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1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附:参考答案 课文 21 古诗三首 —、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 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 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 词:cí(歌词、词语、单词) 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 醉:zuì(陶醉、沉醉 ) 杰:jié(杰出、英杰 ) 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 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 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 三、多音字 还:huán(归还)hái(还是) 度:dù(度假)duó(揣度) 为:wéi (以为)wèi (为什么) 四、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 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 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 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 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 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 丽。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 《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 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 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六、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 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 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 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 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 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12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 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 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 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 31 岁。 七、课文主题 《出塞》一诗中,作者把秦汉以来所进行的边塞战争都概括了出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 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 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征戍生活、边塞情景的著名诗篇。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上的一次盛 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 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八、教材课后习题 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猛将来戍守边关,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这句话表达 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这句 话揭露了战争频繁,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诗人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 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课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肃:sù(严肃、肃静、肃穆) 晰:xī(清晰、明晰) 振:zhèn(振作、振兴、共振) 胸:xiōng(胸脯、胸襟、胸口) 怀:huái(怀念、怀乡、怀抱) 赞:zàn(赞成、赞许、称赞) 效:xiào(效应、效益、效用) 疑:yí(疑问、疑心、疑虑) 惑:huò(惑乱、疑惑 ) 凡:fán(凡庸、凡尘、凡人) 顾:gù(主顾、顾念、顾虑) 训:xùn(训诫、训斥、训练) 斥:chì(斥骂、排斥、训斥)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崛:jué(崛起 ) 范:fàn(模范、师范、范围) 魏:wèi(魏国、姓魏、魏王) 淮:huái(淮安、淮河、淮北) 三、多音字 难:nán (困难)nàn (遇难) 轧:yà(倾轧)zhá(轧钢) 模:mó(模范)mú(模子) 13 兴:xìng(高兴)xīng(兴奋) 四、近义词 清晰—清楚 抱负—理想 胸怀—胸襟 赞叹—赞扬 麻烦—烦琐 疑惑—困惑 驱使—促使 欺凌—欺侮 果真—果然 沉郁—郁闷 热闹—喧哗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五、反义词 繁华—荒凉 清晰—模糊 热闹—安静 非凡—普通 坚定—犹豫 风和日丽—乌云密布 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左顾右盼一—目不转睛 六、理解词语 模范: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抱负:远大的志向。 胸怀:心胸;心怀。 赞叹:称赞。 麻烦:烦琐难办的事情。 疑惑不解:怀疑困惑不能明白。 沉郁:低沉郁闷。 难以忘怀: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训斥:训诫和斥责。 劝慰:劝解安慰。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七、句子解析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 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少年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对于爱问问题的恩来来 说急于想知道答案。 3.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 反而训斥她。 从“不但不”“反而”能看出中国巡警的可恶。 4.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从这个反问句能看出围观的中国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5.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恩来心中。 从这个比喻句能看出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内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深火 热中的祖国和人民。 6.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从“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长听到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感到很意外, 很吃惊,很骄傲,很佩服! 八、问题归纳 少年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受到了触动,明白了伯父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少年恩来背着伯父进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哭诉着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 14 的汽车轧死了,而中国巡警局却不予理会,反而训斥这个女人,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 让少年恩来深深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国力衰弱,不能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只能任人宰割。明明是洋人的汽 车轧死了中国人,可是中国巡警却帮外国人说话,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因为“中华不振”啊! 这令人愤怒的事情激发了恩来的爱国之心。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 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而学习、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寄托着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0):在修身课上,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1-14):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 理,体会“中华不振”。 十、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 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 了少年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 3 件事。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大志—“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12 岁的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第三件 事:后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 怒不敢言。