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4 发布 |
- 37.5 KB |
- 25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1、观潮 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2、《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的画卷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抒情散文的机会很少,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再力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情境,促进感悟。这样学生不仅能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还体会可以到月色下的意境美。 教学建议: 学习本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读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哪儿美,怎么美”。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月色下的静谧、祥和、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难点 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走月亮 走月亮:月下散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 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②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③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④齐读这几句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 ④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 板书设计: 走月亮 2、走月亮 月儿明亮 月光柔和 走过:溪岸 桥 果园 (“我”和阿妈) 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听到:秋虫唱 鸟拍翅膀 …… 想到: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如诗、如梦、如画的优美散文,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去体会,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把文中优美的句子一一找出,并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在范读中深受感染,使他们的语感得到培养。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表达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谢与感恩。这样情感不知不觉的渗透到作品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情读书。 《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 驮着 斜阳 头白 芦苇 妆成 一瞬 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繁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观看星天时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此,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的特点。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仿佛进入一个梦幻境界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分析揣摩中对海上夜的宁静和柔美产生鲜明深刻的感受。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星空和作者巴金及作品等来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利用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 ( ) ( ) 2.复习词语。 纳凉 星群密布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口语交际一:我们与环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人为破坏,我们人类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从而弄明白什么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该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学情分析: 经过这一单元四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这对进行以环保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让他们通过观察说出垃圾的来源应该说问题不大,但要让他们说清楚如何处理垃圾却并不容易,因此结合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要引导他们图文结合,使学生在形象的生活环境中认识周围事物,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说与听的共同发展。 教学建议: 四年级学生在谈自己的想法时,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多,可能会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受威胁这方面感受不够深刻。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前准备大量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另外,在课外调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处理信息的方法,帮他们扩大调查内容的范围,加深保护环境的意识。 老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看电视, 玩电脑游戏入手, 利用现代设备教育引导学生看科教片,教学生上网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眼界,逐步喜欢阅读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关注周围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在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讨论怎样保护环境。 3.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参与活动,讨论、发表对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见解;耐心听别人的发言,简明扼要地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讨论交流时的条理性、应对性和合作性。 2.懂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难点 1.尊重、理解对方,学会倾听。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 2.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美丽的环境录像和被破坏的环境视频。 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各组把要展示的标语版、手抄报、建议书等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2.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看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首先进行一次展示会,把所有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就同一主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成员收集的材料。 3.推举代表,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准备进行全班交流。 三、全班展示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以“我们与环境”为主题,结合本组的展示台内容先进行充分讲解。 (2)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把了解到的情况说具体。 (3)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本组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讲出来,使听的人了解情况并受到感染。 (4)其他同学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听众,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5)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在同学发言完毕后做补充。 (6)各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可提问。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1)小组轮流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展示,如采用文字、图片、实物或表演等形式)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代言人”要向其他小组做集中介绍。 (3)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展示,感受、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并准备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或提出问题。 3.多方评价,深化主题。 通过各组同学评议:本次交流展示活动中哪个小组表现比较出色?(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2)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状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2.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交际范例 用一诺: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这样做,用水后及时关紧水龙头;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尽量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健康又环保;垃圾分类回收。 六、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板书设计: 我们与环境 环境的重要性 参与环保活动 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反思: 如果整堂课只是在说,那么它的效果也就随下课铃声一起结束了;如果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那就违背了口语交际活动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我尝试将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重在启发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与反思,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摸索接受一定的方法技巧。本堂课上,我不仅营造了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的语言环境,而且让学生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培养了良好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习惯。 《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达到使别人读了文章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这次习作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接触了写景的习作训练,写作水平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没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再加上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导致他们在习作时经常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标点符号乱打,内容空洞,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清楚。因此,写好写景作文的难度还较大。 教学建议: 推荐一个好地方,重点就是介绍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听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与他人交换修改。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法、示范法、谈话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写喜欢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把景物写具体。 难点 启发学生介绍更多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并写出这个地方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喜欢的地方的图片或游玩的照片,以及描写景色的好词、好句、古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2.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畅谈那些好地方。(板书习作主题) 3.老师也是个喜欢旅游的人,还喜欢在旅游的时候拍一些美美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去这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旁边总会有一位导游,给我们做详细的景点介绍。他们侃侃而谈,游客朋友们都要围着听他们的讲解,你们羡慕吗? 4.我刚从大队辅导员那里得到一个好消息,因红领巾广播站拓展业务需要,现面向全校学生招聘五名小导游。瞧,我还把面试内容带过来了:能具体清楚地介绍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是想去的地方。同学们,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光说那里真美呀,别人知道有多美吗,能打动别人吗?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应如何介绍呢?(好方法,用上好词佳句) 二、分享预习效果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描写风景的好词、佳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三、互动合作,调动感知 1.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做好介绍的准备,同桌之间练习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是介绍在景点拍的照片。如果你也正好也去过那个地方,可以适当补充,师相机指导。 2.学生到讲台前来介绍,告诉他取胜的法宝。(语言生动,内容尽可能具体,能打动别人,使听的人也想去) 3.对听的同学提出要求,作为参赛选手和评委的我们我们该怎样做呢?(认真听)出示听众要求(安静听、认真听),听完可提问题或给出合理建议。 4.学生介绍,其他人补充、点评,师指导点评。 四、点拨思路,指导写作 1.既然大家都想当导游,那我们就把自己的介绍写下来吧!一起来比一比,读一读,看谁能当上“最佳小作家”好吗。 2.读作文要求,审题。 3.怎样写,范文引路。 4.写作方法。 5.如何让语言优美,让语言亮起来。(美文欣赏) 6.总结:在介绍景物的时候把看到的景物颜色、样子写出来了,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用上了好词好句,还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再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写清楚、写生动了。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注意听,用鼻子好好闻,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五、自主展示,感受评价 1.写好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交流,把你写的读给小伙伴听听, 看看你写得怎么样,让他们评价、补充。 (人人发言,互评互议,师指导) 2.小组共评共议,评选优秀习作。 3.各小组长展示优秀作品,让全班学生受到新的启发,获得美的感受。 (其他小组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评一评) 六、佳作引航 美丽的竹林 外公家的小屋旁边有一片竹林。那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春天的竹林里绚丽多彩。仔细看,鲜绿、深绿、黄绿、灰绿连接着交错着,绿到小屋,绿到天边,绿到山脚外面去。一根根春笋破土而出,拔地而起,仿佛在和我们比谁长得高呢。 夏天的竹林,绿中带黄。我们一热就钻到里面去玩,竹林茂密,太阳晒也晒不透,这里凉爽极了。竹林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就是我们的乐园。还有一条清清的小溪从竹林中流过,更是把竹林点染得多姿多彩。 秋天,竹林与周围的树映衬在一起,竹子是绿色的,周围还有很多树的颜色:青绿的是松杉,朱紫的是山杏,火红的是枫树,金黄的是银杏。远远望去像给竹林镶了一道花边。 冬天的竹林好似披着一件外衣,和周围的树在一起犹如一座宫殿! 点评:这篇作文推荐的好地方是美丽的竹林,分别抓住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来写出竹林的美丽。其中春、夏写得最详细,做到了详略得当。习作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善于想象,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竹林独特的美感。 七、教师总结,巩固延伸 同学们真棒,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使掌握了这么多的写作本领,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将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名胜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板书设计: 推荐一个好地方 审题 写作方法 语言美 吸引人 写特点 比喻 感兴趣 有顺序 拟人 总分总 排比 教学反思: 在常规的教学中,我确实忽略了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总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但作为老师,我应该让孩子课前口头上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自己去过的地方的资料。那样的话,至少会有多数同学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做到胸有成竹,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节课来说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感而发!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抓住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在读书时要进入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掌握如何读书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描述事物的特征。“书写提示”是让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在书写时要写好每一个字以及注意字、标点符号的间距。“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但“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的内容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玩的过程当中温故而知新,给孩子以自信心,让孩子有成功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 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从读到赏,再到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遵从了教学应循序渐进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将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该如何去想象,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魅力。学生在感知、体验,思索,理解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第二单元教案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个童话故事,首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一个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下面青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 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 什么 怎么样 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意的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讨论解决: 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 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 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 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一个囚犯” “一个小花园” 为什么——了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难点 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粒豆的不同经历,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来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生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三、探讨解决问题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找出童话中相关内容,品读体会。 点拔: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 点拔: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说像“一个小花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 3.体会小豆子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子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童话的喜爱,引导在读中质疑 ,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并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找重点段落,领悟童话的内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效果很好。 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品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呢?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秘密”,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的秘密和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有关。)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蝙蝠飞行有什么秘密?人们是怎样解开这个秘密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4至第7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4、5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 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6谁能画一画蝙蝠探路的示意图。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那么飞机夜航和蝙蝠探路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9.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四、划分段落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 第三段:第8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下面问题。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2.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六、总结归纳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板书设计: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解开飞机夜航的秘密要从蝙蝠探路说起。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第三段:第8自然段;雷达探路的道理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相近。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虽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却生动形象、文辞斐然。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文章增色;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课文深入浅出,具体可感。教学本课应指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处,并学着运用于今后的习作。 教学建议: 本文中心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完全可以多给学生一些阅读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就势从旁指导即可。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此为纲,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示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图片)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感受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读第1、2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呼风唤雨”。