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 我把你追寻》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 我把你追寻》教案

‎24. 《延安, 我把你追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 抒发了 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 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三、 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 神, 五、 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 用一系列 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 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 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一、 教育目 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新词: 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 ‎2. 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 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 能力训练点 ‎1. 了 解全诗的结构。‎ ‎2. 理解诗句内容, 了 解、 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 德育渗透 了 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 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 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 主要通过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解决。‎ ‎(二) 了 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主要通过有感情 地朗读、 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 , 生活富裕了 , 仍然要提倡、 发扬延 安精神? ‛ 这是疑点, 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精讲、 点拨来解 决。‎ 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8‎ 四、 学生活动设计 ‎(一) 画出诗的韵脚。‎ ‎(二) 有感情地朗读。‎ ‎(三) 按自学提纲自学、 讨论、 交流。‎ ‎(四) 完成课堂练习。‎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 标 ‎1. 初读全诗, 找出韵脚。‎ ‎2. 学习诗的第一、 二节。‎ ‎(二) 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 抒发了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 目 标完成过程 ‎1. 揭题引读, 学生自悟。‎ ‎(1) 简介背景, 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 物质 生活十分艰苦, 住的是土窑洞, 吃的是小米饭, 穿的是粗布衣, 点的 是小油灯。 尤其是 1939 年至 1943 年期间, 日军大举‚扫荡‛, 国民 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自然灾害的侵袭, 使解放区面临着 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 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 各地进步青年 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呢? 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 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 新体诗《延安, 我把你追寻》, 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 这首诗, 同学们 就明白了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追寻它什么?‎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由读, 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 并说说全诗押的 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 ang 韵, 每节诗二、 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 ang。 韵脚是: 光、 阳、 看、 场、 琅、 炕、 咱、 梁、 煌、 翔、 想、 光、‎ 8‎ 阳。)‎ ‎(4) 再读全诗, 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 延安精神。)‎ ‎2. 指导自学, 理解诗意。‎ ‎(1) 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 思考: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 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 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 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 神, 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 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 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 思考、 分组讨论、 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这些地方?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生回答后师 点拨)‎ ‎(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 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 讨 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 距市中心约七公里, 曾是党中央所 在地,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 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 120 师 359 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在这里垦荒种 粮, 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 就是歌颂 359 旅的, 教 师唱给学生听, 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 距离市中心 约三公里, 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 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 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 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精神, 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 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 互 相关心的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 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8‎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 标 ‎1. 自学诗的后四节。‎ ‎2. 理解全诗内容, 解决疑点。‎ ‎3. 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 发展学生技能。‎ ‎(二) 目 标完成过程 ‎1. 复习检查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 教师点拨, 解决疑点。‎ ‎(1) 自学三、 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 四节, 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 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 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 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 、 丢不掉的是什么?‎ b. 我们已住进了 ‚高楼大厦‛ 进入了 电子时代, 为什么还不能 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 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效率很低, 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 是非 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 ‛ 与‚不能丢‛ 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 贫穷和落后, 却不能丢掉 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 ‚我们永远告别了 破旧的茅 屋, 却忘不了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 对比、 比喻等方法 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 、 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 大民族精神。‎ 8‎ b. 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 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 我 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 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 艰苦奋斗, 全心全意 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 加强理解。‎ ‎(2) 自学五、 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 思考、 讨论、 交流。‎ a. 如果失去了 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 延安精神,‎ 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 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 的未来展翅飞翔。)‎ b. 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 温暖、 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 依据板书, 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 抒发了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 情。‎ ‎4. 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思感, 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 ang 韵, 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 这样,‎ 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 总结、 扩展 ‎1. 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 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 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 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 互 相爱护的精神, 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 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 , 生活富裕了 , 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 人们总要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为了 把社会推向 前进, 总要开辟新领域, 探索新事物, 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 精神。‎ ‎2. 扩展:‎ 8‎ 联系自己的生活、 学习实际, 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 生活中, 要团结同学, 助人为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 挺身而出;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节约 一张纸、 一粒米、 一滴水、 一度电……, 不求索取, 只讲奉献。) 学 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 布置作业 ‎1. 形近字组词 ‎2. 根据意思写成语。‎ ‎(1) 形容形象高大, 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 好物品、 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 ‎(3) 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 朗读诗的第六节, 回答问题。‎ ‎(1) 第一句是(点明题目 ) 的句子。‎ ‎(2) 第二、 三、 四句, 每句都有两个‚追寻‛, 后面一个‚追寻‛‎ 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 具体说来, 就是用(‚金色的理想‛)‎ 说明(‚信念‛), 用(‚明媚的春光‛) 说明(‚温暧‛), 用(‚火红的 太阳‛) 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 就是追寻(信念、 温暖、 光明)。‎ 教学设计:‎ ‎24 延安 我把你追寻 ‎ 延河 追寻 枣园 延安精神 南泥湾 杨家岭 教学反思:‎ ‎《延安, 我把你追寻》 是一首新体诗, 抒发了 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 情。 诗的一、 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三、 四两节写实现现代 化需要延安精神, 五、 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 了 解诗中所说的具体 8‎ 事物的含义; 2.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目 明背景。 为了 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有 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 于是, 我设计了 两个问题:(1) 作 者追寻延安的什么? (2)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在理解每节诗的 意思时, 我扣住‚追寻‛ 二字来理解。 其次, 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 第一节的写法, 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 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 像 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夕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 露和太阳。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 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 作能力, 使课堂教学掀起了 小高潮。‎ ‎2. 诗的第一、 二小节, 是理解的难点, 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 有显现,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 我告诉学生结 合题目 来理解。 在学生知道后, 再让学生体会‚我‛ 追寻延安的心情 是急切的。 文中的‚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 的含义直接让学 生结合《英才教程》 来理解。 但效果不好。 学得较轻松的是二、 三小 节。 第五、 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 让学生来理解。 花了 两节课的时 间才把课文学完。 不过, 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 大部分学生 在学完课文后, 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教学中, 教师积极地 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受到陶冶、 感染和激励,‎ 从而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 由讨论、 交流,‎ 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这样自 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 三、 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 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 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 资料, 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 有些学生不明白, 提出了 很多 8‎ 问题。 因此, 这一环节用去了 很多时间, 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由于 时间不够, 就有些仓促。 从本课教学中, 我感受到, 有些离学生生活 实际较远的课文, 课前收集资料, 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 关键的作用。‎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学生结合课前 搜集的资料, 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简介背景, 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 么要追寻延安, 追寻它什么? 接着理解诗句, 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交 流, 理解诗句内容。 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 感悟这首诗所 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再在学生理解了 诗的内容、 感悟到全诗 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采用指读、 组内互读、 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 在 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受到感染。‎ 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 学习实际, 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 生活中, 要团结同学, 助人为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 挺身而出;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节约 一张纸、 一粒米、 一滴水、 一度电……不求索取, 只讲奉献。) 学生 可以畅所欲言。‎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