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4 发布 |
- 37.5 KB |
- 7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1 第一单元 声音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 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 的声音。 【教学难点】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狗叫声、鸟叫声、雷声、闹铃声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 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 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有些动物是通过喉咙发出声音;闹铃是闹锤敲打发音盖发出声音;轰隆隆的雷 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 12 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 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我们先给这 12 种声音来分分类, 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2 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很响,比较刺耳 音乐声:悦耳动听 市场里的说话声:刺耳、比较嘈杂 描述声音的词汇 (1)声音高或低是指声音的音调,如尖锐的声音听起来高,粗的声音听起来就低 沉。 (2)声音强或弱是指声音的响度,也就是我们主观上感觉到声音的大小(俗称音 量)。 (3)悦耳或动听是指比较优美、让人愉悦的声音。如安静的音乐等。 (4)刺耳或难听是指尖锐、杂乱,使人听着不舒服的声音。 (5)嘈杂或噪声是指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 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 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急驰而过的车辆、汽车的鸣笛、人们的喧闹等声音都 属于噪声。 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 12 种声音,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 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师引导学生记录: (说明:①“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②对于声音的强 弱(响、轻)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可以把音量放大和缩小,让学生辨别;③听 12 种声音时,建议教师把每一种声音的音量都调到一样。) 探索二 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可以利用不同物体发出声 音;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为什么能听到却看不到?如何让刺耳的声音变得悦耳? 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 探索三 听音乐辩高低 师播放小星星的乐曲: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 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 声音概括: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 声音等;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悦耳、有 的声音刺耳。 播放视频《看得见的声音》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 3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 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 进行描述;能够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后记】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 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 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细致 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刚才的影片中有哪些声音?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1)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3)电话铃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6)树上鸟儿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4 (9)歌声、肚子咕叫声、 (10)拍手声、跺脚声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通过提问, 引出今天的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 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 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方法: 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 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5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 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 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 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 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 有关。 实验结论: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 客观地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科学研讨 探索一: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 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 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 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 有产生振动。 探索二: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 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根据所学内容解释声音产生的实例。 4.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6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 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 声带的振动。 中国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在 18~24 m,平均长度为 20 mm 左右,成年女性的声带 一般在 14-18 m,平均长度为 15 mm 左右,因此男性的声音通常比女性的声音低。 拓宽新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观察、比较、 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 假设性的解释。 【教学后记】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 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7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 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学生 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 到人耳的。 学生 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 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 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 也变得越来越弱。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需 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比较耳朵贴在桌面和不贴在桌面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方法: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 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 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 以在固体中传播。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因为声音在固体 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8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探索三: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实验材料: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 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 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 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 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 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 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 音。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以波的形式向 四周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 了什么物质? 教师点拨: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如鼓声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空气;音 叉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水和水槽。 研讨二: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否则即使他们面 对面讲话,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 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通过对 本节课的实验,总结声音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物质。 9 4.拓展提高 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现象: 直接听或者在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松弛状态下听,都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 将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拉直后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说话的内容。 分析: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说话时,声带 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纸杯的振动,纸杯又将振动传递给棉线或 尼龙绳,棉线或尼龙绳再将振动传到对面的纸杯,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 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结论: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 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够借助实验和详细,对声音 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教学后记】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0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教学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感觉世界》 播放歌曲《少年》,提问: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 提问:耳朵有哪些勾结?都有什么功能?耳朵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出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朵》; 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包括耳郭(又名耳廓)、外耳道等。耳郭 负责收集空气里的声波。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等。鼓膜是一个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 向外,外耳与中耳以它为界。鼓膜很薄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也会产生 振动。 3.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耳蜗可 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衡器官。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而听小骨 就会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受听觉神经传过来的 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需要注意的是,听觉神经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内耳。 探索二:探究耳郭的作用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郭》; 实验步骤: (1)把一张 A4 纸卷成圆锥状,用双面胶带黏住,做成一个“喇叭”。 (2)在一定的距离,用耳朵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仔细感受声音的大小。 (3)把"喇叭”小的一端紧靠耳朵,大的一端朝向个细微的声音,仔细感受声音 的大小。 (4)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仔细感受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用裸耳能听到微小的声音;用自制纸喇叭听声音的时候,听的更清楚了。 实验分析: 11 用纸喇叭听声音时,收集声波的范围更大,因此听得就更清楚。由此推断,我 们的耳郭主要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它能增强我们的听力。 实验结论: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探索三: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鼓膜》; 实验材料: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小锤、碱面等。 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放在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气球皮模拟鼓膜)。 (2)在“鼓膜"上面放少量的碱面。 (3)用音叉等能发声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鼓膜”是怎样振动的,上面的碱面是如何变化的。 (4)重复以上的步骤多次实验,仔细观察“鼓膜”的振动。 播放实验视频《模拟鼓膜的振动》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用小锤敲击音叉,把音叉靠近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时,会看到气球皮上的碱面跳 起来。音叉距离气球皮的远近和敲击音叉力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碱面跳动的高度。 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播到“鼓膜”时,会使“鼓膜” 产生振动,当声音的大小和远近不同时,“鼓膜”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从而推测出人 耳鼓膜的振动状态。 实验结论: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证明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 强弱等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常常会利用一些方法来放大我们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即媒介的思想。如在本实验中, 利用细沙或碎纸屑或碱面等的跳动来放大气球皮的 振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气球皮的振动幅度很小, 难以直接观察到,但是在气球皮上 放一些细沙或碎纸屑或碱面,通过它的跳动就可以间接地观察到气球皮的振动。因 此, 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我们要开动脑筋,用类似的方法解决实验活动中遇 到的困难。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对人耳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点拨: (1)耳郭能收集声音。 12 (2)鼓膜是分隔外耳和中耳的一层膜,鼓膜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3)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 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 (4)耳蜗可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2.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鼓膜的作用是接收空气的振动(即声波的刺激)。当外界有声波(空气振动),鼓 膜也振动,鼓膜借助连接它的听小骨,将振动传递给内耳,内耳将其转化为神经信 号经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产生听觉。 研讨二:耳郭的作用 1.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点拨: 耳郭与纸喇叭在结构上都是由大到小的,纸喇叭 外部越大,聚集到的声音越清晰。 2.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能够随着声音产生振动,听诊器的听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样 能聚集声音,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拉长变大的耳郭”。