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 ‎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新课教学(   )分钟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设计意图: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 ‎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小伙伴)   (诸:多 )   (尝:常常。)   【设计意图:用图片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 为什么?   (1)品尝   (2)曾经   (3)尝试   (曾经) ‎ ‎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 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说一说  配一配的环节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 ‎  【设计意图: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设计意图: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让后进生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尝试说一说,又确保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 ‎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 ‎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 ‎  【设计意图: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设计意图: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哇,果然很苦! )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  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 ‎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   (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 ‎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 ‎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 ‎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板书内容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   善观察   勤思考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写出近义词。   戎装--(     ) 竞赛--(     ) 唯有--(     )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 ‎  ⑴诸儿竞走取之(      )   ⑵人问之(      )   ⑶取之,信然(      )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 ‎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答案】   一、武装 比赛 只有   二、   1.   (1)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获取李子。   (2)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三、   1.   ⑴代词,代指李子 ‎ ‎  ⑵代词,代指王戎   ⑶代词,代指李子   2.B   3.略   4. A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