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4时计时法 北京版 (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4时计时法 北京版 (6)

经过时间 一、教材分析 ‎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任务是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时间的内容,认识了时针、分针、秒针,知道了整时、半时的表示方法。三年级,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24时计时法,大多数学生对两者之间的转换也能正确书写,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无从下手。区别在于前者时间的呈现上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而本课时间的呈现既有普通计时法又有24时计时法,需要学生主动调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计算方法上二年级上册只呈现了借助钟面进行口算,本课除了呈现钟面数出经过时间,还呈现了借助数线图来加深理解并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 三、教学思路 ‎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调用学生原认知,使学生借助钟面法、数线法、计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达到学生灵活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节课处在一个又一个活动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新知识。‎ 说学法: ‎ ‎ ‎ ‎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2、动手操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拨一拨手中的表盘,同桌同学轮流操作,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性。‎ 五、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2.深化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借助钟面法、数线法和相减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算法多样化。‎ ‎3.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 ‎ 教学难点:理解分段计算求经过时间的解题思路。‎ 七、教学流程图 ‎(一)引入情境,引发思考。 ‎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 ‎(四)灵活运用,解决疑难。‎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9:00开车,下午6点到)‎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师:那么到奶奶家到底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可以画图,也可以计算)‎ 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老师巡视。‎ 请学生到黑板前说说自己的做法:‎ 可以直接在钟面上数一数。‎ 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 到底是不是9个小时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教学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他们的观察与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时针、分针在钟面上所经过的时间,强调24时计时法,练习表达,感知算理。‎ ‎【教学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表盘上时针转动的曲线,并将曲线拉直成为一条线段,使学生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使学生头脑中抽象的表盘立刻变得直观,并且可操作性更强,学生通过数线段就可以算出经过的时间。‎ ‚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 可以算一算。12-9=3(小时) ‎ ‎3+6=9(小时)‎ ƒ我是这样计算的:下午6时是18:00,‎ ‎18-9=9(小时)。‎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更方便快捷?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回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怎样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呢?‎ ‎【设计意图】在借助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迁移提升。同时,让他们体会到算法多样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设计意图】学生在计算睡眠时间时,发现用原有的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已经不能满足题目的需求,因此通过迁移采用了分段相加的方法,迁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 ‎12-9=3(小时),‎ ‎3小时+6小时30分=9小时30分。‎ 答:亮亮一共睡了9小时30分。‎ ‎2、(1)春风饭店晚上营业时间是 从下午 到晚上 。‎ ‎(2)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14-11=3(小时)。‎ ‎20时30分-17时=2小时30分。‎ ‎3小时+2小时30分=5小时30分。‎ 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灵活运用,解决疑难。‎ ‎1、李叔叔乘公交车上午11:30从家出发,下午1:40到达单位,他从家到单位要用多长时间?‎ ‎2、同学们看表演。 ‎ 表演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钟。 ‎ 带队老师决定11时带同学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吗?为什么?‎ ‎3、同学们看表演。 ‎ 表演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钟。 ‎ 带队老师决定11时带同学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吗?为什么?‎ 合适。‎ 因为9时+1小时45分=10时45分,即表演预计在10时45分结束,也就是在11时之前就结束了,所以带队老师决定在11时带同学们乘车离开剧场是合适的。‎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九、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1.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时间的计算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一定的认知基础,学生有着或多或少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程序一步步引导,而是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学习的展开完全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沟通,在相互接纳中不断建构。‎ ‎2.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建立概念,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借助钟面法和数线法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借助钟面和数线图通过让学生拨一拨、指一指开始时刻、到达时刻以及经过时间,直观感受时间和时刻的概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