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 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发现”则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3、4自然段。『puXuewaNG.com』 (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事能反映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b.“愿望”是什么意思?(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回答。 (卫星可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飞机可以在云中穿梭,宇宙飞船可以到宇宙中遨游……)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a.这句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b.用在这里想说明什么?(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 3.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加深认识。 (1)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科技发展成就巨大的内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你还能举出哪些能反映科技成就的例子?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科学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板书:科技万象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我不但抓住文中重点句,还设计了一些说话训练。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生成新的兴奋点——“你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课时学生的收获颇多。 8《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为线索,思考蝴蝶的家有哪里,以雨天蝴蝶躲藏在哪里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小,线索明晰,语言优美,学生比较喜爱。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尝试着养成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习惯,对本课的学习十分有利。 教学建议: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学习中尝试着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素洁、沾污、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下节课学习。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一读1、2自然段。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雨很大,而蝴蝶却很弱。这让作者为蝴蝶捏了一把汗,产生了着急的情绪。就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去探索蝴蝶的家。 板书设计: 蝴蝶的家 我的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它们的家为什么是美丽香甜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依据问题,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紧扣上节我们提出的问题读中解决问题。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素洁、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板书设计: 蝴蝶的家 教学反思: 本课堂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品读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已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逐步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习作二:小小“动物园” 教材分析: 这次的习作是让同学抓住家里的每个人的特点,看看他们和哪种动物比较像,有什么地方像。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每天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以此来感受家中的亲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朝夕相处的家人是非常熟悉的,但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什么特点?他们和哪种动物比较像?这还需要他们好好地想一想。本次写作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平常的物件、话语中去感受亲人的爱和精神世界。 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讨论重点写好哪些部分,怎样突出人物的品质等,互相启发。在心里想好写作提纲,小组内交流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生活,学会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3.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有价值的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 创设交流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真观察家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发现并理解生活中亲人的爱,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的习作。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写自己的家人。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想想自己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 难点 真实感受该怎样去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也都有不同的个性,它们能反映出你的生活态度、处事原则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你的家人最像哪种小动物吧。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小组交流,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明确要求。 (4)总结与板书。 内容:我的一家人 要求: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2.交流素材,确定内容。 (1)交流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有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确定写的内容。(如果多数学生说的内容相似,教师要加以引导) 三、整理思路,点拨写法 1.整理思路,拟写提纲。 (1)你想怎样写,在脑海中列出一个框架,打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3)学生自己试着拟写提纲。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不要统一学生的思路,教师要鼓励有新意的想法) 2.重点指导,点拨写法。 (1)怎样才能写出家人的特点? (2)指学生回答。在交流中明确: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描写。 (3)要通过描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的个性与特点。 四、个性表达,下笔成文 1.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给自己的习作起个新颖的名字。 2.教师巡视中做个别指导或疑难解答。 五、佳作引航 我的“动物园”之家 我家有一个“动物园”,我带你去看看吧。 走进“动物园”,每天都会看到一头勤劳的“牛”,那就是我的妈妈。有一次,我的妈妈刚上完夜班回来,一看6点多了,她知道我和哥哥今天考试,需要补充营养,于是没来得及休息就做早饭。每当我们放学回来洗了手坐在饭桌前,饭桌上面已经摆上了香喷喷的饭菜,让我感到好温暖。但有时妈妈发起“牛脾气”来,会让人喘不过气。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粗心算错了两道题,妈妈对我采取了“错一罚十”的“政策”。结果我一着急,又做错了,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十一点,这时“瞌睡虫”又找上门来了,我只好求妈妈:“妈,明天再做吧,我困了。”没想到妈妈眼睛一瞪,严厉地说:“不行,今天的事必须今天完成!”没办法,我只好坚持把罚的题目做完。这就是我的妈妈。 我家里还有一只特别温顺的“狗”,他每时每刻保护着我们的家,早出晚归,特别辛苦。他高大的身躯变得消瘦了,瘦得跟他喜欢吃的排骨似的,他为我们这个家牺牲了很多精力。他就是我的爸爸,就像一条忠诚的狗一样守护着我这个幸福的家。 我呢,是一只“小老虎”。妈妈做的好菜好饭,总是让我吃个饱,连爸爸都得让着我。我不但贪吃,还贪睡。记得有一次,闹钟已经响了好几遍,我还懒得起床。妈妈硬把我拉起来,可我还想睡,当妈妈伸手给我拿衣服时,我又扑腾倒在被子上睡了。结果那天上学迟到了,妈妈说我是正宗的“大懒虎”。 这就是我的普通而又幸福的“动物之家”。 点评:这篇习作分别抓住爸爸、妈妈、“我”的特点写出了三种动物:牛、狗、老虎。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其中写妈妈最详细,写妈妈是勤劳的“牛”,又写了她的“牛脾气”。作者善于表达,突出了一个幸福、温馨的三口之家 板书设计: 小小“动物园” 明确要求→交流素材→下笔成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互评互改、自评自改,使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2.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互评互改、自评自改,使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难点 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写出家人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回顾要求,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习作指导,同学们也已经完成了习作。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习作要求,根据习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习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集体评改,回顾方法。 (1)回顾修改习作的方法,全班交流。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放到投影仪上,全班同学针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方式去修改。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2.自读自改,完成习作。 (1)自读习作,没完成的接着写完整。 (2)读自己的习作,按照习作要求和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3)教师巡视指导修改情况。 3.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 (2)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作重点,评价事例是否具体,表达情感是否真挚。 三、再次交流,布置作业 1.指名读修改后的习作,引导学生交流改后的感受。 2.布置作业。 回家后,将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板书设计: 小小“动物园” 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教学反思: 打草稿是将对作文的个人理解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其实,教学中打写草稿也可以以口头的形式交流,也就是口头作文,这样可以启迪思维,有据可依,也可充实和完善腹稿,教学实际中这一方法屡用不尽,效果甚佳。在作文过程中,要分清详、略,运用学过的多种知识:词、句、段乃至篇,借鉴有益的地方,自己也应创造新颖的,杜绝人云亦云。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觉得以后要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多地让他们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写出属于他们真正要表达的内心的东西。 语文园地二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识字加油站”意在让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且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用成语说句子,另一部分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设问句。“日积月累”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并积累关于质疑的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库,提高认知能力。 学情分析: 这次“交流平台”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提问的读书方法和习惯,这是精读文章的重要方法。读文章时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体会、揣摩文章中的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描写的细节,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所以,教学要引导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读书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关于质疑的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或联系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谈谈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了解设问句。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认读积累,拓展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了解设问句;积累一些古代名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问”的古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轻声朗读文中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4.扩展练习。 (1)谈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三组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字都是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自读每组两个句子。 2.你发现每组的两个句子有那些特点? 3.学会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写句子,使句子表达的更形象、具体。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抄写下来。 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问号都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告诉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设问句。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找设问句。 5.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在作文中用过设问句吗? 四、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学生逐句自读,要求读正音,读通顺。 3.读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师生释疑。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5.熟读、背诵。 6.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学生平时积累。 7.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识字加油站”这一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亲历自主发现的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要学会等待,不以教师或优生的发现结果代替全体学生的发现过程,同时巧妙的引导和适时的总结,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 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雪 梅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10.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这一想法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效果。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学情分析: 蟋蟀,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种昆虫,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与锻炼,他们获得的收益将是无穷的。 教学建议: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做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吗?有谁斗过蟋蟀?说起这个小东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蟋蟀们高超的建筑本领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从小喜爱昆虫。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与文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弄清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师强调难写字,并适当范写,加深记忆。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蟋蟀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四、认知贯通,整体感知 1.“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明确:“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课文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因住宅而出名 住宅的特点 住宅的建造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2)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课文,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4)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2)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画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3)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提问启发: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长时间加深加阔) (4)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三、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明确:这都是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疑难探究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六、拓展延伸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七、课堂小结 作者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分不开,让我们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态度与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们的绚丽多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相互讨论蟋蟀的特点,然后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快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蟋蟀的“住宅”的,理清文章的思路。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动手实践这一环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画与说中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整堂课教学效果良好。 口语交际三: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是让我们了解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分析影响视力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视力的方法。本次口语交际其目的是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孩子们所接触的高科技东西也越来越多,用眼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时间。 怎样让学生拥有一双明亮、美丽的眼睛,我们教师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但要教孩子们关于爱护眼睛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一种自我保养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预防眼病和近视。 教学建议: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模拟角色去进行,角色体验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课堂中人人参与在“想、答、演、说”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到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2.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创设特定情境体现双向互动”和“角色模拟体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怎样保护眼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难点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学生想说、乐说、会说、敢说的氛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保护眼睛的资料,调查本班学生视力的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动物,你们喜欢吗?这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是用眼睛看到的,你们想想,如果眼睛不好,还能看得清楚吗?所以,保护眼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的口语交际。(板书课题) 二、情境体验,引出主题 视频引出主题:灰太狼的眼睛怎么了?他都犯了什么错误呢? (一)想一想 。 1.提问题: (1)保护眼睛重要吗? (2)怎样保护眼睛呢? 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2.总结:学习、生活、工作都需要有一双好眼睛,如果眼睛不好,看不清楚远处物体,就会影响学习、影响工作、给生活带来不方便。所 以,我们从小就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吧! (二)说一说 。 通过图片指出几种不良的用眼习惯,从而让同学认识该怎样保护眼睛。 (1)图中画的是谁? (2)他在做什么? (3)这样做的后果怎样? (三)议一议 。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什么? (2)保护视力要做到什么? (3)不应该怎么样?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三不要”: ①不要躺着看书; ②不要走路乘车时看书; ③不要在昏暗的灯光下或强光下看书。 “三注意”: ①看书、写字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市尺。 ②看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 ③字要写大些,要清楚整齐 。 三、练一练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 ( )。 2.看书看电视( ) 分钟休息片刻 。 四、交际范例 赵东莱:针对视力下降这一现象,我们应采取一些保护视力措施: 1.避免在强烈的光线或昏暗地光线下看书或者写字; 2.不要长时间地观看电视节目、玩电子游戏; 3.不要在床上躺着看书,也不要边走路边看书,更不能歪着身在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少年儿童在读书期间,正是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就会使眼睛受到伤害,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要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注意,两不看” 。小学生要特别注意预防近视,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身体要坐直,距离桌子一拳,眼要距离书本一尺);看书写字时间不要太长; 要认真做好眼睛保健操; 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 不要在行走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或玩游戏机)的时间不能过长;距离电视不要太近。此外,还要注意眼的卫生,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用自己的毛巾洗脸。 六、布置作业 预防近视,保护视力,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提醒、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写姿。 板书设计: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三不要” “三注意”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画片是孩子们的最爱;四年级的学生对动画片也还是兴趣盎然,因此,我以看动画片为活动前奏,让孩子们在观看动画中亲自体验眼睛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我采用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方法,如“眼睛的作用”,简单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孩子们欣喜地发现本节课的内容竟是自己最熟悉不过的生活经历,于是发言也就争先恐后,欲罢不能了。