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词三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词三首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认识课后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诵读这三首诗,并能背诵。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  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诗人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 ‎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导语设计 ‎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 ‎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三、课文讲解 ‎(续)‎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清泉 竹林 莲 石 浣女 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在王维诗中“空”字出现频率之高,如:‎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三、课文讲解 ‎(续)‎ ‎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4)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五、作业设计 ‎  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 维 ‎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自然美 清泉 竹林 莲 石——诗中画 浣女 渔舟——生活美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音乐引入 ‎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朗读课文,‎ 深入领会 ‎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课堂延伸 ‎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看、听)‎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 夜半钟声 借景抒情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以诗引题 ‎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  1.要求:‎ ‎(1)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2)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自由读《长相思》。‎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作者的“身”在哪里?‎ ‎(2)作者的“心”在哪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