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教案(共2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教案(共215页)

1 1.北京的春节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 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相关课件和视频、《妙解学案》练习卡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师生交流:你和家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春节的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件出 示过春节的各种场景图片) 2.(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指名说说从插图上看到了什么,感受 到了什么。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文,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自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时间跨度大、热闹”等角度去交流。 3.认读词语。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1)指名读,分组读,体会儿化音的读法。 (2)学生交流不太理解的词语。 (3)结合图片和资料(课件出示)介绍文中与老北京地区春节的习俗相关的事物。 4.指导书写。 (1)听写词语。 (2)根据听写情况相机点拨生字的书写。 醋:左部是“酉”,不要写成“西”。 燃: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摊:左中右结构,“又”写得窄而短。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全班交流,引导发现隐含的时间。如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3.课件出示《妙解学案》练习卡,分组合作,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完成填写。 4.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并在课件中逐条展示。 3 5.学生借助表格,完整地说一说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借助表格这种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 合作的方式梳理课文脉络,旨在让学生由整体 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为后面分清内容的主次、深入学习课文详写的部分等作好 铺垫。 四、分清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1.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说一说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2.学生在练习卡中把各部分的详略情况标注出来。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  板书设计 4 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回忆 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二、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1.学习“腊八”部分。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腊八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结合 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2)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 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 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 指名朗读,请学生说一说文章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② (课件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引导学生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 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关键词语,结合生活经历,交流自己的感受。 5 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 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③ 课件出示课文“腊八”这一部分朗读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腊八节。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腊八节的美好, 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④ 带着对腊八节的美好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腊八”这一部分。 (4)对比阅读,思考:原文好在哪? 原文: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 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 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 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 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 家家吃饺子。    改文: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 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教师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种 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而人们 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相机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究。 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 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习俗,并勾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并 6 简单地作批注。 (2)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相机指导。 3.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反馈。 (1)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 ① 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课文: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 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 形。    感受: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 特点。    课文: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 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 事了。    感受: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② 其他小组交流补充:作者针对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 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以及现在小年吃糖人的变化,写出小年这一天“祭灶王” 的风俗特点。 ③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 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2)交流“除夕”部分。 ① 交流除夕这一天的习俗。(作者重点描写了除夕这一天吃团圆饭、守岁、祭祖等习俗。)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课文: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 香味。    体会:从“家家”“赶”“到处”“香味” 等词语,可体会到除夕这一天的热闹。   课文: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 除 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体会:从“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 了……都……”等词语,可感受到人们 对团 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② 指名读,读出除夕这一天“热闹、团圆”的气氛。 (3)交流“正月初一”部分。 7 ① 学生分小组交流。 课文: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 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 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 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孩 子们特别热心去逛……    感受:到了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同的人 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 ② 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不同的人的活动,写出了“正月初一”的热闹、美 好。 ③ 学生分角色朗读初一人们各自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天与除夕不同的热闹。 (4)交流“正月十五(元宵节)”部分。 ①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花灯的语句,读懂写出了哪些特点, 通过朗读感受元宵节的风俗特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 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 都 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 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② 将上面段落中的“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为“都”,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 ③ 教师小结:同一意思用不同词语表达, 作家用丰富的语言使文章读来生动活泼。 三、整体阅读课文,体会详略安排得当的好处 1.请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并思考: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几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后小结。 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 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甚至把 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 概括。 3.课件出示第7、第11自然段,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 有详写有略写的好处是什么? 4.学生交流后小结。 8 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感受作家“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学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画出显示“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 2.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 里最冷的时候。    (2)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 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和年画。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1)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音,在朗读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2)用普通话中的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在对比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感受有“京味儿”的生活。 文中描写了老北京人非常熟悉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浓郁的“京味儿”。 (1)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2)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家家吃饺子。 五、借助“阅读链接”进行对比阅读,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1.学生默读“阅读链接”,明确文章介绍的 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 2.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中的资料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看看不同地区春节的风俗 有什么不同。 3.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引导交流:和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过春节时的活动有什 么不同。 4.结合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小结: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始 终不变,中国人对春节的情结也始终不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 板书设计 9 2.腊八粥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能分清详略并体会到详略安排的效果。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生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 主要意思。 3.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 教学过程 一、欣赏童谣,聚焦腊八粥 10 1.欣赏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引导学生感受春节习俗里的乐趣。 2.课件出示图片和资料,介绍腊八习俗及本文作者,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c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对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先圈点勾画下来,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学习生字词。 咽唾沫  大匙大匙  搅和  甜腻 浓稠 深褐  上灯  松劲  孥孥 (1)指导学生朗读,强调三个多音字“咽、匙、和”的读音。 (2)引导学生弄明白“甜腻、浓稠、深褐”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腊八粥的,可以带着想 象读这三个词语,并相机指导书写“腻、褐”。 (3)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观察字形等方式理解较为陌生的词语的意思。 三、理清脉络,绘制思维导图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中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给予学生两点提示,帮助学生思考:一是抓住人物线索——主人公是谁?二是理清事件 ——他做了什么事?) 2.根据提示,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主要写了主人公八儿等粥、喝粥两部分内容,并找到对 应的段落,弄清楚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 等粥:第 2~17 自然段 详写 喝粥:第 18~19 自然段 略写 3.关注“等粥”,扫描场景:引导学生默读等粥这一部分内容,抓住关键词用二字词语概括 四个场景。 盼粥(第 2~8 自然段) 11 分粥(第 9~12 自然段) 猜粥(第 13 自然段) 看粥(第 14~17 自然段) 4.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本段主要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四、品读“爱粥”,仿写美食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在有所触动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分享。 (1)抓住“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三种称呼,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 腊八粥的喜爱以及作者语言的俏皮和亲切,并通过朗读加深感受。 (2)品析“叹气”:作者用拟人化手法,用“叹气”一词,将腊八粥逐渐浓稠、咕嘟咕 嘟冒泡的样子有声有色地描写了出来,让人感觉新奇有趣。 (3)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边读边想象人们吃粥时的畅快 与满足。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 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 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 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 灌呢! 熬 制 作 程 不同的人 相同的爱 品尝美食 时的场景 12 3.再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腊八粥并表达喜爱之情的? 4.小结写法:作者先写了不同的人对腊八粥相同的喜爱之情,再写具体的熬制过程,最后写 人们品尝腊八粥时的场景。另外,俏皮、新奇的语言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腊八粥 的喜爱之情。 5.欣赏范文,仿写美食: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的 写法,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明白:可以 模仿小作者从不同的人对食物相同的喜爱和观其色、闻其香、尝其味等不同方面描写自己 喜爱的美食。) 年纪小的嘴馋的娃娃们,讲究美颜养生的妈妈们,喜欢喝酒侃大山的爸爸们,爱念叨着 年年有余的老人家们,提到鲫鱼炖豆腐都忍不住咽口水。我们家乡的鲫鱼炖豆腐可不一般, 新鲜鲫鱼就着葱、姜、蒜被热油煎至两面金黄,浇上料酒后文火煮几分钟,再放入蘑菇与豆 腐,加上糖、盐和少许的味精,小火慢炖。起锅前还要放入香菜提味配色。盛好后往餐桌上 一摆,你看呐,它的颜色可真丰富,黑红的鱼,嫩白的豆腐,葱绿的香菜,红棕的蘑菇,耸 耸鼻子闻一闻,真的太香了!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动筷子尝一尝,这鲫鱼炖豆腐,吃一口鱼 肉,爽口滑嫩,尝一下豆腐,唇齿留香,再喝一口鱼汁,鲜而不腥。这可真是一道绝世美味 啊! 五、布置作业,完善小练笔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词语。 2.完成并修改自己的小练笔,与家长交流分享后进一步完善。  板书设计 13  课时目标 1.把握叙事详略,体会作者选材时如何抓住事物特点做到取舍。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 3.感受腊八习俗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温馨。并以文带文,学习更多经典作品,感受民俗之 美。 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情景填空,复习词语。 二、细读课文,了解详略 (一)品读人的馋样。 1.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找出描写八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八儿是怎么“盼粥” 的,边读边想象他的馋样。 2.交流分享。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把八儿盼望吃粥的那种既兴奋又 急切的样子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14 (2)比较阅读,感受每组两个句子的不同。 对八儿的语言描写,让八儿馋相毕露。连喊两声“妈”,写出了他渴望吃到粥的兴奋与 焦急。而“那”字表现了他因不能马上吃到粥的赌气撒娇。 (3)找出描写粥“叹气”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叹气声里包含的八儿吃不 到粥的失望。 3.自由朗读第9~12自然段,体会八儿是怎么“分粥”的,理解八儿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 八儿的馋样。 这里通过对八儿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八儿此时想多吃点儿粥,却又打着 15 替大哥和爹考虑的旗号,贪吃又不忘表示自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也拉入自己阵营, 找个同盟。引导学生抓住八儿分粥时数字的变化,感受他的馋。 4. 学生分角色读一读第13自然段中描写八儿猜测的各种食材的语句,想象八儿垂涎欲滴的 样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等待中的想象很奇妙,为实际看到腊八粥做了铺垫,也进一步体现了 腊八粥对于八儿的诱惑力之大。 5.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感受八儿看到腊八粥后的惊异以及妈妈抱着八儿看粥时的温 馨。 6.小结写法:等粥部分,既有对腊八粥的正面描写,也有通过对人的活动、感受的描写,进 而侧面反映出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二)领略粥的诱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17自然段,找出描写粥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分享。 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用拟人化的语言细腻地刻画出了食材的变化,体现了腊八粥的诱人, 并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语的简练生动。 (三)感受“喝”的满足。 16 1.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侧重写喝粥的 结果? 2.交流分享:作者通过描写喝粥后的温馨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 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四)迁移写的好处。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将等粥的过程写得详细,而喝粥部分则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迁移写法: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好内容主次,安排好详写和 略写部分,做到重点突出。 三、补充阅读,拓展提升 腊八粥 冰  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 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 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 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 :“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 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 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 1930 年 1 月 7 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 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 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 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1.自主阅读: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 2.交流小结:冰心奶奶笔下的腊八粥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是一种悼念,一种思念, 一种纪念,一种传承。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一碗美味的腊八粥,不仅让我们品尝到美食的滋味,也让我们品尝到生活的滋味。 一篇文质兼美的《腊八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民俗的乐趣,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 乐趣。 这篇文章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一部分,课后,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沈从 17 文先生的《腊八粥》原文,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关课件 3课时 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8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们用手中的笔描绘自然风景,记录社会风貌,抒发心中 之情。自古以来,每逢传统节日,诗人们的诗情显得更加蓬勃汹涌,留下许多与节日有关 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你知道哪些与节日有关的诗篇呢? 2.复习节日诗歌。 预设:直接以节日名为诗名的诗歌有《清明》《元日》。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有《十五夜 望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板书“寒食”。生齐读诗题,师生解题。 师:哪位同学愿意结合预习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节日? 4.作者简介。 19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人都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轻声读古诗,争取做到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大声地读这首古诗。 预设:关注“御”“斜”“散”三个字的读音。强调“散”是多音字,这里读sàn这个音, 指名用sàn组词。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师:这首诗没有难字,理解的难度不大。请大家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 的地方就用旁批的方式标记在书上。(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2.师生交流,明晰诗意。 3.全班交流,质疑解惑。 预设:“传蜡烛”怎么理解?“五侯”是什么意思? 4.老师提供部分资料,学生借助资料突破理解的瓶颈。 20 5.圈出诗中写到的景物,结合资料和教材中的注释,交流诗人描绘的画面。 三、细读品味,入情入境 1.师:诗人描写了寒食节长安城内早晚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千景万象中,作者为什么偏偏 选择这两种景象呢?让我们再读诗句,在诗句中去找答案。(指名读第一、二句诗) 2.从重点词切入,进入情景。 师:同学们见过诗中描写的“飞花”吗?(板书:飞花)(课件出示图片:小河、柳树背 景下的柳絮特写)诗中写到的花其实是柳树果实中的种子,因为种子带着白毛,成熟时能随 风飞舞,所以叫杨花也叫柳絮。单看这一片杨花,你有哪些感受? 师:想象一下,这片杨花随风飘舞的情景。 师:看到这片杨花,想到它的姿态,让人不禁想到这句诗。 (生齐读这三句诗) 师:一片杨花就引发了我们这么美好的遐思,那么两片、三片、十片、百片、数不胜数 的杨花随风飞舞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引导理解“无处不”)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师指数名学生读第一句诗) 师:虽然杨花飘扬似雪花翻飞,但作者眼中的景应该是比雪景更奇妙的,毕竟此时已是 一片春意,再读读这句诗,你能读出其中的奇妙之处吗? 师引导学生抓住“春城”的“春”字,细细体会。(板书:春城) 21 师:想象得好,一定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把想象到这奇妙景色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 读) 师:寒食节,人们出外游玩,长安城内一定热闹非凡,但诗人仍把目光停留在景物上,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读第二句) 师:柳树因为纤柔飘逸,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写柳的诗句特别多。(课件出示两幅 柳枝轻摇的图片和四句诗) 师:结合这些图片和诗句,你又产生了哪些感受?是啊,柳枝随风飘拂给我们带来了美 好感受,相信诗人看到皇宫旁的御柳时也会有和大家相似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通过读的方 式表达出来。(板书:东风 柳斜)(生自由读,指数名学生读) 师:诗人目睹寒食节白天长安城美妙的景色,选择了两个典型的景象表达了对春景的喜 爱。请齐读一、二句,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对寒食节傍晚的景象,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自由 读三、四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师: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 22 师:同学们都能通过想象和结合生活经验进入诗中描绘的景象,你们从中体会到作者怎 样的情感呢? 师指导学生读出诗中蕴含的讽刺意味。 四、多元解读,鉴赏古诗 师:同学们,《寒食》因为只是描绘了几种景象,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所以对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感自古就有不同的观点。 师:大家看,上述表达的意思是,韩翃用这首诗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歌颂,因此受到皇 帝的重用。皇帝又是怎么读出了诗人对他的赞美的呢? 23 师:同学们,如果韩翃真的是出于这种考虑写成了这首诗,你想怎么读这首诗?(预设: 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这首诗) 师指导学生背诵该诗。 五、小结学法,适当拓展 师:像《寒食》这样对诗人的感情在理解上有争议的诗歌还有不少,在诵读这些古诗时,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细细品味诗句语言,就能够渐渐贴近诗人内心, 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对于不同的体会,只要有理有据,我们都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 师:《全唐诗》中以《寒食》为题的诗歌约有一百六十首,其中以韩翃和孟云卿的《寒 食》最为有名,请大家读一读孟云卿的同题诗。 师: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将韩翃这首诗背诵给自己的父母听,也可以把自己对这首诗的 理解说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看法。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24 1.会写“章、脉”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4.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 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下面,让我们一同走入《古 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 3.师:你们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就源于这个故事。 4.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交流。 二、诵读诗歌,探寻音韵之美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5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提醒诵读方法。 (3)再读古诗,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生字。