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3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24《司马光》2
司 马 光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 形。 学习目标 1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 正确断句。 3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常见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主要内容。 4 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言学习的乐趣。培 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古典气质。 司马光 (1019 — 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知识链接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多音字 得 dé (得到)(得天独厚) de (飞得高)(跑得快) děi(得亏) 没 mò (淹没)(神出鬼没) méi (没有)(没完没了) 词语学习 戏: 嬉戏,玩耍。 庭: 庭院。 瓮: 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足 : 失足。 跌: 身体失去重心而掉下去。 皆: 全,都。 弃: 放弃,抛弃。 破: 使 …… 破坏。 迸: 爆开,溅射。 儿: 代指落水的小孩。 得活: 得以活下来。即获救。 词语理解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朗读指导: 朗读时注意停顿,体会司马光的聪 明、勇敢。朗读停顿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 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朗读指导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 通读本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 本文写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小孩失足落入 水缸中,司马光动脑筋、想办法,最终拿起石头砸破 水缸救出落水小孩的事。 2.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吗?(用原文回答) 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儿得活。 课文解读 1. 这群小孩在哪儿玩?请在文中找出句子。 表明玩耍地点的句子是 “ 群儿戏于庭 ” 。 2. 其中一个小孩为什么落水? 爬上瓮,失足落水。 3. 其他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其他孩子都抛弃那个落水的孩子跑了。司马光拿 起石头砸破了瓮。 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对朋友不离不弃的孩子。 4. 司马光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好。能在第一时间救出落水的孩子。 5.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耍),一失足就掉到了缸中,并没入水中。其他小孩(见出了事情)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水流出来,这个小孩子便得救了。 6. 用图展示事情的整个过程。 人物对比,是把不同的人,或把一个人物前后截 然不同的表现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 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本文就运用了这种写法,将其 他小孩的惊慌失措和司马光的临危不乱、冷静应对作 对比,突出了司马光的聪明、勇敢。 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描写人物时,要注意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 。 写法借鉴 形容淡定的成语。 面不改色 泰然处之 从容不迫 不慌不忙 处变不惊 临危不乱 拓展延伸 “ 司马光砸缸救人 ” 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 “ 遇事应该沉着、冷静应对,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 ” 的道理。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聪明、勇敢的人。 课堂小结 起因:一儿足跌入瓮,没水中 聪明 司马光 经过:持石击瓮破之 勇敢 结果:儿得活 临危不乱 结构图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 _____ , _____ 没水中。 _________ ,光 _________ 破之,水迸,儿得活。 当堂测试 持石击瓮 登瓮 众皆弃去 足跌 课后习题 1. 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群儿 / 戏于庭,一儿 / 登瓮,足跌 / 没水中。众 / 皆弃去,光 / 持石 / 击瓮 / 破之,水迸,儿 / 得活。 2.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登瓮,一失足跌入瓮中,并没入水里。其他小孩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水流出来,这个小孩得救了。 3. 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表达一个意思,其他课文都是现代文。同样的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就不同,如 “ 妻子 ” 在文言文中指妻子和儿子,在现代文中指的是妻子一人 。 谢谢 观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