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版共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版共38页)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回顾暑假生活,分享彼此的感受。‎ ‎2.回顾语文课堂常规,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重点)‎ ‎3.初步了解本册课本的结构,了解篇目及每单元特色,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难点)‎ ‎4.制定课外阅读目标,继续保持阅读的兴趣。‎ ‎5.交流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诵读诗歌,激发兴趣。‎ ‎  两个月的暑假生活已经结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曲——《开学第一课》。‎ ‎2.‎ 你醒来时候,问候你好 升起的阳光,哼着歌谣 心情像彩虹,缤纷舞蹈 你我的脸上,写满微笑 相同的呼吸,相同心跳 敞开心去看,幸福环绕 放飞你的梦,不怕山高 勇敢做自己,就是最好 成长的路上,总有烦恼 与伙伴一起,爱的拥抱 校园的花草,一同长高 开学第一课,用心起跑 相同的呼吸,相同心跳 敞开心去看,幸福环绕 放飞你的梦,不怕山高 勇敢做自己,就是最好 成长的路上,总有烦恼 与伙伴一起,爱的拥抱 校园的花草,一同长高 开学第一课,用心起跑 相同的阳光,相同照耀 每一次鼓励,温暖怀抱 相信你会成,我的骄傲 开学第一课,爱的筑造 ‎3.学唱歌曲。‎ 二、说说暑假的味道。‎ ‎1.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2.小组内畅所欲言。‎ ‎3.指名上台讲,教师稍作点评。‎ 三、学习交流。‎ ‎1.教师提前安排语文成绩优异的同学准备发言稿,交流自己学习这一科的经验,特别是关于如何写好作文的。‎ ‎2.其他同学提问。‎ ‎3.教师总结。‎ ‎4.新学期学习语文要做的准备。‎ ‎(1)拥有《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2)准备两个本子:练笔本、摘录本。‎ ‎(3)备好本学期必读的课外书。‎ ‎5.教师小结。‎ 我们必须抓住时间中的分分秒秒,莫让光阴空自流。同学们,新的学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为了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 ‎(1)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考前认真复习,考后认真总结。‎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在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四、说说语文书。‎ ‎1.和我们的语文书交朋友。‎ 轻轻拿起我们的语文书,摸一摸它,摸摸封皮,摸摸里面。(摸起来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轻轻捧起语文书,凑近你的脸蛋,靠近你的鼻子,闻一闻,使劲闻一闻,翻开来闻一闻,那是什么样的味道?(同学们的回答:我闻到了青草的味道;还有苹果的甜味;还有大自然的味道;我还闻到刺鼻的油墨味,那是知识的味道,是智慧的味道……)‎ ‎2.读目录内容,初步感知。‎ ‎  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目录,看着目录说说你和语文书第一次见面并亲密接触的故事。‎ ‎(1)这本书一共有几篇课文?共分为几个单元?每单元又由哪几部分构成?‎ ‎(2)初读课题,你能说说每个单元的主题吗?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单元 一花一鸟总关情 第二单元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第三单元 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 第四单元 家国之殇 第五单元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第六单元 舐犊之情 第七单元 四时景物皆成趣 第八单元 读书明智 ‎(3)咱们都已经拿到语文书了,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篇课文。轻声地或者默默地读一读你喜欢的课文,再来和我们的语文书交个朋友吧!‎ 五、师生齐诵。‎ 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语文,只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读更多精彩的书。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诗作为开学的礼物。‎ 神 奇 的 书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没有一匹神奇的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即使你一贫如洗,‎ 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装载了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随机渗透读书方面的习惯培养。‎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一片片爱读书的小树叶,开始我们的书香之旅吧!请大家记住每天在书包里放一本优秀的课外书,一旦有时间就捧起书来读。让我们一起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吧!‎ ‎【板书设计】‎ 开学第一课 我们的语文书 八个单元课文 口语交际 习作 我们的目标  多读课外书,多摘抄,多练笔 我们的方法  提前预习,提出疑问 ‎ 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复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9)‎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自觉查字典的意识。‎ ‎2.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和能力,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4.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一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二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5.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习惯。‎ ‎6.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 ‎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和能力,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2.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一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二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字典 课外书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提高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自觉查字典的意识。‎ ‎2.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和能力,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四个学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查字典。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查字典的方法。‎ 二、查字典复习。‎ ‎1.提问:谁知道有哪几种查字典的方法?‎ ‎2.查字典练习。‎ 凹 歧 腋 瘾 飕 潺 涸 榛 翕 诣 骋 攥 ‎3.说说自己是运用哪种方法查的,你从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1)不认识的字,可以运用部首查字法。‎ ‎(2)认识的字,可以运用音序查字法。‎ ‎4.运用每种查字法查字典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1)学生先交流。‎ ‎(2)教师点拨。‎ 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在部首的取舍上,原则是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取外不取内。如果这个字的上下都是单独的字,有时取上取下都可以。‎ ‎5.教师小结:以后在读课文或者课外阅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6.课外阅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养成了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的习惯)‎ ‎7.