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再读诗歌,借助书本和教师补充的注释,试着理解诗意。 2.师生文白对读,加深诗意理解。 26 四、想象画面,体悟情感 1.读诗句,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①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银河边,牵牛星遥遥可见。星河的那一头,织女星 闪烁着明亮皎洁的光芒。 ② 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迢迢”感受牛郎星的距离之远,抓住“皎皎”感受织女娇 美的姿态。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 学生交流这两句诗写的情景:织女伸出纤柔、白皙的双手摆弄着织布机,织布机札札 地响个不停。 ② 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抓住“纤纤”“素”体会织女手的白皙、修长;通过“擢”“弄” 感受织女织技娴熟却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思考:织女的心思并不在织布上,那么 她在想些什么呢? ③ 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思念之情。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② 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 画面。 ③ 引导学生抓住“不成章”的织布结果和“泣涕零如雨”的织布神态,感受织女的离愁 别绪。 27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 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② 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引导想象画面:“盈盈”既能形容银河水的清澈,又能表现女子 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仿佛看到了织女在银河水中的婀娜的倒影和优美的身姿;“脉 脉”写出了织女与牛郎相视无言的样子,表现了织女的离愁别绪。(板书:离愁别绪) 2.学生结合感受再读诗句,体会诗歌情感。 (1)补充古诗写作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再读古诗,加深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再读诗句,体会语言特色。 (1)补充资料。 (板书:深深的话,浅浅地说) (2)找出诗歌中的叠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28 (板书:叠词) (3)拓展延伸,加深对叠词理解。 使用叠词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 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词的诗句。 五、诵读积累,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反映牛郎织女故事的图片,以及本诗中的叠词,学生根据这些提示尝试背诵。 2.课下搜集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情感:离愁别绪 叠词:深深的话,浅浅地说  课时目标 29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栖、鸦”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的思念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生活。在热闹的中秋佳节, 而你却孤独一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受当时作者的 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 (板书:十五夜望月) 二、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作者简介。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以 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读“qī”。 3.再指名读,相机纠正朗读停顿,引导读好节奏。 4.全班齐读。 四、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回顾学过的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 要读得有韵味,光读得正确、有节奏还不够,还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有韵味。 全班交流弄懂大意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片来理解诗意,可以边读边想象边 猜测,还可以请教同学……) 2.利用这些方法,自学弄懂古诗大意。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0 五、品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诗中之情 (一)体悟第一、二句。 1.师:同学们,八月十五,明月当空,诗人此时身处一个怎样的环境?他看到、听到、感受 到了哪些景物的存在?在诗中圈画出来吧。 2.师:庭院、月光、树、乌鸦、露水、桂花,大家一定找得非常准确。这些景物在你脑海里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吧。(指名说) 3.师:庭院的地面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白霜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声 息地打湿了桂花。这幅画面给大家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全班交流,师总结) 4.师:中秋节的夜晚,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诗人的内心是复杂的,你能读出诗人此时的 复杂情感吗?(孤寂。) (二)体悟第三、四句。 1.自由读一读第三、四两句,全班交流: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什么是“秋思”? 2.学生交流。(自己的孤独,月中嫦娥的孤独,和家人离散,对朋友的思念,天下千千万万 个和他一样赏月的人,人间的悲欢离合……“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 绪。) 3.难道诗人真的不知道秋思会落入谁家吗?从诗中哪里可以找出证据? 是啊,普天之下人尽望月,有谁不望月思乡?有谁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哪一边?诗人明 明是自己怀人,偏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这种疑问实在是一种委婉之美。是啊,作者望月 怀人,思念他的亲人朋友。(板书:望月怀远、思念友人) 4.启发思考:你们知道吗?“落”字曾被换为“在”,你觉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为什么最 后还是觉得“落”字用得好? 31 师: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吧,正确、流利、有感情,争取达到第三个台阶,读出感情。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 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板书:秋思) 六、再读古诗,读出“望月”之情。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 亮,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 迁,沧海桑田,月,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 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 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 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 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让我们用朗读读出这一份思念之 情吧!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习题。 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32 景物:中庭 地白 树 鸦 露 桂花 (月) 情感:秋思:望月怀远、思念友人 4.藏 戏 1.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2.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相关课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引入新课 1.回顾本单元前文内容,由风俗引出戏剧。 33 (板书:藏戏) 2.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默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本上标注的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 (2)边读边圈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语的意思。 (3)指名交流学生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34 2.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落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读 后交流、梳理。 三、研读课文,了解藏戏特色 (一)引导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试着概括藏戏三大 特色。 2.交流开头写法,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和排比的好处。 (1)句式转换。 35 (2)引导学生评一评: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3)交流总结:开头连续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不仅突出了 藏戏的特色,还表达了作者对藏戏的赞美之情。 3.指导朗读,突出藏戏特色,读出赞美之情。 (二)学生自主研读第8~17自然段,深入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速读课文,引导梳理层次。 2.体会文章前后内容相互呼应的写法。 3.出示研读要求,学生自主研读。 4.集体交流学习成果,说说自己是从哪儿知道的。 5.交流分享。 (1)重点交流突出主要特色的面具,相机出示面具图片,辅助理解面具运用夸张、象征 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 的原因之一。 36 (板书:多样 夸张 形象鲜明) (2)次要交流没有舞台和演出时间长等特色。 ①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舞台 (板书: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② 不受时间限制的演出方式 (板书:不受时间限制) 6.思考交流:藏戏这三个特色,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7 (三)自主学习第4~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起源。 1.出示研读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思考: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2)尝试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3)讨论:有人说,文章花这么多笔墨写传说没有必要。你怎么看? 2.分享交流。 3.引导学生理解传说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也折射出西藏 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四、整体回顾,体悟文章写法 1.整体回顾,引导梳理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2.重点交流:文章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 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开篇总领全文,文章内容前后呼应,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等写作方法。 五、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戏剧 1.小结课文,引出地方戏种黄梅戏,并简单介绍其历史发展特点,引发学生的自豪感。 2.听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激发了解家乡文化习俗和艺术形式的阅读兴趣。 六、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了解家乡传统戏剧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 板书设计 4* 藏 戏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出方式:不受时间限制 38 习作:家乡的风俗 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3.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不同的风俗。 2.尝试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经历的一次风俗活动。 3.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 教学过程 一、谈今念往,了解风俗 1.谈话导入,谈谈自己家乡过春节的风俗。 2.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还知道有哪些风俗。(课件出示各种风俗活动的图片) 3.教师举例,明确风俗含义。(课件出示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资料) 二、品读范文,学习写法 1.通过例文学习:写特色,写具体。 (1)课件出示例文1。 39 回顾老舍先生围绕“除夕真热闹”,从味道、色彩、声音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绘,充分展 现了除夕的热闹。 (2)课件出示例文2。 学习作者抓住面具的颜色来表现藏戏的特点,揭示藏戏中人物面具的象征意义。 2.通过例文学习:抓重点,融感受。 (1)回顾《腊八粥》的构篇方法,学习抓重点分清主次的写作方法。 学习沈从文重点描写八儿等粥的过程,使得文章结构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通过品读《腊八粥》的描写片段,学习在文章中融入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课件出示例 文3。 40 重温沈从文在描写腊八粥做法的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引起共鸣。 (3)类文欣赏,课件出示例文4。 这个片段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辞旧迎新的画面。 三、拓展思路,试写片段 1.分享交流,绘导图。 你想写你家乡的什么风俗呢?欣赏各地风俗视频,教师归纳分类,出示思维导图。 2.片段分享,悟方法。 (1)课件出示学生作品,例文5。 41 教师点评:围绕中心句“花灯真多呀”,重点描写了兔灯和桃灯。抓住灯的颜色和外形 来描写,生动且具体。 (2)课件出示学生作品,例文6。 我的家乡在安庆岳西县,每到过年时,村子里就会举行庄重的“跳火堆”活动。听爸爸 说,举行这样的活动,是为了保佑全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生活红红火火。    村民们可重视这个节日习俗呢!每年的 正月初八,天蒙蒙亮时,火堆就燃起来了,大 人们抬“华公”神像开始跳火堆了。他们在火势最旺的时候,一起从火堆上越过,然后在火 把队和鼓乐队的簇拥下穿行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要在神像前虔诚 上香、放鞭炮,还要一个接着一个跳火堆,中间不许间断,也不许缺席。火光中我看到了人 们双手合十,十分虔诚地跳过一个火堆,边跳边念着歌谣,爸爸告诉我,这是人们祈神佛保 佑来年五谷丰登,家顺人和。    我也勇敢地跳过火堆,和大家一起念着:“跳入来,新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也无虑; 跳过东,粮食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罐溢……” 教师点评:本篇写出了风俗的寓意和来历,这种写法丰富了习俗的表现内容,值得我们 借鉴学习。文章同时还融入了小作者的自身感受,展现了这一风俗浓郁的地方特色,读来犹 如身临其境。 四、根据要求,撰写初稿 1.出示单元习作要求,总结要点。 2.借助思维导图,构思习作内容。 3.根据习作要求,完成初稿。  板书设计 42 习作:家乡的风俗 写特色,写具体 抓重点,融感受  课时目标 1.出示优秀习作,引导修改习作。 2.明确要求,修改习作,互评互赏。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明要求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风俗有哪些,明白了要写好习作,就要抓住风俗 的主要特点来写,将它写具体,还可以抓住重点场景进行详细描写,融入自己的感受。 二、分析例文,明要点 1.出示范文,学生自主读范文并思考。 (1)介绍某种风俗:是否写出了风俗特点?是否抓住了重点? (2)写自己参加某种风俗活动的经历: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是否适 当穿插介绍了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议。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并将方法进行梳理。 三、归类典型问题,指导学生修改 教师出示学生例文,引导学生如何改进作文。 1.抓重点,将文章写具体。 (1)出示学生1原文: 春节舞狮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全国好多地方都有吃元宵、放烟花、赏花灯等风俗。虽然我喜 欢吃元宵、放烟花,但我更喜欢的还是看家乡的舞狮子。 还记得几年前的元宵节,我刚从双塘村搬来小区,以为看不成舞狮子了,却没想到小区 里到处张灯结彩,烟花绽放,非常热闹。 我立即奔下楼,恰好看到一支穿着奇特衣服的队伍,他们有的举着狮子,有的胸前挂着 43 锣鼓,还有一个戴着很大的罗汉面具的领头人在队伍前面走。 他们每到一个单元门口,就噼里啪啦地放一串鞭炮,兴高采烈地敲起锣鼓,刚劲有力地 舞动狮子。而那个领头人就在前面一手举着彩球,一手拿着拂尘,在引逗着狮子,而狮子就 在后面嬉戏追逐。我觉得特别好奇,随着一大群人跟在这支舞狮队后面,顺着小区各条街道 跑了个遍,还害得爸爸妈妈找了半天。现在回想起来都特别开心。 我问妈妈为什么正月十五要舞狮子呢?妈妈说和吃元宵、放烟花一样,都是在祈求来年 能够幸福、团圆、平安!都是喜庆吉祥的风俗习惯。 ① 教师点评,提出优点,指出不足。 ② 观看舞狮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舞狮动作描写。 (2)出示修改后作品: 春节舞狮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全国好多地方都有吃元宵、放烟花、赏花灯等风俗,但我更喜 欢的还是看家乡的舞狮子。 还记得几年前的元宵节,我刚从双塘村搬来小区,以为看不成舞狮子了,却没想到小区 里到处张灯结彩,烟花绽放,非常热闹。 我立即奔下楼,恰好看到一支穿着奇特衣服的队伍,敲敲打打地迎面走来。他们有的胸 前挂着咚咚作响的大鼓,有的手里拿着锵锵有声的京锣;还有个穿着不一样的领头人,他头 上戴着一个笑眯眯的大面佛面具,一手执着红拂尘,一手握着旋转彩球,走在队伍的前面。 跟在他后面的是两个穿着绿色灯笼裤和金爪蹄靴的人,他们藏身在色彩斑斓的狮子被里,一 个人站着将狮头高高举起,一个人弯腰紧随其后摆动着狮尾。 我突然欣喜若狂地叫喊道:“舞狮子的来了!”我不由分说地一头钻进人群里,紧紧跟 在舞狮队后面。 他们每到一个单元门口,就噼里啪啦地放一串鞭炮,兴高采烈地敲一阵锣鼓。那个领头 人则在前面引逗着狮子,只见他挥舞着拂尘,时而将旋转彩球举过头顶,时而又低身伏地; 时而向左摆摆,时而向右摇摇。彩球也随着他的晃动,发出阵阵悦耳的铃声。而那头威武勇 猛的雄狮也随着他的动作,对彩球紧追不舍,一会儿上跃下扑,一会儿左翻右腾;偶尔还会 挠挠痒、舔舔毛。 随着他们翻转腾挪的动作,狮子喜怒哀乐的神态也被展现得惟妙惟肖,活像一头真正的 雄狮,特别惹人喜爱。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这支舞狮队顺着小区各条街道跑了个遍,还害得 爸爸妈妈找了我半天。 44 后来我问妈妈:“为什么正月十五要舞狮子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笑道:“舞狮子 也是一项传统风俗,和吃元宵、放烟花一样,都是在祈求来年能够团圆、平安,都是吉祥喜 庆的风俗习惯。” 我喜欢看舞狮这欢腾喜庆的热闹气氛,更爱这舞狮的美好寓意——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愿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都向着红红火火出发,期待来年大街小巷,锣鼓声声,一起再观这 精彩绝伦的舞狮! ① 前后对比发现,描写舞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写具体。(出示思维导图) ② 教师点评,小结写法:在写作时抓住舞狮场景作为描写的重点,详细描写了舞狮人的 动作。运用生动的词汇,把舞狮热闹欢腾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2.写特色,把内容写具体。 (1)出示学生2原文及教师旁批,学生根据教师旁批再次修改。 45 (2)出示学生修改全文。 火把里的中秋 “火把在手中点燃,火光照着我的脸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在我的故乡小庙, 它可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呢!在这里有个特别的习俗——打火把!爸爸曾说他童 年间流传着一首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听说是为 了纪念红巾军起义,于是中秋打火把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今年中秋也不例外,刚吃完午饭,我们兄妹四人就抢着去找麻秸、黄蒿、稻草等材料。 找全后席地而坐,制作了起来。我先把稻草整齐地在地上铺成一个长方形,再将黄蒿和麻秸 摆放在第一层稻草上起到定型作用,然后再找一个足够长的粗树枝放在中间,做手柄,之后 再铺上第二层稻草,最后就用稻草编织成绳子将火把捆成型。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如果是 平年的话就要扎十二道腰,要是闰年呢,那就要扎十三道腰!丈余长的火把制成了!看着我 手中的火把,我满心欢喜地举着、跳着,快点吧,时间再快点吧,快点到晚上,快点烧起火 把……田埂间的秋风,带着我对中秋夜的遐想洒满田间。 “吃月饼喽!”妈妈的一声喊打断了我美好的畅想,我小心翼翼地抱着我的火把快步向 家走去。我们坐上四角桌喝着新收豆子磨出来的豆浆,吃着月饼,看着这秋月,吹着秋日的 晚风,我更加期待晚上的打火把了。吃完月饼我们四个就嚷嚷着去打火把,奶奶刮了一下我 的鼻尖:“走,我们去打火把!” 我们打闹着出了门,拿上我们的火把,奔向前不久丰收完的空场地,举着火把满怀激动 地看着爸爸给我们点着。“哦,你们看,快看我的烧起来了,瞧,多漂亮呀!”大家手里各 执一个火把,就像一条中国龙,有着豪情壮势还有凌云壮志!我高兴极了,一时竟不知道干 什么才好。看着哥哥姐姐们都甩着火把转圈圈,我也学他们甩了起来,我们激动地尖叫着, 唱着歌。透过熊熊燃烧的火光我发现每一个人都异常开怀,每个人的脸颊都红通通的,我想 这就是幸福的笑容吧!我把火把举向天空,在火光的映衬下,皎洁的月亮也变成了火红色, 异常美丽。我脱口而出:“哈哈!月亮也被烤红了脸!”最后我们将火把头对头地放到地面 上围成一个圈跳起舞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想我们今后的日子一定会像 这火一样红红火火,越来越旺! 好一个红红火火的火把里的中秋节啊! 教师点评: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讲述了中秋这一天的特色活动,通过扎火把、 打火把等细节的描述,结合人物的表情、动作,绘声绘色地再现了中秋当天的精彩情景。整 篇文章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46 四、修改习作互赏评 1.分享交流写好习作的小建议。 2.出示评价表,对照修改并自评。 3.将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重点 写特色 语文园地 1.交流并总结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楷,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5.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结合本单元学习经验,交流并总结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相关课件及视频 2课时 47  课时目标 1.交流并总结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师:中国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到了它们的异 彩纷呈,体会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到了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语文园地,继续学习。(板书:语文园地) 二、再读课文,探究交流 1.请学生浏览《北京的春节》,回答问题。(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4)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段落字数少,还 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提及? (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得一样多?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表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 出,主次分明,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篇文章有韵感,更 有美感。)(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2.先回忆再交流:本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的主次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教师 可围绕“分清主次促阅读”来适时总结。 3.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的习作,你选择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详略的?教师可围绕“详 略得当助表达”来帮助学生提出建议。 4.总结。 48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1.(板书:词句段运用)课件出示句子,体会画线词语的特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复,使语言表 达更丰富、多样,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4.全班交流: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用在哪里?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 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附加一个说法, 比如课本中“过年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民 俗活动的寓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糕”与“高”同音)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比如说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冻。 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春节前倒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你还知道其他 民俗活动的吉祥寓意吗?请和同学交流交流,并且完成课本中的练习。 49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详略得当 词句段运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临摹行楷,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2.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做到详略得当。 二、临摹句子,感受汉字的魅力 1.引导观察发现:接下来,我们进入“书写提示”板块,一起来看一段文字。请同学们仔细 读一读教材中的文段,并观察字体,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师生交流,教师总结:这是行书中的行楷,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今天 我们所了解的是行楷。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楷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 性。(板书:书写提示:行楷) 3.师:同学们现在是六年级的学生,作业的书写量增大了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字时,既 要像以前那样,把字写美观,还要注意提高写字的速度,提高书写效率。 50 4.(播放书写视频)接下来,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欣赏一段如行云流水般的行楷书法。 5.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进行书写,一笔一画认真照着写。鼓励学生自己在 本子上写一遍,看看写字速度、字体有没有新的变化。教师可巡回指导,同时将写得又好 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供大家学习。颁发奖品,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板书: 提高书写速度)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想想其中的意思,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 么。 三、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1.(板书:日积月累 :《长歌行》)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体会其主要意思。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意思】园中的葵菜枝叶苍翠,附着于葵叶之上的朝露显得格外晶莹透亮。然而, 好景不长,待到朝阳冉冉升起之后,朝露很快就要被晒干了。和煦的春天处处洒满阳光雨 露,万物蓬勃无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常常担心秋季很快来临,红花绿叶纷纷枯黄凋零。 江河滔滔不绝地流向东海,何时才能掉头流回西边?年轻时不抓紧时机奋发努力等 到年老时一事无成,必然会后悔,徒生伤悲。    【诗歌讲解】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 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自然现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 不归来,发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慨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 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 想又不是简单地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板书:时光易逝 奋发向上) 3.指导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有关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的句子,学生齐读,师生共读。 51 2.学生尝试背诵积累。 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书写提示:行楷 提高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长歌行》 时光易逝 奋发向上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1.会写“惧、凄”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流落、凄凉”等词语。 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3.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 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品的 理解。 1.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2.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相关课件 3课时 52  课时目标 1.会写“惧、凄”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流落、凄凉”等词语。 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18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纷纷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 故事:1704 年,水手塞尔柯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 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 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 上生存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    1711年,塞尔柯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 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 型 的小说就发表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部小说的名字吗?