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含解析) 部编版
一、基础训练。(50 分) 1.看拼音,写词语。(12 分) yuè pǔ táo zuì duàn duàn xù xù rù chǎng quàn (乐 谱) (陶 醉) (断 断 续 续) (入 场 券) máng rén qín jiàn wēi bō lín lín shà shí jiān (盲 人) (琴 键) (微 波 粼 粼) (霎 时 间) chí chěng lái yīn hé bō tāo xiōng yǒng jiá rán ér zhǐ (驰 骋) (莱 茵 河) (波 涛 汹 涌) (戛 然 而止) 2.文学常识填空。(22 分)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 名著。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 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 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 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2)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 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 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 命运》;序曲《哀格蒙特》; 钢琴奏鸣曲《悲怆》《月 光》等等。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辙并称“三苏”。其散文号称“雄视百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 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3.填写下列成语。(12 分) (高)(山)流水 行(云)流(水) 余音(绕)(梁)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题 (含解析) (黄)(钟)大吕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巧)(夺)天工 画(龙)点(睛) 天(籁)之音 (栩)(栩)如生 轻(歌)曼(舞) 妙(笔)生花 4.下面是一组关于动物的比喻,比喻恰当的用连线连接起来。(4 分) 替罪羊 比喻恩将仇报的人 寄生虫 比喻兢兢业业人人 孺子牛 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中山狼 比喻依附别人的人 二、课内阅读。(32 分) 1.阅读《月光曲》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 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①)的地方升起来。(②)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③)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 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 涌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4 分) 答: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恬静。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C )。( 3 分)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皮鞋匠想象的画面。(2 分)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分别是什么?(3 分) 答:(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3)海 面波涛汹涌。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4 分) 答: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出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能感受到贝多芬《月光曲》的什么特点?(2 分) 答: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2.读《书戴嵩画牛》,回答下列问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 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 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 分) (1)好.书画(喜欢) (2)一日曝.书画(晒) (3)处士笑而然.之(认为……对) (4)古人云.(说)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B )( D )。( 4 分)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3.翻译句子。(3 分)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答: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抽缩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 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4.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2 分) 答: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 三、课外阅读。(18 分) 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舞蹈之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 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称得上是一种自然的美。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 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绝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 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 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为了表示飞动, 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 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 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 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 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 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绝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除造型美外,更讲情感。 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 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 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 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 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 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此时已不是观 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 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 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 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 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 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 老者观舞,会生出不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 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 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 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 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 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 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 E )。(6 分) A.舞蹈的美是人的美,是自然的舞者借助声、色、字、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美。 B.舞者有着美的衣饰,这与画室里的模特儿不同。 C.舞者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从这个角度看,舞蹈和以形写神的国 画是类似的。 D.观众欣赏舞蹈,在音乐中与舞者进行感情交流,升华了自己美的素养。 E.和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美一样,舞蹈美也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来体现。 (2)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是指( B )。(4 分) A.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 B.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 C.在造型美外,更讲求情感。 D.体内储满情感的来欣赏舞者的舞台造型美。 (3)第④段举李白、曹操和怀素、杜甫这两组示例分别说明了什么?(4 分) 答:李白、曹操:舞蹈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怀素、杜甫: 欣赏舞蹈也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和美的素养。 (4)作者所说的“舞蹈之美”的内涵是什么?(4 分) 答:舞之美,是人的美,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 舞蹈除了讲究造型美外,更讲情感和内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