在阅读之前,提出阅读要求:‎ ‎(1)我们以前读书,有哪几种读法?(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2)今天我们练习默读,也就是只看不出声。‎ ‎(3)以后在课外阅读时,我们就可以选择默读的方法。有时在课堂上的阅读,也需要用到默读的方法。‎ ‎(4)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自己的课外书,然后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8.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运用所学的方法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1)在前四个学年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2)你平时是怎样看书的?‎ ‎2.学生交流。‎ ‎3.教师帮助提炼、归纳。‎ ‎(1)把心沉浸到书中去,和书合二为一,达到忘我的境界。‎ ‎(2)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同悲同喜。‎ ‎(3)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4)一边读,一边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接着往下读,看看自己猜测的对不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如果第一遍读完,没有印象,再回过头来读第二遍。看看此时你记住了哪些内容。‎ ‎(6)如果让你去写,你会怎么写呢?‎ ‎(7)根据内容,想象一下,作者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家庭会是怎样的?‎ ‎4.教师指定读“选读课文”,运用刚才老师提示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 ‎5.全班交流。‎ ‎(1)你运用了老师刚才提示的哪种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读书,你有什么收获?‎ ‎6.搜集并整理信息。‎ ‎(1)教师出示一则新闻,让学生提炼出主要信息。‎ ‎(2)教师提示内容,让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选择其一)‎ 内容一: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诗句。‎ 内容二: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 内容三:搜集名人读书的方法。‎ ‎(3)全班交流。‎ 二、提出本学期读书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板书设计】‎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 白  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0个字。会正确读写“精巧、配合、身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白鹭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悟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教师范读)‎ ‎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1 白鹭。‎ ‎3.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 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1 白鹭 ‎4.那么,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开始探寻——‎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自然引入《白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 ‎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5.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说说散文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诗的短小、精练、节奏感强、富有意境等方面去猜测白鹭的特点,理解作者把白鹭比作诗的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读懂读通课文,并了解文章的结构,抓住首尾呼应的两句话质疑,并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有感情地朗读。‎ ‎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呢?‎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直接切入这节课的重点。‎ 二、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仔细读第1—5自然段,并把具体描写白鹭精巧的语句画下来。‎ ‎3.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画、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怎样写了白鹭的外形?‎ ‎(2)白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3自然段的对比手法,第5自然段的排比手法)‎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呢?‎ ‎7.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味道。‎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动手圈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抓住重点句体会到了白鹭的外形美,感悟到了白鹭的精巧、白鹭的美。‎ 三、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8 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起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 看看是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给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做上记号。‎ ‎5.欣赏课文配图,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出示顺序。‎ A.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B.望哨图——‎ 引导理解:‎ 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一读)‎ 你认为它是在望哨吗?‎ 想象说话:它真是在望哨吗?或许它是在                 。 ‎ C.低飞图——‎ 引导想象:‎ 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天空中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 朗读感受。‎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望哨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8.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给画面起名字,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四、课堂小结。‎ ‎1.白鹭是美的精灵。提问: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话来赞美白鹭吗?‎ ‎2.引导学生思考:白鹭是一首诗,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一首诗?让学生说一说,引出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设计意图:‎ 写几句话赞美白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结束了这一课。‎ ‎【板书设计】‎ ‎ ‎ ‎ ‎ ‎ ‎ ‎ ‎ ‎ ‎ ‎2 落 花 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字,理清文章脉络。‎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特点。‎ ‎2.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读通读懂课文,分清课文的主次,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 1.猜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 自造房屋自安家。‎ 地上开花不结果,‎ 地下结果不开花。‎ 打一植物:花生(板书课题)‎ ‎ 2.