本堂课的最后我提醒学生善待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的眼睛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明亮! 习作三:写观察日记 教材分析: 这次的习作内容是要求学生学写观察日记。在习作提示中明确了本次训练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写完后,通过组织学生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继续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并挖掘习作素材,为写好习作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往往能说出一些现象,但在表达时还存在困难。加之学生本身的积累不是很丰富,对记叙事情的条理不明白,要把自己的观察清楚的表述出来,还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循序渐进,激发习作兴趣,逐渐培养习作能力。 教学建议: 本次习作应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能进行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并通过指导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2.让学生把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先说出来,再有条理地写出来。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学会写观察日记,并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难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确定观察对象,布置学生连续观察。(开学初就进行布置) 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把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观察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写下来。 2.语言具体生动,观察要细致,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本组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把观察的经过和自己的发现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二、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样观察的? 2.有什么新的发现? 3.观察过程中,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根据内容取题目 1.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2.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四、明确写作要求 讨论明确: 1.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2.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要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3.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五、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学生动手开始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六、佳作引航 水仙花 3月16日 星期五 晴 半个月前,爸爸从花市买回一盆植物,说是水仙,挺漂亮的,我决心认真观察它。 我仔细端详,发现它与别的植物不同,不需要泥土,一盆清水加上一把雨花石就能养活它花。水仙花的底部比我的拳头大一点,像一个大蒜头,一层褐色的外皮裹着它洁白的“肚子”。“蒜头”下面长着密密麻麻的白色根须,像老爷爷的白胡须。“蒜头”顶部分开五大个枝条,它们均匀地生长,枝条中间长出一枝筷子粗细的茎。 为了养好它,我去网上查找养水仙花的方法。天晴时,我把它端出去晒太阳,每隔两三天就给它换一盆清水。 今天下午,我惊喜地发现,水仙开花了。白色的花瓣围成小喇叭的形状,中间众星拱月般围着黄色的花蕊。凑上前去闻一闻,哇,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让人舒服极了! 我看着眼前这水仙花,仿佛是从水中站立起来的仙女,冰清玉洁,一尘不染。怪不得水仙花有“凌波仙子”的美称呢! 点评:这篇日记采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水仙花。先写买来水仙花,认识它,再写它生长环境,详写了它的外形特点,接着写查找养花资料,最后写水仙花盛开的样子。本文描写生动,巧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水仙花的美丽。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明确习作要求 动笔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鉴赏能力。 2.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难点 组织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评议内容及方向 1.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2.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3.优秀习作的赏析。 二、自我修改文稿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的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2.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的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①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②意思表达是否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3.展示台。 推选好的习作进行展示。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三、誊写评价 学生誊写作文,老师对本次作文进行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自我修改 认真誊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写观察日记时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明确解决的办法,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了学生一个阶梯,让学生知道了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再加上用一些描写手法才能把文章写好。“生活是作文之本。”在我看来,我们的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我想观察是首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为了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我想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 总之,观察能力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如果学生一旦养成了习惯,把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并且用描写性的语言去写的话, 那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词句段运用”,一部分是让学生为动物找家,另一部分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关于秋天的谚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艰难的瓶颈期,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抓中心句、中心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将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对文章进行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领孩子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方法。 教学建议: “平台交流”这一板块的内容是要学生养成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孩子慢慢领悟消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 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5.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谚语。 教学反思: 教学中只要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教学时,我利用最具感染力的音乐,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 第四单元教案 12.盘古开天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先讲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变化,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神话,内心会感到新鲜、有趣。但学生可能只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不能细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教学本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建议: 课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喜爱。这篇文章,比较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复述,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并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把这些句子自然融入到自己的复述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习。 2.表演、配乐朗诵深入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神话故事的传奇魅力,感受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盘古开天地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片段。 2.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谁? 3.在远古时期,像他们这样神奇的人物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神奇人物用利斧劈开了天与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神奇的人物是谁吗?(学生答:盘古;教师板书课题,齐读) 4.对题质疑,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盘古是谁?他是怎样开天地的?天地分开后又是怎样的?课文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字的。 3.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4.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5.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初步理解重点词“创造”的意思。 6.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1.重点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1)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3)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重点研读第5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1)读一读,说说你读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受。 (2)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神话故事的神奇。 四、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复述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混沌→劈 身体→美丽的宇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将字写得规范、正确。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复述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难点 能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点拨:提示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述;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或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复述。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复述。 3.提名说,集体评议。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3.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盘古醒后——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 教学反思: 教学中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句子呈现,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围绕目标做到一步步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 在教学盘古顶天立地中,我让学生角色体悟,感受了盘古的辛苦,对累得倒下的盘古说话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深化,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似乎做到了环节的到位,到是在落实这一个点上却不够,学生读得不够,学生说得不够,学生悟得不够,在今后的课文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读够、悟够、充分落实到位。 13.精卫填海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围绕精卫日日夜夜填海展开,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精卫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学习时首先会遇到的困难就是朗读。教师可以先示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再带着学生朗读,直到读通顺为止。 教学建议: 教学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下的注释,先了解相关字词的意思,再串连起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从句子再慢慢过渡到把整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语汇,使句意表达更清楚、流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 生说。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民族等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课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读完了吗?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现在,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硬,难读,生字多) (3)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鼓励。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 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1)出示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3)想象说话: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海会怎么说?精卫又会怎么回答呢? 出示: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小结: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一只小鸟想用这种办法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敬佩。(板书:坚韧不拔) (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交流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 3.除了中国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坚韧不拔 教学反思: 学生对古代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悟古文的内容及表现的情感价值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4.普罗米修斯 教材分析: 本文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希腊神话不是十分了解,这主要是由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古希腊神话,使学生对普罗米修斯有所了解。另外,要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态度,体会他的勇敢与献身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4.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过程与方法】 课文重点感受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部分,从“锁”和“啄”两个词中,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漫长的痛。另外,通过对其他人物如众神之王宙斯、火神、大力神的语言、心理的描写,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精神,同时认识、了解神话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勇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难点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和英勇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普罗米修斯的阅读材料,了解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是女娲造出来的,她用泥捏成人形,给人以生命。为了人类的幸福,女娲还历尽辛苦,炼石补天。而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也有一位带给人类幸福和光明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课题: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读了题目,说说你想了解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哪些事。 二、自读自悟,完成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跟同学交流。 三、学习字词,初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以读好难读的段落和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学生多种形式认读。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从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取火种,取火种给他带来怎样的灾难,最后怎样,从这三个方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由于是初读,感受可能肤浅,但也要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中捕捉到教学资源)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与别人交流。 预设:①为人类取了一颗火种,为什么宙斯要给普罗米修斯如此严酷的惩罚?②普罗米修斯受到那么残酷的折磨,他是怎么活下来的?③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是个英雄或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 解疑①:引导学生读课件资料。 神话中说,最初的人,是和众神在迈孔奈平原上幸福地共同生活的。一段时间以后,宙斯决定将人和神分开。他把这任务交给了普罗米修斯,要求他将双方彻底分开。于是,普罗米修斯在祭祀的时候,将事先涂了厚厚一层白油的骨头献给宙斯,却将较好的部分藏在看上去不太诱人的内脏里给了人类。宙斯察觉了这一骗局,他报复人类,拿走了他们的火种。 解疑②:a:放录像《封神榜》中比干被挖心肝的片段。 b:告诉学生,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不同的是,神永生不死,人生命有限。 解疑③:引导学生明白普罗米修斯盗火种是为解除人类没有火的困苦,他为了坚持正义不向宙斯低头认错而饱受严酷惩罚,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指导“佩”和“既”的笔顺。 2.读熟课文。 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为什么取火种——受罚——获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 2.品读课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不屈不挠、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板书 1.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大家对普罗米修斯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一个最能表现普罗米修斯特点的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 )的天神。(括号里可以填课文中的有关词语,也可以填自己从书中体会到的) 2.交流、板书。(富有同情心 不屈不挠 甘愿受苦)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哪些地方表现了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 (2)哪些地方表现了普罗米修斯具有不屈不挠,甘愿受苦的精神?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小组讨论,画出相关的句子,圈出相关的词语,并加以体会,最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3.交流点拨。(预设) (1)感悟“富有同情心”。 (多媒体出示)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①没有火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你能想象出来吗? 练习说话: 没有____________只好_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只好_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只好____________…… 过渡:这一切,普罗米修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那儿去拿取火种。(板书:决心) ②引导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读好“决心”这个词。 ③火种被带到人间后,人们心情怎样?又有怎样表现?默读第2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火种被带到人间后,人们欣喜若狂。男人们________;女人们________;小孩们________。 小结过渡:普罗米修斯的同情和决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而他自己却遭到了宙斯的严厉惩罚。面对各种惩罚,普罗米修斯表现出的是——(板书:不屈不挠) (2)感悟“不屈不挠”。 ①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精神的词语。(板书:坚定) ②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读普罗米修斯的话。 从普罗米修斯的语言中,你读懂了什么?(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选择了造福人类,他放弃了自己的自由,选择了牺牲自己) ③课件出示普罗米修斯受罚图。 教师:这就是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他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颤。他经受了怎样的痛苦呢?夏日炎炎,太阳像火球似的炙烤着他;(多媒体播放狂风声)狂风来了;(多媒体播放雷电声)雷电来了;(多媒体播放鹫鹰声)凶恶的鹫鹰也来了。同学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形看到了吗? 引读第9自然段。普罗米修斯的表现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大英雄赫拉克勒斯。(齐读最后一段) 三、走出神话,拓展阅读 1.课文学到这里,你们心中一定对普罗米修斯又多了一份情感,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点什么呢? 2.普罗米修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火种,更是精神上的火种。所以此神话传说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此,有好多作家写了赞美他的诗。 多媒体出示:普罗米修斯(节选)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四、深情小结,升华主题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众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冥王神哈得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等。和他们有关的神话和传说很多,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多读一读这些故事。 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决心:造福人类 牺牲自己 坚定:不畏强暴 不屈不挠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从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遭受惩罚”“重获自由”三方面来写。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普罗米修斯所说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让学生反复诵读,从而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坚定,以及普罗米修斯所做出这一切的伟大之处。