上洒上一些水。) C.再问:能不能把铁钉全部浸没在水中? (引发学生对“浸没”和“不能浸没”两种争论,并试着解释原因:水里有一些空气,但是很少) D.追问:怎样做到使水里没有空气呢? (学生缺少相关知识储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实验中用凉开水) E.实验应该怎么操作?(教师演示把铁钉装进试管的操作方法、往试管里加凉开水的操作方法) F.提问:在对比实验中,另一组实验的铁钉应该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干燥的空气里) G.追问:怎么制造干燥空气的环境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铁钉直接放在空气里,通过引导质疑: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H.再问:怎么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呢?(放入干燥剂) …… 10.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11.谈话:请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向老师领取相应的实验材料(大铁钉、砂纸、试管、凉开水、试管架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为期一周的实验,下周科学课进行小组汇报。 第二课时(防锈) 一、交流实验现象,分析生锈原因 1.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希望学生利用每天上传至微博的实验照片、实验记录等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发现在潮湿空气的环境里,铁生锈是最严重的;而干燥空气的环境下,铁钉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2.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问:放在潮湿空气环境下的铁钉是不是整根都生锈了?哪些部分有明显生锈了,哪些部分几乎没有生锈? (展示微博照片: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浸没在凉开水中的那端铁钉几乎没有生锈;而露在空气中的一端铁钉生锈了。) (2)追问:你能对这个现象这么解释呢? (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有水没有空气的环境中,铁钉是不会生锈的。) (3)提问:如果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下,铁钉能够生锈吗? (结合展示照片:学生做了铁钉放在干燥空气环境下的实验,实验结果:铁钉没有生锈。) …… 3.师生小结: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而在纯水的环境和干燥的空气中是不会生锈的。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P35页的资料。 5.教师补充:铁接触酸、碱、盐等物品也容易生锈。 二、总结实验结论,提炼防锈方法 1.谈话:我们发现了铁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那么,你们知道铁生锈有什么危害呢? 2.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破坏光泽,破坏器物表面结构,如果是机械配合件,铁生锈了还会导致配合松动或者锈死,比如螺丝和螺母。) 3.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那么应该怎样防止铁生锈呢?请举例说明。 4.学生讨论、汇报。(除去铁制品上的水;采用喷漆的方式隔绝空气……) 5.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防锈的方法,为什么能够防锈呢?(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不锈钢剪刀、镊子等,启发学生:加入其他物质,也是可以进行防锈的。) 6.教师小结:生产、生活中的防锈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保持干燥、涂沥青、加覆盖膜、电镀等,不锈钢也能防锈是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其他金属。 三、交流心得体会,感悟科学探究 1.谈话:两节课的学习和一个星期的坚持观察与实验,通过小组合作等方法,我们最终找到了铁钉生锈的原因。你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请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 2.学生交流 (希望学生能够从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实验过程中成功或者失败的点滴感触、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对科学与生产生活关系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等多方面来交流心中最真实的感受。) 四、课内联系课外,拓展应用延伸 1.提问(PPT展示): (1)小明新买了自行车,担心时间长了会生锈,请你帮他想出几个防止生锈的方法? (2)厨房里的菜刀、铁锅非常容易生锈,请你分析生锈的原因,并设法解决? 2.学生交流汇报。 3.课外作业:收集其他金属生锈的现象,研究生锈的原因。(建立《XX金属生锈了》实验微博,把自己的研究方案和成果放进去展示。) 【板书设计】 3.变色花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自制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水,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知道生活中的物质分为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了解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在探究变色花秘密的过程中,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感悟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自制紫甘蓝水并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纸花3朵、喷壶3个、紫甘蓝若干 学生材料:每组温度计1个、烧杯1个、自封袋1个、牙签1个、水槽1个、一次性塑料杯8个、滴管1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奥秘的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礼物,准备用来奖励给好学的孩子,是什么呢?