(生自由回答) 师: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18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进而成为文学史上的 传世之作,作家丹尼尔·笛福也因此而家喻户晓。但《鲁滨逊漂流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它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那么,笛福一生的经历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作个简要 的了解。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是一个 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业、烟酒贸易,开过砖瓦厂,经历过破产。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 也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他还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 时文,因为言论关系几次被捕。在快 60 岁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 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创 53 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为自己博得了欧洲的“小 说之父”的美誉。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书的续集,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气写出《辛 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罗克萨娜》等好几部小说。 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笛福一起,走进荒岛,去认识一下这位在荒岛生活了28年的鲁滨逊, 感受他的传奇经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词。 (3)读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的事情。 2.自学生字词,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并展开小组合作,解决遇到的问 题。 (1)用一句话归纳梗概部分。 (2)概括一下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 (3)尝试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 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行研读和小组讨论后,交流分析结果,形成共识,由组长负责陈述,教师视具体情况 或指出或补充学生发言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做得好的组加以表扬。 3.教师总结。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板书)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交流: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 54 2.结合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去原著中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笛福一起来到了荒岛,认识了有着顽强生命 力的鲁滨逊,了解了28年来他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他在岛上还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呢?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走近他! 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 课时目标 1. 精读节选片段,聚焦具体情节,能概括出鲁滨逊初到荒岛时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办 法。 2. 抓住关键句,体会“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 东西来宽慰自己”的含义。 3. 联系生活,学习鲁滨逊遇到困难时将好处和坏处列表对照的方法。 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新课 1.报听写。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节课,老师先来考 考大家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55 师:请同学们拿出听写本,我们来听写。好,请调整好自己的写字姿势:头正、肩平、 身直、足安。认真倾听,开始! 2.自批自改。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红笔,对照词语表,一起来批改一下,对的打勾,错的打叉, 并订正三遍。开始吧。 3.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梗概部分,了解了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容。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节选部分。 二、初读,感知节选片段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节选片段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节选片段写的是“流落荒岛”这个情节,描写了鲁滨逊在流落荒岛时遇到的困难和面对 现实的思考。(板书:困难 思考) 三、聚焦,提炼困难与办法 1.精读片段,思考:鲁滨逊流落荒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呢?请同学们从文 中提取信息,填写表格。 56 2.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缺乏纸笔,没法估算日子 师:有同学发现了,鲁滨逊没有本子、笔和墨水,他没法估算日子,甚至分不清休息日 和工作日,我们可以提取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如“缺乏纸笔,没法估算日子”。 师:那他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呢?是的,他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并且每天 都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这样,他 就有了日历。你看,他多聪明啊!他克服这个困难的办法是“用刀刻痕记录时间”。 (2)缺乏生活用品 师:我们再来找找看,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是的,他从船上收罗了很多东西,但仍 然缺少很多东西,如墨水、针线等,那我们就可以将其概括为“缺乏生活用品”。 师:他是怎么做的呢?对,他“从船上得到许多东西”。 (3)缺乏工具 师:有同学发现了,他没有工具。是的,那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师:嗯,这些活儿不得不干,又有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可见啊,他并没有坐以待 毙,而是花时间“慢慢地去制作工具”。 (4)缺乏食物 师:好,我们再来看看他还遇到了什么困难。啊,发现了,他在岛上转悠,寻找吃的, 可见他“缺乏食物”。他自己去“寻找食物”来解决这个问题。 (5)孤独沮丧 师:好,再看看还有困难吗?是的,在船上有一条狗和两只猫,他需要它们同他聊聊天, 但是它们却办不到,鲁滨逊的内心是“孤独沮丧”的。 师: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嗯,他把自己经历的事一一记录了下来,他用理智逐渐控制 住自己沮丧的心情,尽可能地安慰自己,他还把遇到的凶险和幸运作个对比,使自己能够心 57 平气和。那我们就可以将其概括为“对比幸与不幸”。 3.梳理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办法。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刚刚交流的信息通过一张表格来梳理一下。你们看,表格左栏 就是我们刚刚梳理出来的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右栏就是他克服困难的办法。我们对照着来读 一读吧。老师读鲁滨逊遇到的困难,你们读鲁滨逊是怎么克服困难的。 师:当鲁滨逊缺乏纸笔,没法估算日子时,他—— 师:当鲁滨逊缺乏生活用品时,他—— 师:当鲁滨逊缺乏工具时,他—— 师:当鲁滨逊缺乏食物时,他—— 师:当鲁滨逊感到孤独沮丧时,他—— 4.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 师:同学们,在鲁滨逊遇到这些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情节当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请说一说。 师: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鲁滨逊内心感到孤独沮丧时,他并没有让自己消沉下去,而是 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你们看,他把自己所遇到的烦恼和困境列在了一张表格 上,表格的左栏是坏处,表格的右栏是好处。 5.分析坏处与好处。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这坏处不就是他所遇到的困难、险境吗?那好处呢?是的,好处 就是鲁滨逊从中感受到的幸运的地方。 58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鲁滨逊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读一读,边读边思考:你发 现了什么? 师:老师读“坏处”,同学们读“好处”。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6.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有同学也许会说,他从不幸当中找到了幸运。是的,你们看。 师:这是一场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可是鲁滨逊却从中找到了一些值得宽 慰的东西。同学们知道“宽慰”是什么意思吗? 59 师:是的,鲁滨逊是积极的,是乐观的。那从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中,你又得 到了什么启示呢?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是啊,这个启示,让我们记在心中,并试着背一背吧。 四、选做,联系生活活运用 1.用列表的方式分析自己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呢?我们能不能像鲁滨逊一样, 把坏处与好处列举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我们是否有帮助?同学们试着完成这张表格吧。 2.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课前,我特地请我们班的几个同学思考了这个问 题,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 3.小结。 师:你们看,我们将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通过列表的方式,分析出它的好处和坏 处,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辩证地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因 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好有坏,具有两面性,我们更应该像鲁滨逊那样乐观地去生活。 4.布置作业。 60 师:同学们,你们课后还可以继续完善这道选做题。 五、总结,回顾所学谈收获 师:好,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节选片段,了 解到鲁滨逊在流落荒岛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面对,想了各种办 法来克服困难,最后他还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 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这样就能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鲁滨逊他还将教会我们什 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 就印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交流感受,体会鲁滨逊克服困难时心态的变化。 2. 抓住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感知人物特点,并从多种角度去评价人物。 3. 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鼓励学生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  教学过程 一、解词读词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2.理解“处境”,扩词积累。 师:我们一起先来看看这个词语,你会读吗?“处”在这儿读第三声。“处境”的意思 是指所处的境地。 师:我们说处境很危险,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称为——险境。 师:所处的境地非常窘迫,那可以说——窘境。 师:在困难的境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困境。 3.读文中描写心态的词语。 61 师:面对困境,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师:是的,第一行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凄凉、寂寞、孤独、无奈…… 师:而第二行的词语呢,让人感觉仿佛重见天日,一丝曙光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转机。 师:词语是有情感的,词语是有温度的,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 二、感受心态变化 1.自读课文,感受鲁滨逊的心态变化。 师:同学们,流落荒岛后,鲁滨逊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在文 中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关键词,并试着画一画心态变化图。 2.交流。 师: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苦闷失望 师:大家看,鲁滨逊的心态首先是苦闷失望的,我们从下面这些句子可以体会到,大家 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师:“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一天过下去。”“必须”是不得不的意思,说 明面对这样的生活,鲁滨逊即使不愿意也得接受,而且要一天一天地过下去。他内心是多么 的苦闷,多么的失望啊!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句话,“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它却办不到。”联系上文, 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它”指的是狗。鲁滨逊只需要和它聊聊天,可是它却办不到。无法 和外界沟通、交流,可见鲁滨逊的内心多么苦闷、孤独、沮丧。 62 师:再看第三句话,“尽管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还是缺少许多。”“尽管……还是……” 这一组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鲁滨逊的无奈。 师:再看这句话,“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苦闷和失望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四句话吧。 (2)智慧应对 师:随后,鲁滨逊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对,他开始智慧应对,你们瞧:他没有笔,没有 墨,无法记录时间,于是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日历。 师:再看,他虽然沮丧,虽然孤独,但是他用自己的理智逐渐去控制这种沮丧的心情, 他开始尽可能地安慰自己,把自己遇到的凶险与幸运作个对比,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 师:“心平气和”是什么意思呢?对,它指的是不急躁,不生气。与之意思相反的词语 有“暴跳如雷”。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两句话,体会鲁滨逊当时智慧应对的心态。 (3)积极乐观 师:最后,鲁滨逊的心态变得怎样了呢?你们看,他从这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 处境中找到了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并且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从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滨逊积极乐观的心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焉知非福”的意思吗?这个词语常常和“塞翁失马”这个词语 连在一起,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视频) 63 3.画心态变化图。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梳理一下鲁滨逊的心态变化,并试着来画一画心态变 化图。首先鲁滨逊感到苦闷失望,我们一起在书上做上笔记(板书:苦闷失望),然后他开 始智慧应对(板书:智慧应对),最后他积极地面对生活。(板书:积极乐观) 三、评价人物形象 1.结合心态变化图,简单评价人物形象。 师:你们看,鲁滨逊的心态发生了三次变化,从这张心态变化图你感受到了鲁滨逊是一 个怎样的人呢?(充满智慧,积极乐观) 2.再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多角度评价人物形象。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节选片段,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试着把鲁滨 逊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3.交流。 师:我们交流时不仅要说出人物的特点,还要说出自己的依据。可以这样表达:我从…… 这一句话中,体会到了鲁滨逊……的特点。 4. 分 析 故 事 情 节 , 多 角 度 评价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抓住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感受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我们 还可以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感受人物的品质。 5.小结。 64 师:同学们,经过刚刚的交流,你们一定发现了,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物时,应该从多个 角度去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是立体的,都是多面的。 四、拓展读整本书 师:如果你还想知道鲁滨逊的其他特点,我建议大家不妨去读一读《鲁滨逊漂流记》这 本书。在这本书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着大家去一睹为快呢。 师:这部作品因其巨大的影响力还先后被搬上了荧幕,制作成3D动画电影,拍摄成电视 剧等,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 五、总结全文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鲁滨逊的内心,感受了他的心态变化,从苦闷失望,到智 慧应对,到最后的积极乐观;学习了评价人物可以关注人物描写,分析故事情节,从多角度 去评价。让我们都努力成为像鲁滨逊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人吧!  板书设计 65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出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的变化。 2.通过赏析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本课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说出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的变化。 相关课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篇童话,我们一起去读 一读吧! 2.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人类比鹅大多了,怎么能骑鹅旅行呢?是谁骑着鹅去旅行?他一定与众不同吧,不然他 怎么能骑着鹅去旅行呢?这只鹅也一定很特别吧?他们在旅行途中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呢? 66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介绍《骑鹅旅行记》的相关知识。 (1)了解作者。 (2)作品简介。 2.朗读课文,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记号。 3.师生合作理解难懂的词语。 4.学生在认识字形、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通读全文。 5.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概括主要情节。 67 预设:本文节选自《骑鹅旅行记》的第一章,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故事内容,教 师可以简单介绍尼尔斯被小狐仙变成小人儿之前的故事情节:从前有个男孩,十四岁,瘦高 个儿,淡黄色的头发。他贪吃贪睡,无所事事,并且粗野顽皮,喜欢搞恶作剧,欺负小动物。 一个星期天,独自在家的男孩发现了一个小狐仙,并且捉弄了小狐仙。后来小狐仙惩罚他, 把男孩也变成了小狐仙。 6.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预设:引导学生在把握故事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到尼尔斯的身边,看一看他被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 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男孩自身的变化。 (1)心理变化。从第1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能体会到男孩变成小狐仙后的心情?(简直不 敢相信) (2)样子变化。学生读第1~4自然段,找出描写男孩样子的句子,师生共同探究。 68 2.男孩身边世界的变化。 过渡:男孩变成小狐仙后,他既感到惊奇又觉得害怕,他迫不及待地想变回人。于是他 毫不犹豫地要到牛棚里去找小狐仙。当他从屋子里出来,来到院子里的时候,他看见了什么? 遭遇了什么呢? (1)预设:这部分内容较多,阅读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的过程 中注意做读书笔记,将重点内容、自己的感悟和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 阅读完成后在小组讨论环节发表意见和解疑释惑。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阅读感受,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3)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具体感悟动物们对男孩的态度。 69 明确:这句话具体交代了鸡不怕男孩的原因,这也是院子里的其他动物都不再害怕他的 原因。 预设:指名读句子,思考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边读边想象情景。 明确:这四个句子具体写出了猫对男孩由亲切到愤怒的态度变化,其中前两句主要描写 了猫的神态,第三句描写了猫的动作和神态,最后一句着重描写了猫的动作。 (4)师生共同探究动物们如此对待男孩的原因。 过渡:男孩以前很顽皮,经常捉弄动物们,所以动物们非常害怕他。现在,他变成了小 狐仙,动物们再也不怕他了,纷纷来找他报仇。从动物们的对话中你能了解到男孩以前是怎 么捉弄动物们的吗? 预设: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补充,将信息加以整理汇报。 明确:男孩曾扯过公鸡的鸡冠,揪过猫的尾巴。除此之外,他为了好玩竟然在名叫金百 合的牛的角上跳舞,还将马蜂放进她的耳朵里;他经常用木鞋打一头名叫星星的牛…… (5)面对动物们对自己的态度,男孩的表现如何? ① 抓关键词:后悔。 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体会男孩的心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教师小结:男孩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由于自己没有善待院子里的动物,经常欺负 它们,所以它们都很讨厌自己。以前这些动物都害怕他,现在自己变成了只有拇指大小的 小狐仙,它们不再害怕自己,当然不会帮助自己去寻找小狐仙。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这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 70 3.男孩生活的变化。 过渡:男孩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放弃了寻找小狐仙的打算,他想变回人的愿望也 成了泡影。接下来他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1)男孩从牛棚里出来以后,他的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句子通过描写生机勃勃的春景,衬托出了男孩难过的心情。 (2)年轻的雄鹅与其他鹅有什么不同? ① 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家鹅、老母鹅和年轻的雄鹅的语句,对比阅读。 ② 教师出示填空,学生完成填空,概括年轻的雄鹅的特点。 (3)梳理男孩骑上年轻的雄鹅的经过。 (4)引导学生想象男孩骑鹅旅行的情景。 过渡:偶然的机会,男孩被大雄鹅带上了天空,朝着高山飞去,开启了奇妙的旅程。他 们在旅途中会看到怎样的美景?经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想到的 说给同学听一听吧! 四、赏析名段,激发兴趣 过渡:在《骑鹅旅行记》中,男孩尼尔斯在旅途中见识到了斯戈耐那像大方块布一样的 土地;当他来到乌普萨拉时,他可没忘了去世界著名大学乌普萨拉大学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环游瑞典的旅行又怎么会少了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呢?在拉普兰他欣赏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71 在韦姆兰的旅途中,最让尼尔斯难忘的是那广袤的大森林……尼尔斯的旅行可真精彩啊!如 果我们能跟着他去旅行,一定也会一饱眼福的。 1.课件出示片段,请学生逐句朗读。 2.课件出示俯瞰卡尔斯克鲁纳的图片,学生对照语段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3.教师小结,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小结:男孩尼尔斯眼中的卡尔斯克鲁纳多么神秘,多么光怪陆离啊!大家想不想知道尼 尔斯在鹅背上俯瞰其他城市时又是怎样一幅景象?那就去读读这本书吧,书中的故事一定不 会让你失望的! 五、作业 1.写话:以“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为话题写一段话。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板书设计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1.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72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相关课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 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是马克·吐 温的代表作。 2.简单交流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的了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 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识一下这颗明珠。 3.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 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教授新课 (一)理清人物关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1.理清人物关系。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小组交流: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 73 关系?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书中人物的名字。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人物背后的故事,并板书梳理结果。 板书: 2.概括主要内容。 (1)聚焦情节:这篇课文有哪些主要情节?请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① 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② 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梳理出“回到村庄 ”“讲述历险经过”“看望朋友”“得知 封洞”四个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根据主要情节,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间相互说一说,指名汇报) 74 (3)教师小结:在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主要人物,理清人物关系,这有助于我们理 解小说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串联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二)交流精彩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1.交流精彩情节。 (1)提问:回顾课文,想象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在文中作标注。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吸引自己的情节,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 预设:特别吸引我的是汤姆给大家讲述自己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这一情节。理由是:汤 姆虽然身体虚弱,但仍沉浸在对这次探险的回忆之中,内心很兴奋,说明他富有冒险精神、 能说会道,还有一点儿虚荣心。(板书:富有冒险精神 有虚荣心) 2.评价人物。 (1)引导学生评价人物: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教师示范,提示学生注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并能用文中的相关内容支持自己的观点。 预设:① 汤姆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经历,“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体现了他能说会道、 有虚荣心的特点。 ② 找到出口后,汤姆没有独自逃出山洞,而是回去寻贝琪,可见汤姆对同伴的不离不弃,说 明他有责任心、有担当,对贝琪也十分关心。 (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 (4)引导学生交流:在汤姆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说说理由。(指 名汇报) 三、激发阅读兴趣,走进《汤姆·索亚历险记》 1.提问:汤姆除了去山洞探险外,还有可能在哪里探险?又经历了什么呢? 2.出示原著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情节。 3.引导阅读:图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汤姆又经历了什么?你想知道 75 答案吗?快翻开《汤姆·索亚历险记》,去读读这本书吧! 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的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5.交流之后,说说自己的新想法。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 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关课件 1课时  教学过程 76 一、名言导入,议论“好书” 1.读名人名言,学生自由说说读后的感受。 2.全班讨论:什么样的书才能算好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看法。依 据学生回答顺势概括如下:(1)内容健康、生动、有趣的书;(2)语言优美的书;(3) 图文并茂、给人美感的书; (4)启迪智慧、教人做人的书;(5)使人获得有益知识的书。 3.导入: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 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 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板书:同读一本书) 二、探究“说”法,尝试表达 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我准备分享哪一本书?怎样去围绕这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 读的收获,使大家想读、爱读? 2.播放多媒体动画,启发示范。 3.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 受。 