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2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案合集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1. 《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作者记叙了 观赏钱 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 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 课文按照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 的时间顺序记叙的, 重点描 写了 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 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 潮水的宏 伟气势。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 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激发热爱 自然, 探索奥秘的情趣。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 可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 标: 1. 知识与能力目 标: 学习本课 13 生字, 能正确读写‚若隐若现‛ 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 3、 4 自然段。 3. 情感与价值观目 标: 了 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 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奇特。 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4.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同学们, 你们到过海边, 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 样? (江海涨潮, 气势宏伟, 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 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 它位于浙江省北部, 全长 605 公 里, 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 是我国东 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 看了 这潮水, 听了 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 254 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 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 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 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 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 (板书: 天下奇观) 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 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 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 解到的 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 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 打开 书, 在写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用了 很多形象的词语, 你动笔画一 画, 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听取别人的建 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 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 潮来时, 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 像一座城墙, 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 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 特殊的壮丽景象, 第 22 课就写了 一次钱 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 我有一个问题, 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 十八日观潮? 设计意图: 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 n) 雷 薄(bó ) 雾 风号(há o) 浪吼(hǒ u) 涨(zhǎ ng) 起 颤(chà n) 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 正音。 ④同桌互读, 评定等级。 254 (2) 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 理清文脉。 (1) 按‚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 同桌交流。 (3) 说说各段的段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完成知识与能力目 标, 能顺利读准词语, 读通句子。 三、 理清叙述顺序 1. 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 按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的顺序把 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 再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 问题。 附: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课文脉络有个整体把握, 清晰了 然。 进入下 一阶段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 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了 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 壮观, 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有顺序、 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的习惯。 3.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 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 254 一奇景。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上节课, 我们初读课文, 了 解了 什么?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通过阅读课文, 展开想像的翅膀, 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 通过预习, 我们读懂了 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 师生交流, 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 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 前的平静、 美丽, 来时的汹涌、 雄伟, 去时的余威未减。 同时, 在语 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等词义,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 对比等手法。 1. 潮来前, 作者介绍了 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指 导朗读。 2. 潮来了 , 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 进行画批。 3. 小组合作学习。 (1) 交流感受, 品读佳句。 (2)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 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 反馈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 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 结合学生 的生活经验, 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 近) (2) 远: 抓住潮的声、 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 像 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 但气势已现。(板书: 声 254 如闷雷 远处白线) 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 近: 抓住潮的形、 声、 色写出了 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 快移来, 加长、 变宽、 横贯江, 写出了 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 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写出了 潮水的浪头之高, 气势越来越 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 白 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读出潮的 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 再进行赛读, 最后安排齐读。(读 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 气势由小到大。) (4) 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 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 体会。 抓住要点, 师适时点拨: ‚霎时‛ 时间短暂, 潮头却已西去, 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 也使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平静后, 江水已涨了 两丈来高, 都可以看出 潮来之猛, 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 风号浪 吼) 6. 学完课文,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了 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的引导, 学生能很好的学习课文。 四、 总结 1. 我们学完了 课文, 对钱塘潮有了 较深入的了 解, 深深地被 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 你怎样向不了 解钱塘潮的游 客介绍钱塘潮呢? 2. (放录像) 编导游词, 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 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 作业。 (1) 按一定顺序, 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 的片断。 (2) 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54 5. 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来— 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观潮》 教学反思 《观潮》 是一篇写景的课文。 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 写的是 作者耳闻目 睹的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的景象, 描写了 大潮由远 而近、 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 静的动态变化, 写出了 大潮的奇特、 雄伟、 壮观! 特别是‚潮来时‛ 一段, 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 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学习课文 3、 4 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 理解重点词、 句、 段。 2.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积累 材料的习惯。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抓重点段, 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 在教学中, 紧紧抓住‚天下奇观‛ 这个词语,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地感悟钱塘潮的‚奇‛ , 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 。 主要抓住课文 的 3、 4 自然段, 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 变化的词语, 写出了 潮的气势宏伟。 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 色水墙‛ ‚风号浪吼‛ 等, 运用了 比喻、 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 潮水 汹涌澎湃的景象。 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 动作的描写, 254 如‚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又沸腾起来‛ 等词语, 体会观潮的人数多、 热情高涨, 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 感受大潮 的奇特。 2. 指导朗读, 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 我着重采用 了 朗读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 再谈感受, 并鼓励他们读 出天下奇观的气势。 接着我进行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画面, 体 验钱塘江大潮声音、 气势的变化。 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 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一句, 为了 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 应 该读得稍快一些, 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颤动‛ 等短语或词语。 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 使 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 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 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边读边想象画面, 再读课文, 感 受大潮的奇特。 这样不仅激发了 学生读书的热情, 而且激发了 他们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统领全文, 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 ‚潮来 时‛ ‚潮过后‛ 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理解‚潮来时‛ 部分, 学 习作者有顺序、 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 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 序的词语: ‚远处‛ ‚过了 一会儿‛ ‚向前移动‛ ‚再近些‛ ‚越来 越近‛ 。 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 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 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 ‚中午一 点左右‛ 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 本课结构清晰, 语言优美, 是一篇习 作的好典范。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整堂课中, 几乎没有 254 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 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 理解课 文, 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如在读、 议、 品的环节里, 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 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 打破传统 的教师教, 学生听的模式, 而改为学生学, 老师导, 充分体现学生的 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 练, 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 比较强, 经常转换角色, 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 使课堂气 氛更加和谐, 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 更加投入, 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 不足之处 1. 字词的学习、 理解过于粗略。 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 学生还 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预习的不够充分,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 语, 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 对个别词语的运用、 意思理解不到位, 阻碍了 对文本的理解。 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 为高年 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 过了 一个假期, 学生有些懒散, 读 书不积极, 拖长音, 不整齐。 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 通过指 导, 有所改善。 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 平 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 并 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接着在初读感知后, 让学生谈谈读完 课文后的体会, 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 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 习。 然后再次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课文, 加深巩固。 并进行相应拓展, 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 培养对家乡 , 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 情。 254 254 2《走月 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 读着这篇文章, 使人不由自主 地走进一幅如诗、 如梦、 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 明亮而柔和的月 光 下, 阿妈牵着‚我‛ 的小手, 走啊走, 走过村头, 走过大道和小路, 走过小溪和水塘, 走过溪岸和拱桥, 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 村 之静, 水之香, 塘之趣, 果之甜。 虫鸣、 鸟飞、 溪流、 人语, 无不充 盈着欢乐、 幸福、 温馨、 甜美之情。 本文情景交融, 寄情于物, 物我相应, 情韵绵长, ‚我‛ 与阿妈 一路走来, 所见之物、 所闻之声、 所想之事皆含情; 本文语言看似平 白, 但韵味无穷, 语言浅近, 但情意深沉, 且极具韵律感, 使语言富 有气势, 更使描写细腻, 形象生动。 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 路美丽的景致, 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 相濡以沫的爱。 教学目 标: 1. 正确认读本课 4 个生字, 会写 10 个生字; 正确、 流利、 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54 2. 通过朗读, 调动所有感官, 发挥想象, 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 美和意境美, 背诵课文。 3. 体会月 色下 的美好意境, 感悟文中温馨、 快乐、 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月 光下的动人场景和美好 意境,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发挥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感受文章的 意境美,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月 亮图片、《月 亮船》 歌曲下载 课前查阅有关月 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认读生字, 理解词语, 整体感 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出示月 亮图片) 同学们, 看到月 亮, 谁能吟几句有关月 亮的 诗词? 2. 除了 刚才同学们吟诵的这些古诗,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了 一首 动听的歌曲《月 亮船》, 希望大家静下心来, 认真地听, 细细地品, 让月 夜的温馨、 月 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 亮 船》)。 吟过古诗, 赏完歌曲, 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 夜一样平静, 伴着妈 妈的笑眼弯弯, 我们感觉好幸福! 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 到月 光下散步, 一起走月 亮!(板书课题: 走月 亮) 读课题。 【设计意图: 轻松的话题导入既回忆了 相关知识, 又调动了 学习 254 兴趣, 产生了 情感共鸣。】 师: ‚走月 亮‛ 是什么意思? 课文写了 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 学们打开书 30 页第 7 课。 二、 预习检查 1. 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全班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纠正字音。 注意指导‚载‛ 的读 音, 在这里是‚运载(zà i)‛ 3. 运用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小组交流, 全班展 示。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 洱海、 白族等(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 景有初步的印象) 4. 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月 亮‛ 的古诗词, 说给同学听。 5. 默读课文想一想: 我和阿妈走月 亮时 看到了 什么? 听到了 什 么? 三、 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 谁能说说‚走月 亮‛ 是什么意思? 你都读懂了 什 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孩子总结概括, 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口 语表 达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指导学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 体验,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 光下美丽的景象, 体会‚我‛ 与阿妈温馨 的亲情。 初步感知排比修辞的表达特点, 并尝试仿说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 深读感悟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 月 色下的美好意境, 这节课, 让 254 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 光的小路上‚走 月 亮‛ 吧。 (一) 感悟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一想: 我和阿妈走月 亮 时看到了 什么? 听到了 什么?感受到了 什么?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画出来, 读一读, 品一品, 简单写出感受, 和小组同学交流。 (二) 学生自读批注 (三) 小组同学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四) 班级展示。(交流时, 学生说到哪里就要让在这个地方有 想法的学生补充说完)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预设 1. 教师预设感悟交流点排比句:(当孩子谈到其中一个排比 句, 引导孩子感知排比句的特点, 找出其它排比句, 并试着用排比句 说话。) ⑪. 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 夜的美好: ‚月 儿是那样明亮, 月 光是 那样柔和, 照亮了 ……照亮了 ……也照亮了 ……‛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 勾勒出月 光洒满 人间, 月 光下清晰的景物, 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意境。 师相机指导朗读: 指导孩子读出这种安静祥和的意境, 感受在明 亮、 柔和的月 光下, 阿妈喜欢领着‚我‛ 在洒满月 光的小路上漫步, 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 下美丽的景色, 该有多么幸福哇! ⑫. ‚阿妈, 我们到溪边去吧, 我们去看看小水塘, 看看水塘里 的月 亮, 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阿妈领着‚我‛ 欣赏月 下美丽清澈的小溪, 使‚我‛ 想起了 什么?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想 象白天阿妈带着‚我‛ 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 感受到生活 的幸福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朗读中加深感受。 ⑬. ‚我们走过……; 走过……; 走过……; 走过……‛ 254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通过个性化朗读, 引导孩子理解这段的内容 和意境, (我们走过了 那么多的地方, 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 的声音, 嗅到了 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 的果子的香气, 目 睹了 沿 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 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 就像到了 仙境一 样。 ) 体会我与阿妈的温馨情感。 小结: 语言训练——教师结合三组排比句引导孩子逐步感知排比 句的特点, 并尝试运用排比句说话。(如果孩子仿说有困难, 教师可 以提示孩子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常用词语说话) 预设 2. 当学生谈到, 第四自然段: ‚细细的溪水,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 味, 流着月 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 每个小水塘, 都抱 着一个月 亮!‛(让学生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流着‛ 一词用了 几次? 你从中体会到了 什么?(生述) 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抱‛, 而不用‚映着‛ ? 你从中体会到了 什 么?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 来 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 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二、 拓展阅读 读吴然的《歌溪》: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 有效练习 说到亲情, 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月 夜中妈妈和我共读 励志故事, 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 春天里有我 和爸爸放风筝的身影, 早起的山坡有我和妈妈奔跑的足迹……这伴随 生命每一刻的亲情, 你感受到了 吗? 尝试用一组排比句写下来。 例如: 妈妈的爱, 是我上学时反复的叮嘱, 是我失意时鼓励的目 光, 是我生病时关切的话语。 板书设计: 254 7 走月 亮 看到的: ( ) 听到的: 【设计意图: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板书‚中心词‛】 教学反思: 《走月 亮》 是一篇语句优美、 意韵悠长的充满了 诗情画意的抒情 散文。 本文语言看似平白, 但韵味无穷; 语言浅近, 但情深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进入本文所营造的宁谧、 淡中蕴浓的氛围。 难点: 在读中感受月 光下的美丽景象, 体会月 光中作者获得的无 限乐趣, 并由景及情, 体会‚我‛ 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育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备课深挖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并对文章可以给予学生的知识 点和能力点进行了 有效的把握。《走月 亮》 文本内容不但语句优美适 合指导朗读, 而且结构明快有特点, 修辞手法使用一目 了 然, 故而适 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和写文章搭架子意识树立。 因此, 课 堂中孩子兴趣盎然, 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圆满完成了 教学任务。 2. 教师敢于放手学生, 组织小组内合作学习, 小组间进行比赛, 激活了 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了 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 小 组长能组织成员采用读文、 找句段勾画, 互相讨论争辩达成共识, 展 示汇报不慌不忙, 质疑补充有条不紊, 尊重学生、 发展学生的生本理 念得到了 体现。 但同时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不能忙于课前后进生的家庭 作业检查与评价而忽视了 学科组长的课前培训, 以至于合作学习中小 组长作用发挥有些滞后, 教师逐组学习方式的培训和指导, 影响了 自 己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引导和对学困生关注。 小组合作学习作 用的发挥,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小组长坚持不懈的培训, 需要 在小组文化建设、 评价激励机制的持续跟进。 254 3. 教学本课, 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 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认识排比句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上, 放在了 层层质疑中, 明了 文 章布局谋篇上, 放在了 合作小组利用‚读、 画、 议、 展‚的方法进行 文本阅读和理解上。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 去读, 去讨论。 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 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 式表现出来, 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 情也真。 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 章‚哪儿美, 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 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 所以, 我安排了 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 反复地读, 读完以后, 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 和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 学生互相启发, 提高了 认识。 这一读一说, 使学生的情、 教师的情、 作者的情产生碰撞, 产生灵感, 从而很好地理解了 课文, 也学会了 合作。 三、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虽然意识到了 应抓重点词抓重点句去体会, 但却没能做得扎实。 如有的同学提到了 母女之间的感情深。 如果借此 就往下引导学生读课文, 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 意境美, 哪些地方体 现了 母女情深, 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会使学生们很快投入进去, 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这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这些词、 句, 可我却草草结束了 , 未能达到语气的效果。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一是初读课文, 对前 置性字词学习予以复习,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是理清文章脉络, 明 白我和阿妈走月 亮去了 溪边, 果园, 还有许多的地方。 第三个环节: 以探究点‚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看到了 什么? 听到了 什么? 想到 了 什么? ‛ 为统领组织同学自读勾画, 小组交流, 明确内容, 展开小 组间的竞赛, 对学习成果予以汇报, 随机穿插优美句段的朗读指导, 254 让孩子在美读中感受夜晚月 光照耀下田间地头的美景, 我和阿妈走月 亮的愉快幸福心情。 第四个环节: 巧设疑问‚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一 点都没用, 下次编入课本干脆取了 它吧? ‛ 让孩子在争辩中明了 交代 事件的文章一开头必须写明事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 周围的环境以及 人物, 这样文章才能完美。 附: 拓展阅读资料 歌 溪 吴 然 这是一条爱唱歌的溪流, 村里的人们叫它‚歌溪‛。 歌溪的水多么清, 多么凉啊! 它从很远的山涧里流出来, 它的两 岸, 是浓密的树林。 有一段, 它的水是银亮的, 闪着光, 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 溅起一蓬一蓬亮晶晶的水花。 它在那里积了 很深的水潭。 歌溪的这一 段像一个调皮的、 不懂事的孩子, 它的歌声有点粗野。 顺着一条光滑的石板, 潭里的水急速地向下流淌。 石板上披覆着 长长的青苔, 像鲜绿的丝线, 又像姐姐的长发。 歌溪的这一段像一个 活泼的孩子, 它的歌充满了 欢乐。 慢慢地, 歌溪变得文静起来。 它静静地流着, 流着。 啊! 它的水 变得绿盈盈的了 , 是那掩映着歌溪的团团绿树化的吧? 歌溪的歌声变 得非常美妙。 那一路的绿树林里, 有无数的鸟儿在合唱。 金翅鸟、 杜 鹃鸟、 画眉鸟, 这些有名的鸟中歌手, 自然是最活跃的。 无数的鸟的 叫声在鸣啭, 这里‚咕咕‛, 那里‚喳喳‛, 一片喜歌! 就是嗓音很粗 的大山雀、 白头翁, 也少不了 要表演一番低音独唱, 把‚咕嘟噜, 咕 嘟噜‛ 的叫声, 拖得老长老长的。 找工雀、 布谷鸟的歌声, 有时会盖 过许多鸟儿的合唱。 不过, 谁也不会说它们骄傲。 更快乐的日子, 是在夏天。 歌溪这时涨水了 , 可还是那么清! 它 打着漩, 在水面上泛起一圈一圈浮雕一般的花纹。 脱光衣服, 大声笑 着, 叫着, 我们跳进水里去了 , 水花溅得老高! 本来就活蹦乱跳的歌 254 溪, 响起一片打水声, 笑声, 喷鼻子声, 以及故意的乱喊乱叫声, 整 个歌溪越发欢腾了 。 我们比赛着游到对面, 爬到一片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石板上, 平 躺着, 翻扑着身子, 让太阳猛晒! 晒够了 , 或一个跟着一个, 或争先 恐后地直往水里跳。扑通, 扑通, 歌溪里立即出现许多黑黑的小脑袋。 我们一任自己高兴, 在水里翻筋斗, 侧身游, 仰面游, 吼声叫, 欢声 笑, 虽然被水呛得咳嗽, 却还在撒欢地打水仗, 水花在阳光下闪耀! 有时候, 我喜欢一个人仰面朝天, 躺在水上, 任凭歌溪载着, 随 意漂流。 我穿过浓密的树阴, 柔软的柳条拂着我的脸, 无比的凉爽使 我有些害怕。 稍稍闭一下眼睛, 穿过树阴, 我看着湛蓝的天空, 一团 一团的云朵, 白得耀眼, 在慢慢地移动。 两岸闪着太阳的金光, 鸟儿 唱着, 知了 叫着, 同伴们欢笑着。 我不由得一个翻身, 想一把抱住歌 溪…… 歌溪啊, 你给了 我们多少欢乐! 254 3《现代诗二首》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 是近代诗人刘大白 1923 年的作品, 这首诗从整体 框架上采用了 当时流行的小诗体, 小幅的描写, 简洁的勾勒, 散文的 254 句式, 即兴的抒发, 描绘出了 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歌》 是徐志摩的作品, 将草地里行走的花牛形象巧妙生动地展现。 教学目 标 1. 认识‚巢、 苇、 罗‛ 等 6 个生字。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 标 1. 认识本课的字词。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一、 谈话激趣, 交流导入 1. 同学们, 走过了 春天, 度过了 夏天, 我们走进了 带着凉意的秋 天, 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 (落叶、 丰收) 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 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 请同学们来 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 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二、 初读诗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 苇、 罗、 眠、 霸、 占‛ 并分别组词。 2. 分小节读诗文。 254 三、 范读诗歌, 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 1.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 自由读诗, 理解诗意 1. 学生练习读, 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 赏析《秋晚的江上》 这样美的景色, 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 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出示《秋晚的江上》。 (1) 读诗歌, 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情景好比一幅 画, 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 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 , 给全诗平添了 一些情趣与生气。 (2) 读了 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板书: 归巢的鸟 斜阳 白 色的芦苇 美景) 3. 欣赏古诗《花牛歌》。 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 边读边想, 诗 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出示《花牛歌》。 (1) 读这首诗, 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 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也表现了 归巢的 鸟儿对自由的渴望、 向往, 对现实的抗争。 (2) 读了 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五、 指导朗读, 感受诗情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流利。 2. 指名朗读, 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 齐读。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 生谈自己的发现。 六、 总结拓展, 布置作业 254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 而《花牛歌》 描写了 作者童 年时的乐趣。 想一想, 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 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模仿这首诗, 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要求: 只写一个小节)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教学反思: 《秋晚的江上》 这首诗中, 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 敏锐地捕捉 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 倦鸟归巢, 背驮斜阳, 忽又 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 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 旷远, 奇异瑰丽, 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 创造出的是 一种意趣丛生, 情味绵绵, 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 牛的造型童趣盎然, 毛茸茸的云朵, 毛绒绒的花牛, 还有毛融融的小草, 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 用了 回环反复的结构 形式, 韵脚多变换, 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 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激发学生读儿 童诗的兴趣。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儿童诗之于儿童, 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 诗人以一种逆向 的思维, 表达了 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 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 童心 童趣, 引发了 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 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 从而在感情 254 上引起共鸣, 让内心得到抚慰, 让心灵得到庇护, 从而进入了 诗的意 境。 读儿童诗, 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 如 果是小读者, 他可能为之赞叹; 如果是大读者, 他又会为久违了 的童 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 阅读这些儿童诗, 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 更佩 服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 是有创造力的人。 2. 孩子们心气健旺, 在他们的心目 中, 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 物, 都是有灵性的。 面对一朵小花, 一场春雨, 或悄然凝思, 或与之 对语。《秋晚的江上》 一时的情与境会, 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 倦鸟、 斜阳栩栩然活了 起来, 都成了 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 小诗, 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 白云、 小鸟飞入了 幻境。 我们感 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 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 这就是诗的独 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 式。因此, 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 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 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 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 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 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 表现形式也不 同, 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 有的靠近民歌体, 有的追求散文美。 无论 哪一种形式, 诗都不可涣散, 要凝练集中; 诗都不可呆板, 要气韵生 动。 如徐志摩的《花牛歌》, 用了 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 韵脚多变换, 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 古人常以‚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加以褒奖, 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 借景抒情, 情景交触, 景语即情语, 都 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 而画又是有内涵的, 画所表现的 意境与诗意很贴近, 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 总之, 读诗要细致入微, 不漏掉只言片语, 而要紧紧地追踪着 诗人的情感脉络。 读诗, 要引发感情的共鸣, 要激发想象力, 要读出 乐趣。 读诗, 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 有的理解轻浅, 有的理 254 解深邃, 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 这都是允许的。 因为诗讲究含蓄, 有 字面的意义, 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 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 审美 趣味的不同, 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 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 正是说明了 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 这给 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 广阔的天地, 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 学中, 培养了 读诗的乐趣, 是一种审美的阅读, 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 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 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 更是画家的挥毫 写意, 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 创造了 新的意象, 帮助了 我们对诗的理 解,同时, 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 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 过多的让学生说, 没有很好地体现出 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 但反过来想, 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 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自由读诗, 读通 顺, 读流利。 找喜欢的伙伴读诗、 互评、 互相正音。 再自由读诗, 把 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结合重点 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 快乐。 最后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 自创一首现代诗。 254 254 4《繁星》 教材分析: 《繁星》 一课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 具有语言生动传情、 用联想 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之特点, 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 作。 文章围绕看繁星, 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 三个片 段, 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 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书写了‚我‛ 由此产生热爱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 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 享受。 整篇文章意境高远, 如诗如画, 极富感染力, 有丰富的情感 因素可以挖掘, 为情景教学提供了 契机。 它段落结构大体相同, 脉络 清晰, 文笔清新, 语言流畅, 写作方法独特, 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是 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 标】 1、 理解本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丰富感情; 2、 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 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3、 学习欣赏名家优美诗文, 提高阅读兴趣; 4、 了 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 标】 通过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 复朗读中理解课文, 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 教学重难点: 254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内容; 2、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3、 理解作者看繁星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1、 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运用比喻、 拟人生动、 形象、 恰当地表达感情; 2、 掌握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2、 揣摩语言,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熟读课文, 会生字, 能准确注音, 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1、 晴朗的夜空, 当我们仰望星空, 看到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你能用上一个词语或一两句话说一说吗? (群星璀璨、 群星密布、 星 光灿烂、 星光点点) 2、 仰望星空, 繁星点点。(板书: 繁星)。 这些夜的精灵, 在一 位作家的眼中, 是极富生命极有情趣的。 每每看着他们, 作者都会产 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 这位作者就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 【设计意图】 了 解繁星在学生的眼中是怎样的, 在作家的眼中又 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1、 简介作者、 作品; 2、 检查预习: 出示 PPT 作业: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3、 教师通读课文, 学生理解词语; 4、 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了 解作者, 认识文中生字词, 更快速并正确朗读课 254 文。 三、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 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 感知课文的主要内 容,理清作者思路, 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 哪些星空美妙的景色? ——捕捉课文中精彩的句子? 繁星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各段描 写之间有何关联? ——找出作者三次看星的时间、 地点。 从文中找找描写三次看星 星的情况和感受的句子。 全班集体研讨, 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 明确课文主要内容, 并且 依照课文的脉络,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想象繁星在星空的景色, 引导学生更深入了 解繁星。 四、 精读(选读) 课文, 深入感悟: 1、 自由朗读, 思考问题: a. 按时间来划分, 作者对夜晚的观感怎样? b. 对星空的认识, 作者有着怎样递进的感受? c. 小组之间合作探讨, 按‚从前‛、‚三年前‛、‚如今‛ 的顺序, 找出作者在每个阶段对星空的感受? d. 文中渗透作者对繁星漫天的夜空什么样的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讨论内容: 从时间、 地点、 感官、 认识总结出课文内容, 从而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对夜色的观感(虚感) 对星天的认识(实景) 从前 家乡 庭院 望着星天, 我就会忘记一切, 仿佛回 到 了 母亲的 怀里似 的, 密密麻麻的繁星 三年前 南京住处 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它 254 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星群密布的蓝天; 认得一些星 星 如今 海上 (每晚) 夜是柔和的, 是静寂的, 是 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 的星,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 把它们认识的很熟了 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 昧的星许多认识的星 2、 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品味三次写观星感受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作者在课文里, 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 流露出对星 天的爱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 爱着(亲切) →交朋友 (更亲切) →老朋友(陶醉了 )。 在作者笔下的星天, 带有母亲般的 温柔和亲切, 作者爱月 夜, 爱星天, 归根结底是就是为了 表达他对自 然的热爱, 对家乡 的思念, 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感情 屏幕展示课件 P12-14 页面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出与正确答案相近的回答。 3、 点评总结: (1) 学生小组抽取学生回答: 从前在家里、 三年前在南京、 现在在 海上, 作者的心理, 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小组讨论) -(形成共识) -(回答问题) (2) 重点段落: 对修辞手法运用的描述赏析。 254 【设计意图】 结合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提问学生对繁星的了 解多少, 不懂的可以小组讨论。 五、 课堂总结: 1、 在作者的笔下, 繁星点点, 胜似仙境, 美妙无比。 文章之所以有 海上 (有一晚) 我霎眼……现在睡在母亲的 怀里了 。 看清楚了 那个天上的巨人, 那 个巨人还在奔跑呢。 如此美妙的意境, 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 也有作者自己 丰富的联想, 虚实结合。 2、 夏天的夜晚, 面对满天的繁星, 你产生过哪些联想和想象呢? 模 仿课文的写法, 描述一段你曾经在夜晚眺望星空的情景, 写出你的感 受。 六、 布置作业: 掌握本文字词。 板书设计 繁星 从前 家乡 庭院 密密麻麻的繁星 三年前 南京住处 认得一些星星 如今 上海 看清了 巨人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描写了 巴金先生在三个 不同时期; 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 表达了 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 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学会观察大自然。 254 2.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 抒发感情 。 3. 学习并运用比喻、 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夯实基础, 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 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 文章语言流畅优美, 情感洋溢, 将叙事、 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 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 向读者传达了 强烈的内心感受, 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教学时比较准 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 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 因此教学时教师的 范读必不可少, 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 在课堂上我的 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 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 了 共鸣。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叙述中回荡, 有实有虚, 挥洒自如: 有对母亲 的甜蜜回忆之情, 有对未来充满坚定乐观之情, 有对故土深切的怀念 之情, 有对人生理想的献身之情。 有了 对文章透彻的理解, 我才能很 好地把握了 文章的基调, 用心灵的声音深刻感悟。 可见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内在 情感,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课堂上予以再现和还原。 2. 积淀底蕴, 融入宽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学诸如《繁星》 这样的散文时为了 烘托气氛、 带动情感 往往会配上一段乐曲, 但并不是什么乐曲都适用的。我考虑到《繁星》 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 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 全文的节奏 较为舒缓, 于是我选择了 一段钢琴曲《海边的星空》 为教师的全文范 读配乐。 这段钢琴曲曲调明朗, 节奏舒缓, 听觉上给人宁静宽广的感 觉, 一曲终了 , 效果极好。 而文章最后一节描写海上情景的段落请学 生朗读, 我考虑到当时的时间是夜里, 周围环境是大海, 气氛是安谧 而又充满着神秘, 于是我想到了 《小夜曲》。 它悠扬中不失明快, 轻 254 盈中流露着深沉, 整个曲调洋溢着夜的静谧、 柔和与宽广, 和文章最 后一节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在教学时这段配乐带动了 学生的情 绪, 引导他们深情地朗读了 文章, 带领他们走进了 美的境界。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学生读第三段, 揣摩 所表达的情感, 归纳总结: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 紧紧围绕‚繁星‛ 展 开描写, 壮写了‚我‛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抒写了 ‚我‛ 由此产生热爱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 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和美的感受。 由实到虚, 虚实结合, 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 在描 写时, 作者先描写观察情景, 后写自己的感受。 观察细致, 抒情真切。 如‚这时候, 我忘记了 一切‛。 因为星天是那么温馨亲切, 才会给人 如此的感受。 文章语言质朴, 理想和想象透着一种稚气, 一颗童心, 将全文浸润在作者的童心中, 繁星、 星空把作者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 童, 又是作者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般的天地。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 要想写出美文, 就要在生活中, 留心观察、 学会观察, 在观察中学会 思考, 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回答问题考虑不 全面, 不具体, 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 多看, 多思考。 多写片段练习, 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对 文本有更好的理解。 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提出预习的要求, 提高 课堂的听课效率。 课堂上多提问, 多鼓励, 让同学能大胆地说话, 表 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 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充分地利用多媒 体课件, 向学生展示了 美丽的星空, 把学生带进一个新奇的世界。 接 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 作者巴金及作品等, 在了 解了 作者的生平及本课 的创作背景知识后, 要求学生分组朗读, 思考: 本课围绕繁星描写了 254 几个生活片段, 作者几次看繁星? 然后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让学生 跳读课文, 画出文中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情景及感受的句子, 在语境 中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 感悟。 想想作者在不同时期、 不同地 点, 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有哪些不同, 知道这三个不相同是因为随 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变化, 最后让每位同学根据人生阅历 想一想, 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 看到了 什么? 又想到了 什么? 请 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254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材分析: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 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 童话世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读书 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 探究的读书活动中, 有所思 考, 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写的童 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课件出示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齐读课题。) 2. 