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案 (3)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记叙了“我”童年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虎的经历,课文内容浅显,语言平实质朴,富有童趣,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我”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期待参加演出;第3~19自然段写演出失败,“我”扮演老虎未获成功;第20~21自然段写“我”寻找失败原因及“我”内心的困惑。老师和同学关于“演老虎要不要豁虎跳”的分歧贯穿故事的主体部分。排练节目时,演哥哥的小朋友认为扮老虎要豁虎跳,而老师认为不一定要豁虎跳,于是“我”一直按老师的要求排练。正式演出时砸了锅,演哥哥的小朋友认为是“我”不会豁虎跳造成演出失败,而老师“倒没说什么”。于是“我”开始寻找原因。耐人寻味的是作者没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以“我至今还不明白”结尾,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课文对“我”在表演前后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这些心理变化通过对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表现。“我”对上台表演的渴望,排练时怕老师改变主意的紧张,“我”在正式演出时的狼狈,都通过细节描写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呈现了表演者的表现和观众的反映,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囊、露”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露、角、啊、哄、唉”;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正确书写“段、俩”等生字和“文艺、表演”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窝囊、羡慕”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借助表格等方式,结合文中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原因。 3.通过对课题、内容、写法和写作意图进行提问,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学习用批注的方法深入阅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演出的过程;说一说,“我”的演出是否真的窝囊,可以怎么开导“我”。 教学重点 结合文中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演出的过程;说一说,“我” 的演出是否真的窝囊,可以怎么开导“我”。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学“裤、锅”时,可以结合图片;教学“逃、挖、砸”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练、堂、霉、撤”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其中,“霉、锅”为形声字,且声旁改变,易形声字误读,可以运用加一加识字法,进行强化识字。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练”的右部不要写成“东”;注意“罩”的下半部分是“卓”,不要写成“桌”;注意“撤”三部分比例匀称;注意“砸”的左边短小稍窄,右边高且稍宽,右边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稳。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理解词义,教师对重点词语、难词进行强调。其中,“哄堂大笑、垂头丧气”还可以结合动作表演或图示法进行解决。 2.阅读教学 教学时,可从课题入手,抓住“窝囊”一词,引导学生与自己心目中的老虎形象产生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窝囊的大老虎”是谁,为什么会觉得窝囊。然后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说说课文哪些部分叙述了“我”期待参加演出,哪些部分叙述了“我”认真排练节目以及正式演出的经过,哪些部分叙述了“我”演出之后寻找失败的原因。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文中运用了大量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以此反映“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学习批注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批注,复习可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作批注。教师要注意巡视并相机进行个别指导,可关注学生有哪些困难,了解学生阅读时批注的角度。接下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批注情况,引导学生分享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囊、露”等生字,会写“段、俩”等生字,能读懂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学习用批注的方法深入阅读。 板块一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老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发言: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有什么本领? 2.(出示课题: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过渡: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老虎素有“丛林之王”的称号,一向是威风凛凛的,怎么会窝囊呢?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 3.引导学生理解“窝囊”。 窝囊:(1)因受委屈而烦闷。(2)无能;怯懦。此处为第二个意思。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1)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拙、罩、撤”为翘舌音,“砸”为平舌音,“囊”为后鼻音,“殷”为前鼻音,“唉”为整体认读音节。“拙”读一声,不能读成二声。 (3)引导学生迁移思考,联系形近字对比记忆。 练(练习)——炼(提炼) 堂(大堂)——常(经常)——棠(海棠) 锅(铁锅)——娲(女娲)——涡(漩涡)——蜗(蜗牛) (4)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指导“罩”和“撤”字,引导学生注意结构布局。 “练”的右部不要写成“东”。 “罩”的下半部分是“卓”,不要写成“桌”。 “挖”最后是“乙”,不要写成“九”。 “撤”三部分比例匀称。 “砸”的左部短小稍窄,右部高且稍宽,右边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稳。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文艺 表演 角色 期待 排练 危机 通情达理 充分 自信 提示 撤换 紧张 哄堂大笑 砸锅 至今 4.