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过于繁杂,没有切到重点,让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找到答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感悟能力。 15*女娲补天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远古时期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 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从阅读中体会得到,一要他们反复读、多读,在读中感悟;二要教师适时点拨,帮他们感悟。 教学建议: 讲故事是教学神话故事最好的策略。课堂上可以先帮助学生理一理故事发展的脉络,理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能够顺着故事思路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就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故事内容,感悟了神话故事的神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与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体会神话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女娲补天》的录像。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着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按照自学识字法进行识字练习,再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积累词语。 (3)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上记号,学习时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汇报学习成果。 三、细读课文,清理文章层次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话的语言进行概括。 2.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同学相互交流。 第1自然段:女娲创造人类,大地上欢歌笑语,人们幸福地生活。不久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人们在水火中挣扎。 第2自然段:女娲想办法解救人们。 第3自然段:女娲艰难地寻找补天的五彩石。 第4自然段:女娲用神火冶炼五彩石并补天。 第5自然段:人们常见的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3.全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自从女娲创造人类,人们幸福地生活,不久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人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女娲找齐了五彩石并用神火冶炼了五彩石,最后把天上的窟窿补好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相传天边的云霞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4.再次读一读这个神奇的故事,你会怎样评价女娲呢?(女娲非常了不起,女娲真神奇……) 四、深入学习,感受故事的神奇 1.解决问题:女娲是谁? (1)默读全文,你能找出有关介绍女娲的句子吗?读一读。(“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她就好像是人类的母亲。) (2)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你又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她是人类的母亲?(当有巨响发生时,她“急忙”起床,看到人类在水火中挣扎,女娲样难过极了,“立刻”找雨神,“求”他下雨;又“造”船,救出人们。从这些地方足以看出她把人类当成自己的儿女,而且能够体会出她甘于奉献的精神。) (3)为什么称女娲是我们人类的母亲?(相传女娲有一手绝活,她能用泥捏成人,并能使泥人成活,后人都称女娲创造了人类。) 2.解决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女娲补天的原因。(虽然人们被女娲从洪水中救出,但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因此她决定把天补上。) (2)读一读文中的句子,思考:女娲怀着怎样的心态补天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从“决定”看出她补天的信心,“冒着生命危险” 表明她很勇敢,不顾自己的生死,一心要救人们。) (3)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来描述女娲的勇敢、不怕危险的精神吗?(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女娲也要把天补上。) 3.解决问题: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她把天补好了吗?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女娲用什么材料补天?她是怎样找到补天用的材料的?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②找到女娲炼石及补天的句子,读一读,画出描写她补天过程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天是否补好了?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学习成果,共同研究。 小组一:女娲上山找五彩石补天。她花费了很多时间与功夫,我们是从“她忙了几天几夜”,“她又找哇找哇”看出她花费的时间多,从“终于”能够体会女娲找五彩石的艰难。 小组二:描写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过程的动词有“挖-放-炼-装-端-泼”。我们想象中认为补天是一件很危险、很艰险的事情,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却使我们感觉比较轻松,突出了女娲的神力。 小组三:天补好了,“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4)点拨:补天之前人间的惨状是怎样的呢?找出描写人间惨状的词语。你又体会到什么?(“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这些词语展现了人间的惨状。我体会到,大窟窿被女娲炼好的五彩石补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故事的神奇。 五、观看录像,使学生直观感悟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神奇的故事吧!(观看《女娲补天》片段) 2.同学们,你们此时最想说什么?(指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感悟人物的形象。) 3.教师小结:传奇的故事展示了神奇的女娲,我们虽然了解了女娲补天的全过程,但我想她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更应该使我们终生不忘。(她的善良、勇敢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六、练习复述课文 1.这么感人的神话故事,你一定想讲给爸爸、妈妈以及好伙伴听吧!不如我们在这里练一练,请同学们帮你听一听、评一评,使你向别人复述时更有自信。 2.复述指导。 复述是把课文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是背课文,要把课文内容尽可能详细地讲出来。 3.复述要求。 (1)复述前熟读课文,记住主要情节和重点词语。 (2)把课文内容变为自己的话。 (3)复述时,语言要清楚,讲述要明白。 (4)仪表大方、自然。 4.学生分组练习,同学间互相评议。 5.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6.评选“故事之星”。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 灭火 人们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教学反思: 1.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学生质疑,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除了对学生读课文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读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 习作四:我和________过一天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以“我和________过一天”为题编写童话故事,通过练习编写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较浓厚,但对于展开想象编写神话故事可能存在想象不够大胆,编写的故事不具神奇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束叙述不完整。 教学建议: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飞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交流,完成本次的习作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放开胆子说自己心中的故事,表达意思,培养独创才能。 3.能把想象的童话故事写下来,语句完整、通顺,能较准确用词。 4.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培养认真倾听、主动评价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拓展习作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2.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内容比较完整的童话故事。 难点 开拓学生思维,习作写得富有想象力,童话故事情节合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典型的习作例文。 学生:多多读一些神话和童话故事,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大胆的想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享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的乐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把故事情节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拓展习作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难点 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个情节比较完整的富有神奇想象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打开思路,海阔天空地想 我们学过《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吗?仔细想想,人类的想象力太神奇了。正是因为这神奇的想象力,才有了这些美丽的神话。想象有多大胆,故事就有多精彩。今天我们也去放飞想象,编织我们心中精彩的故事吧。 二、交流最喜欢的故事人物 1.出示搜集到的人物。 (1)今天老师把神话中的人物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逐一展示:盘古、大禹、沉香、后羿、嫦娥、精卫鸟、女娲等神话人物。 (2)学生谈谈对人物的认识。 (3)教师小结。 盘古开辟了天地,并用自身创造了万物;大禹,带领百姓战胜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沉香,习武练功,翻山越岭,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这些人物都有鲜明个性和特点,因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2.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 同学们,你们还喜欢哪些神话人物?把你们喜欢的神话人物介绍给大家!我们试着先介绍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好吗? 3.讨论喜欢人物的特点。 从同学们兴奋的笑脸上,老师看出来了,你们很喜欢它们,那你们发现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吗? 他们的本领大,能呼风唤雨。 他们都是神仙,女的美丽善良,男的英勇威武。 他们都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 他们身上有一种无私无畏、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4.引导学生说会选择跟谁过一天?为什么会选它?(指名回答后、小组互说) 三、放飞想象,酣畅淋漓地讲 1.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选择了要跟谁过一天,现在有谁愿意把自己和他(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说这一天里会去哪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 2.生讲,师引导,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具体。 3.同桌交流。 4.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倾听他们的交流,给予适时恰当的激励、点拨。 四、学生习作 看到你们说得那么兴奋,你们的故事一定很精彩。你们想不想把你们的变化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老师听?现在拿出纸笔,把你们的故事写下来。写完后交给我们看。写的时候注意要把故事写完整。 五、佳作引航 我和卖火柴的小姑娘过一天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此时我在大街上走着,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喷香味道。哇,真香! 墙角下,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熟悉的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长得很漂亮,蜷缩在墙角,冻得直打哆嗦。我关切地问:“你没事吧?”“还好。”小女孩小声地问,“你,你是谁?”“你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呀,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着我把棉袄脱下来递给她。她摆摆手说:“奶奶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她美丽的大眼睛闪着纯洁的光芒。“我,我不冷。”说着帮她穿上,并夸赞说:“瞧,多合身呀!”“谢谢!”她的脸冻得像红苹果。 突然我听到咕噜一声响,原来是她的肚子饿了。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捂着自己的肚子。我哈哈地笑了,拿出我的蛋糕递给了她。她接过去马上吃起来,突然慢慢抬起头,眼泪顺着漂亮的脸颊流下来,她拉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 我猛然想起什么事,对她说:“跟我走吧,去我们的校园游玩吧!”小女孩信任地点了点头。 我拉着她飞向我们的学校,向同学们介绍她并和我们一起上课。 她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幸福地生活了一天…… 点评:这篇习作发挥想象,走进童话世界里,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摆脱痛哭,又带着她来到幸福快乐的现实世界里度过一天。描写抓住细节,细腻传情,文字里涌现出浓浓的爱意,给人满心的温暖和芳香。 板书设计: 我和________过一天 选择人物 展开想象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难点 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修改,领会修改方法 1.激发修改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习作初稿,可是,你们知道吗?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修改自己的习作,好吗? 2.出示修改要求:想不想给自己打分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请看大屏幕: 习作自评要求: (1)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3.教师示范修改。 (1)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习作例文。 (2)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依次当面进行修改。 二、修改作文,分享成功的喜悦 1.“文章不厌百回改。”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好的习作按照习作提示检查一下,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进行独立修改,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 2.自主修改习作,培养修改能力。 3.把自己的习作跟你的学习伙伴交换一下,或者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互相提一提修改意见。 4.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情节是否具体等方面评改。) 5.班级交流。 三、教师激励学生,继续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在原文上修改。 2.自主交流习作修改体会。 3.教师面批面改,提高效率。 4.誊写习作。(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 5.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段赏读。 板书设计: 我和________过一天 神奇的主人公 ↓ 有趣的故事 ↓ 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每一次的交流都会给学生带来收获,都会从别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将自己的故事不断完善。因此教学习作时,我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在学生的交流评价中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写作方法,明确写作要求,学会写作。 但是,在这个交流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教学的比较粗糙,特别是在班级交流中。为了节省时间,留给学生更多课堂写的时间,所以就只抽了很少的同学上来交流,而且评价也是比较粗糙的。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个环节是绝对不会这么简略的,将今后习作教学我会把这当作习作一个重点。 语文园地四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四》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识字加油站”让学生认识一些花卉,丰富词汇量。“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词语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人物或故事;另一部分意在通过句子让学生能找出故事中哪些句子的描述最神奇,进一步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背诵古诗《嫦娥》,了解古诗的意思。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识字加油站”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教学时,“日积月累”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停顿;再讲一讲,教师简要讲一讲大概的诗意,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读出感情,但是不要求所有学生知晓诗意;最后背一背,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教师通过背诵竞赛、相互检查、全班抽查等方式予以落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2.发现句子的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3.认读积累古诗,拓展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中人物对话,对照课文进行练习,加深对神话文本特点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好习惯。 2.学习自主识字。 3.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句子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花的名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文中出现的三段话,想想这组对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 3.同桌、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 4.联系自己平时阅读的情况,把好的读书经验向同学们介绍。 4.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神话故事。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相读。 3.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 4.齐读。 5.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1.自由读文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集体正音。 3.再读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由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4.全班交流。 5.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背下来,多日积月累些词语。 (二)读下面的句子,感受想象的神奇。 1.老师范读,领读。 2.学生齐读。 3.同桌交流、讨论这三个句子神奇的地方。 4.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行代表在全班汇报。 5.学生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6.指名谈谈从课外书中读到的感到神奇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1.各自轻声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3.品味古诗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4.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5.练习背诵,指句背诵。 6.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法宝,所以在教学“日积月累”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朗读,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仔仔细细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初步感知诗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进行全班汇报,一边汇报一边理解诗意。结合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不断提高朗读的要求,在我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并且学到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本堂课教学成果良好。 快乐读书吧四 教材分析: 《快乐读书吧》以“读神话故事”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读一些神话故事。感受远古世界的神奇和神话魅力。多读神话故事可以探求奥秘,获得新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阅读过一些故事,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读神话故事。但是对于怎样读书,怎样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老师还需要着重指导。 教学建议: 既然是教会学生读书,就要将这项本领落到实处。所以,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自带故事书,在课堂上手把手地教会学生读书,并通过分享神话故事,引导学生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书,体会神话的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 2.指导学生了解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有关神话的趣味积累,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神话神奇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并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难点 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书,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神话人物 1.同学们,大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指名说。你能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吗?(学生上黑板写名字) 2.知道这么多神话故事,大家真了不起!在这些神话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说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本领大,呼风唤雨,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为民造福……) 师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很多事情人们无法解释,以为神在起作用呢!其实神就是人们心目的英雄,在神话里,他们本领高超,可以代表人去和恶劣的自然做斗争。 3.其实啊,刚刚大家说到的故事,有的已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有神话故事。除此之外,我们的课外书中还有很多。中国神话那里有?不光我们手里的《中国古代神话》,像《诗经》《左传》《国语》《庄子》《山海经》《楚辞》,乃至于唐诗宋词里都有,神话故事太多了,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读过的神话仅仅是神话世界中的一滴水呀! 二、班内互推神话故事 1.课前,同学们都已经把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带来了,现在拿出来熟悉一下,准备与大家交流分享。(课件出示分享要求) 2.出示全班分享目标: (1) 小推荐: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讲故事,注意要把神话故事的篇名、书名和作者讲清楚。 (2)小评论:代表讲完之后,其他同学来评一评。 (3)小评选:其他同学要当评委,评出你心目中的最佳推荐员,谁的推荐令你心动,想立刻阅读那本书。 3.班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4.推荐:每组派一名同学当代表讲故事。 5.评价:听完四位同学的推荐和同学们的评价后,你现在最想读的书是哪一本?理由是什么。 三、了解《中国古代神话》 1.课件展示: 同学们请看:《山海经》插图,说说你知道的故事人物。 2.介绍《中国古代神话》内容,作者简介。 3.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神话专著,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感受神话的魅力。 