(出示一朵白色纸花)(学生表示不满)额,老师忘记给花浇水呢?(喷紫甘蓝水)(花变色,学生惊讶) 2.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花变成了红色,叶变成了绿色,真奇怪! 3.师:是啊,红花绿叶真好看,看来这是一朵会变色的花,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变色花的奥秘。(板书课题) 4.师:纸花会变色,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可能是做花的纸有问题。(师:纸没问题,老师用的是普通的滤纸) 生:可能是那壶水的问题。 ······ 5.师:那这到底是什么水呢?(出示)这是紫甘蓝水。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瓶吧! 二、追迷寻因,自制紫甘蓝水 1.师: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观看微视频《紫甘蓝水的制作》(泰微课http://learn.tze.cn)。边看边思考制作时需要注意什么。(播放紫甘蓝试剂制作方法的微视频) 2.师:会制作紫甘蓝汁了吗?哦,真自信!讨论讨论制作方法中还有没有要特别需要强调的地方? 生:(1)尽量选择紫甘蓝菜的薄叶,少用梗; (2)紫包心菜撕的块要小一点; (3)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要注意小组合作。 ······ 3.师:同学们想的真周到!但要想检测效果比较明显,紫甘蓝水要做得尽量浓一些,最好达到这样的效果(出示浓紫甘蓝水),能做到吗?怎么做? 4.师:好,那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能又快又好的完成,而且还能保持桌面清洁!(板书:紫甘蓝水) 5.PPT出示制作步骤: 第一步:将紫甘蓝(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并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排掉;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蓝紫色为止; 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甘蓝水倒人小烧杯中; 生开始制作紫甘蓝试剂,教师巡视。 6.师:第二组已经好了,没好的小组要加油。 7.师:我这里还有1朵白花,请用你们自制的紫甘蓝水来试试,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上台演示,居然没有变色,学生很惊讶。 8.师:为什么没有出现红花绿叶了? 生:可能是他们的紫甘蓝水不够浓? 9.师:那我们换一组浓一些的试试。(学生再次尝试) 10.师:还是没有出现红花绿叶的现象啊。这是为什么呢? 生:老师肯定在花上做了什么手脚。 11.师:你们都这样认为? 生:是的。 12.师:那老师做了什么手脚吗? 生思考。 13.师:答案就藏在我们接下来的实验里。 三、自主探秘 1.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白醋和纯碱)白醋大家都很熟悉,纯碱在我们制作馒头时也会用到。(板书:白醋碱水) 2.师:接下来做什么呢,请看大屏幕(PPT) 实验要求:1.请在各种液体中滴5-10滴紫甘蓝水 2.观察液体颜色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3.师:滴管你会用吗? 演示(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胶头,中指和无名指捏住胶头与玻璃的接口处,排掉空气,放入紫甘蓝汁,慢慢松开胶头,吸入紫甘蓝汁,垂直滴入要被检测的液体,注意:滴管不能碰到液面。) 生演示 4.师:我们来比比哪个小组会合作,会观察,更会认真记录。开始! 学生实验 5.师:第3组第一个完成,记录也很清晰,就请第3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 6.师:在科学上,像白醋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像紫甘蓝水这样,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称之为酸碱指示剂。(板书: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酸碱指示剂) 师:现在有谁能告诉大家,老师在花上到底做了什么手脚? 生:在花上涂了白醋(酸性物质),在叶上涂了碱水(碱性物质) 7.师:老师一定涂的是白醋和碱水吗? 四、联系生活 1.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想白醋和碱水这样的物质,那么它们是酸性还是碱性的了?你想知道吗?请拿出实验记录单,先来预测一下记录单上的物品在滴入紫甘蓝汁后的变色情况。 生预测。 2.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了,让我们一起用实验来检验吧。 生检验、记录 生汇报,并适当总结生活中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3.师:还有一种在滴入紫甘蓝水后没有改变颜色对吗?像自来水、纯净水这样没有变色的,我们成之为中性物质。(板书:中性物质) 五、适当拓展 1.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生活中的物质,一般可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这三类,也知道了可以利用紫甘蓝水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但在实际生活中紫甘蓝水的制作比较麻烦,而且很难准确区分物品的酸碱性,科学家在根据紫甘蓝水变色的原理研制出了简单方便的Ph试纸,我们可以通过它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反应检测物质酸碱性的强弱(示范用玻璃棒沾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出示对比卡)这是颜色对比卡。对比卡上物质的酸碱性可以用1—14的数值来表示,Ph值<7是酸性物质,数字越小酸性越强;Ph值=7是中性物质;ph值>7是碱性物质,数字越大碱性越强。 2.师:请你用Ph试纸验证茶水、石灰水、稀盐酸的酸碱性 3.师:生活中,像这样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有很多,课后你们可以用指示剂去测一测,因为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工业、农业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橙子、西红柿中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酸,它们都是酸性物质,都有利用我们的健康;而家中的洗涤用品大多是碱性物质,用多了,不利于我们的健康。