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5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备课
21大自然的声音 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妙、奏”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写“妙、演”等13个字,会写“美妙、音乐家”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积累喜欢的语句。 3.能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重点 难点 能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准 备 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入情入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自然风景视频。(视频中有花、有草,还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大约40秒) 师:大自然的风景真是让人赞叹,鸟语花香,蝴蝶飞舞,除了这些生机盎然的美景,你们还在大自然中听到什么?接下来大家可要听仔细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这些声音,过一会儿把你听到的声音说一说。(播放大自然中的音乐,大约30秒)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用眼睛看自然风景视频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来猜听到的声音,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有更多了解的兴趣,从而引入学习内容,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指导多音字:“呢”是多音字,在“呢喃”中读ní,在“你呢”中读ne。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 预设:查字典是我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大部分词语我都是通过查字典理解其意思的。再有,我还用联系生活情景的方法理解词语“演奏”,看表演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演奏”。 课件出示以下词语的意思。 演奏:用乐器表演。 雄伟:雄壮而伟大。 充满:充分具有。 威力: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汇聚:聚集。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很大,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巨响。也比喻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澜,大浪。指水势浩渺广阔。比喻声势浩大或规模宏伟。 5.分类写字。 (1)课件分类出示本课生字: 妙、演、滴、鸣、敲、击、器 奏、琴、柔、感、受、激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妙、演、滴、鸣 左右同宽:敲 独体字:击 上中下结构:器 左中右结构:激 (4)教师指导范写。 上下结构的“柔”上面不要写成“予”,撇捺要舒展;“琴”下面的“今”字没有一点,撇捺要舒展;“受”下面是“又”字;“激”和“器”分别是左中右和上中下结构,要注意各部分摆放的位置和笔画的穿插,“器”中间不要少一点;左右结构的“敲”右边不要写成“支”。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6.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7.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 词语教学是第二学段十分重要的内容,要重点引导学生会读会写,对一些重点易错字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记忆,激发识字认字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字音读准了,现在让我们把这些小伙伴带入到文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 文章共4个自然段,介绍了大自然的哪几种声音?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2)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真会读书。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它们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 板书:风:是音乐家 水:是音乐家 动物:是歌手 3.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读出这些声音的? (1)小组讨论汇报。 (2)师小结: 文章先介绍____________,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介绍____________,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最后介绍____________,是大自然的歌手。 4.小组讨论汇报。 5.这三种声音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 师:文章先用一句话介绍“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然后分别介绍风、水、动物的声音。第2、3、4自然段都是围绕第1自然段来写的。这种结构叫“总—分”结构。 设计意图: 找准重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习,初步学习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别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齐读课题)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 课件出示词语卡: 美妙 音乐家 演奏 轻柔 感受 温柔 激动 合奏 乐曲 充满 乐器 雨滴 滴答 所有 河流 轻快 2.大家认识它们吗?跟它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3.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有哪些呢? 生:风、水、动物。 (教师板书:风、水、动物)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既能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字词,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文即将学习的重点。 二、入境想象,品读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这一句。 课件出示: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思考:这一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概括全文,总起全文。) 过渡:我们跟着大自然出发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看看你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2.精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音乐家”? (1)师: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你们听…… (2)课件播放《手风琴变奏曲》(音频中有微风、狂风呼啸的声音,大约1分钟),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节奏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3)课件出示: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4)指名读。 (5)教师指导朗读:读时注意将微风的轻柔读得轻、缓,将狂风的雄伟读得急、猛,感受风声的美妙。 (6)再指名2~3人有感情地朗读。 (7)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教师适时用手势划出朗读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8)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9)学生背诵。 (10)师小结: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3.精读第3自然段。 