77 (板书: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故事结局) 4.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 的想法或观点。(板书:提出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板书:引用原 文支持观点)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 么。(板书:学会倾听) 三、小组练说,人人参与 1.导言:看来,推荐好书还真得讲究方法。下面我们就从读过的书中挑选自己认为好的书介 绍给同学。 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最后比一 比,看哪个小组讨论的观点最有创意。 2.学生四人一组互相介绍、推荐,确定每一组共同阅读的书。每小组由一名同学当小组长负 责主持,鼓励同学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推荐,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交流后相互评价、 修正,再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语言表达、交流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 自己或指定优秀学生加以帮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交际。 四、和谐互动,反馈评价 1.汇报展示。各小组的代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推荐好书,表达自己小组对于同读一本书的观 点,教师协调各小组的衔接。 78 2.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 想法。(提示方法) 3.小组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书的主要内容或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说清楚、 说明白;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是否富有情感;再看对这本书是否有了 新的想法。 4.组织全班学生评出自己最喜欢读的书,以及最佳推荐人、最佳创意,予以表扬、奖励。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小结:口语交际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任何一种能力和习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锻炼。因此,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 2.布置作业:学生课后邀请家长和自己同读一本书,然后互相交流。 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 1.能产生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自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 2.能在阅读中梳理、归纳不同形式的读书方法,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 3.能运用读书方法,自主规划,拓展阅读。 79 通过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归纳总结读书方法。 相关课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自从我 们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来, 大家都阅读了许多好书,与许多书中的人物近距离 地进行了对话。 2.下面,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猜一猜人物 的名字。 3.《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读完的同学请举手,读了超过一遍的请举手。 过渡:今天的“快乐读书吧”就先来聊聊这本书。 二、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1.利用电影片段激趣。 2.结合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3.这本书吸引了不少读者对其进行评论。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这本书的评价。学生可先读原 著,再去看完整的影片,可以把影片情节和小说进行对比,看看电影主要展示了哪些内容, 又忽视了哪些内容。 4.总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 也可能不一样。 三、制订阅读计划 80 六年级的学生对制订阅读计划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可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 自主完成,教师只需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点拨。学生可以先看目录和总页码,再结合 自己平时阅读的速度,估计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也可以根据章节来。教师可提供 阅读计划表,或让学生自己制作。 四、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有些名著读起来有些难,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 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 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的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 81 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 风貌、风土人情等的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 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近经典的外国文 学作品。 (2)小组讨论。 ① 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② 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③ 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展开交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五、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作好阅读记录。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作好阅读记录,以方便读后展开交流。可以专门用一个练习本 来做读书笔记,或者自己设计、打印一份读书笔记表。 82 六、拓展延伸 1.相信你可以读更多。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接触了好几本世界名著,它们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有深刻的内涵, 正因为如此,阅读才更有乐趣。 《鲁滨逊漂流记》背后鲜明的时代烙印,《骑鹅旅行记》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汤姆·索 亚历险记》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讽刺,都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 《爱丽丝漫游奇境》也是如此。 2.播放《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介绍《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并将本节课 的阅读方法运用起来。 七、课堂小结 1.小结: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于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之中, 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 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等。  板书设计 83 习作:写作品梗概 1.能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出作品梗概。 2.能与同学分享自己写的梗概,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能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出作品梗概。 能写出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作品梗概。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了解梗概的作用和特点。 2.明确写梗概的要求和方法。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吧,她不仅热爱读书,还是一位阅读推广人,她主持 84 的读书节目《朗读者》好评如潮,引起了全民对阅读的关注。她说,关注真正优秀和经典的 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这对人生会更有帮助。相信你非常愿意和董卿一样做一个阅读 推广人。现在,老师就正式邀请大家学习做一个阅读推广员,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二、结合实例,了解梗概 1. 做阅读推广员,怎么向大家推荐好书?请同学们回顾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和同学交流、确定推荐方式。 小结:推荐好书时,我们可以利用梗概,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用简练的语言介绍这本 书,同时还可以介绍其中的精彩情节。 2.交流“梗概”,深入了解。请同学们重新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中的梗概, 你发现梗概有什么特点? 提示: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自己读过的其他梗概思考,注意关注梗概的语 言、篇幅、情节、叙述顺序等内容。 小结:梗概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电影、电视和小说的故事简单介绍等,是原作品的 大略内容。它的基本要求,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作品大意。梗概的特点有: ① 语言都很简练,篇幅比较短小;② 没有细节描写;③ 包含作品的主要情节;④ 写作的 顺序跟作品一致;⑤ 包含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局等关键内容。 三、借助示例,明确方法 梗概怎么写呢?请同学们借助习作提示以及《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的梗概来探究 写法。 1.理清框架,把握要点。面对你手中的名著,怎么才能对它有个清晰的认识,把握各章节的 内容?请你先梳理《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的基本框架,标出要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自己 准备好的名著框架。 提示一:有的书有目录,有的书没有目录,需要我们根据自己喜欢的书的情况具体讨论 探究。 提示二:有目录的可结合目录梳理。没有目录的可以自己画出简单的情节结构图,整体 把握这本书的主要情节和脉络。 提示三:通过抓要点提问来理清脉络。如,读了一本书,可以问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本 书的主人公是谁?这本书围绕这个人物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哪些章节写了这几件事?这些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通过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梳理来把握脉络。 小结:一般来说,一本书有多个章节。有时,一个章节讲述的是一个内容;有时,一个 85 章节讲述了不止一个内容;还有的时候,好几章讲同一个内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在理清书的脉络后,如何进行情节的筛选概括?如何保留主要内容, 去除细枝末节的内容?我们继续以书中的梗概为例,来探究方法。 (1)完成下表,对比《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与原著目录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你 发现了什么?然后,列出名著的“主干”。 梗概段落 对应原著目 录 未出现的章节目 录 1.喜欢航海 2.流落荒岛 3.上船搬物 4.搭建帐篷 5.过渡段 6.打猎捕鱼、 畜养山羊、 种麦收麦 7.防范野人 8.救下“星期 五” 9.救出船长 10.回到英国 提示一:根据梗概判断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从而找到内容取舍的奥秘。 提示二:本书主要表现了鲁滨逊的机智和勇敢,哪些情节虽然不是核心内容,但可以表 现这一主题,也写进了梗概中?由此,你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三:筛选“主干”,可以在目录中勾选,也可以绘制主要情节结构图。 小结:梗概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情节,只保留主要人物所做的与故事情节发展相 关的事情即可,删除与小说主要情节关系不大的内容。和主线关系不大,但为了情节的连贯, 也应该保留,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86 (2)提炼出“主干”后,需要我们简要概括这些“主干”章节的内容。请你用简明的叙 述性语言概括“主干”内容。 提示一:对比原文节选片段和梗概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 节选 梗  概 第3~5 自然段   在船舱里,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 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 小结:细节描写要删去。原著大多用的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但梗概的语 言简洁、朴实,简单交代了鲁滨逊干什么,干脆利落,我们把这样的语言叫叙述性语言,即 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主要对人、事、物是什么(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进 行叙述,去掉原著中的“怎么样”。 3.锤炼语言,连贯表达。请同学们将筛选出的相对独立的“主干”连接起来,注意语意连贯。 提示一:“小裁缝构思法”,提炼好的“主干”就如同缝衣服前裁好的布料,让我们用 自己的语言将“主干”“缝”好,过渡自然,写清楚作品的来龙去脉。 提示二:按一定顺序。如,《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按时间顺序写:有一次、 很多年过去了、又过了几年、有一天清晨、二十八年后。还可以按地点变化写,如,《骑鹅 旅行记》中,尼尔斯回到了家中、尼尔斯来到了库拉山、他们躲到了一家农舍、在格里敏的 大楼里等这些有表示地点的短句都可以用来串联段落。 提示三:锤炼语言应注意: ① 少用或不用修辞手法、修饰语。 ② 不对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 ③ 原著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描写改为转述。如,《鲁滨逊漂流记》原著第二十四章“解 救船长”中写道:这天早晨,我在自己的小屋里熟睡着,这时候,“星期五”闯进来,跑到 我面前,大声喊叫:“主人,主人,他们来啦,他们来啦!”遇到类似这样直接描写的句子, 我们就要转述,可以写成:有一天清晨,鲁滨逊被“星期五”喊醒。 四、实战演练,按步撰写 先完成提纲,然后下笔成文。  板书设计 习作:写作品梗概 87 理清框架,把握要点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 课时目标 1.通过交流,明确修改标准。 2.对照标准,修改自己写的梗概。  教学过程 一、对照标准,自评习作 (出示评价标准)请同学们对照以下标准评价并修改自己写的梗概。 评价标准 自评 能借助目录或绘制思维导图等 方式,理清原著框架,把握要点。 ☆☆☆☆☆ 突出原著中的“主干”,无细枝 末节。 ☆☆☆☆☆ 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叙述内 容。 ☆☆☆☆☆ 过渡自然,语意清楚连贯。 ☆☆☆☆☆ 提示:对照评价标准,自评得分,对得星较少的项目进行修改。 二、参照标准,集体修改“病例” 1.上学期我们都读过《童年》这部小说,有位同学读完后写了一篇梗概,想让大家帮忙修改, 我们在修改别人的作品时,也能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接下来请同学们集体讨论修改“《童 年》梗概”。 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多时父亲去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与刚出生的弟弟随母亲一起投靠外 祖父。在船上,他的母亲一直沉默不语,让他感到压抑,甚至害怕。到了外祖父家,他并没 有感受到家的温暖:两个舅舅为争家产没日没夜争吵,还不时斗殴,其中一个舅舅甚至将自 88 己的妻子殴打致死。一次,阿廖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 残暴的外祖父毒打晕死过去,并因此害了一场大病。他母亲也因忍受不了这种屈辱和痛苦的 生活而离家出走了。年迈的外祖母是他唯一的依靠——她善良体贴、聪明能干、会讲故事、 充满爱心,在她那里阿廖沙才能感受到一丝温暖,一丝快乐。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 的小伙子,是他的好朋友。可是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小茨冈死去了,这对阿廖沙的打击很大, 他躺在床上倾听外祖母祷告。不久后,他遇到了第三个令他快乐的人——“好事儿”,他渊 博的知识和对科学的热爱令 阿廖沙深深着迷。但他做的那些科学实验大家都很不理解,并深感不安,于是外祖父就轰走 了他。往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是由爱讲故事的彼得叔叔来填补阿廖沙受伤的心灵。阿廖沙的母 亲离家出走两年多突然回来了——可怜、善良、好强的不幸女人回到了儿子和父母的身边。 于是新的“家庭”战争又开始了……特别是外祖父因母亲的婚姻问题闹得最凶,还无故把外 祖母打伤了。此后,外祖父又因为一些事而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母亲变坚强了,俨然成了家 里的主人。母亲开始花时间教他识字念书,并送他上学读书。她频繁参加社交活动,交朋友。 一天,母亲把一个男人带到阿廖沙面前,说他是他的继父,阿廖沙当场晕过去了,无法接受 母亲再嫁的事实。此后两年里,外祖父家衰败至破产,几乎要上街讨饭了。母亲经常遭继父 毒打。外祖父和外祖母也分开过生活了。生活的艰辛加之外祖父的吝啬无情,阿廖沙只能靠 捡垃圾为生。最后,母亲死了,他走向人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分析习作的优缺点,并根据学生的意见及时修改。 小结:这篇习作总的来说达到了要求。在介绍《童年》时,以人物为主线,叙述了高尔 基童年经历的故事。然而在阅读中,会发现这篇习作有些地方表达不够简练,比如开头,对 母亲的表现描述细致,可以略去;还有的地方表述不清,比如第2自然段出现突然,缺少过 渡等。 2.默读修改后的《童年》梗概,感受梗概特点。 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多时父亲去世,迫不得已随母亲乘船去外祖父家寄居,在船上感受到 了外祖母的温柔可爱、与众不同。到了外祖父家,他并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两个舅舅为争 家产没日没夜争吵,还不时斗殴,其中一个舅舅甚至将自己的妻子殴打致死。一次, 阿廖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残暴的外祖父毒打晕死过去, 并因此害了一场大病。他母亲也因忍受不了这种屈辱和痛苦的生活而离家出走了。年迈的外 祖母是他唯一的依靠,在她那里阿廖沙才能感受到一丝温暖,一丝快乐。善良、勤劳、能干 的小茨冈是这里第二个令阿廖沙快乐的人。可是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好朋友小茨冈死去了, 89 阿廖沙深受打击。不久后,他遇到了第三个令他快乐的人——“好事儿”,他渊博的知识和 对科学的热爱令阿廖沙深深着迷。但他做的那些科学实验大家都很不理解,并深感不安,于 是外祖父就轰走了他。往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是由爱讲故事的彼得叔叔来填补阿廖沙受伤的心 灵。 期间,他结识了三位少爷给他带来些许快乐。后来,阿廖沙离家出走两年多的母亲突然 回来了,开始花时间教他识字念书,新的“家庭”战争也开始了……特别是外祖父因母亲的 婚姻问题闹得最凶,还无故把外祖母打伤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让外祖父变得沉默寡言,而 母亲却变坚强了,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安排他去上学读书。不过母亲频繁参加社交活动,还 给阿廖沙找了个继父,阿廖沙无法接受母亲再嫁的事实,当场晕过去了。此后两年里,外祖 父家衰败至破产,不得不卖房搬家。母亲经常遭继父毒打。外祖父和外祖母也分开过生活了。 生活的艰辛加之外祖父的吝啬无情,阿廖沙不得不以捡垃圾为生。最后,母亲死了,他也迈 向了人间。 三、依据所学,完善习作 同学们根据集体修改积累的经验,再次对照评价标准完善自己的作品梗概。 四、小结习作,提出建议 小结:今天,我们听了很多同学的作品梗概,以及大家提出的修改建议,相信每个人都 收获满满。希望课后大家继续修改梗概,并把每个人写的做成一本作品集,供大家学习、借 鉴。我还要推选出我们班的优秀作品,通过广播的方式,推荐给全校师生。  板书设计 习作:写作品梗概 借助目录,把握脉络 重点情节,合并成段 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语文园地 1.引导学生在读名著时,学会评价人物形象,能从多方位、多角度评价人物。 2.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90 3.揣摩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感受独特的语言风格,增强译本意识。 4.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1.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2.揣摩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感受独特的语言风格,增强译本意识。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 教学过程 一、谈名著,导入新课 1.回顾本单元课文,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名著。 2.今天,我们来说说文学作品中那些千姿百态的人物。 二、学习“交流平台” (一)结合名著,初谈印象 1.提问:说说读过的名著中哪个人物令你印象深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学生小组交流。 (2)每组派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小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自觉地会对书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认识,产生自己的判断和理 解,这就是对人物作出评价。 (二)结合课本,学会评价 1.学生阅读“交流平台”的对话,边读边批画,小组交流从中得到哪些启发,有哪些 收获。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获得的启发。 91 3.结合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深入评价作品中的人物。 (1)回忆本单元课文中令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及对他们的印象。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说出依据。 (3)完成“人物评价图”。 (4)小结: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是否倾听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观点,是否做到 了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是否对人物作出了立体的、多维的评价。如果没有, 还可以怎样补充和完善? (三)拓展练习,制作人物书签 1.回顾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著人物,发挥创意,制作自己的“作品人物评价图”,夹在平时阅 读的名著中。 2.展示交流。 92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初读例句,体会特点 1.请学生自读文中的例句,感受句子的特点。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它们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事物的某方面着意扩大或缩 小。 (二)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1.出示两组句子,学生自主阅读揣摩。 2.师生交流运用夸张的手法的好处。(相比第一个句子,第二个句子读起来,感觉时间过得 特别快,感受更强烈。) 3.出示课本中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夸张的味道,增强体验。 (三)乘兴而练,巩固掌握 1.学生自主从下面的词语中选出一两个,发挥想象,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写的句子。 饿  安静  厚  盼望  喜欢 2.展示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93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2.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名言导入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外国名著翻译成中文时,由于翻译者阅历 不同,思想不同,习惯不同,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和表达也不同,进而形成各种迥异的 翻译风格。 (二)结合例句,朗读体会 1.学生朗读文中表格中的句子,并说说表格中的内容有哪些异同点。(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师生共同总结:一是内容相同,但是语言表达不同;二是 译者不同。 3.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组句子,说说自己更喜欢哪种语言表达。 4.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总结: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常常会有不同的译者,要关注作品的译者, 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译者。 二、学习“日积月累” (一)学习句子,交流感悟 1.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增广贤文》中的句子。 2.介绍《增广贤文》。 94 3.出示例句,学生自主阅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4.指名朗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五句话的意思。 5.按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者纠正,教师点拨。 (二)学以致用,巩固积累 1.出示句子,学生填空。 (1)听完刘叔叔的这番金玉良言,小明深受启发,不禁感慨道:“ 听君一席话 ,  胜读十年书 。” (2)爷爷发现我看书总是不专心,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读书须用意 , 一字值 千金 。” 2.小结:这些格言和谚语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3.尝试背诵。 三、作业设计 1.实践:找找你喜欢的名著的不同译本,体验不同的语言风格。 2.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 板书设计 8.匆 匆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95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 惋惜。背诵课文。 3.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直抒胸臆、流露真情的表达方法,将抽象事物具象化的写法。仿 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4.能仿照作者运用接连追问、巧用修辞等表达方法,将自己的真情流露笔尖,完成练笔。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直抒胸臆、流露真情的表达方法,将抽象事物具象化的写法。仿 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素,任务驱动 1.单元整体导入,明确语文要素。 同学们,转眼我们已经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了,真让人忍不住感叹——时光匆匆。 第三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请大家先看单元首页,清新的画面上方有一句话:让真情在 笔尖流露;图片下方有两句话: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这分别是这一单元的习作话题和语文要素。 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并不陌生,这是我们小学阶段的习作一贯的要求。可是很多 同学还是感觉提笔无话可说,不用发愁,你只是没有关注到自己的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 有七情六欲,在我们的身体里,就住着这样的情绪一家子。 96 此刻,你会想到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呢?(高兴、激动、生气、恼怒……) 这些心情一般都会伴随着很多事情,其实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能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 的情感体验。 相信你也一定有过这些感受,回忆回忆,是什么事让你产生过这样的感受呢? 2.紧扣单元要素,引入课文。 师:不着急,老师来帮帮你,请看——(出示表现人物激动、忐忑等的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是不是也勾起了你的回忆,脑海中是不是也想到了记忆中那些最难忘、 最真实的情感?这些真实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真情!怎样让我们的真情也自然流淌在笔尖, 成为文字记录下来呢?让我们回到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流露出真情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 进朱自清的《匆匆》。 3.作者简介。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97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词。 (1) 重点指导“藏、蒸”两个字的写法。 藏:下部中的“臣”不要写成“”。 蒸:中间部分是“丞”,不要漏写短横。 (2)多音字:藏 悄 薄 禁 3.理解词义。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确乎:的确。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这是作者对时光匆匆的直接提问,以这个问句开篇,又以此问句结尾,在写作方法上是 首尾呼应。这句话一定是作者要重点表达的一个内容,是课文的灵魂。 这样,我们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 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 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 那中间部分又讲了什么呢?(中间的几段话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了时光是如何匆匆而过 的。) 2.连起来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朱自清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内容:作者开篇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接着从不同角度写了 时光是如何匆匆而过的,最后照应开头,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文中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要珍惜时间,但全文并没有出现“珍惜时间”这几个字, 98 这样的表达多么精妙啊! 3.小结:同学们,《匆匆》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24岁,是一个积极向上 的知识青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他苦恼、彷徨,为时光的流逝而惋惜,但他并 不甘心沉沦,在冷静地沉思后,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后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笔耕不辍,又写下了许多作品,激励后人前进。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直抒胸臆、流露真情的表达方法,将抽象事物具象化的写法。仿 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3.能仿照作者运用接连追问、巧用修辞等表达方法,将自己的真情流露笔尖,完成练笔。  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1、4自然段,感悟接连追问抒胸臆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2.集体研读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批注,思 考: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 的感悟?