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以及实验, 总结人耳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复述人耳是如何让我们听到声音的。 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这里主要掌握外耳的耳郭起到收集声波的 作用,中耳的鼓膜可以产生振动,通过听小骨向内耳传递声波信号,内耳中的耳蜗 可以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听觉神经,进而让大脑感知。抓住这几处 关键点,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耳的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从而知道人耳是怎样使 我们听到声音的。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失聪的概念: 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良的人 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了损伤,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 难再听到声音,人们把这种状况叫作失聪。 突然遇到巨大响声时应该怎么办? 如果突然遇到很响的声音(如放鞭炮),可以采用堵上耳朵或张大嘴巴这两种做 法来保护鼓莫。堵住耳朵是为了阻止声波由外耳道进入耳朵;张大嘴巴可以使人体的 咽鼓管张开,平衡鼓膜两侧声波引起的空气振动,这两种做法都可以保护鼓膜。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13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耳朵的结构,通过模型探究,了解了耳郭和鼓 膜的作用,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教学后记】 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 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 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教学难点】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 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非洲鼓·逆战》 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 们发现,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 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将轻重不同的 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 14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 实验步骤: (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 10 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 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 动幅度。 (4)重复 3 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四个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在一块木板上钉 4 个钉子,将橡皮筋均匀地围在钉子之间。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 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 的振动幅度。 (4)重复 3 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 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三: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15 (1)将碎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2)轻轻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 振动幅度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 振动幅度的变化。 (4)重复 3 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分析: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弱时,碎纸眉只能轻微地跳动,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小;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强时,碎纸屑会被弹起很高,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我们可以打开一个音频的应用播放音乐,声音越强,显示声波的振动幅度就越 大,反之则越小。 16 研讨二: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1.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重重走路时,脚步振 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2.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3.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吊个乒乓球,乒乓球挨着旁边的音叉,当我们敲击音叉时, 会发现乒乓球也跟着摆。当我们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的摆 动幅度也变大。乒乓球的摆动幅度相当于振动幅度,说明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强 度就越大。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音量: 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 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 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教学后记】 6.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 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 提高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17 2.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 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 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学难点】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 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月光奏鸣曲》钢琴演奏》 钢琴能弹奏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生活中一般来说, 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要高,大人比小孩的声音要低一些。 声音的高低简称音高。 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步骤: (1)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实验 3 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琴片越长,声音越低;琴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 同样材料由于大小不同,当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的时候,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 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有高低的不同,铝片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琴片的长短。 探索二: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实验步骤: (1)用相同的力度去吹奏口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实验 3 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18 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高低不同的声音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 簧片越长,声音越低;簧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 口琴的发声部分是固定在簧板上的簧片,当用相同的力度吹奏口琴的时候,就 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有高低的不同,口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簧片的长短。 探索三:钢尺实验 1.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的关系。 实验猜想: 随着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伸出越长,音高越 ________;伸出越短,音高越________。(填“低”或“高”) 播放视频《声音传播的特性》 实验步骤: (1)根据钢尺的长度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 5~6 厘米、10~11 厘米、 15~16 厘米、20~21 厘米。 (2)将钢尺露出桌面 5~6 厘米,用硬皮书盖住余下部分,并用力压住。 (3)用力拨动钢尺,反复 3~4 次,仔细倾听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钢尺振动 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振动用快、较快、较 慢、慢来描述。 (4)把钢尺依次伸出桌面 10~11 厘米、15~16 厘米、20~21 厘米,重复以上实验 过程。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就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 的声音低;钢尺仲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分析: (1)通过对记录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的频率有关。钢 尺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钢尺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2)声音高低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 音越低。 19 2.音高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 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单位:赫兹。 我们可以用柱形图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 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析: 通过对“音高变化柱形图”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音高与钢尺伸出桌面长度 的关系。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 低。 实验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 音越低。 观察铝片琴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猜想答案 观看视频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记录实验数据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 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音高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 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钢尺声音的高低与钢尺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 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研讨二: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 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研讨三:推测声音高低变化,并说明理由? 图一为不同粗细、长短的音叉 图二为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钢管 图三维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编钟 经过逐敲击,我们发现粗、长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细、短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高。 因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振动频率)有关,物体越细、越短,振动 20 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 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研讨环节,能够回忆思考今天的实验内容,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动频 率和声音高音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运用到生活 学习中去。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根据声音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 当一辆鸣着笛的汽车或火车向你驶来时,鸣笛声就会变得越来越高;当一辆鸣 着笛的汽车或火车离你而去时,鸣笛声就会变得越来越低。这是因为声源相对于我 们发生运动时,会使人 耳感受到音高在发生变化。同理,有经验的炮兵会根据炮弹在空中音高的变化 来判断炮弹是飞向他还是远离他。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 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越慢,声音越弱,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学后记】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 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2.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白已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21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物体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 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教学难点】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白已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播放小提琴、吉他、古筝乐器演奏; 提问:你知道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二胡是最常见的民间乐器,有两根琴弦,分里弦 和外弦,依靠琴弓与弦的摩擦发出声音。 吉他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小提琴相似,依靠手指或拨片弹 拨弦发出声音。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依靠琴弓与弦的摩擦发出声音。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目前古筝多为 21 根弦,依靠手指弹拨发出声音。 提问: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 音的,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观察琴弦的粗细、松紧,以及琴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变化,来找出影响弦的音高 的因素。 出示课题: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 科学探索 1.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先选定你要进行探究的乐器,再仔细观察它的弦。 2.找一找相关因素,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规律 我的预测: ①弦越长,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②弦越紧,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③弦越粗,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听听其音高是否发生变化。 3.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播放视频《探究音调与琴弦的关系》 方案一:琴弦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一根琴弦,左手按住 22 琴弦的不同位置,使其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同时右手拨动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琴弦振动的部分越长,说明弦变长了,其振动顿率变慢,音高变低;琴弦振动 的部分越短,说明弦变短了,其振动频率变快,音高变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 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 越高。 方案二:琴弦的松紧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长短不变的情况下,用弦钮不断地改变琴弦的松紧,同 时拨动琴弦,仔细地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拨逐渐拉紧的琴弦,琴弦的音高会随着琴弦的拉紧而升高,琴弦的振动频率也 会越来越快。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逐渐拉紧的琴弦发现,松的弦振动频率低,音高较低;紧的弦振动 频率高,音高较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 越高。 方案三:琴弦的粗细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长短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手指在多根弦上连续拨动, 仔细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当我们由粗到细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低到高;当我们由细到粗拨动 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高到低。