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2016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参考5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参考 5) 两课时完成了本课两首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一 首词《忆东南》。上完本课,我认为是较为成功的。课前,我花 了一定的时间进行了预习,大量查找资料,弄清每首诗的背景, 并将查找的资料认真研究理解,可以说把作者背景,诗意,诗人 感情解得支离破碎。然后又将零碎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写了自己 对诗的赏析,自己对教材熟知又熟了,用这样的教态走进教室, 对教材左右缝源地去铺设所要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 我的课前引入所吸引了。课堂格外的轻松与活跃,连最不爱做作 业的冉琼月也开始抢答问题,学生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本人也在这种学生乐学的激情中完成了教学 任务。如果说,这课的教学算是成功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老师备课备自己 “水来便开沟”老师如果带着这样的备用心态走进教室,不 知所措的一刻是难免的。就说《独坐敬亭山》若不去了解诗人的 背景资料,就无法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感情。比如:敬亭山在宣 州,而宣州在当时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谢灵运,谢胱等 人曾在这里做太守。李白在作这首五绝时,跟他被迫离开长安十 年整。由于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苦辣,便看透 了世态红尘,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愁上添愁,使他更加孤 寂。而此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的感情,于是将 这份寄托依赖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求得一份心灵慰藉的生活写 照。古诗不同于白话文,没有老师丰富的准备,让学生自去查找 资料,针对我班学生是很困难的,于是我并扎扎实实地为自己备 上了一课。在课堂上,把自己以多面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中间,偶 尔我是讲故事的同伴,偶尔我是诗人的风范,面对学生抒发感情, 偶尔我又是老师,让学生跟我一起朗诵古诗,师生口中是诗文, 心中是感情。 二、古诗教学适实牵手小学中高段语文 古诗词还是有必要字字句句去适当剖析。比如:“主题的解 说”“诗文的品味”“阅读与写法”。《独坐敬亭山》通过描写敬亭 山的孤寂景象,抒发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之感。为什么 诗人会怀才不遇?这得有历史背景,老师不准备,学生很难明白 诗人写诗时的感情。本人在这点上作了当时历史背景的适当阐 述,使学生对诗文有一些了解。本诗在“阅读与写法”上是以“动” 衬“静”,“动”中见“静”,这知识点是本人要传授的重点。 以“动”衬“静”是通过对动态描写,反衬出静态,是反衬 手法的一种。在《独坐敬亭山》中,“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 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 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沈德潜在《唐诗别 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诗人特有的笔触,借 敬亭山景,通过景动人静的描绘,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如何做到以“动”衬“静”“动”中见“静”呢?这 样的写法,能使“景中有人物”“人物心中有景物”这里的“景 物”其实就是笔者的一种情感托物借景抒情。要完成或是要达到 这种效果,首先要建立起“动”与“静”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 二者之间的切入点,进行恰当接转。比如“望着这漆黑的夜空, 只有树叶间的呢喃声,偶尔让我寒颤一阵。此时此刻,我心一片 宁静,还是这样的一个夜晚,我并失去了自己最喜欢的学生—— 王芳。”本段话有两句话,第一句就是借写眼前之景来抒发自己 对学生的喜爱之感。在《独坐敬亭山》中,作者在前两句中为了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孤独之感,恰当地运用了“尽”“闲”两 个字,很自然地把读者引入到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浮悠 闲的白云也消失了,那种感受特别的清幽,平静,无论是“静” 还是“动”都不同程度地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然后要恰当地描写,突出主题。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关不住”“出” 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春色满园”和“红杏出墙”的热闹景象, 做到了“动”中有“静”,以“动”衬“静”。在本诗《独坐敬亭 山》诗中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人与山对视,山与人相 融,用“只有”一词,突出了鸟尽,云飘远,静静面对敬亭山的 别样情怀。又如《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 螺”,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 “银白色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三、抓课后习题,综合拓展 指导学生背诵,首先熟读课文,感悟诗意,抓重点词,按韵 律读出节奏,让诗句朗朗上口,促使快速记忆。在习题二中,说 诗意,画画面,该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题,引导学生边画画, 画面景物就是诗意。习题三是课文拓展练习,本人从没放弃过文 本的拓展。语文就是一门靠“堆砌”的科目。“堆”得多了,“砌” 得熟了,就形成了一种语文能力。总体上,在教学本课中还是坚 持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是学习 古诗的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诗中读画,画中读诗” 从而走进作者的感情。用魏先生的话说:“我的许多教学方法, 工作方法均来源于学生。我喜欢对学生说,我要向大家学习,同 学们是我的老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