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名优教案新人教版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中描写的优美景色。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田园诗歌描写的纯朴风景。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中描写的优美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田园诗歌描写的纯朴风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幅美丽的图片,请你看一看。你知道是在哪里拍的照片吗?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这是在乡村拍的风景。纯朴的乡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2.同学们,田园风光是美丽的。在我国经典唐诗宋词中有很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我国古代的诗人中有很多田园诗人。在他们的笔下,乡间生活显得纯朴而美好。乡间风景更是迷人而优雅。你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知道哪些田园诗人? 3.请你展示你了解的作者信息。 预设: (1)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右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7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右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 (3)找出你认为最美的诗句。 3.认读生字。 (1)小组认读生字,分享识字技巧。 (2)出示生字:杂、篱、徐、疏、锄、剥。 (3)你指我读,巩固运用。 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诗歌。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2.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说一说你感受到的风景。 3.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出示景物,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 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篱落 蜻蜓 预设:金黄的梅子、雪白的麦花等。 5.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古诗的朗读,看谁能读出诗中景物的美感。 提示:读诗的方法: 首先读得字正腔圆,然后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6.请你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注意用上优美的词语。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意思。 7.诗句赏析: (1)读诗的前两句,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 7 这是夏季南方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描写有花有果、有形有色。 (2)读诗的后两句,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无人过?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蛱蝶?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是农忙时节,人们早出晚归,都在外面劳动。整个村子显得非常安静。写蝴蝶和蜻蜓的目的也是为了衬托安静的氛围。以动衬静,静中有动,更显宁静。 8.诗文理解。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跟作者比一比,看谁的语言更优美。 预设: 一树树的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变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而越变越短。农忙时节,白天行人很少,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9总结:作者描写了一段多么宁静祥和的夏日时光啊!愿我们也拥有像诗人一样的眼光,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四、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生活中的美往往蕴含在普通的事物中。 请你读一读《宿新市徐公店》。比较一下,在杨万里和范成大的眼中,田园风光有何异同? 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看看哪些景物和《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一样的。 预设:一样的景物有:篱笆、树木、蝴蝶、菜花等。 2.请你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注意用上优美的词语。 预设: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长新叶的树木、盛开的菜花、纷飞的蝴蝶等。 3.你觉得这两首诗中描写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一首诗歌描写的是菜花落了的初夏,第二首描写的是菜花满地的春天景象。 4.朗读诗歌,哪两句诗歌让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宁静? 预设: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这两句诗描写了简单的景物,写出了朴素的乡村美景,是静态描写。 5.请你找出使用动态描写的诗句。 7 预设: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诗歌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追蝶的儿童,重点体现了儿童“急走追”和“无处寻”两个动作,你体会到儿童的什么心情? 预设: “急走追黄蝶”时是兴奋欢快的,“无处寻”的时候是焦急失望的。 7.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 预设: 天真、活泼。 8.请你朗读诗歌。读出诗中景物的美好,读出儿童的心理变化。 9.诗句理解,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思。 预设: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荫。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是蝴蝶却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去了。他再也找不到了。 10.感知体会。 乡村生活恬淡自然、宁静祥和,无论是春天的田野,还是初夏的村庄,都令诗人喜爱。你的积累中还有这样的诗歌吗? 预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五、学习生字 会写生字是默写古诗的前提,让我考一考你,看看生字你都会写了吗? 1.出示会写生字: 杂 稀 篱 蜻 蜓 蝶 宿 徐 疏 茅 檐 翁 赖 剥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进行组词训练。 3.你可以进行开火车组词吗? 4.小组交流你发现的容易写错的地方。 六、作业布置 7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词三首》。 二、古诗背诵 1.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2.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你在朗读中脑海中出现的情景。看谁的表达最优美。 三、学习《清平乐·村居》 居住在乡村里,确实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村居》,你还记得吗?谁来背诵一下。 出示《村居》: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村居”诗歌,请你读一读,发现两首诗的异同。 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了解词的文体特点。 预设: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字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4.读题目,了解常识。 预设: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5.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辛弃疾。 7 学生自由表达。 6.朗读全词,找出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说一说他们的特点。 这首词的中间有个空,表示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的是作者的见闻,主要是景物。下片写的是人物活动。 7.朗读词的上片,看看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预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是看到的景物。 “醉里吴音相媚好。”这是听到的声音。 “白发谁家翁媪?”这是作者产生的疑问。 8.讲解“翁媪”的读音和意思。 9.朗读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疑问。 预设: (1)“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2)注意“亡”和“剥”的读音。 10.最后一句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呢? 你知道为什么诗人“最喜小儿”吗? 预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两个儿子的勤劳能干。“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儿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 1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上片的意思。 预设: 小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而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1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下片的意思。 预设: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的草地上剥着刚摘下来的莲蓬。 13.你觉得作者喜欢田园生活吗?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预设: 作者描写的乡村美景令人陶醉,五个人物各具情态,可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14. 7 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试着用自己的笔勾勒一下这幅图画。尝试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幅画的特点。 预设: 诗人描述了茅檐、小溪、青草等景物,这勾勒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乡村图画。 15.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预设: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的描写,对老翁老妇及其三子的形象刻画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充满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表现了作者对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 四、积累运用 田园诗是我国诗歌中的雅致的瑰宝,是我们的祖先农耕文明的体现。这样的诗歌在唐诗宋词中灿若星辰。你的积累中有多少? 预设: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童声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画一幅画,把它张贴到班级宣传栏里。 六、巩固练习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