简介花生: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1)落花生名字的由来: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在地上开花,地上结果,唯独花生是在地上开花,地下结果,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 ‎(2)演示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3.作者简介: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 ‎4.师:我们今天学习第2课《落花生》。‎ 设计意图:‎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用谜语导入,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分清主次。‎ ‎ 1.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吩咐 榨油 茅亭 播种 石榴 爱慕 矮小 ‎ 2.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生自由朗读)‎ 生:我觉得是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来写的。(师板书)‎ ‎3.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事情,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了解文章围绕花生写的四件事。‎ ‎1.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2.收花生: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居然”是什么意思呢?(表示出乎意料,竟然。说明他们很高兴。)‎ 师:谁能用这个词造句?‎ 生:小明平时成绩很差,可这次考试居然考得很好。‎ ‎ 3.吃花生:结合插图说说父亲还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 ‎4. 议花生: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5.这几部分中哪一部分是详写?(议花生,因为议花生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四、总结。‎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议花生”呢?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父亲说的话,从中明白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借花生抒发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以及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议花生)‎ 过渡:花生收获了,这一家人居然还要过一个收获节来庆祝,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人呀!默读第3—15自然段,让我们看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收获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 ‎(一)自学提示:‎ ‎1.“我们”几个孩子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2.父亲拿什么来与花生进行对比?‎ ‎3.填表。‎ 果实 项目  ‎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4.父亲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生汇报 ‎“赞花生”(第一次议论)‎ ‎1.分角色朗读第5—10自然段。‎ 分别请四位学生读哥哥、姐姐、爸爸和“我”说的话,其他人读旁白。‎ 师:你们朗读得很好,读出了一家人的融洽。‎ ‎2.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父亲第一次议论并填表。‎ ‎  果实 项目  ‎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上,炫耀自己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 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突出花生的可贵。‎ ‎(三)“落花生” ‎ 讨论交流,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1.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预设:我体会到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品质。‎ ‎2.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师: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相关句子。‎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印”字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话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 抓住花生的可贵品质,体会父亲教育“我们”的目的。‎ 三、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感悟写法——借物喻人。‎ ‎(1)师:文章表面上写“落花生”,其实在写人,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 ‎(2)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吗?(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注意要用到所学写法,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①直抒胸怀。赞美你,         。(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 ‎②借物喻人。(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等)‎ 设计意图:‎ 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拓展练习,使学生很快学会这种写法,能学以致用。‎ ‎2.师: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去世,他的确是一个具有“花生精神”的人,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2.师总结:其实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也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设计意图:‎ 教育学生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让学生正确地看待桃子、石榴、苹果和落花生。‎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仿照《落花生》的写法,写一写。‎ ‎【板书设计】‎ ‎2 落 花 生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略)    (略)    (略)   (详)‎ 借物——————喻—————有用的人 ‎3 桂 花 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 ‎2.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和喜欢桂花、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桂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2.初感桂花的香气迷人。‎ ‎【教学过程】‎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作者简介。‎ ‎1.桂花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3.(作者简介):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母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年少时感受过的——(齐读课题)桂花雨。‎ ‎4.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设计意图:‎ 由题目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资料,使同学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特殊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 ‎3.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先写了作者喜欢(    ),喜欢(    ),接着写了做(    ),最后写了作者离开家乡(    )。‎ 三、初感桂花的美好。‎ 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教学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四、初闻桂花香。