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 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 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 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 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排比(燕子、杨柳、桃花)——描写自 然万物的循环往复。   仿说小练习:   月亮缺了,有     的时候;叶子 黄了,有     的时候;太阳落了,有      的时候;     ,有    的时候。   对比——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和我们 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对比。   问句——直接问,连续问,自然流露对 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99 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想想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 啊,作者就是这样用上一连串的追问直接抒发情感,流露出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无限感慨。 3.放手自学第4自然段。 请大家在刚才我们学习第1自然段的基础上自主研读第4自然段,思考:第4自然段和第1 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批画,然后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 (2)通过观察、交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些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你们读后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谈 感受) (4)作者的情感就这样在一连串的问句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懂得珍惜时间。 4.整体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用一连串问句来表达的好处。 100 二、研读第2、3自然段,体会融于事例发感触 同学们,时间的流逝本来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却能写得如此感人,这都源于作者真 情的流露,源于文中精妙的表达。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表达你在阅读其他的段落时能感受到 吗? 1.集体研读第2 自然段。 把溜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 时间写得像流水、像大海一样具体可感了。而且针尖上的一滴水和大海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形象地写出了日子的渺小以及消逝得迅速、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作者这 样用常见的事物把抽象的时光写得具体可感,这样的写法在第3自然段更加明显。你发现了 吗? 2.放手自学第3自然段,自己读一读,画一画,并作标注。 (1)你找到时间都从哪些地方流逝了吗? 101 ① 思考:作者描写时间的流逝,可写的事例很多,为什么偏偏要写吃饭、洗手、睡觉这 些平常的事呢? ② 这些事如此寻常,人们不易察觉,甚至淡忘,选取这样的事例更能让人感受到时光流 逝的匆匆。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融入到事例的写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2)作者是怎样描写时间在这些场景中流逝的呢? ①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太阳想象成一个活泼的少年,把抽象的时光形象化,让人切身 感受时间的流逝,形象可感。 ② 文中还有类似的词句和太阳有脚呼应,你发现了吗?(挪移、跨过、飞走、溜走、闪 过) ③ 这些词语都和行走有关,读着这些词语,你是不是也感觉到时间就像个机灵的小家伙, 一不留神就溜走了?我们更应该抓紧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3)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第3自然 段,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4)小练笔: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日子是这样过的,你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呢?你对 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你也能选用平常的小事,仿照这样的句式试着说一说吗? 三、回归整体,尝试表达,落实任务 1.回归整体,总结写法。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你们很了不起,通过自主研读、发现探究,明白了朱自清先生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 己的内心感受,直接抒发情感,既吸引读者,又震撼人心。不仅如此,他还借助具体事例来 102 表现情感,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真情,这正符合单元首页里所说的——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2.教给方法,落实任务。 同学们,现在你是不是也能用上这样的方法让你的真情直接抒发出来,流淌笔尖呢? 还记得开课时自己想到的那些情绪词吗?相信现在你一定能让自己的真情在笔尖流露 了,能干的你,也可以同时运用三种写法哦!课后试着写写吧。  板书设计 9.那个星期天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借助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 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 写作方法。 相关课件 103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进而深入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 教学过程 一、关注文体,走近作者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是一篇半 自传体小说。 2.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史铁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我们来认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 104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 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时间顺序:那是 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教师点拨:句①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 的期盼。 5.随着时间推移的还有“我”的心情,依据表格给出的提纲自主完成。 时间 “我”的心情 早晨 兴奋、急切 上午 焦急 下午 焦急、惆怅 黄昏 失望、委屈 第一组 吓唬  惊惶  依偎 惆怅  咔嚓  缥缈 (两字偏旁相同) 第二组 翻箱倒柜  弯弓搭箭  拉帮结派 拾遗补缺  拿腔作势  抬头挺胸 (构词方式相同) 第三组 明媚  耽搁 依偎  亲吻 (注意画线字的写法) 105 6.通过初读与表格,你发现课文的线索了吗?(“我”的心情) 三、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情所经历的变化。 2.学生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 待的心情。 (2)第3自然段出现了几次“等一会儿”,你觉得这几次“等一会儿”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所谓的“等一会儿”指的是时间很短,而母亲眼里的“等 一会儿”对“我”而言却是漫长的。)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体现时光不好挨的?(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 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 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 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 四、品析语句,畅谈感受 1.从以上语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2.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这篇课文。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106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板书:兴奋、 急切、焦急、惆怅、失望、委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课文,感悟写法 1. 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作好批注,思考作者运用的描写方 法。 2.个人汇报。 (1)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情。 (2)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孤独和无聊。 (3)通过写“我”内心的独白,直接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107 (4)让我们试着改变这段话的组成方式,变成一首诗。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 我看着盆外的衣服, 我看着太阳, 我看着光线, 我一声不吭。 我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 我看着绽开的泡沫,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 渐渐暗下去, 渐渐地凉下去 渐渐地沉郁下去, 越来越远 越来越缥缈, 我一声不吭, 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 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我们读出了“我”的怅然失落,明显地感受到时间推移之慢且快, 慢是因为时间被母亲用来做家务了,快是因为时间从“我”身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我”的怅然失落。 ② 这里有两个“一声不吭”,意味着“我”没有说一句话,“我”的内心真的如此平静 吗? ③ 练笔:假如你是“我”,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108 (5)思考交流:之前所有的表达母亲都没有发声,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你能从 表达的角度说说作用何在吗?(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3.总结写法:刚才我们先是找出语句,然后推测所用的描写,最后真切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独白等,同时也运用 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2)从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在某一个特殊的、记忆深刻的日子里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可借鉴在 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周围环境的描写,来直接或者间接地 表达内心的情感。 四、比较阅读,提炼方法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 点和不同点。 2.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将感情融入具体事物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人物的真情 实感。 (2)《匆匆》主要运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那个星期天》 则侧重于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间接地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内心 变化。  板书设计 109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2.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写法,分别写出“好”与“不好”两种不 同的心情和状态。 通过回忆所学课文,学会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总结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相关课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各抒己见 1.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相比之下,你们更喜欢哪一篇课文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小组交流,每组请代表发表感想。 二、写作方法,多多益善 1.学生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 (1)边读边思考:“交流平台”围绕“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列举了哪些写作方法? (2)给重点内容作标记。 2.学生交流。 (1)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如《那个星期天》,有一段叙述了“我” 怎样“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 母亲回来……”这里作者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等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 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2)也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 110 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3.学生自主阅读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抒发情感的不同方法。 4.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 些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运用这样的方法, 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写作文表达情感的实际情况,谈一谈体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希望大 家学会运用学到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1.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写作情况。 2.学生谈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四、感受心情,交流看法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情。(担心、害怕;窃喜、 开心) 2.师: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 3.学生自由读教材上“初试身手”中的两则材料,体会心情对感受事物的影响。 (1)分组交流,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的发现。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感兴趣的问题 可以提问、补充。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共享发现的乐趣。师生共同评价,培养学生准确、 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111 (3)再读课本中的示例,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养狗愿望实现— —高兴;篮球比赛输了——遗憾、压抑、难过) ① 第一个场景:妈妈答应“我”可以养一只小狗,所以“我”的心情极好,因此看周围 事物时也不自觉地带上了主观色彩。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鸟儿的 叫声变得动听,旁边的花儿、树叶等好像都在为“我”高兴欢呼。 ② 第二个场景:“我”因为输掉篮球赛而懊恼,周围的一切也如同“我”的心情一样变 得沉闷。对环境的生动描写,很快能把我们带入这种氛围。 (4)小结: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对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各显身手,书写心情 1.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心情“好”与“不好”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选取一两个情境,用几 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互相倾听,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 (1)走在小巷里 ① 心情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带给我温暖的感觉。我一蹦一跳地走在长长 的小巷里。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老师、同学们都向我祝贺。正当我回想 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夸赞我:“好好好。”一条大黄狗 对我笑脸相迎,冲着我“汪汪汪”地叫了几声,仿佛在说:“你真棒!” ② 心情不好:夕阳西下,我垂头丧气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感觉小巷昏暗而又狭长,怎么也 走不到尽头。今天考试因为马虎做错了一道题,我感觉非常遗憾和懊悔。这时,小巷的大杨 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嘲笑我:“羞羞羞。”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 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好像也在看我的笑话。 (2)奔跑在田野上 ① 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上,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翔着,它们一高兴,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 子。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边吹着柳笛。一切都是那么美 好,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 ② 心情不好:我在田野上伤心地跑着,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水中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 112 开。我轻轻叹了口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顿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色,花朵不再 微笑,风儿不再温和,小鸟停止了歌唱,连路也变得更长了。  板书设计 习作例文与习作  课时目标 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 时的心情,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 法。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预备素材 1. 做游戏,谈感受。 (1)击鼓传花第一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罚表演节目,第二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抽奖。 (2)分别说说两轮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2.除了兴奋、紧张、害怕等情感,你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依依不舍、心花怒放、喜出望 外、怒火中烧……) 3.书上也提供了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4.原来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怪不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 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5.小结: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内心情 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就能让真情自然流露。(板 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小组交流,诉说感受 113 1.你有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 的心情,理清思路和同学说一说。 2.组内同学轮流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说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其他同学认真 倾听,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内交流中表现出色的同学,跟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情感体 验。 三、学习例文,习得方法 1.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可谓是真情流露。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 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呢?我们可以从这个单元的习作例文中找找答案。 2.默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边思考:“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 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1)学生默读课文,作好批注。 (2)集体交流:“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学习语 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由厌恶到喜欢。)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① 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 提示:作者写了“我”看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这三个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 文课情感的变化。 ② 借内心独白抒发情感。 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独白是指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让人物自言自语,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种方法更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心情。 ③ 选取典型事例突显心情。 写告别语文课,可能有很多事情可写,这里选择了哪两件事情来写?(老师留言和同学 送书。)这两件事情就很好地把气氛与心情突显了出来,表现出“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 (4)总结:通过学习这篇例文,我们了解到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能够表现人物丰富而复 杂的情感世界,让真情自然流露,打动读者。 3.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想阳光有哪两种用法? 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来,作好批注。 (2)集体交流:谁能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阳光有哪两种用法? 114 ① 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 ② 毕大妈用太阳“煮”的水给孩子洗澡。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① 引导学生抓住“冰凉如铁”体会家境一般,没有御寒的设备“我”晚上难以入眠。引 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取”“抱” “叠”“铺”,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温暖慈爱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 ②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把温暖的被窝与暖水袋进行对比,同样能带来温暖,但温暖的被窝 更能体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引导学生抓住“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溅起一盆的水花”“哪吒闹海”, 体会孩子洗澡时的欢乐场面,衬托出毕大妈的智慧慈爱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温暖。 (4)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① 通过叙述母亲和毕大妈创造性地使用阳光 的两件事例讴歌了母爱的温馨慈爱。② 以“老阳 儿”为贯穿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命 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给人温暖与光明。 115 (5)总结: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当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之中,看似 平淡的叙述流露出的是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习作例文,体会到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 地表达情感,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作,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吧!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和同学交换习作,互相说说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情感。 2.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完成了作文,这节课,我们互相欣赏、评改彼此的习作。 在此之前,先来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佳作放送 在这次作文中有些同学的文章不但写得生动、具体,而且感情真挚动人。大家想不想欣 116 赏一下?(板书:佳作放送) 1.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 2.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同学主要写了一种什么感受?有没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内容来表 达情感? 3.学生评析。 4.教师小结。 三、亮点欣赏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 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板书:亮点欣赏)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 听听?(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 四、互评互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欣赏了这些同学习作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迫不及待地想修 改自己的习作了呢?(板书:互评互改)接下来,我们分小组互评互改习作。 五、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 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 中也会得到提高。 六、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 117 验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真情实感。 七、习作例文 八、课堂总结 这次习作,大家都完成得非常认真,对于真情,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 118 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这样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 板书设计 10.古诗三首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马诗》,会写“络”字。 119 2.借助注释了解《马诗》的大意,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并 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 教学过程 一、成语激趣,引入《马诗》 1.引导学生完成填空,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2.板书诗题,指导朗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120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1)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2)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第一、二句诗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调动你的所有感观,想一想, 这首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① 同桌交流。 ② 指名说。 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大漠的图片,启发想象:千百年前边塞的战争场面是 什么样子的? (2)结合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4)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如雪的沙漠、如钩的弯月带给人清冷和悲凉的感觉。 (板书:写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品读第三、四句。 121 (1)指名读,注意“络”字的写法,同时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里体会到 的?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期待骑上戴 着金络脑的战马驰骋战场却无法实现的心情。)(板书:抒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仅仅是想写马吗?结合诗人的简介,谈谈你的感受。 2.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借马喻人,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这就是古诗 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3.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22 4.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 5.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会写“锤、凿、焚”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石灰吟》《竹石》。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联系诗人的生平,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全班一起背诵《马诗》,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23 二、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竹石》 1.了解诗人,明确写作背景。 2.初步读出两首诗歌的节奏,小组展示。 3.初步感知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小组自学交流为主。 三、全班交流古诗《石灰吟》 1.品析《石灰吟》第一、二句。 (1)小组汇报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根据诗境,理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通过“烈火焚烧”与“若 等闲”两者的强烈对比,感受石灰的顽强。 (3)指导书写“锤、凿、焚”。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124 2.品析《石灰吟》第三、四句。 (1)小组汇报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根据诗境,理解“清白”。