读了 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自由表达。) 二、 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很善于提出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 课文。 首先, 让我们一起来了 解一下作者。(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1. 咱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 3. 课件展示要求: (1) 那粒最小的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拿出课文标上段 号。 (2) 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 是怎样长好的?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 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 ) 。 小豌豆长出了 小叶子, 小姑娘(心里真高兴) 。 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 小姑娘(脸色好多了 , 还能自己坐上一个 钟头呢) 。 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 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 眼 睛发着亮光) 。 254 三、 细读童话, 理解内容 (一) 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根据板书提出问题。 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 由提问并通过重点研读课文段 联系上下文阅读解决问题。 随机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 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 小姑娘的愿望, 使她鼓励 起了 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二) 想象说话: 小姑娘看见了 绿色心里真高兴。 小豌豆爬上了 窗台看见了 小姑娘。 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 是高兴极了 。 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 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 呢。 独立说话练习 : 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 学习、 段理解作者对五 粒豌豆的两种态度小结。 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 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 四、 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 感受到了 爱的幸福, 爱的神奇, 同时更感 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 最伟大的。 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 世界 将处处充满爱!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小豌豆: 爱…… 教学反思: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 精读课文。 本文是安徒生创作于 1853 年的一篇童话, 文中通过描写 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子的经历及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 突出第五 粒豆子的经历, 让人感动, 让人敬佩。 一、 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效果: 1. 让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了 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54 上课之前, 通过布置的课前作业, 让学生们充分的了 解本文是安 徒生创作于 1853 年的一篇童话故事, 鼓励孩子们有机会了 读一读安 徒生写作《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的写作原文, 了 解安徒生写这篇童 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关充分感受作者在文中的蕴涵的情感。 2. 挖掘内涵、 注重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 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 弘扬学生个性, 陶冶、 塑造学 生心灵, 本文通过描写第五粒豆子的经历, 在夹缝里不屈不挠的发芽、 开花, 让我们感受到了 生命的强大, 由豆荚的生长到小姑娘的病逐渐 好起来, 更让我们感受到生长力量的鼓舞。 3. 感悟运用, 突出个性化。因为本文比较长,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 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 个性化地 体味语言, 在字、 词、 句、 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 体会文 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比如‚该怎样就怎样‛ 这样的语句体现出豆子不 畏艰难, 不怕困境, 随遇而安, 却能逆境生存, 不但发芽, 还开出了 美丽的花, 让久病的小姑娘看到了 希望, 并且努力地战胜病魔, 恢复 健康, 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涌动着生命之歌。 4. 以读为本,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们深刻地理解文章的 内容; 接着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体会童话的魅力, 在反复的朗读中, 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二、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把成功 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 内容浅显易懂, 词汇丰富、 笔调灵活, 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体会语言中蕴含 的情感之美, 进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本课的教授中我注重以教材为基础, 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 积极思维, 再通过设置多个有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答案一 步一步的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人文主义价值。 254 三、 不足之处 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不精准, 在课文的阅读 上没有取舍, 所以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 四、 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更精心地备课, 精细地计算课堂时间 的运用, 不浪费一分钟, 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 不必要的内容, 与主 旨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断然舍弃, 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 会使 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 254 6《蝙蝠和雷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 揭开了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 秘密, 并从中受到启发, 给飞机装上雷达, 解决了 飞机在夜间安全 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叙述思路清晰, 逻辑性强, 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 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 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 科学家做了 三次试 254 验, 结果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 而是用嘴和耳朵配 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 给飞机装 上雷达, 保证了 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 研究生物可以 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 标: 1 、 认识5个生字, 会写1 2个生字。 正确读写“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推进、 障碍物、 荧光 屏、 横七竖八” 等词语。 2、 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激发热爱科学、 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 难点: 1 、 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 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 、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 课文朗读录音、 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 CAI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以图为媒, 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 同学们, 你们认识它们吗? 请说 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 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 它们 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 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 指导写“蝙蝠” 两字。 二、 朗读课文, 学习 生字 1 、 听课文朗读, 注意生字的读音, 标出自 然段。 2、 自 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54 3、 同桌轮流读课文, 互相评价, 互相指导。 4、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 提示学生 注意形声字和“蝙、 荧” 等字的读音。 三、 默读课文, 归纳大意 1 、 课文主要讲什么? 请大家默读全文, 用自 己的话说一说。 2、 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指名讲, 师生共同归纳。 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 吧? 四、 学习 前三个自 然段 (一) 默读前三个自 然段, 找出过渡句 (二) 出示过渡句,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 读 了 这个句子, 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 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 我们要先来学习 第三自 然段。 (三) 重点学习 第三自 然 1 、指名读第三自 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 这个自 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 指名讲段意 3、 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 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为什么? 4、 出示句子: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 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 无论怎么飞, 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 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 抓住重点词句, 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 危险的本领。 (2) 模拟体验: 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 让学生闭上双眼, 在 教室里走一圈, 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 说感受 (4) 指导朗读: 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 气来朗读这一段话? (赞叹、 佩服) 五、 结束语: 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 254 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 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 眼睛呢? 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引入 同学们, 昨天我们学习 了 1 1课《蝙蝠和雷达》, 还记得蝙蝠和雷达 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 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 飞行的秘密, 并得到启发, 发明了雷达) 二、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研读课文, 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 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 看! 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上, 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 我们来听听吧: 你们人类真了不起! 竟 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 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 现我们的秘密的, 同学们, 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 同学们, 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 问题的 答案就在课文中, 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 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 我 们先来找一下, 哪些自 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 (4、 5、 6自 然段)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4、 5、 6自 然段。 (一) 学习 4、 5、 6自 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自 由轻声读课文4、 5、 6自 然段, 想一想科 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 分别怎么做, 结果怎么样? 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 5、 6自 然段, 边用简洁、 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 序 254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 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 要注意人称的 变化。【课件出示: 表格】 【出示课件】 过渡语: 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 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 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 学习 第七自 然段 课文哪个自 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 快速读第七自 然段, 动手画出 有关句子, 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 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 图 展示示意图, 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完善学生的示意图, 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 从哪些句子可以 看出来?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理解“反复、 终于” 的用词准确 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 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 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 同学们说得不错, 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 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 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 那你们 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 课文哪个自 然段告诉 254 我们答案? (三) 学习 第八自 然段 边读文段, 边画出有关句子, 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 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 并复述, 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 完成课后练习 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 拓展延伸 (一) 默读“资料袋”, 填写: 人们从( ) 身上得到启发, 发明 了 ( )。【课件出示】 (二) 介绍自 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用“人们从( ) 身上得到启发, 发明了( )。” 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 (三) 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 说一说: 我从( ) 身上得到启发, 想发明( )。 【课件出示】 参考: 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 想发明变色纸尿裤, 如果婴儿小便 了 , 就显示蓝色, 如果婴儿拉臭臭了, 就显示红色, 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 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四、 作业布置: 1 、 阅读有关动、 植物秘密的书籍, 仿照《蝙蝠和雷达》 的写法, 写 写自 己从动、 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 属于科普知识短文, 富有趣味, 主要将科学家通 过反复试验, 揭开了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 并从中受到启发, 给 飞机装上雷达, 解决了 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章思路清晰, 254 逻辑性强, 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了 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 到的启示, 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 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课题质疑, 引发探究。 在课堂开始, 我出示了 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 并请学生说说 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 解。 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 预习, 很快便说出蝙 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 学生答后我再质 疑: 一个是动物, 一个是科技产品, 课题用‚和‛ 字连接是为什么呢?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设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 一下子学生的的 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 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 学生乐 于参与, 兴趣浓厚, 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 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 为概括全文内容作铺垫。 2.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在课前, 我加强了 预习指导, 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中, 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 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 并完成表格。 在阅 读了 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 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 一摆整个过程, 激发了 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同时我又指几名学生上 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 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 通过活 动, 学生在玩中学, 不但牢固地掌握了 知识, 了 解了 蝙蝠和雷达探路 方法, 而且使学生得到了 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 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 有坚实的语文 知识基础, 能凭借学习内容, 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 一在同一过程中, 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久而久之, 学生领悟各种学习 254 方法。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 解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 运用 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 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 我让学生仔细阅 读完课文后, 找出课文中既写了 蝙蝠又写了 雷达的句子, 因为这些句 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学生找到后, 就让他们连起 来说一说, 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 的主要内容, 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课前, 我加强了 预习 指导, 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中, 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 找出 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 并完成表格。 在阅读了 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 路方法后, 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 激发了 学生 阅读文章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 通过活动, 学生在玩中学, 不但牢固地掌握了 知识, 了 解了 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 而且使学生得到了 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 不足之处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 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 好。 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 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 只 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 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 的。 复述完后, 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 回味课文语言, 感悟课文语言, 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 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 薄弱。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创设情景, 激发 参与兴趣, ‚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 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 择, 一种是记者, 一种是科研工作者 ‛。 接着自学课文, ‚记者朋友 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 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 罗列到纸上‛。 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 ‛ 再谈一谈‚蝙 254 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最后, 拓展练习, 培养创新精神: ‚同学们, 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你现在最 想发明什么? ‛ 这一拓展练习,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 拓宽了 语文 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同时, 激起了 学生创造的欲望。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 主要介绍了 20 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 展历程, 展示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 烂前景。 文章采用作比较、 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现出了 20 世纪人类 利用科技取得的非凡成就; 为了 增强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文章还运用 设问、 引用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 标】 1.认识 5 个生字, 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意料‛、‚改观‛、 ‚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 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语言简洁、 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 254 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以及学 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认识 5 个生字, 正确读写‚呼风唤雨、 出乎意料、 改观、 程度‛ 等词语, 理 解‚呼风唤雨、 出乎意料‛ 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并区分‚发现‛ 和‚发明‛ 的不 同含义。 2.读通课文, 感知内容。初步了 解人类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才使生活大大改观。 一、导入学习 1.板书词语:呼风唤雨 (1)指名读,齐读词语 (2)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 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2.补全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1)指名读课题 (2)理解‚世纪‛:计算年代的单位,100年为一世纪。 课文中指的是:20世纪,即1900年—1999年这100年的时间。 (3)齐读课题 3. 课题质疑: 预设: 为什么 20 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谁能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怎么呼风唤雨?…… 4.媒体出示图片和作者简介: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0 年当选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 254 过渡:带着这些问题,让科学家路甬祥带领我们去了解 20 世纪。 我们一起去读 读课文,解决心中的疑问。 说明: 作为年代计算单位的‚世纪‛ 是无法‚呼风唤雨‛ 的, 课题本身就是教学 难点。 授课伊始, 先理解‚呼风唤雨‛ 的本义, 随后教师补全课题, 学生就可以 围绕课题展开质疑,并带着疑问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 正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谁能呼风唤雨? 靠什么呼风唤雨? 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2.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3.媒体出示: 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改观 依赖 . 农耕 . 社会 潜 . 入 船舶 . 哲 . 学家 4.初步读文释疑。 (1)谁能呼风唤雨? 254 (2)靠什么呼风唤雨? 板书:现代科学技术 (3) 媒体出示句子: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 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读句子。认识设问句,知道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 说明: 在正确读文的基础上, 先解决课题质疑的部分疑问。 同时, 初步教学设问 句的句型结构,理解其特点是自问自答。 三、研读课文(第2节) 1.自读第1、2节,思考:为什么说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就能呼风唤雨呢?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在 20 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 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其改变 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指名读句子,根据停顿符号,注意正确的停顿;自由练读。 (2)理解词语‚出乎意料‛:出人意料,没有想到。 (3)辨析词语:发现 发明 l 词义理解: 发现——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经过研究探索, 看到或找到了 一些前人不了 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l 媒体出示句子练习: 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 )。 我( )马路上随意张贴的小广告中有很多错别字。 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 )了大油田。 (4)齐读句子。 3.轻声读句子,思考:现代科学技术是怎样使人类呼风唤雨的? (1)交流,随机板书:发明和发现 生活改观 (2)理解词语‚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 (3)教师引读: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254 4.(尝试让学生质疑) 人类历史长达数百万年, 为什么唯独 20 世纪是呼风唤雨 的世纪? (1)读句子,圈画关键词。 (2)交流:一百年 上百万年 其 (3)默读句子,思考:‚其‛在句子中指的是什么? ‚其‛ 在句中指的是‚20 世纪一百年间的改变‛, 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 的总和‛ 进行对比, 突出 20 世纪的改变之大。 5.朗读指导。 (1)说说此时的内心感受:惊叹、赞叹科学技术的作用之大。 (2)带上自己的感情,读好句子。 (3) 教师引说: 20 世纪在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 只是短暂的一小段, 可 在这一百年中, 人类凭借现代科学技术, 使生活(大大改观), 一百年的改变却 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说明: 教学这一句长句有三个重点: 一是根据停顿符号, 把句子读正确、 读通顺, 尤其是句末‚上百万年‛ 不能读成破句;二是对‚发现‛ 和‚发明‛ 的理解与辨 析, 首先区分字义, 通过词语辨析的句子练习达成, 然后是理解句子的含义, 知 道是‚发现和发明‛ 让人类生活‚大大改观‛; 三是对代词‚其‛ 的理解, ‚其‛ 在句中指代的是‚20 世纪一百年间的改变‛, 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形 成一种比较,从而突出 20 世纪的改变之大, 而这一改变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 步带来的。 四、小结复习 1.师生配合读课文第1、2节。 2.分课时作业。 (1)抄写词语: 意料 改观 程度 依赖 寄托 幻想 洞察 联系 哲学家 因特网 原子核 程控电话 农耕社会 腾云驾雾 归根到底 254 (2)辨析近义词,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发现 发明 ①警察在小树林里( )了被盗的小汽车。 ②瓦特( )壶盖会跳动,经过研究,他( )了蒸汽机。 ③牛顿是看到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 )了地球有引力。 (3)照样子,积累词语。 呼 . 风唤 . 雨 ( ) 情( ) 谊 ( ) ( ) (4)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20世纪的哪些发现和发明。 (5)课外收集现代科技成就。(选做) 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发现和发明 (生活改观)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读文圈画词句, 知道‚农耕社会‛ 特点, 了 解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 的各种发现和发明,感受人类生活的变化之大。 2.理解是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幻想变成现实, 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 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一、导入学习 1.媒体出示句子: 在 20 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 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254 . . . . , 其改变 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齐读句子。 过渡: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研读课文 (一)读第3节,了解人类的农耕生活。 1.自读第3节,直线划句: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的生活是怎样的?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1)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2)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3)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 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来寄托自 己的美好愿望。 3.理解‚农耕社会‛。 (1)指名读句1,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 理解词语‚依赖‛: 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给自足。‚赖‛ 字形指导, 右半部分是‚负‛。 (3) 教师引读: 在农耕社会, 人们的生活都依靠自然环境, 生活十分简单, 没 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4)媒体出示,想象说话:假如没有( ),我们的生活将( )。 (5) 媒体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 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 会,真( )。 说明: 农耕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依赖自然, 无论是对词语‚依赖‛ 的理解, 还是想 象说话, 都是为了 让学生感受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农耕社会, 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4.感受‚美好寄托‛。 过渡: 按照我们的想法, 农耕社会的生活真是困难重重。 的确, 当时人们也是无 比渴望拥有超越自然的能力,也把这些愿望寄托在神话传说中。 (1)指名读句3,思考:人们有着怎样的美好愿望? 254 (2)交流:‚千里眼‛寄托着人们( )的美好愿望。 ‚顺风耳‛寄托着人们( )的美好愿望。 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着人们( )的美好愿望。 人们还会有什么其他的美好愿望吗? (3)农耕社会,这些想法实现不了,只能是人们的‚幻想‛。板书: 幻想。 学习生字:幻。比较:幻——幼。 过渡:直到20世纪,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这些‚幻想‛才成为现实。 (二)读第4节,了解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的发现和发明。 1.自读第4节,浪线划出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哪些发现和发明。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20 世纪, 人类登上月 球, 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 世界的奥秘; 20 世纪, 电视、 程控电话、 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 高速火车、 远 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句正音释义:潜入深海 远洋船舶 原子核 光年 程控电话等 (2)根据标点理解句子结构:再读句子,有什么发现? 分号前的句子写人类的各种发现;分号后的句子写人类的发明创造。 (3) 作者用结构相同的句式, 分别介绍了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一系列 的发现和发明。师生配合朗读。 说明: 本段教学以读为主。 首先是把句子读正确, 包括生字的正音及部分专业词 汇的解释等; 其次是从句子结构入手, 由句中的分号‚; ‛ 出发, 引导学生在读 句中理解感受‚发现‛ 和‚发明‛ 的不同含义, 与第一课时中的教学形成呼应; 最后还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强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读句子,看看图,说一说:这些发现和发明是怎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1) 学生随机交流: 古时候的‚千里眼‛ , 现在有了 望远镜、 视频, 能让千里 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 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 古时候的‚顺风耳‛ , 现在有了 程控电话、 手机、 录音机等, 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千 里马‛ 也有了 , 高速火车、 飞机, 让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 只要坐上飞机, 人们 也能腾云驾雾; 飞船已经登陆月 球, 做了 很多实验, 实现了‚嫦娥奔月 ‛的愿望…… 254 (2) 师小结: 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各种幻想成为现实, 使人类的生活变得 更加舒适和方便,也使人类了解更多未知世界的奥秘。 板书: 现实 4.齐读第4节,感受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感受科学技术的变化之快 1. 20 世纪, 科学技术的运用所带来的发现和发明改变了 人类的生活, 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真是——精彩纷呈、出人意料。 2. 媒体出示句子: 20 世纪的成就,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形容。 (1) 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 理解: ‚春风‛ 指‚现代科学技术‛, ‚梨花‛ 指‚发现和发明‛。 (3) 齐读诗句。 (四)读第5节,理解‚呼风唤雨‛的深意 1. 课文 3、 4 小节, 以对比的手法, 介绍了20 世纪前后人类的生活变化, 这些 变化都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正如英国数学家、 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所 言——(引读) ‚归根到底, 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20世纪成为了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 自读第5节,联系上文,思考:‚呼风唤雨‛具体指什么? 3. 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回顾 20 世纪的百年历程, 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 科学正在 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1)指名读句,随机板书:科学创造神话(奇迹) (2) 相比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科学使人类的生活摆脱了 自然条件的束缚, 有 了更多创造的空间,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4. 齐读第5节,思考:你觉得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 5. 引读课文最后一句。 说明: 通过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呼风唤雨‛ 的深层含义。 人类在 20 世纪凭借着现代科学技术, 使生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 获得了 超越自然的能 力,这就是‚呼风唤雨‛在本文的深意。 254 四、小结复习 1. 我们了 解了 20 世纪的各种科学发明和发现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们也有 理由相信科学的力量, 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下一节课, 我们将把视线转到我们的 日常生活,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科学的魅力, 用手中的笔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2.布置作业。 (1)比一比,组词: 幼( ) 赖( ) 舶( ) 迹( ) 幻( ) 懒( ) 泊( ) 逐(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填形容词:( )的发明 ( )的生活 ( ) 的变化 填动词: ( )神话 ( )飞机 ( ) 奥秘 (3)读句子,思考: 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人们的生活中没有 . . 电灯, 没有 . . 电视, 没有 . . 收音机, 也没有 . . . 汽车。 ①这句话中用了( )的修辞手法。 ②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写一句话。 (4)抄写句子,体会加点词句的意思: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 . . . . 的世纪。 254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 . . . ‛‚顺风耳 . . . ‛ 和腾云驾雾 .... 的神仙, 来寄托自己 的美好愿望。 20 世纪的成就,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 . . . . .. . . . . . . . ‛ 来形容。 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幻想 现实 科学创造神话(奇迹) 发明和发现 (生活改观)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变化之大。 2.拓展阅读,说话练习,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3.读写指导,了解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围绕主题写一段话。 一、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拓展阅读:20世纪的各种发现和发明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 100 个瞬间》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路甬祥主编。 X 射线: 1901 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维生素: 1912 年, 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 维生素。 254 青霉素: 1928 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青霉素, 它至今仍是人类 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 洗衣机: 1906 年, 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 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 1911 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 1912 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彩色胶片: 1923 年, 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 冰箱: 1923 年, 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 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 电视: 1925 年, 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首次推出电视系统。 圆珠笔: 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 1938 年独立设计发明。 因特网: 1969 年, 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移动电话: 20 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 形。 20 世纪 70 年代, 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务开始普及。 现在, 移动通 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1. 默读拓展材料 2.随机交流(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 (1)你知道哪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 (2)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三、写作指导 1.例文赏析与评点。 人类发明了许多物品,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两个人即使远隔千山万水, 可是只要拿起听筒, 拨几个号码, 不用花几分钟, 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进行语言交流, 这是电话给人类带来的奇迹。 有了 电话还 不够, 人类又发明了 电脑, 通过电脑, 人们可以进行文字沟通, 可以开展视频对 话,发一个E-mail,几秒钟就能让对方收到,既节约纸张,又方便快捷…… 科技发展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我相信通过努力, 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锦上 添花! (1)什么是总分语段? 所谓总分结构的语段, 就是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的主要内容, 这 254 个概括性的句子叫做‚总起句‛, 也叫‚起始句‛。 接着, 围绕总起句分几个方面 来叙述, 这些句子叫做‚分述句‛。 这样的层次结构就是‚总分关系‛ 的结构。 用总分关系写的语段,内容集中,中心更突出。 (2)读例文,找总起句与分述内容。 ‚人类发明了许多物品, 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 这是总起句。 第二节的内 容,小作者具体介绍了人类发明的电话和电脑是如何使人类的生活更便捷的。 3.试着用总分结构的语段写小练笔《科技带来的生活变化》。 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 一篇科技类说明文, 文章仅用了 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 2 0 世 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展示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 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了 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 化。 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语文学习真实有趣, 激发了 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 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 我们的学生该 怎么办呢? 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 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 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时, 先提出学习的任务, 然后让学生 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 而自己却很少了 解网络上的信息, 也不能怕学 生在网上迷失方向, 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 让他们在其中 学习。 教师省却了 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 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 为了 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 方便快捷地学习, 课前我先 让同学们预习课文, 搜集相关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 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 而要高于书本; 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 和特点, 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 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 网络 254 课件。 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 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 行阅读了 解,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拓宽了 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目 的是想用 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 去决定他 的学习方向。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 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 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 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 筛选信息, 判断信息, 这些实际都是一 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 这也给了 他们充 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 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 与学生交流谈话, 让学生发现问 题主动质疑。 (1) 齐读课题, 当你看到这个课题, 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 问 (2) 在你初读课文之后, 你又有哪些疑问? (3) 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 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 学生的思 维如有源之水, 提出了 一系列的问题: 什么是‚呼风唤雨‛ ? ‚一世 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 为什么说是‚呼 风唤雨的世纪‛ ? ‚发明‛ 和‚发现‛ 有什么区别? ‚呼风唤雨的英 雄‛是谁? 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 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 ‚千里眼‛‚顺风耳‛ 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 世纪的成就,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 兴趣, 他们已完整地构建 了 自己的学习内容。 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 将 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 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是主体, 教师做引导。 254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 学 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 自主探索, 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 迷失, 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容易导致学生水平 的两极分化。 所以, 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 更高的要 求的同时, 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 新的要求。 首先, 在 课件设计的问题, 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 设计要有明确的目 标。 我的纵向栏目 主要帮助读懂课文。 我的横向栏目 重在激趣, 升华主题, 开阔视野。 其次, 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 用‚发散思考思维活‛ 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 启发: 当 你看到这个课题, 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在你初读课文之后, 你又有哪些疑问? 当你浏览网页时, 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 强调留下 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想问题, 提出自己的 不同见解。 (2) 用‚理解深刻有见解‛ 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 情。 提问: 科学永无止境, 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在老师 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 了 解科技历史, 关注科技发展, 形成了 深刻 的见解, 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 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 学生如果目 标不 明确的, 就等于在大海捞针, 花时间多, 收获却不大, 直接影响到教 学效果。 为了 让学生能够了 解‚世纪‛‚呼风唤雨‛ 的意思, 知道‚20 世纪‛ 到底是多长时间, 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 使同 学们一目 了 然; 20 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相互探讨, 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 世纪的成就, 真 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形容? 学生通过对比 20 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 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想 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 (3) 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要 254 让学生积极发言, 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 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 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 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 并做 到了 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 不说半句话, 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真正形成了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 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 想象人类的前途, 追求 生命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 听新闻联播, 让学生畅 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明白了 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 只有艰辛 的努力, 才有丰硕的果实。 课堂上还安排了 一次畅想活动, ‚我长大 了 ……‛ 大家谈。‚我长大了 要开通星际航班, 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 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 ……‛ 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 ‚大了 要当个医学家, 发明一种药, 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 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 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 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 唤起学生真诚、 善良、 自信、 拼搏的情怀, 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 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 失去了 语文的本真, 缺少语文的味道。 因此, 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 品味、 运用 语言来进行, 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 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在引领学 生理解、 品味、 运用语言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2 0 世纪科学技术的飞 速发展, 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 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 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 重难点突出, 但在上 课时的语速过快, 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 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 短。 教学过程中, 遗漏了 一些知识点。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 254 起学生探讨 20 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 引入重点段的学习。 接着 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 品读词句, 学习表达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 想到人 类登上月 球、 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 想到电视、 电话等事物的飞速 发展; 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科技的发达; 同时, 通过朗读的指导, 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 8. 《蝴蝶的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 作者构思独特, 以问题与线索为线, 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 真切地表达了 作者对幼 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 长于 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第一、 第二自然段用近乎相同的段落结构, 反复咏叹, 直抒胸臆, 将作者对蝴蝶的担忧与关爱毫无保留地呈现在 读者面前。 一是对自然环境的刻画。 天低、 云黑、 电闪、 雷鸣、 雨骤、 风狂, 瞬间仿佛所有的地方都浸在风雨之中了 。 二是对蝴蝶的刻画。 轻盈纤巧、 圣洁无暇、 柔若无助的形象, 再加上拟人手法的使用,‚载 不动一个水点‛ 等, 不由得让人心生怜爱之情。 而排比句的运用, 更 让这种情感层层推进。 这两个自然段中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弱小的生命 之间的强烈对比, 使得作者的想法、 疑问更为合理, 担忧与关爱更为 合情, 更易化为读者的所思、 所感。 第三、 第四自然段则又以作者的 一遍遍设问、 猜想、 找寻、 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 勾勒出一 幅幅洋溢着浓郁关爱之情的画面。 将急切担忧之情融于如诗的田园风 光之中, 使文章平添了 几分美感。 句中分号的连续使用也见作者的良 苦用心, 一个个猜想, 又一个个否定, 于列举中增忧虑着急之情, 于 否定中见作者的关爱之意。 第五自然段则描述了 作者的思考引发了 孩 子的思考。 孩子的猜想充满了 肯定, ‚一定藏在‛ 、 ‚一定美丽而香 254 甜‛ 、 ‚一定是这样的‛ , 表达了 对蝴蝶美好的祝愿。 至此, 也隐隐 让我们感到, 作者与孩子一样, 拥有着一颗纯真、 善良、 美好的童心, 正是这童心, 使他更多地关注弱小的生灵, 关心无助的生命。 