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课堂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3 第 1 课 时 一、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 n 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 n 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 前1~2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唐)韩翃 gōng hóu hóng 二、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 “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 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 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 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 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 唱和吟咏的诗歌,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 时间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寒食节的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 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还 早358年)。 寒食节的来历 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 佐晋公子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 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介子 推母子被焚身亡。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 下令在其忌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 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吃冷食 插柳条 担酒上坟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寒食》这首 诗,结合书上的注释,想一想: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处处“飞花” 描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柳呢? 三、理解诗意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轻烟散入”四个字 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句意: 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 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 柳树被春风吹弯了腰。 指春天的京城。 皇城里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皇帝赏赐的蜡 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 了王侯贵族的家。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赐,传送。 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令,“城” 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象。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 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 既避免了一般性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 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一个是“飞”字 除了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 在描写时序时措辞精密,意蕴深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四、品读古诗 此句诗多被认为是暗讽皇宫的特权及宦官的专宠,但 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 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皇帝特 许重臣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到 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注意。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品诗赏句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的一般性 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 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 后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 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 全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语 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明 快,是一首难得一见的好诗。 五、写作特点 它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 “飞”“斜”“传”“散”等,不 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 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 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入咏节令;从空间看, 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 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等。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 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 讥讽,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 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内容。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 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中,发 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 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七、延伸拓展 《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 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资 料了解一下。 八、板书设计 寒食 满城飘杨花 宫里赐蜡烛 青烟起皇宫 迢迢牵牛星第 2 课 时 一、图片导入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 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 的传说,牛郎织女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又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 动人的篇章,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 为题目。《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 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迢迢牵牛星》在《古诗十九首》中是艺术成 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称《古诗 十九首》为“五言之冠”,钟嵘在《 诗品》 中说 《古诗十九首》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 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 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 体而言: u抒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 u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 u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叹之情 u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彷徨失意 迢 迢 牵 牛 星 , 皎 皎 河 汉 女 。 纤 纤 擢 素 手 , 札 札 弄 机 杼 。 终 日 不 成 章 , 泣 涕 零 如 雨 。 河 汉 清 且 浅 , 相 去 复 几 许 。 盈 盈 一 水 间 , 脉 脉 不 得 语 。 三、初读古诗 迢 迢 牵 牛 星 jiǎo zhuóxiān zhá zhù mò tì tiáo 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例: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二三式)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二二一式)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二一二式) 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法: “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 诗。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 也可以把它归为“思妇诗”,所以它的感 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运用以上指导方法,把整首诗再读一 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 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 四、把握诗歌内容 迢 迢 牵 牛 星 , 皎 皎 河 汉 女 。 纤 纤 擢 素 手 , 札 札 弄 机 杼 。 句意: 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 洁。织女摆动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伸出,抽出。 白皙。 织机发出的响声。 织机。杼,梭子。 终 日 不 成 章 , 泣 涕 零 如 雨 。 河 汉 清 且 浅 , 相 去 复 几 许 。 盈 盈 一 水 间 , 脉 脉 不 得 语 。 清澈的样子。 花纹。 落下。 相视无言的样子。 句意: (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银 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 (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国四大民间 《孟姜女哭长城》 爱情故事 《白蛇传》 第一句诗点明了描写对象——牵牛和织女,引 出了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织女。“迢迢”写出两人 相隔路途之遥远,从而引出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 景,借喻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能相聚的现实生活。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进一步描绘织女的形象,织女摆动着纤 纤素手,随着“札札”的织机声织布。 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 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 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描写织女由于思念牛郎,一天也织不 出一匹布来,只见她泪落如雨。 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这 里用比喻、夸张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 的愁苦,来表现织女愁苦至极。 河汉清且浅,想去复几许。 照应诗的开头,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 相隔的银河又清又浅,差不多可以涉水而 过,相聚应该有期。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诗文在这里 似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美好的期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又清又浅的银河, 但也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这里给我们交代了织女“终日不成 章”“泣涕泪如雨”的缘由:因有像王母 这样的势力的阻隔,使得他们的爱情遭遇 挫折,生生被扼杀。 