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每课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每课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 草原 《草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 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 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 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 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 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5 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 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感受自然风光美时, 让学生找找第一段中的景物,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体会“一碧 千里”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这种情景。关于“渲染”和“勾勒”这 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我出示了两幅中国画,让学生对比比较,学 生就能体会到老舍为什么用“渲染”这个词语。在教学这一部分时, 我还设计了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练习写话。体会人情美。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默读课文时, 就能从文中的语句感受到蒙汉情深。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 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 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 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 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 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2 丁香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 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 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 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 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 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 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 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 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 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 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 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 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 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 地评价学生。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 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 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并且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 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 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 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 中,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 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初步感悟。我让学生 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后指名读。 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第五 个环节:拓展延伸。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 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 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 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4*花之歌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 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 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 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 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 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 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 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 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 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 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 通古诗、读懂古诗,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 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 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 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 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力。 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 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 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 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教学时,我让学 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 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 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 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 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 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在长征路线图的使用时机上,也可以有更好选择。我用长征路线 图作为学生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 结合起来,在理解“万水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 算跨越 11 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路,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让 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 的效果。 回味着这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许我 的语言引领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 是,我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 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 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 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会不断努力 的。 6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 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 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教学时我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让学 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知道五壮士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激发学生 情感,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 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 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资料。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叙述的顺 序。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透过全班交流与教 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透过有感情地 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 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 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到达 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述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 态的语句 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本课是对学生进 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 的爱国情感,透过感情朗读,能够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 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 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 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7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 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 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 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 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 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 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 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 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思路:“默读 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 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 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 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 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 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 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 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 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比如课 文第七自然段 ,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 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 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 点,也是难点。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 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 点。 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 效果比较好。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在“入场”和“典礼”环节用时 较多,“阅兵”和“游行”以及“以点带面”写法的指导略显仓促。 今后一定合理分配好时间,做好预设,争取更高的效率。 8*灯光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 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 易。 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 甚少,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 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教学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 展开教学。 首先,抓住“灯光”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 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 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 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学生初步感受到 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重点句子认识英雄形象。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 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 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 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 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最后,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思想教育。学到这里,我突然 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假如你就站在郝副营长的墓前, 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对学生 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教育。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 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 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 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讲解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 讨论、自主探究的机会就太少了。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我会放手给 学生自学、自悟的机会,让他们尽快学会学习方法。 第三单元 9 竹节人 本堂课设计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课文,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反馈及时,参与度较高。问题引导设计巧妙、具体,有实效。课 堂生成较为丰富。美中不足的是要注意教师的评价语,过渡语要精准 到位,起到推进学生学习进度,激发学习热情的效果。 10 宇宙生命之谜 《宇宙生命之谜》用大量的材料说明,地球以外是否还有生命存 在,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教学重点是根据不同的阅读 目的学会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 求知的好奇心。我根据本课课文较长,课文是说明文的特点,安排了 如下的教学结构: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星空知识导入课题,然后梳理文 章的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第 2—10 自然段。把学生分成五组,每 个小组围绕问题学习,看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讲道 理的?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间进行汇报。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 进行检查,教师班内指导,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自我分析文章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每一部分的指导都出示课件,为全体同学的分 析提供范例,明确课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讲 的。 通过学习,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宇宙中除地球外是 否还有生命存在”进行分析,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 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 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 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兴趣和探索未 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辩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 的效果。 11*故宫博物院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 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 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故宫博物院》的教学目标其 中之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回顾今天这堂 课,我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处: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篇幅较多,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作为阅 读训练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 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语文,尤其是通过对一 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导入部分较好,简单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体。内 容理解上,通过设置问题,分配任务,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 息,完成预期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整节 课程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 1.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 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 想。 2.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 时间较多,以致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老师们交流,更 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 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单元 12 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 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 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 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 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 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 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 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 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 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 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 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 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 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 不够深入。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 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 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13 穷人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 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 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 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 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 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 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 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 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 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 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 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 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 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 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 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 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 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 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 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 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 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 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 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 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 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 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 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 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 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14*在柏林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 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 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 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 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 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 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 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 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第五单元 15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写出了许多生物和非生物都在夏天里成长 的具体实例,最后点明主题:人要抓住成长的机会,尽力尽快成长。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 织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 很多不足: 一、为文本创设应有的教学情境这一点不很到位。本文的语言浅 显,通俗易懂。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 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学生比较 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的。可是教学时,我却没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 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如果在 教学过程中,我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那么,就无从谈 到关注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出现的冷场现象意味着教育者自己所存 在的问题。今后我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好地改进。 16 盼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 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1.默读 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 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 写的好处。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 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 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 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 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 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 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 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 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 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 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 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 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 到。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 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 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 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18 只有一个地球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学小品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向我们阐 述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这篇说明文的条理非常清晰,从地球“美 丽而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 知识,呼吁我们要精心保护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的又容易破碎的 地球。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定位在:1.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出对 句子的理解,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为 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3.找出有关的 句子,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本文的 “命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 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再引导学生谈地球的美丽, 资源的宝贵;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 他那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 效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会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的理想。 19*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 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 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 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 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 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 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 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 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 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 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 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 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 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 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 的课。 20*三黑和土地 成功之处: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 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 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 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 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 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不足之处: 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 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第七单元 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 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 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 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 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 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 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 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 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 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 不同句式的语气。 22 月光曲 《月光曲》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 《月光曲》的故事。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 娘弹了一曲,又弹了一曲?”统领全文。让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 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第九段是重点段,让学生认真读书,了解哪些是联想,哪些是实 在事物。之后听过聆听《月光曲》,指导感情朗读。“月亮升起微波 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 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 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 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 这样的联想。 只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 怀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应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最后,让学生 进行一个小练笔“盲姑娘和哥哥醒来后,会说些什么?”可以学习文 中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生的作品令人惊喜。比如“啊,简直太美妙 了!不愧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演奏,让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的 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 着岸边涌过来……我太感谢贝多芬先生了,能为我们兄妹演奏,这实 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习作不仅表达了对贝多芬的感谢,还会运 用文中的优美语言,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23*京剧趣谈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 蕴。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 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 懂文章的大意。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加强课 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 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 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 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 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 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 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 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第八单元 24 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 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 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 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 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 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 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 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 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 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 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 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 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 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 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 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 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25 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 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 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 的创作情况;2.初品课文,交流第一印象;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 的故事”;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5.体味“昏沉的夜”,由品 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体 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 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 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 情感。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 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 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 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 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 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 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由于自己对于讲清鲁迅并没有把握,加之没有对自己准备的多媒体材 料作充分的了解,造成了课堂短暂冷场。虽然是一名语文老师,但语 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欠缺。我还认识到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学生负责, 也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节课。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13 周年而作。诗 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 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 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 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 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 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 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 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 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 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 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 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 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 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 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 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 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 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