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教案(Word版共2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教案(Word版共210页)

1.古诗三首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学过程一、用“童年”话题导入新课1.读单元导读,在交流中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单元主题——童年往事。◇语文要素——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10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学生自读。3.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正音并引导识记的方法。①四时田园杂兴 兴(指导根据意思判断读音。“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所以根据意思,“兴”在这里读第四声。)②昼出耘田夜绩麻 昼(指导读翘舌音。) 耘(指导识记——形声字,所以发右部的音。)③童孙未解供耕织 供(学习多音字“供”,出示两种读音以及不同组词。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职、供认;提供、供给、供应。)④也傍桑阴学种瓜 桑(指导读正确。)⑤稚子弄冰 稚(指导读翘舌音。)⑥彩丝穿取当银钲 钲(指导识记——形声字,所以发右部的音。)⑦敲成玉磬穿林响 磬(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记住读音。)⑧草满池塘水满陂 陂(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记住读音。)⑨山衔落日浸寒漪 漪(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注意不要读成。)三、整体感知三首古诗的内容1.出示学习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三首古诗,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儿童的哪种活动?2.整体感知三首古诗的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村晚》    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短笛210 四、学习第一首古诗(一)理解诗意。1.简介《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及作者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田园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形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社会长卷,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代表作有《石湖居士诗集》等。2.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诗意,补充讲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和“儿女”。(课件出示古诗、课文中的注释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相关图片和简要介绍)“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联系“昼出耘田夜绩麻”中“昼出耘田”和“夜绩麻”了解古代男子耕种、女子纺织的一般现象。)3.带着理解读这首诗。4.小结方法。理解诗意,可以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者背景资料。(二)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繁忙,有趣。2.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课件出示古诗)(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繁忙(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夏季乡村的繁忙景象。)(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天真可爱、热爱劳动(抓住“未解”“学”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热爱劳动的品格。)210 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夏季乡村的繁忙,读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三)熟读成诵。五、书写指导1.指导书写“昼”。2.学生自己练习书写“耘、桑”。◎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2.能想象《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两首古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三首古诗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都是和儿童生活相关的。2.学法回顾: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理解了诗意,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了儿童的天真可爱。3.背诵第一首古诗。二、研读第二、第三首古诗(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二、第三首古诗。(二)全班交流学习第二首古诗。1.理解诗意。(课件出示古诗、旁边的注释、“钲”“磬”的图片)2.带着理解再读这首古诗。3.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1)儿童是怎么“弄冰”的?哪几个动词写出了儿童“弄冰”的过程。预设:清晨将冻了一夜的冰块从盆中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脱”“穿”“敲”这几个动词写出了儿童“弄冰”的过程。210 (2)在“弄冰”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有哪些变化?稚子金盆脱晓冰,——欣喜彩丝穿取当银钲。——小心敲成玉磬穿林响,——得意忽作玻璃碎地声。——懊恼4.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稚子的心理变化。(三)全班交流学习第三首古诗。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整首诗、课文插图和注释)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景物: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画面:夕阳西下,池塘水草丰美,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倒映在水中,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短笛。3.“满”“衔”“浸”这几个字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4.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  借助“横”“信口”等想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的样子及笛声的变化,感受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5.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景色的美以及儿童的调皮天真、悠闲自在。三、比较学习三首古诗1.提出问题:三首古诗都学完了,除了内容都是与儿童生活有关这一共同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呢?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210 (1)三首古诗中,你发现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呢?预设:纯真可爱。(2)追问:诗人们是怎样写出这些儿童的纯真可爱的呢?预设:抓住了儿童的典型活动: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信口吹。4.小结:通过描写儿童的典型活动,诗人向我们展现出了纯真可爱的儿童的形象,诗人们对这些儿童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5.分小组读,比赛读,在读中感受儿童的纯真可爱和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三首古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将三首古诗联系起来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四、改写古诗1.提出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展开想象,把古诗的内容改写成短文。(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2.学生改写古诗。3.全班交流改写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谁的想象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五、指导背诵默写1.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稚子弄冰》和《村晚》,并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设计210 2.祖父的园子1.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等14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4.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等14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4.能从写景的部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本单元的第1课带领我们走进了古代儿童的生活,今天,我们要走进另一段别样的童年生活。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质疑课题,为整体感知课文作好铺垫。预设: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210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生字词识记方法。4.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1)让学生比较“倭”与“委”、“逛”与“狂”的读音,发现差异后再组词,如“倭瓜”“委托”“逛街”“疯狂”,通过反复朗读词语辨析读音。(2)多音字“晃”,可引导学生在词语中辨析字音:在“明晃晃”等词语中读,在“摇晃”等词语中读。5.整体感知课文。(1)引导: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①全班交流。②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景物:昆虫、花草、树木、庄稼、鸟……活动:栽花、拔草、种菜、铲地、辨认谷子、浇菜、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2)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了园中的景物。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再次写了园中的景物。6.教师小结: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第三部分侧重于写景,中间部分侧重于叙事。三、精读课文写景部分——第一、第三部分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210 默读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和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思考: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怎么体会到的呢?(在关键语句旁作批注)2.学生默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①抓住“样样都有”,体会园子里动物种类丰富,富有生机。②相机指导朗读。(2)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①抓住“胖乎乎”“圆滚滚”“小毛球”想象画面,体会蜜蜂的姿态可爱。②相机指导朗读。(3)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①抓住“明晃晃”“新鲜漂亮”想象画面,体会花草树木的颜色明艳,富有生机。②相机指导朗读。(4)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①抓住两个“先”,感受榆树的高大,抓住“发光”“闪烁”感受榆树的健美。②相机指导朗读。(5)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①师生配合读,重点朗读“……愿意……就……”的句式,感受园中景物的自由。②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预设:感受到了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③学生自由朗读。210 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它们真的那么自由吗?想怎么长就怎么长吗?包括第15自然段中的“大树和土墙”真的会“发出声响”回应“我”吗?预设:其实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对园子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4.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读出园子里的景物的生机勃勃,读出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5.再有感情地朗读第15~19自然段,读出园子里的景物的自由自在,读出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四、书写指导1.指导书写“承”。2.学生书写“承”及其他生字。◎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能从叙事的部分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阅读链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写景部分,你从这一部分中能体会到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体会到了作者的自由、快乐以及对园子的喜爱之情。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精读课文叙事部分——第二部分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第4-14210 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通过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你能体会到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体会到的?(边读边作批注)2.学生默读、思考并作批注。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1)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①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能否将这个句子改成“我和祖父各戴一顶草帽,在园子里栽花、拔草”?②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依恋。(2)学习“祖父……,我就……”的句式,感受“我”对祖父的依恋。师生配合读第4自然段,教师读祖父的活动,学生读“我”的活动,理出“祖父……,我就……”的句式。(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3)进一步引导,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这里,还有两处也基本上是这样写的,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第14自然段)(4)学习辨认谷子(第6-12自然段),体会祖父的慈爱、宽容和耐心。(课件出示第6-12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祖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体会祖父的慈爱、宽容和耐心)(5)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我”的自由。(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的内容,重点指导朗读“采一朵……,捉一个……绑了一会儿……”感受短句欢快的节奏,体会“我”的快乐和自由)5.教师总结: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我”才感受到快乐和自由,才会觉得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祖父的热爱与依恋,对园子中生活的怀念。叙事部分用丰富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的情感。教学时,可以根据表达特色,采取相对应的方式体会,或仿写、或想象、或朗读,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与感悟。三、结合“阅读链接”,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1.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萧红的简介以及《呼兰河传》)2.学生自己阅读“阅读链接”,全班交流体会。预设:(1)祖父去世,“我”离开了呼兰河,210 至今仍然怀念着园子里的一切,怀念慈爱的祖父。(2)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园子中有作者温暖的回忆。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说的结尾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4.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描写的各种景物中蕴含的只是简单的喜悦吗?叙述园子中的各种活动,仅仅是在表达对祖父的依恋和热爱吗?5.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6.让学生带着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小结: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整本书的写作背景,往往能让我们对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有更准确、更丰富的体会。从整本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文,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悲剧意味,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层次性。◎板书设计3.月是故乡明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相关课件。210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自古以来,人们总喜欢用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你知道哪些和月亮相关的思乡名句?(课件出示月亮的图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3.简介季羡林生平。(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生平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2.学生自主交流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词语,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3.整体感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小时候: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童年趣事)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成年经历)210 6.小结:抓住“小的时候”“在故乡只待了六年”“现在年事已高”这些表示时间和地点的短语,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关键信息,梳理课文内容。三、自主学习,体会情感1.学生自主学习“童年趣事”部分,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预设:①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快乐,令人留恋。②会想念带给自己快乐童年的故乡。(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4)小结:作者借一些典型的往事,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童年往事”部分写的是对童年的回忆,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体会情感,契合文本的表达特点。2.学生自主学习“成年经历”部分,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2)小组分工,读一读对比部分,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作者先写了自己在异乡看月亮的感受,后写自己对故乡月亮的感情。这样对比,衬托出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表达出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4)指导朗读,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情感。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210 4.小结:相比于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在故乡小苇坑旁看到的月亮自然是“小月亮”。然而,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的“小月亮”。“小月亮”的称呼,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5.除了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写成年后的望月经历是为了衬托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这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的表达方式,思考这样表达的好处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四、布置作业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思乡的诗文,和大家交流。◎板书设计4.梅花魂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1.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相关课件。210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明确学习任务1.从梅花谈起,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片)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3.自读课题下的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②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③和同学交流你对题目的理解。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学生默读课文思考。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师生共同梳理、总结。三、体会外祖父的感情1.回顾《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中体会感情的方法。①从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中体会。②从对景物、事例的描写中体会。③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2.课件出示学习任务:①你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是怎么体会到的?210 ②运用上述方法来体会感情,边读边作批注。3.全班交流。(1)三次流泪。①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文中写到外祖父三次流泪,原因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读到了思乡的诗词,勾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怀念;第二次流泪是因为自己无法回国;第三次流泪既有送“我们”回国时的离别之情,也有无法回国的遗憾。共同之处——三次流泪都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②小结:通过典型事例来表达情感。(2)珍爱墨梅图。(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我”弄脏墨梅图后,外祖父生气地训斥了母亲,还仔细清理了墨梅图上的污迹,外祖父的言行和神态都表现出他对墨梅图的重视和珍爱。①相机指名朗读,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②小结: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也能表达出人物的感情。(3)弄清联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对墨梅图的珍爱和读诗词流泪之间有什么联系?预设:对墨梅图的珍爱,体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墨梅和诗词都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墨梅图的情感和读诗词流泪时的情感是一致的,都饱含着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4)课文中和梅花有关的事件还有哪些?体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预设:还有外祖父送“我”墨梅图,以及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体现了外祖父对“我”的期许,也表达了外祖父不能回国的遗憾,只能通过墨梅图和手绢来寄托自己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四、理解课文题目“梅花魂”的意思1.课文中几次写到梅花?在外祖父眼中,梅花代表了什么?“梅花魂”又是什么?(课文出示第13自然段)(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2)学生自主交流。210   预设:课文三次写到梅花,在外祖父眼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魂”就是梅花不畏风雪、凌寒怒放的精神。2.“梅花魂”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吗?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梅花魂”还有哪些含义?  预设:“梅花魂”还代表了外祖父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坚守爱国之情的感情,同时也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物?  预设:屈原、岳飞、林则徐等。4.教师小结。“梅花魂”中的“魂”,不仅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也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体会文章感情的方法,并综合运用以前掌握的各种方法,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同时,又注重加强理清几件事情之间的联系,增强整体感。◎板书设计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1.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2.能认真倾听别人对自己提问的回答,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3.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1.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210 2.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2.能认真倾听别人对自己提问的回答,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交际话题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唤起学生对童年这一话题的关注。2.导入今天的话题。(板书课题: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我们周围的大人们也有各自的童年时光,你最想了解哪位大人的童年岁月?为什么?3.明确了解对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梳理小结:家长、亲戚、老师、邻居、其他长辈。二、学习提问,作好交际准备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学习提问。(1)学生默读两个问题清单并思考:提这些问题是想了解大人童年生活哪方面的内容?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①第一个问题清单:校园生活、生活经历、课后活动……②第二个问题清单:童年玩具。(2)比较两个问题清单并思考:两个问题清单中的问题各有什么特点?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教师梳理:①第一个问题清单:不同方面。②第二个问题清单:同一话题。210 2.小结提问的方法:提问时,既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围绕某个话题提出多个相关联的问题。三、创设情境,模拟练习1.创设情境:了解老师的童年生活。了解老师的童年生活2.指导学生拟定问题清单。①要向老师提哪方面的问题?②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提问,还是从不同方面提问?③怎样提问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1)个人拟定问题清单。(2)小组讨论,完善问题清单。3.现场提问,作好记录。每组选一个代表向老师提问。注意提问者要边听边记录,小组成员也一起记录。4.展示提问记录,明确记录要求。(1)你觉得他的记录内容清楚、完整吗?你觉得记录的时候都要记哪些内容?(2)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记录要点:关键信息,关键词,有趣的、有意思的、印象最深的、不明白的……5.引导学生发现提问的有序性和层层深入。(1)引导学生交流: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提问,你都了解了老师童年生活的哪些情况?(2)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相机追问:听了他们的提问,你有什么感受?(3)梳理小结。①提问要有序进行、层层深入。②可以在感兴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适当追问。6.引导提问的礼貌性。210   引导学生展开评价:你觉得这些提问的同学在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预设:提问很有礼貌;记录很清晰……7.教师小结提问和记录的要点。①向大人提问时要有礼貌,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②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追问,如对方停顿的时候,或是回答完一个问题后。③记录的内容要保证自己可以看懂。对谈话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和不懂的地方,提问结束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了解。四、学生自主设计并完善问题清单,课外根据问题清单提问并作好记录1.学生针对选定的提问对象,尝试列问题清单。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问题清单,互相提出补充建议。3.学生自我完善问题清单。4.课外向提问对象提问并作好记录。◎板书设计◎课时目标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教学过程一、反馈课外采访情况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课外采访的情况。2.小结学生提问和记录的情况。二、指导学生整理记录单1.课件出示记录:210 提问对象:妈妈。提问内容:了解妈妈童年时爱玩的游戏。问题一:您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问题二:您最喜欢哪个游戏?为什么?问题三: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情况记录:爱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下五子棋……最喜欢的游戏:扔沙包。怎么玩:参加者分两组,一组扔沙包,一组躲沙包。扔沙包的在两端,躲沙包的在中间。扔沙包的轮流用沙包打躲沙包的,被打中的退场。躲沙包的全退场后,扔和躲的人互换,再开始玩。2.学生阅读记录,小组内交流如何整理这份记录。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师生共同梳理方法。①可以按提问顺序将记录内容排序,编上序号。②对复杂的内容,如“怎么玩”部分,可再分层次排序。③对追问后的记录,可以根据内容归到相应的问题里。4.学生整理自己的记录,按一定顺序编排自己记录的材料。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整理好的记录材料准备自己的发言?发言时可以先说什么,再说什么?6.教师点拨:可以先按记录的内容,依次说自己收集、了解的信息,然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先说自己通过和大人的交流有怎样的感受,再结合记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三、组织交流活动,师生共同评价1.结合课前了解的情况,将学生选择的话题分为几大类,如“他们的校园生活”“他们的课余生活”“他们爱吃的零食”“他们爱玩的玩具”等。2.按类别依次展开班级交流。(1)话题一:他们的校园生活。210 ①引导围绕这一话题提问的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信息。②学生发言后,组织全班点评,说一说:你对谁的发言感兴趣?你觉得他说得有条理吗?你还有哪些想补充的,或是有什么建议?③引导还没有发言的学生思考: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和建议,你觉得自己发言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④小结:发言时,要根据自己整理好的信息,有条理地表达。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让我们的表达更清晰。(2)话题二:他们的课余生活。①学生发言。②其他同学评价,提出建议。教师相机点评归纳。通过多个话题的转换,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再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懂得如何让表达更具有条理性。四、总结自由交流这次口语交际的收获。◎板书设计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1.相关课件。2.布置学生翻阅记录成长经过的相册、日记等,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210 2课时◎课时目标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明确“成长”的含义1.“成长”伴随着我们一生,你是怎么理解“成长”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兴趣。2.交流、明确“成长”的含义。(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三个例子)默读这三个例子并思考:“我”在哪一刻觉得自己长大了?(1)全班交流。(2)交流中梳理小结:“我”学会了关心妈妈;“我”感受到爷爷沉甸甸的爱;“我”收到鼓励变得有信心了。3.小结:“成长”往往是一瞬间的感受,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相关的感受都不—样。二、回忆成长经历,选择合适素材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插图。(1)说一说:插图呈现了几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哪些印象深刻的片段?(2)相机总结:只要你用心去感受,成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2.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写在作业本上,并用一句话表达成长感言。3.全班交流,拓宽思路,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时间上打开思路,如最近、这学期、今年等;也可以从地点上打开思路,如学校、家里、旅途中等;还可以从话题类别上打开思路,如友谊、挫折、亲情等。时间:最近、这学期、今年……210 地点:学校、家里、旅途中……话题:友谊、挫折、亲情……借助教材插图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更好地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更多的写作素材。三、理清思路,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1.引导学生回顾事情的经过,列习作提纲。(1)以“发现妈妈眼角的皱纹”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写?  预设:可以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先写过生日时妈妈给“我”切蛋糕,再写妈妈切蛋糕时“我”发现妈妈眼角的皱纹,最后写“我”的所思所想。(2)学生在作业本上列习作提纲。2.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提纲并完善提纲。四、写片段“那一刻",将情形写具体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那一刻”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思、所感。2.以学生的现场口头交流为载体,现场指导——所见、所闻、所行、所思、所感,为将“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打好基础。3.学生直接切入片段描写,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4.教师巡视,发现典型(①写得具体的,见、闻、行、思、感有所侧重或者综合运用都很好的。②写得不具体的,也就是没有什么见、闻、行、思、感的。)5.现场讲评片段,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将“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课件出示写得具体的片段两篇,写得不具体的片段一篇)6.小结:抓住“见、闻、行、思、感”进行细节描写,才能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7.学生根据习作提纲,完成习作。◎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交流、修改习作,将“那一刻”的情形写得更具体。2.能工整誊写自己的习作。◎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上节课,我们围绕“那一刻,我长大了”写了一篇和成长有关的习作。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次习作的要点是什么。  预设:(1)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可以先拟好提纲,按照提纲一步步写下来。(2)要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就要仔细回忆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是否将“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了,对习作进行评价和修改。二、佳作欣赏1.课件出示一篇佳作,全班集体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选材和将“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两个要点进行赏析。佳作范例:那一刻,我长大了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从懵懂无知到明白事理,那一刻,就是你走向成熟的标志。犹记那次班级八百米长跑,当我怀揣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到操场时,看到那早已画好的白线跑道,不禁打了个冷颤。八百米,足足绕操场两圈,这对毫无长跑经验的我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随着一声哨响,同学们纷纷像离弦的箭般冲出起跑线,我也随着大家向前跑。当跑完一圈之后,我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脚步慢了下来。我想休息,甚至想放弃不跑了,懒惰的劣根性开始滋生。突然,我一不留意被路边的小石子绊倒了,膝盖发出阵阵疼痛,一瞧,上方渗出了血丝。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好想就此停下来。这时后面的同学一个个从身边跑过,他们脸涨得通红,大颗大颗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般往下落,却依然奋力奔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大家都在拼命地奔跑,难道我要半途而废吗?不能!于是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使出全身的力气向前跑,自信在那一瞬间溢满了我整个心灵。呼吸好困难,干涩的喉咙发出对水的渴求,每一个脑细胞都发出了尖锐的抗议,膝盖上的剧痛一阵比一阵厉害,我却毫不理会,210 一个劲地拼命向前冲去。超过第六个同学了!第五个了!终点离我越来越近了!我的脑海中只回响着一个声音:“冲啊!”到达终点时,我膝盖上的伤口由于奔跑而被撕裂开来,血顺着腿部流了下来。当老师宣布我夺得女生组第二名时,我顿时忘记了疼痛,流下了喜悦的泪水。那次赛跑教会我在成长的跑道上要坚持与奋力拼搏,克服种种困难,永不言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实,生活在给我们制造坎坷与困难的同时,也会赐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奋力奔跑在跑道上的时候,我明白,那一刻,我长大了。2.教师总结: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能更好地表现出自己成长了。围绕“见、闻、行、思、感”等细节描写,就能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了。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典型事例、细节描写。三、全班共改一篇不具体的习作1.课件出示一篇“那一刻”的情形写得不具体的习作,全班共改。(1)学生读习作,说一说习作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些写得好的地方。(2)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那一刻”的情形写得不具体,可以怎么修改。2.教师总结:写“那一刻”的情形不仅要抓细节描写,还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四、修改习作,誊写习作1.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2.小组内交流,互相评价习作,提出修改意见。3.根据同学的意见再次修改习作并誊抄。◎板书设计语文园地210 1.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2.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3.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4.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1.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2.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2.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是怎样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预设:(1)读《祖父的园子》时,从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中,能体会到“我”对园子的热爱。(2)《月是故乡明》中作者将世界各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3)《梅花魂》中祖父谈梅花精神的句子,让我直接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2.学生阅读“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方法。