过渡: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课件出示: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①下雨的声音。 课件出示: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上面的这一段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一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我听到了小雨滴落的声音,这一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说一场音乐会开始了,敲敲打打、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②小溪、河流、大海的声音。 课件出示: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这么热闹的音乐会,还有哪些声音? (小溪淙淙,小河潺潺,大海哗啦啦) 预设:我能从“山中小曲、海洋大合唱”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水声越来越大。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把声音的变化读出来,语调依次渐高,情感也要依次加强。 (2)你想听一听这些声音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课件播放上述五种声音的音频,大约40秒。) (3)想象一下,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1:雨点落在街道上发出的声音。 生2:雨点落在小草上发出的声音。 …… (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 4.精读第4自然段。 过渡: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课件出示: 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青蛙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轻声读: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声音? (叽叽喳喳的鸟叫,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青蛙的歌唱) (2)谁想试着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请学生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 ①小组交流。 ②学生表演。 (狗:汪汪;猫:喵喵;羊:咩咩;青蛙:呱呱……) (3)情境互动。 师:小鸟(小虫、青蛙),你在唱什么呀? 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教师范读句子。 师:真是太快乐了,你们自己也读读吧。 (4)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 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声音,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与自己的生活关联,通过生活体验读懂文章语言。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借助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体验,更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1.积累语言。 预设:我喜欢“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几句,写出了小雨滴落下的各种声音。 2.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我不禁油然而生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播放钢琴伴奏曲) 音乐能陶冶情操,钢琴伴奏使学生们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中,朗读的同时,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 四、想象拓展,课外延伸。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试着用“总—分”的结构写几句话。如:青蛙是大自然的歌手…… 小范文: 青蛙是大自然的歌手。你听,稻田里,青蛙正在开音乐会,“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好像在告诉人们“来听呀——来听呀——来听呀”,又像是给夏姑娘演奏动听的催眠曲。 课堂 检测 填空。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 )的小鸟站在船头。( )美丽啊!它的羽毛是( )的,翅膀带着一些( ),比鹦鹉还( )。它还有一张( )的长嘴。 2.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 )。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 )吃呢。 板书 设计 21 大自然的声音 风——手风琴 水——打击乐器 (美妙) 动物——歌手 教 学 反 思 22父亲、树林和鸟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1.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中,“黎、猎”的声母是边音,“凝”的声母是鼻音,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畅、瞬”的声母是翘舌音,“畅”可借助熟字“场”识记;“黎”可语境识字,放到“黎明”一词中,理解“黎明”是指天快亮的时候。“猎”可用字源识字,造字本义:动词,用训练的狗抓捕野兽。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蒙、鼻”横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字形再书写,注意多个横画间要写得紧凑,“蒙”字下边部分不要少写横,“鼻”上边部分是“自”不是“白”。 2.体悟词语 我们既可以关注词语的表达形式,模仿学习语言,在语境中揣摩“幽深的”“雾蒙蒙的”“闻了又闻”“凝神静气”“树一般兀立的”“浓浓的”“苦苦的”等这些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感受这些词语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借此进一步感受作品中父亲的形象。 3.朗读课文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方式记叙。读懂对话,可以借此寻找到课文记叙的线索,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能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文本规范的书面语言。本课有不少优美的语言值得学生学习、积累并内化,为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 (2)搜集有关保护小鸟的事例和有关鸟的知识。 (3)搜集作者牛汉的相关资料。 (4)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和用生字组词,能对会写字进行归类,可以自己总结易错字的易错地方,和同学交流。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5)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 1.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学校是孩子们的家。孩子们,那小鸟的家在哪里呢?(课件出示:蓝天、小河、草丛、学校等图片)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保护小鸟的事例。 预设: 春天的一个下午,朱小伟在放学回家的路旁发现了一只腿部受伤的小鸟,连忙把它捧回家,找来药水、棉球、纱布给它包扎好。经过几天精心地喂养、换药,小鸟终于抖动起翅膀,用小眼深情地望着小伟。为了让它恢复体力,小伟带它到院子里试飞。每当空中飞过喳喳叫的小鸟时,它便侧头东张西望,好像想和空中的鸟儿一起飞翔。 3.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请你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教师板书:父亲、树林和鸟)我们今天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他们和你们一样,也十分喜爱鸟儿。(课件出示课文题目) 4.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感觉课文题目很有画面感,三个词语并列,很容易想象画面。 生2:是的,我觉得课文描写了父亲、树林和鸟之间的故事。父亲一定是课文中最重要的角色。 它们之间的顺序能调换吗?