‎ 师:的确,那是发生在中秋节前后,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香气迷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通过学生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感受“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3.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茶;‎ 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更香了;我觉得我身上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5.再次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五、课堂小结。‎ 桂花香飘十里,让作者在很多年后还是记忆犹新,但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摇花乐”,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引出重点:在这么多的难忘回忆中,什么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教学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二、体验“摇花乐”。‎ ‎1.自学品读。‎ 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默读“摇桂花”这一部分(第5自然段),找一找,画出能表现“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的句子。‎ ‎2.交流句子。‎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 ‎4.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5.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1)师:“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 生1: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生2: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生3:桂花仿佛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萤火虫,纷纷向我飞来。‎ 生4: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2)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      ,落在了你的     ,可以说是落得你     。 ‎ ‎(3)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 生1:桂花轻轻落在我头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 生2:桂花落在我的颈上,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 生3: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和嫦娥。‎ ‎(4)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快乐、激动、又蹦又跳、手舞足蹈……‎ ‎6.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7.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哇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哇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8.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哇摇,摇出了            。 ‎ 教学预设:‎ 生1: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 生2: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 生3:摇出了一杯杯飘着桂花香气的清茶。‎ 生4: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 生5: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 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的心情,‎ 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同学们身临其境,读出情味,心驰神往,领会其精妙所在。‎ 三、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1.提出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搬到杭州后,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里还有什么?(板书:思念)‎ 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3.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 ‎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 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写话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 四、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1.(1)(音乐响起,师深情诉说)正如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给予他年说梦痕》中所说:‎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2)文中如她在《家乡味》中说的:‎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2.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琦君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涟涟。其实琦君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设计意图:‎ 最后适时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4* 珍 珠 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待”。‎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 1.自主阅读与交流感悟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2.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3.抓住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鸟语倾听,诗歌引读。‎ ‎1.鸟语倾听。‎ 让学生欣赏一段鸟儿清脆悠扬的鸣叫声。‎ ‎2.诗歌引读: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儿吗?林间欢飞的鸟儿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与鸟有关的文章《珍珠鸟》。(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冯骥才,他曾养过一对珍珠鸟,鸟儿给他带来的生活乐趣。你们想了解一下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吧。‎ 二、初读课文,直击信赖。‎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待(dài)(对待)(招待)(待遇)‎ ‎(dāi)(待一会儿)‎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读后指名交流。‎ ‎3.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简单了解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 外形: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背后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个性:胆小,是一种怕人的鸟。‎ ‎4.作者通过自己和珍珠鸟交往的经历带给你什么启发?(“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粗知即可。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梳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又由鸟的外形特点、鸟的习性,引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话题。