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相细不同的琴弦发现,粗的弦发出的声音较低,细的弦发出的声音 较高。我们还发现,当琴弦发出的音高低时,琴弦振动得较慢;当琴弦发出的音高 高时,琴弦振动得较快。 实验结论: 23 粗细不同的弦,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 音高越高。 我的预测: 总结: 同一根弦: 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长短松紧相同,粗细不同的弦: 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紧、细的物 体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播放视频《探究音调与琴弦的关系》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 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发 出的声音低。能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 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后记】 8.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 来。 [科学态度目标] 24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 术密切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乐器表演》 乐器的种类很多,如吉他、排箫、鼓、扬琴等,它们通过弹拨、吹奏、敲击等 方式发出优美的声音。但是大部分乐器不能完全机器制造,需要人工来完成,世界 著名顶级的乐器均由人工打造完成,我国的古琴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掌 握了声音的发声原理,熟悉了弦的秘密,我们也来做一个乐器的手工匠人。 回忆上节课中弦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根据你理解的乐器的发声 原理,自己设计、制作小乐器。 出示课题:制作我的小乐器。(板书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常见的乐器 常见乐器: 1.西洋乐器 (1)键盘乐器:钢琴、风琴、电子琴等 (2)管乐器: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 (3)弦乐器:小提琴、贝斯、吉他、竖琴等 (4)打击乐器:军鼓、架子鼓、镲等 2.民族乐器 (1)弹拨乐器:琵琶、阮、古琴、古筝、扬琴等 (2)弓弦乐器:二胡、板胡、高胡、京胡等 (3)吹奏乐器:唢呐、笙、箫、笛子、管子等 (4)打击乐器:鼓、锣、梆子、板、木鱼等 探索二: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 1.制作前要思考 (1)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方便的发出声音。 (2)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2.设计我的制作方案 制作乐器:打碗 制作材料:5 个相同的碗、水、小棒。 25 制作步骤: (1)摆放好 5 个相同的碗;向碗中倒入不同量的水。 (2)用小棒逐个敲击,听听声音。 设计原理:通过敲击让小乐器发出声音,并通过不同水量让小乐器发出有规律 的高、低不同的声音。水量越少,音调越高;水量越多,音调越低。敲击力量越大, 音量越高;敲击力量越小,音量越低。 3.制作其他乐器 播放实验视频《橡皮筋吉他》 播放实验视频《吸管排箫》 探索三:为小乐器调音 (1)打碗:调节碗中水量的多少,水量越多音调越低,水量越少音调越高。 (2)橡皮筋吉他:调节橡皮筋的松紧(粗细程度),橡皮筋越紧(细)音调越高,橡 皮筋越松(粗)音调越低。 (3)吸管排箫:调节吸管的长度,吸管越长,音调越低;吸管越短,音调越高。 探索四:展示小乐器 1.乐器展示会 (1)举办乐器展示会,利用你自制的小乐器为同学们进行演奏,并聊一聊制作过 程中的体会; (2)请几名有音乐基础的同学做评委,评一评谁制作的乐器发音较准确,演奏较 流畅; (3)评选我们班的乐器制作小能人,颁发一枚“ 乐器匠人勋章”吧。 2.乐器演奏会 (1)全班相同类型的乐器一起来演奏一首乐曲; (2)全班所有的乐器挑战一次交响乐的合奏; (3)选一个合适的曲子,开始我们的演奏会吧! 播放视频《中国古代十大乐器》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经历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 养成了动脑、动手的习惯,能够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和完成后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测 试和调整。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的改变我 们的生活。 【教学后记】 26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 要的意义。 2.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2.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 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难点】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 作。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想一想这两个小朋友,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呼吸? 是因为我们不能在水中呼吸,所以必须将头探出水面才可以。 其实,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这是为什么? 思考:有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 播放视频《认识呼吸器官》 呼吸是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人与高等动物用肺呼吸,低等动物 靠皮肤呼吸,植物通过表面的组织进行气体交换。 人体呼吸时主要参与的器官:肺、气管和膈肌。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管是 气体流通的通道,而膈肌是帮助呼吸的肌肉,吸气时收缩,呼气时舒张。 出示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感受我们的呼吸过程。 27 1.呼吸的过程 实验步骤: (1)把双手放在肋部,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部的变化。 (2)双手放在腹部,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腹腔的变化。 提示: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实验分析: (1)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 腔扩张,腹部收缩。 (2)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 腔收缩,腹部放松。 实验结论: 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作用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 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也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 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 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 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探索二: 模拟人体呼吸的实验 实验材料:小气球、橡皮筋、吸管、小塑料瓶 播放视频《模拟人体呼吸的实验》 实验步骤: (1)手放在小塑料瓶外壁,按压外壁观察里面气球气管有什么变化。 (2)松开手,观察里面气球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分析: 手按压小塑料瓶外壁时,里面气体被压缩去挤压气球,气球内的气体顺着吸管 排出;松开手后,小塑料瓶内的气体扩展,在气压作用下,外面的气体引着吸管进 入气球内。 实验结论: 手按压塑料瓶外壁模拟呼气,手松开后模拟吸气。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8 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呼吸器官的共同特点是壁薄、面积大、湿润、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每个呼 吸器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空气进入人体内的通道,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2)咽、喉能让气体进入气管。 (3)气管是圆筒形的管道,上接咽、喉,下段分为左、右支气管。 (4)左、右支气管伸入肺,并在肺里分成许多更细的支气管。 (5)肺里密布着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经过肺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 入肺,然后排出体外。 (6)膈肌是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可以帮助呼吸,在吸气时收缩,呼气时舒张。 研讨二: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 (1)呼吸为什么有时快,有时慢? (2)不同的人呼吸的速度一样吗? (3)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 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相关的器官以及它们的作用。 思考关于呼吸的的问题。 通过对呼吸器官的作用进行思考,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植物呼吸也需要氧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植物每天也要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 放大量的氧气。这时候,虽然它们也呼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呼出的二氧 化碳的几十倍。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入氧气的同时,会排出二氧化碳, 所以卧室尽量不要放绿色开花植物,以免晚上与我们争夺氧气。 拓宽知识面, 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 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 换的过程,氧气对于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 呼吸活动;我们进行了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 作。 【教学后记】 29 2.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 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 地氧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能帮助我们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 化碳,肺是身体交换的“中转站” 【教学难点】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图片展示 我们知道,我们静静的坐着的时候呼吸平静,运动后呼吸会变的急促,想要把 嘴巴张大一些呼吸。那么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阅读资料 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去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播放视频《比较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的不同》。 指导学生对图形分析及总结。 图形分析: 氮气的含量是不变的,氧气的含量减少了 5%,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 3. 97% , 其他气体的含量增加了 1.03%。 总结: 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 30 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 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探索二: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实验材料:秒表、记录表 实验猜想:在不同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实验步骤: (1)4 名同学为一组,1 名同学负责计时(计时员),1 名同学进行活动(实验员), 1 名同学测量呼吸次数(测量员),1 名同学负责记录(记录员)。 (2)测量实验员在安静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测量三次。 (3)计时员发出指令,实验员分别进行慢走 20 步、快走 20 步和跳动 20 次的活 动,每次活动结束后需要休息 5 分钟。 (4)测量员测量实验员每分钟的的呼吸次数,记录员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 实验结论: 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与运动有关,运动越剧烈,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越多。 思 考,回答:人体呼吸时吸进来的都是氧气,呼出去的都是二氧化碳。 观看视频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分析数据,哪些活动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观察下面的图片,能否使我们的呼吸次数发生变化。 教师点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会使我们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多,运动越剧烈, 呼吸次数变化越明显。 有一些活动能减少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如团目静坐一段时间。 科学研究表 明,人在睡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是最少的。 研讨二: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 经常运动的人肺部功能比较强大,很少锻炼的人肺部功能较弱。 教师点拨: 我们体内的细胞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运动后,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 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量也比平时多,导致呼吸加 快。呼吸次数的增加有利于氧气的摄入,使更多的氧气参与到生命活动中,为身体 其他器官的正常工作提供养料。同时,呼吸次数的增加,也将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 等废物及时排出体外,保持身体健康。 研讨三:伴随呼吸次数的改变,你注意到心跳速度的变化了吗? 31 伴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心跳速度也会加快。人体需要的氧气进入血液后,需 要心脏跳动进行血液循环将氧气运动到全身各处。这说明人体各系统是共同参与, 写作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 学生观察,回答。 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感受到了,心跳也加快了。 通过研讨环节,学生们对本节课学习的 知识进行总结,对于实验的内容及结论进行回顾,并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回答研 讨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以及表述表达能力。 学生对于运动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这个认识是有的,但是他们对于其中的原理并 不清楚,通过研讨,教师点拨,学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4.拓展提高 1.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喝水 剧烈运动后,身体中的一部分盐随汗液排出体外,如果此时大量喝水,会导致 汗液增多,继续丢失盐分。人在运动过程中,大量的血液都参与到活动的肌肉组织 中,内脏器官中血液相对减少,如果此时大量喝水,会额外增加心脏、胃、肾脏等器 官的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剧烈运动后先休息片刻,再补充适量的淡盐水。 2.我们为什么必须吸入氧气? 氧气通过人的呼吸进入肺里再透过一层很薄的肺泡膜到达血液里,与血液里的 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顺着人体血液循环的轨道,把氧气送到身体各部分的组 织中。于是氧气在各部分组织中与摄取的营养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所 放出的热量能维护人体的正常体温,供给人体生活的能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血 液结合经过静脉回到肺中,并呼出体外。一个成年人每天平均消耗氧气 0.75 千克, 排出二氧化碳 0.9 千克。一般人只要几分钟停止呼吸,生命就会停止。 3.肺与我们的健康 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 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器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呼吸质量,因此我 们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具体做法如下: (1)经常开窗透气;(2)出门带口罩;(3)不吸烟,远离二手烟;(4)常用淡盐水 漱口;(5)积极参加体育运动;(6)扫地前洒水;(7)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32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 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交换的“中转站”;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 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 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后记】 3.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标】 1.肺活量是人体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 康的一个指标。 2.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升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3.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能够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5.在探究活动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 作交流。 6.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7.意识到呼吸系统健康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中国国家队游泳运动员孙杨的肺活量大约是 9000 毫升。人为什么要 呼吸呢?你还记得最近一次测量的肺活量数值吗?肺活量是人体吸人最多空气后,呼 出去空气的量。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我们来尝试测量自己的肺 活量。