(1)学生默读“交流平台”,勾画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方法。210 ①从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中体会。②从对人、事、景、物的描写中体会。③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地体会。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阅读,和同学交流自己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和经验。二、学习“词句段运用”1.学生自由朗读例句。2.全班交流两个例句。(1)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请找出关键词。◇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太阳特别亮 关键词:亮)◇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八月天气特别热 关键词:热)(2)有感情地朗读例句,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小组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情景。(3)说说两个例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①全班交流。②师生共同总结。例句1:太阳光芒四射——人、蚯蚓、蝙蝠——亮例句2:八月天气——鸡、狗、蝉——热两个例句都是先点明某个情景突出的特点,再描述体现这一特点的不同表现。3.从“冷”“静”“辣”“忙”“吵”“快”中任选一种,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预设:①冷:行人的表现、小猫的表现、路边小树的样子……②吵:人的感受、宠物的表现、静止的事物的反应……4.学生选择一种情景仿说,全班交流、评价。◎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2.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教学过程一、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1.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发现表达特点。(1)边读边思考:每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我最喜欢心爱的小月亮。)◇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最香。)◇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忘不了姑爹的小渔船。)(2)比较朗读,发现表达效果。①如果把这三个句子改成“我最喜欢心爱的小月亮”“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最香”“我忘不了姑爹的小渔船”,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预设:改后的句子情感不如原句突出、强烈。②追问:为什么例句让你感到情感特别突出、强烈?这三个句子共同的表达特点是什么?原句通过对比进行了强调,感情表达得更强烈。③找出每个句子中表示对比的词语,想想这样表达的好处。210   预设:“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比不上”“也比不上”“远比不上”。④点拨:第一个例句中与“心爱的小月亮”对比的事物很多,第二个例句和第三个例句中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姑爹的小渔船”对比的事物只有一个。无论怎样写,通过对比,都可以使情感表达得更强烈。2.学生进行仿写练习。3.学生写完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全班交流、评价。二、学习“日积月累”1.揭题导入。(1)播放歌曲《游子吟》。(2)导入古诗《游子吟》,引导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相机点拨“游子”的含义:古代称离家远游的人。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3)全班齐读。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自主理解诗意,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字词。5.引导学生大致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1)让学生说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包含了母亲牵挂游子的心情,希望能通过自己缝的衣服让孩子在外更方便。(2)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理解。  预设: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我们,母爱就像春天的太阳那样温暖,可我们能为父母做的事情还太少……210 6.学生朗读古诗,熟读成诵。◎板书设计5.草船借箭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1.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2.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1.相关课件。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人物及历史背景资料。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3.体会诸葛亮的特点。◎教学过程210 一、从“单元导读”入手,大致了解本单元1.课件出示教材单元导读,学生齐读,说说你从中了解了什么。2.交流中课件出示:◇单元主题——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语文要素——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②学习写读后感。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这些故事你读过吗?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了解呢?空城计 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  这些故事都是出自我国的哪一部古典名著?  预设:出自《三国演义》。2.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识记字形。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词。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3.指导生字的书写。(课件出示“插”的笔顺动画)(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2.交流中整理:210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要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第三天四更,在大雾漫天时把布满草把子的船开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吸引曹军射箭,二十条船的草把子上很快插满了箭。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自叹不如。3.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4.补充相关资料,增强理解。  弄清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有没有同学跟老师一样产生了疑问:周瑜为什么要设计陷害诸葛亮呢?(课件出示东汉末年的历史概况、草船借箭发生的背景)《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整本书中也是前有起因、后有延续的。在阅读时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就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加深对人物的了解。四、学习人物描写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特点1.布置学习任务。默读全文,找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特点。2.学生自主默读课文。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1)理解“军令状”的意思: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置。(2)知晓违反“军令状”的后果。第四十六回(节选)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210 (3)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诸葛亮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洞悉了周瑜的心思,所以将计就计,而且他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正是对应对之策的胸有成竹,他才主动立下军令状。●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1)诸葛亮为什么会找鲁肃帮忙?  预设:鲁肃是东吴的忠臣,而且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忠实拥戴者,所以诸葛亮才放心找鲁肃帮忙,诸葛亮对鲁肃的为人了如指掌。(2)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鲁肃告诉周瑜他的计划?  预设:诸葛亮之所以叮嘱鲁肃不要告诉周瑜,是因为他心明眼亮,早已洞悉了周瑜的心思。而且他知道周瑜聪明过人,如果让周瑜知道了自己作的这些准备,一定会猜到自己的意图,从而从中作梗,自己的计划就无法实施。●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预设:“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射箭,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掉船受箭,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以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利返回,“仍旧擂鼓呐喊”则是为了进一步迷惑曹军。●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210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1)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肯定曹操不敢派兵出来?  预设:诸葛亮胆略过人,且识人心,对曹操了如指掌。(2)是碰巧遇上了大雾,还是诸葛亮早就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会有大雾?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不是碰巧,诸葛亮识天文,他早就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会有大雾,从课文第6自然段可以看出。●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段话能否改成“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为什么?  预设:不能,因为这样就不能体现出诸葛亮早就有计划、有安排,料事如神。●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轻水急”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船顺风顺水,诸葛亮通晓地理,他早就想好了,即使雾散了被曹军发现,船已经驶出了很远,曹军也追不上。4.小结诸葛亮的特点。◎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体会其他人物的特点。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初步感受原著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明确任务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诸葛亮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预设:诸葛亮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2.这节课我们来体会故事中其他人物的特点。二、体会其他人物的特点1.布置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周瑜、鲁肃、曹操的语句,体会他们的特点。2.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在相关语句旁作批注。3.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1)师生共同分析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预设:在周瑜看来,诸葛亮主动立下军令状,是中计的表现,周瑜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了,所以很高兴,这体现了周瑜阴险狡诈的特点。210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你从这段话中看出了什么?  预设:周瑜不让军匠配合,不给全材料,这充分说明周瑜妒才忌能、阴险狡诈,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已暴露无遗。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此时周瑜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周瑜可能在想治诸葛亮的罪。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①此时周瑜的心情怎样?猜想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预设:此时周瑜肯定很生气:“没想到他如此厉害,真是气死我了!”②总结周瑜的特点。周瑜:妒才忌能、阴险狡诈。(2)师生共同分析鲁肃的特点。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从鲁肃“不提借船的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忠厚老实、信守承诺。(3)师生共同分析曹操的特点。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为何曹操不派兵出来,只是向江中射箭?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特点?210   预设:曹操担心对方有埋伏,不敢轻易派兵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他谨慎多疑的特点。三、拓展阅读1.学生自主默读“阅读链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大概意思。2.学生交流原著片段中不理解的语句。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课文中与之对应的段落。①操传令曰:曹操下令说。②重雾迷江,彼军忽至: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③追之不及:要追也来不及了。3.让学生比较原著与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或感受。  预设:(1)原著中把诸葛亮称为“孔明”。教师提示:“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古代常用字来称呼他人。(2)原著中出现了“毛玠”“于禁”二人,他们是曹操手下的军士,课文中没有提到。4.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5.小结:《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读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精彩的故事,认识更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板书设计6.景阳冈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等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210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1.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2.能按故事发展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1.相关课件。2.《水浒传》影视片段及相关资料。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等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段,让学生自由交流对《水浒传》及其中一些英雄好汉的了解。2.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引导学生阅读并初步了解《水浒传》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景阳冈》。(1)板书课题,相机指导书写“冈”,并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区别“冈”与“岗”。(2)让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210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猜猜意思。③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倚靠 玉箸 碗碟 一斤 俺家 绰起手杖 擒获 勿动 肋骨 踉跄 呵呀胯下 霹雳 咆哮 铁锤 血泊(1)教师点拨:“肋”读,不读;“踉跄”读,不读;“绰”用作动词时读,是“抓取”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时读,有“宽绰”“(体态)柔美”等意思;“呵”在“呵呀”一词中读,在“呵斥”一词中读;“泊”用作名词、表示“湖”时读,“血泊”指的是“一滩血”,用作动词、表示“停泊”时读。(2)指名读句子,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3.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这篇课文中的语言和现在的不太一样,有些词语的意思也和现代文不同。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1)引导学生反馈不容易读懂的词语,全班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①梢棒:从“棒”字可以推断出这个词和“木棍”有关,再联系上下文和插图,可以猜出“梢棒”就是一种类似棍子的武器。②筛一碗酒:联系文中人物前后的动作可以猜出是“倒一碗酒”的意思。③请勿自误:“勿”是“不要”的意思,联系生活中含有“勿”字的提示语,如“请勿入内”“请勿吸烟”等,就能猜出“请勿自误”就是“请不要误了自己”的意思。210 ④吊睛白额大虫:结合文中插图和语境可以知道,这个词语指的是“猛虎”。⑤“店家”“客官”“榜文”等词语,可以联系一些古装影视作品来理解。(2)小结:古典名著中有不少这样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词语的特点,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能大致猜出意思即可。猜测不懂的词语:根据词语的特点、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三、默读课文,梳理脉络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梳理故事的叙述顺序,完成填空。(1)题中给出了一个关键词“喝酒”,文中写的是谁喝酒?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  预设:武松喝酒,对应课文第1~2自然段。(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想一想:接下来武松又做了什么?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用简单的句式“武松做了什么”说一说。  预设:课文第3~5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第6~7自然段写武松打死猛虎,第8自然段写武松一步步挨下了景阳冈。(3)引导学生把句子浓缩为关键词。2.引导学生根据梳理出来的叙述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借助课后第一题,从整体上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初步的感知。四、书写指导重点指导“截”的书写:先写“土”,再写“隹”,最后写斜钩、撇、点;“隹”有四横,不要少写一横。◎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学习“武松打虎”部分,感受“打虎”部分中武松的人物形象。2.能详细讲述“武松打虎”部分的故事内容。3.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交流看法1.听写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2.引导学生说说对武松的初步认识。二、聚焦“打虎”部分,感受武松的智勇双全1.文中最能体现武松智勇双全、武艺高强的是哪部分呢?  预设:打虎部分。2.直奔重点,整体感知。自读课文第6-7自然段,理清“打虎”的经过,说说课文写“武松打虎”分了哪几步来写。(1)全班交流。(2)教师总结。“武松打虎”部分分了五步来写:(1)一阵狂风后猛虎骤然出现;(2)猛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两闪一躲。(3)武松轮起梢棒打虎,却劈在枯树上,梢棒断成两截。(4)武松赤手空拳,用尽平生气力把猛虎打倒了。(5)武松怕老虎还没死,就用断了的梢棒又打了一回。3.引导学生感受武松的智勇双全。210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第6-7自然段,找出能体现武松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并作批注。(2)引导学生交流对武松的认识。(课件出示第6~7自然段)①面对老虎抓人时的三招,武松两闪一躲,避其锋芒,消耗老虎的体力,挫伤它的锐气,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机智灵敏。②从老虎的“扑”“掀”“剪”中,可以感受到老虎凶猛无比,这部分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武松的勇敢无畏。③武松等老虎的劲儿泄了一半再轮起梢棒打,从中可以体会到武松先防守后进攻,十分机智。④从“轮”“劈”“揪”“按”“踢”“提”“打”这些动作中,可以感受到武松力大无穷,十分勇猛。⑤将老虎打倒在地后,武松担心老虎没死,又拿起棒橛打了一回,从中可以看出武松小心谨慎,思考周全,不留后患。(3)让学生再读课文这两个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武松的智勇双全、武艺高强。三、练习复述“武松打虎”部分1.布置小组任务: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打虎”这部分的故事,注意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故事,可以用上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2.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每人复述一小部分,完成“武松打虎”部分的复述。3.全班展示交流。4.引导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  重点从语气、动作和表情是否恰当,故事的内容是否完整,讲得是否生动、吸引人等方面进行评价。四、继续深入探讨武松的特点1.在“喝酒”和“上冈”这两部分中,武松还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2.交流中梳理小结:豪爽、固执、好面子。210 3.从多个角度表达观点,完成课后习题第四题。4.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相机引导。(1)可以采用句式“我赞同……的看法,因为……”“我的看法是……”来表述自己的观点。(2)价值观的引导:明确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现实生活有区别,不能随便用当下的观念去评判古代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板书设计7.猴王出世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1.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1.相关课件。2.电视剧《西游记》片段。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210 1.你知道《猴王出世》的故事吗?2.课件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相关片段。3.板书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读读《西游记》第一回,了解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二、初读课文,读懂文意1.默读课题下的自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猜猜不明白的语句的意思,读懂文意。2.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有一天它与群猴发现一处瀑布,它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于是被群猴拜为猴王。3.交流用什么方法来猜不明白的语句的大致意思。(1)全班交流。(2)教师总结:①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明白“抓耳挠腮”写的是猴子们的动作。②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可以帮助理解词语。从“喜不自胜”的“喜”字可以理解这个词语指的是非常高兴。③通过想象画面、做动作来理解词语。“瞑目蹲身”就是闭上眼睛蹲下去。④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石碣”是指刻字的石碑。4.出示文中较长的、难理解的句子,指导学生猜猜句子的大致意思。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教师点拨:①引导学生根据句子中“进裂”“石卵”“石猴”等词语,联系影视剧片段或阅读经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这几句话说的是石头裂开,石猴出世。②提示学生“内育仙胞”一词如果读不懂,可以联系下文,读到“产一石卵”“化作一个210 石猴”,就能大致明白这里是说石猴从石头里孕育出来。③引导学生通过“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灵通之意”等词语,感受这块石头的灵性。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教师点拨:①引导学生想一想文段大意,联系句子中的“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预设:这两句话大概说的是众猴在拜石猴为王。②补充影视作品中群臣叩拜皇帝的场面,引导学生猜猜“拱伏无违”“序齿排班”的意思。  预设: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众猴列队站好、拱手跪拜。5.小结:在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经验、结合影视作品等方法来进行猜读。有的语句如果实在读不懂,可以先跳过去,在读完整句或整段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三、讲石猴出世以及成为猴王的故事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石猴出世?(2)哪几个自然段写石猴成为猴王?  预设:课文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的经过,第2~4自然段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2.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石猴是在哪里诞生、怎么诞生的。  预设:石猴是在花果山诞生的。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因为吸收了日月精华,时间久了就有了灵气,一天迸裂了,产了一只石猴。3.默读第2~4自然段,说说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1)全班交流。(2)师生共同总结。  第2自然段写群猴在山涧中洗澡,前去寻找水源,找到了一处瀑布,石猴率先跳进瀑布,发现水帘洞。第3~4自然段写石猴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安家,众猴按约定拜石猴为王。(寻找水源——找到瀑布——跳进瀑布——发现水帘洞——众猴进洞安家——拜石猴为王)210 4.引导学生交流: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他一方面具有普通猴子的习性,另一方面他来历非凡,拥有与生俱来的神性;他能与其他动物打成一片,可见其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他敢于第一个跳进瀑布,可以看出他十分勇敢;他建议众猴一起进入水帘洞安家,说明他是很有主见的。四、生字指导1.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1)“遂”读,不要读成。(2)“迸”读,不要读成。(3)“猕”读,不要读成。(4)“劣”读,不要读成。(5)多音字“呵”在本课中用作语气词,同“啊”,但与上一课中“呵呀”的“呵”读不同,本课的“呵”读轻声。2.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五、推荐课外阅读《西游记》◎板书设计8.红楼春趣1.认识“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210 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1.相关课件。2《红楼梦》连续剧片段。3.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与风筝有关的文字及图片资料。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等人放风筝的视频资料。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红楼春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题下的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大致读懂课文。◇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回顾本单元前几课学习的“大致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猜读。◇借助资料或者影视作品帮助读懂。◇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继续往下读。3.学生交流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读“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的意思。  预设:这里说的是准备好放风筝的工具。(2)提问:“放晦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明白“放晦气”就是指放走坏运气。(3)追问:“剪子股儿”“顶线”“籰子”这些词语是和什么有关的?210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这些词语是指放风筝的工具,提示学生不用反复琢磨。(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或教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文中的“紫鹃”“袭姑娘”“晴雯姑娘”等都是贾府的丫鬟。4.引导学生交流:文中写了哪些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他们分别是怎么放风筝的?都发生了什么“趣”事?  预设:课文写了宝玉和众姐妹因拾到了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放风筝。小丫头们拿出了各种放风筝的工具。宝琴放了个大蝙蝠风筝;宝钗放了个一连七个大雁风筝;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他又急又恼;黛玉放风筝时,众人都说能把她的病根儿都带走。最后大家都把风筝放飞了。三、随文识字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区分“讳”和“违”、“晦”和“诲”、“钗”和“杈”、“敞”和“敝”,从而正确识记本课生字。四、交流对宝玉的印象1.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找一找宝玉。2.找出描写宝玉的相关语句,体会感悟对宝玉的印象。3.全班交流。预设:(1)宝玉在拾到嫣红姑娘的风筝时,立刻吩咐人拿下来给她送去,可见他心肠很好。(2)宝玉的大鱼风筝自己还没放一回,就被晴雯姑娘放走了,螃蟹风筝又被袭姑娘给了三爷,他却不气恼,可见他并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3)看到美人儿风筝做得精致,马上就高兴起来,可放了半天还是放不起来,被众人一笑,又恨得把风筝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些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十分率直、纯真。五、结合“阅读链接”,进一步了解“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感受文化的传承1.自主阅读“阅读链接”,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210   预设: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放风筝的经历、看风筝的感受以及旧时北平春天放风筝的盛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旧时北平放风筝的盛况。2.“阅读链接”和课文中有哪些说法是一致的?  预设:这里也说放风筝是“放晦气”的,和课文的说法一致。3.小结:从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的历史悠久,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通过拓展阅读林庚的散文《风筝》,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从中感受到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体会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板书设计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1.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2.参与讨论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1.主持时能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2.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相关课件。210 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学生表演的课本剧视频。2.谈话激趣:视频中,同学们表演的是哪一篇课文的内容?这些同学将课文进行加工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这就是课本剧表演。你们喜欢表演课本剧吗?我们也来举行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吧。2.揭示课题: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板书课题:怎么表演课本剧)二、了解讨论内容,明确讨论标准1.让学生默读教材的内容,说一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是什么,具体要讨论哪些内容。  预设:选课文、分角色、怎么演。2.讨论“选课文”部分,明确什么样的课文适合表演课本剧。(1)全班交流。(2)师生共同归纳。(1)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丰富的课文往往更能吸引观众。(2)选择课文要考虑文中人物的数量、故事的环境等因素。(3)不一定要表演全篇课文,选择其中的某个精彩片段,降低表演难度,更容易取得成功。3.讨论“分角色”部分,明确怎样分配角色。(1)提问:以《草船借箭》为例,我们班哪些同学适合表演诸葛亮、周瑜、鲁肃这三个人物呢?为什么?(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分角色时,我们要考虑“演员”与角色形象、性格的相似度,还要考虑“演员”能否表现出角色的特点。三、师生合作练习,明确讨论要求1.让学生默读教材第三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的时候,主持人和组员应该怎么做?210 请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默读交流后,师生共同梳理小结。(1)对主持人的要求有:小组成员轮流主持,引导每一位组员发言,组内意见不统一时要组织协调并尊重大家的意见。(2)对组员的要求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协商后的共同意见。2.师生合作,示范讨论“选课文”:下面,请三位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讨论“选课文”,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主持人的做法和小组成员的表现。3.教师做主持人,与学生配合示范“选课文”环节的讨论。(1)主持人提出讨论话题,引导每位组员发表意见。(2)当组员意见不一致时,主持人引导每位组员说出自己的想法。(3)主持人以“是否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是否适合表演”为标准,组织组员再次讨论,最终形成一致的看法。4.引导学生评价:你觉得主持人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组员哪些地方做得好?5.引导学生交流:如果你是主持人,要怎样引导大家积极发言?组员意见不同时,作为主持人要怎样协调?作为组员,如果自己的意见和别人出现分歧怎么办?6.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作小结。四、分组交流,展开讨论1.教师明确要求,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展开练习。(1)四人小组中,每一位同学分别主持“选课文”“分角色“讨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服装、道具的选择”中的一项内容的讨论。210 (2)课件出示时间要求,提示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每个环节的讨论。选课文:2分钟分角色:2分钟讨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8分钟服装、道具的选择:2分钟(3)事先确定每一个讨论环节的主持人。2.“选课文”“分角色”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出示范例《西门豹治邺》,指导学生如何“讨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1)课件出示《西门豹治邺》课文,引导学生回顾,并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思考:从课文到剧本,都有哪些变化?(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①要将课文中叙述性的语言转换为人物的对话、动作和表情。②设计的人物语言、动作和表情要符合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③将叙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时,要注意人称的变化;有的叙述性语言不一定要设计成台词,也可以用表情、动作来表现;实在无法转换为人物对话、又无法省略的内容,可以适当借助布景或旁白等。(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设计恰当的人物语言、动作和表情,是我们讨论的第三个内容,可以一边讨论,一边作简要的记录。3.学生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五、小组展示,共同评价1.请四个小组分别上台展示四个讨论环节,师生对照评价表分别评价主持人和组员的表现。(1)学生自评:说说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之处。(2)生生互评:举例说说主持人和组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更好的建议。(3)教师小结,鼓励学生。2.全班评选优秀小组、最佳主持人、最佳组员。3.布置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210 ◎板书设计快乐读书吧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1.相关课件。2.阅读计划单。3.布置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方式展示阅读成果。2课时◎课时目标1.导读《西游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制订阅读计划。2.了解古典名著的常见体裁。3.共读《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教学过程一、激发阅读兴趣210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的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相关片段,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情节。2.课件出示书中对应的内容,对比阅读,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西游记》一书,去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板书课题:快乐读书吧)4.组织全班交流对《西游记》的认识。5.交流小结《西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大体了解《西游记》。二、通过目录,了解体裁1.课件出示目录,引导学生交流:这些目录和你以前读过的目录有哪里不一样?  交流中师生共同小结。(1)全书分了若干章节,称为“回”。(2)一个故事由一回或者几回组成。(3)每一回的标题能概括这一回的主要内容。(4)一回或者若干回既相对独立又承上启下,组成一个长篇故事。2.再读目录,找找目录中你熟悉的人物名字并交流。  交流中明确:同一个人物,名称有不同。如孙悟空,有时叫“孙行者”“大圣”等。3.再读目录,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回目的名称,猜猜这一回的主要内容。三、共读片段,指导方法1.出示“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这一回目,引导学生猜猜这一回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1)遇到难理解的词句,运用多种方法猜测。(2)猜不出来的也不用反复琢磨,继续往下读,能大致读懂就可以了。(3)还可以回忆影视剧、动画片中的相关情节,帮助弄懂文意。3.运用这样的方法,试着读读这一回,看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4.全班交流。(1)读懂了哪些内容?210   预设:孙悟空和牛魔王斗法,他们各自变作了许多种鸟兽。(2)哪些地方比较难读懂,自己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①片段中的“海东青”“金眼狻猊”“人熊”“赖象”我虽然不理解,但通过联系上下文,我猜想“海东青”是指一种鸟类,“金眼狻猊”是一种兽类,“人熊”“赖象”可能就是类似“熊”和“象”的动物。②“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这句话中我有很多词语读不懂,但可以跳过去,大概知道讲的是牛魔王变成了香獐就可以了。5.课件播放动画片相关情节,让学生明白,借助影视作品也是帮助理解的好方法。教学时,结合回顾古典名著单元的学习经验,并以教材中孙悟空与牛魔王斗法的片段为抓手,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四、布置阅读任务,制订阅读计划1.读整本书之前,我们可以制订一个阅读计划。2.组织小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订计划。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先试读几页,记录下大致的时间,再根据总页数估算读完整本书所需的时间。3.布置学生回家阅读,并每天记录阅读情况。◎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强化阅读方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展示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快乐,激发后续阅读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西游记》这本书,大家按照计划阅读了吗?在书中读到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二、交流阅读进度1.小组内交流个人阅读计划执行情况。2.全班交流,了解阅读进度。3.小结:在实施阅读计划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要学会挤出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三、组织读书交流活动1.举办班级故事会。(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讲讲《西游记》中的故事,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章节。(2)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展示。2.绘制“西游”路线图。(1)小组内交流“西游”路线图。(2)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展示本组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讲解。3.制作人物名片。