四、推荐《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1.除了中国古代神话,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古希腊神话了。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希腊神话集——《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2.《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内容简介,及推荐理由。 3.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对照读一读,感受不一样的魅力。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交流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但听了那么多精彩的神话故事,还了解了不少神话故事,还学到了阅读神话故事的好方法。一篇好文章,一个好故事,一本好的课外书,不仅能拓展我们的阅读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还会使我们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反思: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于是在教学中,我将故事书搬入课堂,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推荐了几本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故事书。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既关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重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引,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并获得课外阅读带来的成长和喜悦。 第五单元教案 16.风筝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可能没有亲手放过风筝,只是看到过别人放风筝,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要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等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为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轻松、愉快、高效,本节课可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写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过程写清楚的,体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小组内交流,以全班汇报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孩子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会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 难点 初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并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注意字音。(小组内其他学生纠正或点评)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语的意思。 4.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句子,教师点拨。 5.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生评、师评) 6.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1)读一读第2自然段。 (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 (4)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适时理解“憧憬”) (5)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用心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这段内容。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五、课外延伸 1.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2.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风筝 做风筝:拔 找 做(憧憬) 放风筝:托 牵 跑(快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风筝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难点 体验风筝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时是什么心情吗? 2.学生代表汇报。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1)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 (4)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5)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文中小朋友的难受呢?(标画关键词句,品读,感悟。) (6)分角色比赛读描写人物快乐和难受心情的句子。 2.学习第5~8自然段。 (1)假如你的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5~8自然段。 (3)生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逐渐体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亲自动手做一做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写一写自己童年幸福、快乐的事。 板书设计: 风筝 概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教学反思: 教学开始我便明确将文章分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大部分,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引导他们体会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体会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之情,课堂收获很大。但是学生在朗读中的语气还把握得不够准确,以后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语气的训练。 17.麻雀 教材分析: 《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小动物,但对于有关动物的母爱的文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关于老麻雀的行为,和猎狗的后退学生可能会理解不透彻。 教学建议: 1.体现“学用语言”的教学原则。即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将阅读和写作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体感悟故事中的爱意,再逐一品析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想象情境,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恩有爱的生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母爱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悟、演、写的方法逐步深入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难点 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伟大母爱。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事例。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麻雀》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百多年来,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可与同学讨论交流。 4.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5.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要写好这些生字有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4.学生自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麻雀 初步感知内容:老麻雀救小麻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根据课后第二题自学。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试着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与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交流,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1)遭到大风猛烈的摇撼,从树上巢里掉在地上的小麻雀是怎样的?画出表现小麻雀弱小可怜的词语。 (2)猎狗走近小麻雀,它想干什么?画出表现猎狗凶猛厉害的词语。 (3)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小麻雀处境的危险。 (4)就在小麻雀即将遭到不测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图文对照,讨论、探究: ①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一块石头落地? ②在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老麻雀“临战”前紧张姿态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④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⑤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老麻雀形象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动之情读出来。 2.齐读第6自然段。 思考讨论:凶恶的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是为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品味感悟。 (1)看到老麻雀和猎狗搏斗,“我”会怎样想?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并把它带走?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小结:母爱,这是存在于小生灵老麻雀身上的令人钦佩的伟大情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驱使老麻雀放弃自己安全的环境,铤而走险飞落在凶恶的猎狗面前,誓与猎狗进行殊死的较量,掩护和拯救自己的幼儿。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啊! 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 2.把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3.提出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与大家讨论。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老麻雀为什么使你感动?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赞颂一下母爱。 六、课后延伸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 板书设计: 麻雀 小麻雀 救 吃 斗 老麻雀 猎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件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让学生读、说、看、想,继续练习从内容体会思想,学会感受爱、挖掘爱。我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一、从听觉音乐上、语言上;二、从视觉课件上、图片上、电影片段上;三、课堂的结尾让思维放飞,意味深长。我还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产生疑问又在读中解决问题。 口语交际五: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 教材分析: 交流本单元学习的收获,了解如何将一件事写清楚。用一段话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明白。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明白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束写清楚,但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会有欠缺。 教学准备: “交流平台”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为让交流有实效,可指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用简单的提纲先写下来,交流时再围绕提纲发挥。“初试身手”要不限字数,鼓励学生把图片内容说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如何把事情写清楚。 2.初步了解写一件事,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束写清楚。 3.能用几句话把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并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合作,对着提纲发言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一件事进行讲述,享受分享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将如何写一件事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难点 文从字顺地把一件事写清楚。 教学准备: 教师:本单元学习内容汇总的课件。 学生:梳理本单元自己学习的收获。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学完课文后的发现。 2.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 3.学生围绕“如何写一件事”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写一件事的要点。 (1)交流明白时间、地点、人物。 (2)写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束。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4)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 4.教师小结记事几个要素。 二、初试身手 (一)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1.分组交流图片内容,并尝试把图片内容讲清楚。 2.教师指导学生说内容。 (1)先说图片上画的内容,再发挥想象把内容说清楚明白。 (2)想象要在图片的内容上展开,要合理。 3.学生上台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二)观察家人烧菜、擦玻璃或做事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1.刚才同学们学习展开学习把图片内容说清楚,现在我们来观察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动作写下来。 2.回想家人做某个家务时顺序,用上恰当的表示细作的词语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3.学生动手写,教师适时指导、点评。 4.教师小结用一段话写做某家务过程注意事项。 (1)用上表先后顺序的连词。 (2)用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3)写清做家务的过程。 (4)写完后认真修改,看是否写清楚明白了。 习作五:生活万花筒 教材分析: 本次是以生活中印象深的一件事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生动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还要将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看见、听见和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画简单的情节曲线,能讲述一些印象深的事情。但对于事情的细节部分不知道怎样讲具体、讲形象生动;有的孩子心里有材料,就是不知道怎样写出来;有的学生不能突出事情的重点部分,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建议: 此次教学,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生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把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事件记录下来,在教学时,要立足于已学过的例文《爬天都峰》《小木船》,领悟写事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中的故事,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 2.注意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3.明确叙述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时详略得当。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叙述事情,使故事生动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叙事要完整, 内容具体和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 能在习作中通过自己对事情的叙述和对人物各方面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布置任务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大家愿意把印象深刻的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练习,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3.读本次习作要求。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话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从话题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2) 话题中的“印象深”,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三、开拓思路,精选题材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1)谁做过哪些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2)你经历过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 (3)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使你印象深刻?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什么教育并从中记住教训? (5)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或者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印象深刻? 2.指名学生回答: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3.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怎样的。 四、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同学,他们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想听吗? 2.读例文《爬天都峰》,说说例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3.《小木船》中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4.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写清事情起因、经过 、结果) 5.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五、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六、佳作引航 教室里的掌声 “六一”前夕,学校要表彰一批优秀队员。班主任建议大家进行竞选演讲,然后再投票选举。同学们都赞成,于是班主任李老师便宣布竞选开始。 教室里静悄悄的,谁有勇气打头炮呢?我偷偷地四下一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怕第一个上台。一分钟过去了,突然,戴着眼镜的小女孩唐一诺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讲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的目光被她吸引着,那是钦佩的目光。 我是第二个走上讲台的。面对大家的目光,我心里怦怦直跳。刚讲了四五句就“哑火”了,原先烂熟于心的话突然间“溜走了”。我脑袋里嗡嗡直响,觉得像有什么东西在喉咙里哽着,脸紧张得发烫,手不停地搓着衣角。我觉得太丢人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她太激动了,掌声为她加油。”班主任笑着带头鼓掌给我解围。顿时,教室里掌声响起,这掌声给了我勇气,也给了我自信。一时间,我内心一下子涌出了一股力量。还好,演说总算完了,我带着满头的汗珠走下了讲台。 后来,好几个同学都演讲得很顺利,很投入,我好羡慕他们。 竞选结束了,我虽然落选了,但掌声依旧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让我难忘。 点评:习作写了班级中的一次竞选演讲,着重写了自己登台演讲的过程,抓住动作、心理描写写出了紧张无助,是老师的话语和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自己自信和勇气,坚持演讲完毕。最后,写出自己真情实感。 七、亮点欣赏 1.分享精彩语段。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八、互评互改 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请大家再次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把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看看自己的文章,跟别人的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你准备借鉴别人的哪些写法。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情节)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九、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 十、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希望与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 有条有理 有详有略 有血有肉 教学反思: 我在第一次批改时,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只解决一两种较为典型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句不通,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地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一次学会修改一两种病句,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越来越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缩小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另外,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引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勃勃活力。 第六单元教案 18.牛和鹅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本文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在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建议: 通过反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引导抓住一系列动词体会,在朗读中加深感受,同时借在读中比较金奎叔与“我”对鹅的不同态度、鹅对金奎叔与“我”的不同态度、“我”对牛和鹅前后不同态度启发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中启示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动作、语言、神志描写理解人物的心情,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示图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那你觉得这句有道理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4.作者介绍。(对“任”进行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初读课文→梳理有价值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活动。 2.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文中部分词语。 2.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第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指名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读一读。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句子。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9.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有一点做得较好,就是始终指向写作。文本内容的学习为学习习作方法服务。文本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我们要让学生学到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二你有什么体会?三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因此,课堂上我的目标性很强,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在讲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在我的课堂中学生的这种意识也很强。如学生能自己说出从“侧着脑袋、竖着眼睛”体会到鹅的不屑,并能说出是通过鹅动作描写来体现,从这可以看出学生的习作意识很强。又如学生能通过内容体会如何读出害怕程度的不断变化,并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交叉写活动的方法。