深吸一口气,吹响这个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些。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道什么是肺活量。 二、讲授新课 33 观看视频资料《肺活量》。测量肺活量,我们可以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 我们的肺活量。实验材料:肺活量测量袋,通气管。 实验方法: (1)展开测量袋,放置好通气管。 (2)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3)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然后将测量袋往充气 的方向卷,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值(单位: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5)重复测量三次,在两次测量之间稍做休息。 实验记录: 姓名 肺活量(单位:毫升) 张紫瑶 1250 朱心怡 1750 陶健超 2000 …… …… 实验结论:肺活量大的同学,一次性呼出的气体体积也就越大。观看视频资料 《自测肺活量》、《肺活量测试》。阅读资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 年修订)》 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 1100 毫升~ 2600 毫升;小学四年 级女生肺活量在 900 毫升~ 2000 毫升。 结合你测量的数据分析,符合标准,说明你的肺活量是达标的;如果低于标准, 那么就要注意了,如果没有相关疾病,就运动起来,加强锻炼吧!观看视频资料《探 究呼吸与运动的关系》。 你对自己现在的肺活量满意吗?结合你测量的数据分析,符合标准,说明你的 肺活量是达标的;如果低于标准,那么就要注意了,如果没有相关疾病,就运动起 来,加强锻炼吧! 等级 肺活量(单位:毫升) 男生 女生 优秀 2400~2600 1800~2000 良好 1900~2400(不含) 1600~1800(不含) 及格 1100~1900(不含) 900~1600(不含) 为什么参加体育锻炼能提升肺活量?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肺部的收缩 力量和增大胸廓活动范围,呼吸能力就会提高,肺活量也会增加。另外,体育锻炼 还促进了呼吸系统的发育,增进呼吸系统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抵抗呼吸道传染病。 此外,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保持挺胸抬头的姿势,正确的站姿和坐姿有利于呼吸顺畅, 34 增大肺活量。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调整呼吸的方法来增大肺活量。如可以深呼吸后 屏住呼吸 5~10 秒再呼气,每天坚持 10 分钟,就有很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要远离 烟雾,尤其是香烟和二手烟。我们运动时呼吸会加快,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次数 会增加,如果空气质量不好,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 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观看视频资料《如何提高肺活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肺活量是人体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 体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会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了我们 的肺活量。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学后记】 4.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我们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 3.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 描述。 4.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5.在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 6.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7.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并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教学重点】 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发现我们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 【教学难点】 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观看《民以食为天》、相声《报菜名》、《一天的食物》。提问:人为 什么要呼吸呢?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我们 每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些食物有青菜,有肉类,还有米饭和水,每种食物都 有各自的特点,如颜色、软硬、味道、所含的营养等各不相同。 学生观看视频资 35 料,初步认识饮食对人体也很重要。 旨在激发学生兴趣,饮食是生命活动的一项 重要活动。 二、讲授新课 利用记录表,统计一天中我们都吃了哪些食物。 1.记录顺序。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 一种食物。在记录时,我们可以按照早、午、晚餐的顺序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 不是在正餐时吃的食物可以记录在其他栏目中。这样记录可以避免遗漏,需要注意 的是必须如实记录,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2.记录方式。 (1)通过表格的方式按照一天中的吃饭顺序,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 。 吃食物的时间 所吃食物的名称 一天中,我一共吃了 8 种食 物,吃得最多的是米饭。 早餐 粥、油条、小菜 午餐 米饭、鸡肉 晚餐 米饭、西兰花 其他时间 苹果、橘子 (2)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卡片可以裁成 7 厘米×10 厘米大小的长方 形,一张卡片上应该能够写大约 10 个字,正反面都可以使用。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 食物。 卡片的数量应该足够将一天的食物记录下来。 3.解决问题。按照早、午、晚餐的顺序将食物卡片摆好,数一数有多少种食物。 再把同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数一数共有多少种食物。有些食物是由 多种食材构成的,比如“炒三丝”和“八宝粥”;水可以记录下来,但不作为重点研 究对象;零食需要关注并记录。 4.交流汇总。 (1)设计一张大统计表,将食物情况进行汇总。 (2)先统计每人一天吃的食物都有哪些,然后统计小组内一天吃的食物都有哪 些 ,最后小组汇报统计全班一天吃的食物都有哪些,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3) 明确我们每天会吃很多的食物。(4)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食物,我们能从食 物中获得什么。 给食物分类。 1.给食物分类的方法。 (1)按照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为粮食(主食)、蔬菜、肉类、奶制品、 水果、调味品等。 (2)按照食物的来源,可以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标准一:按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来分。 36 植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 蛋炒饭、苹果、炒青菜、冬瓜、海带、 米饭、小米粥、红薯、香菇、香蕉…… 牛奶、煮鱼、红烧肉、蒸鸡蛋…… 植物类食物: 以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组织部分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后为人类 提供能量或物质来源的食品。 动物类食物: 动物来源的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 (3)按照食物的加工方法,可以分为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焙烤食品等。(4)按 照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谷类及薯类;第二类是动物性食物; 第三类是豆类及其制品;第四类是蔬菜水果类;第五类是纯热能食物。 标准二:按肉类、菜类、主食类、水果类来分。 荤食:含有肉类的食物,是人体摄取营养的重要来源。 素食:不含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蔬菜食物。 (5) 按照食物的生熟,可以分为生食和熟食。主食:主要食物,指用粮食制成 的,如米饭、馒头等。副食:指下饭的鱼肉蔬菜等。(6)按吃的多少分,可以分为主 食和副食。(7)按照食物的保藏方法,可以分为化学保藏和低温保藏。 标准三:按熟食和生食来分。 熟食 生食 蛋炒饭、牛奶、煮鱼、红烧肉、蒸鸡蛋、炒青菜、冬瓜、海带、 米饭、小米粥、红薯、香菇 苹果、 香蕉 胡萝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烧熟了吃,如炖菜、胡萝卜烧羊肉等。 2.尝试给常见的食物分类。 食物的分类 日期: 肉类 菜类 主食类 烤肉片 青椒 小笼包 丸子 菠菜 豆沙包 牛肉 土豆 米饭 肉类 菜类 主食类 水果类 煮鱼、 红烧肉 牛奶、蒸鸡蛋、香菇 炒青菜、冬瓜、海带、 香菇 蛋炒饭、米饭、 小米粥、红薯、 苹果、香蕉 37 火腿 白菜 面包 烤鸭翅 黄瓜 包子 一天中,我们吃了多少种食物?吃得最多的是什么? 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种食物,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种食物,我们能从食 物中获得什么。 面对这么多食物,我们可以根据什么分类?分成哪几类? 1.食物的分类方法。 2.给常见的食物分类。 (1)按照食物的来源给常见的食物分类。 (2)按照熟食和生食给常见的食物分类。 观看视频资料《保护自然资源》、《民以食为天 食以粥为先》、《民以食为天 珍 惜粮食》。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把食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 和描述。 【教学后记】 38 5.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 水。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4.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5.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 识。 6.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 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7.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8.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点】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食物中的营养》。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的 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人每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 食物,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如鸡蛋、牛奶富含蛋白质,蔬菜富含维生素。 观看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虽然 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机体所有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需 要有蛋白质的参与。一般说,蛋白质约占人体全部质量的 18%,最重要的还是其与 生命现象有关。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脂质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食物中的油性物质主要是油和脂肪,一般把常 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中 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糖类。糖类是一切生命体 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39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 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起着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无机盐即无机化合物中的盐类,目前人体已经发现 20 余种。无机盐作用非常大, 少吃动物脂肪,多吃糙米、玉米等粗粮,不要过多食用精制面粉,就能使体内的无 机盐维持正常应有的水平。 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 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地球有 72%的表面被水覆盖。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 1.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 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实验目的: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实验猜想:马铃薯、花生、馒头中含有淀 粉。 实验材料:碘酒、滴管、马铃薯、西红柿、花生、鸡蛋、馒头、豆腐等。 实验步骤: (1)用滴管在各种食物上滴 1~2 滴碘酒。 (2)观察各种食物的表面颜色的变化。实验记录: 食物 马铃薯 西红柿 花生 鸡蛋 馒头 豆腐 滴碘酒后颜色变化 蓝色 无 蓝色 无 深蓝色 无 实验现象: (1)红棕色的碘酒滴在马铃薯、花生、馒头上变成蓝色或深蓝色。 (2)红棕色的碘酒滴在西红柿、鸡蛋、豆腐上没有变色。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发 现,马铃薯、花生、馒头上变成蓝色或深蓝色,说明它们含有较多淀粉。西红柿、 鸡蛋、豆腐滴上碘酒后没有变化,说明它们几乎不含淀粉或含量极少。实验结论: 马铃薯、花生、馒头中含有大量淀粉。观看视频《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2.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肪。下图呈现了检验脂肪的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实 验,完成记录。 阅读资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 和水。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滴碘酒的地方 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实验目的: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实验猜想: 花生和豆腐中含有脂肪。实验材料:白纸、马铃薯、西红柿、豆腐、花生、米饭、馒 头等。 实验步骤: (1)先用食用油在白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这说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 (2)再用其他食物在白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 40 近,就说明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实验现象: (1)花生和豆腐在白纸上留下油迹,一段时间后不会消失。 (2)马铃薯、西红柿和鸡蛋在白纸上留下水迹或果汁,一段时间后会变干;馒头 在白纸上留下面屑。 实验分析:花生和豆腐在白纸上留下油迹,而且不会消失,说明花生和豆腐中含 有脂肪。马铃薯、西红柿和鸡蛋在白纸上留下的是水迹或果汁,会蒸发消失(西红柿 可能会留下色素,并非是脂肪);馒头的痕迹会变干,可以用橡皮擦掉。说明这些食 物中并没有脂肪。 实验结论:花生和豆腐中含有脂肪。观看视频《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肪》。完成 实验记录 1.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可以在教师或成年人 的指导下进行。 具体方法如下: (1)用量筒量取 2 毫升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 2 毫升的双缩脲试剂 A。 (2)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 A 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人同一试管中,振荡均匀,液体 仍为无色。 (3)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人 3~4 滴双缩脲试剂 B,振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现紫 色,这就表明蛋清中含有蛋白质。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六种食物(固体食物可以捣碎 榨取浆液或用蒸馏水制成浆液),结果如下表所示: 2.通过“营养成分表”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有些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 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实验记录表, 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食物中主要有哪些营养物质,记录在下表中。 食物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馒头 √ × × × 马铃薯 √ × × × 西红柿 × × × √ 牛肉 × √ √ × 观看视频《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冰激凌含有很多糖;火腿肠富含脂肪;花生富含蛋白质;苹果富含维生素;扇 贝富含无机盐;纯净水……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进而 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但几乎所有食物中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马铃 薯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其中钾的含量比香蕉还要高,还含有丰 富的膳食纤维。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可以发现一种食物中含有多 41 种营养成分,但是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科学地进行饮食 搭配,均衡地获取营养。 我们如何简单地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1.在食物表面滴碘酒来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涂抹并观察来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3.可以通过双缩脲试剂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有些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 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观 看视频《动物的食性》。