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3.变色花 4.洗衣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2.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3.能通过请教老师、家长或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除污渍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教学难点】 学会控制变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烧杯2个,温水若干,橙汁、酱油、墨水少许,滴管2个,无纺布条2个,秒表1个,玻璃棒2根,洗衣液、洗衣皂液各10ml。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你洗过衣服吗?(洗过)怎么洗?(没洗过)看妈妈洗过吗?怎么洗? 2.有句广告词说:“有汰渍,没污渍”,洗衣粉真的能解决所有的污渍吗?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洗衣服的学问。(板书课题:洗衣服的学问) 二、探究洗衣服的方法 1.谈话:首先,让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洗涤用品。(PPT或微课简介) 2.洗涤用品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老师这儿有一块抹布,上面有吃饭时的油渍,写字时的墨水,还有吃水果时的果汁,如果要求你来洗,你准备怎么办? 3.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的洗涤用品功效各不相同,但具体有什么功效呢?今天我们准备了两种洗涤用品,分别是洗衣液、洗衣皂液,在这两种洗涤用品中,对付不同的污渍,你认为哪种效果最好? 洗涤用品污物 洗衣液 洗衣皂液 布条上油污的变化 布条上果汁的变化 布条上墨水的变化 4.学生预测并汇报。 三、讨论实验步骤,控制变量 1.谈话:怎么做呢?首先我想请一位洗过衣服的同学来说说洗衣服的步骤。 2.学生讨论,适当板书 (1)水+洗衣粉(洗涤用品) (2)放入衣物 (3)搓洗(搅拌 )(4)清洗(过水) (5)拧干 3.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全手动滚筒洗衣机”(出示筷子、水杯、布条、洗涤剂) 谁来说说利用这些材料怎么操作? 生:在烧杯中装上一定量水,加入洗涤用品,搅拌,使洗涤用品溶解。放入布条。用筷子搅拌,停,静置·清洗(过水)·拧干。 4.师:假如我想研究哪种洗涤用品对油污有效,利用这个全手动洗衣机怎么操作呢? 生:将沾有油污的布条分别放入肥皂溶液、洗衣粉溶液、洗洁精溶液中,按照我们刚才设想的方法和步骤去洗,然后比较洗涤的效果。 5.师:说的很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 6.师:“比较四种洗涤溶液的洗涤效果,这个实验属于什么实验?”——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的特点是什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PPT) 7.师: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别急着回答。既然是比较洗衣服的效果,那么,洗衣服的所有的步骤都要想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想下来,所有的条件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想周到。明白了吗?” 小组内讨论一下,做好记录。 研究的问题:哪种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好 不同的条件(变量): 相同的条件(不变量): 汇报—— 相同条件:布条上污物的面积大小;水量多少;水温;洗涤用品用量;何时放入、何时取出;洗多长时间;搅拌还是不搅拌。 不同条件:洗涤用品的种类。 8.进一步讨论: (1)现在就让我们来统一这些相同条件: 洗涤剂老师已经事先配好了,水量老师都是给的一样多的,时间我们控制为2分钟,由老师喊开始大家一起开始动手,当我喊停的时候大家必须同时停手并且把布条取出。 ——“我看到有的记录员正在记录。对的,我们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可能一开始不是那么完善,及时的修改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 (2)“比较四种洗涤用品哪个效果好,就要四个人同时、同步做实验,和一个人做实验不一样。你们想想,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搅拌力度尽量保持一致、布条取出后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A4纸上。 四、实验操作。 1.各小组取实验材料、污渍,拿到器材后,先不要动。老师已经将洗涤剂事先配合了。 2.约定实验时间,为2分钟——“现在是**点**分,我们**点**分停止” 3.实验开始,教师巡视。 4.实验停止。“请材料员简单整理器材。” 5.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6.汇报实验结果。 分析:“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发现什么?” ——“不同的污渍,用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对症下药”。 7.小结:“同学们凭借集体的智慧,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真是了不起。而且我发现原来大家都很喜欢洗衣服啊!看来,知识,可以改变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态度!” 五、拓展——去污的原理 1.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很多同学都很认真地观察布条的变化,那么污渍是怎么被洗掉的呢?大家猜测一下? 2.课件展示。 3.师:从实验中,我们了解到,洗涤污渍要对症下药。生活中,就有一些特殊的洗涤剂来对付这些顽固污渍,你知道的有哪些呢?(资料: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 4.“洗衣服时,我们除了考虑污渍的特点选择洗涤用品,还常常根据衣服本身的质地和特点,来选择洗涤用品。你见过这些专门的洗涤用品吗?(看资料)他们又是加入了哪些特殊的原来制成的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4 洗衣服的学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