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  《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  教学重点 ‎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  教学难点 ‎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教学准备 ‎  课件 ‎  教学安排 ‎  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  文库 ‎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  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 ‎  10.出示《从军行》。‎ ‎  11.引导了解从军行:‎ ‎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  12.简介作者。‎ ‎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  (3)指导书写会写字。‎ ‎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  玉门关 楼兰 ‎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  (二)学习诗句。‎ ‎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  (1)读一读:‎ ‎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  (2)说一说:‎ ‎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 ‎  (3)看一看:雪山景象。‎ ‎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  (4)想一想。‎ ‎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图片)‎ ‎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  了解玉门关。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  引导总结:‎ ‎  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  (6)小结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 ‎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终不还)‎ ‎  (6)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  教师小结:‎ ‎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  五、拓展交流。‎ ‎  1.征人思亲人:‎ ‎  (1)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 ‎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  2.亲人思征人:‎ ‎  (1)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说一说。‎ ‎  (2)学生自由发言。‎ ‎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  1.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  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  (板书)‎ ‎  从军行 ‎  【唐】王昌龄 ‎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  教学反思 ‎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  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 ‎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  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  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 ‎  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