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食物中含 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是从 不同食物中获得的。通过碘酒遇淀粉变蓝、含脂肪的食物会在白纸上留下油迹,食 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检测出来。 【教学后记】 6.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1.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 营养的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3.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 形成认识。 4.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 品。 5.在理解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6.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教学重点】 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教学难点】 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42 视频导入,《合理膳食》。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 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我们不要挑食和偏食,这是因为食物的种 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只有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使我们获取 更全面的营养成分。 二、讲授新课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让我们一 起来认识它。 了解“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宝塔”是每天进行均衡膳食搭配的标准。“平 衡膳食宝塔”各层的面积和食物在“平衡膳食宝塔”中占据的位置各不相同,说明 了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对应“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名称,把自己“一天的食物”记录卡摆好。看 一看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 否接近。 “平衡膳食宝塔”的分析 第一层:谷薯类、全谷物和杂豆、薯类。这一层的食物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 可以帮助我们充饥,提供我们每天所需的能量,我们每餐都应该多吃。 第二层:蔬菜类、水果类。这一层的食物主要提供膳食纤维,保持消化系统的 正常运作及预防便秘。同时供给我们维生素,使我们能够健康成长,减少疾病的发 生。 第三层:畜禽肉、水产品、蛋类。这层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能帮助身体 生成新细胞,并修复受损的组织。 第四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类。这一层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钙 质,能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第五层:盐油。这一层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能为我们提供能量,但是属于热 量高、营养低的食物,容易使我们的身体肥胖,因此宜少量进食。 总结:“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物食用量。“平 衡膳食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摄入量是一个平均值和比例, 应用时可以根据个人的 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运强度、季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依据“平衡膳食宝塔”检验自己“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对应“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名称,把自己“一天的食物”记录卡摆好。看 一看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用量是 否接近。 下面是小明同学一天的食物记录。 一天的食物 早餐 一杯牛奶、两片面包 43 午餐 一碗米饭、蒜苗炒肉、红烧鸡翅 晚餐 一个馒头、酱牛肉 我们将已有的一天中食物的记录与“平衡膳食宝塔”的搭配标准比较,发现小 明同学的食物中,肉类偏多,蔬菜水果类明显偏少,而且晚餐总量不够,饮水量也 缺乏。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搭配标准,小明同学可以对以后一天的食物进行重 新设计。 一天的食物(改进) 早餐 一杯牛奶、两片面包、两片火腿 午餐 一碗米饭、蒜苗炒肉、萝卜汤、一个苹果 晚餐 一个馒头、蛋花汤、白菜炒木耳 总结:通过上面的反思对比,为了让身体保持长期营养均衡,我们应该不偏食、 不挑食,合理设计膳食营养的原则。观看视频资料《营养要均衡》。 “平衡膳食宝塔”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人体每天都在进行各种活动,所以对提供能量的食物需求量最多;维生素和无 机盐在食物高、中含量比较少,需要适当地食用含有这类营养成分的食物;为了让 我们身体更健康,我们应该不偏食、不挑食。 分析“一天的食物”记录,说一说自己在饮食上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 我们将已有的一天的食物记录与“平衡膳食宝塔”的搭配标准比较,发现小明同学 的食物中,蔬菜、水果类明显偏少,而且晚餐总量不够,饮水量也缺乏。参照“平 衡膳食宝塔”,想一想“一 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可以做哪些调整。 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搭配标准,我们给“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 进行改进和调整,适量地增加了水果和蔬菜以及汤,这样就能达到营养均衡。为了 让身体保持长期营养均衡,我们应该不偏食、不挑食,对应“平衡膳食宝塔”调整 自己的膳食营养原则。 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4)最近运 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5)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 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更好地设计膳食原则,做到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 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观看视频资料《均衡营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 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人体所需的 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搭配 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教学后记】 44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 康。 4.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 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5.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 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6.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 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7.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愿意与他人 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8.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 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口腔的结构有哪些?》,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 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作消化。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二、讲授新课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描述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目的:观察馒头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过程。 观察准备:馒头、镜子。观察方法:咬一口馒头,对着镜子咀嚼 5 下,先观察 馒头的变化,接着一边咀嚼,一边感觉馒头发生的变化,再用镜子观察馒头的变化, 并把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变化记录下来。观察记录: 咀嚼一次 咀嚼三次 咀嚼五次 食物 图片 45 食物的状态 嘴里的馒头被咬开,有一些 湿润 完整的馒头被分成许多的 小碎块,碎块黏在一起了, 又湿润了一些 碎块已经变得稀烂了,很湿 我们的感觉 馒头被轻易地咬开,软软的 馒头有点硬,舌头上感觉 有许多馒头渣 跟开始的馒头完全不一样 了,湿湿黏黏的,有甜味 观察分析:(1)牙齿用来撕咬、切碎、嚼烂食物。(2)舌用来搅拌食物。(3)唾液 有溶菌酶、淀粉酶等,除了用来清洁口腔、消化食物,还有润滑作用。观察结论: 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观察牙齿。 1.牙齿的分类。 牙齿种类 牙齿图片 牙齿形状 牙齿作用 门齿 形状薄,就像切刀 切割食物 犬齿 形状尖利 撕碎食物 臼齿 表面宽大凹凸不平 咀嚼食物 2.牙齿的功能。通过观察发现:门齿:可将馒头、饼干、水果等整块的食物分 次切割下来,便于在口腔里咀嚼。犬齿:形状尖利,能将猪蹄、牛筋等多纤维的韧 性食物撕裂开来。 臼齿:能将各类食物磨碎,磨细。不同形状的牙断非常协调地组合在一起,既 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成咀嚼工作。 观看视频资料,《了解牙齿》、《牙齿的结构》。 46 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实验目 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实验材料:大塑料口袋,硬纸板。实验猜想: 牙齿的功能是切割撕碎、咀嚼、食物,舌的功能是传送和搅拌食物。实验步骤:(1) 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2)学生分角色扮 演“馒头”“牙齿”和“舌”。(3)观察“馒头”在口腔里发生的变化。实验步骤:吃 “馒头”时,门齿和犬齿会将“馒头”切断撕碎,让“馒头”进入口腔,舌将它送 到白齿处磨碎,并搅拌食物。实验结论:牙齿的功能是切割、撕碎、咀嚼食物,舌 的功能是传送和搅拌食物。实验现象:吃“馒头”时,门齿和犬齿会将“馒头”切 断撕碎,让“馒头”进人口腔,舌将它送到白齿处磨碎,并搅拌食物。实验结论: 牙齿的功能是切割、撕碎、咀嚼食物,舌的功能是传送和搅拌食物。食物在口腔中 发生了什么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食物在口腔里的牙齿、舌和唾液共同作用下变成 湿软细小的食物糜。在口腔里经过牙齿撕咬、切碎、嚼烂;舌配合传送和搅拌食物; 唾液使食物湿润,并通过溶菌酶、淀粉酶等初步消化食切。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需 要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食物在口腔中经历了变小、变软、水分变多等变化。 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模拟活动,说一说牙齿和舌都担负了什么工作。牙齿 中的门齿切割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咀嚼食物,舌起到传送和搅拌食物的作用。 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还有其他参与者吗? 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口腔会在咀嚼的过程中分泌 唾液,唾液中的多种消化酶将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分子结构简单的营养素。 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 消化,咀嚼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是预先消化一部分食物,减轻消化道的负担。唾液分 泌还有利于食物的湿软,不至于伤害到食道,有利于下咽。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 不同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龋齿的危害和保护牙齿的方 法。龋齿不仅影响美观,还会造成食物嵌塞牙齿,引起口臭,牙龈炎,牙周炎,从 而使牙齿的咀嚼功能下降。重者还会形成颌面部的蜂窝织炎,引起败血症,可危及 生命。 47 龋齿的危害和保护牙齿的方法。保护牙齿的方法。 1.常刷牙,保持口腔清洁。2.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3.不要过多地吃甜食。4.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观看视频资料《蛀牙是如何产生的?》、《治疗龋齿的方法》、《正 确的刷牙方法》、《爱护牙齿》。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牙齿、 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有三种,不 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教学后记】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教学目标】 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 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 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 3.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 消化器官的认识。 4.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5.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6.认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 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重点】 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理解器官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消化道的蠕动,理解食物消化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建立系统 和有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48 视频导入,《食物在身体里旅行》,食物在身体内会经过哪些器官?食物被口腔 初步消化后,就会进入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你有过肚子饿、被食物噎到、胃痛、 肚子痛的经历吗?根据你的感受,说一说食物进入身体后可能会经历哪些器官,按 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 二、讲授新课 试着根据我们的想法,将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画在人体轮 廓图中。 (1)推测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食物的“旅行”路线称为消化道,“旅 行”所到达的每个地点叫消化器官。根据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我们可以 推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这些人体器官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 (2)画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图”。 2.食物的旅行图。 (1)首先把全班同学画的食物“旅行图”进行分类,看看有几种情况,然后判断 谁的“旅行图”画得最准确。(2)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模型等方式,进一步修正完善 食物“旅行图”。 (3)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口腔在人体的头部,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头,还有能分泌 唾液的唾液腺。它的作用是把食物磨碎、软化,有利于吞咽。唾液能初步消化食物 中的淀粉。 食道:位于胸腔,它是从口腔到达胃的通道。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 49 连接咽喉到胃。 胃:在人体的腹腔上部靠近左边,形状像个大皮口袋。胃的肌肉很发达,有食 物时就会不停地蠕动。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消化口腔食物。胃能分泌大量强酸性的 胃液。食物经过口腔,由粗物变成食团,再经过胃的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 成食糜,有利于肠道食道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在人体腹腔的下部,上面与胃相连,下面连着大肠。小肠较细、很长, 有 5~6 米,弯弯曲曲地盘折在一 起。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大肠:小肠中没有吸收的食物又进入大肠,大肠比小肠粗、约有 1.5 米长,大 肠的末端是肛门。剩余的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又被大肠吸收,食物残 渣形成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 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1.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食道输送食物的过程。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软管一根、一小块馒头。 实验步骤: (1) 在透明塑料软管内预先涂一些润滑油,然后装入一小块馒头。(2)用手捏 动透明塑料软管上方,使馒头向下移动。 实验现象:捏动馒头上方的透明塑料软管,馒头会向下“蠕动”,最终到达食“道” 的出口处。 实验结论:食道的功能是通过食道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蠕动将食物输送 到胃里。 模拟胃的工作。 实验目的:探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过程。 实验材料:一个塑料袋,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水。 50 实验猜想:胃通过不停地收缩、蠕动,可以将食物磨碎并混合。 实验步骤: (1)在塑料袋里装上水、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2)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观察 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论: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帮助消化。