文章最 后以苦寻而无结果作结, 给人留下了 无尽遐想的空间。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撼、 盈、 玷‛ 3 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雀‛, 会写‚避、 撼、 喧、 嚷、 盈、 玷‛ 6 个生字, 在语境中理解: 吼叫、 震撼、 喧嚷、 雨幕。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读与品词相结合, 读与想象相结合,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意境美, 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 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拟人、 排比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积累优美的 词句。 课前准备: 蝴蝶课件。 敎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图片激趣, 导入新课。 (放视频) 同学们看, 在阳光下, 蝴蝶在快乐地飞舞着。 那么下 雨的时候, 别的小动物们都回到自己的家, 蝴蝶的家在哪呢? 这节课 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板书课题: (24 蝴蝶的家) 齐 读课题。 (设计意图: 有声有色的动画导入, 激起了 学生阅读的兴趣, 为 254 课文的学习做好了 铺垫) 二、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 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躲避 震撼 喧嚷 轻盈 玷污 家雀 (设计意图: 词语的反复朗读一方面是为了 在读中理解记忆,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你能不能从书中找出‚雀‛ 的另一个读音呢? ‚家雀儿‛ 和‚麻 雀‛ 是同一种动物, 为什么它们读音不一样呢? 3、 下面我找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你从文中 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着急) (设计意图: 采用不同的形式读书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 他们喜欢读书, 乐与读书, 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知) 三、 品读感悟、 理解课文。 1、 下面同学们看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边读边 思考: 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 担心呢? 勾画 出有关的语句多读几遍, 抓住重点词语写写感受并与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 品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的时候, 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是学生的 学习伙伴。 在此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 张扬个性。 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 在愉快的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受到应有的教育, 与作者的情感产 生共鸣。) 2、 学生自学、 交流。 3、 学生汇报。 预设: (1) 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 因为天气非常恶劣。 254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天气恶劣? 吼叫: 大声地叫。 文中指什么在吼叫? (风声、 雨声、 雷声交 织在一起的声音。) 震撼: 震动、 摇动。 课文中把什么震动摇动起来? (大地、 世 界) 雨幕: 就像覆盖在天空上面的大块的布。 为什么说雨成了 一块 布?(因为雨太大所以形成了 一块布。)为什么说雨幕斜挂着? (风大) 喧嚷: 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你到过哪些喧嚷的环境? 这里是指谁在 喧嚷呢? (雨点)‚喧嚷‛在这儿又说明了 什么呢?(雨点密集, 雨大) 用的什么修辞方法? (拟人) 谁能说个拟人句? 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 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让人听 着心惊、 看着害怕! 谁能读一读这段? 读出作者描写的这种场面。 (看视频)‚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 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黑压压的天空, 乌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 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瞬间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狂风骤雨中, 这样 糟糕的天气,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 让我们怎能不为蝴蝶着急 呢? 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天气的恶劣及作者为蝴蝶着急的心情, 先听 老师读一读。 谁还想读? (2) 这么恶劣的天气,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 吗? 哪些句子说明 了 蝴蝶经受不住这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 从这段话中体会到蝴蝶怎样? (轻盈、 素洁、 柔弱) 轻盈: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一个水点能 有多重, 蝴蝶都载不动, 足见它的轻盈。 素洁: 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 一点水都不能玷污上的; 素洁: 素雅而洁净。 玷污: 弄脏。 柔弱: 它们是那样的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比一片树叶还 无力, 足见它的柔弱。 254 蝴蝶这样轻盈、 素洁、 柔弱, 想象一下, 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 过猛烈的风雨, 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 刷, 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 摔在地上, 再也无法飞起来) 是啊! 这轻盈的、 素洁的蝴蝶, 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 同 学们, 说到这里, 我们都无法再想下去了 , 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指导朗读: ‚想到这里, 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 心里是那样 的着急。‛(读出关心、 爱护、 心急如焚的语气) 这一段中都运用了 哪些修辞方法? (排比、 反问) 练习说排比 句,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一自然段作者还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方法, 我们写文章时也要 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方法, 使句子更生动, 更形象。 谁再读一读这段,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蝴蝶的轻盈、 素洁、 柔 弱, 又是怎样表现他为蝴蝶着急的? 恶劣的天气与柔弱的蝴蝶形成强烈的对比, 让人一想起来就为它 们着急, 那蝴蝶的家究竟在哪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 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继续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读到了 作者为蝴蝶担心的 急切心情? 二、 交流 预设一 (第三、 四自然段) 1、 但是, 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 ‚它们和我们一样, 肯定有家。 下雨的时候, 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 麦田里呢, 也不能避雨; 松 林里呢, 到处是水珠滚坠; 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 花儿自己已经被 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 , 怎能容他们藏身呢? 就连老树干的底面, 也是 254 顺水下来, 湿漉漉的。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 2、 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 这也未可知,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 定: 这里从们见过有蝴蝶落到石头上的呀! 那它们会不会藏在树叶下 面? 这倒有些说得过去, 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 而 且树叶也经常被风吹得翻转不定, 被雨冲刷得透湿, 它也不像是蝴蝶 的家呀! 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 切入文本: 三段中作者在寻找蝴蝶的家, 还有那一段也描写了 作者在找蝴 蝶的家? 我们把三四段放在一起来读可以吗? (一读: 想象田园画面中没有蝴蝶的踪影, 体会作者的着急。 ) 师: 默读三四段, 看一看作者都去哪里找寻蝴蝶的家了 ? (屋 宇、 麦田、 松林、 园中之花、 老树干、 桥下、 树叶下面……) 师: 出声朗读三四段, 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心情 又是怎样的? 生描述画面: 脑海里依次闪过雨中的屋宇、 麦田、 松林、 园中 之花、 老树干、 桥下、 树叶下面……可是哪里也不见蝴蝶的踪影。 心 里很着急。 带着你的体会读朗读三四段, 我们大家和你一起去想象, 去体 会。 师: 作者作了 这么多种假设, 下雨的时候, 蝴蝶是躲在这里吗?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生说。 作者谈到了 这么多地方, 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 说明作者平时 怎么样? 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 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 像 作者一样, 置身于、 置心于大自然, 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二读: 抓住最能表现作者失望的词语, 体会作者苦觅而无结果后的 急切心情。 ) 254 师: 再默读三四段, 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失望和急切? 从没见过……也不能……到处是……怎能……就连……也 是……真为, 从没见过……也从没见过……也不像是……真为。 师: 朗读时该怎样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些词语, 才能表达出作者的失望 和急切呢? 请一生读。 (三读: 对比三四段, 体会作者对雨中蝴蝶的担心越来越深, 简直无 法排遣。 ) 师: 三四两段都描写了 作者在寻找蝴蝶的家, 两段中作者的心情有什 么不同吗? 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的心情更加着急, 对蝴蝶的担忧越来越深。 因为找 了 那么多地方都找不到, 就会越找越着急。 因为作者寻找的更细致了 , 似乎就要找到了 , 可是仍旧没有见到蝴蝶家在哪里, 所以更加着急了 。 师: 你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也未可知, 这倒有些说得过去。 ) 师: 这足见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越来越强烈, 简直无法排解了 。 体会着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 过渡语: 继续读课文, 你还从哪些词句中读到了 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 切心情? (或文中出现一段小女孩儿对我说的话, 从中你能读到作者 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吗? ) 预设二(第五自然段) 一个女孩儿对我说: ‚雨后, 蝴蝶就会重新出来, 在阳光里飞, 它们是那么高兴, 那么鲜艳。我想, 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 不像家雀似的, 一下雨就飞到人们冒着炊 烟的屋檐下避雨。 一定是这样的。 ‛ (读) 小女孩连用了 三个‚一定‛ , 说明了 什么? 说明了 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 ……一定是这样的。 ‛ 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切入文本: 从这些话里你能读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吗? 254 (作者去小朋友那里寻找答案, 得到安慰, 作者特别希望蝴蝶有一个 安全的家。 着急担心的人都渴望得到安慰。 ) 过渡语: 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最终得到排解了 吗? 你是从哪儿 读到的? (设计意图: 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借助读升华情感, 借 助读体会难以言说的意境; 读与交流中发挥想象, 形成意境, 同时培 养学生主动表达与耐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在分享学习成果的愉悦过程 中, 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预设三(第六自然段) 她的话说得倒是不错, 但我却总没有见过下雨时的蝴蝶到底藏在 哪里。 谁要是能说给我, 我就不着急了 。 (读)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善于观察、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爱怜。 ) 板书: 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点明主旨) 三、 拓展, 升华主题。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你有新的想法告诉作者吗? 怪不得人们都说孩子的心是最纯洁、 最善良而且生着翅膀的。 你 们和作者一样关爱弱小的蝴蝶, 带着好奇进行了 一番探索。 看来, 有 疑问就有探索, 探索者的脚步不只在遥远的太空、 离奇的想象和神奇 的科技中, 还可以在哪里? ——就在我们的童年里, 在身边的观察中。 让我们选择做一个探索者吧, 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探索变得更加多彩和 奇妙。 板书设计: 8 蝴蝶的家 着急 猜想 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 教学反思: 《蝴蝶的家》 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 作者以问题与思索为线, 以雨天为蝴蝶 254 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 真切地表达了 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 之情。 一、 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效果: 1. 激趣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出示美丽的蝴蝶的图片, 让学生们认识蝴蝶, 并说一说看到 蝴蝶图片后的反应, 紧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么漂亮的蝴蝶, 它 的家会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思考, 并发挥想象, 说一说, 引起学生阅 读下去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品读读课文, 提炼重点。 老师配乐泛读课文, 让学生发挥想象, 感受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 景, 后出示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 读的过 程中, 你又产生了 怎样的感受呢? ‛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寻找 答案, 读的时候勾勾、 画画、 写写, 小组分享并完善问题的答案。 3. 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课文, 体悟文中蕴涵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 运用大屏幕出示重点的语句,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归纳、 理解。 例如第一自然段对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加突出蝴 蝶的家的重要性, 蝴蝶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要有家, 不然会使蝴蝶的 生存受到威胁, 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的心提起来开始为蝴蝶担忧, 为下一步的描写做了 铺垫。 二、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把成功 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 以学生的多样的朗读为主, 以老师配乐泛读为辅。 在教授本课时, 我泛读一遍之后, 让学生们充分的理解词语, 例 如‚喧嚷‛‚震撼‛ 等词语, 我再让学生通过集体读、 个人读、 男生 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会文章蕴涵 的情感。 254 2. 品读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各种修辞及写作手法。 本文的写作中, 作者运用了 拟人、 反问、 比喻等多种修辞手 法, 语言清新, 优美, 让学生们画出有关句子, 并当堂进行仿写, 效 果和突出, 学生们收获很大。 3. 我在教学中适当地指导朗读的语气, 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 这样的天气它们都躲在哪里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 洁, 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 它们是那样的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 力,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想到这里, 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 心里是那样着急。‛ 这段话在读的时候语气要急促, 读出心急如焚的 语气, 从中体会作者对幼小的蝴蝶的关爱之情。 二、 不足之处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讲解的有点儿多, 对于一篇自读课文来说, 自读自悟是最好学习方法, 但我却有些越俎代庖, 大包大揽, 没有给 学生活动的主动性。 四、 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重新安排课堂内容, 把学生作为课堂 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自悟, 自己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 想来 效果会更好。 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 连续观察‛ 这个主题进行编 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三篇课文组 成。目 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进行连续观察, 让学生进行细致、 仔细地描写,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2.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 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 生活情趣。 通过阅读, 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在理解课文 254 内容的同时, 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 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蟋蟀吃 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表达了 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 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的习惯和能力。 (2) 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 使学生置身其中, 感受 大自然的美丽。 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 表达自己的感受。 254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教材分析: 《暮江吟》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描写了 诗人在去杭州上任 的路上, 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 流露出作者对深 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中描绘了 两幅画面: 残阳斜照和新月 明露。 其中‚铺‛ 字形象地表现出了 夕阳的柔美, 而‚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 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 一词恰恰表现了 诗人对夜凉如水,‚露 似珍珠月 似弓 ‛ 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 标: 1、 学习《暮江吟》 , 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 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学习, 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 通过反复朗读, 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254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 是《暮江吟》 。 (出示课题, 齐读。 ) 2、 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 822 年。这一年, 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 一路上, 他为自己离开了 腐败的朝廷, 离开了 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 走到一处, 被眼前的美景所吸 引, 便写下了 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的景色呢? 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 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 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 看到美丽的景色 就陶醉其中、 诗兴大发, 就脱口 吟诵出这首古诗。 3、 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 (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 ——师 配乐范读。 二. 初读感诗意 1、 学生自由读古诗,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 指名学生读, 师生正音、 评价。 3、 词义理解: 翻开书, 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 哪些词的 意思, 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 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 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没有 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 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 (红色) 所以 江水一半是——(生) 绿色, 一半是——(生) 红色。 可怜——可爱, 令人爱惜。 今义: 令人怜悯。 用‚可爱‛ 代替‚可 怜‛ , 即‚可爱九月 初三夜‛ , 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254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 初三夜啊! 九月 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 初三——指农历九月 初三, 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 初 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 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4、 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 哪些景象呢? 能加上时间、 地点、 人物连起来说说 吗? 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 研读悟诗情 1、 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 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 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 你最欣赏哪几句? 在这句子中, 你欣赏到了 什么? 2、 汇报交流: 第一、 二句 ①生汇报。 A、 ‚残阳‛ ‚铺‛ ——联系下文的‚半江红‛ 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 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 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 形象地表达了 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 过来地样子。 在这里是‚斜照‛ 的意思。 )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 夕阳的美丽。 B、 ‚江水‛ ‚瑟瑟‛‚红‛ ——这是怎样的绿, 怎样的红啊, 能用上‚仿佛‛ 或者‚好像‛ 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 这么美的景象, 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 254 师相机指导读后, 男生齐读。 ) 第三、 四句 ①生汇报。 A、 ‚露珠‛ ——‚珍珠‛ 。 (比喻的手法) B、 ‚月 亮‛ ——‚弓 ‛ 。 (看图。 用形容词描述: 晶莹剔透的 珍珠, 精致小巧的弓 。 ) ②这么美的景象, 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 师相机指导读 后, 女生齐读。 ) 四. 吟诵入诗境 1、 你们读得真美! 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 九月 初三那一天的 美景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 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 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 江水缓缓流动。 我 静静地站在江边, 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 光 色瞬息变化, 江水一半是碧绿的, 另一半则是通红的, 整条江简直就 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 天色渐渐地暗了 下来, 只见那弯弯的月 亮悄悄 地挂在树梢上, 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 。 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 圆 滚滚的小露珠, 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 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 同学们, 面对此情此景, 你有怎样的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 来。 (指名读——齐读) 3、 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 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准备(背诵) ——全班交流(配乐) 。 五. 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 很美, 我们的江南很美, 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 我们 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 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 , 小组之间比一比, 赛一赛, 看谁平时 254 积累的古诗多。 六. 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 许多写景的古诗词,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 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 看看这些 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铺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珠 真珠 月 弓 《题西林壁》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在诗中, 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 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抒发了 他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感慨, 其实就是告诉了 我们这么一个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 上, 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 基本步骤, 即: 读——解 254 ——悟。 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 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 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 并能够默写出来。 2、 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 旁观 者清‛ 的道理。 2、 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山清水秀、 风景优美。 在古代有 许多诗人都曾以山水为题作下了 很多诗。 下面, 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 并请你来说一说, 你看到的图片会想 起哪一首诗呢? 图 1: (配乐) 《望庐山瀑布》 图 2: (配乐) 《望天门山》 254 2、 同学们的朗诵呀与诗中描写的景色一样美 今天, 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风景的古诗。 这首诗是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经过庐山时所写下的。 诗的名字叫作——《题西林壁》 (ppt 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 解题 1、 齐读课题 2、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 说一说题目 的意思。 (设想: 可能有同学不懂‚题‛ 的意思, 可让同学们先组词, 比如 ‚题目 ‛ ‚题写‛ ‚问题‛ 等, 结合古诗, 选择正确的译义。 ) 3、 板书课题意思: 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 了 解诗人 1、 我们再来了 解一下本诗的作者。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 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 2、 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游记诗之一, 同时所写的游庐山诗 还有 7 首, 《题西林壁》 是他所写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他游遍庐山 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诗。 四、 初读诗文, 感知节奏 1、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赶快来读一读, 听清老师的要求, 自由读 故事、 读正确、 读流利、 注意停顿。 开始! (师板书课题) 2、 教师范读。 要求: 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 在停顿的地 方用‚/‛ 作上标记。 (PPT 出示节奏) 3、 全班朗读, 教师纠音。 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 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 大家一起纠音、 评价。 过渡: 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 , 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 什么吗? 下面 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五、 学习第一、 二句诗意 1、 全班朗读这两句。 254 2、 猜想诗意: 根据自己的理解, 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 的意思。 3、 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 横着看, 庐山是一条山岭, 连绵不断; 侧着看, 庐山却变成了 一座山峰, 高大陡峭。 从远处看、 近处看、 高处看、 低处看, 景象都各不相同。 ) 4、 在这两句诗中, 它告诉了 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 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有岭又有峰) 5、 延伸: 学到这里, 你是否想起, 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 了 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 中的话: ‚看的角度不同, 杨桃的样子就 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 ) 6、 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 (给时间让学生作画, 画完后展 示、 评价) 7、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 就那么一座山, 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 (引导 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六、 学习第三、 四句诗意 1、 全班朗读这两句。 2、 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 请你说一说, 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 认识; 清楚。 缘: 因为 真面目 :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 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 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 是因 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 5、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七、 深入体会 1、 诗人这样多次、 多角度地看庐山, 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 254 目 ‛ 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呢? 3、 教师归纳: 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 是因为本身就处 在庐山之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 从高处鸟瞰, 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 4、 读一读, 比一比, 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前 两句写看到的景象, 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 八、 拓展 1、 从这首诗中, 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教材分析: 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 、 ‚看待事物要讲究方 法‛ 、 ‚ 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 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 貌‛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 等) 教师作归纳: 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 就像在 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即: 我们要想对 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 解, 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2、 谈感受: 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 说一说, 你平时遇到的‚不 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情况。 九、 熟读背诵、 默写 1、 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练习背诵 ⑪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⑫分组竞赛背诵。 ⑬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 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 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 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 做到倒背如流。 254 ⑭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⑮自评、 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 练习默写 ⑪先说一说, 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 ‚各‛ 不要写成‚个‛ , ‚缘‛ 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 ⑫学生练习默写。 ⑬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⑭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十、 总结、 延伸 1、 学了 这首诗, 你知道了 什么? ⑪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⑫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⑬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 解。 2、 提升感情: 从诗中, 我们知道, 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 的自然景观, 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 细致地观察了 庐山, 并用简洁 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 它的奇特景象。 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 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 有所悟, 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一、 布置作业 1、 默写古诗。 2、 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 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 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 旁观者清 《雪梅》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 咏物贴切自然, 合乎情理, 说 254 理精辟深刻, 很有启示性。 当属精品, 值得一赏。 尤其评梅之语, 入木 三分, 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教学目 标: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背诵本诗。 2. 了 解诗的大意, 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 了 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 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看图片、 赏雪梅 1. 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 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 几张图片, 我们一起来静静地 欣赏。(放图片) 师: 美吗? 师: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 回答。 师: 说得对! 这是梅花, 在冬天开放, 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 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 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 雪 和梅却争执起来了 , 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 这首诗 中去探个究竟。 2. 板书课题。‚雪梅‛ 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 读古诗、 诵雪梅 1. 借助拼音, 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 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 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 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 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 注意节奏。 254 8. 自己读, 读出节奏。 评: 节奏感出来了 , 诗的韵味也就出 来了 。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 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14.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 品诗句, 悟道理。 师: 诗会背了 , 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 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 春色, 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 坏了 诗人, 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雪 花却少了 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 指名说。 师: 1. 从后两句中, 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白梅香(板 书)。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 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 也各有所 短, 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 中所读到的; ‚罔 谈彼短, 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 谈雪梅、 拓诗词。 1. 简介诗人。 师: 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 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 ‚梅 坡‛ 应该不是他的名字, 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 254 很少, 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 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 成为不朽诗篇, 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 诗。 2. 师读诗, 简介诗意。 3. 生齐读。 4. 谈雪梅的关系。 师: 古往今来, 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 雪中有了 梅花, 就透露出春的信息; 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 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 一诗。 5.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 他曾写下这一 首词《卜算子· 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 6. 总结。 师: 孩子们,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 天开, 它却不一样, 越是寒冷, 越是风欺雪压, 它就开得越精神, 越 秀气。 所以, 它象征着不畏严寒、 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 寒三友‛ 之一, 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 也能不畏严寒, 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好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五、 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教学反思: 《暮江吟》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 格调清新, 绘影绘色, 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 红日西沉到新月 东升这一段时间里 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运用了 新颖巧妙的比喻, 创造出和谐、 宁静的 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 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 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254 《题西林壁》 是北宋诗人苏轼在 1084 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 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 抒发了 自己的情感,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读来亲切自然, 耐人寻味。 《雪梅》 运用对比的手法, 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 借雪梅的 争春, 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要相互取长补短, 互相学 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 感受诗人表达的对 明月 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 了 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中国古诗语言精练, 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 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 瑟‛ 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 仅仅抓住古今意 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 一词的理解; 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 性词语, 如:‚夜静春山空‛ 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 的‚铺‛ 的巧妙之处, 从而保留了 古诗的整体美, 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 空间。 2. 课前, 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 有关于题壁诗的, 有关于 苏轼生平的, 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 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 让 他们更全面地了 解了 诗歌的背景、 相关的内容, 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 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 (1) 解诗题, 知作者。(2) 初读诗, 正字音。(3) 再读诗, 清节奏。(4) 抓字眼, 明诗意。(5) 多诵读, 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 借助有关 资料和书上的注释, 自己去读, 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 班交流, 走进庐山, 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 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 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 可以是自读、 齐诵、 轮诵、 唱诵或表演读, 形式多样, 重在读出理解, 读出感受。 有了 这些作铺 254 垫后, 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 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 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经师生讨论, 大家明白了 一个道理: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 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 冷静地分 析, 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 者迷, 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 一个问题: 在现 实生活中, 你还发现了 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 所以评定 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 犯错误时, 自己往往不能发现, 总 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3. 在反复吟诵中, 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了 读的功能, 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 反复地读诗,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熏陶。 让学生在与文本、 老师、 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 出自己的感悟, 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 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 读相结合,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 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 读得流利, 读得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 培养了 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 借助想象, 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 象‛ 的作用, 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 使学生进入诗境, 解决因古 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感悟很多, 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 虽然力求 关注每位学生, 设计了 多样化评价、 解说式评价、 引导性评价等评价 方式, 但真正到了 课堂上, 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 254 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古诗时, 把三首诗词放在起, 进行 比较教学, 让学生通过自学, 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然后采用多种 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 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 住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 趣的, 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254 10.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 发现了 爬山虎怎样爬 的秘密。 文中不仅讲了 爬山虎‚脚‛ 的颜色和样子, 以及怎样‚爬‛ 等知识, 还向我们介绍了 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最后 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 自然段讲了 三层意思: 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再讲它怎样在墙 上爬, 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 才能生存。 【教学目 标】 1. 认识 5 个生字, 会写 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 想‛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3. 了 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 认识 5 个生字, 会写 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 想‛ 等词语。 2. 能正确朗读课文, 初步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课文第一、 二小节。 一、 导入新课 1. 小朋友, 还记得这里吗? (媒体出示校园内爬山虎的照片) 对啊! 254 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学校, 虽然它有些陈旧, 但是那满墙郁郁葱葱的 爬山虎给我们的校园带来了 生机, 春的盎然、 夏的清凉、 秋的绚丽、 冬的刚毅。 校园有了 爬山虎, 一年四季就宛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今天, 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关于爬山虎的文章。 2. 揭示课题: 6 爬山虎的脚 (1) 媒体出示田字格: 复习‚虎‛ 字, 并指导书写笔顺。 (2) 媒体出示介绍爬山虎: 爬山虎 亦称‚巴山虎‛‚常青藤‛, 葡萄科植物。 夏季开花, 花 小, 黄绿色。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 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缘植 物。 它生性随和, 适应性强, 喜阴、 耐干旱, 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 爬山虎作为屏障, 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 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 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 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 干燥; 而干燥的季节, 又可以增加湿度。 3. 媒体出示: 简介作者叶圣陶。 原名叶绍均, 现代作家、 教育家、 出版家和社会活 动家。 作品有《稻草人》、《诗》、《火灾》 等。 说明: 课前用媒体播放和图片的形式引入, 既能让学生了 解爬山虎和 作者, 又为以后教学爬山虎的脚埋下伏笔。 二、 初读课文 1. 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 (1) 自主识字 ①媒体出示: 我会读 均 匀 茎 柄 重叠 空隙 触着墙 说明: 提示学生利用窍门,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如, ‚均、 匀‛ 要 读准前鼻音,‚茎、 柄‛ 要读准后鼻音;‚重叠‛ 的‚重‛ 是多音字, 在这里应读作 chó nɡ;‚空隙‛ 的‚空‛ 读 kò nɡ;‚触着墙‛ 的‚着‛ 不读 zhe, 应读 zhá o, 表示已经达到目 的或有了 结果。 254 媒体出示: 我会写 逐 叠 茎 说明: 要求会写的字中, ‚逐‛ 是半包围结构, 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 点; ‚叠‛ 的结构比较特殊, 下面是‚且‛, 不能多加一横; ‚茎‛ 的 第四笔是横撇, 不能分成两笔写。 ②同桌交流, 相互认读。 (2) 检查生字、 新词认读情况。 媒体出示: 读词语: 引 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蛟龙 (3)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 检查是否达到正确、 流利朗读 课文, 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说明: 在初读课文时, 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 老师在指导时注 意各有侧重。 2. 整体感知。 (1) 读了 课文, 谁能说说课文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 些什么? (2) 学生交流。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无论学校还是家里都可以看到爬山虎; 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 3—5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写出了 爬山虎脚的样子及怎样一脚一脚往 上爬的。 说明: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基本的概括能力。 三、 研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 二节 1. 指名读第一节。 媒体出示: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 . 254 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 从小院的西墙爬 上去, 在房顶上占了 一大片地方。 (1) 读句子。 (2) 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3) 导读: ‚满‛‚占了 一大片地方‛ 充分体现出爬山虎长得多而茂 盛, 从 ‚墙上‛‚房顶上‛ 可以知道爬山虎的生长方式是‚爬‛, 是一种攀援 植物。 爬山虎引起了 作者的观察兴致, 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 默读课文第二小节, 说说你对爬山虎的叶子有了 哪些了 解? 媒体出示: 爬山虎的叶子图 (1)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 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 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 墙的叶子)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指名交流。 (3) 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 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 的叶子。 那些 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 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 一墙的 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①(媒体演示)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 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媒体出示: 引人注意 . . . . 加红点。 ②课文写爬山虎的脚, 为什么要写第 1、 2 自然段? 254 ③讨论、 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 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模样、 颜色等, 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 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 (4) 重点指导朗读第 3、 4、 5 句。 过渡: 爬山虎的叶子多美啊! 找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①小组开火车读。 ②理解‚均匀‛、‚漾‛。 (5) 媒体出示: 漾 . 加红点。 ① 读句子。 ② 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再读这句话。 (叶子引人注意的原因是绿得‚新鲜‛, 在墙上铺得均匀而不重叠, 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以看着‚舒服‛, 叶片铺得均匀而不重叠, 而且 不留一点空隙, 好像哪位高明的画家画的一幅画。 一个‚漾‛ 字, 生 动地再现了 满墙的 绿叶, 如绿海荡起的 波纹, 令人心潮 为 之一 震。) (6) 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 2 自然段。 板书: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 绿得新鲜 一顺儿朝下 均匀 四、 复习巩固 1. 媒体出示: 读准词语: 引 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蛟龙 254 2.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是因为他观察仔细。 说明: 通过朗读关键句子, 让学生了 解爬山虎叶子的颜色、 变化以及 静态美和动态美, 获得美的体验, 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以及作者观 察的认真。 五、 课后作业 媒体出示: 1. 抄写本课生字。 虎 占 铺 均 匀 叠 茎 柄 触 痕 逐 2. 抄写句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 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 隙。 3. 读课文。(遍数自定)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 绿得新鲜 一顺儿朝下 均匀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 了 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3. 学习课文第三至五节。 一、 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 课文, 认识了 本课的生字, 我们一起来复习一 下。 打开本子, 听写。 媒体出示, 快速纠正: 虎 占 铺 均 匀 叠 茎 柄 触 痕 逐 254 2. 做回记录员: 听写句子。 爬山虎的叶子长大了 , 绿得那么鲜艳, 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 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 空隙。 