“清白”仅仅指的是石灰的洁白吗?进一步理解“清白” 还指的是高尚的节操。 (3)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 学生交流。(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坚贞不屈的英雄。) ②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5)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 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全班交流古诗《竹石》 1.品析《竹石》第一、二句。 (1)小组汇报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通过“咬定”与“破岩”,感受竹子的坚韧不拔。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2.品析《竹石》第三、四句。 (1)小组汇报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创设情境,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 125 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4)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 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5)拓展延伸。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1.指导背诵古诗《石灰吟》《竹石》。 (1) 指名读。 (2) 齐读。 (3) 练习背诵。 2.布置作业。 (1)默写《竹石》。 (2)搜集其他的咏物诗,在班里召开古诗朗诵会。  板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126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 气概。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介绍人物,引入课题。 2.质疑课题: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 127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词典的方式解决。 2.词语学习。 (1)小组内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 (2)认读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阀、哼、执。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分别 是在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5.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6.明确课文的写作手法。(倒叙。) 128 三、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1.分析被捕前的句子,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思考: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 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呢?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中空白处。 2.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学生谈体会,感受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1)学生谈体会。 (2)通过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 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板书:局势严峻 忠于革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法。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利用本堂课的学习方法,继续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剩余部分,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 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129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领悟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 2.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并学习了描写李大钊同志“被 捕前”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英雄形象。 二、体味人物动作、神态,学习“被捕时” 1.默读写父亲被捕时的部分(第8~18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思考:在 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呢?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中空白处。 2.引导学生抓住两处描写人物行为的句子,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1)学生谈体会。 (2)通过抓住词语“不慌不忙”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沉着、镇定。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谈体会。 (2)通过抓住“惯有”一词,体会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130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不慌不忙 沉着镇定) 3.体会对比手法的反衬作用。 (1)讨论交流:“被捕时”这部分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对比。) (2)启发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3)教师小结:被捕时,在反动派凶恶粗暴的言行下,父亲始终保持沉稳严峻的态度, 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 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三、学习方法运用,学习“被审时” 1.自由读写父亲被审时的部分(第19~29自然段),圈画描写父亲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 体会人物品质。 2.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神态的句子。 (1)学生谈体会,想一想李大钊被捕后都遭遇了什么。 (2)抓住“乱蓬蓬的长头发”引导学生想象李大钊遭遇了重刑。 (3)明确:受了重刑,李大钊却仍保持着平静和慈祥的神情,从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坚 贞不屈的革命品质。 3.课件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 (1)学生谈体会。 (2)抓住“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体会李大钊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的心情。 (板书:平静慈祥 坚贞不屈) 四、学习“被害后”,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1.齐读写父亲被害后的部分(第30~33自然段),想一想: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后,全 131 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2.画出相关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3.指名反馈,师总结。(板书:伤心过度 记住日子) 4.课件出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比较朗读,交流发现。 5.教师小结: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父亲牺牲的日子。 6.启发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7.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用 波浪线画出来。 8.教师总结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讨论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132 2.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 3.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囚歌》,谈谈你的感受。 (2)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3)查阅资料,了解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事迹。 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1.会写“彻、迁”等 9 个生字,会写“革命、解放”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结合“阅读链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 生观的启蒙教育。 1.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接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相关课件和视频 2课时 133  课时目标 1.会写“彻、迁”等 9 个生字,会写“革命、解放”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把握课文内容。 3.背诵第2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革命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 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画面。缅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敬佩和深深的怀念。今天, 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深情 演讲。 2.了解张思德:播放电影《张思德》的片段。 3.师:张思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观看关于张思德的电影片段,再结合你课前搜集 的资料,说说你对张思德的了解。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师:同学们,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 一情况,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 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134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思考: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张思德的?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 容?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认读情况。 (1)指名学生领读。 (2)指导书写易错字,重点指导书写“葬”。 ① 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笔画。 ② 教师示范书写,并提示学生注意“死”要写得扁一些,倒数第二笔是撇,不能写 成竖。 ③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3.再读课文,学生边读边圈出难以理解的词语,再通过与同桌交流、查字典、请教老师等方 法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选派代表在全班 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句,并从中提炼关键词。 4.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135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明确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1)出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并结合画线的词语谈体 会。 (2)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完全” “彻底”,明白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 着密切关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自由读第2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1)引导学生抓住一对词语“泰山”和“鸿毛”,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深入领 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指导朗读。 136 (3)拓展交流: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4)学生交流。 (5)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来表达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什么好处? (6)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哪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7)引导学生回顾张思德同志的生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8)指导学生带着体会再读第2自然段,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137 2.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 背诵第3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第2自然段。 2.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词,解决了不理解的词语,也初步了解了课文 的主要内容,并明确了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为人民服务》这 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体会严谨的内在结构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1)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 都……、只要……就……”,弄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关联词的运用可以让文段 读起来特别有逻辑性,而且意思层层深入。 (2)指导朗读。 (3)结合前面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引导学生谈谈对这 句话的理解。明确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 (4)讨论交流: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进行论述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通 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句子加以论述。)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这两部分,加深理解。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38 2.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作好批注。 (1)结合资料,明确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2)引导学生明白: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 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 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明确重点语句的内涵。 (1)学生谈体会。 (2)教师小结:这些语句饱含了毛泽东同志对革命同志的爱护,对同志生命的珍视和尊 重。 139 三、关注表达,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 2.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了解到的革命先辈 的事迹,加深对“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 板书设计 13* 金色的鱼钩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  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 相关课件和视频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对长征的了解。 2.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长征中,涌现 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位红军战士过草地时的感人至深的故 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40 二、把握内容 ,概括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词。 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1.聚焦自读要求,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1)默读课文,注意描写老班长外貌、神态、言行的句子,把令你感动的地方圈画出来, 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归纳。 141 ① 指名读外貌描写部分。 ② 启发思考:快四十岁,却显得苍老,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 引导学生重点从“背有点儿驼”“布满了皱纹”等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④ 教师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吃苦耐劳的一 位红军战士啊! 2.自读第3~5自然段,品味老班长的行为变化。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老班长的变化,交流体会老班长的心情。 (2)教师小结:“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反映了老班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跑、取、 烧、弯”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老班长迫切的心情。 (板书:尽职尽责) (3)男女生配合读。 3.引导学生继续梳理老班长的言行,然后交流读后的感受。 (1)讨论: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交流: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42 (3)教师小结:老班长用善意的谎言来稳定大家情绪的举动,令人感动。而老班长为优 先保证伤员的营养,强吃下难以下咽的鱼骨头,这一场面更令人感动,令人心疼。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可贵精神。 4.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无论多么艰难,老班长也要带战士们走出草地,“我”明白老班 长的心意,也为他担心,而老班长又是什么反应呢?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班长神态和语言的词句,并进行交流。 (2)教师小结:老班长为了让战士们喝下鱼汤,用命令的语气提出要求,语气虽然强硬, 但非常感人。 (3)感受老班长崇高的牺牲精神,体会老班长的心情。 (板书:忠于革命) (4)指导朗读。 5.老班长一心一意地照顾着“我们”,自己的身体却垮了,在奄奄一息之际,他心里想的依 然是“我们”。 (1)引导学生抓住老班长的神态、语言描写,感受老班长高尚的品质。 (2)教师小结:老班长直到牺牲也没有喝鱼汤,临终之际仍不忘嘱托战士走出草地去— —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党的任务。 (板书:舍己为人) (3)师生配合朗读。 6.教师小结:通过对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 忠于革命、尽职尽责的崇高品质。 143 四、品味“金色”,读透主题 1.老班长永远留在了那片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鱼钩。让我们带着 感动、带着敬意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启发思考:为什么说这个鱼钩上“闪烁着金色光芒”?作者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 意? 3.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在写老班长,金色的鱼钩闪耀着老班 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其他的感人故事。 (1)写写你想对老班长说的话。  板书设计 144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作准备,作即兴发言。 能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相关课件和视频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视频展示两段即兴发言的片段。 2.了解即兴发言:像这样没有事先准备而进行的当众讲话,就叫做即兴发言。(板书课题) 145 3.根据即兴发言的视频,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说视频中的人物是如何发言的,他们讲得好 不好;即兴发言需要注意什么。 4.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二、情景切入,学打腹稿 1.创设情境:班里来了新同学,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向他表示欢迎,你该怎么说? 2.全班交流:欢迎新同学时可以讲些什么? 146 (1)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看法。 (2)教师总结。 3.四人为一小组相互讨论:课件所示的四点中,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内容要 重点说?(先简单问候,然后介绍自己,接着介绍班级,最后表示欢迎。介绍班级和表示 欢迎应重点说。) 4.让学生完整展示“欢迎新同学”的即兴发言。 (1)自己试着说一说。 (2)在班级中展示。 (3)全班同学一起完善。 5.教师总结:在作即兴发言时,由于时间紧迫,事先没有太多准备的时间,需要我们快速组 织语言,临场发挥。所以我们需要先快速在心中打个腹稿,根据场合、对象等,想想要讲 哪几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一点需要多讲几句。再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逐条说清楚。 注意在发言时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 三、抽选话题,即兴发言,明确发言的要点 1.课件出示交际话题。 147 2.小组讨论:三个话题中,场合和对象都不同,在即兴发言时分别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重点说什么?(学生在交流中打开思路,学打腹稿) 3.抽选话题:小组内的组员以“抽序号”的方式分别抽取一个交际话题,然后围绕自己的话 题在组内即兴发言,并相互提意见。 4.班级展示。 (1)小组内推选发言代表在全班展示。 (2)评价交流:这几个话题除了发言内容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发言时应该注意些什 么?(板书:对象 场合 气氛) 四、走进生活,自创情境,即兴展示 1.课件出示备选话题。 2.学生从上述话题中任选一个或自己创设一个情境,在班级中作即兴发言。 3.学生评价,评选“最佳发言人”。 4.小结。 口才是人生的必修课,当你竞选班干部时,当你和同学辩论时,当你上台领奖时都需要 148 即兴发言,而精彩的发言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多多练习,锻炼自 己,就一定能掌握更多、更好的即兴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 板书设计 习作:心愿 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1.能用流利、通顺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心愿。 2.能选择适合的材料,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自由写作。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写下来。 2.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 149  教学过程 一、学生畅谈心愿,揭示主题 1.谈话引入:你的心愿也许是去遨游太空,也许是在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许是……请 大家自由畅聊自己的心愿。 2.这么多美好的心愿,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我们都能用手中的笔让它提前实现。我 们今天的习作主题就是《心愿》。(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寻心愿产生的原因 1.将学生说的心愿素材归类。 2.探究愿望产生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原因使你有了这样美好的心愿呢? 3.小组探讨,交流原因。 4.学生讨论实现心愿的方法。 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你做了怎样的努力呢? 三、根据心愿内容,选择表达方式 1.课件出示心愿。 2.学生交流:三个愿望你分别想用什么表达方式来表述?(愿望1用日记的方式;愿望2用写 150 信的方式;愿望3用诗歌的方式或倡议书的方式。) 3.学生结合自己的心愿,说说准备选用怎样的方式。 4.教师小结:同学们选择的写作方式真多,有写信的,有创作诗歌的,有写倡议书的,还有 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心愿的。虽然方式 有很多,但是我们在选择表达方式时,要以自 己表达的内容为前提,选择合适的方式。 四、品析范文 1.课件出示范文。 151 2.学生表达交流:在这篇范文中,小作者的心愿是什么?他产生心愿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实 现心愿又是如何做的? 3.师生共同赏析范文:教师指出范文的亮点,引导学生学习其写作技巧。 五、书写心愿 请同学们课后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作文本上。写好以后认真读 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152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2.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的作文的优点。  教学过程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的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1)习作中所选的材料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愿。 (2)是不是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意思是否清楚、明白。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课件出示5~6位学生的习作片段,学生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评议发表看法。 3.课件出示两篇完整的佳作,师进行讲评。 (1)选材丰富多样。 列举部分学生的习作内容,说明这些习作都通过合适的材料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2)表达方式合适。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选的表达方式,然后看看优秀习作所用的表达方式,思考自身不足。 (3)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从优秀习作中挑选出情感真挚的片段,师生共读,说明习作要以情感人。 三、指出习作问题,修改完善习作 1.课件出示存在问题的例文,引导学生讨论其是否符合评议的重点。 (1)所选材料是否表达出了作者的心愿? 153 (2)是否写出了真情实感? (3)意思是否清楚明白? 2.师生评改,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结合习作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同桌之间交换习作,互相点评。 同桌之间互相交换习作,根据评议重点评析习作,并提出修改意见。 5.布置作业。 (1)根据老师和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作文。 (2)把修改后的习作誊抄在作文纸上,然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1.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背诵“日积月累”中的俗语,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3.能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154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2.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导入话题:回顾前面所学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由交流。 (1)关注首尾呼应。 ① 自由朗读,说说你的发现。 ② 联系开头、结尾,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 交流体验妙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更能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使文章结构 紧凑,加深读者印象,同时强调主题。 (2)关注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① 指名学生朗读。 ② 这样的开头又有什么好处呢? 155 ③ 交流体验妙处:这个开头运用问句、排比的形式先声夺人,既点明了藏戏的主要特色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又总领全文,引 出了下文,同时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之心,表达出了作者对藏戏的推崇之情。 (3)关注开门见山式开头。 ① 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②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个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在 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作者既描写了目之所见,又描写了自己身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内心感受, 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体验和身心的愉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以景烘情式结尾。 ① 读一读,说说这个结尾的特点。 ② 交流这种结尾的好处:这个结尾含蕴深刻,引人深思。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 心情,如描写光线的消逝其实就是表达男孩的期盼彻底破灭。 (5)提问式结尾。 ① 同桌交流这个结尾的特点。 ② 学生交流:以问句结尾,呼应了开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慨叹,余 味悠长。 156 3.交流所学,探寻规律。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 人回味无穷。那么除了上面列举的这些,你还发现了哪些很好的开头或结尾呢? 4.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二、词句段运用: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1.回顾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外貌和神态描写,说说其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2.结合课文相关句子,思考:如果删去句子中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的 效果? 3.分男女生对比朗读删减前后的相关语句。 4.边读边想,请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感想。 5.结合语句,师生共议。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 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若将这些内容删去, 其隐含的信息就无法展现出来,李大钊的坚强也就不能被体现出来了。 