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一 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变成什么样子了?如果最初 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这个器官带来哪些麻烦?这与口腔的 工作有怎样的关系?如果到达胃里的食物是较大块,而且不柔软,会加重胃的负担, 消化速度会减慢,会有一些食物无法彻底消化。口腔是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如果食 物在这里经过仔细咀嚼、磨碎,将其研磨、搅拌成糊状,有利于食物在胃里被进一步 消化,提升营养吸收的比例。观看视频资料《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我们对人体消化器官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的。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剩余的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 部分维生素又被大肠吸收,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什么样的食物 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湿润软化的细碎食 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头,还有能分泌唾液的唾液腺。 它的作用是把食物磨碎、软化,有利于吞咽。唾液可以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郾些消化器官?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食物在口腔 内经过牙齿的咀嚼及舌头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构成食团,然后借助吞咽活动, 将食团经食道送入胃。在胃里通过胃壁的蠕动以及胃液的化学消化,使食团成为粥 样的食糜。食糜进入小肠后,在小肠内完成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剩余的残渣进人 大肠,剩余的残渣逐渐化成粪便,最后经过肛门排出体外。观看 2 个视频资料。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 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 化吸收。认识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健康生活 可以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后记】 51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3.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4.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5.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 6.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7.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8.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点】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用实验数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出示马车、小推车、火车、汽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图片。随着科技的进步,车 的类型不断更新。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如小推车是靠人的推力运动的;马车是 靠马的拉力运动的;汽车是靠发动机的动力运动的。人类利用电、汽油、蒸汽、太 阳车做动力,发明了各种类型的车。 二、讲授新课 观看视频资料《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利用垫圈和绳 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1.组装拉力小车。制作材料:垫圈、小车、绳子、回形针。 52 制作步骤:(1)将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回形针上。 (2)如下图所示,将回形针弄弯后,逐个放上垫圈,小车即可运动起来。 制作须知:(1)拴绳子的位置。绳子拴在小车上的位置会影响小车行进的方向, 只有拴在小车车头的正中间,拉力的方向才会与车轮行进的方向一致,否则小车会偏 离路线。(2)绳子的长度与桌子的选择。拉小车的绳子的长度不是随意的,如图所示, 小车运动的距离等于垫圈下落的距离,若绳子太短,则实验效果不明显;若绳子太 长,则小车还没运动到桌子边缘,垫圈就已经落到地上。因此,绳子的长度应该约 等于桌子的高度。 2.认识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吸引力,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 使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叫做重力。(2)生活中的重力现象。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 体拉向地面,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 部有向下的压力;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落回到地面上;小孩从滑 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这些现象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3)重力的应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重力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工人利用吊锤来检查门窗、墙 壁等是否竖直;飞镖的头部和羽毛球的下部都做得重一些,有利于飞行;小朋友滑 滑梯、油田的抽油机等都利用了重力。 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预测一下,用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更大的拉力拉小车,小车运动 的快慢会怎样变化?再增大拉力呢?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垫圈若干、秒表一个 、记录表一份。实验步骤:(1) 确定两人为操作员,一人为记录员,一人为口令员兼计时员,操作员要听口令员指 53 挥。(2)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3)从挂 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运动起来。(4)再多个多个地增 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5)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6)重复做三次实验,求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实验记录: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 力大小的关系的记录 实验分析:(1)有了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才可以用计时的方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 慢。(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这样能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 来的最小的力。(3)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这样可以使小车的动力变化更明显,能更 容易地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结论:垫圈重力或拉力达到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垫圈少,重力小, 拉力就小,小车运动得慢;垫圈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车运动得快。我发现: 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 ( 小 ),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 ),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 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 大 ),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 ), 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观看视频资料《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给静止的小车施加力,小车就会运动;给运动的小车施加反方向的力,就能让小 车静止。1.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必须对这个物体施加力, 且施加的力必须足够大才能使物体运动。要想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就需要施加更大 的力。2.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要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就必须对这个物体施加阻力, 就像行驶中的汽车需要用刹车来制动,且施加的阻力越大,物体停下来得越快。小 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 运动得越慢。 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对足球施加力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如用脚 踢静止的足球,启动足球;用脚踩住运动的足球,可以使其变成静止;通过改变脚 施加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大,足球运动 54 越快;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小,足球运动越慢。如果对足球施加不同方向的力,足 球就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滑着新方向运动。观看视频资料《小车运动快慢与什 么因素有关?》 三、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拉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研究以垫圈的重力作为拉力让小车运动起 来、用手挡住让小车停止、增加垫圈改变小车运动快慢几种运动现象,使我们逐步 了解到给物体施加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改变物 体的运动快慢。 【教学后记】 2.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就是反冲 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3.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4.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5.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6.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7.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8.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9.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 生产生活的需要。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 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数据证明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神火飞鸦》,史书上记载的军用火箭"神火飞鸦"外型如乌鸦,用 细竹或芦苇编成,内部填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 , "起火"的药筒底部和 55 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作战时,用"起火"的推力将飞鸦射至 100 丈开外,飞鸦 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视频《鹞式喷气式飞机》、《发射火箭》。把气球充 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当我们不小心将吹足气的气 球放开时,我们看到气球会无规律地乱飞,不妨多试几次,仔细观察松手的瞬间, 气球真的“无规律”地乱飞吗?气球喷出的气体能推动气球飞起来,能不能用气球 做动力,驱动小车动起来呢?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 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二、讲授新课 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 释。实验材料:气球若干个。实验步骤: (1)将气球吹足气, 一只手捏紧气球口,另一只手张开放在气球口,慢慢松开气 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2)再次将气球吹足气,一只手捏紧气球口,另一只手张开 放在气球上方,慢慢松开气球口,感受气球上升的力。(3)气球朝上、下、左、右不 同方向喷气,仔细观察气球的运动方向。分别画出气体喷出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 向。(4)与小组同学讨论,气体喷出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的关系。把气球吹足气再松 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感受气球上升的力。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手在气球口能感受到有气体垂直喷在手掌,并能感受到气体推动手掌 的力,说明气体是顺着气球口方向喷出的、喷出的气体具有推力。手在气球上方能 感受到气球推动手掌向上运动,说明气球具有向上的力。实验结论: 56 气体喷出时产生了一个与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推动气球向相反方向运动。观 看视频资料《气球运动方向与气体喷出方向的关系》。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给 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的喷管,让小车能运动起来。资料: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 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1.组装喷气小车。 制作材料:小车、气球、喷管、喷管支架、Z 形铁条、螺丝和螺帽。 制作须知:(1)不要让吹鼓的气球接触小车轮子。(2)喷管的方向不要歪,尽量使 喷管对准正后方。(3)若使用自制的喷管,则其大小要合适,直径最好在 0.5~1 厘米 之间。若直径太小则动力过小,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若直径太大则动力过大,喷 气时间过短。2.让小车动起来。实验目的:验证用气球是否可以驱动小车。实验猜想: 用气球_______驱动小车。(填“可以”或“不可以”)实验材料:装有喷管的小车、 气球。实验步骤:(1)选择一块平滑的地面来进行喷气小车实验。用粉笔在地面上画 出小车跑道,标出起点与刻度。(2)吹大气球后,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气球颈部,不让 气体漏出。把小车放到起点位置,对准方向,迅速松开手指,让小车自行驶出。(3) 调整气球喷管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实验分析: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 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反冲力。正是这个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实验结论:在这个 装置中,我们利用气球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冲力让小车运动起来。观看视频资料《如 何制作气球驱动小车》等。测试我们的气球小车,思考怎样能使它行驶得更远。实 验材料:大小不同的气球,粗细不同的喷管,带喷管支架的小车。实验步骤:(1)分 组进行实验,A 组测试大气球和粗喷管小车行驶的距离,B 组测试小气球和粗喷管小 车行驶得距离,C 组测试大气球和细喷管小车行驶的更离,D 组测试小气球和细喷管 小车行驶的距离。(2)四个小组同时从起点释放小车。(3)记录小车行驶的距离。(4) 整理实验器材。 (5) 小组讨论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实验记录: 小组 名称 A (大气球、粗喷管) B (小气球、粗喷管) C (大气球、细喷管) D (小气球、粗喷管) 行驶距离(厘米) 135 58 154 76 实验结论:应选择较大的气球和较细的喷管能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观看视频《怎 么使气球小车行驶得更远》。 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小车是靠气球的反冲作用运动的。反冲运动的 特点当物体内有气体等物质喷出时,这个物体会运动起来,运动的方向与喷出物质 的方向相反。使小车行驶得更远的方法:方法 1:使用更大的气球。方法 2:安装多个 57 气球。方法 3:减轻小车的质量。方法 4:寻找更光滑的行驶路面。方法 5:使小车车 轴转动得更灵活。...... 反冲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人们利用反冲力可以使物体获得巨大的速 度,如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农田、园林的喷 灌装置能够一边喷水一边旋转,既能均匀浇灌,又能扩大浇灌范围。这是因为喷口 的朝向略微偏离半径方向,所以水从喷口喷出时,喷管因反冲力而旋转。烟花爆竹 以火药为主要原料,引燃后通过燃烧或爆炸,产生反冲力,飞上天空,并产生光、 声、色、型、烟雾等观赏效果,是具有易燃易爆危险的物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 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就是反冲力。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 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教学后记】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4.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5.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6.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7.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8.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9.认识到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点】 安装橡皮筋小车,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说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58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我们都玩过橡皮筋,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 车吗?橡皮筋是一种用橡胶与乳胶做成的短圈,一般用来把东西绑在一起。具有伸 长率大、回弹性好、价格低、使用方便等特点。