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观察物体 北京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观察物体 北京版 (2)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借助用正方体拼 搭立体模型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同一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不同 的立体模型,从同一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2、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看待数学问题、人和事,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 形成,避免学生孤立、片面的看待问。 4、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 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 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 手,从而乐于探究。通过观察物体,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看待数学问题、人和事,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避 免学生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借助用正 方体拼搭立体模型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同一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不同的立体模型,从同一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看待数学问题、人和事,促进学生健全 人格的形成,避免学生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特别喜欢摄影,昨天又拍了几张照片,你们看 ,出示照片 (四张,一组)我拍摄的是同一只玩具狗,照出来的照片怎么不一样呢?其实这种现象不仅 在生活中有,在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观察物体的学问。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一)明确观察方法。 观察物体,你会观察吗?如果只观察前面,怎样观察?谁来前面演示一下?(对正、平 视)那么观察物体的左面呢?(对正、平视)如果观察物体的上面,应该怎样做呢?谁来演 示一下?(从上面对正、垂直、俯视) 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为了保证看到图形准确不变形,要有一定观察方法,从前面或左 面观察时,眼睛要和物体平视,从上面观察,眼睛一定要正对物体,与物体垂直。下面我们 就利用这个方法来观察物体. (二)引导探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1、例 1.观察同一物体。 (1)出示立体模型 这是用四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模型。 出示要求:照样子摆出这个立体模型,并分别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从前面观察 追问:看到了什么?怎么排列的? 你能在黑板上摆出来吗? 追问:我们刚才摆的是四个正方体呀,怎么就看到 3 个正方形的面呢? 小结:我们看到三个面是因为前面正方体把后面正方体挡住了,因此只能看到三个正方 形的面。 ②从上面观察 追问: 从上面看到了什么?怎么摆放的?你能在黑板上摆出来吗? ③从左面观察 追问:四个正方体,怎么就看到两个正方形的面呢? 小结:我们观察同一个立体模型,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3)变换模型,巩固练习。 看一看,连一连:先观察,再指出从立体模型的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 哪幅图片?再用手势表示出来。你是怎么想的? 上面 正面 侧面 追问:这个立体图形的右面是什么样子的?左右相同。 2、观察不同物体,深入思考。 1 号 2 号 3 号 (1)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观察作业单上的立体模型,可以摆一摆、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从前面观察 追问:看到了什么?怎么排列的? ②从上面观察 追问: 从上面看到了什么?怎么摆放的? ③从左面观察 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同的立体模型,从同一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三、运用所学,巩固训练,深化探究,拓展提高。 1、小猫咪的身后藏着一个立体模型,它是在 的基础上再添一个正方体,用 5 个同样大 小的正方体拼搭而成的。 从前面看到的是 预设:…… (2)从左面看到的是 排除几种?还剩?看来,只观察前面和左面我们很难正确的判断出这个立体模型到底是 什么样子。 (3)从上面看到的是 认定所摆的物体即: 2、脑洞大开。 一个立体图形,从前面观察是 从左面观察是 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要用( )个小正方体,最多要用( )个小正方体。评论 (0)活动 4【作业】 四、课末总结。 无论在学习数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或事物时,不能只从一方面去观 察,应该从多角度观察,全面的思考,才能对人或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