‎ 三、品悟“我”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 1.自学提示(一)‎ ‎(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 ‎(2)“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 ‎(3)默读课文,画出并体会相关的内容。‎ ‎2.学生交流并找出“我”精心呵护、照料珍珠鸟的语句。‎ ‎(1)悉心照料:‎ ‎“我把鸟笼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2)尊重:‎ ‎“我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3)宽容:‎ ‎“我不管它。”‎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4)关爱:‎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 从作者的这些行动上,你又读懂了什么?对“信赖”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3.回顾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们交流蕴含着作者爱鸟情感的语句。‎ 四、雏鸟对作者的信赖。‎ ‎1.自学提示(二)‎ ‎(1)作者这样关爱鸟儿,鸟儿有什么反应呢?‎ ‎(2)珍珠鸟与“我”的关系有了什么变化?‎ ‎2.学生交流反馈。‎ ‎(1)四周——屋里——桌子上——肩上 ‎(2)开始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设计意图:‎ 简单地感悟鸟对人的信赖,为后面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作准备。‎ ‎3.从刚才的句子中,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预设:淘气、可爱、活泼。‎ ‎4.自学提示(三)‎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些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预设:“小脑袋、小脑袋探出来”等词语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 设计意图:‎ 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 ‎5.想象交流:这可爱的小家伙从一开始怕人到最后完全信赖人,还把“我”的肩头当作了            。 ‎ ‎(它舒适又温暖的巢;它软软的小床;温暖的港湾;树干……)‎ 五、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 ‎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下,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并由此拓展到生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写出感受。‎ ‎2.用本文学到的写法写一个状物的小片段。‎ ‎【板书设计】‎ ‎ ‎ ‎ ‎ ‎ ‎ ‎ ‎ ‎ ‎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教学目标】‎ ‎1.善于发现班级中不好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2.小组交流,制定班级公约。‎ ‎3.养成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善于发现班级中不守规则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教学难点:学生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多么快乐,我们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建设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完成,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大家来维护。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制定班级公约做准备。‎ 二、审题。‎ ‎1.(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自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2.什么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为了让集体更文明,班级更美好,我们可以针对班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班级公约,通过班级公约的形式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督促我们改正不良行为。‎ 三、指导。‎ ‎1.回顾班级取得的成绩,找找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讨论班级公约。‎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共同遵守哪些规则?‎ ‎4.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持人组织。‎ ‎5.教师相继点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补充。(课堂、下课、做操、上下学、过马路等方面)‎ ‎6.教师总结,学生干部在一旁记录。‎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制定公约来约束自己。‎ 四、拓展与总结。‎ ‎1.请同学们课后试着为班级整理一份班级公约。‎ ‎2.把班级公约用笔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3.总结:班级是我家,荣誉靠大家。今天我们已经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制定了班级公约,我相信全班同学会遵守班级公约,使我班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设计意图:‎ 通过抄写,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该遵守的规则。‎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目标】‎ ‎1.通过细心观察和切身体验,了解心爱之物的外形、如何得到的、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等,并能融入自己的喜爱之情。‎ ‎2.引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并给予写作方法的指导。‎ ‎3.在习作的过程中,自然、贴切地表达喜爱之情,激发爱惜心爱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清楚介绍心爱之物的外形、如何得到的、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说说你最喜欢的物品是什么?‎ ‎2.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写自己的心爱之物,有什么要求呢?‎ 设计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明确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 ‎2.这次习作的内容可以写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点拨:“我的心爱之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玩具、艺术品、学习用品等。‎ ‎3.有什么要求呢?‎ 学生汇报:写样子、如何得到的、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把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审题,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本次习作。‎ 三、写作构思。‎ ‎1.心爱的动物。‎ ‎(1)想一想冯骥才眼中的珍珠鸟是怎么写的。‎ 主要写了珍珠鸟的外形和作者怎样呵护珍珠鸟,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最后人鸟融为一体,笔尖流出自己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写外形,通过动物的生活习性,表达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心爱的植物。‎ ‎(1)琦君是怎样写桂花雨的?‎ 写桂花树的树、花,重点写了桂花的香味和摇花的乐趣。‎ ‎(2)许地山的《落花生》重点写了花生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3)写植物的生长、花的香味、枝叶的特点等。‎ 要讲清楚它的特点以及由这个东西产生的联想,能够让别人通过你的文章体会你的思想感情。‎ ‎3.心爱的艺术品。写样子、如何得到的、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 明确学生的习作思路。