用手拉一拉,会感觉到橡皮筋富有 弹性,拉伸后可以缩回复原。利用橡皮筋的这种弹性可以驱动小车。把橡皮筋缠绕 在小车车轮的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 动起来。 二、讲授新课 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实验材料:小车、车轴、车轴套、橡皮筋。制作步骤:(1) 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2)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制作须知:(1)橡皮筋套在车架上稍拉伸后,接近车轴位置,不要太长,也不要 太短。太长了,缠绕的前一两圈没有弹力;太短了,多缠绕几圈弹力就太强,车轮 容易打滑。(2)如果车轮多缠绕几圈橡皮筋后开始打滑,可以给小车加上一些重物, 如在小车上加一些钩码,直到小车可以顺利向前运动。制作原理:实验用的小车车轮 与车轴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车轴转动就会带着车轮一起转动。我们把橡皮筋缠绕 在小车车轮的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轴转动,从而使小车运 动起来。 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方向的关系。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后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轴 向前转动,使小车前进。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前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 轴向后转动,使小车后退。 研究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先推测一下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然后设 59 计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 实验目的:研究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实验猜想: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得______;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少, 小车行驶得______。(填“远”或“近”) 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软米尺一个、橡皮筋若干、记录表一份。 实验步骤:(1)确定一人为操作员,两人为测量员,一人为记录员。(2)在小车的 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来做对比实验。建议缠绕的圈数为 10、15、20 圈,相 同圈数各实验 3 次。(3)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并要准确找到终点,用软 米尺测量出距离并及时填好记录表。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橡皮筋缠绕多圈时要比缠绕圈时产生的力大,因此作用在小车上的力 就大。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 少,小车行驶得近。实验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它 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少, 它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观看视频资料《小车运动距 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而关系》。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像橡皮筋这样 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 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如手拉橡皮筋时也会感到橡皮筋反抗拉伸的力,这 种力就是弹力。生活中弹力实例有很多,如衣裤松紧带、弓箭、拉力器、弹弓等。 60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关系?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得越远。因为橡 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它产生的弹力越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小车行驶得 也就越远。 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 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我们用力拉动拉力器,会感到弹力,这是由于物体被拉伸导致的;我们按压弹簧时, 会感到弹力,这是由于物体被压缩导致的……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形状改变产生弹力 导致的。人们利用弹力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如球类、撑杆跳、蹦床、衣裤松紧带、 弹弓、弓箭、拉力器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准备 3 根细绳、6 根橡皮筋、7 个质 量相同的钩码,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我们会观察到,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 伸长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大。此时虽然每组橡皮筋都是两根,但是产生了不同大 小的力,力的大小我们可以依据钩码的数量来判断。 观看视频资料《生活中的弹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 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教学后记】 4.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 与橡皮筋相似。 61 3.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6.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7.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8.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建立起“牛”大小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认识弹簧测力计吗?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 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观看视频资料《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任务: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 生是否了解测量力。 二、讲授新课 认识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弹簧测力计(弹 簧秤)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弹簧——受力时弹簧伸长,产生弹力。 指针——指示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值。 挂钩——挂被测量的物体。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用力慢慢拉弹簧,可以看到弹簧随着拉力的变大逐渐伸 长;拉力慢慢减小弹簧逐渐缩短。由此可见,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受力越小, 伸长越短。结论: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受力越小,伸长 越短”的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3.认识刻度板。(1)认识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 表示。 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2)认识最大测量值。不同的弹簧测 力计有不同的最大测量值,我们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时候,不能超过这 个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就是它的量程。(3)认识分 度值。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数值,就是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①应该弄清刻度板上每一大格代表多大的力,每一小格代表多大的力。②读数时, 注意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刻度每一小格代表 0.1N 的力。观看视频资料《认识弹簧 62 测力计》、《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实验材料: 一个量程为 10N 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笔袋,一个空水杯,一串钥匙,一 张记录单。实验步骤:(1)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 1N、2N、5N 等, 感受不同大小的力。(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先估测 一个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记录下来,然后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实验 记录: 物体名称 估测力的大小 实测力的大小 科学课本 4.5N 3.5N 笔袋 2N 1.7N 一瓶 500 毫升的 矿泉水 5N 4.9N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一些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这个拉 力也就是物体本身的重力。观看视频资料《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物体挂 在挂钩上,使得弹簧自然伸长,从而产生弹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先调零,测量之 前要进行估测,选择适当量程的弹簧测力计……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撑杆跳高是田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双手握住一根杆子,经过快速地助跑后, 借助杆子反弹的力量,使身体腾起,跃过横杆。横杆的另一面经常放一层厚厚的海绵 垫,运动员落在上面,以免摔伤。撑杆是借助杆子弯曲后产生的弹力,而海绵垫在 受到压力变形后也会产生向上的弹力。健身球是用橡胶制成的充气球,富有弹性, 能承重 400 千克,可以用来做健身球操,训练胸、腹、背、臀、腿等处的肌肉。健 身球的弹力是由橡胶及球内空气受压后产生的。跳板是跳水池边伸出水面之上供跳 水用的长板,它利用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将人弹起。蹦床是儿童经常接触 63 的娱乐及运动设施,它是由网面及四周的弹簧受力变形后产生弹力使上面的人高高 弹起的。 生活中的弹力 (班级记录表) 撑杆和海绵垫 杆子弯曲及海绵垫受压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健身球 橡胶及球内空气受压后产生的弹力 跳板 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 蹦床 网面及四周的弹簧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鼠标 内部弹簧受压后产生的弹力 头绳 橡皮筋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弓箭 弓柄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 ...... 用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制作一个测力计。怎样标画出这个测力计的刻度呢?1.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制作材料:曲别针、硬纸板、橡皮筋、标准物(如钩码)、笔、直 尺等。 制作方法:用曲别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曲别针当挂钩,用 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0)。2.正确标画出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的方法。 先用钩码等已知质量的物体作重物,在硬纸板上标出 1N、2N、3N 等一大格刻度,然 后在每一大格间平均划分 10 份或 5 份,标出数值。注意:刻度的划分应该在橡皮筋可 承受的拉伸范围内。3.两种不同方法制作的测力计的特点。(1)用一根较细、较长的 橡皮筋可以制作比较灵敏的橡皮筋测力计,用来测量较小的力。(2)用一根橡皮筋制 作的测力计的特点:橡皮筋弹力小;最大测量值小些;同样大的力,刻度大些,测量 精确度高些。(3)用两根橡皮筋制作的测力计的特点:橡皮筋弹力大;最大测量值大 些;同样大的力,刻度小些,测量精确度低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如何使用它测量力的 大小。还知道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 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及力的单位是牛顿。 【教学后记】 64 5.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 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4.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5.会用轮子改装小车。 6.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7.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8.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9.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 大进步。 10.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点】 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 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观看《英国“巨石阵”之谜》。这么巨大的石头,古人在没有大型机 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的呢?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 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 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呢?我们在推动箱子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阻 力。物体越重,遇到的阻力就越大。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 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呢?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组研讨、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问题。 使学生明确本课主要的研究问题是 “怎样减小 摩擦力”。 二、讲授新课 我们来模拟搬运重物的过程。硬纸盒内放入橡皮、胶棒等“重物”,通过垫圈 拉动它在粗糙的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 1.直接用硬纸盒在木板上搬运重物。硬纸盒内放入橡皮、胶棒等“重物”,通 65 过垫圈拉动它在木板上运动。 实验材料:木板、硬纸盒橡皮、胶棒、垫圈、滑轮、托盘等。 实验步骤:(1)小组分工:确定四人为个小组,一人控制硬纸盒,一人往托盘里放 置垫圈,一人为口令员,一人为记录员。 (2)标明硬纸盒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3) 将硬纸盒放在木板上,里面放入橡皮胶棒等“重物”,然后按下图装上滑轮和托盘。 (4)从一个垫圈开始,往托盘里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个数,当硬纸盒开始运动时,记 录下垫圈的数量。(5)重复做 3 次实验。 实验记录: 次数 垫圈个数(个) 第一次 10 第二次 11 第三次 13 实验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不断增加垫圈来感受硬纸盒受到到的阻力, 只是改变了“力”的大小,即垫圈的数量。硬纸盒受到一定大小的力才能运动起来, 当垫圈很少时,这个力不够大,硬纸盒不运动。实验结论:当垫圈很少时,硬纸盒在 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当垫圈数量达到定个数时,硬纸盒开始运动。 2.认识摩擦力。上面这个实验中,当垫圈很少时,硬纸盒不运动,这是因为硬 纸盒受到了阻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 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自行车能刹车;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来;木匠用砂 纸将木板打磨平滑;人们洗手时双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尘洗掉。洗衣机转动使衣服和 水产生摩擦;吃东西时牙齿和食物发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黑板擦擦黑板;拉小 提琴、二胡……都会产生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物体相互接触就很有可能产 生摩擦力。 模拟在滚动物体的表面搬运重物。 1.用铅笔作“滚木”放在硬纸盒下搬运重物。 实验材料:木板、硬纸盒、橡皮、胶棒、垫圈、滑轮、托盘、铅笔若干等。实验 步骤:(1)小组分工:确定四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控制硬纸盒, 一人往托盘里放置垫 圈,一人为口令员,一人为记录员。(2)标明硬纸盒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 66 要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3)继续使用上一个实验的装置,这次用铅笔作“滚木” 放在硬纸盒下。(4)从一个垫圈开始,往托盘里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个数,当硬纸盒 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5)重复做 3 次实验。 实验记录: 次数 垫圈个数(个) 第一次 8 第二次 7 第三次 8 实验分析:这次实验改变的是硬纸盒与木板之间的接触面,之前是直接接触,这 次硬纸盒与木板之间放置了“滚木”,变滑动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使硬纸盒运动 起来的阻力减小,即垫圈数量减少,说明滚动的摩擦力小。实验结论:滚动摩擦力比 滑动摩擦力小。 2.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滑动时,在两个物体的 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作用,叫作滑动摩擦,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滑冰等运动方 式都是滑动。 模拟用轮子搬运重物。 1.给硬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硬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 垫圈的数量。实验材料:木板硬纸盒、橡皮、胶棒、垫圈、滑轮、托盘、轮子等。