当然,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原本要教学完的内容没有完成,课堂不够高效,老师的言语不够简洁。如何让课堂更高效,是我今后努力和方向。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准备稿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会什么本领?(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 (生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2.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老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 (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声词)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概括课文。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三、 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2. 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3. 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 4. 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情节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我想”做提示,孩子们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心理活动。所以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过程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再用几个词总结归纳我的心理变化,最后完成课后题的表格,学习有梯度,由易到难。】 四、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 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 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 我…… 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能有感而发。】 五、变换题目 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引导学生说 :“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可爱 期待 上台 自信 排练 有趣 紧张 演出 不明白 哄堂大笑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 1.出示“我会认”和“我会”的字在文中的词语,指名领读。 2.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认读。 3.观察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难认,交流识字方法。 二、指导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级、划、尝、段、改、亏、强、枪、达、挖) 2.动画演示“级”、“划”“尝”“段”“强“的笔顺。注意“及”和“戈”“弓”字笔顺。“段”的第一笔是撇,提醒学生不要连写。 3.“尝”上面要和“学”上边区分。“改”左边第三笔是提。“亏”字下面是竖折钩,不要和“专”字下面混淆。“达”第三笔是点。“枪”右边不要写成“仑”。“挖”最后一笔折要向左斜。 4.形近字比较:级极 枪抢 亏专 技枝 5.多音字组词:划 角 6.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很多,易错的笔顺和易读错写错的字都很多,而且每个字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字笔顺和重要笔画都要强调,需要多花点时间来学习。】 《陀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深刻体会。本文作者高洪波在儿时游戏中找到成功的乐趣和秘笈。这篇课文,不仅文笔的优美,更是指导孩子成长法宝。 学情分析: 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本文写游戏过程的真切感受,会引起学生共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易懂,学生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教学建议: 1.本文语言生动,对人物心理刻画准确。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游戏中蕴含的道理。 2.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并在学习中提出问题。 难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有关高洪波的录像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高洪波的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地方作批注。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理解深刻的句子作批注。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掌握词语 本课中用了很多成语,把自己喜欢的成语抄写下来。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请你从中找出描写战斗性强的词读一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2.简介作者高洪波,看多媒体课件,从这些词语中你能看出小作者有怎样特点。 3.默读课文,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三、梳理文章的脉络 根据提纲把文章分成下面几部分。 1.陀螺的名字 2.陀螺制作方法 3.陀螺的玩法 4.“我”制陀螺 5.叔叔送“我”陀螺 6.陀螺给“我”带来欢乐和自豪 7.明事理 〖puxuewang.com〗 四、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识记。 板书设计: 陀螺 毫无怨言 重整旗鼓 不甘人后 好胜心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难点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一、回顾上节内容,提出本节学习要点 二、赏析文章语言美 1.玩陀螺曾经由于什么原因让“我”感到懊恼?又是怎样从懊恼变成了自豪?(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从关键语句来体会情感的变化。你能找到描写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的文字吗? (1)“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把“快乐”比作“过冬的燕子”这一修辞手法) (2)“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幸福得感觉有点不真实) (3)“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极度的兴奋) (4)“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突出陀螺的丑,不伦不类,士气也大受挫折) (5)“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无意中获得的‘荣誉’,虽然小如微尘,对于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3.你们能通过朗读来体现我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吗?(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文字,分别读出懊恼、自豪的语气。) 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5.小结:一个不起眼的小陀螺主宰了“我”童年的忧伤与欢乐。与它相伴,“我”的童年生活无比精彩。 三、朗读句子,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1.用成语进行描写,生动。 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 3.注意刻画人物的心情。 四、 谈谈文后的体会 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面写的是陀螺,更像是说谁呢?谈对自己的启示。 板书设计: 陀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不能只看外表 教学反思: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明理。 《口语交际:安慰》教学设计 《记一次游戏》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课前热身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上的是作文课,我想和同学们用另外一种方式。同学们作文课快乐! 生:老师作文课快乐! 师:好的,我们又见面了说一下你们的心情。你说? 生:激动! 师:请坐表达完整了,应该说我的心情很激动。你说? 生:我的心情很高兴! 师:啊!很高兴! 生:我的心情兴高采烈! 师:哦,我的心情兴高采烈,是不是? 生:嗯。 师:你? 生:我的心情很兴奋! 师:很兴奋啊!那么好同学们高兴丶兴奋,我们一起来完成这节课! 希望我们更开心丶更高兴好不好? 生:好! 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玩游戏么? 生:喜欢! 师:你们爱玩什么游戏? 生:我爱玩一二三木头人! 师: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你呢? 生:我爱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捉迷藏的游戏!我也玩,你? 生:我爱玩鬼捉人的游戏! 师:再找两位同学,来你玩什么游戏? 生:我爱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师:我也玩过,你呢? 生:我爱玩瞎子摸人的游戏! 师:都是好玩的,看来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非常快乐那这节课!我们来玩刚才同学们说过的游戏,快看我要写什么?用你们的小眼睛去看! 老师的板书(一二三木头人) 二:游戏激趣 师:这是什么游戏呀! 生:一二三木头人! 师:一二三木头人,你玩过呀? 生:恩,玩过。 师:既然是游戏,游戏肯定是有规则,听老师说规则,我有一个小要求? 我说一条规则,你们用你们的小手轻轻拍一下你的耳朵.表示,把这条规则灌进你的耳朵里,一会儿我要让你把他拿出来呢!:哦!听清了没有规则一共有五条! (游戏进行中.游戏时长为:七分钟) 师孩子们,这个游戏好玩么? 生:好玩! 师:那你们说说好玩在什么地方!你说? 生:好玩在做鬼脸的地方! 师:做鬼脸的地方,特别好玩,谁再来说说什么地方好玩,你说? 生:摆造型的地方好玩! 师:摆造型的地方好玩!你说? 生:在不动的地方好玩! 师:不动的地方?其实是做造型一动不动的地方很好玩。 生:她们做鬼脸逗我们,我们一动不动的地方很好玩。 师:谁来说说?你说说? 生:我们做鬼脸逗他们!很好玩! 师:啊!做鬼脸逗他们!很好玩!嗯!这位同学你说说好玩么!你从旁边看好玩么? 生:好玩! 师:好玩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做鬼脸逗我们笑的时候,很好玩! 师:刚才这组同学输了吧! 生:嗯。 师:输了有惩罚对吧? 生:对! 师:我找六个人受惩罚。 (惩罚进行中:背古诗或唱歌) 三:指导方法 师:我再重复一遍,从开始到做表演节目吗,好玩么? 生:好玩! 师:有的同学说了,做表情很好玩。有的同学看着同学做表演。很好玩!有的同学上来背书,唱歌都非常好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啊表情很好玩,这还知道什么? 生:动作! 师:啊,动作! (老师板书:动作) 师:他们动作非常好那么你们注意到老师的表情了没有? 生:注意到了! 师:注意到了是吧?我脸上什么表情,啊?始终•••••• 生:始终面带微笑! 师:面带微笑!在作文上叫什么描写,你说? 生:动作描写! 师:动作描写,我脸上有这个洋气啊!这个可以叫•••••• 生:神态描写。 师:诶呀,太聪明了,我等的就是这句话,除了动作还有叫神态。刚才谁唱歌,谁背诗呢?这叫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老师板书:语言) 四:学生习作 师:不错啊!刚才玩的游戏里面有这些描写。 大屏幕:1.请按一定的顺序叙述,可以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如:首先,然后,一会儿,渐渐地,最后等,使文章的层次更清晰明朗 2.请把游戏过程写明白,写具体,最好能用上,刚才你们说的心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你的画面感会更真实。 师:另外呀, 写作提纲: 游戏马上开始了,此时我的心情( ),只见其他同学( ),老师( ) 。 游戏正式开始了,( ) 师:把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给他写进去。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谁描写的最细致,我可有奖励哦,眼睛离桌子一寸一拳和一尺,养成好习惯, 生开始习作(师巡视指导) (大屏幕:展示学生作文) 五:片段展示 师:刚才展现的几位同学,你认为好的段落,可以摘抄下来,明白了吗?把那个好的心理描写,用到你的上面,写到你的上面拿起纸来读。 (同学朗读作文) 六:方法总结 师:有人说呀,很喜欢作文课。那么通过这节游戏课,你想说什么? 生:写作文就要跟玩一样。 师:嗯,你呢? 生:作文课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行了。 师:细心的观察,用上我们的好的。 生:心里,形态,动作,语言,描写。 师:就能把作文写的非常饱满们,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好,你赶快和大家说一下。 生:其实写作文跟玩一样,把观察到的,写到作文里。 师:说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师:来,给你一枚小勋章。 生:谢谢老师 师:如果把整个课堂,写成一篇文章,你会么?咱们应该分几步写? 生:四步! 师:第一步是什么? 生:游戏规则. 师:游戏规则,对不对? 生:对。 (老师板书:规则) 师:第二步是什么? 生:过程? 师:对过程. (老师板书:过程) 师:还有什么? 生:启示。 师:对,还有启示。表达完整,收获启示。 (来师板书:启示) 师:就在于我们的•••••• 生:细致观察。 师:对! (老师板书:细致观察) 师:再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你把整个的过程,趁热打铁的写下来,经过修改完成后把你们的作文念给家长和小伙伴听,好不好? 生:最后再让我们念这几个字。 (大屏幕展出:快乐!作文课!,作文课!快乐!) 生:快乐!作文课!,作文课!快乐! 语文园地六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教给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学习方法。“识字加油站”中认识和识记菜蔬。“词句段运用”教会学生使用生动的俗语和学习表达不同的心情。“日积月累”旨在积累八个字成语。 学情分析: 阅读文章时学会用批注的方法,本单元课文、“交流平台”进行了学习和总结。俗语学生平时关注得较少,把俗语用贴切,是教学和日常生活都要重视的。选一个表达心情的词语用描写动作来表现这种情感是一个难点。 教学建议: 1.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 2.充分利用书本上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并及时总结学法。 3.“词句段运用”中要重视积累和运用并重,更要在运用中体会。 4.“日积月累”侧重理解、背诵成语。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补充一些成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批注法阅读文章。 2.学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3.理解、背诵成语。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安慰别人。 通过具体动作的刻画表达人物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俗语和成语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通过具体动作的刻画表达人物心情。 难点 通过具体动作的刻画表达人物心情。 理解、背诵成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学习内容,交流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交流平台主要讲了什么?概括出来。 (批注法来阅读文章) 3.用这种方法对文章作批注。 (1)阅读文章要在什么地方作批注。 好的地方(词用得好、写得生动); 有启发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重点的地方(中心句、中心词、文章的关键句)。 (2)批注的方法:画一画,写一写。 (3)作批注对学习有什么好处。 4.同桌交流自己作的批注,了解别人的想法,给自己带来启示。 二、识字加油站 1.同学看图片上的事物,你在超市中看到它们摆放在哪个区域?它们分为哪一类? 学会归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2认读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 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极大地丰富我们的餐点,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营养,它们叫什么?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图文对照,边记字,边思考。 看课件认识莲藕、红薯、芋头是地下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兴趣。在生活中积极主动识字。 4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5.你在生活中还认识了哪些蔬菜的名字。展示给大家。 重点指导“韭”的笔顺,“蒜”的读音 6.说说自己爱吃什么蔬菜,为什么?教育学生不挑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三、词句段运用 (一)你知道下面词语的意思吗?说说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 1.不懂的可以查字典。 打头阵: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比喻冲在前面带头干 挑大梁:比喻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占上风:指占据有利的地位,处于优势。 破天荒:借指事物第一次出现。 栽跟头:摔跤,跌倒;比喻失败或丢丑。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开绿灯:比喻准许做某事或未某事提供方便。 碰钉子:比喻遇到拒绝。 2.弄懂意思后再读这些词语有什么感觉?有趣,形象生动。 3.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用对会非常有意思,创设语境,让学生练习用词说话。 今天劳动,谁(打头阵),带领大家一起干。小明做事总不积极,从来都是个(敲边鼓)的,他(破天荒)地要求(挑大梁)。他怕老师不同意,会( 碰钉子),请小红一起找老师请战,老师满口答应,为他(开绿灯),他决心大干一场。 (二)选一个词,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它。 1.读这些词语,有什么发现。都是表达心情的。 害怕 生气 自豪 快乐 着急 伤心 2.读例子,用动作来表达情感。 你体验过哪种情感,动作是怎样的,和同伴交流 ,用动作表达出。 3.让同学们演一演,学一学,再写一写。 示范:她听了他们的话,什么也没说,只是慢慢地转过身,轻轻地捡起掉在地上的扫把,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抹去挂在腮边的眼泪。 四、日积月累 1.先读正确,再了解成语的意思。 2.看看这些成语中有哪些含反义词,哪些含近义词。 3.交流自己搜集的成语。 4.抄写成语。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在词语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再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运用这些词语时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成果较好。 第七单元教案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四、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 萧瑟的……)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13.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出塞 戍边艰辛 期盼良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熟读成诵,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3.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的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 1.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句。 2.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凉州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配的 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质疑:“欲饮琵琶马上催”是什么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又是什么意思。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 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 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 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画面:热闹 情感:豪迈、哀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难点 理解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汇报。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句含义: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质疑:诗人用哪两个词来称赞项羽?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人杰”“鬼雄”?这两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句含义: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①“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小结: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师领读全诗) 三、激情朗读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师再次领读,过渡:此时此刻,诗人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气愤、悲伤……)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四、总结全诗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板书设计: 夏日绝句 做人:人生观 忆项羽:怀古 教学反思: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法宝,所以本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朗读,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仔仔细细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初步感知诗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进行全班汇报,一边汇报一边理解诗意。结合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不断提高朗读的要求,在我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并且学到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认、认写本课生字,读通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简介 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初步感知 1.课题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 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4.交流字词。 四、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 (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 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明确:疑惑不解。 (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 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布置作业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疑惑——由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 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 明确:“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4.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四、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 (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 (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展开,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学生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时,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是第16自然段,于是我抓住此典型事件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23* 梅兰芳蓄须 教材分析: 《梅兰芳蓄须》 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 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梅兰芳先生比较陌生,所以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音乐等,让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走入学生心中,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知道文中讲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从人物的行为语言中体会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建议: 可以用蓄须这件事为线索展开教学,或问题引导,或抠词抠句,或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认识、体会、表达,适时地进行点拨、补充,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个生字,掌握本课多音字。 2.默写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它经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梅兰芳资料,梅兰芳戏曲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2.过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 2.