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教案 (2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教案 (28)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及名句、工具书。‎ ‎2、教师准备:图片  flash朗读视频  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课件指导书写“螺”)‎ ‎2、再读思考 初步感受 ‎ 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到的那些景物了? ‎ 和:和谐、协调。‎ 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图片出示,介绍铜镜) ‎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 、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 三、朗读诗句 体验诗情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3、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 唐•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读背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名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