分离的痛苦 迢 迢 牵 牛 星 , 皎 皎 河 汉 女 。 纤 纤 擢 素 手 , 札 札 弄 机 杼 。 终 日 不 成 章 , 泣 涕 零 如 雨 。 河 汉 清 且 浅 , 相 去 复 几 许 。 盈 盈 一 水 间 , 脉 脉 不 得 语 。 两星的现状 景 织女的相思 情 人 五、体会情感 迢 迢 牵 牛 星 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 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迢迢牵牛星》以牵牛、织女两星 为素材,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 不得见的民间故事,抒发了遭受爱情折 磨的痛苦。 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 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故事,而实际是抒发 了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 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思考: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抒情,都准确而 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本诗共十句,五十个字,其中有六句中用到了叠词。 六、品味叠词 ⑴ 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 ⑵ 内容上,更好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⑶ 情感上,更深刻地表达一定的感情。 表达效果 迢迢 距离远 皎皎 星光亮 纤纤 手修美 札札 织布忙 盈盈 水清浅 脉脉 人含情 空间 细节 抒情 形象鲜活 情感细腻 七、对比阅读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 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 而秦观的《鹊桥仙》则是一反前人俗 套,自出机杼。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 离愁别恨上,而是对牛郎织女进行深情的 慰勉,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 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 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 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论 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 余味隽永。 八、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相思 泣涕如雨 迢迢牵牛 盈盈一水 咫尺天涯 脉脉不语 第 3 课 时 十五夜望月 一、谈话导入 学了《迢迢牵牛星》,我们曾说一个传说 催生了一个节日。事实上,每一个节日又衍生 出了许多相关的习俗,比如除夕的守岁,清明 的祭祖,重阳节的登高望远…… 这节课要学的这首诗,也写了一个传统节 日——中秋节,诗中写了什么呢?又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建 的《十五夜望月》。 二、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王司马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 (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十年 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 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 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 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 。 十 五 夜 望 月三、初读古诗 qī yā 【唐】王建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歇,休息。 诗意:庭院里地面上一片银白,树上 安歇着几只乌鸦。 四、理解诗意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 二字,却给人以澄澈素洁、清冷之感,让 人不由得沉浸在清静悠远的意境中,躁动 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 “地白”二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如何品味“树栖鸦”这三个字?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 个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 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写夜已经深了, 月夜一片寂静。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 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清冷的露珠。 打湿。 诗意: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 下,润湿了桂花。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 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 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 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写出了秋夜露珠的冷清,“冷”字展现了一幅 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桂花”可 能是广寒宫中的桂树,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 然的心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全、 都 。都在望。 秋天的情思,这 里指诗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的意思。 “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诗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 那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 品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 吗?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在低徊赏月、神驰意远呢?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 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 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 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 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 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深深的庭院 银白的地面 酣睡的乌鸦 清冷的秋露 带露的桂花 诗画 意境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深深 的庭院里,仿佛给大地铺上 了一层柔柔的银白的雪。院 中的桂树影影绰绰,几只乌 鸦安歇在树枝上。夜渐渐深 了,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 润湿了庭中的桂花,鼻息里 满是阵阵花香。 五、品味图画美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诗,短短十四字,暗含了五六种意象,为我们 描绘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清秋月夜图,渲染出中 秋望月寂寥清冷的氛围,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意深 情长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地白” 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满地的景象,更给人以 积水空明、澄澈素洁之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李白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既 熟悉亲切又意象万千。 如:“白”,明写地面,暗写如水的清冷的月光。虚实结合, 引发无限联想。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词用得很形象?试举几例。 “冷”,内涵丰富。既写出了露水的特征,又从触觉角度来表 现夜深这一境况,同时这一个“冷”字,还能看出诗人的内心 感受——孤寂,伤感。 “湿”,突出夜已深,露水重,桂花湿润了。表明桂花在露水 中已浸润之久,露水轻盈无迹。突出诗人思念之深。 “落”,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态的形象 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 响,新颖别致。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个疑问句,诗人是真的“不知” 还是知而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品味情思美 诗人徘徊庭中,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月华朗照, 不由轻声感叹:此时此刻,有谁不在抬头赏月呢?那圆圆的 月亮又怎能不勾起人们的相思之意呢?诗人明明是自己想念 亲友,却不去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宕开一笔,推 己及人,扩大望月的范围,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那 饱含相思的清辉此时会洒向哪一边?仅此一问,将诗人望月 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在月圆之夜赏月之时有所思 也是确定的,诗人知而不言,还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并 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含蓄隽永。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能否换成 “在”?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将“秋 思”因“望月”而起,随着银月的清辉悄然洒落人 间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在”字只表明了 结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诗 人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展现出来了。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中含情,情 景交融。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寂寥冷清的氛围,把读者带 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 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 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给人的 印象是情景如画。如同王维的诗一样“着壁成绘”“诗 中有画”。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 礼》记载,当时人们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 代节日气氛越来越浓,中秋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 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月飞 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 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 更耐人寻味。 中心思想: 这首诗已经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 言,丰美的形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 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 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 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 非常委婉动人。 侯 七、书写指导 盈 章 泣 脉 栖 鸦西 亻 八、布置作业 n 写好生字。 n 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九、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 ? 望月 (景) 抒怀 (情) 借 景 抒 情 情 景 交 融 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再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