(1)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为他(她)制作一张独特的“人物名片”。210 (2)展示制作的名片,全班交流。4.表演课本剧。(1)每组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在班上表演,表演前可以不报出故事的题目,演完后让同学们猜一猜演的是哪个情节。(2)演完后评一评哪组演得更生动形象。四、拓展阅读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西游记》这本书,同学们初步学习了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也初步认识了古典名著小说的一些特点。像《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名著小说还有很多,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大家课后可以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古典名著,制订阅读计划,继续自己的古典名著阅读之旅。◎板书设计习作:写读后感1.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2.能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能选择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读后感。1.相关课件。2.课前布置学生重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或书。2课时210 ◎课时目标1.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2.能选择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读后感。◎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并交流:哪些人物或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学完这些课文后有哪些感想?2.学生自由交流。3.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什么是写读后感。把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产生的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读后感。(板书课题:写读后感)二、打开思路,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产生感想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最近读过哪些文章或书,在读的时候有哪些感想呢?2.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强调人物、情节、道理、细节、情感等关键词(板书),帮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己的感想。三、借助范例,明确怎么写读后感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二部分,思考并交流:读后感可以写哪些内容?一般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要写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写简略些?(1)学生交流。(2)教师归纳总结。写读后感可以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大致内容,再详细写自己读后的感想,其中感想部分是本次习作的主体。(3)教师强调:写读后感不是对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的泛泛而谈,而是要有针对性,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地方来写。2.课件出示一个例文片段。210 当看到结尾“生活就像一串珠子,是由悲、欢、离、合这样的珠子串起来的。小可怜走了,我们要尽快地从悲痛中走出来,因为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时,我已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在生活中,我们小孩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不知道世上还有人因没有衣服穿而被冻死,也没有多少人爱护小动物。  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欺负一只小狗,只见小狗围着她转圈,她却毫不留情地一脚把它踢开。我气愤极了,忍不住对她说道:“你怎么能这样,小动物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呀!”正是看了这本书,我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笑猫日记》读后感(节选)(1)让学生默读例文片段,思考并交流:例文片段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感想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同身受?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自己的感想?(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补充:小作者引用了原文,由书中的故事引发感想,还联系了生活实例,进而表达自己从中明白的一个道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阐述、引用名言等。无论怎样写,都要把自己的感想写具体,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想。如何有条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次习作教学,采用例文指导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从写作角度、写作内容、写作方法三个方面学习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四、完成习作感想部分1.学生自由选择习作内容,独立完成“感想”部分。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学习读后感的拟题方法。2.能在师生共同评价中修改完善习作。◎教学过程一、学习给读后感拟标题1.引导学生回忆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感想,写读后感的方法有哪些。2.感想写出来了,我们还需要给我们的读后感拟一个标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给读后感拟标题。3.课件出示两种标题。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毅力是成功之本——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这两种题目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白:第二个标题中破折号前面的是主标题,后面的是副标题,主标题就是读后感中心思想的概括提炼。读后感的标题既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是“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2)追问:自己的习作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或主要感想是什么?如果要用“正标题+副标题”的形式来作为自己的习作标题,你打算拟一个什么样的正标题?(3)学生自主拟标题,小组评比,选出拟得好的在全班出示,师生共同评价。4.师生交流中归纳拟标题的要点:简单且准确。5.引导学生根据习作内容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修改润色。二、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修改、完善习作1.出示学生习作示例,师生共同评价“感想”部分。(1)选取感想部分写得比较清楚、具体的学生习作片段,再选取写得有些简略、混乱的学生习作片段,在全班展示。(2)引导学生交流评价:说说写得好的片段用了哪些写感想的方法,写得不够清楚的片210 段可以怎样改进。教师相机点拨。  交流评讲中不断强化:引用了原文或相关名言,联系了生活实际,结合了阅读积累,这样感想更真实、具体。2.出示学生习作示例,师生共同评价“内容介绍”部分。明确简略,不是重点,不能整篇文章都是内容介绍。(1)选取内容介绍部分写得比较清楚的和不够清楚的学生习作,在全班展示习作片段。(2)引导学生交流评价:说说习作片段有什么优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教师相机点拨。3.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4.小组交换读习作,围绕习作内容和题目交流意见。5.学生根据同学提出的意见,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板书设计语文园地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2.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见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3.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4.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5.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2.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相关课件。210 2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2.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见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3.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1.课件出示本单元一些难理解的词句。梢棒籆子剪子股儿请勿自误拱伏无违序齿排班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1)交流:这些词句都是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说一说这些词句的意思。(2)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的?2.全班交流理解难懂词句的方法,教师相机归纳。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影视作品……3.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谈到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有哪些是你没有用过的?教师补充点拨:通过了解曹雪芹的身世,能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故事。4.教师小结: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课外,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些书籍,阅读的时候,这些读书方法一定会给你帮助。二、学习“词句段运用”1.课件出示八个词语,让学生先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大胆猜测这些词语的意思。210 3.学生交流,教师启发思考:你是如何猜测这些词语的意思的?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1)结合影视作品,就能大致了解“郎中”“店家”的意思。(2)联系《景阳冈》中的内容,能知道“榜文”大概就是贴在墙上、类似于告示一样的东西。(3)通过拆分词语、逐字理解的方法,只要知道“货”“郎”分别是什么,就能连起来猜出“货郎”一词的意思。5.课件出示三个句子,让学生说出加点部分的意思。6.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猜出加点部分的意思的?并尝试概括方法。(1)学生交流。(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根据字面意思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借助影视作品(3)教师补充点拨:我们在阅读中要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猜测语句的大意,不要只用某一种方法。◎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2.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教学过程一、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1.课件出示句子,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想这三项外貌描写分别写的是课文中的哪210 个人物。2.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猜测,并说明理由。(1)孙悟空。根据“手举金箍棒一根”可以猜出。(2)诸葛亮。根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装束可以猜出。(3)学生读第三项外貌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项描写的人物应该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想想谁具有这样的特点,进而猜出这一项写的是武松。3.小结:外貌描写往往与人物性格相关联。诸葛亮十分儒雅,所以用“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来描写他的外貌;号称“齐天大圣”的美猴王孙悟空则是威风凛凛的,“身穿金甲”“头戴金冠”;而武松豪爽、威武,描写他时就用了“身躯凛凛”“胸脯横阔”“话语轩昂”等。二、学习“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2.借助插图,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桂花、春山、月亮、飞鸟。3.教师提示难理解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春山:春日的山。???时鸣:偶尔(时而)啼叫。4.说说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中春夜图:春夜,山谷中一片寂静,桂花悄然落下。月亮升起来了,山中栖息的鸟儿打破了夜的宁静,发出阵阵鸣叫。5.再次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并交流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感受。6.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尝试背诵。◎板书设计210 汉字真有趣1.感受汉字的趣味,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2.了解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3.能搜集字谜,开展一次猜字谜活动;能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相关课件、视频。3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综合性学习主题1.观看视频,导入话题。(1)课件播放动画片《汉字的故事》。(2)学生交流看后的感受。(3)导入单元综合性学习话题。①引导学生交流对汉字的印象:在平常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汉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汉字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产生过什么影响?对于汉字书法艺术,你了解多少?②你一定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吧!让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遨游汉字王国,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浏览整个单元,了解单元内容的概貌。(1)快速浏览一下这个单元。(2)在交流中明确本单元由“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内容组成。每个部分又由“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组成。210 3.细读第一部分的“活动建议”,了解活动的主要任务。(1)默读教材上的“活动建议”,思考:本次活动需要完成哪些任务?(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开展猜字谜活动或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二、学习“阅读材料”,激发兴趣,为选择活动任务作准备1.指导学生使用“阅读材料”,提示使用“阅读材料”的方法: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阅读方法也不一样。如,《字谜七则》可以边读边猜,利用以往猜字谜的经验,发现谜面内容和字形、字义的关联;《有意思的谐音》可以朗读出来,发现谐音特点,再理解歇后语的意思,体会其中的趣味;《有趣的形声字》可以一边读一边画出重要信息,了解形声字的造字方法。2.学生自由阅读“阅读材料”。3.引导学生交流: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  结合学生的反馈予以相应的指导:《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主要体现汉字字形和字义的特点,要引导学生说出猜谜的过程,了解字谜有文字谜、画谜、故事谜等类别,感受字谜历史的悠久及流传的广泛;《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主要体现汉字字音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歇后语、故事中的同音字带来的风趣效果;《有趣的形声字》主要介绍了形声字的两种来源,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从“星”“凤”“蜀”“祭”等例字的演变过程中感受形声字的趣味。4.教师讲解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打开活动思路。(1)搜集字谜,可以根据文字谜、画谜、故事谜等不同类别来找。(2)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可以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如藏头诗、谐音诗)、歇后语、对联(如回文联、叠字联)、故事、文章等,还可以找有关汉字的起源和造字方法的材料,要注意有趣味,不要只是介绍汉字知识的材料。三、组建小组,制订计划1.组建小组。(1)提出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猜字谜和趣味汉字交流会两项活动中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活动内容,然后让选择同样活动内容的学生自由组建成四人小组。210 (2)适当调整分组:如果学生自由分组后出现人数不均等,高层次学生或低层次学生过于集中在某个组的情形,适当调整,尽量使两个活动的人数大体相同,组内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2.制订计划。(1)提示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和步骤:①讨论确定组员的分工。②讨论确定活动时间、活动流程及展示方式等。③撰写活动计划。(2)指导学生确定组员分工:选择猜字谜的小组,可以每位组员承担一类字谜的搜集和编写任务;选择趣味汉字交流会的小组,可以全组只搜集一类资料,也可以由一个组员承担一类资料的搜集。(3)小组自由讨论活动计划,教师巡视,相机指导。(4)各小组交流讨论确定的组员分工以及活动时间、活动流程、展示方式,教师点评指导。(5)出示活动计划范文,引导各小组参考范文样式,整理小组商讨确定的活动计划。210 (6)各小组根据范例,整理活动计划。3.交流展示小组计划,评价、完善计划。◎教学过程一、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1.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1)回顾在以往的学习中获取资料的一些渠道。(2)对照“教学建议”中关于搜集资料的图表,讨论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查找图书210 1.地点: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2.按照类别找书,到语言类或者文化类的书架上去找,还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电脑检索。3.根据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初步判断书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网络搜索1.搜关键词。2.根据题目、显示的内容等判断检索后的条目中哪些有用。·请教别人1.找到可能会有自己需要的资料的人。2.想好问题,向合适的人请教。二、在实践中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1.以“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为例,指导学生在图书馆查找资料。(1)带学生到图书馆实地教学。①引导学生思考:想找到相关资料,可以在哪些类别的书中寻找?提示学生关注语言类、文化类的书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到相应的书架上去进行翻阅。②让学生根据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初步判断书中是否有需要的内容。(2)实地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2.以“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为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1)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先引导学生提炼“汉字故事”“趣味汉字”等关键词,在网络检索栏里输入。然后提示学生观察搜索到的条目,发现一般会显示完整标题、文章发布日期、内容摘选等内容,再引导学生浏览这些内容,大致判断该条目下可能包含哪些资料,找到合适的条目点击查阅。(2)引导学生围绕网络搜索的要点,评价教师搜集资料的过程。(3)指名学生演示在网上搜集资料的过程,相机强调注意事项。(4)小结:在网上搜集资料,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根据网页显示的标题、内容摘选等初步判断搜索结果,选择可能符合自己需求的条目打开,进一步查阅,判断资料是否可用。如果打开多个条目,仍然找不到有效信息,可以调整关键词重新检索。打开条目时,要注意网络安全,抵制不良信息。3.以“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为例,指导学生去请教别人。  引导学生思考:在老师、家长、邻居中,谁对汉字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提示学210 生要注意把别人讲的故事及时地记录下来。如果别人讲得不太详细,可以及时追问,丰富故事的细节。4.梳理每种渠道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查找图书可获得更为全面、权威的资料。·网络检索限制条件较少,方便快捷。·请教别人能在交流互动中获得专业指导,提高成功率。三、各小组按照计划搜集资料四、引导学生交流并解决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学生交流反馈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回答,解决问题。2.教师出示一些有问题的资料,全班指导。明确以下几点:问题1:没有合适的渠道查找图书,或者请教别人没有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妙招1:灵活调整,结合其他渠道进行搜集。问题2:搜集的字谜难度太大、数量太多,资料过于繁杂。妙招2:可进行筛选和整理,删去太难或太简单的字谜,留下有一定挑战价值又有趣味的字谜。问题3:搜集到一些内容不文明的汉字笑话或故事,或者搜集的古诗、对联没有体现汉字特点、不够有趣。妙招3:看看其他同学的搜集成果,对自己的资料进行补充完善。五、整理资料,为展示交流作准备1.小组内交流汇总,熟悉彼此搜集到的资料。2.根据交流需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梳理。(1)回顾本组计划中的展示交流要求。(2)筛选资料,归类整理,确定展示形式。①猜字谜活动的小组:根据活动的时长,决定字谜的数量,结合字谜的类别、难易程度进行分组。②趣味汉字交流会的小组: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展板、手抄报、PPT、毛笔写的古诗、对210 联等。3.学生整理资料,完成自评表。项目评价标准自我评价搜集资料能运用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等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能正确运用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到的资料比较丰富,能够满足活动的需要☆☆☆整理资料能把资料整理得比较完善、清楚☆☆☆◎教学过程一、开展猜字谜活动、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1.开展猜字谜活动。(1)师生共同确定猜字谜活动的形式。①让搜集字谜的小组,把字谜写在纸条上张贴在教室里,能猜出的同学可以揭下纸条,在纸条上写下答案,到出谜小组去验证答案。②利用每节课课前3-5分钟,让搜集字谜的小组上讲台出字谜,其他学生进行抢答。③用一节课的时间集中开展猜字谜活动,搜集字谜的小组轮流出字谜,其他同学通过举手的方式抢答,结合猜对字谜的数量展开评比活动。(2)开展猜字谜活动。(3)评选最有意思的字谜、最难猜的字谜等,学生交流分享猜出字谜的过程。2.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210 (1)师生共同讨论趣味汉字交流会的形式。①按内容分类展示。展示前对各小组查找的资料进行摸底,将趣味汉字交流会分成趣味汉字故事、谐音歇后语、趣味汉字对联、趣味古诗等活动。再选定一名主持人,引导搜集到相关资料的同学依次上台交流,其他同学倾听,在适当的时候提问互动。②小组轮流展示。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时间,展示本小组搜集到的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可以用多种形式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比如展板、手抄报等,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2)提出开展趣味汉字交流会的要求:汇报的同学表述要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互动。(3)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4)结合小组展示互评表进行评价,评出优秀展示小组。小组展示互评表项目评价标准同学评价参与度小组成员人人参与,相互合作☆☆☆自信心展示时态度大方,充满自信☆☆☆形式形式多样,有创意☆☆☆质量内容丰富,展示清楚☆☆☆二、小结本次活动内容1.小结本次活动的过程。(1)回顾本次活动的过程,总结自己的表现:你是如何选择活动内容的?又是怎么和组员合作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收获?是否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下一次可以怎么改进?(2)引导学生小结小组活动的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否明确、有效?是否按计划完成了任务?成果展示是否受到大家欢迎?(3)学生自由交流:你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还想深入研究哪些内容?210 2.评价学生本次活动的表现。(1)让学生填写小组活动评价表。(2)学生结合搜集整理资料自评表、小组展示互评表以及小组活动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3)教师从各小组任务达成度、小组成员参与度以及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交流展示的效果等方面评价各小组的表现,对表现优异的小组成员进行表扬,对不足之处加以提醒。“汉字真有趣”小组活动评价表项目制订计划搜集、整理资料展示交流评价标准小组分工明确,计划安排合理搜集资料的方法运用恰当,成果丰富,资料整理得比较完善展示形式新颖,展示内容丰富,互动效果良好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我爱你,汉字1.能了解一些关于汉字历史和现状的知识,增强对汉字的自豪感,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2.能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搜集资料,或者能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10 相关课件。4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活动任务,选择研究内容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交流上一板块“汉字真有趣”的活动过程。交流中梳理小结:(1)阅读“活动建议”,大致了解活动任务。(2)参考“阅读材料”,打开活动思路。(3)结合“活动建议”,选择活动任务并制订活动计划。(4)按照计划搜集、整理资料,开展活动。(5)评价总结。2.引导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大致了解活动内容。(1)学生自读“活动建议”。(2)交流: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是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预设:本次活动的任务是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研究的方向二选一: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搜集资料;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3.参考“阅读材料”,打开活动思路,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和研究主题。(1)学生自学五篇“阅读材料”。(2)交流中引导,明确以下几点:◇材料介绍了汉字哪些方面的历史?◇通过什么方式呈现了汉字书法艺术?◇为什么要调查用字不规范的情况?210 ◇研究报告可以怎么写?(3)引导学生找到研究主题。提问:读了这些材料后,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4)学生交流,提示活动内容。①延续上一板块活动中感兴趣的内容、不明白的问题——形声字的演变过程、字谜的?由来。②插图、“阅读材料”——汉字篆刻艺术、汉字剪纸艺术、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汉字书法艺术、汉字与姓氏。③自己感兴趣的——汉字造字的规律、汉字简化的历史、汉字与色彩的关系、汉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④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或是调查校园公告栏,街头的各类电子屏,乡村的横幅、标语或者宣传栏……4.学生选择确定研究内容。二、讨论研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1.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自由组建小组。2.学习开展研究的方法。(1)明确这次活动的最终任务是——研究报告。(2)自学“阅读材料”中《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预设:①这份研究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等内容。②我们首先要确定研究的方向,想清楚研究的方法,还要把查找的资料整理出来,最后形成结论。……(4)小结:结合《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完成研究报告一般需要经历的大致流程是: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1)回顾“汉字真有趣”板块,制订活动计划具体有哪些内容。210 (2)教师小结。(3)讨论制订活动计划。(4)提示学生注意整个活动过程中操作的细节。①调查同学作业本上用字不规范的情况之前,思考:调查哪些人、哪些学科的作业本?作业本上的哪些字属于不规范用字?调查的结果可以怎样记录下来?遇到同学不同意调查的情况怎么应对?调查中每一位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哪些具体任务?如何汇总调查情况?②走出学校调查时,若遇到安全问题和突发情况,预案是什么?4.发放活动参与互评表,引领活动开展。活动参与互评表项目评价标准同学评价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和同学密切配合☆☆☆搜集、撰写乐于使用学到的方法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展示交流积极进行展示交流,与其他同学☆☆☆210 互动良好◎教学过程一、各小组开展研究、调查1.针对研究汉字历史或汉字书法的活动进行指导。(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板块中学习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2)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汉字历史和汉字书法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搜集资料,比如了解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过程,搜集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名作的资料,或是调查了解书法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搜集名人学习书法的故事等。(3)选择这一活动的小组围绕研究主题搜集资料。2.针对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情况的活动进行指导。(1)课件出示一些用字不规范的图片和正确广告用字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哪些属于不规范用字,哪些是艺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2)帮助学生打开调查思路,交流调查中遇到困难该如何处理。①关于“可以到哪里去查找不规范用字”的问题,可以提示学生:校园的宣传栏,城市街头的手写招牌、公告以及各类电子屏,乡村路边的横幅、标语或宣传栏,这些地方比较容易出现不规范用字的情况,可以重点调查。②要重点提示选择外出调查的小组:外出调查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长带领下结伴外出,避免发生事故。调查时要注意分工合作,要带上手机、照相机等设备拍照记录。二、整理研究或调查成果,为写研究报告作准备1.组织学生交流资料搜集和不规范用字调查的情况。2.按照研究报告的框架整理搜集的资料和调查到的情况。(1)教师提示整理资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一要注意筛选,对于内容上有冲突的资料,要以专业书籍或正规网站为准;二要注意归类,对于同一类型的资料,可根据需要进行归类。搜集的资料不够丰富、调查内容过于简单的,要进一步搜集资料或开展调查,为写研究报告作准备。(2)学生根据提示,初步整理资料。210 按照撰写研究报告的思路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在梳理内容的同时也渗透了研究报告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回顾研究报告的内容小结: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反映的是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问题或话题的由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以及最后的研究结论。二、学习研究报告的写法1.结合《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研究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四部分。研究报告在罗列方法、结论时,可以梳理成若干条目,还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整理资料,看上去更清楚。研究报告的语言有点像说明文,最后的结论和开始提出的问题要对应。  小结: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四部分。其中,“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资料整理”不一定每篇都要有,可以视情况而定。2.引导学生交流研究报告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预设:“问题的提出”部分要描述清楚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意义等;“研究方法”部分要描述此项研究中用到的主要方法;“资料整理”部分要把经过筛选、梳理后的资料恰当地呈现出来;“研究结论”部分要把自己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呈现出来。  点拨:研究报告一般用说明性的文字来陈述,语言比较平实。写的时候,对资料要加以分析和概括;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和“结论”两部分的紧密关联;结论是在认真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应带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文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表格、图示等,让读者一目了然。三、撰写研究报告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调查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小组的资料可以共享,但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教师巡视,相机指导)210 ◎教学过程一、展示、交流研究报告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研究报告,从研究报告的内容、体例、语言等方面展开自评、互评,并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2.学生讨论交流、展示研究报告的形式。预设:可以进行研究报告展览,也可以举办一场现场报告会。3.全班展示交流。形式一:开展研究报告展览。可以让学生先在组内评议,推选出一篇优秀的研究报告,张贴在教室宣传栏进行展示,也可以选择一个集中的时间,每个小组一个展台,展出所有同学的研究报告以及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访谈记录、照片等。形式二:举办一场汇报会。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进行现场汇报,其他同学可以针对报告的内容发表观点、评价互动。4.教师组织学生评议。二、总结、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1.结合“成长记录评价表”,总结本阶段学习活动。(1)引导学生回顾这一阶段开展活动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收获。(2)学生自由交流对汉字的看法和感受。(3)小结:这一段时间,大家围绕汉字展开了综合性学习,对汉字的文化和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增进了对汉字的情感,而且还实践运用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并且学会了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在班级内评选“优秀信息员”“优秀研究员”“互助好搭档”等,激励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某一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成长记录评价表项目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活动计划要点齐全,时间、分工安排明确☆☆☆210 搜集的资料、调查的结果资料丰富,与研究内容关系密切;调查记录清晰,内容翔实☆☆☆研究报告格式正确,阐述清楚,分析得当,语言严谨☆☆☆9.古诗三首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1.相关课件。2.玉门关遗址的图片;标有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地图。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仞、岳”2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210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首表达家国情怀的古诗。2.板书课题:《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让学生从诗题入手,猜一猜古诗的内容。预设:《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2.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宋代诗人陆游的诗都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你还学过或知道他们的哪些作品?  预设:《出塞》《示儿》……三、朗读古诗,指导生字1.教师范读后指名读,提示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2.出示词语,指导识字写字。(1)出示第一组词语:①指名读词语。②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行”“长”还”“尽”等多音字的读音。③指导学生结合形近字的特点识记“仞”的字音,记住字形。(2)出示第二组词语:①指名读词语。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诗中提到的地名。③拓展思考:鼓励学生课后在地图上找出以上地点,想象地名背后的故事。(3)出示第三组词语:210 ①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河”和“岳”指的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真的有“三万里”“五千仞”?②点拨:“三万里”“五千仞”是虚指的写法,有夸张的表达效果。③指导书写“仞”“岳”“摩”“遗”等字。四、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1.让学生朗读古诗。2.同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交流。五、围绕写景诗句,想象画面1.小组讨论:《从军行》的前两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1)引导学生聚焦景物:读前两句诗,标出其中描写的景物。(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王昌龄通过抓住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之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3)感受画面特点:这样的画面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预设:荒凉、孤寂、压抑……  追问:联系诗歌背景,说说你从这一画面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3.学生小组合作,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六、精读抒情诗句,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指名朗读。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黄沙”“百战”,说一说:《从军行》的后两句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即使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也浑然不顾,依然勇往直前。  追问:在这样的情境下,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豪壮誓言?从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感情?  预设:在边塞的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然誓言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从中能感受到诗人对戍边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210 (2)引导学生抓住“泪尽”“又一年”,说一说遗民的心情。  预设:悲愤、失望……  追问:这种悲愤、失望的心情,是遗民的,还是诗人自己的?  教师相机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诗人此时是身在南方的,从而明白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3.让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思考并交流: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你有怎样的体会?  预设:(1)有王师保家卫国,人民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2)诗人的忧国忧民。(3)王昌龄对边关将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陆游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4)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同主题诗句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七、尝试背诵、默写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试着背诵。2.指名学生在全班背诵。3.