‎ 四、例文引路,学习方法。‎ ‎ 1.教师过渡:同学们讲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篇例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有条有理地介绍给大家的。‎ ‎2.‎ 我的心爱之物 人人都有心爱之物,有的人的心爱之物是美味可口的菜肴,有的人的心爱之物是小玩具,有的人的心爱之物是小巧玲珑的橡皮……而我的心爱之物则是一只可爱的小玩具熊。它长着一个圆圆的脑袋,两个半圆的耳朵,一双明亮的眼睛,正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小鼻子。嘴巴呈半弧状,似乎在对我微笑呢!它的脖颈上系着一个用一条绣着无数棕色小熊的布绑着的蝴蝶结,活像一位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它还有两只小手和两只短脚,可爱极了!我给它取了一个活泼的名字——乐乐。‎ 乐乐是我学习上的好伙伴。当我学习遇到难题,不想动脑筋思考时,只要一看到乐乐那一双鼓励的眼神,我的懒散便顿时烟消云散。当我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正在沾沾自喜时,乐乐便像一位老师,直直地站立在那里,仿佛在说:“你要继续努力,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当我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气馁时,乐乐摇身一变,成了我的知心好友,说道:“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它只是检测你学习的结果,看看你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这次你考不好,说明你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你应该分析失利的原因,不能因为考得不好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乐乐在我的生活中更是不能缺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妈妈和弟弟误会我了,‎ 我很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谁让他们是我最亲的人呢?此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乐乐。我跑进卧室,怀里抱着乐乐,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待我气消了,再望一眼乐乐,它依旧是面带微笑,似乎所有的困难在它面前都不值一提。此时我想:我一定要学习乐乐,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重重“危机”。啊,是乐乐给了我启发!‎ 乐乐,我想对你说:“谢谢你!”‎ ‎3.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篇例文,思考几个问题。(1)小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来介绍他的心爱之物的?(2)表达了小作者怎样的情感?‎ ‎4.从“心爱之物”的外观、作用等几方面来说。‎ ‎5.师:再读例文,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设计意图:‎ 明确范文的写作方法,从中学会这种写法。‎ 五、学生习作,教师点拨。‎ ‎1.师:写作的时候,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 (1)分几个部分介绍一件自己的心爱之物,要求内容写清楚。‎ ‎(2)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得更生动。‎ ‎(3)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留意,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指导完成习作。‎ ‎ ‎ ‎ ‎ ‎ ‎ ‎ ‎ ‎ ‎ ‎ ‎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多个句子的对比,找出多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蝉》,把握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虞世南,理解并背诵《蝉》,体会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古诗《蝉》,体会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教学准备】‎ ‎1.收集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关于诗人虞世南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2.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设计意图:‎ 回忆单元训练点,进一步巩固、复习。‎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1部分,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1)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3)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作什么?(板书:对比)‎ ‎(4)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 体会文章中的写法,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看课本“词句段运用”的第2部分。‎ ‎1.比较每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2.(1)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拓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 ‎(2)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态度、气度的意思)‎ ‎3.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叫作“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设计意图:‎ 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 这件事情总算有眉目了。)‎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列举含有“蝉”的成语。‎ ‎(1)噤若寒蝉:闭口不作声。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形容不敢作声。‎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后面正想吃它。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3)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初唐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历任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家” 。‎ ‎(2)写作背景:受太宗知遇之恩而作。‎ ‎3.注意读音、节奏,五言诗朗读节奏的划分。‎ ‎4.大致理解诗句内容。‎ 第一句: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着清澈的露水。‎ 第二句:悦耳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第三句:因为它居在高树上,声音自然传得远。‎ 第四句: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传送。‎ ‎5.品读诗句。‎ ‎(1)一、二句描写了蝉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蝉的形状、食性和声音。‎ 暗示自己身份高贵和品格高洁。‎ ‎(2)联系全诗说说“高”的含义。‎ 高: ①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②指品格高洁。‎ ‎(3)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作者认为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强调人格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热情赞颂。‎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6.学习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洁的人。‎ ‎7.总结。‎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8.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词句段运用 一词多义 ‎  蝉 托物言志 品格高洁 ‎ ‎ ‎ ‎ ‎ ‎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