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与作文拓展:美好季节之古文篇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与作文拓展:美好季节之古文篇 部编版

第9讲 美好季节之古文专题 学习目标 ‎1.积累四季的不同称谓,并了解它们的来历;‎ ‎2.积累和四季相关的诗歌,并背诵《苏幕遮》《水调歌头·游泳》;‎ ‎3.学习《秋声赋》《荔枝图序》和《西湖七月半》,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基础热身 将括号与横线处的文学常识填完整,从诗中寻找四季的雅称,听一听它的来历。春 ‎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 孟郊 《游子吟》 ‎ 三春:昔日农历以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译文:谁说儿子那象小草般细微的孝心,报答得了像春天的阳光般博大、温暖的母爱呢?‎ ‎② 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魏晋)阮籍 《咏怀诗·其十二 九春:古时的“三春”,3个月共90天,10天为一春,故有“九春”之名。‎ ‎③ 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 (唐)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青阳:春天阳光明媚,暖意洋洋,故有“青阳”之美称。‎ 归,指太阳回到人间,光照大地。‎ 译文:光明的太阳总不回人间,春天已经到了暮春季节。表现出伤春之情。‎ ‎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青春: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繁茂,生机盎然,一片青绿,因之呼春天为“青春”。‎ 译文: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⑤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阳春:温暖的春天,我国江南一带,人们给春天以“阳春”或“阳春三月”的美称。‎ 大块:指天地、大自然。 假:借。 ‎ 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译文:何况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 夏 ① 夏为昊天。 《尔雅·释天》‎ 昊天:昊者,元气博大之貌,夏天万物盛壮,气势浩然,所以称之为“昊天”。‎ ② 朱明盛长,敷与万物。 (东汉)班固 《汉书·礼乐志》‎ 朱明:《尔雅·释天》讲“夏为朱明,气赤而光明”。‎ 敷与:形容万物舒展长成。这两句是说夏天使万物繁茂。‎ ③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唐)杜甫 《江村》‎ 长夏:指六月,也泛指夏天 译文: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④ 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东晋)陶潜 《荣木》‎ 九夏:夏季共90天,简称“九夏”。‎ 秋 ① 时为九月,序属三秋。 (唐) 王勃 《滕王阁序》‎ 三秋:古时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简称三秋。‎ 维:在。又有一说此字为语气词,不译。‎ 序:时序(春夏秋冬)‎ 译文:时当九月,秋高气爽。‎ ② 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 (西晋)张协 《七命》‎ 九秋:秋季共90天,简称九秋。‎ 唏:叹词,表惊讶。‎ 飚:同飙,暴尘之意。‎ ③ ‎【尖子培优无此条】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唐)陈子昂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天: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 肃杀:严酷萧瑟。‎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专征:全权主持征伐。此处指出征。‎ 译文:秋日时节正是严酷萧条,白露已到就要开始出征讨伐。‎ 冬 ‎① 观其字势,如隆冬枯柯。 (唐)房玄龄等 《晋书·王献之传赞》‎ 隆冬:严冬,指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枯柯:凋枯之树。‎ ‎② 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 (唐 )杜荀鹤 《溪居》‎ 三冬 :古代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冬月为仲冬,腊月为季冬,简称为“三冬”。‎ ‎③ 【尖子培优无此条】九冬霜雪苦,六翮飞不住。 (南朝)梁沈约 《夕行夜间鹤》‎ 九冬:冬季共90天,故云九冬。 六翮:指鸟。‎ ‎④ 是节严冬景,寒云掩落晖。 (南朝)梁简文帝 《大同冬月庚戌》‎ 严冬:极冷的冬天。‎ ‎⑤ 【培优无此条】冬节食南稻,春归复北翔。 (三国)曹操 《却东西门行》‎ 冬节:与冬至同义,是节气之一,也是传统佳节,这里用冬节指代整个冬季。‎ 译文:鸿雁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 ‎ 主题阐释 四季胜景 ‎ 在古人的世界里,四季关情,借季节题诗抒情,也成为了重要主题,请你学习下面的诗文,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搜索与四季相关的诗词,说一说,文人墨客们常常赋予不同季节怎样的情怀,又有哪些情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秋色触动了范希文怎样的情绪?请对比阅读《秋声赋》,思考:同是愁绪,欧阳修与范仲淹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 ‎ 秋色触动了范希文旅居在外,心念故乡的愁思。‎ ‎ 范仲淹通过借景抒情,借一片毫无萧瑟之意的高远、爽阔的秋景来引出自己的情怀。而欧阳修的《秋声赋》则是通过面对同一景色,欧阳公与小童子不同反应的对比来展现出愁绪来的。【答案老师们可自斟酌。】‎ 秋声赋 ‎【宋】欧阳修 ‎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1);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2),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3)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注释】‎ ‎(1)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鏦鏦铮铮:拟声词,金属相击的声音。‎ ‎(3)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 ‎【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突然到来。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 悚然 惊惧的样子。 异哉 奇怪啊。 淅沥 形容轻微的风雨声。 ‎ ‎2.请借用修辞手法,选用优美恰当的词语,翻译《秋声赋》中画线语句。‎ ‎ 一开始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带着萧萧飒飒的风声,突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波涛在夜间发出惊人的声音,又像风雨突然到来。 ‎ ‎3.