让学生默写这两首诗,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4.教师小结:通过两位诗人的描绘,我们感受到了以身报国的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期盼。5.让学生再读古诗,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认识“蓟、涕”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等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一、以诗题为引,导入新课1.学生小组讨论:从诗题入手,猜猜诗的内容。2.全班交流。  预设:这首诗应该写的是作者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的感受。3.课件出示资料,简介作者杜甫及本诗的历史背景。4.导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听闻叛乱被平定的消息后,想到自己可以还乡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相机正音,课件出示并提示多音字“裳”在诗中读“cháng”,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2.学生自学“蓟、涕”等生字,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处。3.指导学生书写“涕、巫”。4.指名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三、借助注释,粗知诗意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诗的意思。关注“妻子”“青春”两个词语。2.全班交流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思考: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家乡了,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找出诗中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预设:“喜欲狂”。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诗句,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210 导。3.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涕泪满衣裳”中能感受到诗人听到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特别激动。  点拨:这句诗饱含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这“涕泪”中,既有诗人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诗人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诗人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2)“漫卷诗书”表示诗人把书随便卷起来就放在一边了,从这样的动作中能看出诗人的开心、激动。(3)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的狂喜,大白天就开始唱歌、喝酒,喜形于色。  追问:“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诗人已经“还乡”了吗?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情?  预设:这句诗的意思是正好和春天作伴一起返乡。诗人还没有还乡,从中可以看出他愉快、轻松的心情。4.课件出示地图,标出作者当时所在的位置和他故乡的所在地,以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大致位置,让学生说一说: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预设:写的是诗人返回家乡的路线。5.追问: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描述中感受到的?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从这两句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兴奋、迫切、急于返乡的心情。  点拨:结合地图标识,可以知道这些地方相距不近,但“即从”“便下”等词让人感觉很迅疾,仿佛距离并不远,从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与急切。6.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内心。7.布置作业: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10 ◎板书设计10.青山处处埋忠骨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相关课件。2.课前安排学生查找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2课时◎课时目标1.认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识“彭、拟”分的内容。3.从课文第一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210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2.导入新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读懂“青山处处埋忠骨”背后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指导识字写字。(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易读错的字,如“踌躇”是翘舌音。在语境中理解“踌躇”“黯然”的意思。(2)提醒学生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如,“锻”是金字旁,不是火字旁;“炼”是火字旁,不是绞丝旁或金字旁;“眷”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尊”上半部分是“酋”,不要漏写短横。3.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第一部分:毛主席看到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5.小结,引出学习任务:面对爱子牺牲这件事,课文用两个典型场景来体现了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毛主席的深切情感和复杂内心。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内心的。三、研读第一部分,体会人物内心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1)默读第一部分,勾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毛主席的情感,作批注。210 (2)找出其他能表现出毛主席情感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2.引导学生在文中勾画句子:见到电报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②“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3.引导学生透过具体语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预设:动作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尚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内心悲痛万分,难以言表。(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①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情?  预设: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在得知噩耗后的悲痛心情。②毛主席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毛主席想到儿子再也回不来了,忍不住呼唤儿子的名字,他可能在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点滴。(3)“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这段话对表现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有何作用?  预设:这段话简要交代了岸英的经历及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从中可以看出毛岸英从小历经坎坷,和父亲聚少离多,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可如今他却牺牲在朝鲜战场上。通过这段描写,更能突出毛主席的悲痛。(4)“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当时怎样的心情?  预设:内心极度悲痛,不愿意相信儿子就这样离他而去了。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从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悲痛,有利于学生以文本为媒介,走进主人公内心。4.相机指导朗读。210 ◎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聚焦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的伟大胸怀。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本课词语。2.默读第二部分,回顾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聚焦第二部分,感受伟人情怀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法,从课文的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他的内心。2.结合具体语句交流。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时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毛主席可能在想能不能再见儿子最后一面。我从中感受到毛主席其实是很希望能够再见儿子最后一面的,这是一位父亲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210   这种念头是什么?为什么很快又打消了?  预设:因为毛主席想到的不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想到了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体现了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毛主席踌躇、犹豫的时候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可能在想:签了字,就真的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从这一神态、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抉择的艰难。三、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教师注意判断学生搜集的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故事是否与这句诗相匹配,相机进行引导)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了解到的人物故事,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这句话结尾。  预设:“马革裹尸”就是用马革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这句诗的写照;而毛主席最终作出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同时,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四、总结从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作为一名父亲,他爱子如命,内心柔软,得知爱子牺牲,内心悲痛;身为一名国家的领导人,他内心坚强,不徇私情,令人敬仰。◎板书设计210 11.军 神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6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4.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5.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2.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6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4.能从描写刘伯承的语句中体会他的内心。◎教学过程210 一、解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让学生谈谈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军神”,课文中,“军神”是谁称呼谁的呢。2.学生交流对刘伯承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让学生朗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2)指导写字,提示要点:“慈”上部不要漏写两点,下部的“心”要写得扁而宽;“衷”字中间的“中”,竖要写得短一些;“崭”上部的“山”要写得扁一些。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  预设:事情的发展顺序。2.小组合作交流:按照这一顺序,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开端(1-11):(问诊)刘伯承来到诊所,沃克医生询问刘伯承的情况并检查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其实是个军人。发展(12-15):(手术前)刘伯承为了避免麻醉对脑神经产生的影响,不顾沃克医生的劝说,坚持拒绝使用麻醉剂。高潮(16-17):(手术中)刘伯承承受着巨大的疼痛却一声不吭,这让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忍不住直冒汗。结局(18-26):(手术后)沃克医生由衷地称赞刘伯承为“军神”,在知晓刘伯承的真实身份后,更是对他充满了钦佩和敬意。3.引导学生根据层次的划分,梳理出刘伯承的“身份”变化及变化原因。210 邮局职员——军人——军神(1)小组合作思考:由“邮局职员”到“军人”,这一“身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沃克医生在给刘伯承检查伤势时,发现刘伯承伤势很重,可是他不但不慌张,甚至还很镇定,根据自己当过军医的经验,沃克医生判断出刘伯承并不是“邮局职员”,而是一个军人。(2)小组合作思考:由“军人”到“军神”,这一“身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手术过程中,没有使用麻醉剂的刘伯承不但没有大喊大叫,甚至还清楚地数出了沃克医生的刀数,沃克医生觉得这份毅力简直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称军人刘伯承为“军神”。从课文的发展顺序切入,能让学生清晰地把握住课文的发展脉络,从而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让学生从层次划分中把握刘伯承的三个身份及身份变化的原因,既降低了学习上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四、品读描写刘伯承的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作批注,体会人物的内心。2.全班交流。(1)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①在被沃克医生识破身份时,刘伯承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刘伯承可能在想:“这位医生不简单,居然能看出我军人的身份,看来经验非常丰富,我就不和他争辩了吧。”②指导朗读,读出刘伯承话语中的笃定,表现他平和而又坚定的态度。(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①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刘伯承正在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预设:从“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中可以看出刘伯承在不打麻醉剂而接受手术时所承受的巨大的疼痛,从“一声不吭”“紧紧抓住”“越来210 越使劲”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刘伯承正在极力忍受剧痛。②联系下文刘伯承和医生的对话“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想象一下,此时,刘伯承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刘伯承可能在想:“我可以忍受得住,我一定能战胜它!一刀,两刀,三刀……”3.从刘伯承的表现中理解“军神”的含义。  预设:超出常人的钢铁般的意志,像神一样。◎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从沃克医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中感受他内心的变化。2.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教学过程一、细读描写沃克医生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的内心变化1.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他内心的变化。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1)问诊时:一开始是“头也不抬,冷冷地问”;检查伤势时先是“愣住了”,继而表现出“一丝惊疑”;后来判断出他是个军人后“目光柔和下来”。(冷漠—赞许)(2)手术前:听说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先是“生气地说”,在刘伯承说出理由时,“再一次愣住了”“有点儿口吃地说”。(3)手术中:“双手却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生气—惊讶)(3)手术中:“双手却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心疼)(4)手术后:当刘伯承说出刀数时“惊呆了”,还“大声嚷道”,接着,“脸上浮现出210 慈祥的神情”;最后,当知道病人的真实身份时“肃然起敬”。(钦佩—肃然起敬)3.小结:抓住描写沃克医生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刘伯承由冷漠到赞许,到生气、惊讶,再到心疼、钦佩,最后肃然起敬的心理变化。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6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师指导朗读。二、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1.填写表格,梳理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刘伯承的表现沃克医生的内心问诊时伤势严重手术前拒用麻醉剂手术中强忍剧痛手术后表明身份2.如果你是沃克医生,你将怎样讲这个故事?(1)出示例句,教师示范如何变换角度讲故事。我叫沃克,是一个德国人,我在重庆临江门外开设了一个诊所。这一天,诊所里来了一个年轻人,我问他叫什么……(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①不能遗漏重要情节。②适当加上动作表情,内心独白。③注意人称的转换。④注意语气的变化。3.小组练讲。4.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三、拓展阅读《丰碑》1.让学生自主默读文章。2.引导学生交流:《丰碑》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丰碑》写了红军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冻死在严210 寒之中的事。3.让学生尝试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板书设计12.清 贫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1.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2.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相关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由课题切入,交流课文背景资料1.课题导入,说说对“清贫”的理解。2.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方志敏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10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指导认读多音字:“吓”在“恐吓”“威吓”等词语中读,在“吓人”“惊吓”等词语中读。2.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主要写了方志敏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经历。3.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教师相机指导。第一部分(1):方志敏表达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并提出全文的主旨,即清贫是共产党的美德。第二部分(2-8):方志敏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过程。第三部分(9):方志敏家中唯一的财产。第四部分(10):总结全文,点明清贫、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三、自读自悟,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1.自主默读,画出能体现方志敏精神品质的语句,在文中作批注。2.全班交流。(1)引导学生围绕方志敏的自述说说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预设:方志敏是一个清贫、朴素、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人。(2)引导学生围绕方志敏和两个国民党兵士的对话展开交流。①从方志敏和两个国民党兵士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两个国民党兵士和方志敏的对话)  预设:我体会到国民党兵士的自私贪财、穷凶极恶,而方志敏则是廉洁奉公、一身正气。②小结:在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始终不卑不亢、正气凛然,进一步表现了方志敏清贫、朴素的生活及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精神品质。210 四、围绕“清贫”展开交流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对“清贫”的理解。(1)找出能体现出方志敏清贫的句子。·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是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2)读了这些句子,你对课题“清贫”有了怎样的理解?“清贫”不仅是洁白朴素的生活,更包含着方志敏为了革命事业克己奉公的气节。2.谈谈你眼中过着“清贫”生活的人。  预设: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为了祖国进步与发展奉献一生却生活清贫的科学家、扎根边远地区的最美教师……3.总结:“清贫”不仅是革命年代的伟大信仰,它对当下仍然有重要意义。◎板书设计习作:他   了1.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相关课件。210 2课时◎课时目标1.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教学过程一、回忆人物状态,追溯前因后果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学生生活的照片:运动会上某个人得奖时兴奋的样子、学生在考试前紧张的样子……2.全班自由交流:看到这些熟悉的照片,你想到了什么?3.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某个人当时的样子。(1)生活中,你见过谁陶醉、生气、伤心、兴奋等的样子吗?说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2)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你还能想到某个人的哪些样子?(3)教师小结学生交流的情况。4.提出本次习作人物。5.引导构思,发现习作角度。(1)学生小组交流:要写某个人当时的样子,哪些内容需要写到?  预设:他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个样子?是什么事情导致他有这样的表现?(2)小结:习作前,要想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习作时,要把事情和人物的表现结合起来。6.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合理取材。(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写某人害怕的样子,你觉得要将哪些内容交代清楚?  预设:为什么他会害怕?他害怕时都有哪些表现……(2)学生自由讨论,口头习作,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筛选符合习作需求的内容。二、借助示例和提示,了解把人物表现写具体的方法1.自读教材中的示例,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状态,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预设:示例写的是一个人陶醉的样子。我是从“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210 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痴痴地站在那里”等描写中感受到的。2.示例将人物陶醉的样子写得这样传神,它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的?  预设:面部表情、与平时不一样的眼神;说话时的语气;不寻常的举动。3.总结: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就能把事件中的人物的某种表现写具体,使笔下人物鲜活起来。三、尝试习作1.引导学生再次回忆人物当时的表现,尽量把细节想丰富、想具体。2.小组交流自己想写的人物和他当时的表现,说说自己打算写哪些内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相机指导)3.学生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动笔写作。(教师要提醒学生:写的时候注意把写人和写事结合起来,既要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也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在写人物的表现时,要从神态、动作、语言等不同角度去写。)◎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评讲习作。2.同学间相互交流,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过程一、明确本次习作的评价重点,引导学生自评、互评1.再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点。2.明确评价重点:(1)是否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了。(2)是否反映出了人物的内心。(3)是否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了。210 3.自我评价。4.小组交换评价。5.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二、选取典型习作片段,师生共同赏析1.教师出示习作片段。片段一:只见王老师双手紧紧握住,胸脯剧烈地起伏着,脸涨得通红,从脖子红到了耳根,那样子真像一个愤怒的关公。她怒吼道:“你们俩给我站好,真是太无法无天了,多危险啊,翻墙头时被铁丝刮到怎么办?过马路被车撞倒怎么办?万一出什么事,我该怎么向你们父母交待……”?我感觉王老师呼出的气就跟从打气筒里放出来似的,呼呼有声,眼中的怒火好像要燃烧掉面前的“敌人”。片段二:“这是谁干的?”“她!”我不知怎么的,就指向身旁的小丽。小丽矢口否认,可我一味怪罪她。奶奶当然相信她的孙女我啦,于是狠狠地批评了小丽一番。小丽生气了,脸色非常难看,一句话也没说,气冲冲地走了。2.全班交流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预设:片段一抓住王老师的语言、神态、动作展开了细腻的刻画,把王老师的愤怒的样子写得清楚具体,让人如见其人;片段二写的是“她生气了”,但却未抓住细节对小丽生气时的表现作具体描写,所以有些空洞,在修改时应该对她生气时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特写。3.教师小结:从上述两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写某个人的样子时,我们可以从他(她)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不同角度着手去写,每个角度尽量把细节描绘得详细、生动,还可以试着写周围人的表现,这样才能让人一下子明白人物当时的状态。三、小组互评、修改习作1.结合评价重点,小组展开互评,互相提出修改建议。2.学生根据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后组内互相读一读,说说改后的习作有哪些亮点。3.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在习作本上。◎板书设计210 语文园地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5.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教学过程210 一、学习“交流平台”1.自读交流平台,交流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体会。2.结合课内阅读,体会阅读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描写人物的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2)学生交流。3.结合课外阅读,拓展阅读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你读过的课外书和学过的其他文章中,哪些描写人物的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的。(2)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阅读文章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不仅能体会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二、学习“词句段运用”1.让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明确要求。2.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体会人物内心。(1)让学生自由朗读例句并思考:从这三个例句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例句1:从“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的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毛主席内心的悲痛。例句2:从“愤怒地注视”“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黄继光的英勇无畏。例句3:从“看了看”“喉咙哽了一下”的动作、神态中,以及将军的语言中,体会到了将军内心的感动。3.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生经历或在影视作品中所见的场景展开交流:在这些情景中,人们的心情一般是怎样的?可能会做出哪些举动?会说些什么?(2)小组讨论,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点拨:“焦急地等人”是要表现出焦急的心理,这时可能会皱着眉头四处张望,也可210 能会不断看表、来回走动,还可能会打电话,催促时的语速可能很快,语气中充满了急切;“期待落空”是要表现出失望的心理,脸上的表情可能是“眼神暗淡下来”“失魂落魄”,说话的语气可能是“声调低沉”“有气无力”;“久别重逢”则要表现出激动的心理,可能是冲上前去紧紧拥抱,或是大力握住对方的手,还可能说话时语调高扬。(3)让学生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写好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是否表达出人物的内心”这一标准展开评价。◎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2.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3.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过程一、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1.让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明确要求。2.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体会表达效果。(1)让学生自由朗读例句并思考: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课件出示两个例句)  预设:例句1:写沃克医生手术时不同于以往的紧张状态。例句2:写这件事令“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一笑而过。(2)追问:两个例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两个例句都是先写这个人平时的表现,后写这个人此刻不寻常的表现,并运用“一向……这次”“平时……可是这件事”等句式将前后紧密联系起来。(3)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210 手术台上,沃克医生双手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自由读这两个句子,与原句对比,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原句以平时的表现作铺垫,更能突显此刻表现的特别之处。3.结合例句,引导学生仿说句子。(1)课件出示几组主题。老好人发火细心的他在考试中频频出错乐天派的她突然变忧郁(2)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主题,抓住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表现练说。(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让学生发现句子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之后,再进行练说,能让学生由此及彼,迅速掌握这一表达形式。二、学习“书写提示”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书写范例,明确这一次“书写提示”的学习内容是规范书写一篇文章。2.让学生自读范例旁边的要点提示,对照范例,说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标题和作者各占一行,居中。(2)每段另起一行,开头空两个字符。(3)点号不顶格书写。(4)字的间距要均匀。3.教师选择篇幅适当的文章,让学生在横格纸上抄写。4.学生围绕书写要点自评,然后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三、学习“日积月累”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节奏。210 2.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意。(1)同桌讨论,说说诗歌的大意。(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不理解的词句。①羌笛:边塞流行的一种乐器。②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寓意别情。③烟花三月:指暮春时节、花开之季。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预设:通过《凉州词》的前两句,想象边塞的荒凉,体会诗中流露出的思乡的愁怨;通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后两句,想象一叶小舟在江面上逐渐远去的景象,感受诗人目送友人时的离情别绪。4.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并试着背诵。◎板书设计13.人物描写一组1.认识“嘎、绊”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手疾眼快”等11个词语。2.能结合三个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3.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1.能结合三个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2.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相关课件。210 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嘎、绊”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手疾眼快”等11个词语。2.能结合《摔跤》《两茎灯草》中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预设: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武松,多愁善感的林黛玉……2.教师小结: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今天,我们将走进一组描写人物的课文,去感受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特点。二、认读生字词,明确文章三个片段运用的描写方法1.学生结合预习成果,自主交流“嘎、绊”等生字的识记方法。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2.指导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有的和动作有关,如“跤”“搂”“挠”“扳”“剃”,也有的和人体器官或外貌有关,如“腕”“腮”“疤”“喉”“咙”。可以分类识记、练写。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三个片段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文中的主要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每个片段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然后试着填写下面的表格。210 4.学生分组合作,找出主要人物,概括其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填写在表格里。(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2)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5.过渡:根据不同片段的描写方法进行归类,本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运用动作描写的第一和第三个片段。借助表格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课文内容,了解三个片段展现了三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物及其特点,同时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为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作好铺垫。三、指导学习《摔跤》,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1.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将文章划分为两部分:这是发生在小嘎子和小胖墩儿之间的一场摔跤比赛。根据题目,文章从哪里开始具体写摔跤比赛的过程?210   预设: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2.引导学生阅读后半部分,初步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1)读课文后半部分(从“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圈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2)指名表演文中摔跤场景:请一位同学读文章内容,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文中的小嘎子和小胖墩儿。表演的同学要注意演出人物的动作。(3)引导学生思考、提炼描写人物动作的作用:你觉得他们的表演是否贴近文章内容?是怎么做到的?  预设:他们的表演抓住了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4)小结:这部分内容,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观看了一场摔跤比赛。可见,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生动地再现场景。3.引导学生再读文章,体会小嘎子的机灵。(1)初读文章之后,我们能感受到小嘎子是个机灵的孩子。那么,文章是怎么表现出他的机灵的?再读文章,找出相关的内容说一说。(2)学生自由阅读并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小嘎子抓住对手小胖墩儿“傻大黑粗,动转不灵”的特点,“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是想把小胖墩儿转迷糊,以寻找进攻的时机;小嘎子“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是想使巧招取胜。(板书:小嘎子蹦来蹦去钩→机灵)(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体会小嘎子的机灵。提示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可以通过语速的急或缓,声音的强或弱来读出想强调的内容。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绊”的字音,并理解“冷绊子”指乘人不备时,暗中耍手段的行为。(4)教师小结:从小嘎子一连串的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机灵劲儿。可见,动作描写能突出人物的特点。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小胖墩儿的沉着。(1)启发思考:通过刚才对小嘎子表现的品读,你觉得这场比赛谁更有可能获胜?实际上呢?  预设:看上去小嘎子能获胜。他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比赛规则,选用了自己擅长的战术。但结果却是小嘎子输了。(2)过渡:主要人物的描写很重要,次要人物的描写也很重要。210 (3)小嘎子明明看上去能赢,为什么会输呢?  预设:小嘎子的强项在小胖墩儿身上不管用,且他沉不住气,出击失败,结果弄巧成拙了。小胖墩儿沉着应对,凭着自己力气大反击成功。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6.教师总结:通过《摔跤》这个片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可以生动地再现情景,更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使描写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四、指导学习《两茎灯草》,再次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1.让学生自由读片段《两茎灯草》,边读边想:严监生临死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教师相机指导多音字“监”:表示“古代官府名”时,读,如,国子监,监生;表示“从旁察看,监视”“牢狱”时,读,如,监考、监视。2.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画出相关语句,说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些动作的。(1)组织学生交流。①当看到桌上点着灯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②当大侄子没猜中原因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③当二侄子没猜中原因时,“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④当奶妈误解他的意思时,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⑤当赵氏终于道出他的心思时,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2)追问:句子中主要写了严监生的哪些动作?(相机板书:伸着两个指头摇头)3.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个片段,揣摩严监生的心情,体会人物特点。(1)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严监生的心情。  预设:焦急、气恼。(2)引导学生从严监生的动作、心情中,感受并概括他的特点。  预设:吝啬。4.教师总结: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几个动作把严监生极其吝啬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将两篇同是以动作描写为主的片段相比较,《摔跤》侧重于一组动作描写,《两茎灯草》210 侧重于典型动作描写。