157 (2)通过“扁鼻子”“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等对日本军官的外貌、神态描写,可以 看出日本军官心狠手辣,非常残忍。若删掉这些内容,则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3)通过外貌描写,把祥子这一普通但又有自己特点的北京劳动人民形象展现在我们眼 前;“脸上的精神”“头上永远剃得发亮”等描写,也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 若直接写成“他没有什么模样”则会影响表达效果,无法刻画出祥子的具体形象。 3.师生共同总结。 (1)学生发言。 (2)教师相机补充。 外貌描写能展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 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神态描写能展示人物 的内心,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品格。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 板书设计 158  课时目标 1.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日积月累”中俗语的意思,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背诵 下来。 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托物言志 1.请学生背诵本单元的《古诗三首》。 2.指名说说这些诗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托物言志。) 3.联系你读过的古诗,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呢?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交流。 2.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同桌交流诗句的意思。 3.启发思考:以上诗句中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4.学生交流,全班补充。 (1)诗人歌咏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 骨气。 (2)诗人借歌咏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明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 操守。 159 (3)“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盛赞在寒风中傲霜挺拔的菊枝,反映了诗人孤高傲世的高 洁品格。 5.指名读、分组读诗句,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拓展延伸:联系读过的古诗,说说还有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7.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8.教师小结。 9.学生自由朗读熟记。 三、日积月累,学习俗语 导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名言警句,句句都是精华。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几句能使我们受益一生的俗语。 1.读俗语。 (1)同桌互读,正音。 (2)指名读。 2.领悟含义:这些句子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1)学生尝试回答,同桌互相补充。 (2)查找资料补充。 (3)教师重点指导。 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意 思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要静也静不下来;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父母却已过世。 劝诫人们及时孝敬、陪伴父母。 160 ②“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出自《名贤集》,意思是:生活富裕之时,要时 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这句俗语告诉我们要节 约,不要浪费。 3.尝试背诵。 (1)教师引读。 (2)男女分组比赛读。 (3)指名背诵。 4.阅读古文长知识。 推荐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启迪还有很多,《名贤集》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 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希 望大家课后有机会去阅读此书。 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两则  课时目标 1.会写“援、俱、弗”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学弈》,背诵《学弈》。了解《学弈》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 教学过程 一、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161 1.出示名句,全班朗读。 2.讨论:你们知道这些句子都出自何处吗?(《孟子》。) 3.学生交流对孟子的了解。 4.教师补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其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5.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学弈》。 (1)板书课题:学弈。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释题:“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又是什么意思?(下棋 学 习下棋) 二、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朗读时不会读的字词及读不通的语句。 (2)指名朗读,汇总学生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1)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准易读错的字词:诲、鸿、鹄、缴、弗。 (2)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的停顿,适当进行教读。 162 (4)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调调。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准字音,二是停顿要得当,三是要把课文读 准确、读流利,四是遇到语气词要读出恰当的语气。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旁注释,尝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画出自己仍不能理解的字词句。 (3)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4)教师指导难理解的字词句。 ①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全班共同释疑。 ② 引导学生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③ 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④ 强调重点字词的意思。 援:引,拉。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弗若:不如。 然:这样。 2.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结合注释及所学,重新说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故事 的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四、主旨探究,领悟道理 163 1.深入学习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交流) (2)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① 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 理解“专心致志”一词。 ③ 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其他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 (3)这两个人学的结果怎么样? (4)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结果?是智力不如别人吗? ① 学生交流讨论。 ② 教师小结:二人学习结果不同并非智力上有差异,而是由于二人的学习态度不同。后 一个人之所以学习结果不好,是因为他不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我们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 可三心二意。) 3.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 板书设计 164 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 的。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 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 2.师: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 呢? 3.导入新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怎 样。 4.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5.质疑问难: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65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和停顿,读好语气和语调。 ② 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 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②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 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③ 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共同解决问题。 ④ 抽选学生代表说说课文大意。 3.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全班交流。 ①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②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③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166 小结:他们分别从视觉效果、温度感知的角度说明了各自的观点。 四、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提问:面对两小儿的辩斗,孔子最后作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指名反馈) 2.交流: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 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1)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2)出示有关“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启发思考: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表演故事中的情境,教师巡 视指导。 5.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167 (2)拓展阅读: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如,《揠苗助长》 《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 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 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1.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能从这些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这句话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 观点。 相关课件 168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行文脉络。  教学过程 一、标点引入,导入课题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板书“?”,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动 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回答。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 地阐述了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启发思考:想一想“?”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 (?:问号 !:真理) (3)理解“真理”: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4)小结: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 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5)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出示词语,读词正音。 169 3.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5.指导生字书写,学生自由练写并自主识记。 三、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1.快速游览课文,找出作者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讨论交流: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几个事例? 2.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1)三个事例作者分别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提取相关信息完成 下面的表格。 170 (2)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达顺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发现真理) 3.提问:通过列举这三个事例,作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教师相机追问: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整篇课文的行文脉络的?借助提示完成表格。  板书设计 171 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结合三个事例和关键词句体会科学家身上的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回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下面,请大家借助上节课老师 提供的表格,回忆一下,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说明这个观 点的? 2.学生回顾课文,相互之间说一说,查缺补漏。 二、理解关键句子 1.找出文中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含义相同的一段话,并借助这段话理解课题的 含义。 2.齐读这段话。 3.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1)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 (2)你能根据这段话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吗? (3)从这段话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4.拓展举出事例。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并通过实验和研究, 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172 (4)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微的、司空 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有可能找到真理。 三、品读感悟,体会精神 1.找关键词,体会精神。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之路中 寻找到真理的呢? (2)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语,并联系事例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你觉得他们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① 见微知著。 a.第3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体现了波义耳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 b.指导朗读句子。 c.在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身上能找到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吗? d.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 173 细枝末节,并能见微知著。 ② 善于发问。 a.阿瑟林斯基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b.谁来读一读阿瑟林斯基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 ③ 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a.启发引导:当发现问题之后,波义耳是怎样做的?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阿瑟林斯基是怎 样做的? b.明确: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 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2.归纳总结,畅谈体会。 (1)归纳总结:说说你从这些科学家身上体会到了哪些精神。 (2)畅谈体会:你从科学家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总结写法,仿写练习 1.总结写法。 (1)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总结:这篇课文首先在开篇提出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对其进行 了说明,最后总结观点。 2.仿写练习。 (1)题目要求:从“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 志者事竟成”这些格言中任选一句,仿照本文的写法来写一篇短文。 (2)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提示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 事例) 174 3.布置作业。 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完成仿写练习。  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能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看法。 相关课件 2课时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175 2.熟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生物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具有生命 活力的物体。) 2.学生自由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生物。 3.启发思考:那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4.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学生齐读课题。 5.认识作者。本文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回忆他儿童生活的散文,你了解他吗?你课下搜集关 于他的资料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xiē)子 钵(bō)子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指导书写“脆”“蟋”“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书写。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我”是怎么探究的? (2)分小组交流。 176 (3)全班共同探讨。 2.提取关键词,梳理行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 后、后来。) (2)启发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圈画出 关键词。(好奇—痛苦—高兴—愉快) (3)全班交流: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你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4)汇报总结。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177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一读。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句段,体会人物形象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圈画出描写人物的句段,体会人物形象。 (1)聚焦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 ① 心理活动一 a.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越不许“我”动,“我”会越想动? b.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经历,然后谈谈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 (从“越不许”“越想动”等词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② 心理活动二 a.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表里真的被关了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吗? 178 b.试对这段心理描写作简要赏析。 (这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看出“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也可以看出“我”想象力丰富。) (2)聚焦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a.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问些什么问题呢? b.从“我”连续的发问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天真烂漫,好奇心强,爱思考。) (3)聚焦夹杂在叙事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a.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我”弄清缘由 之后感到很满足。) b.从“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长于思考,心中充满了 美妙而奇特的想法,想象力丰富,富有童真童趣。) (4)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其他能体现人物形象的文字,相互交流。 (5)教师小结:通过文中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观察、长 于思考和探索,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值得注意的是,“我”的探究过 程看似幼稚,其实却有着自己的逻辑思路,是基于生活经验,依托各种证据,然后大胆展 开想象的。 179 三、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中“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在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 说呢?“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为什么又不说了? 四、拓展小练笔 1.联系生活: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请你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 板书设计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1.快速默读课文,能了解文中所想象的未来的上学方式与现在的不同。 2.能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 能了解文中所想象的未来的上学方式与现在的不同。 180 相关课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说说 你推测的理由。 2.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一起走进他想象中的未来的学校,去感 受未来学校的学习方式以及那时的学生是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学校的。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一说:怎样提高默读的速度? (1)学生交流。 (2)归纳提示。 2.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古老的纸质书中对我们现 在的学校有了哪些了解? 3. 默 读 课 文 思 考 : 在 作 者 的 想 象 中 , 未 来 的 上 学 方 式 和 今 天 有 什 么 不 同 ? 181 4.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5.教师小结。 在未来的学校中,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本形态、老师形象、上课地点、 授课形式、教学课程等,都和今天的很不一样。也许不变的是学生依旧要写作业,老师依 旧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只是更个性化,父母依旧会关注到孩子们学习的苦恼……所以说 本篇科幻小说的构思是基于现实的大胆想象,是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展望,而不是漫无边际 的幻想。 三、结合生活实际,大胆想象 1.联系生活,想一想: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 182 2.学生自由交流。 3.分组交流:在课文中,玛琪不喜欢未来教育的哪些方面?你能帮她解决烦恼,想出对应的 解决方式吗? 4.小组汇报。 (如,玛琪的烦恼:讨厌机器老师的死板,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测验。 解决方式:机 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或需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测试,如果答得不对, 机器老师会耐心地进行提示。) 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辩论 1.能围绕辩题搜集、整理材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抓住对方讲话中的漏洞进行反驳,用语文明。 能围绕辩题搜集、整理材料,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关课件 1课时 183 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1.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针对同一件事,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找出真理,常常用到辩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辩论的相关知识和 技巧。 2.明晰辩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辩论吗? 3.我们可以展开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丰富认识,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 题。这节课让我们开一次模拟辩论会,来感受辩论的魅力吧! 二、选择辩题,作好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如: 针对上面的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 2.选择辩题,指导分组。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个辩题中正方和反方的观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辩题。 (2)全班根据选择辩题的情况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几人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个别小 184 组人数可微调,每组推选出一个小组长。 (3)小组中的每个人抽签决定做正方还是反方,正方和反方的人数原则上要一样多。 3.分工合作,搜集准备辩论的材料。 4.每个小组推选出“主辩”,其他组员为“自由发言人”,根据分工,每个人各有侧重地熟 悉搜集到的材料。 5.播放视频,指导辩论。 (1)播放辩论视频,让学生了解辩论的形式、场景 ,感受辩论的氛围,从而对辩论有个 直观感性的认识。 (2)观看视频后,学生对辩论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辩论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自由 发言。 (3)教师总结。 (板书:明确观点,抓住漏洞,有效反驳) 三、明确辩论规则,了解辩论流程 1.在辩论会前,可引导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辩论会场,营造出真实的辩论环境。 2.课件出示辩论规则,引导学生了解辩论流程。 185 3.教师小结。 (板书:开场介绍—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四、小组尝试辩论,发现问题 1.全班推选一个小组尝试辩论,另请两位同学当计时员。 2.辩论结束后,全班讨论、交流这个小组在辩论过程中的问题。 预设问题:①有的学生跑题了;②有的学生列举了很多事例,但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③有的学生列举的事例只能说明个别现象,没有普遍性;④有的学生只是陈述观点,没有注 意倾听对方讲话中的漏洞,进行有效的反驳。 五、班级内举行辩论,提升辩论质量 1.举行班级辩论会。如发现有人中途打断对方发言,或有言语攻击的行为,教师要注意提醒 学生注意辩论过程中的文明礼仪。 (板书:文明用语) 2.当一个辩论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担任评委进行评价。 六、回顾反思,总结辩论收获 1.辩论之后,组织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2.教师提供总结方向:总结对辩题的看法;总结辩论的策略。  板书设计 186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1.能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2.能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能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交流印象最深的科幻故事,感知科幻故事的特点。 2.大胆设想故事,描述神奇的科幻世界。 3.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主题 1.提问: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是什么?故事里写了哪些现实中并不存在,却看起来令人 信服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科幻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遨游! 187 二、多元角度打开思路,列出思维导图 1.感知科幻特点,引导想象。 (1)科幻故事最主要的特点:有现实中还不存在,但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科学技术,这些 科学技术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或命运产生一定影响。那么,你脑海中的科幻世界是怎样的? 在这个世界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变化?还有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交流。 (3)指名说说自己想象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引导,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可想象的角度: ① 从宇宙星球的角度:人们乘上宇宙飞船,移居到火星,那里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外星 人凭借高科技的巨型战斗机入侵地球,人类会作出怎样的应对? ② 从时间穿越的角度:用时光穿越机回到恐龙时代,会发生什么?