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再与同桌交流完成以下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1)文中“窝囊的大老虎”是谁?为什么会觉得“窝囊”?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总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1)“窝囊的大老虎”是“我”在班级演出时扮演的大老虎。“窝囊”是因为“我”认为“我”扮演的大老虎并不威风凛凛,“我”演砸锅了。 (2)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了“我”渴望上台表演,再写了“我”上台扮老虎,但演砸锅了,最后写“我”寻找失败的原因。 (3)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虎,但演砸锅了的经历。 3.引导学生回忆《牛与鹅》中的批注,指名学生复习可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 4.学生自主阅读,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5.指名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所作批注。 6.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同学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借助作批注留下了一些疑惑。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深入学习课文,解决大家的疑惑。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借助表格等方式,结合文中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原因。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演出的过程;说一说,“我”的演出是否真的窝囊,可以怎么开导“我”。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指名学生回顾课文,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一直想上台表演。 第二部分(3~19),写“我"上台扮老虎,演出没成功。 第三部分(20、21),写“我”演出失败后寻找失败的原因。 3.过渡: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文本去体会吧! 板块二 细读课文,感受心情 1.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勾画出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的句子,感受“我”的心情变化并分析原因。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 (1)心情——期待表演。 ①指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交流探讨:从哪里看得出我渴望上台演出的心情? ②指名回答,相机出示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渴望心情。 句段1:我一直没在台上露过面,看着同班的小明友在台上又唱又跳,边说边比画,我真个羡慕得要死。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 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看着同班的小朋友表演时的羡慕和“我”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的渴望。 ③指导掌握多音字“露”。 露 ④指导朗读,读出“我”的渴望之情。 (2)心情——充满自信。 ①引导学生明确:“我”在什么时候对表演充满自信?(排练时)排练时“我”一直充满自信吗?(不是,排练之后发现扮演老虎不容易) ②过渡:看来,排练过程中“我”的心情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起伏呢! 现在就来体会一下这个变化过程吧。 ③出示第3自然段。 句段2:有一回又逢到我们班表演,班主任在分派角色的时候,我殷切期待的目光可能引起了她的注意。分派到最后,她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说:“就这样吧,你扮老虎。” A.体会“我”是怎样得到老虎一角的。 “殷切期待的目光”写出了“我”想要表演的愿望之强烈。“半晌”一词表明时间之长,说明老师对让“我”参加表演这件事犹豫不决。但是因为看出了“我”对表演的极度渴望,因此老师最后给了“我”这个机会。 B.引导学生猜测“我”此时的心情。(激动、兴奋……) C.指导掌握多音字“角”。 “角”在表示“角色”“行当“竞赛,斗争”“古代五音之一”“古代盛酒的器具,形状像爵,但口沿上没有小柱”等意思时,读jué,如“配角、丑角、口角”;在表示“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一般细长而弯曲,上端较尖”“形状像角的东西”“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等意思时,读jiǎo,如“牛角、皂角、墙角儿”。 ④出示第5自然段。 句段3:于是开始排练。我套上老虎皮,那是一件画着黑道道的黄布连衣裤,脸、手、脚都不露,我想上台露脸是露不成了。 A.引导体会“我”无法露脸的心情。 “露脸是露不成了”说明“我”虽然获得了角色,但还是有些许遗憾。 B.指导朗读,读出些许遗憾的心情。 ⑤出示第7自然段。 句段4:“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A.体会演哥哥的小朋友对“我”扮演老虎的态度。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撇了撇嘴”的动作可以看出演哥哥的小朋友对“我”很不满意。 B.指导朗读演哥哥的小朋友的话。 ⑥出示第8自然段。 句段5:真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会出现危机。我看着老师的脸,就怕她改变主意。 A.引导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看着老师的脸”和“就怕”表明“我”的担心,怕老师因为“我”不会豁虎跳而改变主意,不让“我”演老虎。 B.想象一下,“我”此时会想些什么? 哎呀,我不会豁虎跳,这可怎么办呀?亲爱的老师,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不让我参加表演了啊! ⑦出示第9、10自然段。 句段6:老师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老师。她说:“不要紧,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你先四脚着地爬上台,见了他们兄妹俩就站起来,啊呜啊呜叫着,向他们扑过去,他们逃,你就追。等到猎人上场,对你连开两枪,你就躺下来——死掉。记住了吗?” “记住了!”我连忙答应。我有充分的自信。 A.通过“通情达理”体会“我”的心情。 “通情达理”指懂得道理,说话做事合情合理。用“通情达理”形容老师,可以看出“我”对老师的感激。 B.引导学生圈出老师指点“我”扮演老虎时的动词,学习表演老虎的方法。 “爬”“站”“叫”“扑”“追”“躺”六个字具体说明了表演老虎的方法。 C.朗读老师的话,边读边做动作。 D.想一想:“我”为什么有充分的自信?(指名答,教师明确) a.“我”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b.“我”认为扮老虎很容易。 ⑧出示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提示,想象“我”表演的画面,思考:“我”表演得如何? 句段7:我弯下身子向前爬,老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向前爬,再向前爬,快站起来,你没看见他们吗?向他们扑过去!唉,你怎么不叫哇?嗓门要大。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老虎。” 从老师的提示中,可以看出“我”的表演十分笨拙,漏洞百出:动作不到位——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站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扑过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叫;气势不足——叫的嗓门太小,没有表现出老虎的凶猛气势。不像一只老虎,而像一只猫。 ⑨出示14、15自然段。 句段8:我还以为扮老虎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不用说话,不用露脸,没想到也这么难。 看来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她倒没说什么。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话可多了。他说我这只老虎太窝囊,连豁虎跳也不会,只会在地上爬。还说他从没见过不会豁虎跳的老虎。随他说去吧,我这个配角虽然配不上他,可是老师没撤换我,他也只好将就。 A.引导学生体会:对于“我”的表演,老师和演哥哥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但她并没有说什么;演哥哥的小朋友对“我”的表现极不满意,觉得“我”这只老虎太窝囊。 B.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对老师和演哥哥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我会对老师说:“老师,我是第一次表演节目,请您耐心指导我。我一定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和小伙伴好好配合。” 我会对演哥哥的小朋友说:“我虽然不会豁虎跳,但是请你不要一直抱怨我,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演好老虎的。我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请你不要再指责我了,好吗?” (3)心情——紧张、狼狈。 ①过渡:看来虽然“我”排练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我”没有因此失去表演的机会,“我”如愿以偿上台了,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紧张、狼狈呢?一起来看看正式演出时发生了什么吧! ②指名分段朗读第16~19自然段,体会心情。 ③指导理解“哄堂大笑”的意思,感受观众的“哄堂大笑”对“我”的冲击。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这个词写出了观众们看到“我”的表演的反应,说明“我”的表演不到位。“笑得我脸上一阵热”说明听到台下的“哄堂大笑”,“我”觉得很羞愧,很狼狈。 ④指导掌握多音字“哄”。 哄 ⑤出示第18自然段。 句段9: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等到幕布拉下,我站起来脱下头罩,满头满脸都是汗珠。 A.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记不得演的过程,“满头满脸都是汗珠”,说明“我”表演时很紧张;“笑声接连不断”再次从侧面写出了“我”表演的笨拙和好笑。 B.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心情:“我”因为紧张以至于演出的过程一点儿也不记得了,回想一下,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学生自由交流) ⑥引导学生根据第19自然段,思考:演哥哥的小朋友说“我”是因为不会豁虎跳导致的表演失败,真的是这样吗?(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不是。由排练时和正式演出时“我”的表现可以看出,表演失败是“我”表演时动作笨拙和心情紧张导致。 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砸锅”。 砸锅:比喻办事失败。 (4)心情——疑惑不解。 ①默读第20、21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 ②交流探讨: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以后每次去动物园的时候,“我”都要去看看老虎,想看看老虎怎么“豁虎跳”。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心情。 “总要去看看”说明“我”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 ④出示第21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我”的疑惑。 句段10: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我至今还不明白。 “我”的心理活动:“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非常努力,却惹起哄堂大笑,一直觉得自己很窝囊。 ⑤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困惑。 3.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精读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表格。 板块三 课文回顾,语言发展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童真 2.引导讨论:“我”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而不开心。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么开导“我”?(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示例一:“我”的演出不窝囊。“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示例二:“我”的演出不窝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演方式,只要你付出了,用心表演了,那就是成功的。不要太在意大家的笑声,一个演员能够给大家带来笑声,带来欢乐也是不错的。 3.小结: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并且运用上一课学到的作批注的方法自己试着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加深阅读的体验。 2.关注内容,感悟形式。透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运用之妙。初读时,从语言到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指导学生概括为三部分:期盼参加演出、扮老虎没成功、寻找失败根源。引导学生循着怎样演老虎这条贯穿始终的矛盾明线和以“我”排演、演出时“窝囊”的暗线,去探究演出失败的原因。细读、深读时,再从内容到语言。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