《秋声赋》中欧阳子与书童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欧阳修:对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细腻,且较为消极。这种性格特点可以从文中他因秋风吹树叶而生出惊惧之情,并把风声想象成各种充满危机的压抑的情景等方面看出。 ‎ ‎ 童子:天真、单纯、质朴。童子心中无沉闷恐惧之事,因此看到的情景是星河灿烂,听到的也只有风吹树叶之声,一切都在展现自然的美。 ‎ 四季风物 ‎ 四季赏趣不仅在于美景,还在于自然最好的馈赠——食物。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人对人间至美之味的追求与欣赏。阅读以下两篇诗文,思考:古人欣赏食物,除了获得感官满足外,还从食物中品到了什么?‎ 螃蟹咏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的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像红色丝织品;膜像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同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是超过它的。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变香味,三天改变味道,四五天后,色香味全部没有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知道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1. 作者白居易, 唐代 (朝代)大诗人,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 。‎ ‎2. 解释加点词。‎ ‎ (1)荔枝生巴峡间 生长。 (2)树形团团如帷盖 帷幕、篷盖。‎ ‎ (3)实如丹 丹砂。 (4)壳如红缯 红色丝织品。‎ ‎ (5)浆液甘酸如醴酪 甜。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实际情况。‎ ‎3. 翻译句子。‎ ‎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写下了这篇序。 ‎ ‎(2)盖为不识者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 原来是为那些不知道荔枝和知道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一二三天的变化的人而写的。 ‎ ‎4. 你吃过荔枝吗?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写写你眼中的荔枝。‎ 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语言的通顺、优美。注意结合生活经验,可以适当写写与荔枝相关的趣事。 ‎ 四季乐事 ‎ 在四季中静静观景,细细品物,固然别有风味。然而只静不动,未免乏味了些。多彩多姿的人文活动,让潺潺流淌的四季时光变得轻盈跃动起来。‎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 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尖子、培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所写的乐事里,哪些是你曾经在别的古文中看过的?请把它们记录下来。‎ ‎【注】此篇老师们结合着生活经历,把文章大意梳理一遍即可。‎ ‎【创新】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 阅读以上两个文段,想一想,古人们在春夏秋冬还曾有着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活动?你从哪里得知的?‎ ‎ 【注】此篇老师们结合着生活经历,把文章大意梳理一遍即可。‎ 拓展阅读 古代人如何过寒冬 ‎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些地方八月就开始了飞雪,冬天开始得可真早;“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暴风雪的猛烈,估计比今年这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皑皑白雪,万里无人,天地同色;“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天气严寒,衾枕冷了,窗户都被雪给照亮了,竹子不堪重荷,也被雪压断了。在冬季,古代人怎么御寒,拿什么取暖过冬?‎ ‎ 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可以说取暖也是当时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事之一。‎ ‎ 在宫廷中,连点火烧炕都设三个机构,并用专人加以管理。一为爇(ruò)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二为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三为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 ‎ 这些机构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 说到这,不得不提宫廷内那套取暖的设备和措施。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除暖阁之外,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 ‎ 除这些设施之外,还有火炉备着。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像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制作也很精美。‎ ‎ 在冬季,是否人人都能这么暖暖和和地过冬呢?那可不一定了。晋代的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 ‎ 其实,细究起来,两者都非易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非日积月累不可,想要求得厚的毛皮服,一得有毛皮服供应,二得具备购买能力。如同不少现今还困在风雪路途中的归乡人一样,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旅途上,拿着钱一时半刻也不知从哪去求得保暖的衣服。何况,穷苦人家本身就没多少钱,要不路边就不会有“冻死骨”,也不会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事发生了。‎ ‎ 远古流传下来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从冬至那天开始,人们就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才过去。古代人是“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的。‎ ‎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一入冬,有的就开始画素梅,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谓之“九九消寒图”。也有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的,谓之“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格满则寒消,春暖而花开。‎ 思考:读了这段冬季生活,你能否联想出,在炎热的夏季,聪明的古代人又该如何度过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