乘坐时间机器,穿越 到几十万年以后,那时地球、人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③ 从超现实神奇功能的角度: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让动物快速生长的化学食品,会对生活 产生什么影响?拥有一台能读懂人内心想法的电脑,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④ 从现代前沿科技的角度:人类制造出了一架可以登陆月球的纳米天梯,会有怎样的奇 遇?人类的克隆技术被智能机器人掌握了,会发生什么? (4)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 想象。 2.围绕选择的主题,画出思维导图。 188 3.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人物可能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 三、读写结合,领悟写法 1.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提示,引导学生构思故事。 (1)可从故事的角色、情节、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构思。 (2)可通过设置悬念、制造误会、生成矛盾等方法,让故事情节更曲折、有趣。 2.范文赏析。 189 190 3.尝试根据范文列出提纲,分析科幻小说三要素。 学生编写提纲,写好提纲后,同桌互相交流、评议:是否体现了科幻故事的三要素? (板书:科学 幻想 故事) 4.布置作业。 其实科幻故事不是只有作家才能写出,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科幻故事。请同学们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幻主题,尝试画出思维导图,完成习作。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展示习作,师生评议。 2.修改习作。 3.和同学交流,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 教学过程 191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修改要求。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托尔斯泰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 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 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习作初稿写好以后,我们还要反复修改完善。 3.明确修改方法。 二、互改习作,课堂交流 1.互改习作。 同桌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修改。 2.课堂交流。 (1)说一说修改自己习作的过程和体会。 (2)讲一讲修改他人习作的过程和理由。 3.分享精彩习作。 将自己习作中的精彩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还要简单说一说这些句段好在哪里。 4.班级评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 将习作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念出来。组织学生评一评,并说明理由。 (2)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果。 5.布置作业。 (1)根据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评价理由和修改意见,修改习作。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誊抄在习作本上。 192 语文园地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及其楷书的特点。 5.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1.交流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相关课件 2课时  课时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193 3.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1)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 然、牢固。) (2)今天我们来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板书: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2.读一读,结合实际交流。 (1)启发引导:同学们,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你们会怎么办? 预设:我读完一本书后会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一段文字来记录我的感想。 小结:对啊,写读后感是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作品。除了这个, 还有哪些学习方法呢?(板书:勤问勤查的习惯) (2)自读交流。 ① 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② 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读出相关的句子。 3.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194 (1)引导交流:在学习中,不仅仅只有上面提到的四种学习习惯,你们还知道别的一些 良好的学习习惯吗?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课前预习的习惯、举手发言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3)小结:同学们,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词句段运用 1.推想词语的意思。 (1)设问引入。 同学们,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 整体来运用的。理解成语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呢?(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 抓重点字等方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联系文言文中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成语意思的方法。 (2)举例说明。 ① 出示词语:赴汤蹈火。 ② 引导:请联系文言文中学过的字的释义,说说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指名说) ③ 回顾:《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是什么意思呢?(热水。) ④ 学生试着解释成语。 ⑤ 教师小结:跳进热水之中,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3)完成练习。 ① 学生根据刚才的方法,推想其他词语的意思。 195 ② 学生交流。可以运用泡泡提示语中的句式交流。 2.引用名人名言。 (1)谈话引入:请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名人名言。 (2)师小结:在文章中引用名人名言,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① 读下面的语段,体会引用的好处。 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比较引用名人名 言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 教师归纳总结。 引用的作用: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4)联系实际谈体会。 ① 讨论:你在习作中引用过名人名言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② 学生举例说明,谈体会。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要求。  板书设计 196  课时目标 1.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及其楷书的特点。 2.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王羲之书法作品)导入:这是谁的作品?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书法家? (1)这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2)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 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赵体)。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书法作品。 2.书法欣赏。 (1)指导欣赏的方法。 可以从字形结构、笔意风格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对个别的笔画不必过多关注。 (2)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三门记》。 ① 课件出示作品。 ②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示: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 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③ 简要介绍赵孟。 ④ 师:欣赏完《三门记》,你对今后的写字有什么想法?(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⑤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对赵孟的作品进行临摹。 197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了解大意。 (1)考考大家: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可以用哪一句古语名言来形 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读一读下面的古语名言。 ① 自由朗读。 ② 教师教读。 ③ 练读,指名读,分组读。 ④ 齐读。 (3)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 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事物的发展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 不断地发展。这句话告诉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这句话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 革新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常用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 198 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④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 循旧。 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 袭旧有的规矩。 (4)这四句话的共同意思是什么呢?(发展和创新。) 2.背一背,畅谈体会。 (1)引导背诵。 (2)拓展说话:学习了以上四句古语名言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回忆往事 1.能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2.能根据活动主题收集和整理反映小学生活的资料,填写时间轴,与同学分享难忘的回忆。 3.能设计制作成长纪念册。 能根据活动主题收集和整理反映小学生活的资料,填写时间轴,与同学分享难忘的回忆。 199 相关课件和视频 4课时  课时目标 能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六年间,我们跟随老师一起畅游书海,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 的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尽情驰骋思绪,从记忆中搜寻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景,重拾 当初的美好与感动。 2.播放学校的风景图片、四季图片、文体活动照片和“百年名校”荣誉展(重点)等,创设 依恋母校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 3.师: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万事万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变化最大的还是你们, 一路走来,你们不断成长。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印刻着你们成长的足迹,临近毕业之际, 让我们围绕“回忆”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向师友、母校告别。(板书:回忆) 二、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 1.明确本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 (1)引导学生默读“回忆往事”部分的“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启发思考: 这一部分的三个活动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 (2)学生自读教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想法。 (3)组织课上交流,提示学生注意“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 200 这三个活动的关联。(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分享难忘回忆”需要“选取时 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两个活动都是围绕着“回忆”展开的。“填写时间轴”和“分 享难忘回忆”是“制作成长纪念册”的准备。) 2.引导交流如何填写时间轴。 (1)学生交流时间轴的作用及填写方法。 ①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时间轴,引导学生说说时间轴有什么作用。(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往 事,为搜集成长资料提供线索。) ② 指名说说如何填写时间轴。(可借助时间轴回忆小学生活,把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填写 在相应的时间点上,还可以把照片贴在旁边。) (2)介绍“时间线索图”,拓宽学生思路。 ① 提问启发思考:时间轴一定要画成教材中的样子吗?它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② 课件出示多种形式的“时间线索图”,相机提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形式,设计自己喜 欢的“时间线索图”。 (3)确定“填写时间轴”活动需要的时间。 3.讨论“分享难忘回忆”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要做什么?如何从时间轴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 (2)各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师总结。 201 (3)学生自主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两篇文章。 (4)全班讨论交流:阅读了这两篇文章,对你回忆往事、搜集成长资料有什么启 发吗? (5)师生商定“分享难忘回忆”活动需要的时间。 4.讨论“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要做什么?完成这个活动可以参考什么 资料? (2)各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师总结。 (3)师生讨论:成长纪念册应该由个人独立完成还是集体合作完成?除了采用纸质成长 纪念册外,还可不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 (4)师生商定“制作成长纪念册”活动需要的时间。 5.教师组织学生用表格总结前面的讨论结果,制订出活动计划。 6.教师依据计划,布置学生近期活动任务:填写时间轴,根据时间轴回忆往事,搜集表现难 忘回忆的照片或其他资料。  板书设计 202  课时目标 1.回忆往事,填写时间轴,收集成长资料。 2.以活动的方式与同学分享难忘的回忆。  教学过程 一、利用课后时间,填写时间轴,收集成长资料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收集成长资料的线索,并组织学生共享成长资料,学生利用 1至2天的时间填写时间轴,并开始收集成长资料。 1.回忆自己难忘的点点滴滴,选择每一年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用关键词句概括出来。 2.把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填在相对应的时间点上,完成时间轴的填写,还可以把照片贴在旁边。 二、交流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 1.谈话导入:同学们,时光飞逝,六年的小学生活一晃而过,这六年一定让你有笑有泪,难 以忘怀。让我们来回忆这段美好的过去,抒发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感激、赞美、眷恋与 不舍之情吧! 2.分组交流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 (1)每位学生简要介绍自己的时间轴。 (2)每位学生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小组成员交流。 (3)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先用一个关键词概括自己小组将分享的内容,写下来贴在小组 的展板上,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难忘回忆。 3.全班交流难忘回忆。 203 (1)展示各组的展板,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关键词,由相关学生上台分享难 忘回忆。 (2)如果回忆的往事中有本班的其他同学,就请这位同学也分享一下对这件往事的回忆。 (3)学生交流自己在听别人发言时联想到的经历和听到的感受。 4.教师小结:课后继续完善时间轴,更全面地呈现自己小学六年的成长记忆。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制作方法,收集资料,制作成长纪念册。  教学过程 一、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制作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梳理出制作成长纪念册的基本步骤。 2.读后交流,师总结。 3.交流如何收集、筛选成长资料。 (1)指名说说自己收集、筛选资料的思路和做法。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要注意筛选出最能反映自己小学生活的、有代表性的资料。 4.讨论根据需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的步骤。 (1)指名说说“编年体”“栏目式”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给资料分类的。 (“编年体”强调资料的时间特质,在编目上要标明资料的时间段。“栏目式”强调资料的 204 内容特质,在编目上要体现出资料的大致内容。) (2)讨论“栏目式”分类要注意的事项。 ① 教师课件出示一个错误的“栏目式”分类案例。 ② 启发思考:这个案例里的分类有什么问题吗?采用“分栏式”分类需要注意什么? ③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个案例里的许多栏目都有可能出现交叉甚至重复的内容,因 此,采用“栏目式”要注意分类要清晰,避免类别出现混淆。同样,“编年体”分类也要 避免内容的混淆和分类的雷同。 (3)拓宽学生分类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收集到的成长资料进行分类。 (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大多是回忆老师、同学的,可以考虑以“人物”为线索给资料分类。) 5.讨论如何编排成长纪念册。 (1)分组讨论如何编排成长纪念册,然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范例,学生作简要评析,教师小结:编排成长纪念册主要包括设计封面、 扉页,编排正文内容等,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6.分组总结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方法,汇报交流。 二、编排成长纪念册 1.给成长纪念册取一个贴切的名字。 2.设计个性化的封面。可以使用成品封面,也可以自己动手画一画,甚至可以用剪纸、折纸 做一个立体的封面。 3.在扉页上写上“卷首语”或“成长感言”,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请老师或家长写。内容可 205 以是回顾过往,也可以是对以前的总结。短文和诗歌都是不错的选择。 4.按照“编年体”或者“栏目式”编排材料。并给每部分配上小标题和简短的文字介绍。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总结:在第一板块“回忆往事”中,大家开展了哪些活动,学到了什么知识? 2.安排下一板块“依依惜别”活动,布置学生准备毕业赠言本,课外学习如何写毕业赠言。 初步了解“依依惜别”板块的活动内容。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展示成长纪念册,交流设计思路,进行阶段性活动小结。  教学过程 一、分组交流成长纪念册 1.课件出示一部分学生制作的成长纪念册。 2.分组交流成长纪念册。(课件出示交流要求) 206 3.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全班交流成长纪念册 1.各小组代表按照交流的要求,介绍自己小组制作成长纪念册的过程,展示小组内有代表性 的成长纪念册。 2.教师围绕成长纪念册评价标准设立一些奖项,如“最佳封面奖”“最佳目录奖”“图文结 合奖”“最佳创意奖”,请学生给上台交流的同学授予奖项,并说一说颁奖的理由。 3.教师依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学习收获与感受 1.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本次活动,大家整理资料的能力都有了提高,并且从小学六年的成长资料 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3.启发思考:在离开小学校园之前,你还想做哪些事?  板书设计 207 综合性学习:依依惜别 1.能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2.能撰写一份毕业联欢会的策划书,做到主题鲜明,分工明确,活动流程清楚。 3.能与人合作,筹备并举办毕业联欢会,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4.能用书信、毕业赠言等形式表达情感、与人交流。 撰写一份毕业联欢会的策划书,与人合作,筹备并举办毕业联欢会,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 惜别之情。 相关课件和视频 4课时  课时目标 能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回忆往事”板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大家对于明确活动任务,制订 活动计划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今天,我们接着围绕“依依惜别”开展一次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为我们最后的小学时光留下最美好的见证。(板书:依依惜别) 208 二、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 1.明确本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 (1)学生默读本部分的“活动建议”,想一想在这一部分的活动中要做些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写一份毕业联欢会策划书,根据分工筹备并举办毕业联欢会。 2.讨论交流“举办毕业联欢会”。 (1)播放毕业联欢会的短视频,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举办毕业联欢会的大体步骤: 策划—筹备—举办。师相机强调毕业联欢会要突出“依依惜别”的主题。 (2)讨论活动的参考资料。 ① 学生浏览“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引导交流:哪些材料能在举办毕业联欢会的 活动中为大家提供帮助。 预设1:《毕业联欢会活动策划书》首先指出了策划毕业联欢会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 可以为本次活动提供很多帮助;其次,策划毕业联欢会要注意分工明确、流程清晰。 预设2:《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可以作为诗歌朗诵节目在毕业联欢会上演出,也可以 作为节目类型的参考。 预设3:《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可以引发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憧憬与思考,提 示大家在举办毕业联欢会时不仅要追忆过去,还应展望未来。演讲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 节目类型安排在毕业联欢会上。 预设4:《毕业赠言》示范了一种短小精炼、充满充沛情感的表达形式,可以用来向师 友、母校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在毕业联欢会上互赠毕业赠言。 (3)讨论分工与各自的职责。 ① 分组讨论:举办“毕业联欢会”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工作?每项工作的具体职责是什 么? ②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明确要做的工作及各项工作的职责。 (4)确定举办毕业联欢会需要的时间。 3.讨论交流“写信”。 209 (1)学生浏览“活动建议”与“阅读材料”,教师指名说说自己想给谁写信,大致要写 哪方面的内容。 预设1:在毕业之际,想写信给母校、老师和同学,表达此时的情感。 预设2:想给未来的自己写信。 (2)教师提示学生:此次写信活动是在即将小学毕业的特殊时刻进行的,不应偏离“依 依惜别”的主题。除了书信,也可以选择倡议书、演讲稿、赠言等形式表达情感。 (3)学生讨论活动需要的时间。 4.师生共同制订活动计划。 讨论结束后,师生共同确定活动的主要步骤及时间节点,完成阶段性活动计划。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撰写毕业联欢会的策划书。 2.合作筹备毕业联欢会。 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临近毕业之际,我们也来举行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 也可以以年级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那么,怎样组 织一场毕业联欢会呢? 二、小组交流,选定内容 1.认识联欢会。 210 2.启发思考:你们都喜欢什么形式的节目呢?全班交流,总结。 师:如果老师想让大家担任我们这次联欢会的小导演,不知大家有没有这个胆量? 师:你们认为这场联欢会的节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3.引导学生讨论:联欢会的方案应包括哪些部分? 指名反馈:联欢会的名称、目的、时间、地点、活动分工、活动准备、节目单。 4.启发思考:活动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指名反馈:选好主题、选定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联欢会需要的物品、 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三、分组讨论,写策划书 1.课件出示策划书范例,分组讨论毕业联欢会的活动分工及相应的准备工作,记录下讨论结 果,并形成小组策划书。 2.课件出示评价标准,各小组展示各自的策划书,师生逐一评价。 211 3.师生评选出最优策划方案。 4.全班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班级策划书。 四、课后筹备,分工合作 1.学生按照策划书筹备毕业联欢会。 (1)准备节目。 (2)节目统筹组排定节目单。 (3)主持人写好主持词和串词。 (4)其他各组提前作好准备工作。 2.教师指导、协助学生筹备毕业联欢会。  板书设计 212  课时目标 1.读懂《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他人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依依 惜别之情的,并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深厚感情。 2.能用书信、毕业赠言等形式表达情感,与人交流。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了,你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跟你的老师和好朋友说,或者对你的 母校说。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一篇文章《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校、老 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的,再通过学习教材中给出的毕业赠言,尝试向你的老师送出真诚 的祝福吧! 二、学习《给老师的一封信》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3.课件出示问题,检查自学效果。 4.以信的形式向老师表达深情,犹如面对面的叙述,仿佛老师就在我们面前,倍感亲切。让 我们也试着向老师倾诉我们的感激之情吧! (1)学生小组讨论:在这封信中,你可以写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2)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注意书信的格式。 b.要写出真情实感。 c.抒情和叙事相结合。 (3)学生独立写作。 213 (4)交流书信,师生点评修改。 5.将自己写的信认真地誊抄在信纸上送给老师。 三、学习《毕业赠言》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赠言,学生自由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毕业赠言》包括两组,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感谢老师的教导;一组是学生写给同学 的,赞美同学的情谊,抒发了惜别之情,表达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 3.交流毕业赠言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1)运用借物喻人、排比等方法来写。 (2)有真情实感。 (3)语言简洁优美。 (4)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即写的赠言要因人而异。 4.学写赠言。赠言一般有激励性、祝愿性、褒扬性、怀念性、鞭策性等多种类型。 5.学生选择一位最喜欢的老师,把祝福送给他(她)。 6.课件出示学生写的赠言,比较哪几位同学写得好,朗读修改。 7.学生之间互写赠言,交换着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8.师生评议再修改,美化赠言,做成一份精致的毕业赠言卡。 四、倾诉心声,表达情意 1.选题写封信:为母校或老师写一封信。 2.自主选题:你打算给谁写封信?在这封信中,你准备写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3.复习写信格式,写好称呼、问好、正文、祝福语、落款、日期(板书)。 4.课件出示习作要求及作文评价表,学生习作。 5.静心思考,独立写作(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  板书设计 214  课时目标 举办毕业联欢会,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六年的光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六年的相处,让我们难舍难分。今天 我们将告别哺育我们成长的母校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此离别之际,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 用自己的舞姿、用自己的才华来锁定我们六年来充满酸甜苦辣的时光。 二、举办毕业联欢会 1.学生按照策划书举办毕业联欢会,联欢会结束后利用相应渠道对活动进行报道。 2.教师参加毕业联欢会,并协助组织及维持秩序。 三、总结毕业联欢会活动 1.请负责报道毕业联欢会的学生,展示相关报道(文字稿宣读、活动照片、视频回放),回 顾毕业联欢会。 2.请毕业联欢会的各工作小组上台介绍自己的工作,总结各小组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可以做 得更好一些。 3.全班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次的策划哪里做得成功,哪里做得不够好,今后在策划活动 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整体回顾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也可以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 2.教师相机点评。(注意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予以鼓励和肯定,并从中适当总结规律,提升学 215 生的认识。) 3.总结激励。 同学们,小学六年的生活多么令人难忘,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的回忆好好珍藏。我们这次 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每一分每一 秒,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成功之花!  板书设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