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体会典型动作描写的作用也是突出人物的特点。◎板书设计◎课时目标结合《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1.《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这部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2.课件出示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猫城记》《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3.谈话揭题:祥子是《骆驼祥子》中的灵魂人物,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年轻时的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就是选自《骆驼祥子》。(板书课题: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二、指导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交流过的内容,明确本文运用了外貌描写,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思210 考:作者侧重描写了与祥子外貌相关的哪些内容?  预设:第1自然段对祥子的体格和装束进行了整体勾勒,第2自然段细致描写了祥子的脸。2.指导学生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祥子的体格和装束是怎样的,了解外貌描写能够交代人物身份。(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概括祥子的体格和装束。①体格方面:身材很高大,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宽而威严的肩,“出号”的大脚。  指导学生理解“出号”就是形容特别大。②装束方面:把衣服杀进腰,下穿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杀进腰”的意思是把腰勒得细一些。(2)第1自然段通过对祥子的体格和装束的描写,表现了祥子怎样的特点?  预设:高大健壮。(3)引导学生思考:从祥子的体格和装束上,你知道祥子是做什么的吗?  预设:老北京的车夫就是像这样穿着打扮的。(4)小结: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外貌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祥子的脸是怎样的,了解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作用。(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概括祥子的脸的特点。  预设: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短而粗的眉,剃得发亮的头,没有多余的肉的腮,几乎与头一边儿粗的脖子,红扑扑的脸,颧骨与右耳之间有一块疤。(2)这样的祥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结实硬棒、充满活力。(3)祥子到底对自己的模样满意吗?  预设:他对自己的模样是满意的,他对自己这样一个结实硬棒、充满活力的身体感到自信。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硬棒”就是结实有力的意思。(4)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祥子的结实硬棒、充满活力。(5)教师小结:通过外貌描写,祥子高大健壮、充满活力的样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总结210 老舍先生善于写人,他善于调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在作品中运用“京味儿”的语言,使人一读其作品就能感受到当中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老舍也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读,他的语言是活的。”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这部小说。四、布置作业留心观察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的活动,选择一位同学重点观察他的各种表现。◎板书设计14.刷子李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刷子李的特点。3.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相关课件。2课时210 ◎课时目标1.认识“浆、傅、袱、蘸”4个生字。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刷子李的特点。3.概括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知道写人物时,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教学过程一、结合课题,初步感受人物特点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收录了近20篇作品,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刷子李。(板书课题:刷子李)2.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刷子李的特点。刷子李是天津人。在天津,人们喜欢把某一行有绝活的人,用他们的行当加姓连在一起称呼。叫的时间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当当响。3.引导学生交流:“刷子李”这个名字,说明了他的什么特点?  预设:刷子李粉刷技艺高超。二、初读课文,概括作者所选的典型事例1.认读生字词。2.指名读,分组读,注意“师傅”和“包袱”这两个词的后一个字读轻声。“露馅儿”要注意儿化音的读法。3.学生交流不太理解的词语。4.重点指导“馅”和“傻”的书写。  学生先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顺,再由老师范写,最后学生练写。特别注意“馅”的右下部是“臼”,不是“白”;“傻”的右下部是“攵”,不是“又”。5.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以谁的视角来叙述的。  预设:文章是以曹小三的视角来叙述的。(2)再读课文,以曹小三的视角概括事例。210   预设:刷子李新收的徒弟曹小三对有关刷子技艺高超的传说一直半信半疑。学徒第一天,他跟随师傅去给新房刷浆,亲眼看到师傅的绝活后,不由得对师傅佩服至极。6.小结:课文以曹小三的视角来叙述,通过他观察师傅刷墙,印证了传说是真的,来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看来要把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很好地表现出来,首先要选择典型的事例。三、研读描写刷子李的语句,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1.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交流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在具体叙述事情时,可以用上哪些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呢?  预设: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2.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刷子李的语句,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刷子李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他的技艺高超的?(1)学生默读课文第3~11自然段,找出描写刷子李的语句。(2)学生交流找出的句子。①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从对刷子李刷墙时的装束和动作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对刷子李刷墙时的装束和动作的描写,与课文开头介绍的刷子李刷墙的规矩相照应,表明关于刷子李的传说似乎一点儿都不假。②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悠然”的意思。  让学生做一做动作,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刷子李刷墙时的轻巧。  引导学生抓住“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感受刷子李刷墙时的动作很有节奏感。  这是对刷子李刷墙时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刷子李刷墙时的轻巧和节奏感,以及技艺的娴熟。③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210 屏障。  刷过的墙面的效果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刷过的墙面的效果是平整、雪白,我从中体会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④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⑤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从刷子李的两处语言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到了刷子李对自己高超技艺的自信。3.小结:我们跟随着曹小三观察了刷子李的装束、言行,体会到了刷子李的技艺是如何的高超。通过品读直接描写刷子李外貌、言行的句子,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了解作者在写人的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认识“馅、诈、怔”3个生字,会写“浆、傅”等9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2.能结合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刷子李的特点。3.知道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联系经验提出问题210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作者是通过描写刷子李的什么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呢?  预设:装束、动作、语言。2.课文对刷子李的言行、装束描写得并不多,更多的是描写曹小三的心理活动和举止,这是为什么呢?描写曹小三和讲刷子李技艺高超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继续来学习课文。二、再读课文,梳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3~11自然段,找出描写曹小三心理变化的语句。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提示学生读好“露馅儿”的儿化音;用组词的方法区分“诈”和“昨”;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发怔”的意思是发呆、发傻。3.学生交流找出的语句,梳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①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②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③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④曹小三发怔发傻。三、了解曹小三心理变化的原因,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1.过渡:作者把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写得这么具体,这和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有什么关系?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曹小三心理变化的原因。2.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曹小三心理变化的原因。3.组织学生交流。①半信半疑:传说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②崇敬: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③质疑: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④崇敬: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210 4.让学生再读一读描写曹小三心理变化及其原因的句子,思考并交流:从曹小三由半信半疑到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从两次质疑中,能感到传说中的高超技艺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从两次崇敬中,曹小三印证了传说是真的,可见刷子李确实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超技艺。(1)追问:曹小三是如何印证的,结果如何?  预设:他“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结果在发现了一个白点之后,“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搜索”和“居然”的意味。(3)提示学生用上关联词,把曹小三印证的过程和结果说清楚。  预设:虽然曹小三在刷子李每面墙刷完时就搜索一遍师傅的全身,但是他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都没发现。即使后来发现了一个白点,也不是白浆,而是烟烫出来的一个小洞。因此,曹小三对刷子李高超的刷浆技艺崇敬至极。(4)引导学生联系最初的质疑,想象曹小三当时的心理活动:曹小三发怔发傻,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预设:他心里在想:师博真是太厉害了,传说都是真……5.小结:作者通过描写曹小三对师傅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刷子李刷墙技艺之高超。这种描写方法叫侧面描写。我们在读写人文章时,可以关注描写周围人反应的语句,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特点。6.本课在具体表现人物特点时所用的方法与前一课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本课除了动作、外貌,还描写了主要人物的语言;除了对主要人物作了细致描写,还描写了具体事件中旁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曹小三举动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品读、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描写突出了曹小三看师傅刷墙时内心情感的变化,课文正是通过曹小三对师傅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刷子李刷墙技艺之高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这样的描写对表现刷子李这个人物特点的作用。四、布置作业课外留心观察自己家人的特点,以及最能反映家人特点的事例。210 ◎板书设计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1.能交流、总结写人的基本方法。2.能试着用学过的方法描写一个同学;能列出表现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能试着用学过的方法描写一个同学;能列出表现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相关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围绕本单元课文展开交流,梳理写人的基本方法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篇目主要人物人物特点典型事例主要描写方法《摔跤》210 2.组织学生交流。篇目主要人物人物特点典型事例主要描写方法《摔跤》小嘎子机灵与小胖墩儿比赛摔跤动作描写《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祥子健壮、有活力/外貌描写《两茎灯草》严监生吝啬临死时仍惦记节省灯油动作、神态描写《刷子李》刷子李技艺高超刷墙动作、外貌描写,描写周围人的反应3.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特点。不同点:《人物描写一组》侧重通过直接描写,凸显人物特点;《刷子李》侧重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从侧面来表现人物特点。4.让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梳理、总结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  预设:可以选用典型事例,从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多个角度描写人物,还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5.引导学生回顾《景阳冈》《军神》等课文,说说这两篇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武松、刘伯承的特点。  预设:《景阳冈》主要通过对武松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特点;《军神》210 主要通过对刘伯承语言、动作的描写,以及通过对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的特点。6.教师小结:描写人物在典型事件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是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比较学习,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总结提炼把人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这是本单元学生练习写人文章时主要运用的方法。二、结合“初试身手”进行练笔,尝试写出人物的特点1.引导学生回顾《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作业,小组交流:你观察到了课间休息时哪位同学的表现?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某某同学课间喜欢给大家讲故事,他总是讲得眉飞色舞,表情十分夸张,还一边说一边配上动作,听的人也是个个笑逐颜开。(2)某某同学课间特别安静,他总是坐在座位上,有时拿着一本书在看,有时在沉思,有时趴着休息,很少去楼道里和同学们嬉闹。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方法,写写某个同学在课间的活动,表现出这个同学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练写后,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析。(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①这些例子是否把某个同学在课间的表现具体描写出来了?②哪些例子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这个同学的特点?③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2)师生共同评一评:哪些例子没有充分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提示:用于让学生讨论的例子,要反映出学生在写人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描写外貌时,从长相到穿着一一罗列,人物特点不突出;描写动作时,不能准确使用动词;用平铺直叙地讲述事件代替对人物表现的具体描写。(3)小组讨论,说说怎么修改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特点。(4)小组合作修改某个例子,改后在全班交流,说说修改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改。(5)教师小结。210 仔细观察,对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进行细致描写,是写好人物的关键。(6)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练笔,改后和同桌交流。三、组织学生交流家人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典型事例1.让同桌之间说一说: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典型事例可以表现出他的特点?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1)我的爸爸特别爱看书,他总是会装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路上看,睡觉前也要看一会儿,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都要拿上一本书。(2)我的奶奶手特别巧,她会给我做裙子,还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还能做出各式各样的小点心,又好看又好吃。3.追问:刚才大家交流的这些事例是否能充分表现家人某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了什么特点?4.教师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这件事可以按什么顺序叙述?可以重点叙述什么内容?应该着重进行哪些方面的描写?预设:写爸爸对书的痴迷,可以写他读书时专注的神情,手不释卷的样子,或是谈起书中内容时的滔滔不绝、眉飞色舞……5.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要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还要围绕动作、语言、神态等对人物展开描写。在单元习作中,我们也要注意运用这些方法。6.布置作业:课后继续修改自己的练笔习作,可以把自己的练笔习作读给你写的那位同学听。◎板书设计习作例文与习作1.能结合例文和批注,进一步感知写人的基本方法。210 2.能选择典型事例,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能选择典型事例,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例文和批注,进一步感知写人的基本方法。2.能选择典型事例,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大家还记得吗?  预设:机灵的小嘎子,高大健壮、充满活力的祥子,极其吝啬的严监生,粉刷技艺高超的刷子李。2.过渡:这些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让你写一个人,要具体地表现他的特点,你准备怎么写?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看看从中学到了哪些方法?二、例文引导,总结方法(一)学习例文《我的朋友容容》。1.让学生结合批注,自由阅读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说说例文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例文写了容容“一天没有取到报纸就发脾气”和“给‘我’寄信”这两件事。2.追问:这两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容容的什么特点?写这两件事的时候,例文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210 (二)学习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找出文中描写小守门员和观众们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结合批注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穿着深蓝色的运动衣,浅蓝色的短裤,脚穿运动鞋,戴着手套”是对小守门员的外貌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小守门员分腿弯腰、上身前倾的动作,警惕注视前方的神态,特别像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专业运动员,这样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他专注于比赛、尽职尽责的特点。(2)扎蝴蝶结的女孩忍不住站起身来的动作,充分表现出她被比赛深深吸引的状态。3.追问: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预设:(1)小守门员给我的印象最深,他专注于比赛,尽职尽责,有着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特质让我难忘。(2)大个子叔叔给我的印象最深,一群小孩子的比赛,他始终“面带笑容”,津津有味地观看,可见他很有童心,而且很喜欢踢球。(三)对比阅读。1.比较两篇例文,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从描写的角度看,两篇例文都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等。从选材看,《我的朋友容容》选择了两件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表现了容容的天真可爱、忠于职守、好奇心强的特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则是选取了足球比赛的一个场景,描写了众多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2.让学生自主阅读单元习作的内容,明确本单元习作的要求:要选择典型事例,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角度的细致描写,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210 3.教师提示:这两篇例文所选择的典型事例,以及对人物进行的细致描写,都值得在习作中学习、借鉴。三、交流素材,选取典型事例1.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叔叔的记忆力超群”的选材进行分析、比较,知道要表现人物特点首先要选择最能表现任务特点的典型事例。(1)让学生说说对“超群”的理解。  预设:“超群”指的是远超正常人的水平。(2)思考并交流:哪些事例能体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为什么?  预设:事例1和事例4最能体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因为读完故事书就能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只看一遍地图就能一点儿不差地画下来,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3)追问:为什么事例2和事例3不能体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预设:能记住昨天听到的一句话,能记住别人的生日,这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是很平常的。2.回顾“初试身手”部分描写同学的练笔成果和列出的表现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想想其中哪些人的特点比较明显,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和身份,并简单概括这些人的特点。3.选定一个最想介绍给大家的人,思考:他的特点是什么?哪些事例可以很好地表现他的这个特点?并用一两句话简要写出人物、特点及选取的事例。(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2)教师在巡视时有针对性地搜集一些例子,再组织全班围绕“这位同学选取的事例是否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进行辨析。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选择的事例,并根据所选事例的叙述顺序编列习作提纲,并提前想好可以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从而表现其特点。通过比较教材上的四个事例,引导学生辨析能表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材料,既为学生修改自己所选的事例提供了方向,也让学生明确写作时想到合适的材料后可以通过比较辨析,选择最合适的事例。四、布置作业课后根据自己的习作提纲完成习作。◎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2.能根据习作要求,参考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过程一、回顾习作要求,展开自评、互评1.指名说一说我们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预设:要选择典型事例,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角度的细致描写,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2.让学生结合习作要求,根据评价表对习作进行自评、互评。习作自评互评表评价项目内容描写评价要求事例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特点采用恰当的描写方法自评☆☆☆☆☆☆互评☆☆☆☆☆☆互评修改建议(1)学生通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评价表进行自评并将修改的思考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习作旁边。(2)组内互换习作,根据习作评价表进行交流,并将讨论后的修改建议写在评价表上。(3)教师巡视,相机点拨。210 二、以典型习作为例,组织全班点评1.选择一篇优秀习作在全班展示。优秀习作示例:爱唠叨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人总是在我身边唠唠叨叨。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我的妈妈。每天早晨七点,我的专属“起床铃声”便会准时响起:“快起床,快起床!赶紧起来,不然上学就要迟到了。”于是,我匆忙爬起来穿好衣服。看我穿戴完毕,妈妈接着说:“快去刷牙、洗脸,脸要洗干净,牙要刷白净,快!”妈妈的话像鞭子一样把我赶到了卫生间。我刚从卫生间出来,妈妈的唠叨又开始了:“快来吃早餐,这个荷包蛋、这两块点心都要吃掉,再喝完这杯牛奶,还有这些水果也要吃下去,这些对你的身体有好处,吃饱喝足,等会儿上课才有精神。”妈妈的话像连珠炮似的朝我射来,我只好加快吃饭的速度。等我吃完早饭,妈妈就又开始唠叨了:“出门前记得戴好红领巾啊,书本都带了没有……”直到我逃似的离开家,她还追到门口,大声喊道:“走路的时候要注意路上的车,过马路时要先向两边看一看,没有车时才能通过。到了学校,要认真学习,专心听讲,要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记住了吗……”妈妈不但在生活上爱唠叨,在我的学习上也爱唠叨。每天吃完晚饭后,是妈妈唠叨的“黄金时刻”。这不,她又开始了:“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数学课上你一定要认真听讲,不懂的要及时问老师,而且数学是一门很精细的课程,数据不能有一点儿差错。还有语文阅读题要回答完整,不要粗心,如果因为粗心而失分,就太可惜了。你看这次就是因为你粗心大意没拿到优,你要从中吸取教训。还有……”“妈妈,你说了这么久口渴了吧,我去给你倒杯水。”幸亏我及时打断了妈妈的唠叨,不然她又要说个没完没了了。唉,妈妈可真爱唠叨,但我知道,妈妈的唠叨里藏着对我的爱。2.根据习作评价表,组织学生交流对这篇习作的评价和建议。(1)教师明确评价重点:①是否选取了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②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一是描写的内容是否能表现人物特点,二是描写的方法是否多样化。(2)组织学生交流。3.选择学生习作中存在典型问题的片段,全班交流、评改。210 (1)提示:可选择体现不同问题的学生习作片段,引导学生交流。如,所选的事例不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单一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或者神态等。(2)让学生阅读片段后,说一说问题在哪里、可以怎么修改。师生共同修改其中的一两个段落。4.让学生再读自己的习作,结合前面的点评交流进一步修改习作,并誊写在习作本上。◎板书设计15.自相矛盾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相关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10 1.激趣引入:说起寓言故事,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2.学生自由交流。3.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难一》。(板书课题:自相矛盾)5.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6.学生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形或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7.指导书写“矛”和“盾”。提示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让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句中的停顿。2.指名读,教师适时指导“吾、弗、夫”等字的读音。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把故事读通顺。4.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正确停顿,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标出停顿。(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内容,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3)指名分句读,再全班齐读。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猜测意思。2.同桌合作学习,疏通文意。210 3.全班交流。(1)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①教师相机点拨难理解的字:“者”是“……的人”的意思,“莫”是“不”的意思。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誉”的意思,并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结合“陷”的注释,可以知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楚人在夸耀自己的盾,从而推断出“誉”是“称赞”的意思。③指名学生说说句意。  预设: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2)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  让学生朗读后说句意。  预设: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它不能刺破的东西。”(3)引导学生理解第三、四句话。①教师相机点拨难理解的词语:“何如”是“怎么样”的意思。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弗”的意思。  预设:联系上文中楚人和围观者的对话,可以猜测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大意是楚人答不上来,进而可以猜测出“弗”的意思是“不”。③指名学生说说句意。  预设: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4)引导学生理解第五句话。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  预设:结合前文可知“不可同世而立”的东西是盾和矛,再根据常识判断出“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的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种事物,进而明白“立”在这里的意思是“存在”。②指名学生说说句意。  预设:不能被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4.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课文一共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  预设: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四句话是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话是揭示一个道理。5.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210 (1)教师提示: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楚人在闹市叫卖的场景,也可以根据插图想象楚人和围观者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楚人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围观者的表现,把故事内容讲得更丰富。(2)全班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梳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已掌握的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避免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四、理解寓意,背诵全文1.结合楚人和围观者的对话,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楚人发现自己所说的话前后是有冲突的,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无法应对。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预设: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着读出恰当的语气,并熟读成诵。◎板书设计16.田忌赛马1.认识“策、荐”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5个字,会写“赏识、脚力”等8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3.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210 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策、荐”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5个字,会写“赏识、脚力”等8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及其身份的转变;说清田忌获胜的原因。◎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探究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2.引导学生质疑:田忌与谁赛马?结果如何?  预设: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赢得了比赛。3.学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司马迁和他所著的《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生字。(1)学生自主交流本课要认识的字,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的。(2)学生自主交流本课要写的字,说说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点拨难点:①写“赢”字的时候,“亡“口”“月“贝”凡”几部分的占位比例要协调,大小要适当,上面的“亡”和“口”要扁一些,下面的“月”“贝”“凡”要窄一些。②“策”的下半部分不要写成“束”。③“擦”字右半部分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笔画间的避让。2.认读生词。210 (1)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2)学生交流不太理解的词语。3.把握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除了比赛之外,课文还写了什么?(2)全班交流。  预设:写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是第10-14自然段,除此之外课文还写了赛马的背景条件、孙膑给田忌献策等内容。4.先介绍孙膑,然后指导学习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1)过渡:孙膑在课文中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使田忌反败为胜,巧妙地赢得了比赛。(2)补充资料,介绍孙膑。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曾和庞涓是同窗,因受庞涓迫害受膑刑,身体残疾。后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军事理论。(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门客”“赏识”的意思。(4)提问:后来孙膑的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5)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引荐”“军师”的意思。三、深人学习赛马过程,借助图示说清田忌获胜的原因1.过渡:孙膑从一个“门客”最终成为齐威王的“军师”,这与他为田忌献策赢得赛马紧密相关。我们先来看田忌与齐威王的这次对阵是怎么进行的。2.组织学生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连一连,再说一说赛马的过程。(1)组织学生交流。①根据图示,说一说二人对阵的过程。210 ②让学生说一说:田忌比赛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可以联系赛后齐威王说的话,思考田忌获胜的原因。  预设:因为田忌有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因为有人给他出谋划策……(2)小结:正是因为孙膑让田忌刻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才稳操胜券。可见,孙膑在这次比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四、引导质疑,教师小结1.引导学生质疑:读到这里,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试着提出两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预设:(1)孙膑怎么会想到这一计策的呢?(2)孙膑起了什么样的关键作用?2.小结:孙膑是怎么想到这么巧妙的计策的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本环节借助课后习题中的对阵图指导学生理清赛马的过程,便于学生根据对阵图理清田忌赢得比赛的原因就在于有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同时指导学生建立起这一策略与孙膑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孙膑这一人物在赛马中的关键作用。◎板书设计◎课时目标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能联系孙膑观察到的情形,结合赛马对阵图,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孙膑的出谋划策下,田忌在赛马时赢了齐威王。这次赛马是怎样对阵的?田忌获胜的原因是什么?210 2.引导学生思考:孙膑是使田忌在这场比赛中获胜的关键,他的计策是从何而来的呢?二、学习第3~13自然段,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1.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1)指名分角色读对话。(2)让学生用概括的话说一说:孙膑对田忌说了什么?田忌的态度是怎样的?  预设:孙膑说他有办法能让田忌获胜,田忌一开始不明白,后来决定信任孙膑,全听他的。(3)引导学生抓住田忌的话以及提示语“有些不明白”和“全”,读出田忌语气和态度的变化。(4)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田忌决定“全听”孙膑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田忌很赏识他;孙膑胸有成竹。(5)让学生再读孙膑的话,说说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6)抓住“保证”请放心”“一定能”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好孙膑“胸有成竹”的语气。2.引导学生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孙膑已经胸有成竹,他是如何想出计策的呢?(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并交流:孙膑通过观看赛马,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马的脚力相差不多,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2)引导学生推测孙膑的想法,小组交流: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孙膑,发现了这些客观条件,你会想到些什么?再读读描写比赛过程的内容,并借助对阵图,试着说说孙膑是怎么制定出这个计策的。(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预设:两人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如果用同等级的马去比拼,胜负还是难以预料。②追问:既然不能这样对阵,孙膑想出了什么办法?这样对阵,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预设: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最后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对阵的话,就能实现三局两胜,从而保证最终的胜利。