说明: 课前字词句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积累关于字词的基础知识。 二、 研读课文, 加深感悟 1. 师: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 而且会观察。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 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 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 爬山虎的脚又是什 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笔下爬山虎的脚,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又是怎么写的, 自由读课文。 2. 课文的第 3、 4、 5 小节介绍了 爬山虎的脚, 就让我们分小组来学 习这几节吧! 3. 媒体出示‚学习小提示‛ : (1) 用喜欢的方法读第 3、 4、 5 小节。 (2) 用‚ ‛ 划出写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长得怎么样的句 子, 并试着完成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 反面, 形状像 , 颜色 是 ________的。 (3) 用‚~~~‛ 划出写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句子。 4. 学生交流 师: 谁来交流第一个问题。(指名读) (1) 媒体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 这 就是爬山虎的脚。 (2) 小结: 爬山虎的脚多有趣啊! (3) 教师引读。 254 (4) 反馈填空, 教师板书。 板书: 长在: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 ……像…… 颜色: 嫩红 (4) 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呢? (作者以蜗牛的触 角来生动形象地比喻每根细丝的样子。) ①媒体出示图片。 ②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细丝呢! 师: 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 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 并数了 有六七根,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 写得多具体啊! 说明: 图文结合, 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 还了 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5. 师: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小画家, 为爬山虎添上有趣的脚吧! (1) 师: 随机讲评。 (2) 师: 瞧! 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啊! 老师也想读一读, 让我们一起 来好吗? (引读) 6. 师小结: 本段采用总分结构, 由以前的不知道到今年的注意观察, 形象地描述出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和样子。 可以看出, 认真观察是写作 的前提。 7. 交流爬山虎爬墙的句子。 (1)(媒体演示) (2) 师: 爬山虎又是怎样爬的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让我们来 读一读吧! ①圈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②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 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 学生可根据演示 说出怎么爬, 突破了 教学难点。 254 ③看这是爬山虎的脚又多像蛟龙的爪子啊!(出示图片) 为什么不把 爬山虎的脚比作细勾或鸡爪呢? 请你联系上下文, 读读第 4、 5 小节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 师: 细丝由直到弯, 从而产生了 拉力, 使爬山虎的茎在墙上贴 得很紧。 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那么多的小秘密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吧! 媒体出示: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 . 了 , 后来连痕迹也没有 了 。 触着墙的,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师: 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读这句话。 小结: 这两句话用对比的方法, 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它的脚要是 没触着墙会枯萎, 触着墙便会生长茂盛。 (4) 师: ‚……要是……休想……‛ 说明了 什么? (提示: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师: 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那样牢牢地巴在墙上, 一脚一脚地往上 爬, 多么踏实和努力啊! 一起读第 3、 4、 5 小节。 (5) 师小结: 正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那么努力往上爬, 才会有满墙的碧 绿碧绿的叶子啊! 春天, 爬山虎悄悄地给校园换上了 一件艳丽的新衣, 夏天, 这件外衣又变得那么浓密, 不留一点空隙, 为的是给在教室里 求学的我们添上一点凉意。 8. 师: 瞧! 那满墙的爬山虎, 穿着艳丽的新衣, 在风儿的拂动下正在 唱着欢快的歌呢? 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今天, 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课, 大家都被爬山虎的努 力、 踏实的精神所感动, 希望大家学习这种踏踏实实的精神, 不断取 得进步。 说明: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 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 在读中不 知不觉内化了 语言, 积累了 语言。 254 四、 复习巩固 1. 复习字词。 出示: 比一比组词: 均 ( ) 柄( ) 蜗 ( ) 蛟( ) 钩 ( ) 辆( ) 锅 ( ) 饺( ) 2. 讨论问题: 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为什么‚在墙 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 学生交流: ‚叶尖一顺儿朝下‛ 很显然是爬山虎的脚朝上爬的原因, 所以, 爬上虎的脚在叶柄的反面, 这样才能拉动整个茎向上, 叶尖自 然朝下。 因为茎上长叶柄处有间隔, 所以叶子不重叠就很自然了 。 可 见作者观察得十分仔细。 五、 课后作业 媒体出示: 1. 背诵全文。 2. 抄写本课词语。 引 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蛟龙 3. 抄写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 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 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4. 阅读链接《随身带着笔记本》, 了 解观察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的 254 脚 爬 触→巴→拉、 贴(牢固)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课内阅读训练。 3.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一、 复习巩固 1.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复习词语。 打开本子, 听写。 媒体出示, 快速纠正: 引 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蛟龙 3. 做回记录员: 听写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 这 就是爬山虎的脚。 4. 抽背课文。 5. 生活中, 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 冬瓜、 牵牛 花……) 说说它们的特点, 好吗? (学生说) 媒体出示: 例: 牵牛花的特点 形状: 五片花瓣, 花瓣的中心有几根细细的花蕊。 像一个小喇叭。 叶子: 像心形的。 颜色: 繁多, : 有红的、 紫的、 粉的……还有白里透粉的。 习性: 每天早晨才开放, 下午就耷拉下脑袋。 254 藤蔓: 爬得很快, 不到一个月 工夫, 就爬满了 墙头。 说明: 建议学生带盆喇叭花来观察, 老师指导学生从远到近地细致观 察, 抓住叶子、 花朵、 藤蔓的特点及细微变化来观察, 教会学生观察 的方法。 5. 师: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 围的事物) 媒体出示: (1) 观察细致。 (2) 要抓住特点观察。 (3)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说明: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也让学生了 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 使理论 和实际例子相结合, 学生更容易掌握。 二、 课堂作业 (一) 读一读, 做一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 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 的叶子。 那些 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 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 一墙的 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1. 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1) 爬山虎的叶尖一顺 . 儿朝下, 铺在墙上。( ) ①向着同一个方向 ②沿、 循 ③趁、 随 ④服从 (2) 那些脚巴 254 . 在墙上相当牢固。( ) ①盼望、 期望 ②粘住 ③挨近、 靠近 ④四川东部 2. 这一段中有好几个由‚一‛ 组成的词语, ‚一‛ 在不同的词语中有 不同的意思, 指出下面词语中‚一‛ 的词义。 ①数量 ②一律, 没有例外 ③满, 全 ④表示数量最小 (1) 叶尖一顺儿朝下( ) (2) 不留一点儿空隙( ) (3) 一阵风拂过( ) (4)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3 . 这 一 段 主 要 写 。 4. 长大的叶子有三个特点: 一是颜色 , 二是叶子的方向 是 , 三 是 在 墙 上 铺 得 很 , 既 ; 也没有 。 (二) 拓展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 并展开想像, 以爬山虎的口 气 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脚的本领。 指导: 1. 注意人称变化, 以第一人称叙述。 254 2. 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爬山虎的脚的本领。 例文: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原来住在郊外的我和我的同伴们渐渐也在 城市幽静的一角争先恐后地展现自我。 我可以像蜘蛛侠一样, 不管多 高的摩天大楼, 我也能攀爬自如, 毫不畏惧, 这要归功于我的卷须前 端的吸盘, 它使我成为了 享誉中外的爬山爬墙高手。 我的叶子刚刚长出来时是嫩红色的, 过几天叶子长大了 , 就变成 了 生机勃勃的嫩绿色, 小朋友们, 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呀? 我还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植物哩! 为了 让我的叶子吸收充足的阳光, 我要求他们生长得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而又不重叠, 叶子之间也不 留一点儿缝隙。 这样也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 只要有一阵微风吹来, 我一墙的叶子就泛起阵阵绿色的波纹, 好看极了 ! 我的脚也很奇特, 它生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 六七条细丝, 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般, 也跟新叶一般, 也是嫩红 的, 这就是我的脚。 当我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就神奇 地变成了 小圆片, 紧紧地巴住墙, 同时小圆片的颜色也像变戏法似的 变成了 灰色。 我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我的 脚, 就会想到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另外, 你可别瞧不起我的那些可爱 的灰色脚, 这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你要是不费一点儿劲, 休想拉 下我的一根茎。 小朋友们, 希望我们以后能成为好朋友、 好邻居! 说明: 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为指导, 从课内走向课外, 充分锻炼了 学生听、 说、 读、 写的基本能力。 三、 拓展作业 1. 作业 积累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2. 拓展作业 仿照《爬山虎的脚》 作者的观察方法, 观察一种植物, 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 叶、 花, 看看有什么特点, 再以‚ 的 254 秘密‛ 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范例: 牵牛花 的秘密 姥姥家的院子里种着牵牛花。 它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喇叭花‛。 牵牛花有着细长的花柄, 花柄的尖端有五片花瓣, 花瓣的中心有 几根细细的花蕊, 它好像很神气地向天空‚嘀嘀哒哒‛ 地吹着它那玫 瑰色的大喇叭, 难怪人们把牵牛花又叫做喇叭花呢! 牵牛花的叶子像 心形的, 非常漂亮。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牵牛花每天早晨才开放, 下午就耷拉下脑 袋。 喇叭花的颜色繁多: 红的、 紫的、 粉的……夏天在我姥姥的培育 下, 竟然开出白边、 粉蕊和紫蕊的花。 而且, 喇叭花还非常好客, 只 要你在阳台上拴上一根线, 它就会上你家来做客。 牵牛花的藤蔓爬得很快, 不到一个月 工夫, 就爬满了 墙头。 它们 互相缠着, 有的还倒挂了 下来。那倒垂的嫩条顶端, 像蛇头一样仰望, 向上伸, 与别的嫩条又互相缠在一起。 重叠的藤蔓, 繁密的花叶, 把 墙头铺得厚厚实实的, 那土墙成了 绿藤嫩叶的墙。 通过这次观察喇叭花, 我知道了 它的生活习性、 颜色和形状, 我 喜爱牵牛花! 说明: 读写结合, 学有所用, 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 又让学生在练 笔中提高了 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254 触→巴→拉、 贴(牢固)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一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脚的形 状、 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 向上爬的。 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 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 这一专题 编排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 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借助画图,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 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 生的求知欲, 帮助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 的欲望, 发展他们的智慧,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缩短了 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大大提高了 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 我让两个学生 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 学 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 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 边看书上的插图来 画。 3 分钟后, 我们先读课文, 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 并且认真听着 同伴的点评, 有的说: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 地方。‛ 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 可是它应该长在 叶柄的反面, 画在同一侧, 位置错了 。‛ ……就这样画画议议, 爬山 虎的脚的样子、 位置、 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 利用实物, 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这样才能 培育出会生活的人。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 在阅读中只有 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 254 课文内容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 为了 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 解爬山虎, 课前, 我准备了 一些实物的 爬山虎。 上课时, 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 我出 示了 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知道了 爬山虎刚长出 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长大了 的叶子是嫩绿的、 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 下, 基本上不重叠。 这样的直观教具, 加深了 学生的印象, 使得学生 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 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 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 再次出示了 爬山虎实物, 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 并与作者描写的脚 联系起来比较, 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 更为深刻了 。 3. 通过表演, 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 学生面对课本的 文字的理解, 有一定的局限性。 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文字活起来, 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理解, 从而拉近 了 他们与文学的距离, 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 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 的地方。 读完后学生提出了 很多问题, 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 的问题: 如, 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 为什么细丝巴住了 墙, 就弯曲 呢?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 虎爬墙的过程,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再指名上台表演, 演完学生就 有了 更真实的感受: 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 细丝头上就变成了 小圆片, 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 紧紧地巴住墙, 由于‚巴‛ 产生的力量, 使细丝弯曲, 这样, 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 嫩茎就在墙上靠拢 并贴在墙上。 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 爬墙的过程。 然后它还会继续 长出脚来, 又把嫩茎拉一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学生通过自己表演, 真实地感受到了‚触、 巴、 拉、 贴‛ 这几个动作 的连续性, 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 同时还理解了 254 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换成‚一步 一步地往上爬‛ 行不行? 通过讨论, 结合自己观察所得, 学生真正明 白了 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 观察的细致。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结合本课的特点, 调 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 演、 画、 议, 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 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同学兴趣, 在兼容并 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 主动性、 发展性、 发明性,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 理解感悟的效果。 三、 不足之处 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 没有兴趣, 更谈不上什么声情 并茂。 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 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 绝对不能放松。 其次, 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 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 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 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 学会合作。 其三, 课时效率低下。 在以后的 教学中, 要认真钻研教材, 摸情孩子们的学情, 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 趣, 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读课题, 想一想, 你如果是作者, 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置换主角, 从课题质疑, 可激 发探究的兴趣, 又可抓住课文主要资料。 接着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叙 述脉络。 设计问题: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 爬山虎的什么? ‛ 然 后自主研读, 交流收获。‚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 ‛ 请同 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 画一画, 议一议。‚看看你 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 进一步引导发现, 总结写法。 最后拓展文本, 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 作者的观察方法, 观察一种植物, 先 从远处看, 再从近处看, 要仔细观察它的茎、 叶、 花, 看看有什么特 254 点, 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11. 《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是著名昆虫 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 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向我们真实 254 地介绍了 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特点, 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赞 扬了 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作者采用了 拟人的手法, 语言风趣,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 我们能 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 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 知的秘密。 教学目 标: 1、 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 认识 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 隐蔽、 弃去、 慎重、 住址、 挖掘、 搜索、 骤雨、 粗糙、 简朴、 干燥、 钳子、 耐烦、 宽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 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 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观察蟋蟀。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 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 这是它的大名, 小名叫什么? (蛐蛐) 254 师: ‚蟋蟀‛ 两个字怎么写, 老师忘了 , 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 生到黑板上 来写, 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 但人缘特好, 早已是大名鼎鼎、 家喻户 晓, 你 知道它有 哪些本领? (好斗、 唱歌、 建住宅) 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 初读课文, 了 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 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 有几层楼? 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 样的? 读课文, 用‚—‛ 画出有关句子。 2、 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 蟀的住 宅, 直观、 形象) 三、 变换角色, 再读课文。 1、 师: 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 有啥了 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 (不认识) 师: (惊讶、 不认识) 王老师住的楼房 100 多平米, 二层楼, 比 它好多了 。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 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 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 来评一评谁的住宅 有名。 好不好? 2、 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 解各自的住宅。 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 有什么特 点? 请各评委了 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3、 我想了 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 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 正读音。 四、 再读课文, 找出生词, 讨论。 1、 读课文, 划出不理解的生词, 写在黑板上。 隐蔽、 弃去、 慎 重、 挖掘、 搜索、 骤雨、 粗糙、 简朴、 干燥、 耐烦、 宽敞。 2、 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 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 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 随遇而安, 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 254 下来) (2) 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 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 ‚随遇而安‛, 从哪儿看出的? 第二课时 一、 了 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 用‚—‛ 画下有关 句子, 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找特点并概括。 3、 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 讨论、 比较住宅特点。 生: 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 小家伙真不简单, 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 但是我的住宅 里有电灯、 电话、 有线电视、 电脑等等, 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 (当 然老师的好) 二、 了 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 我的住宅比它好, 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 读后再比。 生: 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 我建住宅得请瓦工、 木工、 电工、 水工等等, 一个人干不了 。 生: 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 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 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 是靠自己 长年累月 不断修整, 认真、 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 蟀的语言, 读一读, 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 还由于它的住宅。 254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 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这座住宅 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 换角色, 指导说话。 1、 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 它建筑的 住宅的特点等。 2、 学生准备后, 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 西。) 四、 深入了 解, 认识蟋蟀。 1、 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 谈体会: 看了 图片、 资料你懂得了 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 看文章, 做练习。 1、 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 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 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 蜜蜂、 蟋蟀、 蝗虫、 萤火虫、 蝴蝶、 螳螂、 蜈蚣。 (2) 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 写一篇短文。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 点。 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 它浑身长满了 长长的毛, 黑一块, 白一块, 真可爱。 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 像玻璃球一样。 白天, 它的眼睛眯成一 条线。 晚上, 瞳孔放大, 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 小花猫的耳 朵很灵, 只要有一点声音, 它就把耳朵竖起来。 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 尾巴, 高兴的时候, 就左右摆动, 像耍花棒一样。 它的脚上有 5 个小 254 小的肉垫, 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 它白天蜷起来, 呼呼睡觉, 晚 上, 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 只要老鼠一出来, 它就马上扑去, 把老鼠 咬死后就大口 大口 的吃起来。 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 是 19 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 记。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具体介绍了 蟋 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 作者是十分赞许的。 学习这篇课文, 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 时,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并注意把这些 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 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 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了 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通过重点语 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文中的题目 比较新奇, 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 激发阅读 兴趣。 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 的联系及区别, 引起孩子的学习兴 趣。 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 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 在比较中感受作者 的感情。 2. 从‚住宅‛ 入手, 了 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 的学习, 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 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 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 其实文章涵盖着 作者浓浓的情怀。 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 训练 了 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 潜移默化地受到 作者喜爱昆虫、 热爱自然的教育。 3. 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 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 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 不肯随遇而安。‛ 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 254 复阅读, 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 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 弃之毫不可惜‛ 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 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再如: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 蟋蟀就在这平台 上弹琴。‛ 引 导这句话时, 我给学生设疑: 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 成是‚住宅‛, 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 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 了 ? 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 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 所以 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4. 最后, 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 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 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 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 来阅读。 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 一课作为起点, 再 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 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 又能够锻炼读 书潜力。 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从‚住宅‛ 入手, 了 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 这其实是文章很大 的亮色, 它奠定了 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 品的地位。 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 后者, 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 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 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 指导朗读, 失去了 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 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 我一 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 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 察, 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三、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 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 请你向大家介绍自 己的住宅‛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 解蟋蟀住宅特 点的情况。 四、 改进措施 254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出示蟋蟀图片, 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 解并揭示课题。 接着初读课文, 了 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最后拓展练习: 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 写一篇短文。 写出这种小动物 的特点。 第四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神话故事‛ 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 由《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 四篇课文 组成。 目 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 2.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 能引导学生根据想象描写人物, 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 奇。 盘古雄伟、 高大的形象, 精卫的坚强不屈、 坚忍不拔的性格, 普 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 女娲的勇敢、 善良的品质, 都跃然在纸 上, 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 感 受神话的神奇。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 使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 学习并运用想象来写故事, 同时抒发自己的感受。 254 12. 《盘古开天地》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 想象丰富, 脉络清晰, 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围 绕‚创造‛ 这个中心, 讲述了 一个叫盘古的巨人, 用斧头开天辟地, 用身体顶天蹬地, 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 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教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 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 体会巨人盘古 的献身精神, 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 激发热爱祖国灿烂传统文化的 情感。 254 教学目 标: 1. 知识目 标: 认识 10 个生字 2. 能力目 标: 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积累好词佳句 3. 情感目 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 体会盘古的伟大 教学重点: 感受故事的神奇,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盘古创造宇宙这个故事写具 体的。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 体会盘古的伟大 教学方法: 1. 探究法: 通过读书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并小组合作学习, 共 同探讨疑难问题, 能将全文译为白话文, 以及初步理解寓意。 2. 谈话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联想现实社会中类似的事情, 通过 提问是大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 解, 以及学会分析事物的对于错。 3. 练习法: 学习以后可以用自己的话向自己的父母讲述。 课前准备: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 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决生字词、 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赏析人物。 教学步骤 一、 出示卡通人物, 引出课题。 师: 同学们, 你们听过或读过神话故事吗? 说来听听。(区分童话、 科幻画、 神话故事 ) 看看这些卡通上的人物, 你们认识他们吗? (出示卡通人物: 、 孙 悟空、 女娲。) 254 (设计意图: 上课时出示孙吾空、 女娲补天的卡通画, 这些都是孩 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的人物, 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 趣, 这时, 再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题, 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 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师: 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 在中国, 在神话中, 还有一位 巨人被称作为人类的老祖宗, 他就是—— 生: 盘古。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 18 课, 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注意盘字的笔顺。 先写点, 再写横, 在写点, 一笔一划, 把字写工整。 师: 老师请一位做得最端正的同学来读课题。(指生读课题, 然后 齐读。) 二、 检查预习 肌肤 四肢 滋润 辽阔 逐渐 缓缓 一丈 宇宙 黑暗 茂盛 创造 上升 下降 血液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注意: 血液的血在这里读四声, 他还有一个读音读 xie 流血的血。 注意: 知道一丈有多长? 生: 大概是一公里。 师: 一丈大约有 3. 3 米, 咱们平时上课的教室的高度大约就是一丈。 (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 检查学生预习 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对一些 词语可以借鉴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解释。 如‚一丈‛。 同时积累一些 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四字词语, 如‚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生化万物。) 带着刚认识的生字, 齐读课文 点评学生朗读熟练度, 指出错误改正 三、 精读课文 1. 师: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 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 围绕 着盘古创造了 美丽的宇宙, 你想到了 哪些问题? 生 1: 盘古是怎样创 造宇宙的? (师: 关于宇宙你还想了 解些什么? ) 生 2: 宇宙之前是 254 什么样子? 生 3: 盘古创造宇宙之后又是什么样的? (师边板书) 师: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 先来了 解盘古创造宇宙之 前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 赶快从书上找到相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 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 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 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 接着梳理问题, 重点讨论: 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 让学生带 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再读课文。) 生: 盘古创造宇宙之前, 宇宙是混沌一片的。 师: 请同学们圈起 这个好词。 (师板书: 混沌) 什么叫做混沌? 生: 非常乱。 师: 眼前是 什么样的? 生: 看不清。 师: 给人的感觉呢? 生: 恐怖, 害怕。 师: 遇到不懂的词语, 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 就是查字典。 我们 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么来理解的。 自己读一读 (混沌 1. 我国传说 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2. 形容无知识的样子。 ) 师: 根据课文的内容, 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 生: 1。 师: 是不是理解了 混沌的意思了 ? 生: 理解了 。 现在我们知道宇 宙之前是混沌一片的了 。 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个词。 师: 盘古在这混沌之中, 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 他醒了 , 他是怎样创造宇宙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看看答案藏在哪些自然 段? 生: 2、 3、 4 段。 2. 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 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神话故事中去, 看看盘古是如何创造这番 神奇的。 写天和地被创造出来的是哪个自然段? 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 段, 想一想: 盘古是怎么创造天和地的? (1)盘古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学生汇报。屏幕出示句子: 有一天 , 盘古忽然醒了 。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就抡起大斧头, 朝眼前的黑暗猛 劈过去。 (2)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画一画, 说一说, 体会盘古是怎样把 254 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天地分开容易吗? 可以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 看出来? 体会, 读——猛劈、 抡起 (3) 读读这个句子, 把盘古开天地的勇敢、 艰辛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4) 读了 这段话, 想一想, 你有什么新发现? 你有什么发现? (让 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轻而清的东西, 缓缓上升, 变成了 天; 重而浊的东西, 慢慢下降, 变成了 地。‛ 盘古这一劈多神奇呀! 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盘古做的事情—— 开天辟地 (5) 把这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 感受一下! 自己先练读。 指名朗读 评价。 设计意图: 用成语来概括盘古所做的事情, 不仅是训练了 学生的概 括能力, 而且丰富了 学生的词汇, 起到积累、 展示的作用。 3. 品析盘古做的第二件事。 (1) 天地分开了 , 盘古也该休息了 。 是吗? 他是怎么做的? (2) 学生汇报, 屏幕出示: 天地分开以后, 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 就头顶着天, 用脚使劲蹬 着地。 (3) 想不想当一当神话中这位了 不起的盘古呀?大家都试试看吧!你 们可以站起来。 准备好了 吗?开始吧! (4) 你们的动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顶天立地。 (5) 我们这么快就累了 , 盘古可是撑着一片天啊! 他站了 多久? 书 上说‚这样不知过了 多少年‛, 我们想想看, 一年过去了 , 盘古是怎 么做的?读句子。 一百年过去了 , 盘古依然是——读句子。 一千年, 一万年, 十万八千年过去了 , 盘古还是——读句子。 (6) 盘古以血肉之躯, 支撑着天地, 真是——勇敢、 坚强、 了 不起、 254 伟大 设计意图: 做动作, 随机采访, 体验盘古支撑天地的艰辛。 从动作到 成语, 无需解释学生就能明白顶天立地的意思。 再运用电教手段辅助 教学, 一次一次的引读, 感受时间的漫长, 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盘古的 坚强和勇敢。 4、 感受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就这样, 天和地终于成形了 , 盘古却──累得倒了 下去, 倒下后的盘 古还能创造神奇吗? 请你赶紧读读第四自然段。 (1) 读一读,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①浮想联翩。 学生朗读, 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 形。 ②展示台。 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 把它记在脑海里, 注意像‚隆 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等这样的词语。 ③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 用他的整 个身体创造了 美丽的宇宙‛。 (2) 师总结: 你看天地就是盘古, 盘古就是天地, 已经合二为一了 。 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天人合一。 (3) 盘古用身体创造的美丽世界, 看看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 发挥 你的想象力, 来回想一下盘古的变化, 你也来创造神奇! 教师引导学 生想象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 (4) 盘古身上的其他部分还能变成什么? 设计意图: 我有效的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 膀。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 ①请用什么变成了 怎么样的什么的句式自己写一写。 ②我们先在自己的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改一改, 接着想一想怎么把大 家的句子连成一段话。 我们自己也能创造神话故事, 多么神奇啊! 在你们这些小作家的笔下, 我感受到了 同样的神奇。 254 设计意图: 独立写到小组合作, 让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 同学间相互合作, 可以使汇报的内容更丰富、 质量更高, 培养 了 合作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 拓展延伸, 尝试复述课文 1. 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课文。 课件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 用整个身体创造了 美丽的宇宙的画面。 体会盘古开天劈地的献身精神。 学习作者和运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手 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 回顾梳理, 而且在具体的语境 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创造‛ 的意思, 并体会到‚神奇‛ 和盘古 的精神。 学习了 写作手法。 五、 课堂小结, 1. 齐读最后一段中心句, 教师总结 我们的祖先真了 不起, 能想象出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 给我们带来了 无尽的想象, 把我们引向更为神秘的神话世界。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 天地》 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请他们提提意见。 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 的‚故事大王‛ 评选活动。 还要把这篇课文里许多用得非常好的词语 摘抄下来。 2. 屏幕出现作业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盘古 顶天立地 天人合一 第二课时 (通过多媒体手段回顾导入, 再读课文; 更进一步想象、 描述, 指导 学生复述故事。 培养想象力, 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指导写字。) 一、 回顾导入 254 《盘古开天地》 这篇课文处处充满了 神奇的想象, 用生动准确的 语言塑造了 盘古雄伟、 高大的形象, 赞美了 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 的精神。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 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1、 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 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读得最美, 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 大王‛ 的准备工作。 ②记忆读。 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 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 花草树木‛。 2. 练习复述 ①小组内互讲、 互提意见, 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 事大王‛ 的评选。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 然后评议。 3. 评选方法: ①用自己的话讲, 并不是反对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反对的是 背诵课文。 如能恰如其次地用上课文的句子, 并把这些句子自然融入 自己的复述中, 还应该表扬、 鼓励。 ②讲述生动, 不吞吞吐吐或语言罗嗦。 ③可以按照‚盘古醒后一天地分开后一盘古倒下后‛ 的顺序进行复 述。 4. 颁发‚故事大王‛ 小奖状。 设计意图: 通过复述, 能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的句子, 并把这些句子 自然融入自己的复述中, 练习了 学生的读悟说的能力, 在运用中加强 对词句的理解。 通过复述, 学生更进一步疏通了 课文, 体会盘古创造 宇宙的艰难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 三、 拓展延伸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其实《盘古开天地》 的神话故事早在五千 年前就已经被古代人民创造出来了 。 三国时, 有个叫徐整的人把它记 254 载下来了 。 想看吗? (1) 屏幕出示—— 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 盘古生在其中。 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 一日九变。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 盘古 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盘古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 声为雷霆。 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 。 四肢五 体为四极五岳。 血液为江河。 筋脉为地里。 肌肉为田土。 发为星辰。 皮肤为草木。 齿骨为金石。 精髓(suǐ ) 为珠玉。 汗流为雨泽。 身之 诸(zhū ) 虫。 因风所感。 化为黎甿(mã ng)。 盘古氏, 天地万物之祖也。 ——三国东吴•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2) 自由读读, 理解。 (3) 交流不明白的地方。 (4) 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 古代人民的想象多么—神奇啊! 要使 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 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感受我国古 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设计意图: 引入‚古文‛, 不仅是课外阅读拓展的需要, 也是希望学 生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 感受他们想象的神奇。 这篇古文本身还是 比较浅显的, 尤其在现代文学习的基础上再去读就比较容易了 。 垂死 化身这段相对比较难, 但学生都知道这段主要是讲盘古的什么变成了 什么, 而这么多的变化, 则让学生自然要敬佩古人丰富的想象了 。 五、 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展示神奇、 美丽宇宙: 因为有了 盘古的开天辟地, 才有了 这美丽的世界; 因为有了 神话传说, 才有了 无尽的想象。 我们的祖先 真了 不起, 能想象出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 把我们引向更为神秘的神 话世界。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反映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 我们 以前读过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 大禹治水等, 课后通过上图书室 254 或者上中国神话网搜集神话故事, 课外活动进行‚故事大王‛评比赛。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能有一个延伸的平台, 引 导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再去感受神话的神奇。 板书设计: 12. 盘古开天地 前(混沌) 开天辟地 创造 顶天立地 后(美丽) 化作万物 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辟地》 为我们讲述了 创世纪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和经 过, 解释了 宇宙的起源, 赞颂了 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抓住关键的语句, 感受盘古敢于开创、 坚持不懈、 无私奉献的 精神。 2. 了 解神话传说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 领悟课文主题。 2. 在课堂上‚读‛ 贯穿始终, 读得充分, 读得扎实, 读得深刻。 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 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 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 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 特别是 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我首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 然后通过师生对读, 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 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 有效合作, 激发想象, 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 他的身体发生变化‛ 这节时, 我设计了 让学生发挥想象, 同学间启发 合作, 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学生仿造文中的 254 优美词组也写下了 很多优美的词句, 同时达到了 当堂课讲、 练、 写结 合的目 的, 收到了 较好的教学效果。 4. 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 而是让学 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 其实学生所说的如: 想再读一些 神话故事, 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 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 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 这 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收到更好 的效果。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抓重点词语, 提高朗 读的质量,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 一片‛, 结合图片进行理解, 既理解了 词语, 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 作了 垫设。 后面两段的教学, 抓住了 几个动词‚抡, 劈, 顶, 蹬‛ 体 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三、 不足之处 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 也可以通过读, 让学生自读自 悟, 读得再充分些, 老师的讲解少一些,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 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 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 争取在不断的改进、 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 设计得更为合理。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谈话导入, 激发 兴趣, 读懂课题。 了 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其中 神话故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接着初读课文 6—9 自 然 段, 整体感知盘古怎么撑天的。 