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第1自然段中哪几个词语是对梅兰芳的评价? 五、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出他蓄须之后的做法,让学生体会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蓄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2)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会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他宁愿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3)学生汇报自己朗读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六、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七、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八、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九、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梅兰芳蓄须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实现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学效果较好。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在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体会,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恰当的点评、归纳和提升。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5)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四、总结升华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反思: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习作七:写信 教材分析: 本次写作的内容是写一封信。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书信是用来代替面谈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它不但可以用来和同学、朋友、亲友等交流思想,互通信息,还可以扩大知识来源,获得精神的安慰和鼓励。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书信写作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日渐远离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书信写作格式中的注意点比较多,说教也容易乏味。因此,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讲授还是多媒体的呈现,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形式一方面难以吸引学生持久的注意,另一方面对于此类记忆型知识点而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也很难通过教师的一次讲解或观看几张PPT的图例,就百分百地掌握和熟记全部的学习要点。 教学建议: 借助微课视频教学和传统板书的优势,使学生乐学、乐写,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写信的实用意义和一般知识。 2.学习并掌握书信的正确格式,学会给同辈或长辈写信。 3.能够运用书信与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书信的形式,让同学们珍惜眼前的友情和亲情,注重情感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懂得写信的意义、信的书写格式。 难点 激发学生写信的兴趣,能够运用简单的书信与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把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写得明确易懂。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学习书信的相关知识;了解书信发展的历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自主学习 1.播放《学写信》视频,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动画,自学写信格式。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动画,现在你们会写信了吗?谁来说说一封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格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谁可以结合这封信,给大家介绍一下。 (1)出示例信,学生根据例信回顾书信写作的格式。 (2)教师相机板书。 3.为了便于大家记忆,老师把书信的格式编成了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事一段不乱套。 事情说完写祝福,健康快乐常说到。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二、点拨题材,自由酝酿 1.信的格式掌握了,那么现在你最想给谁写信呢?你想告诉他什么? 2.教师相机总结板书: (1)写信的对象可以是:亲朋好友、同学、老师…… (2)写信的内容可以是:学校活动、家中近况、感谢、道歉、叙旧、家乡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名胜古迹、建议意见、趣事新闻、问候、邀请、愿望……请几名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思路,教师提示注意事项,相机板书。 三、交流表达,小试牛刀 1.掌握了写信的格式,明确写信的对象和写信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小试牛刀,赶紧拿起笔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2.学生当堂作文,教师巡视。 3.展示部分学生作文,师生共同点评。 4.解决学生在书信表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四、佳作引航 写给姑姑的信 亲爱的姑姑: 您好! 您去美国好几年了,在那里过得很好吧?姑父、表弟和表妹们都好吧?听说您今年寒假要回来看看,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姑姑,这几年我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妈妈让我用书信的方式向您汇报一下家乡的变化,否则,您可能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呢。 几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生态公园来说吧。以前,这里只是一片又臭又脏的垃圾场,一到夏天,蚊蝇就四处乱飞,行人只能绕道而行。如今不一样了,这里建成了生态公园。而且开挖了一个大型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湖面上还有一群色彩斑斓的鱼儿嬉戏,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看见几只水鸟在湖面飞过。一到夜晚,人们就在湖边散步。而且,我们这里还被评上了“中国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呢。 前几年,我经常在马路边数汽车,只用一只手就数得清。可现在,我们全家人数汽车,也无法计算出1分钟有多少辆车从宽阔的马路上飞奔而过。我们这儿天变得更蓝了,水变得更绿了,市民变得更文明了。 姑姑,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了,我们等着你回来看看吧。 祝您 万事如意,生活愉快! 您的侄女: 小雪 11月12日 点评:这是一封侄女写给远方姑姑的信。书信格式正确,语言规范,信的内容明确,语言优美,感情饱满,流露出了对姑姑的喜爱,对家乡的赞美。 五、探究实践,学写信封 1.信写好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对方读到我们的信呢?一封完整的书信包括信封和信纸两个部分。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信封,请大家看看一张信封应包含哪些内容? 2.出示信封范例。 3.学生自主学习关于信封格式部分。 4.教师小结:收信人、寄信人的姓名、地址、邮编的书写位置,以及邮票的作用。特别强调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不要写错。 5.如果现在请你给老师写一封信,你知道信封该怎么写老师才能收到吗?现在拿出信封,动笔写一写吧。 出示教师地址、邮编及学生所在学校的地址和邮编。 六、修改提升 1.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 (1)下面我们对几位同学的习作进行点评。谁愿意读读自己的习作,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点评要求:从优点和建议两方面去评。可以整体评文,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点评。 (3)选择典型例文,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4)师生总结评改步骤:先通读习作,一看是否符合要求;二看信的格式是否正确;三看内容是否具体生动;四看字词句是否使用得当。 2.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1)按照评改步骤,小组成员间轮流批改习作。 (2)小组长记录发现的共性问题。 (3)恰当地使用修改符号。 3.个人修改,谈谈体会。 (1)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修改建议,自己修改习作。 (2)如果发现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提出建议的同学。 (3)谈谈自己在修改中的体会。 七、总结习作 这节课,我们对习作进行了点评、修改,完善了习作。课下,同学们要认真把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做到工整、美观。然后,我们把信寄出去, 与远方的小伙伴结成朋友。 板书设计: 学写信 称呼: 问候语! 正文(一事一说): 家中近况、学校活动、家乡风景名胜、思念、问候、建议、道歉…… 此致 敬礼!署名 日期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我首先通过动画视频,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写信的格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印象深刻,学生在获得发现知识的成功感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顺口溜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即时巩固所学。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真情实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想一想要写信给谁,向他说什么,使写信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心需要。打开学生思路,便于学生真情流露。同时,让学生明白书信是为了交流,无论是与别人交流,还是与自己对话,写信都是表达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另外让学生自己观察信封,发现和总结写信封的格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信封的实践环节,可以当堂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切实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语文园地七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在词语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另一部分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日积月累”是积累、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设问句的运用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词句段运用”这个板块时应着重讲解,除了用读来感受语气之外,还应创设更多的情境来训练。 教学建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题目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同伴交流的方式读词语,并对词语进行理解和运用。 3.学习古诗《别董大》,领会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词语训练,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古诗句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成语和古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难点 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描写人的成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分角色朗读。 3.圈点批画出讲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的句子。 4.出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齐读。 5.出示例文,学生试概括主要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1.谁能正确地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1)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 (3)然后教师抽查学生认读情况。 2.比一比谁聪明,谁能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哪些词语是你不懂的,提出质疑。 4.谁能说说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 5.赛一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二)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然后想想在后面的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 1.复习学过的修辞方法。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我们学了不少修辞方法,谁能举例说一说。(比喻、拟人、夸张等) 2.修辞的好处。 (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字更优美,表达更清楚,语气不同) (2)自由读文中两组话,思考:每组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 (3)体会不同(语气不同,表达意思相同)。 (4)反问句的特点。 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式表达出来叫反问。 (5)出示情境,讨论交流打算怎么说? (6)交流评价。 三、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诗句,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讨论,说一说对诗句意思的大致了解,然后全班交流。 3.配乐齐读,练习背诵。 4.拓展延伸:回家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查漏补缺、巩固,再加上适当的拓展,针对这些目标,我制定了这次的教学方案,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来说。相对来说,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不够,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后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加强。 第八单元教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建议: 教师可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 诸小儿 多子折枝 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 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 )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 一人演王戎, 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 善于观察、缜密思考 教学反思: 刚开始上这一课时,我也知道要想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小古文,读准读通读懂,就是个门槛,孩子们跨过这个门槛就能进入古文的境界,跨不过就进入不了。可是我在处理读这一环节时,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不管我怎么强调读得重要性,学生也不太买账。在同学的启发下,我懂得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要有层次,还要把读得方式处理得轻松而且巧妙一些。比如,让学生自读后再由同学间互相纠正,或者由读得好的同学带大家读,老师引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26.西门豹治邺 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探究性强,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个性体现,对于本课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的情节,学生们一定会感兴趣。 教学建议: 为了指导学生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叙述故事的表达顺序,可设计“初读——熟读——精读”的环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足智多谋,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主人公言行的句子去默读体会、朗读感悟。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交流来逐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言行巧妙之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文时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另外,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为让学生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可以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的实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西门豹的为人、搜集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会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读中感悟,读中质疑。 教学过程: 一、课文题目导入 1.(出示题目)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治邺》。 2.老师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的人。 3.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借助字典及自学生字的方法,认清字形,注意汉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解决问题:西门豹是干什么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读准字音。 注意:①“扑腾”在句中读轻声。②读准“麻烦、收成、跪下”的轻声。 (2)认清字形。 三、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 2.文章着重讲西门豹做了哪几件事呢?(第一件:与老大爷谈话,调查邺田地荒芜原因。第二件:西门豹惩办巫婆和官绅头子。第三件:西门豹带领百姓兴修水利。) 3.你能把西门豹做的每一件事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4.自由读课文,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你能将文章划分层次吗?(起因:第1~9自然段,调查摸底。经过:第10~15自然段,破除迷信。结果:第16自然段,兴修水利。) 5.分组朗读,你认为文章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内容?谈谈理由。(文章的起因与经过是重点内容。由于调查清楚,摸清了情况,才有了西门豹巧妙破除迷信的办法。) 四、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 西门豹如何摸清底细,采用什么办法破除迷信将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重点。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之处。 2.了解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以小标题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今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了解西门豹这个人物。 2.通过初读课文,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呢? 西门豹是(一位好官;一位不迷信的人;一位善于观察、了解民情的人;一位敢于同迷信斗争的人……)。 3.现在我们要自主探究,看看细读课文后,你们对他又会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感悟人物品质 1.探究调查摸底。 (1)自由朗读第1~9自然段,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分组学习,深入思考。 (3)汇报学习成果。(西门豹是一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他向老大爷进行了精心的调查,从而摸清了底细,胸有成竹地想出了好办法。) (4)追问:西门豹是怎样向老大爷进行调查的?他的调查结果又如何?(小组讨论) 小组一:西门豹经过调查,弄清了四个问题:①邺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河伯娶媳妇闹的。)②谁要给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③新娘从哪儿来的?(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到哪家选。没钱的人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拉走。因而有女孩的人家纷纷逃走,人口越来越少。)④漳河发过大水没有?(漳河从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小组二:西门豹的调查弄清楚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①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百姓钱财,使得有女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 ②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5)点拨:面对着自己掌握的情况,西门豹并没有马上揭穿事情的真相,也没有立即采取措施,他是如何说的,如何想的,如何做的呢?(他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表面上赞同给河伯娶媳妇,实际上他已识破巫婆和官绅骗取钱财的诡计。) (6)小组朗读西门豹的话,感悟人物品质。你能用成语来评价西门豹吗?(将计就计,明察秋毫,明察暗访) 质疑:西门豹是被派到邺的官员,他明明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要参加“婚礼”呢?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西门豹用什么办法惩办巫婆和官绅的以及这样做的妙处。 2.探究破除迷信。 (1)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第10~15自然段,想想西门豹是怎样一步步揭穿骗局,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 ②找到描写他是怎么说的句子,你能体会出什么呢? ③你认为他的办法妙在哪里?是否还有更妙的办法? (2)学生间讨论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一:“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是为了找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他这样说是故意装着认真的样子,用这些话作为惩治巫婆的借口。) 小组二:“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真的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麻烦”表面上是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要把他也投进漳河里去。) 质疑:官绅们见巫婆和官绅头子没有回来,西门豹又说让他们去催催。他们磕头求饶,西门豹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要惩办他们吗?(“再等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了,制服了他们,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 小组三:西门豹利用假戏真做的办法惩办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及官绅们。这个做法很巧妙,巧妙之一,安排周密;巧妙之二,不动声色;巧妙之三,假戏真做;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3.西门豹一开始调查摸清底细,并没有把巫婆、官绅们抓起来杀掉,而采用这种将计就计、假戏真做的办法。你们知道他的用意吗?再默读这一部分,在读中感悟。(彻底破除迷信,关键还是在于让老百姓们从这件事中真正明白迷信的危害。巧妙地惩办,深刻地教育,这才是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所在。) 4.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老百姓们有什么变化。(老百姓在西门豹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年年都有好收成,再也不迷信了。) 5.在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中,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机智过人,胸有成竹,不露声色……) 三、总结全文,整体理解 1.在西门豹一步步实施惩办巫婆和官绅们的过程中,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办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2.你此时最想对西门豹说什么?(你的办法真妙。真的很佩服你。我也要向你学习做事要有策略。……) 四、发散思维,角色体验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很巧妙,但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进行角色表演。 (1)以课文为主要内容,注意要有层次。 (2)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如给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如官绅等)加上语言。 (3)注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有恰当的表情。 3.小组表演。 4.小组汇报演出。 5.