(4)教师小结:通过孙膑的妙计,田忌用的还是原来的马,只是有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就使田忌顺利赢得了比赛。210 3.从孙膑的思维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孙膑是一个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而且足智多谋的人。本环节抓住一个“发现”、一个“办法”,指导学生联系赛马的过程来推断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对阵图说清楚。这样,学生的判断才能有依据,表达才能有抓手。4.让学生再次朗读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并体会田忌在比赛中的态度变化。(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9自然段,教师提示学生读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2)引读第10~14自然段,让学生说一说:赛马的时候,田忌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一场输了:“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第二场赢了:“微微一笑”。最后一场赢了:“满意地笑了”。(3)追问:田忌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因为田忌听了孙膑的计策后,也已经胸有成竹了,输了第一场是意料之内的,所以他并不着急;第二场虽然赢了,但胜负还未分,所以他只是微微笑了一下;最后获胜后,他才露出满意的微笑,表示计策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三、课外拓展,语言实践1.创设情境:当齐威王知道田忌赛马的计策是孙膑谋划提出的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2.学生分角色练习。3.扩展阅读:历史上还有不少像“田忌赛马”这样的故事,课后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与同学分享。四、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把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210 ◎板书设计17.跳 水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1.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2.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210 词语。2.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大意。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跳水运动员比赛时的视频。2.引导学生了解“跳水”这一比赛项目。3.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比赛吗?跳水比赛给你们怎样的感觉呢?(优美、柔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跳水”,可它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跳水比赛哦,而是一场惊险的营救计划。(板书课题:跳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读生词。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2.指导生字。(1)学生自主交流本课要识记的字,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的。(2)学生自主交流本课要写的字,说说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点拨难点:  注意“艘”右上部分的笔顺和“肆”的横向笔画间距的匀称。3.引导学生提炼课文内容要点。(1)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以“水手拿猴子取乐”为例,用一句话说清楚人物之间发生的事。(2)组织学生交流,概括人物之间的故事。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被水手救起4.引导学生依据内容要点,找到相应的自然段,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1):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2-4):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210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被水手救起。三、联系故事的起因和经过,了解孩子心情的变化,理解水手的“笑”的作用。1.让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能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然后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他当时的心情,并在相应语句旁作好批注。教师巡视指导。(1)全班交流能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①他也笑得很开心。②孩子哭笑不得。③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④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⑤孩子气极了。⑥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2)全班交流自己批注的词语。  教师提示:文中有概括心情的词语,可以直接引用,如“开心”“哭笑不得”,没有的就需要根据情境调用已有的积累,选择合适的词语。①借助“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的批注,指导学生选用恰当的词语。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猴子做了什么举动,使得“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预设: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个孩子,面对猴子如此放肆的举动,你会是什么心情?  预设:生气。  小结:此时孩子的心情就可以用“生气”来概括。②引导学生交流“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极了”两处的批注。①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②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210   这两处都是在说孩子“生气”,但“生气”的程度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预设:不一样,程度是递增的,从“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样的表述来看,孩子已不是一般的“生气”,而是“恼怒”了;之后,“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可见,此时的孩子已经失去了理智,非常“愤怒”。  小结:这两处孩子的心情可以分别用“恼怒”和“愤怒”来概括。③引导学生联系孩子的处境,交流“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的批注。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预设:这时候水手们都吓呆了,有的人还大叫起来,叫声惊醒了孩子,孩子这才发现自己的处境是多么危险可怕,这时孩子的心情可以用“害怕”来概括。(3)教师小结:孩子的心情变化依次为:开心→哭笑不得→生气→恼怒→愤怒→害怕。2.引导学生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1)孩子心情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预设:猴子。  追问:除了猴子,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心情的变化?  预设:水手。(2)请从猴子和水手这两方面将孩子心情一步步变化的原因说清楚。  预设:孩子“很开心”是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头上,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孩子生气是因为猴子咬、撕他的帽子;孩子恼怒是因为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孩子愤怒是因为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挂在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孩子害怕是因为他站的位置非常高,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在甲板上。(3)教师小结:猴子的放肆举动,水手们的哄笑,都刺激着孩子,考验着他的自尊心,最终使他情绪失控,不顾后果地走上险境。可见,水手们的“笑”也是促使孩子不顾一切去追猴子的原因之一,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10 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采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出孩子心情变化的过程,并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根据猴子和水手的表现,提炼出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边读边悟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2.能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故事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1)孩子为什么会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的横木?(2)他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3)面对这样危险的处境,是谁救了他?2.学生独立思考。3.全班共同交流回顾。4.导入: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去看看船长是怎样救下孩子的。二、联系故事的结果,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1.教师引导: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用什么方法使孩子脱离了险境?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句子,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在书上作好批注。210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1)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然后全班齐读。(2)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从“本来、立刻、快”这几个词中体会到船长作出决定的时间短、速度快,感受到了船长的果断、机智、镇定。(3)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真的会开枪吗?  预设:父亲不会开枪,父亲只是用枪逼迫儿子跳水。2.指导学生结合船长出舱时观察到的情况,揣摩他逼孩子跳水时的想法。(1)引导学生思考:船长观察到了哪些情况才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的?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信息:①不利的状况:孩子正心惊胆战地站在横木上,横木下是硬邦邦的甲板。②有利的条件: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自己手里有枪。(2)指导学生依据提炼的信息,揣摩船长作出决定时的想法。  预设:孩子站得那么高,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风平浪静的,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水里,才会有一线生机,还是用枪逼他跳水吧。  追问: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预设:一是跳进海里,海水有缓冲作用,孩子不至于摔死。如果摔在甲板上,必定粉身碎骨。二是当时风平浪静,人跳进海里不会被海浪吞噬,容易被救起来。三是勇敢的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抢救孩子的人多,把握大。(3)让学生再读描写船长言行的句子,读出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3.你从船长的表现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预设: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慌,要冷静地想办法解决问题。4.教师小结:船长看见儿子身陷险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镇定、果断地想到了逼迫孩子跳水的办法,最终成功救下了孩子,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三、梳理全文,讲述故事210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尝试完整讲述《跳水》这个故事。  提示:(1)要交代特定的环境。(2)要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3)要讲清船长在危急时刻怎么说,怎么做。2.四人为一小组,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练习讲故事)3.小组推选成员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板书设计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1.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相关课件和视频。2课时◎课时目标210 1.能借助提示,确定探险的地点和目的,组建探险团队,选择随行装备。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和求生的过程编写成提纲。◎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引导学生交流:你们喜欢探险吗?读过有关探险的书吗?(学生交流探险故事,简要描述惊险的故事情节。)2.播放《海底两万里》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有什么感受。3.导入:我们虽然不能去探险,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今天,我们就来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板书课题:神奇的探险之旅)二、确定探险地点,明确探险目的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实际简要介绍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等地的环境。预设:(1)茫茫大漠:广阔无边,地面完全被沙子覆盖,气候瞬息万变,昼夜温差大,是个干旱缺水、植物稀少、少有人烟的地方。(2)热带雨林:面积广阔,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到处都是参天大树,树冠浓密,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和多种动物的栖息地。……2.引导学生交流:你想去哪儿探险?为什么?  预设:(1)我想去热带雨林探险,探究那些奇花异草的奥秘,比如能“吃”昆虫的猪笼草。(2)我想去海中荒岛探险,像电视里的探险家一样过几天荒岛生活,挑战自己。3.师生共同归纳探险的目的:探索未知、挑战自我……引导学生交流探险的地点和原因,旨在让学生明白,无论去哪里探险,都是有目的的,从而也确立了写作的目的,为后文的习作作铺垫。三、组建探险团队,选择随行装备1.引导学生思考探险前要作哪些准备,相机逐条出示教材中的内容。2.出示教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组建团队。(1)让学生说说表中人物都有什么特点。210 (2)学生根据探险地点和人物特点,选择探险队员,并交流理由。  预设:①我想去茫茫大漠探险,我希望跟见多识广的向导和好奇心强、性格活泼的妹妹一起去。因为沙漠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向导对当地的地形比较熟悉,也有应对突发事情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远离危险。好奇心强、性格活泼的妹妹会使我们的探险之旅充满乐趣。②我想和知识渊博的生物学家、胆子大的表哥一起去热带雨林探险。因为热带雨林里的奇花异草繁多,生物学家可以带我们去认识它们。如果遇见有毒的植物,他还能提醒我们注意。我比较胆小,有胆子大的表哥在一起,能让我勇敢起来。(3)教师小结:选择队员时,要考虑到探险的地点和人员的能力,还可以选择和自己在性格方面互补或兴趣方面相投的同伴。3.出示教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准备装备。(1)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提到的装备都有什么作用?适用于哪些环境?  预设:①不管去哪里探险,地图和指南针都是需要带的,它们能指引路线,帮助我们辨别方向,避免迷路。②饮用水能帮助我们及时补充水分,去沙漠、荒岛这种干旱缺水的地方要多准备一些。(2)请学生结合各自探险的地方,选择适当的随行装备,并说说理由。  预设:我想去热带雨林探险,准备带上地图、指南针、饮用水、食物、药品、打火机、衣服、刀具。地图、指南针是用来指引路线、辨别方向的,饮用水和食物是生活必需品,药品是应对突发疾病用的。热带雨林潮湿闷热,带上打火机,可以生火把衣服烘干,还要准备一些干净衣服。带刀具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用来劈开拦路的藤蔓,保证队伍顺利前行。(3)教师小结:所带的装备也要与探险的地点之间建立起联系,还要注意适量。4.完成表格。把以上内容填入表格,开始我们的探险之旅吧!210 引导学生根据探险地点,结合人物特点,选择同行的队友和适当的装备,这既训练了学生把握习作提示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又为后续提炼习作评价要点作了铺垫。四、以沙漠探险为例,编写提纲,提炼评价要点1.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探险的条件。探险的目的:寻找一种具有神奇生命力的千年古树——胡杨。探险的地点:广袤的沙漠。同行的人物:生物学家李叔叔、胆大的表哥。所选的装备:指南针、地图、饮用水、食物、药品、帐篷、刀具、打火机。2.引导学生围绕“无火做饭取暖”这一情况,想象遇到的困境和解决的方法。(1)学生自由想象团队遇到的困境,并展开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判断想象的合理性。(2)指导学生完成提纲。如:夕阳西下,大家正准备烧火做饭,搭建帐篷,可装备中唯一能生火的打火机找不到了。沙漠昼夜温差大,天色渐暗,气温骤降;大家又已经进入沙漠腹地,没有足够的体力返回出发地。(3)指导学生提炼要点:困境想象合理;体现处境的危险。(4)让学生编写脱险经过部分的提纲。①教师相机补充钻木取火的图文资料,学生小组讨论脱险的办法。②各小组选派组员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或补充。  提示:交流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脱险方法的合理性、团队成员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所带装备的运用情况等。③课件出示提纲范例。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要钻木取火,让我们去寻找易燃的东西。生物学家找来质地坚硬的树枝,用它做简易的钻火工具。生物学家开始钻木取火,可是钻了很久,不见冒烟。天色越来越暗,我和表哥又饿又冷,焦急万分。生物学家继续快速钻动,木屑终于开始冒烟,引燃了树叶。我们用最原始的生火方式取火,做饭、御寒。210 (5)让学生把提纲与小组讨论的脱险过程进行比较,师生提炼评价要点:脱险过程是否体现了人物特点,脱险的方法是否合理,脱险的经过是否清楚。3.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在沙漠探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险情,说说探险的结果和收获,凸显探险之旅的神奇。本环节的教学,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遇到的困难和求生的方法,利用列提纲的方式完善探险内容,并从中提炼出本次习作的评价要点,为学生完成习作提供方法上的支持。五、展开想象,编写习作提纲1.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想象自己在探险之旅中“遇险”和“脱险”的经过,并编写成提纲。2.编写完成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学生自主修改提纲。提示:评价时,教师可先对探险的目的、地点、人物、装备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要点评价“遇险”和“脱险”过程的提纲,重点关注步骤是否清楚。六、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提纲,独立完成习作。提示学生注意把“遇险”和“脱险”的过程写具体。◎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能根据要求评价同学的习作。2.能正确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习作的要求: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210 2.今天,我们一起来根据要求修改我们的习作。二、师生点评习作,学生自主修改1.同桌互评习作,教师提示评价要点:2.出示学生习作例文:茫茫沙漠探险记这天,我收到了探险爱好者陈叔叔的邀请函,他邀请我和他一起去世界著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妹妹听说这个消息后,便嚷嚷着要和我们一同前往,我们欣然答应了。就这样,我们三个人带着食物、饮用水、地图、小刀、帐篷等装备踏上了探险之旅。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放眼四周,一片金黄,一丁点儿绿色都没有,似火的骄阳把沙子晒得滚烫。胆小的妹妹扯着我的衣袖说道:“哥哥,要不我们回去吧……”还没等妹妹说完,我就大声说道:“你可真是个胆小鬼,如果我们现在回去,岂不太丢人了?不要怕,哥哥陪着你呢……”安抚好妹妹后,我们在茫茫大漠中继续前进。我们按照地图上的路线走了三天三夜,可眼前还是一片茫茫大漠,带来的水早就喝光了,现在的我们真是口干舌燥。“你们看!那儿有树!”妹妹似乎发现了生命的迹象,她一向心细,总是能够发现新东西。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是“旅人蕉”。“哈哈哈,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陈叔叔一边说一边拿出小刀在“旅人蕉”上划出一道口子。清凉、可口的汁水流了出来,我们迫不及待地喝了几口,还把随身携带的水壶都装满了,这可够我们喝好几天的了。我们又继续往前走。渐渐地,天色暗了下来,于是我们停下脚步,选择了一个平坦的位置,搭好帐篷。正当我们坐在帐篷外欣赏着沙漠的星空时,眼前的天空突然变成了红色,一210 时间狂风四起,黄沙漫天。“不好,黑沙暴!”陈叔叔大叫着让我们将头埋进背包里。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黑沙暴减弱了不少,我们从背包里抬起头,一边吐着嘴里的沙子,一边检查携带的物品,这才发现物品都被黑沙暴卷得不知去向了。举目四望,黄沙仍旧遮着天空,辨不清方向,这让我们背后沁出一层冷汗。幸运的是手机还在口袋里,我们借着微弱的信号,拨通了当地的救援电话,没过多久,我们便登上了直升飞机,回到了安全的地方。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提示学生重点评价“遇到的困境”和“求生的方法”这两部分内容,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并提出建议。4.学生对照习作评价标准,运用“语文园地”中叶圣陶先生修改习作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完后反复读一读,看看是否比修改之前表达得更合理、清晰。5.修改完后小组讨论,汲取他人的经验。6.将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在习作本上。◎板书设计语文园地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内心体验。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210 1.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会把一种情感体验写出来。3.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内心体验。◎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内容。(1)让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①《田忌赛马》中的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跳水》中的船长作出决定时的想法又是怎样的?②《田忌赛马》中的孙膑和《跳水》中的船长的思维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举例说明。(2)学生交流。  预设:①《田忌赛马》中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齐威王和田忌的马实力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三等,如果用同等级的马去比拼,胜负难以预料,但要是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就极有可能实现三局两胜。《跳水》中船长作出决定时的想法:孩子站得那么高,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水里,才会有一线生机,还是用枪逼他跳水吧。210 ②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2.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两个经典的故事,更认识了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当面对问题时,他们善于观察,冷静思考,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采取了正确的应对策略,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方面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本单元所学,另一方面则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习“词句段运用”1.引导学生读第一题的题干,明确要求。教师展开指导。(1)分步出示本题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加点的字,并发现其中的规律。①课件出示第一行词语,让学生说出“坚”和“应”的意思。  预设:“吾盾之坚”中的“坚”是坚固的意思,“坚固”中的“坚”也是坚固的意思。“弗能应”中的“应”是应答的意思,“应答”的“应”也是应答的意思。②课件出示第二行词语,让学生说出“道”和“返”的意思。  预设:“道旁李”中的“道”是道路的意思,“道路”中的“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溺而不返”中的“返”是返回的意思,“返回”的“返”也是返回的意思。③课件出示第三行词语,让学生说出“复”和“守”的意思。  预设:“冀复得兔”中的“复”是重复的意思,“重复”的“复”也是重复的意思。“守株待兔”的“守”是守候的意思,“守候”的“守”也是守候的意思。(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这几组词语在字数上面有何相同点?  预设:这几组词语都是用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加点的单音节词的。210 (3)让学生再读每一组词语,找一找加点字和其释义之间的共同点。  预设:每组词语的释义中都包含了加点字。(4)教师小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我们在理解文言文词语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5)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学生交流加点字对应的词语,并说明理由。教师相机点拨。2.引导学生读第二题的题干和例句,教师展开指导。(1)让学生自读两组例句,并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十秒钟”却说“时间太长了”,而“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那么长,却说“一转眼就过去了”?  预设:“四十秒钟”很短,可“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是因为大家急切地想把孩子救上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那么长,却说“一转眼就过去了”,是因为将时间放到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它是短暂的。(2)教师小结:时间的长短、快慢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下,相同的时间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预设:①第一种情况:比赛完等待结果时,考试完等待成绩时,在机场迎接亲人时,在手术室门口等候消息时……②第二种情况:回顾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活时,学习某种技艺时,翻看自己婴幼儿时的照片时……(4)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体验写一写。(5)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例句:①爸爸出差去了,我非常想念他,虽然他只离开了三天,可我感觉比三个月还要漫长。②比赛结束了,裁判即将宣布最后的结果。这一刻的等待,就像等了整整一个世纪。③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五年的快乐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④我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今天终于拿到了八级证书。回顾七年的学习过程,好像只是短210 短的一瞬间。◎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2.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教学过程一、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1.教师简介叶圣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借助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习这位大师修改作文的方法。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2.让学生读文章的题目和第1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对其做了哪些方面的修改。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1)修改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如“一张”改为“一幅”。(2)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如删去“我越看他”“越”。(3)增添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如增添“教室”。(4)把长句子改为短句子。如将第三句话分解成短句子。210 3.指名读修改后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4.学生分小组,讨论第2、第3自然段和第4~6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怎么改的。5.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1)修改写得不通顺的句子。如将“差不多,教过我们的老师”调换顺序。(2)增添语句,使意思更准确。如在“他”后面增加“走进教室,”。(3)改正错别字和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如将“象”改为“像”,删去两个“扑腾”中间的顿号。(4)合理划分了段落。如将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合并,将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合并。6.指名读改后的内容。7.小结: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运用修改符号,对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准确、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还对语句的表达、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修改后的文章内容合理,语句生动,条理更清楚了。8.补充: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使这位中学生——肖复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9.组织学生进行“我学大师改作文”活动。(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两段话,学生自选一段,自行修改。(2)小组交流,讨论内容,最终定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张画像》,让学生根据文中具体的语句说一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这篇作文的,并自己总结出修改作文的方法。二、学习“日积月累”1.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提供的几组别称及其释义。2.全班交流,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难点并正音。(1)豆蔻年华: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意思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2)及笄:“笄”读作jī,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绾起来。古代女子210 满十五岁时就可以嫁人了,所以要开始绾发。(3)弱冠:“冠”指的是冠礼,是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往往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之义,所以应读作g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有达到壮年。(4)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应该能自立且有所成就了,人到四十岁就应该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了。其中“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5)花甲: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称“花甲”。后来用以形容年纪,指人六十岁。(6)古稀: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后来用“古稀”指人七十岁。(7)期颐: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3.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了这些别称后,你有什么感受?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们?  教师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如,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可以说什么?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岁了,可以说什么?三、布置作业尝试用叶圣陶先生的办法修改自己以前的习作。◎板书设计18.威尼斯的小艇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5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2个词语。210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1.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2.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相关课件和视频。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5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2个词语。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两处表达的好处。4.理解课文第2~4自然段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体会小艇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学习第1自然段1.简介“水上城市”威尼斯。(课件出示威尼斯的相关图片和资料)(1)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预设:威尼斯是一座水城。(2)教师简介: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它是意大利著名的旅游城市,意大利就像只长筒靴,而威尼斯就是这只长筒靴腰上的一颗明珠。2.简介小艇。这种小艇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是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小艇的平底呈不210 对称型,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这样设计,能够使它适应威尼斯纵横交错、并不宽阔的环境。3.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艇”的写法。“”中的横右边不出头,右部“廷”的第二笔横写得长,下面一横写得短。4.简介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代表作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他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5.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预设: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6.小结: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有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人们出行就要靠小艇。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小艇的作用与“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密不可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学生自学生字,交流识记方法。(1)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教师指导易错字,如“艄”读shāo,不要读成xiāo;多音字“哗”在“哗笑”中读huá,拟声词“哗”读huā。(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翘”和“祷”字。提醒学生“翘”字中“尧”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祷”字左部是“礻”,与祭祀有关,不要写成“衤”。2.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3.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写了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坐上小艇游览水城的情趣、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210 小艇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本环节围绕“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展开,通过对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初步概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围绕小艇写了什么,为下文理解这些内容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之间的关系作铺垫。三、学习第2~4自然段,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思考:小艇有哪些特点?2.交流概括。特点一:长、窄、深;特点二:两头翘起;特点三:行动轻快灵活。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并说说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见过威尼斯的小艇,作者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拉近小艇与读者的距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艇的特点。4.课件再次出示小艇的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或加上自己的联想介绍小艇的外形,介绍时要说清它的特点。5.让学生读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1)播放小艇“沿着蜿蜒河道前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景致的独特,体会“说不完的情趣”。(2)让学生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  预设:①即使河道中船只拥挤,船夫也能左拐右拐地驶过,从容不迫。②船夫能快速穿过极窄的地方,还能急转弯。(3)提问:写船夫驾驶技术的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动感,这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关系?  预设:因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日久天长地驾驶小艇,熟能生巧,练就了这身好本领,所以驾驶时技术非常娴熟,也充满自信。四、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坐上小艇游览水城的情趣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210 等的描写,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威尼斯的动、静之美。◎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2.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1.让学生读课文第5~6自然段,体会哪些地方让人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2.组织学生交流第5自然段。(1)让学生梳理: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及其活动。(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信息。人物坐小艇活动商人做生意青年妇女高声谈笑孩子、保姆去郊外老人、全家去教堂210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在写每个人物、每种活动的时候都提到了小艇?  预设: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人们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小艇。(4)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这里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众多小艇灵活穿梭在河道中的样子,生趣盎然,让我们感受到小艇带给威尼斯的活力。3.组织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1)让学生试着将第6自然段划分成两层。  预设:第一层从第6自然段开头到“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第二层从“水面上渐渐沉寂”到第6自然段结尾。  追问:为什么这样划分?  预设:前半部分写的是戏院散场后小艇散去的场面,属于动态描写;后半部分写的是小艇消失后水城沉沉睡去的画面,属于静态描写。(2)让学生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感受到了戏院散场后,小艇散去时水面的热闹。(3)让学生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里的静态描写让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感受到小艇停泊后夜晚的威尼斯十分安宁、静谧。(4)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出了威尼斯从喧闹到寂静的过程,体现了威尼斯“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的特点。4.让学生再次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动、静之美。5.