然后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从‚直挺挺‛ ‚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 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 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 最后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 254 13. 《精卫填海》 教材分析: 教学目 标 : 1. 认识本课中 10 个生字, 会写 7 个生字, 并积累带有生字的词 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 大海愤怒的语气; 3. 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 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254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中 10 个生字, 会写 7 个生字。 教学难点 : 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 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 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 生字卡、 幻灯片、 磁力板、 田字格、 语文书、 笔袋、 磁扣、 直尺。 教学过程 : 【课前板书课题: 精卫填海】 一、 直接导入 1. 导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 什么是神话故事呢? 神话故事就是在人类原始时期口 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 . 师: 齐读课题。(生: 精卫填海) 二、 读文识字 过渡: 读过课题之后, 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我想知道精卫是 谁呀? 精卫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小学生吗? 精卫从哪里来呀? 精卫要 填哪里的海呀? 它把大海填平了 吗? 精卫用什么填海呀? ) 1. 范读: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 仔细听老师读, 看看你 能在文中找到哪些答案? 2. 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师: 你在文中找到了 哪个问题的答案? (生: 我找到了 ……) 3. 师: 看来同学们听得很认真, 在文中找到了 自己想要的答案。 那你能把这些生字的字音读准吗? (指名读) 4. 谁能带领大家读一下这些词 语? ( 生: ‚ 请大家跟我一起 读……‛) 5. 同学们的预习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 请你试着读一读这篇神话 故事。(学生自由读文) 6. 师: 准备好, 两手端书。(齐读课文) 三、 指导书写 过渡: 本课中不仅有许多要认读的生字, 还有要求会写的字。 254 1. 师: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 93 页, 给大家讲讲你认识的生字。(教 师出示字卡, 学生随即回答: ‚我认识……‛)【教师随机板书】 2. 师: 你认为书写本课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我 认为书写…时要注意……‛) 3. 重点讲解‚传‛ 和‚勇‛ 的书写。【教师板演生字】 ‚传‛ 的第五笔是竖折撇。 ‚勇‚注意横钩下有点, 用没有钩。 四、 指导朗读 过渡: 请同学们数一数本课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 四段) 1. 师: 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 并且给大家读一读。(生: ‚我喜欢第. . . 段, 朗读……‛) 2. 重点指导海神和精卫的对话, 突出勇敢和愤怒的语气。 师: 本课中有两个角色, 分别是谁? (生答: 海神和精卫) 他们 都说了 什么? 请你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 读给大家听。 五、 总结文本 《精卫填海》 是一篇美丽的神话故事。 精卫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更是一只勇敢的小鸟。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它没有胆怯; 而是选择 勇敢, 选择不畏艰险, 选择坚持下去。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自己的人 生路上选择勇敢, 选择不畏艰险, 选择坚持下去。 就让精卫勇敢坚 定的精神再次感染我们。(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精 卫 传 淹 夺 非 勇 传 勇 教学反思: 《精卫填海》 这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课文围绕精卫及其子 孙日 日 夜夜填海的故事, 让我们感受到精卫及其子孙坚强不屈、 坚韧 不拔的品格, 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54 1. 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 2. 引导学生认识精卫的行为是怎样的行为。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能针对中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 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传统文 化与自然、 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 渗透和整合, 营造了 和谐、 富有童 趣的学习气氛。 如以看动画片引入, 配乐朗读等,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这样一改学古文枯燥无味的现状, 激发了 孩 子们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 让孩子们能自觉地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 陶。 2. 学生对古典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 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 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 即读通课文、 读懂内容、 读出感受。 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 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 去实践。 在合作学 习中, 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 不仅提高了 阅读的兴趣, 还培 养了 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学习内容作了 有益的补充和整合。 比如教学伊始就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名字, 然后看图片 说故事, 期间穿插阅读了《精卫填海》 这首浅显易懂的小诗, 最后让 学生充分驰骋想象的翅膀, 设想精卫为她的填海大业不停奔忙的情形, 结束时又推荐一些神话故事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 这样不仅把课内外 有机地联系起来, 还扩大了 教学资源, 构建了 开放的语文课堂, 使新 课标的精神得以体现。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 意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 赋予教材时代的活力, 想方设法激活学生 的思维, 使他们形成乐于探究, 敢于发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 科学的思维方法, 让他们能思考、 会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出个人见解, 训练他们的口 语表达能力。 254 三、 不足之处 我压制了 学生的一些质疑, 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在今 后教学设计时, 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 自读自悟、 质疑解疑的 时间, 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 这样学生乐学, 教师 轻松。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 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 物产、 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 又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 接着借助注释, 了 解故事内 容。 然后结合重点词句体会精卫的精神品质, 并说一说从中得到的启 示。 最后拓展延伸: 如果换做是你, 你会怎么减少洪水的发生? 和小 组的同学说一说, 看看谁的办法好。 254 14. 《普罗米修斯》 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 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 困苦, 不惜触犯天规, 勇敢地盗取天火, 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 最后得到了 大力的救助的传说。 颂扬了 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 为民造 福, 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全文共有 9 个自然段, 按照事情发展 顺序可分为‚无火‛, ‚取火‛, ‚受罚‛, ‚获救‛ 4 段。 课文的第二 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学习目 标】 1. 会认 7 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火种、 喷射、 火焰、 驱寒取暖、 驱赶、 领袖、 气急败坏、 惩罚、 敬佩、 造福、 违抗、 狠心、 双膝、 啄食、 肝脏‛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抓住有关语句, 揣摩人物的心情,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 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254 在反复阅读中, 抓住相关词、 句、 段揣摩, 感悟人物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外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识字写字, 整体感知课文)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对于火, 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你能说出火的用处吗? (比如: 火 能烧熟食物, 火能驱赶野兽, 火能照亮夜空, 火能带来温暖, 火能烧 开凉水, 火能通报敌情, 火能传递信息, 火能炼造工具, 火能帮助人 们战斗……) 可以说, 火, 是光明的使者; 火, 是文明的象征。 在中国有燧人 氏钻木取火的传说。 在古希腊, 有普罗米修斯把火从天上偷走带给人 间的神话故事。 今天, 我们就来读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板书课题) 在课文中还涉及到了 许多人物和地点,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 示)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用火的作用引入, 激发学生兴趣。 古希腊神话对于 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课件的出示, 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兴 趣, 同时引导自主质疑。 )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 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2. 思考课文写了 一件什么事? (二) 初步交流 1. 指名分段读课文, 相机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段落和词语。 2. 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 齐读, 巩固。 3. 汇报交流: 课文写了 一件什么事? 你还有什么感受? (‚写了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的事‛ 。 ) 254 引导: 他为什么要取火种? 取火种给普罗米修斯带来了 什么? 最 后怎么样了 ? 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简要地讲一讲吗?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引导, 帮助学生把内容讲清楚。 ) 汇报感受可以自由发言, 因为是初读, 感受也许是肤浅的, 但应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4.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想与人交流的问题。 三、 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既训练了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 容的方法, 又为细读感悟打好了 基础。 ) 四、 指导书写 抄写生字。 学生记忆字形, 互相提示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重 点提示: ‚膝‛ 的右下不是水。 ‚焰‛ 的右边笔顺是──撇、 横撇、 撇、 竖、 横、 横折、 横、 横。 (设计意图: 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识字写字能力, 因此, 大胆放手通过学生自己抄写, 互相检查达到目 的, 只对易错的字进行 指导, 提高课堂效率。 )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 揣摩人物内心, 感受人物形象) 一、 检查字词, 导入新课 出示词语, 学生齐读 二、 细读课文, 感悟人物精神 (一) 同学们, 普洛米修斯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神? 再次用心默读 课文, 找出相关的语句, 边读边在旁边做上标注。 (二) 生专注默读 (三)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教师引导 (1) 指名读第一段, 你认为普洛米修斯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神? 你 从哪儿看出来的? 1. 引导: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勇敢‛ , 你从‚决心‛ 看出 254 了 什么? 是什么让他下了 这样的决心?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人间的悲 惨? + 2. 指名读, 齐读相关语句, 体会人们没有火的痛苦。 3. 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过渡: 为了 人类的光明和温暖, 普罗米修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 偷取了 火种。 普洛米修斯为人类偷取火种后又经受了 怎样的磨难? (2) 引导朗读 6、 7 自然段 1. 请同学们继续静心默读课文 6、 7 段, 划出震撼你心灵的句子, 用心读一读。 2. 学生默读勾画, 教师参与学习 3. 学生交流勾画出的普洛米修斯受罚的语句: (出示课件) 普洛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 被死死地锁在高高地悬崖上。 他既不能动弹, 也不能睡觉, 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地痛苦。 4. 引导: 你读这段是怎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5. 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6. 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出示课件) 夏日炎炎, 烈日炙烤, 他 --- ; 寒冬腊月 , 北风呼啸, 他 --- ; 雷电轰鸣, 暴雨抽打, 他 --- ; 漫漫长夜, 铁链紧锁, 他 ……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设计意图: 此环节抓住重点词语的丰富内涵及时补白, 披文入 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人物的处境, 感同身受, 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 训练, 又培养了 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 8. 普罗米修斯仅仅是承受这样的痛苦吗? 学生继续勾画出的普洛 米修斯受罚的语句 (出示课件) 254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 一只凶恶的鹫鹰。 每天站在普洛米修斯的双膝 上, 用它尖利的嘴巴, 啄食他的肝脏。 白天, 他的肝脏被吃光了 , 可 是一到晚上, 肝脏又重新长了 起来。 9. 指名读, 听完之后, 你有什么感觉? 10. (出示课件) 鹫鹰啄食肝脏的惨烈情景 11. 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出来。 引导: 真是痛苦啊! 许多年来, 他一直经受着这样的折磨, 经受 着这样的痛苦, 他后悔了 吗? 动摇了 吗? 屈服了 吗? 你从哪些语句看 出来的?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a.‚普罗米修斯摇摇头, 坚定地回答: ‚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 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 ‛ b. ‚尽管如此, 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 此时, 你觉得普洛米修斯是一位怎样的神?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语句的品悟、 交流、 吸纳、 补充、 完善, 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分的默读, 再通过感知读, 体悟读, 诵读, 示范 读, 对读, 齐读等形式,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 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反复揣摩人物心情, 感悟人物伟 大的精神, 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 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3) 体验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幸福。 1.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 他换来的是什么? 2. (出示课件) 人类有火的欢腾场面 3. 此时的你, 心情怎么样? (4) 引读最后一段, 感受结局。 大力神为什么救普罗米修斯? (设计意图: 此环节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 使 学生思路连贯, 情感线由揪心──感动──震撼──呼唤, 顺情而学, 一气呵成。 ) 254 三、 拓展延伸 1. 普洛米修斯获取了 自由, 他的精神也将永远留在人们心间, 就 让我们用一首小诗、 几句话、 或是一个词语来赞赞他吧, 想一想, 动 笔写下来。 2. 学生交流作品, 教师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 普洛米修斯的形象在学生心目 中已经丰满高大了 , 此时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 有话要说, 动笔写一写能提高学生的语言 文字的运用能力, 而且写的要求考虑到了 所有程度的学生, 一首小诗、 几句话、 哪怕是一个词语, 学生都会有所提高, 有所发展。 ) 3. 教师推荐赞美英雄的诗, 师生诵读 (出示课件) 高山险峻、 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 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这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 你给予我们的, 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 坚强、 博爱、 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设计意图: 师生合作用悲壮声朗诵诗歌, 在积极的语言中进一 步扩充、 丰满、 提升形象, 给学生留下语言, 留下形象, 留下精神, 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积淀美好的人性美, 精神美! ) 四、 课外乐园 我们不能忘记, 故事中除了 英雄普罗米修斯, 还有几个人物, 他 们是宙斯, 火神,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通过故事, 你一定对他们也有 了 个初步的评价。 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如果想进一步了 解 他们, 可以读读其他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3. 积累好词佳句, 抄写能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 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 源于教材, 又超越了 教材, 254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同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 板书设计: 31. 普洛米修斯 善 良 坚 追 勇 敢 持 求 坚定不屈 真 正 …… 理 义 (设计意图: 板书旨在呈现出人物丰满的形象, 但只是预设, 课 堂上依学生的回答而灵活改变添加。 ) 课堂检测 第一课时 1、 给下列词语组词: 焰( ) 袖( ) 脏( ) 押( ) 佩( ) 膝( ) 狠( ) 2、 连线 吩咐 rá oshù 饶恕 gā nzà ng 关押 fē nfu 肝脏 wǎ nhuí 挽回 guā nyā 第二课时 1、 复述课文内容 2、 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 的? 254 资料平台: 附故事: 《大力神的故事》 万神之首宙斯与美丽的神女阿尔克麦涅生有一个儿子, 名叫赫拉 克勒斯。 它引起了 宙斯的另一个妻子──有万神之母之称的赫拉的嫉 妒和报复。 小赫拉克勒斯在赫拉的嫉妒和报复中坚强地长大了 , 而且长得身 材魁伟, 仪表堂堂, 力大无比, 成了 远近闻名的英雄, 赢得了‚大力 神‛的美称。但是, 仁慈的母亲神女阿尔克麦涅对赫拉还是提心吊胆, 惟恐狠心的赫拉再次对她的儿子下毒手。 因为, 美丽的神女阿尔克麦 涅对赫拉在赫拉克勒斯还是婴儿的时候所施的毒手还心有余悸。 事情 是这样的, 在赫拉克勒斯出生不久的一天, 狠心的赫拉趁无人在旁的 时候, 将两条毒蛇偷偷地放进了 正在摇篮里熟睡的赫拉克勒斯身旁, 想神不知鬼不觉地让毒蛇咬死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 赫拉克勒斯从 梦中醒来, 看到毒蛇正向他张开利剑似的牙齿, 带着毒液的舌头就要 伸过来, 吓得大哭了 起来。 同时, 伸出两只小手一下就把毒蛇握在手 里。 当父母赶到时, 毒蛇已经死了 。 赫拉克勒斯长大成人后, 母亲决定让他离开家, 到很远很远的地 方去, 以躲避狠心的赫拉的报复, 顺便也让赫拉克勒斯接受各种艰难 困苦的磨炼。 临行前, 她还要求赫拉克勒斯必须完成 12 件别人无法 做到的大事。 用以锤炼赫拉克勒斯的意志, 增长他的见识。 赫拉克勒斯恋恋不舍地告别了 亲人, 带着亲人的嘱咐, 踏上了 艰 难的征程。 赫拉克勒斯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 心地善良、 正直勇敢, 而且, 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离家后, 他路过高加索山时, 克服各种 意想不到的困难, 凭着他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搭救了 为人类盗火而被 宙斯悬吊在悬崖绝壁的普罗米修斯; 在崇山峻林中, 也与凶猛的狮子 搏斗, 终于捕杀了 残害人类的猛狮, 为民除掉大害。 他的威望和名声 越来越大。 他正直、 勇敢的故事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很快传开了 。 在路过伊利斯城邦时, 他看到国王颁布的榜文, 榜文讲, 谁如能 254 在一天之内将国王的牛棚打扫干净, 就能得到国王牛群的十分之一作 为奖赏。 不知底细的人以为这定是一宗不会亏本的买卖, 其实, 国王 的牛棚由于长年未修而破烂不堪, 里面虽然饲养了 3 000 头牛, 但是 不知何故, 每头牛都骨瘦如柴, 连一头肥壮的牛都很难见着。 而且, 因为长年没有打扫, 牛粪堆积如山, 又臭又脏, 一个人别说用一天时 间, 就是用三天时间也根本不可能清理打扫干净。 更何况, 国王乃一 国之主, 万一谁要真打扫干净了 , 又怎保国王不会出尔反尔。明摆着, 国王就是想让那些傻瓜给他白干活。 赫拉克勒斯打听到这些情况后, 决定戏弄一下这位贪婪的国王。 他撕下榜文, 晋见了 国王, 国王看到这个气宇轩昂、 仪表堂堂的 年轻人, 断定赫拉克勒斯就是贪图厚赏而来。 国王不作多想, 也没有 认真打听这位年轻人的来历。 为了 防止国王赖账, 赫拉克勒斯与国王谈妥后, 找来证人, 写下 契约, 言明双方事后都不得反悔。 其实, ‚大力神‛ 赫拉克勒斯早就有了 打扫牛棚的锦囊妙计。 他 把牛棚的隔板拆掉, 在牛棚旁边挖了 一条沟, 引来河水, 没半天工夫 就把牛棚洗得干干净净。 他重新装上了 隔板, 牛棚焕然一新。 可是国 王赖账了 , 他不仅不履行自己的诺言, 反而一口 咬定他从没说过要给 这么多赏赐。 ‚大力神‛ 一怒之下赶走了 国王。 长期受到国王欺压的 老百姓, 无不拍手称快。 这也是他离家后干的第 12 件别人无法完成 的伟业。 赫拉克勒斯为了 庆祝赶走国王, 也为了 庆祝自己历尽艰难险 阻取得的胜利, 在奥林匹克举行了 运动会。 教学反思: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 普罗米修斯为了 解除人类 没有火种的困苦, 勇 敢地盗取天火, 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 人传说, 颂扬了 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 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 精神。 文章在叙述中留有多处空白, 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 供资源, 是一篇训练语言、 发展思维的好课例。 254 本文的教学重、 难点: 1.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 潜心研读, 品词析句, 揣摩人物内心, 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 献身精神。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揭题激趣。 对于课题, 这次我没有按照平时的质疑课题的方法, 因为课文已经将题目 《普罗米修斯盗火》 改成了 《普罗米修斯》, 但 是孩子们对于希腊神话却比较感兴趣, 我要求大家先读完资料袋, 然 后自己再补充知道的神话故事主角的资料, 再讲课文, 引起了 同学们 的兴趣。 2. 读中生情。《语文新课标》 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 中 高年级应该注重默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试着培 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 这一过程时, 我 首先范读了 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一段, 然后, 我问: ‚你们有没有 发现老师读的语气跟平时有什么不同? 你们也来放低声音去读这一 段, 看看有什么新的感悟吧? ‛ 学生轻声读完之后纷纷举手。 有的学 生说:‚低声读, 这样更能体现普罗米修斯的勇敢机智。‛有的学生说: ‚普罗米修斯很聪明, 做事应该非常小心。‛ 还有的学生说:‚这样读 说明盗火不容易, 体现了 普罗米修斯的小心翼翼。‛ 这样学生就自主 地抓住了 普罗米修斯的机智勇敢的特点, 从而加深了 对人物形象的深 刻体会。 有时老师简单的范读, 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学习普罗米修斯受难这部分时, 有些词语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比如‚死死地‛ , 我让学生感受‚死死地‛地锁是怎样地‚锁‛? ‚死 死地‛ 地锁之后, 他还既不能怎样也不能怎样? 理解‚风吹雨淋‛ 一 词时, 我加入了 对高加索山的描述, 补充了 一段文外的资料‚高加索 山被人们形容为无法到达的地方, 连鸟都不愿意从那里飞过, 那样一 座山上刮起的会是怎样的风, 下起的会是怎样的雨? ‛ 学生们表情变 254 得凝重而痛苦, 似乎在和英雄一起痛苦, 一起承受, 他们想象出那座 山上刮起的是凛冽刺骨的寒风, 下起的雨中可能还有拳头大的冰雹。 用这些词语的理解带给了 句子生命, 让句子变得鲜活, 有画面浮现在 脑海里。 另外, 我抓住一些关键词, 比如‚死死地锁‛,‚既不能……也不 能……‛‚啄食‛ 等等词语能够体会出普罗米修斯遭受的巨大痛苦, 同学们对他产生了 同情, 对宙斯的手段认为很残忍, 达到了 预设的效 果。 3. 拓展延伸 : 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 拓展训练。 (1) 用雪莱的诗歌《普罗米修斯赞歌》 中精选的诗句, 在最能体 现火的意义和普罗米修斯坚定意志的地方留上空白让学生填补, 这是 对学生课文学习的一个检测与反馈。 然后再朗读诗歌。 (2) 用今天的奥运火炬的取火和传递来让学生明白, 我们的奥运 圣火的传递就是为了 纪念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 (3) 结合我们的学期训练重点, 让学生写学习 后的‚心得笔记‛。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1. 在我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品词析句子并加 强朗读上面,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自学体会朗读, 老师指导 重点段的词语, 教会学生‚融入文章中读, 抓重点词语想‛ 这个学习 方法; 接着请同学朗读, 然后给出朗读的指导, 请同学来读, 效果较 好。 2. 课堂的板块很清楚, 思路很清晰, 目 标很明确。 课堂的一切教 学都是围绕着教学目 标进行的。 文章的主线抓得很准确‚普罗米修斯 的英雄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 ‛ 的设计既使学生理解文章清晰明了 , 又使长文短教达到了 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方法既可应用这一篇文章, 又可以带出多篇类似的文章, 又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 这就是语文 254 教学应该达到的目 的。 三、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中, 我放手的力度还不够, 看得出来我是教学课堂中的 主导, 学生都被我的思维牵引着在行走。 比如, 让学生体会到了 普罗 米修斯所受的惩罚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 己去找找普罗米修斯面对这 样的惩罚是什么样的态度。 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己就导向了 坚强不屈这 方面去了 。 2. 我的课堂教学目 标明确, 可是学了 这篇文章以后, 作为小学高 段的学生应该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我们学习普罗米修斯到底是要 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什么重要的 意义, 这方面我的导向不明确。 3. 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 我让学生去体会了 很多的重点词句, 可 是没有看准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写作的方法、 怎么样利用准确的动词使 文章表现得更加生动。 254 254 15. 《女娲补天》 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 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 古诗文都是生动有趣, 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学习本组课 文, 主要是为了 感受古人的丰富想象力和进行讲故事训练。《女娲补 天》 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之一。 它和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 根据单元教学主题和课文特点, 结合三年 级学生实际, 我觉得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时, 要让学生受到我国 传统文化的熏陶, 感受女娲为了 造福人类, 不辞辛劳, 不怕危险, 勇 敢善良的美好品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 标】 1、 会认 5 个生字, 会写 13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轰隆隆、 塌下、 露出、 燃烧、 熊熊大火、 围困、 挣扎、 熄灭、 喷火、 缺少、 冶炼、 液 体、 金光四射、 云霞‛ 等词语。 2、 复述故事, 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 学习女娲为了 拯救人类不怕危险、 不怕困难、 甘于奉献的精 神。 【教学重点】 了 解女娲为拯救人类, 怎样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 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是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 标】 1、 会写燃、 熄、 炼 3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露出、 燃烧、 挣扎、 熄灭、 冶炼‛ 等 9 个词语 2、 理解女娲补天的原因, 能按一定的线索复述故事部分内容 254 3、 了 解叠词的作用, 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 看图激趣、 导入新课 1、 亲爱的同学们, 还记得他么? (出示盘古图片) 他就是盘古。 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形容他么? (顶天立地、 力大无穷) 是呀, 他在中 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能够开天辟地, 有着非常神奇的本领, 是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 解神话传说的特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丰富的想象力, 是本文教学的目 标之一。 于是, 在导入时, 我出示 了 上学期学过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中的人物盘古, 让学生回忆 人物的特点, 简短的谈话, 唤起了 学生对神话特点的认识, 很顺利地 进入了 下一环节。) 2、 她, 大家认识么? (出示女娲图片) 女娲。 今天, 老师就来 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和她有关的神话故事, 这个故事叫做——师板 书: 女娲补天。 谁来读一读。 请你!(女娲补天) 正确。 你来!(女 娲补天) 响亮。 一起读一遍。(生齐读) 3、 读了 课题, 你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 a、 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b、 女娲怎样补天? c、 女娲是谁? 二、 初读感知、 把握文脉 1、 孩子们, 读书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现在我们就先来读读课 文吧! (出示: ①读准字音, 难读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②把句子读通顺) 2、 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 (第一行) 塌下 熊熊大火 缺少 请个同学读读看 出示词语: (第二行 ) 轰隆隆 露出 挣扎 254 谁来读读这几个词? 指名读。 预设: ① ‚隆‛ 这个字本来读第二声, 在这个词语里变调为第 一声, 例如有‚绿油油‛、‚沉甸甸‛ ②‚露‛ 是个多音字, 还能读作——lò u, 组词‚露马脚‛、‚露 馅‛ ③‚挣‛ 也是多音字, 还能读作 zhâ ng, 组词‚挣钱‛、‚挣脱‛ 全班齐读。 出示词语(第三行) 冶炼 燃烧 熄灭 A、 谁来读读? 指名读。 B、 同学们观察变色的字, 你发现了 什么? (预设: 1‚火‛ 字旁 2 形声字) C、 我们来写写这几个字吧!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 这些字在 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 1‚火‛ 捺变成点 1‚火‛ 写窄些, 右 边写宽些) D、 把手伸出来, 和老师一起写第一个字‚炼‛。 ‚火‛ 稍微窄 点, 尤其要注意右边的写法, 笔顺是横、 撇折、 横折钩、 点、 点。 E、 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 把这个字写三遍。 F、‚燃‛、‚熄‛ 这两个字写的时候也要注意, 左窄右宽, 同学们 在写字本上再各写一遍。 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姿势, 三个一要做 到。 然后和同桌互评。 写得好的为同学画颗五角星表扬他, 还不规范 的帮他指出来, 请他再写一遍。 3、 同学们写得很认真, 咱们一起来把这几个词读一读。 全班齐 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 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这 些字的结构和规律, 加深理解, 教师进一步地指导, 反复训练, 并及 时少量书写, 利于学生积累运用, 让生字的读与写相得益彰。) 4、 同学们这几个词都理解意思了 么? 预设: 冶炼 254 冶炼: a 用培烧、 熔炼、 电解、 化学等方法从矿石或其它原料中 取得所需要的金属。 b 结合课文说说冶炼成什么? 很稠的液体。 5、 默读课文, 借助课题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 一个什么故事? 指名生回答, 预设: 女娲补天。(原来借助课题概括文章的主要 内容是个这么好的方法。) 三、 品读第一段, 探究‚为什么‛ (一) 女娲补天的原因 1、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女娲为什么要 补天? 2、 找找看课文中写女娲为什么补天的是哪些自然段。(第一自然 段) 3、 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 用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女娲补天的 原因。 生勾画, 指名汇报 4、 师范读出示: 不知过了 多少年, 一天夜里, 女娲突然被一阵 ‚轰隆隆‛ 的巨大响声震醒了 , 她急忙起床, 跑到外面一看, 天哪, 太可怕了 !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 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 裂了 , 出现了 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 田野里到处是洪 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 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5、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生看大屏幕, 齐读。 (二) 想象画面, 感受可怕 1、 读完这段话, 想想你仿佛看到了 怎样的景象? 来谈谈你的感 受。 同桌间可相互交流。 2、 交流反馈: 预设: a、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 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 被震裂了 , 出现了 一道道深沟。 我们脚下如此坚实的大地怎么都会被 震裂了 ? 天上塌下的那块太大了 、 太重了 。 所以文中不用掉下、 落下 而要用----生接说塌下, 不但地被震裂了 , 还出现了 一道道深沟, 这 254 天塌地裂的景象真——可怕!(天塌地裂) 男生读。 b、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 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 困在山顶上, 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人们在挣扎, 在惨叫, 大火烧到身 上, 火辣辣地疼, 洪水淹到了 脖子, 透不过气来了 ! 这水深火热的处 境——可怕!(水深火热) 女生读。 3、 同学们发现了 么, 在描写天塌的情景时, 文章用了 这些词语 (词语变红: 轰隆隆、 黑黑的、 一道道、 熊熊大火) 发现这些词的特 点了 么? 这类词叫做叠词。 4、(出示去掉叠词的句子), 去掉这些词语, 大家再读读看什么 感觉。 叠词的使用更能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 5、 洪水中, 火海里, 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啊! 来, 咱 们一起把可怕的场景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 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 面。 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情景的可怕, 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幻 化出一幅幅画面, 在读中感悟的同时, 训练思维。 学生在转换语言的 过程中, 把神话故事真正读进自己的心灵。) (三) 复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同学们, 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女娲补天的原 因吗? 如果能把这些词语都用上, 就更了 不起了 。 课件出示文中的词 1、 真好, 能用自己的话把女娲补天的原因说清楚。 2、 你把女娲补天的原因说 具体了 2、 真不错, 用上了 老师给的这些词, 把这个部分说得更生动 了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课文内容复述, 利用评 价语指导学生复述时要用自己的话, 具体生动地把故事讲出来。) 四、 总结 本节课, 我们解决了 上课时提的第一个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接下来两个问题的答案, 女娲究竟是怎么补天的 254 呢? 女娲到底是谁呢? 语文书中找不到答案的, 同学们可以查找课外 资料。 (设计意图: 学生对课堂的所学进行了 及时的回顾和整理, 加深 了 记忆, 而且将课堂的情感延伸到了 课外,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体现了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 溶于课堂, 用于 实践的学科特点。) 五、 作业 1、 抄写词语和印象深刻的句子 2、 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 标】 1、 指导书写其余 10 个生字,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 2、 了 解女娲为拯救人类, 怎样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把 天补好的过程 3、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 深厚博大 【教学过程】 一、 听写词语, 复习巩固, 指导书写生字词 二、 探究‚怎样补天‛ 1、 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词语归纳出补天救人的过程。 2、 出示提示, 引导学生简单复述补天救人的过程。 三、‚补天后的情形‛ 交流归纳。 四、 合作学习, 深入理解女娲身上的精神品质。 1、 出示问题: 女娲给你留下了 什么印象?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找到相关句子进行说明, 然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2、 全班交流。 (1) 女娲善良的特点。 254 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 如‚女娲难过极了 ……好救出挣扎在洪 水中的人们。‛ 然后, 找出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并指导朗读, 评价。 (2 ) 女娲勇敢的特点。 如‚可是, 天上的大窟窿……把天补上。‛, ‚女娲把它……立刻 被补好了 。‛ 指导朗读。 (3 ) 女娲不怕困难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 并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关键的词。 体会后指导 朗读和进 行评价。 ‚她跑到山上……泉水中找到了 。‛, ‚五彩石找齐了 ……很稠的 液体。‛ (4 ) 女娲的力量神奇。 女娲能请雨神, 能造船救人, 能炼石补天等。 五、朗读最后一段, 把女娲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转化为对她的赞叹。 1、 那天边的五彩云霞是女娲冒着生命危险, 不怕艰辛换来的, 所以显得格外美, 那么你认为该怎样读好最后一段? 2、 齐读。 六、 复述故事, 积累语言 出示: 复述的要求 1、 要读熟课文, 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 2、 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不能背诵原文, 要把课文内容尽 可能详细地讲出来。 3、 复述时, 话要说得清楚、 明白。 学生练习复述, 小组内复述, 全班交流。 七、 课外拓展 1、 女娲是谁? 利用查找到的资料一起交流 2、 讲讲课外还阅读了 哪些神话故事 254 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 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 拯 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 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 女娲勇 敢、 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 甘于奉献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了 解女娲为拯救人类, 怎样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如何把天补好的过程; 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精神和感受神 话故事的神奇。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以读为本, 边读边悟 ‚书是读懂的, 而不是教师讲懂的。‛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也道 出了 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在这节课上, 我围绕‚正确——流利——有 感情‛ 这三个目 标指导朗读训练。 课前预习要求读正确, 检查预习情 况时要求流利地读, 通过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朗读情况, 读后引导进行评议, 通过欣赏同学的朗读, 让同学们体验到读书的快 乐。研读课文时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轻重缓急。 在指导中, 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 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提高朗读效果, 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 标。 除了 对学生读课文除了 每次都有要求外, 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集体 读, 个别读; 大声读、 默读……等等, 不同形式的读发挥不同的功能。 为了 更深入、 准确地体验情感, 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 通 过细心揣摩, 入情入境地朗读, 使学生获得体验、 升华情感。 2. 挖掘课文的空白点,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 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 解的, 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 确实需要利用想 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 将文本再创造, 以充实内容, 使人物形象饱满,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 补 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 什么, 听到了 什么。 学生说得较好。 254 有的说: ‚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 房屋倒塌, 人也被冲走。‛ 有的说: ‚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 在这些补白想象中, 进 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 同时也训练了 学生的想象力, 积累并运用了 语言。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师生合作, 激发想象, 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第一节时, 我采用了 引读、 师生分句读、 小组 赛读, 为学生营造了 轻松、 愉悦的朗读氛围。 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 想 象, 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三、 不足之处 课堂上驾驭能力不强、 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灵活、 教师的评价语 很不到位。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出示女娲图片, 通过图片, 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是神话, 并激发学习兴趣。 接着整 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然后找出女娲 怎样补天的相关语句。 通过感情朗读, 找出表现女娲补天的艰难的词 语, 体会女娲补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学习女娲为了 拯救人类不怕危 险、 不怕困难、 甘于奉献的精神。 最后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 妈听。 254 16. 《麻雀》 教材分析: 《麻雀》 出自 19 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 以 新颖的构思精炼, 优美的语言文字, 叙述了 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 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 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事故, 塑造出老麻雀在危 机关头, 挺身而出, 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 赞扬了 母爱的无 私伟大。 教学目 标: 1、 会认 8 个生字, 会认 10 个生字, 掌握所学新词。 2、 了 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写的。 3、 读懂课文内容, 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 人故事中, 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深入理解课 文内容。 教学重点: 254 抓住课文第四、 五自然段中的关键词,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 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 量‛ 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第四、 五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 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 导和谐发展教学法。 教学准备: 1、 配乐。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 由弱到强, 再到弱 ) 2、 贴画: 猎狗、 老麻雀、 小麻雀、 梧桐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诱导入课 师: 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 很普通的鸟。 它没有漂 亮的外衣, 没有动听的歌喉, 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 然而, 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 有着一种令人敬佩、 令人感动的精神, 却 很少有人发现。 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却发现了 它, 他笔下的那只麻雀 它不仅战胜了 庞大的猎狗, 更是深深地打动了 无数读者的心。 今天,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屠格涅夫回到故事发生的地方。 (板书课题) 二、 诱导试学 1、 听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思考: 课文有几个角色,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贴图: 猎狗 、 小麻雀、 老麻雀、 梧桐树 2、 出示试学要求: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扫清障碍。 (2) 划出生字词, 查工具书理解生词。 检测自学情况: 254 (1) 指读生字, 并说说读字音时有哪些需要注意 嗅、 撼、 奈、 绒、 躯、 拯、 幼、 浑、 哑、 搏、 庞、 愣 (2) 注意订正以下字的读音:(教师出示两种读音, 学生进行选 择) 桦 huà ( √ ) 拯 chě ng ( ) huá ( ) zhě ng ( √ ) (3) 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词义: 摇撼、 扎煞、 绝望、 拯救、 庞 大、 安然、 无可奈何等。 学生试学: (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 一件什么事? 有几个角色?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 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请同学 们根据课后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学生分段。 反馈分段情况: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 : ‚我‛ 走在林阴路上, 猎狗跑在‚我‛ 的前面。 第二段(第 2-6 自然段) : 猎狗想吃小麻雀, 老麻雀奋不顾身拯 救小麻雀。 第三段(第 7 自然段) : ‚我‛ 唤回猎狗走开了 。 三、 指导写生字 拯: 右边是丞, 丞字的第五笔是‚捺‛, 不是‚点‛; 另外还要注 意最后一笔‚横‛ 不要丢掉。 庞: :‚广字头‛ 下面是‚龙‛ 字, 切记不要丢掉撇, 写成‚尤‛。 四、 布置作业 1、 练习熟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254 一、 复习导入: 师: 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老麻雀、 小麻雀、 猎 狗与猎人之间发生了 一件动人的事。 谁来简单地说说发生了 一件什么 事? 二、 引导探学 (一) 第一、 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 二自然段。 理解词语‚野物‛。 (二) 第三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填空题: 这是一只 的小麻 雀。 2、 交流: 预设: 呆呆的、 弱小的、 刚出生不久的…… 理解‚无可奈何‛ 。 从哪可以看出刚出生不久? (它嘴角嫩黄, 头上长着绒毛。 ) 3、 指导朗读。 读出小麻雀的无可奈何的感觉。 (三) 第四自然段 1、 师: 就是这样一只刚出生不久的、 弱小的小麻雀, 猎狗慢慢 地走近它, 嗅了 嗅, 张开大嘴, 露出锋利的牙齿。 这时, 突然发生了 什么事? 请一位同学接着读。 2、 以重点词为切入点: (1) 抓住‚像一块石头似的‛ , 体会老麻雀急切救自己幼儿的 心情。 指导读出这种感觉。 (2) 理解‚扎煞‛ (羽毛散乱地竖起) , 结合插图上老麻雀的 样子理解。 老麻雀竖起羽毛, 好像在对猎狗说什么? (3) 理解‚绝望‛ (毫无希望) , 老麻雀为什么绝望的尖叫? (老麻雀的力量太小, 它已经做好了 牺牲的准备。 ) (四) 第五自然段: 254 1、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划出老麻雀表现的句子, 思考老麻雀在 想什么? 2、 看插图, 图上有三个角色: 猎狗、 老麻雀、 小麻雀, 你想对 图中的谁说什么? 3、 老麻雀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一种强大 的力量使它飞了 下来。 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爱的力量。 ) 4、 指导读出爱的情感, 老麻雀的勇敢、 无畏。 三、 开导活学 1、课文写得生动吗? 所以我们要有感情地来朗读。(自由朗读); 2、 现在老师要请一位有信心读好的同学来示范读, 配乐朗读。 3、 学完课文, 你觉得最受感动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 (作者要赞颂正是这种高尚又伟大的母爱) 4、 教师总结: 同学们,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 拯救了 小麻雀; 正 是这种强大的爱, 吓住了 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 感动了 ‚我‛ 。 这种爱就是世是最伟大的母爱。 作者屠格涅夫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 当他看到这一幕, 同样为之感动。 《麻雀》 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 人笔记》 , 在原文的结尾, 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 是的, 请 不要见笑。 对那只小小的、 英勇的鸟儿, 对它的爱的激情, 我是怀着 虔敬之情的。 我想, 爱比死, 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 只有爱, 才维系着生命, 并使它充满活力。 ‛ 同学们, 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 有母爱。 5、 教师联系本人实际, 讲述自己诀别亲爱的母亲那悲痛而凄惨 的一刻。 6、 同学们, 我相信今天, 你们对母爱一定有新的体会。 此刻, 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 写好后站起来大 声读出来。 7、 反馈。 8、 小结: 心中有爱真好! 254 四、 作业 1、 课下读一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 2、 以‚母爱‛ 为题, 写一篇感想。 板书设计: 16、 麻 雀 小麻雀: 呆呆地 无可奈何 ——弱小、 无助 老麻雀: 石头似的 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绝望 ——勇敢 猎 狗: 锋利的牙齿 庞大 ——凶猛 教学反思: 《麻雀》 出自 19 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 他 以新颖的构思, 精练、 优美的语言文字, 叙述了 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 狗面前, 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 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文中 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 动作的具体描写, 真实地表达了 自己的思 想感情; 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 猎狗的凶暴,‚我‛ 的同情怜爱的 形象, 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 挺身而出, 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 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 ‚亲子‛‚母爱‛ 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 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所支配的精神。 2. 体会第 4、 5 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 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引导学生‚从读悟写、 读写结合‛。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 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关于‚了 解 文章叙述的顺序‛这个专题主要是了 解写景文章是怎样按顺序描写变 化的景物的。 在此基础上学习叙述性文章常见的表达顺序——按事情 的发展顺序叙述。 254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 不仅要学生了 解叙述的顺序, 还让学生按照 课后题第二题的要求: 根据所给的段意实际划分一下每部分的内容。 这样做, 不是把‚分段‛ 作为目 的, 而是把它作为训练手段, 使学生 清楚地了 解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和表达方式。 通过‚从读悟写, 读写结合‛ 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书面 表达能力。 学生在回答‚课文写了 几个主要角色?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两个问题后, 再来概括‚课文主要写了 一件什么事? ‛ 自然是水到渠 成了 。 2. 鼓励学生‚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 我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从‚画出描写小麻雀的句子, 说说你体会到了 什么? ‛ 入手, 鼓励学 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 学生从‚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体会 到了 小麻雀的稚嫩幼小, 从‚呆呆地‛‚无可奈何‛ 拍打着小翅膀, 体会到了 小麻雀的可怜无助。 3. 巧借学生的失误, 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上, 当一个学生说: ‚我认为小麻雀很调皮, 因为它不在巢 里好好待着‛ 时, 我并不急于表态, 而是让其他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 法, 并说出理由。 通过回答很自然地引出‚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 桐树‛ 这一环境描写, 从而为后面的它‚从巢里掉下来的‛ 推断提供 依据, 加深了 课文内容的理解。 4. 领悟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提高写作能力。 在学生熟读、 有感情地郎读描写小麻雀的句子后, 让学生回答‚作 者是哪几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从动作、 神态、 外形三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 感悟写法, 进行仿写练习, 说说小狗向主人要吃的时的动作、 神态、 外形, 进一步体会应用, 达 到‚读写结合‛ 的目 的。 二、 成功之处 254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整节课, 教师适时的 引导、 恰当的点拨, 充分发挥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自主探究、 感 悟理解, 突出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平等、 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 课 堂的民主和谐, 学生学得快乐, 教师教得轻松。 三、 不足之处 仿写一处, 学生说得不够理想。 如果我提供一些图片效果可能会 好些。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通过初读课文, 饱含情感, 结合自己对老麻雀的认识, 完成填空(任选一题): ⑪() 的老麻雀⑫老麻雀,()(答案: 勇敢、 令人尊敬; 你真棒, 我爱你……) 接着精读(4 — 5 自然段, 体会情感: 带着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 伴着音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4 — 5 ) 段, 并画出最使你感 动的句子。 然后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 进一步学习、 掌握具体记叙 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最后课堂表演:《我来当小记者》, 由学 生扮演小记者、 猎狗、 老麻雀、 小麻雀、 作者; 小作者即兴组织语言, 采访猎狗、 老麻雀、 小麻雀、 作者。 254 17《爬天都峰》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 在假日里, ‚我‛ 和爸爸去爬天都峰, 路遇一位素不 相识的老爷爷, ‚我们‛ 互相鼓励, 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 终于爬上 了 天都峰的事情。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 在困难面前, 要有战胜困难的勇 气和信心, 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要 善于学习, 互相鼓励, 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 内涵丰富, 细细咀嚼, 耐人寻味。 所以在本节学习中, 我将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引导学生 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 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目 标】 1. 认识‚陡、 链‛ 等 6 个生字。 会写‚爬、 峰‛ 等 11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 似乎、 忽然‛ 等 12 个词语。 2. 