小组间评议:最佳表演组,最佳人物创新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尤其是惩办巫婆的部分,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先找到这些句子,读懂意思,再进行语言的转换练习,然后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并借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 27* 故事二则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讲述了纪昌拜飞卫学射箭,苦练基本功,最终成为射箭能手的过程,告诉我们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寓言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对于纪昌、扁鹊这样的历史人物缺少深入了解,因此课前可以让有条件的同学查阅有关纪昌、扁鹊的资料。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的指导有方分不开;再如,学生对蔡桓侯的评价,也应该见仁见智。可以谴责蔡桓侯自以为是,可以给他讲病须及早医治,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还可以指出蔡桓侯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等。 教学建议: 本文教学中可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线,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然后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到讳疾忌医的危害,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懂得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言中受到教育,明白一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难点 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到讳疾忌医的危害,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懂得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扁鹊治病”的故事,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找出文章中表先后顺序的词语,复述故事。 难点 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生病的时候一般都会怎样做?那你们去看病的时候,医生让你们什么时候吃药、药该怎样吃,是不是都照医生的话去做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跟医生有关的故事,故事叫做《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二、品读体验,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扁鹊既然是名医,那蔡桓侯为什么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采取多种形式读) 3.蔡桓侯的病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 (皮肤上 → 皮肉之间 → 肠胃 → 骨髓 → 病死) 4.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侯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 5.扁鹊对待治病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站了一会儿→又来拜见→再一次来拜访→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6.你认为蔡桓侯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不接受他人劝告) 7.蔡桓侯是怎样对待扁鹊的劝告的? (不高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派人去请) 8.你觉得蔡桓侯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三、巩固延伸 1.假如蔡桓侯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有病不医,只是危及自身;一国之君,如果不善于听良言,则会亡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蔡桓侯这样的事呢?举例说一说。 3.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现在我们找三位同学来表演这个故事。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另外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蔡桓侯和扁鹊,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表演。(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一天 皮肤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十来天后 肠胃 又过了十几天 骨髓 五六天之后 病死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简要复述“纪昌学射”这个故事。 3.懂得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默读课文,简要复述“纪昌学射”这个故事。 难点 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生字词。 三、精读课文 1.纪昌学射箭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哪些自然段? 2.比较异同,探究“练眼力”。 (1)写纪昌“练眼力”的这两个自然段,其实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今天也来练练大家的眼力,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2)“提要求”部分。 ①指名读飞卫的话。 教师:飞卫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读课文时,能不能把意思强调出来? 指名1~2名读,齐读。 ②第二次提要求,谁能把飞卫的要求读得更清楚? 指名读,齐读(突出极小和很大)。 都是飞卫对纪昌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同。 (3)“练习过程”部分。 ①比较纪昌练眼力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从哪些字词感觉出来的?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盯住”“不能眨一眨”,那是怎样地看啊? ②创造情境,展开对话。 教师: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提示:可能是妻子对丈夫的劝阻,可能妻子很支持丈夫,她怎么说?纪昌会怎么回答?) (4)“结果”部分,理解破折号。 ①“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你是怎么理解“到家了”的?(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 教师:你觉得纪昌看虱子的本领到不到家?谁能够来具体解释一下? ②“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教师:你读了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③纪昌三次去找飞卫,说明了什么?说明他虚心听从指导,并且持之以恒,直到老师认可。 3.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后,纪昌是怎么做的?飞卫又是怎么做的?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1)理解“百发百中”。 (2)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你眼中的射箭能手是怎样的人?(射出多少箭,箭箭都能射中目标,这叫“箭无虚发,百发百中。”这样的人是最厉害的射箭能手。) 四、引导质疑,揭示寓意 1.我们知道学射箭,拉弓、放箭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课文写练眼力部分写得那么具体,而没有具体写纪昌练开弓,练放箭呢? 学生回答寓意。 2.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的道理。你还能从这则寓言中读懂什么? 3.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你能想到什么?从纪昌练习的态度,你有什么启发? (练眼力是学射箭的基本功。任何本领都需要基本功,而练基本功需要有——恒心和毅力。)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了射箭的基本功是眼力,那么我们学习的基本功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我们也要练好基本功,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能手 坚↑ 持︱ 不︱ 懈︱ 很酸、很累…… 教学反思: 这两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要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读多感悟,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现自身价值,并体会寓言的深意,从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口语交际八:讲历史故事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是以“讲历史故事” 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次口语交际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延续,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搜集、了解、交流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其优秀品质。www.1ydt.com 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历史的故事,对历史故事并不陌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尝试过自己搜集和整理资料,所以课下搜集历史故事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向别人讲述故事,能认真倾听、思考、提问、作答,这些交流的规则还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引导。 教学建议: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通过正确、适时地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顺利完成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最喜欢的历史故事,大方地讲给同学听,注意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大胆说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2.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用游戏、讨论、创设情境等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完整,讲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激发多读课外书的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把自己搜集的故事有条理地讲清楚。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难点 能把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并与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历史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读了西门豹治邺、扁鹊见蔡桓侯等许多历史故事,课外大家也读了一些历史故事,你读了哪些历史故事?(指名交流) 2.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大家从不同的途径搜集了很多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历史故事会吧 ! 二、在小组内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四、交际范例 张婷君:我给大家讲的历史故事是“凿壁借光”。西汉人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点不起灯。邻居家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看读书。 五、畅谈感想,巩固深化 1.听了同学讲的历史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也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历史故事中一位位名人就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 讲历史故事 认真听→仔细想→谈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口语交际我利用学生对本单元熟悉的故事作引入,因为刚刚学完的课文,印象深刻,更容易让学生打开话题。用本单元的课文中主人公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打通了孩子学习的脉络,实现了由读到说的过渡,体现了学习的衔接性,推进了单元的整体教学。在整个课堂上我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展示给大家。每一个环节的过渡都比较自然,能引导学生对讲故事的同学进行中肯的评价。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我没能作出示范作用,学生虽然完成了讲故事的任务,却缺少“故事味”。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课前布置的任务,即收集一些历史故事,但还存在小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材料只在课堂上充当“聆听者”,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 习作八:我的心儿怦怦跳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以生活中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一件事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习作经验,在成长过程中一定经历了几件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情,他们能够把事情写出来,大部分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完整,所以,教学的重点、难点应放在写事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建议: 此次教学,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生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把生活中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一件事情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已学过的课文,并配以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意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2.明确叙述中心,始终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的详略要得当。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叙事要完整,写清楚事情经过。 难点 能在习作中通过自己对事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的习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从小到大,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你是否把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得很清楚呢?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经历的许多事情都会淡忘,但总有那么几件心让我们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在脑海里刻下深刻的痕迹,令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现在就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让你心儿怦怦跳的一件事情。 二、审题指导 1.你都了解到什么?(让心儿怦怦跳的事可以是担心、害怕、紧张、激动……) 2.你认为此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内容具体、真情实感) 三、师生分析范文 (出示课件)学生结合范文谈谈怎样把事情写具体?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怎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1.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2.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要在写事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四、组织材料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材料的组织。 首先,要切合题意,围绕中心选材。 其次,要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事来写。 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小组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1)说一说你选择的事情是什么? (2)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 (3)把你选择的材料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3.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写作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教师应注意点评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优点,适当的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 (2)请写作水平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同学进行汇报。同学老师进行及时评价,提出不足之处。 五、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1.习作导入。 刚刚我们说了自己成长过程中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一件事,现在我们来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回想下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自拟题目,自主习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佳作引航 紧张的接力赛 “哎呀,怎么回事?怎么会掉棒呢?”几个同学跳起来大声呼喊着。原来,这是在讨论操场上正在举行的一场紧张的接力赛呢! 今天是星期四,既紧张又激烈的接力赛在操场上如期“开战”了。我们班的同学期待已久,早就想大显身手了。 “加油,加油!”在一阵阵呐喊声中,我班的刘洋同学掉棒了,“捡棒啊,快!”在大家的鼓励下。他飞快地捡起棒继续冲过来。马上就到我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咚咚咚直跳。 “快!刘洋,快传来!”我一边慢跑一边大声喊。可是刚一接棒,我就被人重重地推了一下,差点栽倒在地。“啊?”我班的同学都惊呼起来。我不由得想:一定行的!一定!我勇敢地站起来,调整好步伐,脚下像踩了风火轮一般冲了出去。呐喊声在耳边一浪一浪传过来,我超过了一个,又追赶另一个……眼看着终点就到了,我用尽全力冲刺。 10米……5米……1米……冲刺!当红色的丝带被我带着飘向欢呼的人群时,我知道,我们赢了。 “……获得本次四年级接力赛冠军的是四3班!”当广播里传来主持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班那个方阵全都欢呼起来了,个个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在阳光下笑着、跳着。 点评:这篇习作是按照比赛的过程来写的,可喜是作者善用多种方法,把接力赛中“我”的真实感受写得生动传神,再现了比赛时候那些激动、紧张、高兴的情景,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 七、朗读交流,修改作文 1.自己读:请同学们自己快速读读自己的作文,首先看看自己的选材是否得当。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问小组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2.相互读:小组同学互相交换作文快速读一读,以你对同学的了解,看看小作者的选材是否得当,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说一说。 3.教师指导:针对选材的问题进行专项指导,力争使学生的选材丰富又能突出自己的特点。 4.明确了选材,接着请同学们自己仔细读两遍自己的文章,看看是否有表达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明确的地方,找出来仔细修改。 5.小组内学习:一名同学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是否有表达不流畅,意思不明确的地方,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修改。 6.小组各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修改。(一名学生幻灯出示习作,全班交流。) 八、走出课堂,布置作业 1.好的文章就是要不断地修改,课后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老师,去把你的作文读给他听,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回来后进行修改。 2.最了解你们的莫过于你们的父母,今天回家,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听,再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眼中的你又是怎样的,听过之后让家长帮助你一起修改。 板书设计: 我的心儿怦怦跳 审题——选材——作文——修改 教学反思: 本次作文,学生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只要孩子们选择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真实事件来写, 再参考着通过范文总结出来的习作规律,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够完成本次习作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对于那些少部分同学,我应该课下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完成本次习作。 语文园地八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和“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五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了解复述课文要注意的地方。“识字加油站”让学生知道形近字的构字规律。“语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另一部分是让学生知道如何长话短说。“书写提示”教给学会一些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日积月累” 是继续夯实学生古诗文的基础,有一定量的积累,达到提高鉴赏古诗文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如何让句子长话短说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老师在这里应重点指导。 教学建议: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多样性,学会在不同情境中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简要复述课文要注意的地方。 2.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并能帮助识记、学习汉字。 3.能发现两组句子的特点,知道如何长话短说。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每组词语的规律,结合预习在本单元生字中找到形近字,试着写几组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形近字,认真书写。 难点 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平时容易写错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怎么复述课文的? 2.自由读文中的一段话。 2.画出复述课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3.同桌互读。 4.全班齐声朗读。 5.出示文章要学生试着简要复述课文。 二、识字加油站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你们去生字王国看一看,和生字宝宝做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2.借助拼音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 3.出示词语,请学生轮读。 4.引导学生观察后同桌交流: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每组中左边是已学过的熟字,右边的字是熟字加偏旁组成的) 5.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6.拓展练习,巩固运用。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一)抄写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的字不要写错。平时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和同学交流。 1.自主读词语,观察发现。 (1)自由读词语,指读词语,正音。 (2)仔细观察加点的字,说说这些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交流发现成果。 (4)学生将词语工整地抄写下来。 (二)读一读,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初读理解,用心体会。 读下列每组的句子,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异同。(课件出示) 2.分析比较,感悟发现。 (1)说一说你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师总结:每组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每组的第一句分别加上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就更形象了。 3.联系阅读,拓展视野。 (1)说说你还从本单元各课中搜集了解到哪一些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说说你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类似的语句,比一比谁积累得最多。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语文园地教学的一个启示,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拓展延伸。语文教学的课堂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