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案+反思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案+反思新人教版

‎2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多音字“模”和关于颜色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6自然段。‎ ‎3.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出示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谈话: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火烧云》,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景观。(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标注自然段序号。‎ ‎2.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指名领读,学生齐读注意“盈”“彤”“跪”“檀”的读音;“模”在这里读mú,还有一个读音mó)‎ ‎3.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呢?用“___”画出描写顺序的词语。(上来了、变化、下去了)‎ ‎2.读读第1—2自然段,思考:什么是火烧云?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呢?‎ ‎(1)课件出示: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课件播放相应图片,思考:能将“烧”换成“红”吗?为什么呢?(“烧”是一个动词,不仅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还给人一种动态的变化之美。)‎ ‎(3)你能读出看到这种奇异的动态美景时那种惊讶和喜欢的情感吗?‎ ‎3.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夏天的傍晚、晚饭过后)‎ ‎4.课件出示:晚饭过后,火烧云……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5.大家都变了,这样的变化,大家喜欢吗?你从哪个词语知道的?(笑盈盈)‎ ‎6.你能读出快乐的语气吗?(指名读第1自然段)‎ ‎7.火烧云会有哪些变化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武、威”,注意“武”“威”的最后一笔。‎ ‎3.生先书空,再练习书写,师巡视,评价并展示优秀作品。‎ 3‎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看到了像火一般的火烧云,它会有哪些变化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精读课文,直击重点 ‎(一)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端的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3—6自然段,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做上记号,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原因。‎ ‎(1)出示: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①这句话中多次出现了“一会儿”,说明了什么?(火烧云变化快、颜色多)‎ ‎②你能读出火烧云的变化快、颜色多吗?(指名读)‎ ‎(2)出示:葡萄灰……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①火烧云只有这几种颜色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②你还能说一些像“梨黄”这样表示颜色的词吗?‎ ‎2.看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二)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多端的部分。‎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火烧云变成了什么?你最喜欢哪种变化?与同桌交流。‎ ‎(1)你从哪里看出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忽然、接着、一转眼”说明变化快,“马、狗、狮子”说明形状多)‎ ‎(2)火烧云的形状可能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火烧云形状变化这样快,这样多,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千变万化、变化多端……)‎ ‎3.指导朗读第4—6自然段,感受火烧云变化的有趣。‎ ‎(三)读最后一段,作者观察火烧云时,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1)“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看不真切,模糊不清)‎ ‎(2)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太阳下山了,火烧云快消失了)‎ ‎2.师小结:因为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十分多,也十分快,所以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了。‎ 三、总结全文 ‎1.你喜欢火烧云吗?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吗?‎ ‎2.你还观察过什么样绮丽的自然景观呢?‎ ‎3.学完课文,你有怎样的收获呢?‎ ‎[教学板书]‎ ‎24.火烧云 ‎ 上来了 像火烧一样 变化多端 颜色 五颜六色 形状 千变万化 快、多 ‎ 下去了 一会儿工夫 恍恍惚惚 3‎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结构明显,火烧云特点突出。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设计出几个大方向的关键性问题来辅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多媒体课件图片的渲染与朗读相结合,配合口头和书面的练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如果能多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口头练习,效果会更佳。‎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