了 解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我‛ 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 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4.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 量, 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 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难点】 254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弄清‚我‛ 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 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 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准备】 1. 生字卡片。 2. 教学挂图。 3. 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 VCD、 图片、 文字介绍等。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 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初读课文, 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景, 揭题导入 1. 初步了 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 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 并作介绍。 说说‚鲫鱼背‛ 名称的来历。 2. 导语激情, 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 如此的险, 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 的山岩上, 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能够登上山顶的人, 真可称得上是 ‚勇士‛ 了 ! 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 勇攀高峰, 一定觉得大有收获。 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 吧。(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二、 自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 自由朗读、 圈点生字, 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把课文读通顺。 254 2. 自学生字, 读准字音, 想办法记住字形。 3.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 互相认读、 正音。 5. 全班开火车赛读, 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 巧记字形的方法。 7.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 领读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 了 解大意 边读边想, 简要回答课文写了 一件什么事。(暑假里, 爸爸带我 去爬天都峰, ‚我‛ 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 一起登上天 都峰。) 四、 识记字形, 指导书写 1. 认读要求写的 11 个字, 并分别组词。 2. 与熟字比较, 识记字形 峰──蜂: ‚蜜蜂‛ 是昆虫, 所以‚蜂‛ 是‚虫字旁‛; ‚峰‛ 指 的是山的尖顶, 跟‚山‛ 有关, 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 辨: 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 关键要看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 要用眼睛看, 自然要加上‚眉毛和 眼睛‛; ‚辫‛ 和发丝有关, 中间是条‚丝‛。 2、 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五、 作业超市 1. 抄写生字词。 2. 感情朗读课文。 3. 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 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我‛ 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 坚 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254 3. 在理解、 讨论的基础上懂得: 在人与人相处中, 要相互学习, 相互鼓励, 共同进步, 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引入 1. 生朗读课文。 2. 师引导: 作者写爬天都峰, 为什么要用‚爬‛ 而不用‚登‛ 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 因为天都峰高而陡, 用‚爬‛ 更能准确反映 出登山的费力、 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 读第 2 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 把文中的话 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 教师评议,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 拔、 高不可攀、 令人生畏。 二、 深入议读, 领悟课文 1. 默读课文, 圈点思考。 在爬山之前, 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我‛ 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 圈点勾画, 想想从哪些词语、 句子中看出‚我‛ 有害怕畏 惧的心理。 2. 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 ‛、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以及语气词‚啊‛‚哩‛ 等, 读中体会‚我‛ 缺乏自信、 畏惧退缩的 心理。 3. 自由读文。 结果‚我‛ 爬上峰顶了 吗? 4. 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 作者看到了 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他们 是怎样爬的? 他们爬上去了 吗? 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5. 读读议议, 释疑。 254 (1)‚我‛ 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A. 讨论句意: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 字, 经过讨论, 让学生体会到: 天都峰这么高, 又这么陡, 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 怎么也来爬呀, 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 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 说 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 勇于攀登的精神。 B. 指导朗读: 讨论句意后, 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 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C. 出示第 4 段重点句,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 从中感受到‚我‛ 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 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A. 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第 6、 7 自然段, 画出 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B.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 等词语, 既突出了 爬天都峰的艰难, 又表现了 他们不怕困难 的勇气。 C. 引读第 7 段, 从‚终于‛ 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以及上山后的 喜悦, 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 老爷爷也是受到‚我‛ 的勇气鼓励爬 上峰顶的。 D、 指导朗读。 (3)‚我‛ 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 ‚我‛ 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 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 一词。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 决心, 有勇气, 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 分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 教师范读这段对话。 范读时可辅以动作、 姿势, 增强感染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过程中, 可以同桌 两人为一组, 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 加深理解, 体会思想感 情。 254 四、 总结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 读爸爸的话, 讨论: ‚汲取‛ 是什么意思, ‚我‛ 和老爷爷是 怎样互相‚汲取‛ 力量的? 2. 你从‚爸爸‛ 所说的话中懂得了 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 表自己的看法。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五、 提示综合性学习 最近你们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下来了 吗? 记了 哪一些, 和同学交 流交流, 要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 还要注意及时地整理自己记录的材 料。 六、 作业超市 1、 抄写课文第 2 自然段。 2、 继续完成综合性学习。 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1. 开课前先简介黄山天都峰, 再配以图片, 使学生对天都峰有初步的 了 解,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 天都峰险峻笔陡, 爬上去非常艰难。 还 可以与学生知道的山或爬山经历进行对比, 突出爬天都峰的艰难, 为 下文埋下伏笔。 2. 课文中有些生字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因此对于字词 的教学教师还应该比较注重。 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 教师要结合课文 点题 假日“我” 和爸爸去爬天都峰 (1) 峰的高与陡 让人发颤 爬峰之前 充满自信 (2-5) 与爷爷对话 下定决心 互相鼓励 奋 力 向 峰 顶 爬 去 战胜困难 254 一会儿攀着铁链 登山艰难 爬上天都峰 一会儿手脚并用 (6-7) 终于爬到了峰顶 爬 天 都 峰 的讲读进行教学, 这样既降低了 学习的难度, 又提高了 效率。 比如‚笔 陡‛ 这个词语结合版画进行理解, ‚发颤‛ 结合语境通过换词进行理 解, ‚攀‛ 字根据字形来理解等。 3. 挖补课文中的空白。《爬天都峰》 中的‚我‛ 和老爷爷在问对 方‚也来爬天都峰‛ 时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空白点, 教师可以设计‚小 朋友和老爷爷在问对方的时候, 他们的心里又各自在想些什么‛ 这样 的问题。 学生在思考、 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思维得到了 较好的发散。 18. 《牛和鹅》 教材分析: 根据故事情节性强, 场面描写具体生动, 道理蕴涵耐人寻味的特 点, 教学设计时主要体现了‚读、 悟‛ 结合的理念, 如: 自读、 练读、 齐读、 学生赛读、 分角色读, 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快速浏览理清 文章脉络, 默读勾画出‚我‛ 怕鹅, 鹅不怕‚我‛ 的语句。 层层推进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样在读通、 读懂的过程中自然丰富了 学生的语 言积累, 并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促进学生 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 的: 1、 掌握 5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屁股、 破碗、 池塘、 惹怒、 掐 住、 无缘无故、 胳臂‛ 等词语。 2、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 了 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要尊重事实, 不 254 要被固有思想左右; ‛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3、 抓住有关语句, 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 难点: 1、 反复读课文, 了 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育学生学会从不同角 度出发看待事物, 处理问题。 2、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 导入法 探究法 交流法 教具: : 有关牛、 鹅追认的录像短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提纲 : 1、 激趣导入, 走进文本 2、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3、 深入文本, 研读品悟 4、 深化主旨,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走进文本 1、(课件出示图片) 同学们, 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 你看这是 什么? (牛和鹅) 是的, 在你的印象中, 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 课件出示: 牛的眼睛看人, 觉得人比牛大, 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 觉得人比鹅小, 所以鹅不怕人。 请你读读这句话, 你 相信这句话吗? 3、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 看看你会得到什么 启发。 板题, 齐读课题。 二、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1、 请你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把课文读通顺。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适时教读: 课件出示词语: 屁股、 破碗、 池塘、 惹怒、 掐住、 无缘无故、 胳 臂、 吁哩哩哩、 吭吭、 啪嗒啪嗒、 啪啪啪、 254 ①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3、 小组读课文。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除了 牛和鹅外, 还写 到了 人物是谁? ( 我和金奎叔)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人对牛和鹅 的……(态度)。 三、 深入文本, 研读品悟 课文中我和金奎叔对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鹅对金奎叔和我的 态度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同学们潜心默读课文 4-11 自然段, 找出相 关的语句。 在书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一) 抓住‚我‛ 与 ‚鹅‛ 的不同态度 1、 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品读课文后, 一定有了 自己的感受。 在那 难忘的经历中, 我对鹅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怕鹅) 你从哪里感受到 的? A. 我怕鹅: 1、 可是当我们看到鹅, 那就完全两样了 : 总是远远地站到安全 的地方才敢看它。 要是在路上碰到鹅, 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 我害怕的心理? 抓住‚远远的‛、‚绕个大圈子‛ 体会我生怕碰到鹅。 2、 我们马上就不响了 , 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我的心里很害 怕, 怕它们看见了 会追过来。 抓住‚马上就不响了 ‛‚贴着‛‚悄悄地‛‚很害怕‛‚怕‛ 等 词语体会, 我们怕被鹅发现的心理。 3、 不知谁大喊了 一声, 大家就急急逃跑。 这使鹅追得更快了 。 我吓得腿也软了 , 更跑不快。 抓住‚急急逃跑‛‚吓得腿也软了 ‛ 等词语体会我被鹅追赶时 惊慌失措的样子。 4、 在忙乱中, 我的书包掉了 , 鞋子也弄脱了 。 我想, 它一定要 254 把我咬死了 , 我就又哭又叫: ‚鹅要吃我了 ! 鹅要咬死我了 !‛ A、 抓 住‚掉‛‚脱‛ 体会我的狼狈; B、 通过我的想法和我的哭叫, 尤其是 两个感叹号来感受我被鹅拉住后那种极度恐惧的心理。 5、 小结: 在鹅前面你看到了 一个怎样的我? 用一、 两个词来形 容我的丑态。(极度恐惧、 胆小如鼠、 狼狈不堪、 惊慌失措……) 6、 过渡: 那么鹅到底对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令我害怕呢? B. 鹅不怕我 1. 鹅听见了 , 就竖起头来, 侧着眼睛看了 看, 竟爬到岸上, 一摇 一摆地、 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 还伸长脖子, ‚吭吭‛ 地叫着, 扑打 着大翅膀, 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此时, 你眼前出现了 一些怎样的鹅?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表示鹅动作、 神态、 声音的词语, 通过朗读来体会 ‚鹅‛ 的神气活现, 目 中无人。 2. 这时, 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 地跑了 过来, ‚吭, 吭‛ 地赶上了 我,‚吭, 吭‛ 地张开嘴, 一口 就咬住了 我当胸的衣襟, 拉住我不放。 3. 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 这只老雄鹅, 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 来啄我, 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 我几乎被它拖倒了 ——因为当时我 还很小, 只不过和它一样高呢! 况且还有别的几只鹅在后面‚吭吭‛ 大叫着助威。 引导学生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抓住‚追、 赶、 张、 咬、 拉、 拖、 啄、 扑打‛ 等动词及‚吭吭、 啪嗒啪嗒‛ 两个拟声词来体会 鹅的嚣张气焰。 你看到了 一只怎样的鹅, 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它。(目 中无人、 傲 慢、 嚣张) C. 一找原因 过渡: 在我们看来, 鹅并不大, 但为什么胆子这么大, 我们又 这样惧怕他呢? 254 1、 师引: 原来大家都说……媒体出示第 1、 2 自然段: 大家都说: 牛的眼睛看人, 觉得人比牛大, 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 的眼睛看人, 觉得人比鹅小, 所以鹅不怕人。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2、 从这两段话中, 你读出了 什么? 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们对 这句话的确信吗? (深信不疑……) 3、 我为什么会‚深信不疑‛(因为大家都说, 我们都很相信) (二) 抓住‚金奎叔‛ 与 ‚鹅‛ 的不同态度 过渡: 但有一个人却不相信大家说的话, 他就是——金奎叔。 让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 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呢? 面对金奎叔, 鹅 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 金奎叔不怕鹅 1、 他飞快地走过来, 一把握住了 鹅的长脖子。 2、 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 他轻轻地把鹅提了 起来。 引导学生抓住金奎叔的动作与前文我的害怕进行比较, 来体会在 金奎叔的眼里, 鹅就是一种小动物, 根本不需要害怕。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金奎叔对待鹅的态度吗? . B. 鹅怕金奎叔 过渡: 面对金奎叔, 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媒体出示: 老雄鹅害怕了 , 好不容易挣脱束缚, 张开翅膀, 连飞带跳‚‘啪 啪啪‛ 地落到了 池中。 这一下, 别的也怕了 , 纷纷张开翅膀, 跳到池 里, 逃命了 。 这时, 你看到一只怎样的鹅? (落荒而逃……) 鹅在‚我‛ 和金奎叔前面完全不同的形象, 是为什么? 对鹅眼看 人小, 这种做法金奎叔是怎样的看的? (引出金奎叔的话) C、 二找原因, 进行对比: 过渡: 为什么金奎叔不怕鹅呢? 254 1、 媒体先出示: 金奎叔说: ‚让它这样看好了 ! 可是, 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 那咱们可不答应, 就得掐住它的脖子, 把它扔到池里去。 记着, 下次 可别再怕它们了 。‛ (1) 读这一句话, 你读出了 金奎叔怎样的态度? 金奎叔为什么 不在乎鹅怎么看人的? 再出示: 大家都说: 牛的眼睛看人, 觉得人比牛大, 所以牛是怕 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 觉得人比鹅小, 所以鹅不怕人。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2、 认真读读这两段话, 想想金奎叔说的话和大家说的话有什么 不同? 从这不同话语中你体会到了 什么? 预设 1: 我之所以怕鹅, 是因为我很相信大家的话, 没有自己去 思考 2、 金奎叔不相信大家的话, 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3、 小结: 我们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们要从事实出发, 正 确地看待问题。 过渡: 所以说, 鹅有什么可怕的!(引读)‚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 它小, 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三)‚我‛ 态度的转变: 1、 出示第 12 自然段 红色显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2、 再读读这句话, 这就是作者听了 金奎叔的话以后, 悟出的道 理。 那么他仅仅是对鹅的态度转变了 吗? (不, 对牛的态度也变了 。) 3、 如果把这一句话放牛身上: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可我 实在比它弱呀! 4、 小结: 听了 金奎叔的话, 我对于牛和鹅的态度有了 转变, 是 因为我明白了 不要站在牛和鹅的角度去看待人, 而应该站在事实的角 度去看待牛和鹅。 聪明的人往往会从生活中的小事悟出大道理, 而这 254 些道理总是指引着他的人生道路。 作者任大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 信请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直到现在, 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为什么 小时候金奎叔的话他还会记得呢? 5、 完成练习 直 到 现 在 , 我 还 记 着 金 奎 叔 的 话 。 他 告 诉 了 我 。 四、 深化主旨, 拓展延伸 1、 从这篇课文中, 我们明白了 对待生活中的事物要从各个不同 的角度去看, 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 就这一篇课文来说, 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你也会得到不同 的收获。 从金奎叔的话我明白了 。 从劝诫鹅的角度, 我会对鹅说 。 从告诫牛的角度, 我会对牛说 。 板书设计: 牛 和 鹅 我 金奎叔 怕鹅 不怕鹅 鹅欺 鹅逃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教学反思: 《牛和鹅》 课文记叙了 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 后来在金奎 叔的帮助下赶走了 鹅, 再不怕鹅的故事。 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 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点是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可我们实在比它强 呀!‛ 这句话的含义。 朗读感悟课文, 了 解看待周围的事物, 从不同 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一、 教学效果 254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首先从单元主题入手, 设计了 一个师生对话, 由直呼别人姓名 的好与不好, 导入‚角度话题‛, 引出新课, 板书课题。 这样做可能 有两种好处: 一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更有利于 使学生融入课堂; 二是轻松导入新课, 初步使学生建立‚角度‛意识, 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2. 从本文作者的简介入手, 引出儿童文学作品的童趣特点, 一方 面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创作有了 一些了 解, 另一方面也顺利地进入了 课文的学习。 再从‚童趣‛ 着眼,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有童趣的段 落。 学习第四自然段及第五到十一自然段, 深入体会: 欺牛与怕鹅, 反复练习朗读, 读出欺牛时的毫不在乎, 被鹅欺时的狼狈不堪, 加强 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3. 由欺牛、 怕鹅导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人们都说: 牛的眼睛看 人, 觉得人比牛大, 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 觉得人比鹅小, 所以鹅是不怕人的。‛ 这样学习可能会容易让学生对本文的结构有一 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4. 引导学生学习最后几个自然段, 重点研读金奎叔的话, 学习作 者从金奎叔的话中, 是如何由起初的欺牛和怕鹅到后来的不欺牛也不 怕鹅的, 从而使学生悟出同样一件事, 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 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 5. 拓展总结: 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 儿子染布, 女儿卖伞, 天晴时老太太为女儿当心, 下雨时老太太为儿子当心, 整 天愁眉苦脸, 弄得疾病缠身, 后来听了 一个哲人的话后, 心胸豁然开 朗, 病也好了 。 再从这个故事, 引向学生过去学的有关角度的诗句, 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学生提出希望, 结束本课。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从本文的谋篇布局 和文章语言方面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 也有意识地抓住以上特点 254 对学生渗透习作的指导。 尤其是童趣十足的语言, 学生们通过各种形 式的朗读, 尽情地品味、 感受, 从而试图达到烂熟于心、 进行运用的 效果。 我想: 就这样来教课文, 让学生从读中学读, 从读中学写, 收 到了 良好的效果。 三、 不足之处 一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多。 二是没有使用课件教学, 使课堂减少了 许多生气, 也影响了 教学 的效果。 三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 前面在教学欺牛段落时使用过多的 时间, 加上没用上课件, 导致后来的时间不足——金奎叔的话分析得 不透彻, 拓展部分没来得及教学, 就草草收场。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初读课文第一 自然段, 让学生从牛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大, 鹅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小,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转折角度作铺垫。 接着分析重点段落, 边读边用不同的标记圈出他们对待牛和鹅不同态度的词语, 然后分片 段朗读、 表演,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对牛和鹅的不同态度, 学生把这 两种态度体会到位之后, 再引出后来发生了 一件事从而改变了 我对牛 和鹅的看法, 这一部分多让学生进行讨论, 从而得出结论。 最后, 重 点品读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的巨大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 ‚它虽然把我看得比它小, 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引导学生认识生 活中类似的事例, 感悟从中受到的启发。 254 254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材分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言语是他 们独特的感受、 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同构共生的产物。 加强言语 独特性的培养, 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 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 提高 他们感受言语、 感受生活、 认识生活的能力, 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 学习方式, 对文本、 对生活、 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 以使他 们的言语流光溢彩、 五彩缤纷, 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 中张扬个性, 完善人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谁知道有关老虎的故事? 下面我们 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事, 但是为什么是窝囊的老虎呢?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知一下。 二、 读通课文 1. 学生读文。 大声读课文, 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读得不畅的句 子做一个记号, 再回读一遍。 2. 检查读文。 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顺, 让他再读一 读或大家齐读。 三、 品读课文 1. 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 , 还得把课文读懂、 读好。 2. 我们来读第 1—3 自然段。 (1) 指名两位小朋友读, 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 ? 我们大 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2) 指名接着读, 你也来问一问。 (3)‚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 尝尝大家都看着我、 给我鼓掌是什 么味道。‛ 表现了 我怎样的性格很怎样的心理? (可爱 期待) 254 3.‚你先四脚着地爬上台, 见了 他们兄妹俩就站起来, 啊呜啊呜 叫着, 向他们扑过去, 他们逃你就追。 等到猎人上场, 对你连开两枪, 你就躺下来——死掉。‛ 这一段用哪些动词具体说明表演时的动作顺序? (者仅用了 ‚爬‛‚站‛‚叫‛‚扑‛‚追‛‚躺‛ 六个动作把老虎 怎么演写得具体明确。) 4. 此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 排练时感觉怎样? (自信 排练 难) 5. 演出时我是怎样的心理?(紧张)我的表演如何?(哄堂大笑) 四、 总结全文 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 锅所以不开心, 觉得‚我‛ 真是一只窝 囊的大老虎。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 不论是高兴 的, 还是难过的, 不论是好事, 还是傻事,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 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 把生活中发生的点 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可爱 期待 上台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自信 排练 难 紧张 演出 哄堂大笑 教学反思: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精 读课文。 本文是叶至善回忆他童年时候, 羡慕同学们在班级文艺演出 时能表演节目 , 并期盼自己也能参加表演, 终于有机会进行演出扮演 一只老虎, 到认为自己演出没成功, 最后一直寻找失败原因的心理历 程, 表达了 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童年时期执着的向往。 一、 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效果: 1. 首先, 我从题目 入手, 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窝囊‛ 一词的 254 理解, 总结归纳‚窝囊‛ 有两个意思, 一是因受到委屈或事情不顺利 而心中烦闷、 难受。 二是形容人无能、 怯懦,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 解窝囊的意思应该取第二种, 即一只无能又怯懦的大老虎, 在学生们 的心目 中大老虎一般都是凶猛或威风的动物, 为什么题目 取了 一只窝 囊的大老虎, 通过问题的出示引起学生的阅读下去的兴趣。 2. 其次, 让同学们初读课文, 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 物和事情的经过结果概括课文, 并梳理出概括一件事的方法: 即要抓 住主要人物、 事情、 结果, 并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引导学生学 习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 或是请 同学帮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 时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3. 最后, 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当堂引导学生练写心理活动, 先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 故事中的 小作者把自 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 通过问题 ‚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 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 两字、 三字、 四字看谁说得多? ‛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能清楚地回答出 ‚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 采烈‛ 等表示心情的词语。 二、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把成功 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 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授本课时, 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思考题目 的设置, 初读课文, 细读课文, 步步深入地亲身体会作者渴盼上台表演, 真正 的上台表演, 表演不成功觉得不满意, 分析表演不成功的原因, 使学 生始终站在作者的相同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感受作者的心理变 化。 2. 兼顾两方面, 既重方法的学习, 又重情感贯穿。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通过指导查字典、 根据提示划分段落、 结 254 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展开合理想象等方法进行教学, 并通过 对作者语言、 动作、 心理的描写, 让学生充分的体验作者情感的 变化。 3. 注重朗读, 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们通过个人读、 小组读、 默读、 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 走进课文, 理解课文。 三、 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 有成功的地方, 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 在本课中, 我在教学中对作者表演时用的动词‚爬、 站、 叫、 扑、 追、 躺‛ 等没有强调, 从而使学生对作者表演的动作没有深刻的印象。 四、 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 让同学们圈出 描写作者表演动作的词, 品味用词的准确, 再创设情景, 让学生通过 扮演文中的老师和‚我‛, 进行对话, 通过情境再现, 让学生学会如 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 254 20. 《陀螺》 教材分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 如: ‚恍惚、 手舞 足蹈‛。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让学生多读、 多说, 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 通过‚品读‛ 来。 代替文章的讲解,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 味重点语句, 体悟感情, 突破教学难点, 避免把文章‚讲‛ 没味儿了 。 教学过程: 254 一、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同学们, 童年时代的玩具有很多, 什么玩具是你印象最深? 作者 讲述的‚陀螺‛ 是爸爸妈妈童年时代的玩具。 这节课让我们来深刻了 解这篇课文。 二、 研读文本, 理解感情 1. 学生小声朗读或默读文章, 给精彩片段、 句子词语做上记号并 在旁边批注。 2. 小组讨论, 修辞方法。 (1) 学生自主品读, 探究, (2) 教师引导归纳 ①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比喻句: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 快乐像过冬 的燕子一般, 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 这个比喻句形象的 写出了 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 从中表达了 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 如拟人句: ‚大陀螺摇头晃脑, 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 这句 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 大陀螺的得意洋洋, 不可一势。 ②幽默诙谐的语句。 如为削制得心应手的冰尜儿, 就差没把椅子 腿拿来‚废物利用‛ 了 等。 ③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这句话深刻 地告诉了 我们一个道理: 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 品质和 行为。 三、 拓展延伸 1. 你小时候玩过些什么玩具? 可曾亲手制作过玩具? 谈谈你制 作玩具的苦与乐。 2. 你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和作者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板书设计: 20 陀螺 254 情感变化 郁闷 恍惚 兴奋 自豪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教学反思: 《陀螺》 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 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老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它以陀螺为线索, 主 要叙述了 作者童年时期爱玩陀螺, 千方百计的想制作出一只出色的陀 螺都没有成功, 在生日时得到叔叔送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 并在之 后自己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 课文用生动的描写表达了 作者对陀 螺的喜爱之情,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在游戏中的快乐。 本文作者以 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事物, 描写事物, 字里行间充满了 童真童趣。 二、 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效果: 1. 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我从整体出发, 让学生初读课文, 出示几个问题, 1. 了 解文中写 了 一件什么事。2. 文章那几段是作者斗陀螺的感悟。3. 作者的‚快乐‛ 和‚自豪‛ 是什么。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 理清文章的思路, 总结出 文中写出了 陀螺的制作工艺和玩法——自 己制作陀螺——叔叔送我 陀螺——上街赛陀螺, 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有个整体的把握。 2.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本文的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事物、 描写事物, 字里行间充 满了 童真童趣。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我的陀螺个头虽小, 却顽强得出 奇!‛‚结果呢, 大陀螺在这种立于不败之地的对手面前, 彻底地溃败 了 ‛ 重点语句, 让学生知道这几处都是运用了 拟人的写作手法。 本来 陀螺是没有生命的, 但是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 把陀螺写‚活‛ 了 , 好像陀螺也有了 感受和意识, 这样会使文章更生动、 形象, 表达了 作 者对小陀螺的喜爱之情。 有了 这样的体会, 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 文章 的主旨。 254 3. 结合亲身体验,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陀螺是我们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玩具,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在玩陀 螺时的感受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从一开始做不出一只出色的 陀螺‚乌云满布‛ 的心情到陀螺战胜大陀螺时‚快乐‛ 与‚自豪‛ 的 对比,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玩具在儿童成长 中的作用。 二、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把成功 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 始终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以学生为主。 在教授本课时, 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生分成几个互助小组, 运用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式, 按照文章的结构美、 内容美、 语言美等 方面欣赏文章。 2. 运用了 多种学习方法, 品读文章内容。 文章的具体学习中, 我运用了 多种的学习方法, 例如圈点勾画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学生们的积极性高, 学习效果非常好。 3. 注重朗读, 在读中感悟作者情感, 体会作者内心的变化。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 通过读, 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 词语和句子, 通过对比,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进而体会 到陀螺带给作者的快乐与自豪。 三、 不足之处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前准备资料不足, 应让学生多查查有关陀螺 的资料, 了 解陀螺这种游戏的起始, 课前应布置让学生玩一玩陀 螺, 感受玩陀螺的心情变化。 四、 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先布置同学们查查有关陀螺的资料, 让学生们对陀螺有深刻的了 解, 让学生们在课前玩一玩陀螺, 说一说 玩陀螺的心情, 我也会查找一些有关陀螺的图片, 让学生对陀螺有一 254 个形象的认识, 相信这样的课堂, 才会更加完美。 254 21.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出塞》 是部编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是唐人七绝的压卷 之作。 全诗反映了 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 也表达 了 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争, 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 义情感,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凉州词》 是一首 充满豪情但又悲壮的诗歌, 短短几句写出了 出征前男儿从军, 以身许 国, 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的豪情壮志, 表达他们崇高的爱国之心。《夏 日绝句》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 1128 年发生了 著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 当他 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 时, 在这里停顿了 下来, 也就是在这个项 羽拔剑自刎的地方, 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 山河破碎, 感慨万千, 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 吟出这首诗。 作者借古讽今, 从而表达自己 家国爱恨, 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塞》 教学目 标: 254 1、 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 了 解诗的大意。 2、 诵读古诗, 读悟结合, 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感悟诗歌博大的人 性美。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诗歌含义。 2、 想象诗境,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回望古时话边关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读诗吗? 老师找了 几句诗, 大家一起来读 一读好吗? PPT 出示: (1) 王维: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 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 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 玉门关。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 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 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 ‚出塞‛ 3、 塞外远离中原地区, 是我国的边疆。 古往今来, 许多诗人在 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 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 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 初读古诗正字音 1、 同学们, 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 读的时候, 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朗读正字音。 注意: 教应读 jiā o(平仄相对, 字义‚使、 令‛) 2、 读诗讲平仄规律, 我们也试着把一声、 二声拉长, 读的平缓; 254 三声、 四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 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大家可以给它 画画节奏读一读? (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 一个‚好‛, 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 句, 老师来读题目 ! 5、 嗯, 读得很有韵味, 俗话说: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让咱们全 班一起来读吧。 三、 漫步诗歌 1、 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高适瞧见的是黄 云白日, 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 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 明月 (月 亮)、 关(边关)、 人(戍边的将士)、 阴山(板书) 2、 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 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 亮、 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 , 读: 秦时明月 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 亮吗? 3、 是啊, 古人不见今时月 , 今月 曾经照古人。 秦汉的雄关到唐 朝, 也已经变成荒土。 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 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 荒凉、 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 从秦汉到唐朝, 边疆的战争从未 停止过。 读: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 这明月 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 此情此景, 王 昌龄感叹道: 秦时明月 汉时关。 4、 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 他翻阅资料, 发现了 一段这样的记载: 254 《资治通鉴•唐纪》 载, 唐玄宗时, 改府兵为募兵, 兵士戍边时 间从一年延至三年、 六年, 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 山东戍 卒还者十无二、 三‛。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 三‛‚久戍之役‛ 吗?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 ‚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 辛苦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万里长征、 未还) 同学们, 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 你们看到玉门关了 吗? 战士从这 些城市去守边关, 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 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 多么漫长, 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 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 水一程, 这些困难造成了 什么结果? (人未还) ‚未还‛ 是什么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 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 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 读: 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 多少人有家不能回, 无家可回。 如果你是战士, 此时 你看着这轮明月 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思念、 想家、 想亲人、 难过。(板书: 思乡 ) 春风 又绿江南 岸, 明 月 何时照 我 还。 可 战士们 回 的 去吗 ? 读. . . . . .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 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带着这份感情, 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 光照耀下的家乡 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板书: 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们回来了 吗? 读. . . . . . 作为读者, 你读出了 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 再读这一句。 5、 自秦汉至隋唐, 多少战士埋骨青山。 读. (1、 2 句) 自秦汉至隋唐, 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 哭断心肠。 读. (1、 2 句) 254 6、 将军百战死, 壮士人未还! 让我们回到长城边, 听听士兵们的呼 唤。(播放电影《长城》 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 看完这段影像, 你们有什么感觉吗? 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吗? 7、 同学们, 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 吗? 它叫孔明灯, 咱们中 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 此时的战士们, 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 和平. . . . . . . (板书: 渴望和平) 8、 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 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 一个心愿, 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9、 结合注释, 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 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 阴山会怎样? (侵略、 战争) 10、 你们知道这个‚飞将‛ 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 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 是啊, 他很了 不起, 但终究敌 不过历史的浪涛。 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 不可能。 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 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 求贤若渴) 11、 这两句诗表达了 王昌龄的殷切愿望。 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 愿望, 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2、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 王昌龄的愿望吗? 还表达了 谁的愿望? (战士、 百姓、 故乡 的亲人、 统治者。) 是啊, 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 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 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 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将 254 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 和谐美好。 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 胡马度阴山。 四、 展望未来 1、 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 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 战争未止, 听见战士: 思乡 盼归。 他悲天悯人, 许下这千古豪情。 学 完这首诗, 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 最后, 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 。 你们读一句, 老师读 一句。(吟诵) 3、 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 我们做到了 ; 他求贤若渴的愿望, 我们达成了 ; 他眼中的太平盛世, 我们看到了 ! (PPT: 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 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 吗? 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 的人了 吗? 盛世雄风今犹在, 托交尔等后来人。 下课! 【板书】 出塞 明月 边关家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对和平的向往 《凉州词》 教学目 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古诗大意, 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想象, 读懂诗意, 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 解更多的边塞诗, 体会其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 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 想象画面, 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揭题 254 1. 上学期,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 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 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 进入它发展 的黄金时代, 《全唐诗》 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 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 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 师朗读) 3. 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 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 有的 描写边关的风光, 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 塞诗, 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 读题. 解题 1. 生齐读课题 2. 通过预习, 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 哪些了 解呢? (指名回答) 3. 师补充: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 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 子(凉州歌) 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性格豪爽, 无 拘无束, 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 初读古诗 1. 打开书, 自由读诗, 把字音读准确。 2. 指名读(出示全诗), 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 3. 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 还要读得有板有眼, 读出节奏, 谁再来试试? 4. 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 生四师三、 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 理解诗意 1. 熟读古诗, 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 心上, 理解就很重要。 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你有什么好方法? 指 名答 254 出示: ①多读 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 ③查工具书 ④结合 注释 2. 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如有不 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 师巡视) 五、 品读感悟 1. 一、 二句 (出示图画及一、 二句) ① 师: 有人说诗词言情, 诗词言志, 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 画。 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 什么? 听到了 什么? 指名答(出示: 葡萄酒、 夜光杯、 琵琶声、 战马、 将士) 变色 ② 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 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谁能用自己 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描述 ③ 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 怎样的气氛? (板书: 热烈) ④ 指名读一、 二句, 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 出示音乐琵琶声, ——你们听, 琵琶声传来了 , 此刻, 军旗 烈烈, 战马嘶鸣, 出征在即, 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2. 品三、 四句 ① 这样难得的盛宴, 这样难得的气氛, 将士们开怀畅饮, 似醉 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 四句, 引读 ② 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 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 请不要见笑, 从 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 ③ 是啊, 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 我们一 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 这战场怎样? 板书: 残酷 ⑤ 这次酒宴后, 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 等待他们的也 许会是什么? (死亡) 254 ⑥ 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 视死如归、 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 四句。 ⑧ 师: 此刻, 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 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 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 豪迈) ⑨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 是啊, 这一醉,(板书: 醉) 醉在这热烈的气氛, 还有什么不 能看开呢? 这一醉, 醉在这残酷的现实, 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 煌; 这一醉, 醉在这豪迈的气概, ‚为国捐躯, 视死如归‛ ! 