教师小结:从白天到夜晚,威尼斯人的工作与休闲都与小艇密不可分,突出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三、总结全文,拓展阅读1.让学生说说小艇为什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预设:坐在小艇里,有说不完的情趣,船夫的驾驶技术也十分高超。在威尼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小艇,所以小艇成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2.威尼斯很神奇,但凡去过的人都像着了魔似的,对它念念不忘。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1)让学生边读边把片段和课文共同写到的内容圈画出来。(2)完成下面的表格。210 文章游览途经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作者的感受《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威尼斯之夜》(3)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都是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都写了小艇,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板书设计19.牧场之国1.认识“毡、犊”等10个生字,会写“仪、眺”等15个字,会写“仪态、端庄”等16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并摘抄积累。3.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1.能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2.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210 兰”的表达效果。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毡、犊”等10个生字,会写“仪、眺”等15个字,会写“仪态、端庄”等16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并摘抄积累。3.能结合课文第2~4自然段的内容,说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欣赏荷兰风光。(配乐播放荷兰风光组图)2.让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图片说一说:荷兰是个怎样的国家?  预设:荷兰的运河交错,波光粼粼;郁金香高贵典雅,琳琅满目;遍地都是旋转的风车;还有一望无垠的牧场……  小结:所以课文中称荷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3.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牧场之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2.书写指导。①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眺”字:右部“兆”的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210 ②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罐”字:“罐”字右部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一些。③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畜”字:“畜”字上部不能多加“艹”,错写成“蓄”。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荷兰牧场的哪几幅画面?(1)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梳理。①绿色低地上,牛群在吃草。②辽阔无垠的原野上,骏马在飞驰。③绿色的草原上,羊群、猪群、小鸡等动物悠然自得。④傍晚,人们将牛奶运走,入夜后,牲畜都沉睡了。(2)教师小结:前三幅画面描绘的是白天的牧场,最后一幅画面描绘的是傍晚到夜间的牧场。4.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初步思考:为什么文中反复强调这句话?三、读第2~4自然段,体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含义(一)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第一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1.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预设:“这”指的是牛群在绿色低地上专注吃草的样子。2.找出描写牛群吃草的句子。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1)思考:课文是怎么写牛群吃草的景象的?  预设:课文先整体写到了牛群吃草的共同特征——非常专注,再写了一些牛的特殊表现,有“像贵妇人”的牛犊,也有“好似牛群家长”的老牛。(2)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专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像贵妇人”“无比威严”等表达,是将牛群当作人来写,赋予了牛群人的身份、性格,突显了牧场上的情趣。3.结合牧场的环境,想一想:牛群吃草为什么能“非常专注”?(1)组织学生交流。(2)教师归纳:因为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同伴的争食,唯有四周丝绒般的碧绿草原,210 宁静而舒适,所以牛群才能这么专注地吃草。4.教师小结: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用“宁静”“舒适”等字眼,却通过奶牛群体和个体的表现,勾勒出一幅充满闲适气息的画面,表现出了荷兰牧场宁静、舒适的特点。5.让学生带着欣赏之情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第二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1.让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这”在这里又指什么?  预设:“这”在这里指的是骏马在辽阔无垠的原野上飞驰的样子。  追问:牧场上的骏马有什么特点?  预设: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2.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此时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  预设:自由、无拘无束……3.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骏马的自由、无拘无束。4.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第2、第3自然段时,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  预设:先找出“这”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再找到这些事物有怎样的特点,思考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最后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第三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1.根据前面提炼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第4自然段。2.小组交流:作者在这一段中想要表达的“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3.全班交流。  预设:悠然自得、安闲……4.课文第3自然段说“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第4自然段说“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思考:这样的王国属于谁?(1)组织学生交流。(2)教师归纳:牧场是动物的王国,它们才是王国中尊贵的主人。这些描写表现出了“真正的荷兰”自由、安闲的特点。5.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牧场特点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通过对“‘这’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究,了解荷210 兰牧场上的动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象,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含义。◎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2.能结合课文第5、第6自然段的内容,说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的含义,并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荷兰的牧场,感受到牧场之国的牲畜们生活得真悠闲。是什么滋养了这些牲畜呢?  预设:是草原,是运河。2.说一说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  预设: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宁静的、自由的、安闲的。二、读第5~6自然段,体会第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含义1.让学生自由读第5~6自然段,思考:这里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这”指的是什么?  预设:“这”指的是傍晚到夜间荷兰牧场十分宁静的样子。2.引导学生思考:傍晚之后,又有哪些景象表现了“真正的荷兰”的特点?  预设:挤奶人给奶牛挤奶、运奶的车船驶向城市、天地都暗下来后沉睡的牲畜、漆黑的夜晚中发出微弱光芒的灯塔。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在这一段话中想要表达的“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  预设:是人对动物的尊重,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以及由此带来的静谧与祥和。210 4.让学生再读第5自然段,思考:对比白天的牧场,这一段话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荷兰牧场的什么特点?  预设:感受到了傍晚到夜间的牧场更加静谧与沉寂。5.让学生带着这些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三、总结提升1.让学生带着对荷兰牧场的印象,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真正的荷兰”的特点。(1)指导学生交流。(2)教师总结:“真正的荷兰”具有宁静、自由、悠闲的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多少次?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现这几个特点吗?(1)指导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这句话两次出现在自然段的结尾,一次出现在全文的结尾,都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象后油然而生的赞叹;一次出现在自然段的开头,引出要写的景象,也是赞美之情的延续。反复出现这句话,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出对荷兰牧场上安宁、美好、和谐的生活的赞美,还能加深读者对荷兰牧场的印象。3.让学生再一次朗读全文,感受这句话每次出现的含义,体会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加深对荷兰牧场的印象。4.小结: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荷兰的牧场,感受到了“真正的荷兰”的宁静、自由、悠闲。◎板书设计20.金字塔1.认识“译、愧”等10个生字。2.能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3.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210 1.能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2.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相关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组织学生交流:你们见过什么有名的建筑吗?能用一句话来介绍吗?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金字塔)3.课件出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金字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高大、神秘……4.教师简介金字塔。金字塔:方锥形建筑,极似汉字的“金”字,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主要流行于埃及古王国时期,相传是古埃及法老(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埃及金字塔是至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成为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持久的象征之一。5.教师出示两篇短文标题,学生齐读并思考:本课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课文的地方?  预设:本课的形式很特殊,由两篇短文组成,前一篇是散文,重点描绘了夕阳下的金字塔美景,后一篇的形式很特别,有文字、示意图、地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主要介绍了金字塔的相关信息。6.教师提示:后一篇短文是非连续性文本,看似内容不连贯,其实图文之间、语段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的广告、地图、说明书等。二、学习《金字塔夕照》,体会作者的情感1.学习生字。①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210 ②教师提示:“遐”与“暇”“瑕”读音相同,可以组成“遐想”“闲暇”“无瑕”等词语。2.学生自主阅读《金字塔夕照》,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短文主要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观赏时的万千思绪,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的赞美之情。3.学生自主品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田野、沙漠、尼罗河的河水和古老的金字塔都沐浴在夕阳之中。4.学生自主品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时想到了什么?  预设:想到了“金字塔”这个译名中的“金”的来源。5.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感受金字塔的壮观美景,体会作者对金字塔的赞美之情。三、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进一步了解金字塔1.学习生字。①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②教师提示:“黏”读,不要读成;“湛”读,不读;“滥”读,不读;“黄澄澄”一词中的“澄”读。2.让学生观察两个小标题并快速浏览短文,思考:短文的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第一部分“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介绍了古埃及的概况。3.让学生自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这部分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哪些信息?请试着将信息分类。(2)这部分有几幅图片,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3)这部分的批注中的几个问题和文本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4.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预设:这部分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大致位置、大小、重量、建造年代、规模、材料、建造工艺等多项信息。(2)预设:“开罗郊外”的地标指示图点明了胡夫金字塔的大致位置,立体图呈现了塔高和塔基边长,示意图直观地表现出石头之间的结合非常紧密。(3)预设:这部分的四个问题都是由文本内容的“不可思议”之处引发而来的。5.引导学生将信息整合起来,说一说胡夫金字塔的概貌。210 6.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1)完成下面的表格。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尼罗河的基本情况古埃及人的文明成就(2)结合从文字描述和地图中获取的信息,试着解答批注中的两个问题。  预设:金字塔建在尼罗河的附近,可以用船从尼罗河运输石材。古埃及人很可能是利用船只,从尼罗河上游将石材运到下游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地区的。(3)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大胆推测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预设:①尼罗河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这种泥土适合种植庄稼,使得古埃及人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文化和技术,从而建造出金字塔。②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建造金字塔得益于这些方面的知识。③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并且尼罗河的上游还有采石场的遗迹,建造金字塔的石材可能是从采石场通过船只运送过来的。④古埃及人在建筑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说明古埃及人在建筑方面的技术非常成熟,建造金字塔离不开成熟的建筑技术。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梳理短文的相关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四、交流对金字塔的新认识,小结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1.读了两篇短文,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谈谈你的收获。  预设:(1)读了两篇短文后,我知道了金字塔的建造历史悠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被超越。(2)读了两篇短文,我知道了金字塔非常高大宏伟、精巧坚固。2.对比两篇短文的形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1)组织学生交流。预设:①我更喜欢第一篇短文的形式,因为第一篇短文的语言优美,读起来很有画面210 感。②我更喜欢第二篇短文的形式,因为第二篇短文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金字塔的信息,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金字塔。(2)教师小结:《金字塔夕照》一文,侧重帮助读者通过语句想象画面,直接体会作者对事物的情感;《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侧重为读者提供丰富而明晰的信息。◎板书设计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1.能列出讲解的提纲,按照一定顺序讲述。2.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作调整。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作调整。相关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在什么情境中,你曾听到过别人的讲解,或者给别人讲解过?  预设:(1)我在旅行途中听过导游讲解各个景点以及景点背后的故事。(2)我在参观博物馆时听过讲解员讲解展品以及展品背后的故事。210 2.导入:讲解能为听众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本次口语交际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名小小讲解员。二、选择讲解情境,明确讲解内容1.让学生读教材第一段后交流:你想在怎样的情境中作讲解?  教师提示:既可以是教材中列出的三个情境,也可以是其他的情境。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我想在自然博物馆给游客讲解里面的藏品。  教师提示:一般自然博物馆会有动物学部、植物学部、天文学部等,最好挑自己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部分来讲解。  我想给家人介绍故宫。  教师提示:既可以全面讲解故宫建筑的外形特点、内部构造,也可以选择其中最有特色的内容细致讲解。3.教师小结:在选择讲解情境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了解、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他人可能不了解的内容;在确定讲解内容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来设计,既可以全面讲解,也可以针对有特色的地方重点讲解。三、搜集资料,拟订提纲1.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想讲解的内容搜集资料。(1)引导学生回顾综合性学习单元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你搜集了哪些方面的资料?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搜集的?(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我想为来学校的客人讲解学校的校史,所以主要围绕学校的发展历程搜集资料。2.引导学生拟订讲解提纲。(1)课件出示关于讲解博物馆藏品的资料。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  馆区内的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综合陈列馆作为扩建工程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编钟馆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210   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00余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最为瞩目的要数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料中哪些材料与可以列入提纲,哪些不需要?  预设:介绍藏品的数量、种类的资料和讲解的内容密切相关,可以列入提纲;而介绍博物馆的建造历史和建筑布局与要讲解的内容关系不大,可以不列入提纲。②追问:在讲解藏品的时候,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讲?  预设:可以先说说博物馆内一共有哪几类藏品、数量有多少,然后具体选择几个有特色的藏品进行重点讲解。③继续追问:如果是讲解故事、人物或景点,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讲?a.学生交流。b.教师相机点拨:讲解特定事件的,可以列出事件发展的线索;讲解人物时,可以列出人物的生平履历;讲解景点的,可以列出地点转换的线索。(2)小结:在讲解之前,我们要安排好讲解的顺序和主要内容,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3)学生试拟提纲,拟好后小组交流,互提建议。四、小组交流,全班讲解1.教师结合教材中“怎么讲解”的图表和小贴士的内容,梳理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学习要点,设计“讲解活动互评表”。对象评价标准互评讲解员条理清楚☆☆☆语气、语速适当☆☆☆使用了适当的动作、表情☆☆☆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解内容☆☆☆210 听众能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解☆☆☆能积极、礼貌地与讲解员互动☆☆☆2.根据讲解的内容,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3.学生在小组内讲解,组员互相提建议。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交流,留心观察小组活动的进程和各个学生讲解的表现,及时提出改进建议。4.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5.引导全班学生就各小组代表讲解的主题、形式、效果等开展评价活动,评选“优秀讲解员”。◎板书设计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能搜集资料,清楚地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明确写作任务,学习根据写作对象的特点搜集、整理资料。210 2.将整理后的资料写下来,把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清楚。◎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话题1.(课件出示威尼斯和金字塔的图片)水城威尼斯、埃及金字塔都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也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2.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3.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猜猜猜”游戏。(课件出示一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让学生猜名称。)4.教师小结: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这次习作,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写一写。(板书课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相关图片入手,一是为了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二是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世界文化遗产”内涵的出示,意在帮助学生明确选材的范围,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通过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猜猜猜”游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来写作。二、搜集、整理资料1.引导学生交流:你想要介绍中国的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预设1:我想要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  点拨:秦始皇陵兵马俑属于文物类文化遗产,这类文化遗产可以从制作工艺、外形特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预设2:我想要介绍万里长城。  点拨:万里长城属于建筑类文化遗产,这类文化遗产可以从历史背景、外观、结构、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  预设3:我想介绍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点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属于遗迹类文化遗产,这类文化遗产可以从地理位置、考古历程、传说故事等方面进行介绍。2.教师小结: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也可以选择自己不太熟悉却很感兴趣210 的文化遗产搜集资料。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要介绍的文化遗产,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1)在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前,要作哪些准备工作?  预设:要先搜集、整理资料。(2)追问:应该怎样搜集、整理资料?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提示,自主交流搜集、整理资料的要点。②教师相机总结:搜集资料时,要先确定自己搜集资料的途径,再广泛搜集资料,并把查到的资料及其来源记录下来;整理资料时,要先根据自己要介绍的内容将资料分类,再从众多资料中挑选出合适的内容,剔除不相关的或者重复的内容,对过长、过细的材料作缩减。如果觉得某个方面的资料不够完善或过于简单,可以就这个方面补充搜集一些资料。三、围绕重点,撰写成文1.对照自己整理好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清楚地介绍文化遗产。  预设:要概括出自己选择的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特点,围绕特点展开介绍。2.教师提出要求:习作不能简单地罗列资料,而是要围绕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特点来介绍,并且尽力体现“令中国人骄傲的”“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这两个要点。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拟定习作提纲。3.小组交流习作提纲,互相提出建议。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提纲,完成习作。  教师提示:可以借鉴本单元《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中介绍金字塔的方法,将图片、表格等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借助完成的习作初稿进行评价,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要求。2.和同学展开交流互评,并自主修改习作。210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评价标准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写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析这次的习作。2.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  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修改习作:(1)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2)介绍得是否清楚。二、出示典型习作,师生共同评析1.展示典型习作:秦始皇陵兵马俑不登长城不算去过北京,而不看秦始皇陵兵马俑不算去过西安。周六早上,我和爸爸踏上了去西安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旅程。走进陈列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辆青铜马车。第一辆马车是高车,车厢为横长方形,比较低,上面有一把非常有创意的遮阳伞,车上还配有铜弩、铜盾、铜箭。这辆车是战车,为后方的车开路。第二辆车是安车,车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总重1241千克,车厢平凸形,分为前后两室,是皇帝的坐车。再往里走,就到了俑坑。一号俑坑是已发掘的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它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坑里整齐地排列着一行行的兵马俑,非常雄伟、壮观。远远望去,每个兵马俑好像并无差别。可仔细一瞧,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神韵: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神采奕奕;还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真可谓是千人千面,神态各异。二号俑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据推断,二号俑坑内藏陶俑、陶马1300件,内容更为丰富,是三个俑坑中的精华。三号俑坑是最小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指挥部。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一把青铜宝剑,剑长90.8厘米,与前代剑相比,剑身狭窄而长,剑表面呈青白色,虽然被埋入地下2000多年,但仍保持着当初的锋芒。而且,据说出土时这把剑被一个兵马俑压弯了,但移开兵马俑之后它立刻又恢复了原有的笔直,真是不可思议!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征服了中国,还征服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举世无双的兵马俑,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不得不让人佩服。(1)让写这篇习作的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介绍这一处文化遗产。(2)引导其他同学围绕评价要点,评析这篇习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2.让学生根据评价要点,再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对自己习作的内容进行修改。3.小组交流,互相评一评习作有没有把文化遗产介绍清楚,并提出修改建议。210 4.学生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誊写在习作本上。◎板书设计语文园地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3.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4.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1.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2.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点明语文要素210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一次环球之旅,坐着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到荷兰的田间地头去感受美丽、幽静的牧场风光,还在神奇的金字塔下领略了人类的古代文明。课文对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交流感悟,体会动、静之美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对景物的描写中,哪些语句是静态描写,哪些语句是动态描写?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处,有感情地读一读,与大家交流。  预设:(1)《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描写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表现威尼斯的动态美。第6自然段后半部分描写艇消失后的画面,表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2)《牧场之国》中,从动物们自由、悠闲的生活,以及夜间牧场的静谧之景,都表现了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2.教师总结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同时融入人的活动,能赋予景物生命力和变化感,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景物独特的魅力。3.组织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表现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语句。(1)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表现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语句,说一说:这些语句表现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样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组织全班交流。三、学写情景,表现动静之美1.让学生自由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例句,说一说:这两个例子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分别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预设:第一个例子通过描写乘坐小艇时所见的景致,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第二个例子通过描写动物安静下来的样子,表现出夜晚荷兰牧场的静态美。2.让学生自由选择仿写情景,教师指导仿写的重点。(1)提出仿写要求:①从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写一写。②写出景物的动、静之美。210 (2)引导学生选取情景,确定仿写的方向。①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情景,想一想:可以描写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②引导学生确定仿写重点:这三个情景,分别应该侧重哪一方面来写?  预设:“放学后的校园”应重点写出景物的静态美,“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应重点写出景物的动态美。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写?  预设:“放学后的校园”恢复了平静,所以要重点表现景物的静态美;“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这两个情景,都是一片热闹,所以要重点表现景物的动态美。3.学生仿写,教师相机指导。4.仿写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写的句子,互相评一评。5.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点评,看是否表现出了景物的动态美或静态美。◎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2.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过程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例句,了解其内容和表达特点1.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预设:第一组句子描写的是埃及金字塔,第二组句子描写的是被白色大理石包裹的建筑。210 2.教师简要介绍第二组句子的出处:这组句子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泰姬陵》一文,描写的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泰姬陵。3.引导学生交流:你从这两组句子中分别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第一组句子描写的景物沐浴在金色的世界里;第二组句子描写的景物闪耀着纯白的光辉。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两组句子都集中强调了一种颜色。读完句子后,我对这两处景物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5.让学生朗读两组句子,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先了解“写的是什么”,再搞清“特点是什么”,最后通过朗读加深感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要求学生讲到写作方法,只要知道这两组句子都凸显了描写对象的颜色即可。二、学习“日积月累”,积累古诗1.引导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描写夏天景象的诗句。  预设:(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2.揭示诗题:常有人说,最美的是人间四月天。农历四月,一般已经到了初夏时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3.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教师可相机提示“了”的读音。4.组织学生交流对古诗的理解。(1)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古诗写了四月乡村的哪些景象。  预设: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农民插秧。(2)教师适当指导不易理解的字词,如,山原:山陵和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才:刚刚。(3)学生交流诗意。郁郁葱葱的树木遍布山原,水光映照着天光,河川一片洁白。在杜鹃的声声啼叫中,细密的雨丝像烟雾一样弥漫。乡村的四月很少有清闲的人,农民刚刚结束了养蚕种桑的工作,又要去田里插秧了。210 5.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出乡村四月的明丽和繁忙。6.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板书设计21.杨氏之子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相关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救友”和“曹冲称象”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分别出自什么故事吗?预设:司马光砸缸救友和曹冲称象。2.揭题导入:司马光七岁想出砸缸救友的办法,曹冲七岁想出称大象重量的办法,他们的聪明机智让人折服。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另外一个聪慧的九岁男孩——杨氏210 之子。(板书课题:杨氏之子)3.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杨氏”是姓杨的人家,“之”是“的”的意思。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1.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诣”“禽”两个字的读音:“诣”读,不要读成;“禽”是前鼻音。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交流。(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杨氏之子和孔君平。提示:如果学生答“杨氏之子和父亲”或“杨氏之子和夫子”,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父亲当时有没有在场,再读读注释,了解“夫子”的所指。(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围绕杨氏之子和孔君平这两个人物说说课文大意。3.引导学生读好停顿。(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上标注出停顿处。(2)指名学生在全班朗读,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停顿。(3)让听的同学说一说停顿的地方是否恰当,不恰当的地方应该怎么读。(4)教师范读。(5)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三、理解语句,把握故事内容1.组织学生逐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难理解的语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让学生结合“惠”的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②指导书写“梁”字:上部较紧凑,下部较疏朗。上部右边是“刅”,不要写成“刃”。210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①让学生结合“诣”“乃”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预设: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②指导书写“诣”字。为设果,果有杨梅。①引导学生思考:是谁为谁设果?(提示学生联系家中来客人时的场景理解)预设: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②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把句子的意思说完整。预设: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③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为设果”的“为”应该读第几声?为什么?“为”读第四声,因为它表示“行为的对象”,意思是“给、替”。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①引导学生思考:孔君平“指”的事物是什么?杨梅。②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示”的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①提示学生:这里的“家禽”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指的是“家中的鸟”。