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上《将相和》课时说课稿(共3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上《将相和》课时说课稿(共 3 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改写的。它以秦国赵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 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 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 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 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 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从中 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说学情: 对于名著的一些书目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名著的 内容特别是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生一定体会的不到位,这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自己首先对名著内容有较为全面 而深刻地解读,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既要精准,又要符合五 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要成人化,专家化。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 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 示和教育。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 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 示和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时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 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 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 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板块二、初读课文,同学自悟 1、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 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⑵ 讨论交流。 板块三、学习新课 1、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 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 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 不了台! ⑴ 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⑵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解析“完璧归赵” (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 耐。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 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 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⑵ 点拨要点: ①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同学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异。 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形容一 下? ②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 去。假如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假如他 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 没有动兵的理由。”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 稍加思索便心中有数,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 干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 ③要点: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 在这柱子上!” 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 相 如 捧 着 璧 , 往 后 退 了 几 步 , 靠 着 柱 子 站 定 。 B、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 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誉,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秦 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秦王怕他真的把 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 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 日期。 (3)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认为蔺相如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 板块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身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 会到蔺相如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只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 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 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 呢?欲 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第三课时说课稿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第二课时的内容,加强读说练习。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 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悟蔺相如的 形象与品质;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 18 课《将相和》这 篇课文,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是哪三个?我们请位同学来 回答。(学生举手发言) 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每个小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学生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赵王得了一件 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 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经过: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在洞察秦王的诡计 后,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完璧归赵,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大夫。 学生 2:“渑池之会”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经过:秦王要赵王鼓瑟,侮辱赵王;蔺相如与秦王针锋 相对,用“拼命”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击缶。 结果:蔺相如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 学生 3:“负荆请罪”的起因: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气。 经过:廉颇想要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 颇见面采取了避而不见的方法。并说明回避的原因,是为了 赵国的利益。廉颇听了后,知错就改,并且负荆请罪。 结果: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二、新课。 1、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①小组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原 因是什么?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 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面两件是因。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非常爱国。 ②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忠贞爱国 廉颇:光明磊落、英勇善战、知错就改、忠贞爱国 2、引导学生分段,并概括每段的大意。 ①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②小组交流分段情况 第一段(第 1—10 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 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第 11—15 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 立了功,被封为上卿。 第三段(第 16—18 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 好。 3、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 敢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深受启发,觉得顾全大局,团结友 爱很重要。你们受到启发没有?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 作、生活中也要团结互助,只有全班团结一心,才能把我们 的班级工作搞好。另外,老师准备了几句名言警句与大家共 勉。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四、作业。 1、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阴谋( )计 同心( )力 理( )气壮 无( )之宝 负( )请罪 ( )头丧气 攻无不( ) 完( )归赵 战无不( ) 2、修改病句。 ①秦国最强盛,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②我因为避着廉将军,所以是为我们赵国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