六、 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 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 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 共赴困 难, 精忠报国, 魂归关外, 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 曾亲历边关, 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却又对战士们 残酷、 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 于是, 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 端, 写下了 这首千古绝唱。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 齐读 七、 作业 课后, 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解释: ) 板书: 凉州词 唐 王翰 热烈↘ 残酷→醉 豪迈↗ 254 《夏日绝句》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起调高亢的诗歌, 诗人鲜明地提出了 自己人生的价值取 向。 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 本教学以情为主线, 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 思想,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品情; 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 去体验、 感受、 升华、 拓展; 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 与诗人进行跨时 空的心灵对话, 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 、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并能背诵。 3 、 通过熟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 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 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 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 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 、 本课的生字、 词语卡片。 1 3、 自读《四面楚歌》 等成语故事, 了 解历史人物。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揭示课文题目 254 1 : 不知道。 师: 他是 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他的成就主要是—— 板书: 《史记》, 师: 知道这部著作吗? 生大多数不知道。 板书: 四面楚歌, 师: 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 听过。 师: 这是司马迁记载在《史记》 中的一个故事。 在《有故事的 成语》 一文中我们学过。 那么哪个勇敢的孩子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呢? 生讲‚四面楚歌‛ 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大战, 项羽却大败, 最 后被刘邦给围在垓下, 但项羽是猛人啊! 于是刘邦就想了 一计, 即 四面楚歌, 找了 许多会江东的乐曲的人在垓下周围弹奏, 歌唱, 表现 繁华的一面, 这样, 项羽的部队就军心不定了 , 许多兵听到家乡 的曲 便想家老, 再也无心战斗, 最后项羽的部队投降了 一大半。 2 1) 师: 项羽被刘邦打败, 逃到乌江边上, 想到江对岸的百姓觉 得愧疚难当, 便拔出宝剑自刎了 。 2) 板书: 李清照, 师: 你了 解这个人吗? 生通过资料作介绍本 诗作者。 3) 师: 多年以后, 李清照来到项羽自刎的乌江边上, 想到自己 的生世, 感慨万千, 于是作下《夏日绝句》 这首诗。 3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夏日绝句》 这首诗的创作是有一定的背景的, 孩子们 处于二年级, 单独来理解这首诗的话会显得很吃力。 如果把它放在具 体的历史背景中去, 结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中记载的‚四面 楚歌‛ 这个故事来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 二、 合作学习生字, 初读古诗 1 2 小组相互纠正字音。 3 254 顺口 溜……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4 从音、 形、 义三方面进行讲解, 其他的孩子可以补充。 教学中着重指 导‚鬼‛、‚亦‛ 的书写。 5 开火车抽读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 初读古诗, 先要扫清字词障碍。 这个环节在课前布置了 预习作业。 课堂上就采用检查汇报的方式。 这个过程充分发挥孩子们 的自主合作的意识。 三、 读中悟诗, 讨论交流 1、 学生自读古诗。 2、 师: 字音准确, 声音洪亮而又整齐。 读得真不错。 掌声响起! 对孩子们的朗读给予充分肯定。 3 师再范读, 请孩子们仔细听诗的节奏如何把握。 预设生: 1、 2 行采用 1、 2、 2 节奏, 3、 4 行采用 2、 1、 2 节奏。 师: 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呢? 预设生 A: ‚生‛ 与‚死‛ 是反义词, ‚人杰‛ 与‚鬼雄‛ 相对; 预设生 B: 整个整个的词画在一个节奏里, 这样才不会把句子读 破。 4、 学生自由读。 5、 小组比赛读。 6、 个人展示读。 其他孩子听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出评价。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 体会诗人强 烈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 孩子处于小学低段, 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把握不准, 还 处于模仿阶段,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听范读, 找节奏, 再模仿读这样的 方式进行。 但因为孩子们有一些诗词积累, 所以我们又提出‚为什么 要这样读? ‛ 让孩子们感受如何不把句子给读破了 。 在反复朗读中理 解诗句意思, 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254 四、 读出韵味, 深入体会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看谁读得最好。 2、 分小组讨论, 理解诗句含义。 师: 孩子们, 学了 这首诗, 你 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孩子们自己内部 解决的方案: 一个孩子提问题, 请其他孩子帮忙解决。) 预设问题 1: 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 死了 , 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预设问题 2: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 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预设问题 3:‚项羽‛ 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 (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 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 人民的不满, 各路豪杰纷纷起义 抗秦, 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 消灭秦军主力, 立下赫 赫战功, 秦朝灭亡后, 与刘邦争夺天下, 最终, 项羽兵败亥下, 退至 乌江渡口 。 当时,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 回到江东, 重振旗鼓, 项 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不肯过江逃生, 便下马步战, 杀敌数 百, 负伤十余处, 最后从容自刎, 时年 31 岁。 预设问题 4: : 你理解了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吗? 师小结: 是啊! 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 人中豪杰, 就是死, 也要 做鬼中英雄, 而决不屈膝投降。 这种精神就叫做‚舍生取义‛。 3 ‚死‛ 相对, ‚人杰‛ 与‚鬼雄‛ 相对。 4 设计意图: 学习 是在自身已有的基础是有所提高这样一个过程。 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之后, 究竟明白了 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 这个环 节的设计就是让孩子们对自己本节课的一个小结与反思的过程。 谈谈 自己的收获或者疑惑, 促进自己的成长。 五、 指导书写 254 1、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一遍生字, 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2、 学生选出难写的字交流写好它们的办法。 3、 学生练习写字, 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4 展示学生书写作品, 大家一起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 识字写字仍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识字教学中, 以学生 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回顾常用 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让孩子们自 主识 字。 写字教学中, 我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本课容易出错 的字, 进行板书示范, 孩子一观察, 二描, 三书写, 四评价, 经过四步走, 扎扎实实提高孩子们的书写能力。 六、 拓展延伸 1、 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2、 课外收集李清照的词读一读, 如《声声慢》 等等。 设计意图: 中国古代诗词是祖国文化中的瑰宝, 本课只是一个引 子,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读去了 解更多的优秀诗词, 把优 秀的文化进行传承。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史记》 四面楚歌 李清照 夏日绝句 教学反思: 《出塞》 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 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 国无 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 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 气势流 畅。 全诗反映了 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 也表达了 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 之情,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 描写了 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 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 地理形势, 突出了 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 提供了 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 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 曲调时, 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 254 怨‛ 三字, 使诗意更加含蓄, 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 戍边士 兵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的情感, 表达了 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 的同情, 写得苍凉慷慨, 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 整首诗的文字高亢、 激昂, 字里行间, 包含两段历 史, 三个典故, 作者借古讽今, 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 爱国情怀表 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借助资料的阅读, 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 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 了 解古诗的大意, 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 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在上课前, 我对‚折柳赠别‛ 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 犹豫, 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 我引入‚折柳赠别‛ 这一环节, 目 的是为 了 让学生了 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 的曲子, 因为《折杨柳》 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 更表现了 战士思念家乡 , 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 也是为了 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 但周老师 说没有必要, 《折杨柳》 只是‚别解‛, 既是‚别解‛, 每个人有每个 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 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 更能表现他 们的思念之情, 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 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 的痛苦和寂寞。 2.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 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 诗, 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 萄美酒衣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 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都有保家卫国, 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 豪情。 有老师说, 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 如果 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 这语文教学真的应 254 该如此另类。 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 难道对学生各种 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 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 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难道对学 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 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 拥抱和平的情感? 3. 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这两句诗, 从修辞 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 进行深入赏析, 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的赞颂、 悲愤、 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 出示李清照、 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 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 有正气、 有骨气、 有气 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 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 预设的教学目 标就完成了 。 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 古诗, 拓宽学生 的视野, 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 中, 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 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经过训练后, 基本上能自己结合 工具书, 完成对诗意的理解, 。 在教学中, 我进一步加强了 对诗歌的 评析, 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 不足之处 1. 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 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 想化的共鸣。 2. 教师心情有些急躁, 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 没有更好地去 引导他们去思考, 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 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 读流利, 在此基础上, 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 254 有个大概的了 解; 然后结合注释, 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 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 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应尽 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 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采用多种方式训 练学生诵读, 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 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254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讲述了 这样一个故事: 1 2 岁的周恩来 初到东北时, 耳闻目 睹了 中国妇女在外国租界里受了 冤屈, 无处说理 的事, 从中深刻体会到了 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他立志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现了 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 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 伯父、 254 振兴中华‛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 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 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 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的原因。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而读书? 为功名? 为利禄? 为修身? 这 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当年年仅 12 岁的周恩来给了 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 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共同感受 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 资料简介 1. 背景知识: 本文是作者陈沚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 1910 年秋至 1913 年 7 月 ,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 过了 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 在这里, 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 剧烈的 社会变革, 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 树立了 为振兴中华而 学习的远大理想。 2. 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 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 254 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原籍浙江绍兴, 出生于江苏淮安。 新中国成立 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1949~1958 年兼任外交部长, 同时任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三、 初步感知 1. 题目 解析。 ‚崛起‛ 是‚兴起‛ 的意思,‚之‛ 的意思是‚的‛, 题目 的意思 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 要为祖 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 直接点 明了 中心。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学生听读, 初步感知文意, 边听边注 意生字生词。 3. 学生各自再读 1~2 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 说出以下感受: 生 1: 我真的非常佩服周总理, 12 岁的他就立志报国, 我要向他 学习。 生 2: 我读书原本是为了 以后挣钱过好日子, 可和周总理比起来, 我觉得很惭愧。 ……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 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对大家启发不少。 稍后, 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 来仔细体会。 4. 交流字词。 (1) 多音字: 背(bâ i) 着惩处(chǔ ) 奔(bâ n) 了 过去 喝(hâ ) 彩振兴(xī ng) 中华 (2) 易错拼音: 惩(chã ng) 处(3) 四字词语: 帝国主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踊跃回答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254 (4) 书写指导: 振 凡 嚷 (5) 近义词: 惩处—惩戒 踊跃—积极 反义词: 惩处—宽恕 四、 整体感知 1. 梳理课文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 什么事? 明确: 周恩来目 睹国人受辱, 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 解课文内容: (1) 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6 自然段)。 听了 伯父的话, 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明确: 疑惑不解。 (2)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 不公正的待遇(7~8 自然段)。 (3)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17 自然段)。 (4) 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 目 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 紧扣词语, 精读感悟, 体会‚中华不振‛, 了 解周恩来立志的 原因(7~8 自然段)。 明确: 关键词: 没处说理、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得意洋洋、 训 斥、 紧握拳头。 3. 归纳文章内容, 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 明确: 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 睹了 中国人在租 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感悟到‚中华不振‛, 从而立志要 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表现了 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 布置作业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 了 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加深对伟人的 认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 初步了 解, 在熟悉字、 254 词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首先, 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 然后 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 句段解读 1. 12 岁那年, 周恩来离开家乡 , 来到了 东北。 当时的东北, 是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明确: 12 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 当时的东北, 是帝 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 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 通俗 地理解, 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 明确: ‚背‛ 和‚闯‛ 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 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闯‛ 字又带有豪壮之意。 第二句中‚大不 相同‛ 说明差别很大, 租界的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 冷清清。 商业萧条, 同样是中国的土地, 差别却很大, 更令人疑惑。 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 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要为祖国 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奋斗。 三、 质疑探究 1. 自主学习, 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 交流反馈, 自主思考。 (1)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 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2)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 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3)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 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 女? 3. 研读重点, 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 抓住‚惩处‛ 辐射的重点段, 理解‚中华不振‛ 的内涵。 [板书: 惩处(惩罚、 处置)] (2)板书重点句: 他们急忙奔了 过去……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254 引导学生想象妇女、 洋人、 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 言。 [板书: 衣衫褴褛得意扬扬] 教师明确: 妇女悲伤无助、 有理无处说; 洋人仗势欺人、 得意扬 扬; 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 联系第 7 自然段, 了 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抓住‚闯进‛ 一词, 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的规则。 教师补充‚华人与狗 不得入内‛ 的故事。 (4) 教师总结‚中华不振‛ 的内涵: 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4. 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 文章中如, 周恩 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 热闹, 与别处大不相同, 衬托出别处萧 条冷清、 破烂不堪的景象。 这是生活上的对比, 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 地狱! 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需做到: 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 的主题是什么; 二是要选准衬托物。 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 也可以 从反面衬托。 5. 练笔。 从租界回来后, 同学们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沉思, 他在沉思什么? 想一想, 写一写。 点拨: 围绕中国人为什么会被外国人欺负, 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这 样的局面展开。 四、 体验与反思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由讨论, 说说各自的读书目 的, 对比周 恩来的读书目 的 , 体会‚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远大抱负, 谈谈 由此获得的启发。 2. 以小组为单位, 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 补充阅读链接, 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 读爱国名言, 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254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 ——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 爱我的人民, 离开了 它, 离开了 他们, 我就无法 生存, 更无法写作。 ——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 回顾全文, 畅谈感受。 (1) 人物: 周恩来除了 有远大抱负,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外, 还是个善思的人。 从‚不解的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沉思‛‚静 静地坐在那里‛ 可以体会到。 (2) 写法: 三件小事, 两次过渡。 (3) 感悟: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是祖国的未 来, 民族的希望。 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 胸怀博大, 立志‚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 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让我 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 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 从小立下 远大志向, 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远大志 向, 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 我们。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作 为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 他耳闻目 睹了 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从 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 而读书, 表现了 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 了 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 教学效果 254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结合学习内容, 确定指点路径, 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 自求、 自悟、 自得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 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 这样学 生才会学, 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 是讲 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 即指点路径, 引导课外延伸扩展。 由于课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 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 供相关资料, 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从中了 解 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 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的远大理想。 因此, 我想到了《新课标》 中提到的多读书、 读好书的 必要性。 2. 结合学生认知, 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 直面历史与现状, 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 若仅限对‚中 华不振‛ 的理解, 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 那本文的教学目 的 尚未达到。 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 在行动中努力落实, 才 真正达到目 标。 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 并通过谈读 书的目 的, 激发学生报国之情, 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3.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 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 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 一定的积淀, 他们能够自主、 合作、 探究地进行 语文学习。 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 养学生的动手、 动脑能力, 使课内、 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 才能拓宽 语文学习的渠道, 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 此目 的。 4. 通过综合性学习, 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 等的, 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 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254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 但细读之后, 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 那就是‚中华不振‛。 我就抓 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 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 而立在学生 眼前, 活在学生心中。 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 的语句 词, 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伟大志向, 激 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 的语句很多, 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 语, 又要读通全文, 还要体会‚中华不振‛, 可时间是不够的。 经过 分析, 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 于是我就 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 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 让学生读 中悟, 悟中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 让学生换位思考, 变换角 色, 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 的的可贵。 三、 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 我满怀激情, 学生情绪时高时低, 故而在课堂节奏 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 另外, 感觉自己有些急躁, 以至打断学生的思 维。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谈话导入, 板书 课题。 有一位伟人, 在他 12 岁的时候, 曾经思考了 这样的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板书课题。 接着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 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 在这 3 个小故事中, 哪件事让周恩来感 受最深刻? 课文的哪几段写了 这件事? 然后紧扣词语, 精读感悟, 体 会‚中华不振‛, 了 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最后教师小结, 强化感悟。 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反而把妇女训 斥了 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 的妇女? 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深化对课题的认识。 254 254 23. 《梅兰芳蓄须》 教材分析: 《梅兰芳》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 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的事迹: 抗战时, 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 梅兰芳得悉 后愤然离开上海, 避居香港。 抗战八年, 他蓄须明, 始终拒绝日本人 演出。 这充分显示了 梅兰芳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这是 一篇很好的爱国教育的文章。 教学目 标: 1、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 民族气节。 2、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 想感情。 3、 帮助学生会认课文中的二类生字, 会写四字词语以及理解部分 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 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 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254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梅兰芳的艺术形象图片, 1、 音乐响起, 教师深情叙述: 55年前, 只有67岁的梅兰芳先生 突然离我们而去, 一代京剧大师, 他那一个个有优美的艺术形象, 永 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他的京剧艺术和他强烈 的爱国之情影响了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一起用心去理解和感受这个伟大的人物, 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呼唤他 的名字。(课件出示课题) 2、 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梅兰芳, 回忆一下课文围绕着梅兰 芳的爱国之情写了 哪几件事? 哪几件事写得详细具体, 哪几件事写得 比较简略? 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 婉拒播音 发怒拒演 躲港拒演 蓄须拒演 自伤拒演 板书: 婉拒 怒拒 躲拒 蓄须拒 自伤拒 爱国 (两件事写得十分简洁, 比较详细地写了 后面三件事) (二)、 找准切入口 , 直奔主题 1、 对于梅兰芳先生的这些事, 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是怎样评价 的呢? 快速浏览课文, 在课文中找一找。(出示课件) 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 为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有几人欤? ‛作为当时的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便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优伶‛ ? ‚欤‛ 是什么意思? 丰子恺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答) 把句子换个说法, 意思不变。 ‚茫茫青史, 为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没有几个人。‛ 这是从民族气节的高度给予梅兰芳的高度评价! 想想, 我们该用 什么语气、 带着怎样的情感读? (反问的语气, 感慨、 赞叹的情感) 谁能读一读? 指名名读, 齐读 254 (初步体会梅兰芳的爱国之情。) 丰子恺的评价居于文章什么位置? 起什么作用? 第4自然段在课文中, 既是对前面两件事的总结, 又是后面三件事 的总起, 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是全文的中心句)。 (三)、 品读词句, 把握形象 我们在上一课学习了 ‚拒绝播音‛、 ‚拒绝登台演出‛ 前两件事 的基础上,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4——13自然段, 学习梅兰 芳如何‚滞留香港避演‛、‚蓄须明志拒演‛、‚自伤身体‛, 深入文章 的字里行间去体会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第三件事: 躲港拒演(5、 6自然段) 自学提示: 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第5、 6自然段 2、 圈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 并批注阅读体会。 3、 交流、 汇报。 (1) 学生汇报, 可能会汇报的内容: 句子1:(课件) 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 一切奢华的生活唾手 可得。然而, 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 句子2: (课件) 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 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 一小块咸鱼, 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 也不愿 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师补充资料: 当时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存入香港银行, 但日 寇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 无法取出。 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登台演出 之后, 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他, 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 为了 维持一 家人的生活, 他曾经卖过画, 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 卖掉自己的 房子, 甚至举债度日。 虽然这样, 但梅兰芳一直坚持民族大节。 同学们想象: ‚奢华的生活‛ 是怎样的生活? 结合内容相机理解 ‚唾手可得‛‚不屑一顾‛, 体会日本侵略者‚粉饰‛ 的是什么? 相机 出示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图片。 学生谈体会。 254 相机板书: 有民族气节 指导感情朗读, 指名读。 (2) 所以, 作者说: 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 但在民族存亡关头, 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毫不犹豫‛ 这个词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坚决与果断) 我们感 . . . . . . . . . . 受到: . . . 梅兰芳爱____, 更爱________, 他视_________________利益 高于一切。 他的行为表现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 一名真正艺术家的良 知和高风亮节。 谁能读出这种坚决与果断之情? 指名读, 齐读 (3) 师述: 难怪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这样慨叹道: 生齐读‚茫茫青史, 为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没有几个人。‛ 过渡语: 第七自然段。 学习第四件事: 蓄须拒演(7—12自然段) 自学提示: 1、 快速浏览7——12自然段 2、 想想梅兰芳为什么蓄须、 蓄须意味着什么, 他真的如孩子们所 见到的那么轻松幽默吗? 3、 梅兰芳的内心何等的痛苦? 为什么? 作者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去 表现? 4、 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汇报: 蓄须是为了 拒绝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 梅兰芳是演旦角的, 一旦蓄须, 便是宣告不再登台演出了 。 孩子们看到表面轻松的梅兰芳, 虽然暂时为找到了 一种拒绝日本人的有效方法而‚得意‛, 他的内心 其实十分痛苦。 254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梅兰芳的心理活动, 表达他内心对于艺 术追求不能实现的痛苦。 (多少次, 他冲上太平山顶, 想狂歌, 想飞舞, 积聚在内心的对 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 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 澎湃激荡, 却又无法冲破阻隔, 奔腾万里。) (1) 用‚蓄须‛ 来对付日本人, 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对他这样一 个视艺术为生命的名角来说, 不能演出, 不能创作, 这是多么痛苦的 事情呀! 梅兰芳为了 爱国而付出了 巨大的牺牲! (2) 想一想, 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话? (3) (指名读)(齐读) 读出人物内心的压抑、 痛苦和无奈。 (4) 抓住‚多少次‛ 引导学生想象写话: 梅兰芳可能在什么样的 情况下冲上太平山顶, 想狂歌, 想飞舞? 格式: 每当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他 冲上太平山顶…… 师生合作读: (师引) 每当想到为了 抵抗日本人, 连嗓子都不敢吊的时候,(生 齐读)‚他冲上太平山顶, ……‛ (师引) 每当想到为了 抵抗日 本人, 不能创作出一个个观众喜爱 的舞台艺术形象的时候, (生齐读)‚他冲上太平山顶, ……‛ (师引) 每当想到为了 抵抗日 本人, 不能在舞台上与心爱的观众 见面的时候, (生齐读) 他冲上太平山顶, …… (5) 师述: 难怪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这样慨叹道: 生齐读‚茫茫青史, 为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没有几个人。‛ 过渡: 然而, 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当梅兰芳在已经成为日 本 占领区的香港生活得不愉快, 返回他在上海的家后, 日本人、 汉奸又 轮番上门, 他又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学习第五件事: 自伤拒演(第13自然段) 自学提示: 254 1、 默读第13自然段, 并思考: 梅兰芳为什么要自伤身体? 他是 怎么自伤身体的? 你体会到了 什么? 学生读后交流学习情况, 并谈体会。 2、 师述: 难怪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这样慨叹道: 生齐读‚茫茫青史, 为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没有几个人。‛ 过渡: 是呀, 梅兰芳坚持大节, 勇于献身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啊! 师引读最后一段: 就这样年复一年, 虽然不能登台演出, 生活日渐窘迫, 但梅兰芳 坚持着, 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a、 出示课件理解: ‚年复一年‛ 指的是哪些年? 梅兰芳‚始终坚 持‛ 的又是什么? 你体会到了 什么? b、 师总结: 整整八年, ……人的一生有几个青春的八年, 然而, 梅兰芳却这么坚决, 这么毫不犹豫, 这么义无反顾地在这八年里与侵 略者进行精神与肉体的殊死搏斗。 这是何等伟大的爱国之情! C、 师述: 难怪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这样慨叹道: 生齐读‚茫茫青史, 为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没有几个人。‛ (四) 升华情感, 直抒胸臆 1、 出示诗句: 一代大师梅兰芳 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 梅兰芬芳四海扬 同学们, 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请把你心中的歌, 化作笔 下的情, 把对梅兰芳先生的怀念、 敬佩之辞表达出来吧! 生畅所欲言 2、 总结: 是啊, 茫茫青史写春秋, 抗战八年, 梅兰芳始终拒绝 为敌人演出, 表现了 一代京剧大师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 这一动人事 迹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 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 极大地鼓舞了 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他的高尚情操照耀千秋万代。 我相信, 这 种精神将在我们身上传承下去, 直到永远, 永远…… 254 板书设计: 23梅兰芳 婉拒 怒拒 爱国 躲拒 有民族气节 蓄须拒 自伤拒 教学反思: 《梅兰芳蓄须》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 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 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 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 芳粉饰太平, 梅兰芳得知后愤然离开上海, 避居香港。 抗战八年, 他 蓄须明志, 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表现了 梅兰芳伟大的民族气节和 爱国情怀。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 所以在预习课文方面我也 给了 同学们相应的指导, 尤其是让同学们课下通过网络查找关于梅兰 芳的相关知识。 在同学们展示自己了 解到的关于梅兰芳的知识的基础 上, 我进一步加以补充总结。 学习新课时, 我首先从梅兰芳的几个小 故事作为切入点, 先给同学们示范用书中的语言概括地总结出第一件 事情, 然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试着总结出其他几件事, 用小 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概括出本文写了 梅兰芳的几件事。 这样学生们通过 认真阅读, 了 解本文主要写了 梅兰芳的五个小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围 绕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来写的, 突出了 梅兰芳的爱国热情与 民族气节, 课文的脉络就十分清晰, 学生很快就读懂了 。 2. 其次, 感悟重点语句。 让学生找出自 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到梅兰芳把民族气节放在了 254 第一位, 为了 民族气节他宁愿放弃视为生命的艺术。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 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 在一旁进行批注, 写下自己的感受;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 词语反复体会, 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读出自己的感 受、 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 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三、 不足之处 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学生的参与面相对较窄。 精读课文时, 学 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 不能很好地透过词句深入体会、 感悟。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出示梅兰芳照片, 引出课题并板书。 接着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 一边默读, 一边思考: (1) 课文写了 梅兰芳哪几件事? (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 和梅兰芳的表现)(2) 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 具体描绘了 哪些内 容? (3) 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自学, 勾画圈点、 批注, 加深自己的感悟。 再结合具体的句 子, 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 并强调这种写 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 最后超越文本,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 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254 24. 《延安, 我把你追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 抒发了 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 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三、 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 神, 五、 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 用一系列 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 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 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一、 教育目 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新词: 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 2. 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 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 能力训练点 1. 了 解全诗的结构。 2. 理解诗句内容, 了 解、 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 德育渗透 了 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 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 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 主要通过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解决。 (二) 了 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主要通过有感情 地朗读、 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 , 生活富裕了 , 仍然要提倡、 发扬延 安精神? ‛ 这是疑点, 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精讲、 点拨来解 决。 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254 四、 学生活动设计 (一) 画出诗的韵脚。 (二) 有感情地朗读。 (三) 按自学提纲自学、 讨论、 交流。 (四) 完成课堂练习。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 标 1. 初读全诗, 找出韵脚。 2. 学习诗的第一、 二节。 (二) 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 抒发了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 目 标完成过程 1. 揭题引读, 学生自悟。 (1) 简介背景, 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 物质 生活十分艰苦, 住的是土窑洞, 吃的是小米饭, 穿的是粗布衣, 点的 是小油灯。 尤其是 1939 年至 1943 年期间, 日军大举‚扫荡‛, 国民 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自然灾害的侵袭, 使解放区面临着 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 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 各地进步青年 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呢? 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 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 新体诗《延安, 我把你追寻》, 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 这首诗, 同学们 就明白了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追寻它什么?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由读, 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 并说说全诗押的 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 ang 韵, 每节诗二、 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 ang。 韵脚是: 光、 阳、 看、 场、 琅、 炕、 咱、 梁、 煌、 翔、 想、 光、 254 阳。) (4) 再读全诗, 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 延安精神。) 2. 指导自学, 理解诗意。 (1) 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 思考: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 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 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 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 神, 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 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 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 思考、 分组讨论、 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这些地方?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生回答后师 点拨) (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 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 讨 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 距市中心约七公里, 曾是党中央所 在地,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 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 120 师 359 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在这里垦荒种 粮, 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 就是歌颂 359 旅的, 教 师唱给学生听, 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 距离市中心 约三公里, 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 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 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 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精神, 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 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 互 相关心的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 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254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 标 1. 自学诗的后四节。 2. 理解全诗内容, 解决疑点。 3. 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 发展学生技能。 (二) 目 标完成过程 1. 复习检查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 教师点拨, 解决疑点。 (1) 自学三、 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 四节, 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 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 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 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 、 丢不掉的是什么? b. 我们已住进了 ‚高楼大厦‛ 进入了 电子时代, 为什么还不能 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 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效率很低, 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 是非 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 ‛ 与‚不能丢‛ 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 贫穷和落后, 却不能丢掉 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 ‚我们永远告别了 破旧的茅 屋, 却忘不了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 对比、 比喻等方法 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 、 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 大民族精神。 254 b. 