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1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村晚古诗意思翻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村晚古诗意思翻译 (周一)语文课学习材料及课后作业 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 童年如诗,澎湃着激情,洋溢着欢笑;童年如歌,飞旋着梦想,律动着趣味。回味童年,几多愉悦,几多难忘:瞧,小小的的芦叶船正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听,璀璨的星子正和月亮姐姐说着悄悄话;当然还有那自由自在的我们,肆意挥洒着花样年华……。这游戏的童年,这快乐的童年,这难忘的童年,我为你欢呼,我为你歌唱。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学习目标 1.会认“昼、耘、稚”等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童趣和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了解古诗 明确:“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合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及劳作场面而产生了很多的兴致、感想。作者范成大一共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宛如勾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课所选的是第三十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晚年退居石湖。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作大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创作背景 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构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组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各12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2.初读古诗,明确节奏,疏通诗句。 请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上四遍,前两遍读准,后两遍读好。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昼(zhòu)出 耘(yún)田 供(ɡònɡ)耕织 桑(sānɡ)阴 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 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 明确:(1)“桑阴”指桑树成荫。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夏天。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 (2)这首诗写了“儿女”(大人)、“童孙”(小孩)等人。 (3)这首诗写的事有: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明确:整首诗的意思:白天,村子里的大人们都去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他们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他们也没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那么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诗人通过写夏日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劳作、孩童种瓜,抒发了什么感情?接下来我们深入探究。 4.进入意境,逐句赏析。 (1)品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过渡:农村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地点,大家都在劳动。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两句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生齐读) 预设:画面:白天除草图、夜晚搓麻图。 诗人不写成“男女”而写成“儿女”,说明这两句诗是以一位老人的口吻写的,当然也是古诗平仄、韵律的需要。 (2)结合想象诵读,反复读。 朗读指导:读好“昼、夜、各当家”,“昼、夜”重读,“各当家”要上扬。要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3)品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过渡:大人们都到田里劳动去了,孩子们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两句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齐读) 预设:画面:童孙学种瓜。 诗人不写成“孩童”而写成“童孙”,说明这两句诗是以一位老人的口吻写的,这样写能更好地展示田园风貌,更好地展示村民们的劳作场面,更好地展示孩童们在大人们忙碌时的表现。 过 渡:通过赏析,我们对“童孙”有了清晰的认识。作为同龄人,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敬佩和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品诗眼。 思考: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 明确:“也”字,大人们能干的孩子们也能干,最能体现孩子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特点。“学”字,最能体现孩子们好学的品质。这两个字,特别是“学”字,最能表现乡村儿童天真、好学、可爱、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特点。 朗读指导:“也、学”要重读,要读出感情色彩来——带着诗人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5.熟读成诵,体悟诗情。说诗意,悟诗情。 说诗意: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昼耕夜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悟诗情:整首诗里,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对农民及其子女的赞美之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6.延伸,文化积累。 过 渡:乡村是那么恬静,劳动是那么美好,农人是那么勤劳,乡村儿童是那么懂事……古代有许多诗人就像范成大一样,以描写乡村生活、农民劳作、田园风光为创作主体,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你还知道哪些呢?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7.动情朗读,背诵积累。 (1)读整诗,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默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了解《稚子弄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代表作有《小池》《舟过安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2. 读诗 明确朗读停顿: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稚”读“zhì”,不读“zì”;“晓”读“xiǎo”,不读“xiào”;“当”读“dànɡ”,不读“dānɡ”;“作”读“zuò”,不读“zuō”。 (4)理解重点字词。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②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一: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孩童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凿下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疑问:①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儿童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这两句诗通过对孩子们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表现了孩童以冰作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②你认为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我认为“脱”字用得好。这个字生动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又兴奋不已地从盆里取出冰块的情态。(也可有其他答案,说明理由即可) 预设二: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得像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碎了。 疑问:①这两句诗中的“穿”“忽”二字用得好,试品析。 明确:“穿”字将敲冰的声音比喻成玉磬声穿越树林。由于回响,让人仿佛听到那声音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低切切;时而似在耳旁,时而像在天边。“忽”字在这里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人们正在欣赏美妙如乐的敲冰钲的声音时,冰碎了,让大家猝不及防,惊愕不已。 ②试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这两句诗写敲击冰块如玉磬声穿透树林,以及摔碎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描写形象、生动,让我们如闻其声。“忽作”写出了冰碎得突然,我们仿佛也看到了孩子们那失望的表情。 预设三:体会“弄冰”的场景。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晓脱“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课后作业:(周一) 1. 背诵前两首古诗。 2. 默写第一首古诗。 (周二)语文课学习材料及课后作业 《村晚》 学习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 4.了解古诗内容,领略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儿童的乐趣,感受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 1.明确:“村晚”的意思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知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作者简介。 雷震 南宋诗人,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3.读古诗,注意节奏、韵律。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理解词语。 [ 陂]池岸。[漪]水中的波纹。[腔]曲调。[信口]随口。 5.初步弄懂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清凉的水面上闪动着粼粼波光。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慢慢地回家,手里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二、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1.学习古诗的一、二句。 A.说说你看到的:青草、池塘、池水、池岸、远山、落日、倒影、波纹。 B.说说写景的顺序:由近及远。 C.写的是动景还是静景:静景。 D.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春末夏初,雨后放晴。 2.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前两句写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静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的出场布置了背景。那么,在如此宁静优美的背景中,牧童在干什么呢?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吧! A.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牧童、水牛、短笛;笛声。 B.写的是动景还是静景:动景。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3.领悟诗情。 过渡: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乡村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现在,请同学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想想诗人写《村晚》这首诗的目的,即他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后作业:背诵第三首古诗并把每个生字写4+2 (周三)语文课学习资料 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交流后得出结论。 示例: 诗名 作者 朝代 时间 描写的景物或叙述的趣事 诗人的情感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南宋 从白天到夜晚 儿女“耘田”“绩麻”;童孙“学种瓜”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重之情;对懂事好学、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的喜爱和赞赏 《稚子弄冰》 杨万里 南宋 白天 脱晓冰、穿彩丝、当银钲、如敲磬、碎晓冰 对自得其乐的稚子的欣赏与喜爱之情,对稚子天真的尊重 《 村晚》 雷震 南宋 傍晚 青草、池塘、池水、池岸、远山、落日、波纹;牧童横骑牛背,随口吹短笛 对自然美景、乡村风光的喜爱和赞美,对悠闲、自由、宁静生活的赞赏和向往 相同点:都以年长者的视角写儿童趣事,表达了对儿童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不同点:诗人所写的趣事不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既写了农村大人们忙碌的劳作场面,表现了他们的辛苦;又写了孩子们学大人种瓜的情形,表现了孩子们的懂事、热爱劳动、天真可爱。这首诗属于田园诗,以叙事为主,表达了对田园主人的敬重。 《稚子弄冰》:全诗用老者的眼光写稚子的情趣,既描写了“脱冰”的动作细节,又运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冰形、冰声。全诗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诗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哑然失笑。 《村晚》:全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先描绘了宁静的乡村暮色图景,然后描绘了牧童骑牛信口吹笛的美景。诗人运用拟人、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近景和远景相结合、人和景相结合等手法,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对儿童悠闲自在的生活的赞赏和向往之情。 课后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 2、预习第二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