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4)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原来已经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讲述的也是发生在古代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组织编撰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志怪小说集《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叙述“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小故事的吧! 2.指导学生自学生字。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2)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①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认读生字“戎”。 ②指导书写。 3.课件出示课文,教师范读。注意标记老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4.请同学们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标出来与同桌交流。 5.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6.这篇课文共有几句?(指名答)请在课文中标出句子的序号。 7.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进行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随机点名找学生朗读,可采用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多种形式,重在查漏补缺,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写了王戎七岁时,与许多小伙伴一起游玩,发现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小伙伴们争相去摘取,而王戎判断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并没有一同去摘取的故事。)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们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二、细读课文,品味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故事起因)正当小朋友玩得高兴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指名朗读。 课件出示图片。(小朋友们来到路边,发现路边长着一棵果实累累的李树。) (1)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2)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3.课件出示图片。(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1)诸儿和王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2)体会诸儿的争先恐后和王戎的镇定。 4.课件出示图片。(王戎告诉小朋友们,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树上有很多李子的话,那李子肯定是苦的。) (1)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2)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5.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聪明机智的孩子。) 三、再读课文,引导背诵。 1.采用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 2.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认识王戎了,同学们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3.背一背:谁能把课文背下来? (1)学生试背课文。 (2)指名背课文。 (3)齐背课文。 四、赏读全文,归纳提升。 1.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2.小结:王戎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聪明机智的孩子。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曰“此必苦李”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主要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着手,只有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课时以读为主,理解大意。第二课时理解字义、句意及全文内容,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环节上,把课文按画面情景分开,让学生通过画面,理解每字每句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