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 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 我 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 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 艰苦奋斗, 全心全意 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 加强理解。 (2) 自学五、 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 思考、 讨论、 交流。 a. 如果失去了 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 延安精神, 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 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 的未来展翅飞翔。) b. 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 温暖、 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 依据板书, 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 抒发了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 情。 4. 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思感, 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 ang 韵, 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 这样, 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 总结、 扩展 1. 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 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 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 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 互 相爱护的精神, 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 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 , 生活富裕了 , 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 人们总要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为了 把社会推向 前进, 总要开辟新领域, 探索新事物, 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 精神。 2. 扩展: 254 联系自己的生活、 学习实际, 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 生活中, 要团结同学, 助人为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 挺身而出;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节约 一张纸、 一粒米、 一滴水、 一度电……, 不求索取, 只讲奉献。) 学 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 布置作业 1. 形近字组词 2. 根据意思写成语。 (1) 形容形象高大, 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 好物品、 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 (3) 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 朗读诗的第六节, 回答问题。 (1) 第一句是(点明题目 ) 的句子。 (2) 第二、 三、 四句, 每句都有两个‚追寻‛, 后面一个‚追寻‛ 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 具体说来, 就是用(‚金色的理想‛) 说明(‚信念‛), 用(‚明媚的春光‛) 说明(‚温暧‛), 用(‚火红的 太阳‛) 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 就是追寻(信念、 温暖、 光明)。 教学设计: 24 延安 我把你追寻 延河 追寻 枣园 延安精神 南泥湾 杨家岭 教学反思: 《延安, 我把你追寻》 是一首新体诗, 抒发了 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 情。 诗的一、 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三、 四两节写实现现代 化需要延安精神, 五、 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 了 解诗中所说的具体 254 事物的含义; 2.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目 明背景。 为了 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有 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 于是, 我设计了 两个问题:(1) 作 者追寻延安的什么? (2)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在理解每节诗的 意思时, 我扣住‚追寻‛ 二字来理解。 其次, 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 第一节的写法, 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 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 像 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夕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 露和太阳。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 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 作能力, 使课堂教学掀起了 小高潮。 2. 诗的第一、 二小节, 是理解的难点, 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 有显现,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 我告诉学生结 合题目 来理解。 在学生知道后, 再让学生体会‚我‛ 追寻延安的心情 是急切的。 文中的‚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 的含义直接让学 生结合《英才教程》 来理解。 但效果不好。 学得较轻松的是二、 三小 节。 第五、 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 让学生来理解。 花了 两节课的时 间才把课文学完。 不过, 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 大部分学生 在学完课文后, 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教学中, 教师积极地 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受到陶冶、 感染和激励, 从而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 由讨论、 交流, 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这样自 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 三、 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 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 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 资料, 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 有些学生不明白, 提出了 很多 254 问题。 因此, 这一环节用去了 很多时间, 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由于 时间不够, 就有些仓促。 从本课教学中, 我感受到, 有些离学生生活 实际较远的课文, 课前收集资料, 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 关键的作用。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学生结合课前 搜集的资料, 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简介背景, 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 么要追寻延安, 追寻它什么? 接着理解诗句, 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交 流, 理解诗句内容。 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 感悟这首诗所 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再在学生理解了 诗的内容、 感悟到全诗 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采用指读、 组内互读、 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 在 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受到感染。 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 学习实际, 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 生活中, 要团结同学, 助人为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 挺身而出;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节约 一张纸、 一粒米、 一滴水、 一度电……不求索取, 只讲奉献。) 学生 可以畅所欲言。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材分析: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 254 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 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 趣。‛ 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研读探究, 让 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 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 40 分钟时间, 让学生多读, 并且积累词句, 减轻学生负担。 教材分析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 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 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 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时, 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 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目 标 1. 学会生字, 生词, 理解词语意思。 2. 能够流利、 有韵味地朗读、 背诵文章。 3. 理解故事内容。 4.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 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学会生字, 生词, 理解词语意思。 2. 能够流利、 有韵味地朗读、 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 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 今天天气真不错, 咱们一起去郊游吧! 快看, 路边 有好多野果子——李子!(课件出示图片) 254 师: 同学生们爱吃李子吗? 看到这又大又圆的李子, 我都馋得流 口 水了 。 摘李子吃,(应该会有少数学生会犹豫一下。 师顺势做采访) 师: 这位同学, 同学们都去摘李子吃了 , 你为什么不去呢? 随机 采访几名这样的同学, 估计会有这样几种答案: 1. 不确定李子是野生还是有人种的, 未经允许, 不能随便摘别人 的东西。 2. 野果子不卫生, 会吃坏肚子, 因为他们注重身体健康。 3.(提前预习过课文的孩子可能有的会答出这一条) 树上有这么 多成熟的果子而没有人去摘, 那一定就是苦的。 (设计意图: 如果学生答出, 大力表扬一番, 和古人的智慧有不 谋而合之处, 如果学生没有答出, 那就顺势引导出本文。) 师: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七岁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吧!(板书课题) 二、 教师示范, 指导朗读 1. 老师范读课文, 配乐。 师: 请同学们仔细倾听。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十分有必要的环节, 对于古文的朗诵, 和 现代文的韵律是不太一样, 因此, 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古文朗读 的熏陶, 让学生多听正确的读法, 注意模仿, 才能达到效果。) 2. 老师领读, 请同学们跟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 朗读文章, 标好断句和重读词语, 注意句子的读断 和韵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文语感。 3. 学生自由练读。 (设计意图: 刚刚接触真正的古文, 应该给予一个熟悉的过程, 因此在老师范读听音, 学生跟读正韵的基础上, 此在老师范读听音, 学生跟读正韵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练习模仿是十分有必要的。) 4. 指名读 随机点选学生朗读, 男生读, 女生读, 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朗读, 重在以点带面, 通过典型个例, 再 254 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三、 通读全文, 理解文意。 1. 读一读: (1) 出示原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 能读懂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 (试读课文) (2) 同学们要读准字音, 拼音可是我们的好帮手, 让我们试着 读一读 108 页的课文吧!(自读课文) (3) 要读好文言文, 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请看老师的提 示, 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斜线。 王戎识李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七岁, 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 走取之, 唯/戎不动。 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 取之, 信然。 现在读起来就通顺多了 , 不信你试试。(自读课文) (4) 这篇短文共有几句? (指名答) 请用数学数字在课文中标 出句子的序号。 (5) 那我们请四位同学, 每人读一句。 其他同学仔细听, 他们 读得准确、 通顺吗? (指名读) (6) 这四位同学读得真不错, 我们男生、 女生比赛读吧, 男生 读一、 三句, 女生读二、 四句。(男女生分工读、 交换读) (7) 男生、 女生的朗读各有特色, 真好听呀! 我们四个小组各 读一句, 好吗? (分组读) 2. 翻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了 这么多遍, 这个故事的意思大家 一定很清楚了 。 我们来试试吧! (1) 指名逐句翻译原文。(2) 同学们翻译得对吗? 让我们打开 课文, 说说意思吧! 254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 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 株李子树, 结了 很多李子, 枝条都被压弯了 。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 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王戎回答 说:‚这树长在路边上, 还有这么多李子, 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 尝, 果然是这样。(齐读译文) (相机板书: 看李子——不摘李子——猜李子——李子苦) 果然和我们翻译得一样。 同学们太棒了 , 都成文言文翻译家了 ! (3) 理解了 文意, 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 我们 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3. 填一填: 同学们读得这么流利。 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 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 王戎( ) , 尝与( ) 游。 看道边李树( ) 折枝, 诸儿 ( ) , 唯戎( ) 。人问之, 答曰: ‚树在道边而( ) , 此必( ) 。‛ 取之, ( ) 。 4. 背一背: 谁能把它背下来? (1) 自己试背短文。 (2) 指名背短文。 (3) 齐背短文。 5. 说一说: (1) 同学们 , 积极动脑, 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识‛ 字在古 代有四种意思, ①知道、 懂得。 ②认识。 ③识别; 辨认。 ④知识、 见 识。 题目 ‚王戎识李‛ 中的‚识‛ 是哪种意思? (指名答③) (2) 那王戎是怎么辨别出李子是苦的? (指名答) (因为在路边, 如果是甜的, 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 原来你也是一个小王戎呀! (3) 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答) (板书: 独立思考 爱动脑筋) 254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王戎小朋友吧! (出示课件: 王戎, 你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 (王戎观察仔细, 善于动脑筋, 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 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 信然‛ 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 他是一个 聪明、 机智、 善于动脑的孩子。 板书: 观察、 聪明、 动脑) 看来, 文章的题目 真是文章的眼睛呀, 一个‚识‛ 字看出了 王戎 的聪明、 机智之处。 师小结: 是呀, 勤于思考、 爱动脑筋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习惯, 正 因如此, 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 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 之 一, 而且做了 尚书令、 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这样大的官。 让我的宰 相这样大的官们带着对王戎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则古文吧! 四、 参与体验, 拓展延伸 1. 《世说新语》, 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 它在古代文学史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 书中有许多小故事, 历经千年, 依然鲜活生动。‚孔 融让梨‛‚王戎识李‛ 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 播放三个简短有意思的动画片:《庾公不卖马》《割席绝交》《陈 太丘与友期》。 3. 同学们还想了 解更多的小故事吗? 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 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 的故事或视频, 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五、 总结全课 师: 今天你从王戎身上得到了 什么启示? 板书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看李子——不摘李子——猜李子——李子苦 独立思考 爱动脑筋 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 选自《世说新语》, 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 254 岁, 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 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 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 积累一 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学习古人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了 解《世说新语》‚志人‛ 的特点, 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 的兴趣。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加强了 诵读, 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 自读, 齐读, 表演读) 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 感悟, 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 含的道理,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 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 巧妙地搞好了 课堂动态生成, 达到了 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 按照教学预设, 出示问题: ‚怎样评 价元方这个孩子? ‛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聪敏机智、 懂礼识义‛, 基本上大功告成。 突然有学生提出: 友人已经感到惭愧, 并下车牵元 方, 元方仍然‚入门不顾‛, 也是不懂礼貌。 我马上组织讨论, 学生 发表了 很多见解:(1) 只要求别人, 不要求自己, 确实不懂礼貌。(2) 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 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3) 元方只是一个七 岁的小孩, ‚入门不顾‛ 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 很自然的反应, 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 然后我很自然地引 导学生要学会客观、 公正、 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 注重了 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 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将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 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 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 对自己的观 点进行阐述, 从中对‚王戎识李‛ 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254 三、 不足之处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 显得臃肿繁琐。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 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 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 应留有 空间。 没有空间, 就没有遐想与深思; 没有遐想与深思, 也就少有个 性与创新。 有时留下空间, 就是留下期待, 留下余韵, 留下创造! 古 人讲:‚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 与知识, 能力并重。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译读课文, 把握内容。 接着译读课 文, 把握内容。 教师提示, 课件展示自译方法。 然后自读自译: 学生 对照注释, 利用工具书, 理解词句, 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 学生读课文, 读注释, 尝试翻译文章, 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 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最后悟读主旨, 质疑探究: 试对人物进行评价, 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 什么道理。 254 26. 《西门豹治邺》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 讲述了 西门豹初到邺地, 发现田地荒芜, 人烟稀 少。 通过调查, 了 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 便 设计破除迷信, 大力兴修水利, 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文章刻画了 西门豹有勇有谋, 敢作敢为, 与民作主, 为民除害的形象。 描写了 西 门豹如何将计就计, 惩除邪恶, 除害兴利, 重点记叙了 西门豹破除迷 信的经过。 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 254 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 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教学目 标 1、 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 为民除 害的精神。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复述这个故事。 3、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 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教学准备 本课课前准备有历史事件的影片或录像、 图片, 后人表达思想的 多媒体资料等。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言板书课题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 题目 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 西门豹。 2、 解题: ‚西门‛ 是复姓, ‚豹‛ 是名字, 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 国时期的人。 3、 问: 看了 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想知道西门豹是干什么的? 课文主要写了 他的什么事……) 过渡语: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他的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 自由读课文, 一边读, 一边想,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西门豹的什么事? 二、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事? (主要写战国时候, 魏王派西 254 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 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 兴修水利的故事。) 三、 默读课文 划出生字、 新词, 认读生字, 查字典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1、 生字: 认读课文后要求学会的生字、 并说出每个字的音、 形、 义, 组词、 说话。 2、 理解生字: 战国、 邺、 荒芜、 人烟稀少、 巫婆、 官绅、 徒弟、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开凿、 灌溉。 四、 再读课文 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 的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第 1—9 自然段为第一段, 第 10—15 自然段为第二段, 第 16 自然段 为第三段。 五、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 板书课题。 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 1、 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 (找老 大爷问怎么回事) 2、 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 哪儿件事? (①为什么田地荒芜, 人 烟稀少? 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 ③新娘从哪来? ④漳河有没有 发大水? ) 3、 从老大爷的回答中, 西门豹了 解到哪些情况? (①河伯娶媳 妇是造成‚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的主要原因。 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 分子。 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 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 ④漳河 从没有发过大水, 倒是年年闹干旱。 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 成为西 门豹治邺的可靠事实依据。) 4、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254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 河伯还真灵啊。‛ 从表面上看, 河伯确实 很灵。 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 但实质是, 漳河没有 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 就是证明。 巫婆官绅恰 恰利用了 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 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 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还真灵啊‛ 是反话, 带有讽刺意味。‚下 一回他娶媳妇, 请告诉我一声, 我也去送送新娘。‛ 说明西门豹已经 根据了 解到的情况, 想好了 对策。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即含蓄地总结了 上面的调查结果, 又引出了 下文。 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 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过渡语: 西门豹会怎样做呢? 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段。 二、 自由读第二段 1、 前后讨论、 读完这段后, 你们知道了 什么? (知道了 西门豹 把巫婆和官绅都扔到河里去了 ……) 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 (指名 读有关段落) 2、 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理解句子含义。 (1) 西门豹对巫婆说:‚不行, 这个姑娘不漂亮, 河伯不会满意 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 说我另外选个漂亮的, 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 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 说这个姑娘 ‚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 并不是西 门豹真的这样认为, 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 用这些话作借 口 。‚麻烦‛ 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 实际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 去。) (2)等了 一会儿, 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 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 一会儿‛ 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 而是做出 等了 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 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 而 是故意这样说, 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 是表面 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 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 把他投进 254 漳河里去。) 3、 那么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 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 , 西门豹这样做目 的是为了 使广大百姓利用 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 刻的教育, 从迷雾中觉悟过来。 所以西门豹将计就计, 也若有其事似 的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就这样, 西门豹用看河伯娶媳妇的办法使 老百姓明白了 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惩治了 危害老百姓的巫婆 和官绅。 从此‚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说明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 水没有关系。 用事实教育了 那些被巫婆、 官绅愚弄的老百姓, 破除了 迷信。) 4、 这段共有六个自然段, 可分为四层, 请同学们给这段分层并 说出层意。 (①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②③西门豹借口 姑娘不漂亮 把巫婆、 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④⑤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站着, 迫使官 绅们磕头求饶; ⑥老百姓终于明白巫婆、 官绅的骗局。) 三、 阅读并思考 过渡语: 西门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 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 一段 问: 1、 西门豹又做了 些什么? (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2、 这一段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 ‚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照应了 开头‚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 进一 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 3、 再找一找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开头巫婆、 官绅们的态度 是‚急忙迎接‛, 后来‚提心吊胆, 气不敢出……‛ 这是前后对照的 句子。) 4、 说说这些坏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开头他们以为西门 豹真的是来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后来发现西门豹是将计就计, 严 惩他们, 所以态度变化极大。) 254 四、 总结全文 1、 指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全文主要写了 西门豹的什么事? 3、 通过全文的理解, 你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善于调查, 有勇有谋, 敢作敢为, 与民作主, 为民除害。) 26 西门豹治邺 善于调查研究 西门豹治邺有智慧, 讲战略 破除迷信, 尊重科学 为民办实事 教学反思: 课文讲的是战国时候, 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 西门豹和 群众一道破除迷信、 兴修水利的事。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的。 重点叙述了 西门豹破除迷信, 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 文章主要 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 表现了 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 智大勇, 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 反对迷信的教育。 本文的教学重 点是: 让学生了 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活动的经过。 一、 教学效果 一、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彻底扬弃了 情节分析。 情节分析已为现代教法所不取, 但是如 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 却颇有难度。 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 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 , 正确了 解学生由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的感 知顺序, 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 涵盖全文, 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 序, 简单地突破了 感悟‚语中有话‛ 的难点, 然后顺势拓展。 这样便 从课文中跳出来, 站在语文的广度、 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 真正把 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 综合训练了 听、 说、 读、 写的能力。 在 教学中读、 写能力得到了 主动的发展, 例如分段这项目 , 我把它巧妙 地镶嵌在编剧本时场次确定的问题上; 把‚读——说——读‛ 紧密地 254 反复结合在一起训练。 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 必得读, 而读出其语 气, 演得逼真又得透过说来暴露思维过程。 最后的情趣作文又把听、 说、 读、 写综合起来。 这样语文素质得到了 整体的发展。 3. 充 分强化了 主体意识。整个教学过程, 不管是初读感知, 还是深读探究, 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 当(演员)、 演(排练演出)、 写(作 文)。 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 民主性上去思考调动的手段、 策略, 为学生的各种活动给予施展才智的空间, 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 灵活的 可选取性的表现机会。 让不同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 因此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使每一 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 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 满足与自信之快感。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 对巫婆、 官绅头子、 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 还让 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仅仅让学生明白了 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 而且还懂 得了 ‚将计就计‛ 的真正含义, 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 不足之处 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不应占用过多的时间, 就应在读书之后让学 生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用简明的语言说出西门豹了 解到的一些状况, 这样就能够把精力放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上。 板书设计得有些繁多, 就 应再简略些, 便于学生记忆。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对课题作解释, 让学生明白西门是百家姓中的复姓之一, 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明白哪 些复姓。 在导入课文时, 教师检查了 学生的预习状况, 发现学生对故 事资料很有兴趣。 接着让学生透过阅读、 思考以及与同学讨论来读懂 课文了 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活动的经过。 然后引导学生 看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巫婆当时的神态, 动作, 想象巫婆此时 254 此刻的心理活动。透过想象, 使学生明白西门豹聪明过人, 将计就计, 不动声色地惩治了 邪恶, 为老百姓报了 仇, 出了 气. 最后按书上所说, 这一天, 漳河站满了 老百姓, 设想一下, 岸上的人们看了 事情的经过 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 然后写下来。 254 27. 《故事二则》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寓言两则》 的第二个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写扁鹊拜见蔡桓公, 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 劝他赶快治疗。 蔡桓 公坚信自己没有病, 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 到不理睬, 到最后 的不高兴, 致使延误了 病情, 小病酿成了 大病, 病入膏肓, 无药可医。 《纪昌学射》 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一则寓言故事。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 为师学习射箭, 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 一是‚眼睛要牢牢地 盯住一个目 标, 不能眨一眨‛; 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 一件很大的东西‛。 纪昌一一照做。 等练好了 眼力, 飞卫才开始教他 开弓 放箭。 后来, 纪昌成了 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文章第二段和第三 254 段结构相同,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扁鹊治病》 教学目 标: 1、 认识文中生字, 正确读写‚拜见、 理睬、 肠胃、 汤药、 医治、 扁鹊治病、 无能为力‛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联系有关词句, 体会人物的想法, 体会到防微杜渐、 不要讳 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有关词句, 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一位古人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 我们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 字), 他是谁? (板书扁鹊)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扁鹊 治病 》 板书(治病) 强调多音字‚扁‛ 2、 扁鹊是从事什么职业的? (医生) 你知道哪些形容医生的成 语? (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 春满 ) 3、 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 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 而 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 名医是什么意思?那有名的教师叫什么? 有名的演员叫什么? 今 天看谁是咱们班的学习明星好吗?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 2、 谁来当明星给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扁鹊、 拜见、 蔡桓公、 医治、 理睬、 骨髓、 无药可救 3、 谁能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 254 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 容。 除了 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题目 扩展法。 如题目 是扁鹊治病。 扁 鹊给谁治病, 怎么治的, 结果怎样? 谁能用这种方法, 说说课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段落归纳法、 六要素串联 法 以后自己可以尝试着运用。 三、 寻找蔡桓公病死之‚因‛。 (一) 从扁鹊入手 1、 从同学们刚才的描述中, 我得知了 扁鹊并没有成功地施展他 高超的医术, 蔡桓公竟然病死了 。 难道这扁鹊只是徒有虚名? 请同学 们快速浏览课文, 画出你认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 (1)、(他只站着看了 一会, 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 说明他 医术高明。) 对啊, 当医术高明的扁鹊一判断出蔡桓公得病, 便及时地劝说到 ——(引读扁鹊说的话) (2)、(只隔了 十来天, 扁鹊就看出了 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皮 肉之间了 。) 当扁鹊发现病情变化时, 他又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3) 、(隔了 十来天, 扁鹊又看出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了 。) 当扁鹊发现病情严重时, 他再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4) 、(扁鹊只是远远地看了 几眼, 就得知蔡桓公的病已经无法医 治了 , 可真是厉害! (5)、 扁鹊解释道: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 发展到皮 肉之间, 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 即使发展到肠胃里, 服几剂汤药也 还能治好; 一旦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 现在大 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 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病到什么程度, 怎么治, 分析得十分清楚, 不愧为名医。) 254 3、 扁鹊通过 4 次简单的看、 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处、 病的进 展, 他不愧是医术精湛啊, 他也希望蔡桓公能早日痊愈, 所以他一次 又一次地劝告蔡桓公(课件集中显示扁鹊的 3 次劝告, 齐读) 4、 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关心病人、 医德高尚……) 5、 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 日 益加剧, 扁鹊看在眼里, 急在心中, 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 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 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危险, 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 因为他知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啊, 那怎么读才能够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 6、 请你们扮演一回扁鹊, 带着越来越担心, 越来越急迫的心情, 读读这 3 次劝告。(学生练读) 7、 3 位学生合作朗读 (二) 、 从蔡桓公分析 1、 为什么蔡桓公遇到医术如此精湛、 医德如此高尚的扁鹊, 还 是病死了 呢? (他不相信扁鹊, 拒绝治疗. ) 2、 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 画出蔡桓公不相信扁鹊, 拒绝治 疗的句子。 3、 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结果。 (1)、 蔡桓公说: ‚我的身体很好, 什么病也没有。‛ A. 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 (自以为是, 听不进意见。) B. 你来当一回自以为是的蔡桓公, 读。 (2) 、 扁鹊走后, 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 总喜欢 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医冶没有病的人, 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A. 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 (傲慢、 不以为然) B. 你来当一回不以为然的蔡桓公, 读。 (3) 、 蔡桓公听了 很不高兴, 没有理睬他。 A. 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 (不耐烦、 生气) B、 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 此时他心里会想什么呢? (4) 、 蔡桓公听了 非常不高兴。 254 A. 当扁鹊第 4 次劝告蔡桓公, 而且说他已经十分严重的时候, 他 仅仅是一点点不高兴吗? (愤怒) B、 如果扁鹊再劝告下去的话, 蔡桓公有可能会做什么事? C. 所以, 扁鹊连忙——退了 出来。(引读) 4、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蔡桓公病死呀? (齐读蔡桓公说的话) 是 蔡桓公的自以为是、 傲慢自大害死了 他。 5、 像他这样不相信自己生病了 , 不愿意治病的情况我们可以用 一个成语概括, 那就是‚讳疾忌医‛(师: 板书‚讳疾忌医‛) 6、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吗? 7、 当我们生病时, 要不要像他这样讳疾忌医呢? 8、 五六天之后, 蔡桓公浑身疼痛, 不久他就病死了 , 这最开始 的皮肤上的小病, 怎么会要了 人命呢? 9、 评议: 对啊, 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 蔡桓公就能够对这个微 小的毛病引起重视(板书: 微), 进行及时的防治(板书: 防), 就能 杜绝病情的渐渐发展(板书: 杜渐), 毛病就一定会治好的。 这就叫 做防微杜渐(齐读)。 老师这儿有一副对联, 你能不能帮老师加上横 批让他完整。 10、 在生病时, 我们要防微杜渐。 在平时的学习、 生活中, 面对 细微的错误、 缺点、 坏习惯时, 我们要不要防微杜渐呢? 四、 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1、 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的身边有没有像蔡桓公这样的人呢? 能 举例说说吗? (生举例) 2、 假如能够穿越时空, 你想对病重在床的蔡桓公说什么? 3、 如果你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你的身上, 你想对自己说什 么呢? 4、 你们说得真好, 寓言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告诉我们某种 道理, 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 更好地为人处事,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如《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 254 《买椟还珠》 ……) 我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 相信阅读之后你会获得 更多的人生智慧。 板书设计: 扁鹊 治病 蔡桓公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医德高尚 防微杜渐 《纪昌学射》 教学目 标: 1、 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理解重点文言文词语。 2、 培养学生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 了 解故事的内容, 体会文章寓意。 重难点: 通过故事明白寓意, 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组织教学环节 一、 出示几张寓言故事图片, 明确学习目 标: (1) 出示图片, 生看后说故事名。 (2) 明确寓言故事的学习目 标: 过渡语: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 它就像一个魔术袋子, 虽小, 可 包含的东西却很多。 因此学寓言, 不仅要了 解故事内容, 更要能明 白寓意。 同时出示课件: A: 了 解故事内容。 B: 知道寓意。 二、 出题读文。 (1) 板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则寓言故事。 生: 纪昌学 射 A: 边板题边指导: 注意 ‚纪‛ 在当姓的情况下读成第三声。 (2) 初读课文: 通过预习课文能读通顺吗? 我们打开书再来大 254 声地读一遍, 并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生: 读书] (3) 检查初读情况 。 A: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 请问通过读课文你们获得了 哪些 信息? 生: 汇报( 2 人) D: 真不错, 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一个目 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 容。(指名讲, 不会再出示课件) 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 纪昌想学习(), 向飞卫请教。 飞卫让他 先( ), 一是练(), 二是练(), 然后才教他, 后来纪昌终于成了 ()。 三、 初读课文, 学习二三段。 (1) 练眼力与学射箭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就是纪昌, 当听到 老师的这些看似与学习 射箭无关的话之后, 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而 纪昌又怎么做的呢? (2)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并作标注。 1 、 飞卫怎么要求纪昌, 纪昌练习 的经过, 纪昌练习 的结果, 用‚∥次来。 2、 纪昌练眼力的动作, 用‚∆ ‛ 标出。 (3) 学生汇报: (4) 师生共同总结写法上的特点 (5) 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并做标注。 1 、 飞卫怎么要求纪昌, 纪昌练习 的经过, 纪昌练习 的结果, 用‚∥次来。 2、 纪昌练眼力的动作, 用‚∆ ‛ 标出。 四. 精读课文。 【师: 我们来交流, 看看老师是怎么要求的。】 师: 出示课件。 开始练习的时候, 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 首先应该 下功夫练眼力。 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 标, 不能眨一眨!‛ 254 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 不小的成绩, 但你的眼力还不 够。 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 你再 来见我吧!‛ (一)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从哪里感受到? 请把这种感受带进去读 (二) 学生汇报读有关语句 [出示课件] 出示: 纪昌回家后, 就开始练习 起来。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 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 。 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 地盯着它。 读着这两句话, 你感受到了 什么? 从哪里感受到? 请把这种感受带进去读 师: A: 我听得出你对他那种由衷的佩服, 请问你佩服他什么? 【刻苦、 坚持不懈、 努力勤奋、 谦虚好学, 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B: 请带着敬佩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C: (小结过渡) 就是这样,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 , 功夫不负有心 人, 他终于练有所成。 (三) ◆出示语段: 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就是有人用针刺他 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A: 问: 读着这句话, 你感受到了 什么? 从哪里感受到? ◆理解 ‚相当到家‛ 的意思并读好。 知道破折号作用和夸张手法[是不是练 麻木了 ? 这样写是为了 突出什么? 这种写法叫…] 师(过渡语) 日 过一日 , 年复一年, 三年时间又过去了 , 功夫 不负有心人, 他终于练就了 超凡的眼力。 (四) [出示] 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 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254 【读出夸张的语气】。 五、 总结发言。 A: 学生总结: ◆用上‚因为……所以……‛ 和‚之所以……是 因为……‛ 的句式来对纪昌学艺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 B: ◆师: 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飞卫的教法高明在什么地方? 生师讨论:【这是练习射箭的基础, 纪昌只有练好眼力, 才可能 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 要学好射箭, 就要先练好射箭的基本功, 可见练好基本功 是何等的重要啊! 如: 要学好骑车, 就要练好…… 要写好钢笔字, 就要练好…… 要学好游泳, 就要练好…… 六、 课后小练笔。 读了 这则寓言故事, 我知道了 ( ) 我还知道了 ( ) 七、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向飞卫学习 练习不眨眼 把小的东西看大 练习开弓射箭 百发百中 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 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讲述了 蔡桓公讳 疾忌医, 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 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 善于听取别人 的正确意见,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 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 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 标, 不能眨一眨‛; 二是‚练得能够 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纪昌一一照做。 等练好了 眼 力, 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 放箭。后来, 纪昌成了 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 无论学什么技艺, 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 254 本功入手。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 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 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懂得要 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 了 解课文内容, 理解纪昌学射的经过, 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练习提出问题, 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好学的纪昌, 堪称 名师的飞卫, 医术高超的扁鹊, 固执己见的蔡桓公; 且人物对话较多, 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 读好人物的对话, 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 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2. 在熟读课文之后, 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 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 思考, 小组交流 自己的想法。 3.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 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 时, 我问学生: 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 看准目 标不眨眼和 把小目 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 接着我又问: 练眼力可 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 学射箭如此, 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 你 能否举例谈一谈, 比如游泳、 骑车、 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 解打好 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 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 有学生指出纪 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 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 恒心、 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 在学习《扁鹊治病》 时学生对蔡 桓公的评价, 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 讳疾忌医; 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 不加劝告, 所以扁鹊才得不 到信任; 还有的说, 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二、 成功之处 254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能激发学生去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兴趣。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 所以在教学时我抓 住课题, 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 好几 个问题, 如: 纪昌向谁学习射箭? 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 从问题入 手,对学习这篇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不足之处 虽然在备课时, 我做了 充分的准备, 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 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还是有一些遗憾。 如给学生读 的时间不是很多; 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 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 虽然用了 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出示一些经典寓 言故事的图片猜画谜, 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接着请学生尝试自己 读故事, 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同时注意断句。然后细读课文, 深入体会。 指名读文章, 讲一讲故事大意。 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 义。 再有感情地朗读两则故事, 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最后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 交流展示。 收集一些寓言故事, 了 解一下寓意。 25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