实 验步骤:(1)小组分工:确定四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控制硬纸盒,一人往托盘里放置垫 圈,一人为口令员,一人为记录员。(2)标明硬纸盒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 要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3)继续使用上一个实验的装置,这次给硬纸盒安上轮 子。(4)从一个垫圈开始,往托盘里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个数,当硬纸盒开始运动时, 记录下垫圈的数量。重复做 3 次实验。实验记录: 次数 垫圈个数(个) 第一次 5 第二次 4 第三次 5 小组讨论比较三种方式下摩擦力的大小,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实验 分析:安上轮子后,变滑动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更小。实 验结论: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67 我发现:搬运重物时,直接滑动,产生的摩擦力最大,使用的拉力最大,使用 “滚木”,产生的摩擦力比较粘,使用的拉力比较小,使用轮子,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使用的拉力最小。观看视频资料《测量摩擦力》。 2.轮子——运用滚动摩擦的伟大发明。轮子可以看作移动的滚木。人类发现可 以用滚动的方式前进,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1.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通过实验, 我们知道直接在物体的表面搬运重物时,重物与物体接触面面积最大,产生的摩擦 力也最大。安上轮子后搬运起来最省力。安上轮子后,变滑动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 使重物运动起来的摩擦力更小。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 小摩擦力?自行车轴承的摩擦力大小直接影响车轮转动的速度,这种摩擦对人们无 益,所以要减小轴承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增加滚珠,添加润滑剂的方式减小轴承的 摩擦力。走路时,人们通过脚底与地面的摩擦来行走,摩擦力大,走起路来更稳。 增加鞋底花纹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对行走者有益。此外,雪天 地滑,摩擦力小,对人们无益,应该及时清理积雪或者穿上防滑效果好的鞋。橡胶 轮胎上面的深花纹,可以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对人们有益,如果经常行 驶在湿滑的路面上,应该增大摩擦力,如冬天更换雪地胎。自行车手柄上的花纹、 运动员手上擦“镁粉”、在大理石地面铺粗糙的地毯等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给机 器上润滑剂、将轴承抛光等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观看《运动与摩擦力》视频资料。 查阅资料,了解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1.气垫会使船体的浮力增加,没入水中的部分减少,从而把船体与水的摩擦转 变成船体与空气的摩擦。我们知道空气的摩擦力是很小的,所以有效地减少了阻力, 这实际上是减小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空气非常稀薄,可以看作是很光滑的。 2.磁悬浮列车是通过在一定条件下,车体与轨道之间由于磁极同极相斥的原理 而避免直接接触,减小了摩擦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 生摩擦,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 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后记】 68 6.运动的小车 【教学目标】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3.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4.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5.发展研究能量的兴趣。 6.意识到通过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而形成观点。 7.体会到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存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了解能量的存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不同速度的运动物体具有不同的能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观看《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视频资料。运动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 能量吗?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 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能量。 运动的物体 能量表现 飞行的子弹 击穿物体 踢飞的足球 打碎玻璃 呼啸的狂风 将大树连根拔起 奔腾的江水 驱动水轮转动 运动的汽车撞在树上或其他物体上,会产生破坏,说明运动的汽车具有很大的 能量;气球运动起来也可以带动其他物体,所以运动的气球也有能量。表示物体做 功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可分为动能、势能(重力能)、热能(热量)、电能、光能、化 学能(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核能等。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 如踢出去的足球打碎玻璃,这是足球动能的作用;电力可以带动洗衣机运转,这是 电能的作用。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思考、交流哪些现象能说明小车具有能量,再 列举其他具有能量的物体。 为学生提供一些生动的运动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 通过什么现象,可以说明物体具有能量?能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二、讲授新课 敲击实验。 69 实验目的:体验挥动橡皮槌带来的能量。 实验材料:橡皮槌、音叉。实验步骤:(1)第一次用橡皮槌轻轻地敲击音叉,仔 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 (2)第二次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 (3)说一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记录:橡皮槌敲击实验记录单 敲击次数 敲击程度 实验现象 第一次 轻轻地敲击 音叉发出轻微的响声,用手触摸音又 有振动的感觉 第二次 重重地敲击 音叉发出急促的响声,用手触摸音叉, 振动感觉明显加快、变强 实验结论:挥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而且速度越快,能量越大。观看《敲击实 验》视频资料。 撞击实验。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 木块。测量、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实验目的:探究小车的运动速度与撞 击力量的关系。实验材料:小车木块、木板、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小旗或其他标记。 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器材,用小旗或其他标记记录木块的起始位置,让小车从第 一个比较高的坡度的斜面上自由滑下来,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在木块被撞后的位 置再放置一个小旗或其他标记,测量两个小旗或其他标记之间的距离。 (3) 让小车从第二高的坡度的斜面(高于第一次)上自由滑下来,记录木块被撞 前后的位置,均用小旗或其他标记标记,测量两个小旗或其他标记之间的距离。(3) 让小车从第三高的坡度的斜面(高于第二次)上自由滑 下来,记录木块被撞前后的位 置,均用小旗或其他标记标记,测量两个小旗或其他标记之间的距离。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木块被撞距离 实验一 20 厘米 实验二 26 厘米 实验三 30 厘米 实验现象:第三次实验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最远,其次是第二次实验木块被 撞后滑行的距离,最短的是第一次实验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实验结论:斜面坡度 越大,小车所具有的能量越大,撞击木块行驶的距离越远。撞击实验记录表: 70 实验结论:坡度越大,释放小车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 越( 快 ),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 远 )。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 能量就越( 大 )。观看《撞击实验》、《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视 频资料。 1.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橡皮提静止时不具 有能量,只有当它被举起敲击(运动)后才具有能量,我们通过观察敲击的物体的变 化发现它具有能量。小车静止时也不具有能量,只有当它运动起来才具有能量,我 们通过实验了解到,它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撞击木块,使木块行驶一段距离。木块本 身是不会运动的,通过撞击获得能量,才能运动起来。所以橡皮槌和小车都是运动 的时候具有能量。 2.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 量,可以说通过小车撞击木块的实验得知,斜面坡度越大,小车行驶得越快,滑落 下来撞击木块的距离也越远,木块行驶的距离就能说明它们具有能量的大小。所以,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快,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71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 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 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 物质中。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呢?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 有的能量也不同。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等。 【教学后记】 7.设计制作小车(一) 【教学目标】 1.工程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2.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 3.能根据任务和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4.在设计讨论活动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5.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6.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7.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 8.体会到制作的关键在于设计;人们不断改进设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意 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 能利用所给的材料思考、确定设计,绘制设计图。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一般设计程序,体验设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人们根据需要会设计各种动力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务。我们也设计一辆具有 动力的小车来完成任务吧! 学生回忆旧知。 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72 观看视频资料《设计小车》。任务: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 的小车,使它能在 5 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 1 米远。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 25 厘米;2. 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1)明确问 题: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有什么;(2)制订方案:头脑风暴,研 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订最优方案;(3)实施方案:团队协作,根据方 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4)评估与改进: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 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进。制订方案: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结 构。 小车的结构(班级记录表) 日期: 结构 特点和作用 车架 支撑、固定 车身 美观、载人 车轴 摩擦小、连接 轮子 滚动、行驶 动力装置 能动小、使小车动起来 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动力方式 ●各部分所用材料 ●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 ●各部分的连接方式 设计方案 1:橡皮筋动力小车。材料: 橡皮筋、硬纸盒、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设 计思考: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行驶的路程要尽量长。因此增大动力,减小阻力是橡皮筋 动力小车设计的主要问题。对于橡皮筋动力小车来说,增大小车的动力可以用增加 橡皮筋股数和长度的方法来解决。解决办法:适当增加小车重量和轮胎粗糙程度, 增大摩擦力。增加橡皮筋长度,可以获得更多的缠绕圈数,延长橡皮筋作用于小车 的时间。但因为车身长度限制,所以也不能味地加长, 要考虑有效作用。 解决办法:尽量让系橡皮筋的点与转动轴的距离长一些,以增加橡皮筋长度。 其次还可以增大驱动轮,让每圈前进的距离增大。减小阻力方面,主要考虑轮轴转 动的灵活程度。解决办法:轮轴可以用吸管做轴套与车身连接,转动摩擦处可以加 些润滑油来减小摩擦阻力。设计图。 73 2:气球动力小车。材料: 硬纸盒、气球、喷气嘴、吸管、连接轴、轮子、胶带、 润滑油。设计思考: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行驶的路程要尽量长。因此增大动力,减小阻 力同样是气球动力小车设计的主要问题。对于气球动力小车来说,增大动力、延长 作用时间总体上可以用大气球来解决。但增大动力与延长作用时间对于同一个气球 来说,这是一对矛盾的因素。喷气嘴大,动力强,但喷气时间短;喷气嘴小,动力 弱,但喷气时间长。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最佳的配合点,调整好喷气嘴的大小。 气球动力小车没有打滑问题,车身越轻越好。所以从减小有害摩擦来看,气球动力 小车尽量轻。我们可以用硬纸盒来做车身。减小阻力方面,主要考虑轮轴转动的灵 活程度。解决办法:轮轴可以用吸管做轴套与车身连接,转动摩擦处可以加些润滑油 来减小摩擦阻力。同时轮子使用硬质、光滑的塑料轮子,减小与地面的摩擦力。 观看视频资料《用工具组装小车》。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工程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来解决问 题;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发展。 【教学后记】 74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教学目标】 1.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2.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3.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 4.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 5.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6.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7.认识到制作出不成功的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学习。 8.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 9.体会到测试和评估产品有利于不断改进产品。 10.人们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图制作小车成品,并测试调整。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小车进行进一步改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谁发明的吗?1885 年 10 月,德国人卡尔·本茨研 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确切的说是一辆三轮汽车。因此,1886 年 1 月 29 日 被公认为世界汽车的诞生日。观看视频资料《认识科技革命》。 学生观看视频资 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新知。 二、讲授新课 做好分工,根据设计图制作小车。确定组装步骤→选择材料和工具→加工材料 →组装→调试。组装橡皮筋动力小车。先小组讨论整体计划,然后进行分工,以及 对材料的再加工,最后将各部件进行组装,调试小车,发现问题,找出方案。 捆车架 做轮子轴架 安装轮子 缠绕橡皮筋 先用四条支架将车架搭好,四个角用皮筋绑好,然后绑好轮子轴架,安装轮子, 将橡皮筋缠绕到一根横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好,一个橡皮筋动力小车就组装完成了。 组装气球动力小车 先用纸板制作车子底盘,然后用吸管粘在纸板上,将轮子从吸管两侧穿过去, 75 再将吸管穿进气球嘴,用橡皮筋固定,然后将气球吹起来,最后松开,这样气球动 力小车就可以动起来了。 汇报、测试。 ●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介绍组装流程●测试小车 测试并改进小车(班级记录表) 日期: 发现的问题 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案 不能走直线 车轴不正 调正 橡皮筋小车动力不足 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 加橡皮筋 气球小车吹气时间太短 气球太小 用适当大小的气球 橡皮筋打滑 摩擦力不够 在轮胎上多放几根橡皮筋 …… …… …… 参考下面的评价对自己的小车进行评估。 76 根据评估的情况,小组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小车。 资料: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模型视为失败,而是将它看成一个有价值的学习 机会,并能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观看视频 资料《制作小车》。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 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在测试评估 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教学后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