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恩来写的 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意: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 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少年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 明白。在外国人的地盘里,他又目睹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负,中国巡警局不为中国人申冤, 反而训斥那位妇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他便一直思 考,并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 3.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 由。 我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而读书。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癌症, 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现在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医生,攻克癌症, 让人们健康、幸福地生活。 课文 23 梅兰芳蓄须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蓄:xù(积蓄、含蓄、蓄须) 迫:pò(被迫、压迫、迫近) 纠:jiū(纠结、纠正、纠纷) 缠:chán(缠绕、纠缠) 邀:yāo(邀请、邀功、应邀) 扰:rǎo(扰乱、打扰、干扰) 拒:jù(拒绝、抗拒) 15 签:qiān(签约、签订、签收) 订:dìng(订书、装订、订正) 宁:nìng(宁可、宁愿) 要:yāo(要求、要挟) 妄:wàng(妄想、狂妄) 二、多音字 宁:nìng(宁肯)níng(宁静) 要:yāo(要求)yào(重要) 藏:cáng(藏好)zàng(宝藏) 重:chóng(重来)zhòng(重量) 三、近义词 拒绝—谢绝 宁可—宁肯 侵略—侵犯 忍受—容忍 闻名—出名 骚扰—打扰 庆祝—庆贺 敬佩—钦佩 高超—高明 干干净净—一干二净 斩钉截铁—干脆利落 四、反义词 拒绝—答应 侵略—抵御 忍受—恼怒 危险—安全 敬佩—憎恨 相信—猜疑 破绽—周密 妄想—期望 五、理解词语 旦: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纠缠:搅扰,找人的麻烦。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虚度:白白地度过。 吟唱:吟咏歌唱。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明志:表明志向。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不堪其扰:忍受不了对方的搅扰。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优厚:(待遇等)好;丰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六、句子解析 1.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窗户,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 说已经很知足了。 这些动词写出了梅兰芳酷爱艺术,想尽办法都要唱戏。 2.1941 年 12 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亲自出马”“多次逼迫”看出日本侵略者始终不放弃他们的妄想。 3.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 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无论……都……”“宁可……也……”含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写出了梅兰芳再困难也坚决不向 日本侵略者妥协,表现了他坚定的爱国信念。 16 4.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 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梅兰芳不仅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来抵 挡日本人的纠缠。这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让人敬佩啊!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梅兰芳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坚 决不给侵略者演戏,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2.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蓄须的用意是什么? 蓄须是为了拒绝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梅兰芳是演旦角的,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 台演出了。 1941 年 12 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3.从梅兰芳给自己打伤寒预防针—事可以看出什么? 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伤寒预防针的做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梅 兰芳身上所具有的坚定的民族气节。 4.你觉得梅兰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有着强 烈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梅兰芳先生的身份、职业、习惯等。 第二部分(2-8):具体记叙了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以及抗战胜利后又重新登台演 出的事,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从表演艺术和民族气节两个方面对梅兰芳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九、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文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些感 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获悉后通过避居香港、 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充分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 节。 课文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我会认组词 延:yán(延安、延长、延迟) 昔:xī(昔日、往昔) 笋:sǔn(春笋、竹笋、笋干) 茅:máo(茅屋、茅草、茅舍) 炕:kàng(火炕、土炕、上炕) 旦:dàn(元旦、一旦) 媚:mèi(妩媚、明媚) 小学语文预习 知识梳理填空 二、多音字 厦:shà(大厦)xià(厦门) 露:lù(雨露)lòu(露怯) 三、近义词 昔日—往昔 茁壮—繁茂 犹豫—迟疑 明媚—明净 奥秘—奥妙 温热—温暖 满目琳琅—美不胜收 顶天立地—威风凛凛 四、反义词 破旧—崭新 辉煌—暗淡 昔日—今朝 首壮—柔弱 明媚—昏暗 犹豫—果断 17 美妙—丑陋 顶天立地—低头折节 五、理解词语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往日;从前。 茁壮:(动植物、年轻人、孩子)强壮;健壮。 叮咚: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或水滴落下的声音。 清香:清淡的香味。 开荒:开垦荒地。 镢头:刨土用的—种农具,类似镐。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茅屋:屋顶用茅草、稻草等盖的房子,大多简陋小。 犹豫:拿不定主意。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六、句子解析 1.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第一小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 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 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主等中 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讲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主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3.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 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 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 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七、问题归纳 1.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 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 飞翔。 3.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 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 节):写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 节):突显全诗的主题—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九、课文主题 本课是一首诗,诗的第一、二两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 安精神,第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赞扬和对人们 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扬延安精神的希望。 语文园地七 18 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古诗诗意: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 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