②让学生结合“夫子”的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③让学生结合句意说一说:“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几声?读第四声。④指导书写“禽”字:上部“人”撇、捺张开,盖住“离”;下部“离”的最后两笔是撇折、点,不要写成“人”。210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品析语言,体会人物的机智1.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杨氏之子就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2.出示两个关键句,组织全班交流。◇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提问:为什么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提示学生结合孩子的姓氏思考。预设:“杨氏之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2)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杨氏之子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提示学生结合“夫子”的注释以及对“君家果”的理解说一说。预设:“孔雀”的第一个字是“孔”,孔君平也姓“孔”,所以说是“夫子家禽”。3.引导学生比较“孔雀非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非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两句话后有什么感受。预设:第一句显得有点生硬,第二句则比较幽默风趣。(2)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预设: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在姓上做文章来调侃他,孩子迅速听出了客人话里的玄机,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孩子没有生硬地说“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4.理解“应声答曰”。(1)这么巧妙的回答,孩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吗?马上回答,不假思索。(2)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是一个思维敏捷、语言幽默,且有礼貌的孩子。210 (3)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聚焦人物对话,帮助学生读懂两人对话之间的言外之意,在交流中多角度感受杨氏之子“甚聪惠”。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21 杨氏之子杨氏子—杨梅—君家(杨家)果孔君平—孔雀—夫子家(孔家)禽22.手 指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3.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4.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5.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1.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2.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相关课件。2课时210 ◎课时目标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2.认识大拇指、食指的特点,了解作者所用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3.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看看我们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板书课题:手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五根手指各自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2.指导生字。(1)相机正音,提示学生注意易读错的字。(2)学生自主交流写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3.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关键句。预设:关键句是“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4.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内容就是围绕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展开的。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1.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大拇指的?作者是从姿态和作用两个方面介绍大拇指的。追问:哪几句话是写大拇指的姿态?哪几句话是写大拇指的作用?请试着给第2自然段划分层次。前两句话是写大拇指的姿态,后面的内容是写大拇指的作用。210 2.引导学生交流描写大拇指姿态的句子。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1)让学生读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大拇指的姿态的。从体形、构造等方面对大拇指进行刻画,写出了大拇指的姿态——形状不美。(2)追问:你脑海中浮现出的大拇指的形象是怎样的?憨态可掬、老实敦厚……3.引导学生交流描写大拇指作用的句子。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1)让学生读句子,看看作者围绕大拇指“最肯吃苦”列举了哪些事例。扶住琴身,抵住要喷出来的水,按住要流出来的血,顶住要翻倒的重东西,翻书页,揿电铃。(2)引导学生关注动词。提问:“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这三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大拇指用的力气大。(3)从作者列举的这几个事例中,你体会到了大拇指怎样的性格特点?体会到大拇指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1)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把大拇指不会讨巧写具体的?预设:作者通过“招呼人”和“给人搔痒”两件事把大拇指不会讨巧写具体了。(2)追问:从这两件事又可以看出大拇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预设:不好大喜功。4.让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的语言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交流210 体会。预设:(1)作者描写大拇指的外形是“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使得原本没有生命的大拇指变得就像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人一样,让人感到亲切。(2)“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这些词,营造出了场景的急迫、局促之感,大拇指的劳苦形象就生动了起来。(3)“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这句话把大拇指无奈、失神发愣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5.联系生活,展开联想。(1)提问:大拇指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预设:大拇指让我想到了社会上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者,如清洁工,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清扫着街道上的垃圾,为我们带来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2)小结:这些劳动者就像大拇指一样吃苦耐劳,默默地为社会作贡献。细读描写大拇指的段落,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了解大拇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随后进行拓展,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可谓水到渠成。四、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食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1.让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全班交流。(1)这两个自然段都是从姿态、作用两方面具体展开叙述的。(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各自的姿态,再写各自的作用。3.布置学习任务。作者是怎样把食指写具体的呢?你觉得有趣在哪呢?先试着画出有关句子,圈一圈关键词,再和同桌交流。4.组织全班围绕文中语句展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窃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1)引导学生理解“窈窕”的意思。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女子)文静而美好”,再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窈窕”是指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那般曲线优美、体态秀丽。(2)学生齐读句子,感受食指的姿态特征。210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1)引导学生交流食指的作用。教师相机归纳。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去试探或冒险,接触秽物、毒物、烈物,消受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打电话,扳枪机,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2)指导学生理解“秽物”的意思是肮脏的东西。(3)从作者列举的事例中,可以体会到食指怎样的性格特点?预设:勤奋卖力、勇于探险、不怕牺牲、机敏能干。(4)指导朗读:“全靠”“都要”“最多”等要加重语气,略显夸张地表现出食指的勤奋卖力。5.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风趣。6.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食指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食指让我想到了正直忠诚的警察,他们肩负神圣的使命,心系万家灯火,不畏强暴与危险,用责任与担当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百姓的安宁。◎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了解其他三根手指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210 2.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顾交流: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大拇指和食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谁能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根手指?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特点。二、小组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了解其他三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第4~5自然段,想一想:这三根手指各有怎样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找到相关语句,并圈画出关键词。(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把这三根手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2.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1)让学生概括说说三根手指各自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教师相机板书)中指:姿态:曲线优美;作用:扶衬做事;性格特点: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姿态: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作用: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演奏乐器、作兰花状,小指多用于掏耳朵、抹鼻涕、演奏乐器、作兰花状;性格特点:能力薄弱。(2)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写具体、写出趣味来的。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①课件出示资料:关公、关平、周仓三人的图片及简介。②让学生伸出五指看一看,对比人物的特征,想一想:这样比喻好在哪里?③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这样比喻,既写出了中指高高的样子形似高大威武的关公,也表现出三根手指的关系神似关公与他身边两位形影不离的左膀右臂。寥寥几笔,那“曲线优美”“养尊处优”的中指形象就显得格外鲜活,富有趣味。210 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①引导学生理解“附庸”: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②让学生朗读句子,体会鲜活、风趣的语言。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里夸张地写了无名指和小指的作用微不足道,联想到实际生活,让我们不由得会心一笑。三、把握文章主旨1.让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对五根手指的态度是什么?预设:作者虽然觉得五根手指各不相同,但却没有爱憎之分。2.追问:作者写手指,实际上是想表达什么道理?作者是想表达人们要团结在一起才会有力量的道理。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由说说对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4.小结:五根手指的外形、作用各不相同,如果他们彼此孤立,便谁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如果他们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变得很有力量。不仅手指要团结,人处在一个集体中,也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集体的力量才能不断壮大。四、练习仿写,学会运用1.除了手指,我们的五官也同样具有不同的特点,请仿照课文把事物当作人或其他事物来写的表达方法,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课件出示人的五官图)2.指导仿写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舌头这五官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教师提示学生:如果把选定的五官之一当作人来写,要想好用第几人称来写;如果把选定的五官之一当作其他事物来写,要想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落笔时,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是称赞它还是嘲讽它;举例时,要围绕想表达的意思来写,不要随意举不相关的例子。3.学生写课后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210 4.学生完成练笔后,在班级内召开交流会,分享练笔的成果。◎板书设计23.童年的发现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3.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1.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2.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相关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引出课题1.播放生物发育及进化的视频。2.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种类210 少到种类多逐渐变化发展,这就是进化论学说的观点。有一位小朋友却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类似的规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小朋友,了解他童年的发现。(板书课题:童年的发现)二、借助学习提示,自主阅读课文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1)提问:“童年的发现”是什么?预设:是“我”在九岁时发现的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2)追问:对于作者的这个“发现”,你有什么看法?预设:觉得很有趣、不可思议……2.让学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对于他的“发现”,自我感觉怎么样?预设: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快乐……三、指导生字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易读错的字。(1)“嘿”是语气词,要结合语境读出它的语气。(2)“祸患”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如“祸害”“患难”。(3)“窘”是后鼻音,读的时候需要注意。课文篇幅较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静心读文的机会,让学生借助“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四、解密“发现”过程,交流有趣部分1.小组合作学习,梳理探究的过程。(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单:①找出文中写探究过程的语句读一读。②把相关内容概括成简单的一句话或短语。210 ③在纸上画出探究过程图。(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对各小组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当某一小组学生概括得不够简洁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某一部分内容的概括,供学生模仿;当学生遗漏了某一探究过程时,可提示学生读读课文相关内容。(3)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各组展示探究过程图。梦中飞行—求教老师—痴迷于研究—想出了眉目2.追问:这个发现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探究过程,其结果怎样呢?与进化论的观点一致。3.从这个探究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体会到了作者执着探究的精神。4.小组合作,交流课文中有趣的部分。(1)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教师提示学生读出“我”自豪又似乎在跟人逗趣的语气,体会作者的幽默风趣。(2)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作批注。(3)小组交流,结合批注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觉得这部分有趣。教师巡视指导。5.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关于梦中飞行的描述,特别生动、具体,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孩子的天真跃然纸上。求教老师的部分,“我”和老师一问一答,显得“我”特别急切,可以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第13自然段中,“想啊想啊……这就跟……”这样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我”被老师轰出教室的时候,心理活动特别丰富,一会儿想到同学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发现”一定会哄堂大笑,一会儿想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充分体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追问:“还不笑塌房顶”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虽然说同学们会嘲笑自己,但话里话外也透着一股自豪。进一步追问:“我”是怎样自我安慰的?“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10 “我”用很多科学家因重大发现也会受到驱逐、迫害来安慰自己,意思是“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提示:在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因有重大发现而被驱逐、迫害的科学家为数不少。“我”把自己和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放在一起说,是一种夸张的、自嘲的表达,这也是风趣幽默的一种体现。6.引导学生交流:在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过什么“发现”?小组自由交流。7.总结:《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的一件趣事。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童真、童趣。◎板书设计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1.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2.能用心倾听别人讲笑话,做一个好的听众。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1.相关课件。2.提前安排学生从书籍、报刊中收集若干个笑话,自己在家练习讲笑话。1课时210 ◎教学过程一、笑话引入,明确话题1.笑话激趣。(师讲小笑话)上课了,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回到教室就告诉英语老师:“老师,那树下有好多蚂蚁。”英语老师点点头,忽然想到“蚂蚁”这个单词已经学过,想看看小朋友是否还记得,便问:“那蚂蚁怎么说?”小朋友一脸茫然,过了一会儿才回答说:“蚂蚁没有说话!”2.让学生自由交流听后的感受。3.揭示话题:笑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这节课,我们也来讲笑话,分享笑话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课题:我们都来讲笑话)通过教师讲笑话引入,一是可以营造轻松的口语交际氛围,二是能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讲笑话的交际功能,三是为学生接下来自主讲笑话作示范。二、教师示范,提示讲笑话的方法1.学生自由交流:在家里练习讲笑话的时候,家人给你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觉得要讲好笑话,需要注意什么?2.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讲笑话的“秘诀”。  熟记笑话内容;不笑场;不重复,克服口头禅;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3.追问:什么是“口头禅”?在家练习的时候,家人有没有提醒你注意?  教师示范讲笑话,讲的过程中经常停顿并发出“嗯嗯”的声音,每句话结束都加“然后”“后来”等词,让学生听完后说感受。预设:听的时候很着急,容易不耐烦,不觉得笑话好笑了……点拨:口头禅就是类似的一些不良口语习惯,这样讲笑话的效果会打折扣。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练习过程,和同桌交流对这些“秘诀”的理解。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总结。预设:(1)熟记笑话内容:把看到的、听到的笑料牢牢记在脑子里,才能讲得清楚,让别人听得明白。(2)不笑场:讲笑话时自己先笑了,别人可就不笑了。(3)不重复,克服口头禅:讲笑话的时候要尽量说得流利一些,让别人更爱听你讲的笑210 话。(4)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能让听笑话的人身临其境。6.小结:讲笑话前,先要选择有趣的笑话,并把它的内容牢牢记住;讲的时候要流利,不要重复,避免口头禅,要让别人笑,自己就不能笑;还要尽可能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气。掌握了这些秘诀,你就能讲好笑话。三、小组练习,全班展示1.让学生小组内练习讲笑话,并展开互评:从你收集的笑话中选择你认为最有趣的一则,给小组成员讲一讲,讲的时候记得要用上“秘诀”。讲完后互相提提建议,看怎样能讲得更好,再评一评谁是最佳听众。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师相机鼓励、点拨。(1)针对学生讲述中因紧张或兴奋导致出现的口头禅、重复、语速过快、局促不安甚至面无表情等情况:提醒学生稍作停顿,不要紧张,想好后再讲。(2)针对笑场的学生: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如何讲好笑话上,时刻意识到自己是讲述者,目的是让大家笑一笑,而不是被笑话本身所吸引。3.组织学生对讲笑话的同学进行点评,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1)对点评方式进行指导。①指导点评的学生:点评时要面向讲述的同学,先说说他的优点,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别人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②指导被点评的学生:得到夸奖要表示感谢;别人提出建议,也要虚心接受。(2)结合学生的点评,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总结方法。提示学生:在发现他人的问题时,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问题,注意下次改进。4.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听众。(1)选出听笑话时用心倾听、有积极回应的学生,让他们说说听笑话时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预设:发现了笑点,就跟着笑了;听到精彩的地方鼓起了掌……(2)让不笑的同学说一说原因。(3)小结:听笑话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倾听,捕捉笑点,并积极回应,如,和大家一起笑一笑,或者是在精彩的地方适时鼓掌。如果确实感到不好笑,出于礼貌,我们也应该鼓掌表示感谢,做个好听众。5.引导学生明白讲述笑话时要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笑话:大家都很会选笑话,上台210 的几位同学讲的笑话不但有趣,更重要的是文明健康,看来你们很清楚,讲好“笑话”的前提是讲“好笑话”。(1)出示“好笑话”与不文明、不健康的笑话示例,让学生对比阅读,说说自己的体会。(2)结合示例,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不文明、不健康的笑话,如以取笑人体缺陷为乐的笑话、用语低俗的笑话等。本环节的重点是突出学生习得交际策略的过程。学生在明白讲笑话的方法后,通过小组练习、上台展示、交流评议等多个环节,在实践中提升讲笑话的能力,同时学会做一个好听众。教师还要在指导学生讲述技巧的同时,相机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笑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总结学习,布置作业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今天回家后就请你将在课上听到的笑话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跟你一起开怀一笑。◎板书设计习作:漫画的启示1.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2.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能写清楚漫画的可笑之处和从中获得的启示。210 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2.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教学过程一、了解漫画,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两幅漫画,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这样的图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图画有什么不同?预设:(1)线条简单,画面简洁。(2)一幅图画上有标题;另一幅没有标题,但有文字信息。(3)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定的含义。(4)图中反映的是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具有讽刺意味。2.简单介绍漫画: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是表扬某些人或事,给人以启示。(板书课题:漫画的启示)直接出示两幅漫画,让学生通过与平时看到的其他图画比较,感受漫画的特点,进而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任务。二、观察漫画,读懂图意1.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漫画。(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第一幅漫画,引导学生发现夸张、可笑之处。(2)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教师相机点拨。课件出示问题:210 ①铁锹、小树苗、滴水的水壶之间有什么关联?从中能发现什么?②坐在小树苗下的人的行为和画中的对话有什么关系?从中又能有什么发现?预设:①地上的铁锹、小树苗、滴水的水壶之间的关联:这是一棵刚刚种下的小树苗,要好几年后才能长大。②通过对话可以发现坐在小树苗下的人不劳动,只想着坐享其成。(3)小结:通过观察漫画的内容,分析画面中事物间的联系,我们发现坐在小树苗下的人的言行违背常理,所以显得可笑。2.让学生自主观察第二幅漫画。(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第二幅漫画,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思考。漫画上都画了哪些内容?可笑之处在哪里?(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指导。预设:①几个身材健壮的男性和旁边抱着孩子的女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视觉效果很强烈。②明明牌子上写的是“母子上车处”,可是真正的母子却被挤在一边了,不符合条件的人却堂而皇之地在那里排队,看上去很讽刺。③漫画的标题是“假文盲”,说的就是在“母子上车处”排队的几个人。那些人不是真正不识字的文盲,而是故意对该遵守的乘车排队规则视而不见,这样荒唐的行为是令人耻笑的。3.小结观察漫画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看看漫画画了哪些有趣的内容,再想想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从中发现漫画的可笑之处。三、联系生活,思考漫画的含义1.引导学生思考:你从漫画中读出了什么?它有什么含义?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体会作者以漫画引发读者思考并以此警醒人们的用心。3.组织全班交流。(1)引导学生交流第一幅漫画。预设1:那个坐等乘凉的人不付出劳动就想享受成果,这样是不对的。210 预设2:那个坐等乘凉的人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异想天开。预设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要靠自己的劳动收获成果,不能想着不劳而获。  追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和事?如果有,我们该怎么看待?预设:生活中有类似的人和事,如,那些剽窃他人作品的人,自己不付出努力,只想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行为应该被谴责。(2)引导学生交流第二幅漫画。预设1:在“母子上车处”排队的几个人自私自利,漠视乘车排队规则。预设2: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要有爱心和公德心。  追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和事?如果有,我们该怎么看待?预设:生活中有类似的人和事,如,公交车上爱心专座是为老、幼、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乘客设立的,但是经常被其他人占据。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谴责。4.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找出其针砭的对象或行为,想清楚漫画的含义,我们才真正读懂了漫画。四、明确写作方法,撰写习作1.让学生默读教材上的提示,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由漫画的内容和引发的思考两部分组成。2.指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画面中的信息,写清楚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还可以根据漫画提供的线索,进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内容,使之情节化、故事化。3.指导学生写由漫画引发的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从上一个环节中我们知道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漫画的含义,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都写进习作里面吗?为什么?预设:不能,我们要进行筛选,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确立自己习作的中心意思,避免行文杂乱。(2)教师提示学生:这部分内容要承接上文对画面的描述,不能偏离、脱离漫画内容。漫画的标题往往告知或暗示了漫画的主旨,可以在动笔写时联系标题,直接揭示漫画的含义,再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由画面呈现的内容,联想到社会上类似的现象,选择一个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4.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上的一幅漫画,也可以写其他210 漫画。◎板书设计◎课时目标1.能根据习作要求赏析同学的习作,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2.能自主修改习作。◎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明确习作要求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读懂漫画,也写了习作,这节课我们就来评价、修改我们的习作。2.请同学们自主默读教材,说说我们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二、集体赏析,围绕启示部分展开交流教师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并交流:片段有没有把启示写清楚?并说出理由和修改建议。1.学生习作片段一:那四位中年男子是真不认识那字牌上的字吗?不,不是的。那些人衣着得体,一定是有文化、有学识的人,可他们却装作不认识字,可想而知他们都是假文盲。他们这么做无非是想从中获取上车的方便,但他们却让本该在那儿等车的母子站到了旁边,他们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社会公德心,是为人们所不齿和唾弃的对象。在生活中,这种事时有发生。比如大家无视警示牌,踩踏小草;人们无视图书馆里“请安静看书”的标语,让图书馆像闹市一样;烟民无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标牌,依然若无其事地吞云吐雾……知识上的“文盲”固然可怕,但道德上的“文盲”更加可怕。我们一定要遵守社会公德,让我们生活的社会大家庭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预设:片段围绕漫画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联系了生活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思考。2.学生习作片段二:210 乘凉的大树是等不来的,只有像提壶浇水的人那样,好好地管理小树,辛勤地培育小树,让小树长成枝叶茂盛的参天大树,我们才能乘凉,才能享受劳动成果。种树是这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这样,收获不是等来的,而是用劳动换来的。预设:片段围绕漫画中人物的行为写出了自己的思考,但是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具体地展开评论,所悟出的道理就显得有些无力。三、互评互改1.学生先读一读自己习作中的启示部分,看看是否写清楚了。2.小组互换习作读一读,互相提建议,写评语。3.学生根据同学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修改自己的习作。4.学生交流修改后的习作。5.将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在习作本上。◎板书设计语文园地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2.能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3.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4.能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颜勤礼碑》等颜体书法的魅力。5.朗读、背诵关于“为人”的五条名言。1.能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2.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相关课件。210 2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2.能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3.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单元学习,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自由交流感受:你喜欢哪篇课文?喜欢文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二、学习“交流平台”,总结语言特点1.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课文中自己觉得风趣、幽默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预设:(1)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让人觉得很有意思。(2)丰子恺对手指的描写特别贴切、有趣。(3)《童年的发现》中,老师给“我”和小伙伴解释梦中飞行的原因,其实也是老师在和孩子逗趣,“我”还特别认真地一直追问,显得很有意思。(4)“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这样的表述让人忍俊不禁。2.教师小结:本单元的课文很有特点,我们可以从内容、写法、语气等不同的角度感受风趣和幽默。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1.让学生读一读第一题的两个例句,概括句子的意思。预设:例句1的意思: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例句2的意思: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2.将例句和概括的意思放在一起比较,思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预设:例句还有后半句,更具体。210 3.让学生再读例句,说说两个例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预设:例句1先点明了中指、食指和无名指的特点,再联想到与它们神似的人物,把三根手指的样子和紧密的关系写得生动、鲜活;例句2把体操运动员动作灵巧的样子比作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的样子,生动而形象。4.教师小结:两个例句都是先点出要描述的事物或人的样子和特点,再用另一种相似的人或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把手指的样子、运动员灵巧的动作写活了。5.引导学生在教材提供的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想一想怎样写更生动,和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动笔练写,完成后全班交流。预设:(1)游子回到家乡,就像鱼儿回到了大海。(2)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就像小精灵在跳舞。(3)云朵在天空飘荡,就像秋千在栏杆上摇晃。7.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出示评价要点:表达方法的运用是否妥当,想法是否表述清楚。四、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1.学生自读例句,画出关键句,并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预设:关键句是第一句。这段话先概括大拇指“最肯吃苦”,后面举出六个小事例加以证明。2.让学生再读例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具体写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特点。3.运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清楚明了。4.让学生运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仿写一段话,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预设:多年来,他心中一直在寻找“幸福是什么”的答案,几年过去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板书设计210 ◎课时目标1.能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颜勤礼碑》等颜体书法的魅力。2.朗读、背诵关于“为人”的五条名言。◎教学过程一、欣赏“书写提示”,感受书法之美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知道或喜欢的书法家,展示他们的代表作品。2.简介颜真卿。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的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楷书看上去很端庄,筋肉饱满,浑厚有力,横画较细,竖画、点画、撇画与捺画略粗。3.课件出示《颜勤礼碑》影印拓本,让学生欣赏后交流感受。  预设:颜真卿的字很有力度,比如“序”“君”两个字就笔画丰满,浑厚有力。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同一个字在碑帖中,是一模一样的吗?提示学生比较两个“太”和两个“为”,说说自己的感受。点拨:颜体同样的点画也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二、学习“日积月累”,熟记名言警句1.学生自读“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教师相机指导。(1)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易错字的读音。如:“长戚戚”的“长”是“常常”的意思,读;“多行不义”的“行”是“做、执行”的意思,读;“有所不为”的“为”是“做、干”的意思,读。(2)同桌互读,教师提示正确停顿。210 (3)全班齐读。2.指导学生理解名言警句的大意。(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工具书、查资料等方式,说说几条名言的大意。(2)教师适时出示难懂词的注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明白,通晓,懂得。大意: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伤、惊惧的样子。大意:君子的心怀总是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大意: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④多行不义,必自毙。行:做、执行。大意:不义的事情干多了,一定会自受其害。⑤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耻:羞耻之心。大意:人有了羞耻之心,有的事情就不会去做。3.教师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4.小结:这几句名言警句,有着同一个主题——为人。要处世,先为人,希望这些名言警句能够给大家启示。5.学生再次朗读五句名言并尝试背诵。210 “日积月累”安排了关于“为人”的五条名言警句,旨在让学生懂得君子之道、为人之理。在背诵之外,更要创设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从而在生活中践行。◎板书设计2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