(不能)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生平简介:牛汉(1923—2013),原名史成汉,生于山西省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文学成就:《悼念一棵枫树》获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主要作品:诗集《彩色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等,散文集《萤火集》等。 6.那么,父亲与树林、鸟之间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设计意图: 图片、故事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伊始,就和学生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仅能激发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热情,还能把学生快速带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同时培养了学生“读了课文题目,就有疑问,有疑问就带着思考去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看看能读懂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 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 课件出示: 黎 凝 畅 瞬 猎 重点指导:“黎、猎”的声母是边音,“凝”的声母是鼻音,不要只读半边,“畅、瞬”的声母是翘舌音。“黎”可根据语境识记,放到“黎明”一词中理解,“黎明”是指天快亮的时候。“猎”可用字源识字,造字本义:动词,用训练的狗抓捕野兽。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ɑ.抽生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b.齐读课文。 3.理解字义。(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雾蒙蒙:雾茫茫。 凝神静气:聚精会神,气息平静。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惊愕:形容因吃惊而发愣。 翅膀:昆虫的飞行器官,一般是两对,呈膜状,上面有翅脉,有的前翅变成角质或革质。通常又指鸟类等动物的飞行器官。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4.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 朝、雾、蒙、鼻、总、抖、露、湿、吸、猎、翅、膀、重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抖、湿、吸、猎、膀 左右同宽:朝 上下结构:雾、蒙、鼻、总、露 独体字:重 半包围结构:翅 (4)老师范写。 (5)易错字指导:“蒙”下边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鼻”上边部分是“自”不是“白”。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6.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名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 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以学生预习中的疑问为起点,以查促学,聚焦难点,重点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三、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并思考: 课件出示: 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作上记号。 ②在文中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1.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 师小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我”走过一片树林。在“我”和父亲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概括了全文,我们把概括全文的句子称为中心句。 课件出示: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3.默读这句话,从中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指导朗读:“一生”“最”重读,突出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这一类文体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指导概括,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构建: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内容,你觉得哪句话最合适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文中的关键句或段落。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牛汉的《父亲、树林和鸟》,初步感受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2.同学们,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内容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 复习中聚焦初读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聚焦“提领而顿”的关键话题,开启本课的开放性对话学习。 二、品读欣赏。 (一)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够说明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1)交流一:林子里有不少鸟。(看) 课件出示: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①“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一片树林笼罩在雾气中,树林里朦朦胧胧的,看不太清楚。 作者写出了树林幽深朦胧的样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如此难以辨认的环境下,父亲依然能够发现鸟的踪迹,凸显出他对鸟的熟悉。 ②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能感受到父亲喜欢鸟? (“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说明父亲望得仔细,闻得认真,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非常熟悉和了解。) ③你能尝试着做做这些动作吗?体会一下父亲当时的心情。(学生自由做动作) 预设:父亲很高兴。 ④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课件出示: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⑤父亲看到叶子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这说明什么? (说明父亲善于观察,也说明他喜爱树林和鸟,所以才会这么了解树林和鸟。) ⑥关注描写“我”的反应的句子。 指名读。 课件出示: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ɑ.自己读读这一组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 b.通过“并没有看见、并没有听到、茫茫然、没有找到”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并没有看见、并没有听到、茫茫然、没有找到”这些词是通过“我”的反应衬托出父亲对鸟的熟悉和喜爱。) c.从“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到父亲与树林已经融为一体了。 (2)交流二:还有鸟味。(闻) 课件出示: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对鸟的喜爱?(轻声、生怕) ②生模仿父亲的语气和样子读。 ③文中“我”的表现: 课件出示: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体会:父亲能从浓郁的草木气息中分辨出鸟的气味,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人。 ④父亲的回答: 课件出示: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ɑ.这两段对比起来读,你有什么发现? (在鲜明的反差中看到了一位了解鸟儿的父亲。)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b.听老师朗读父亲的话,看又能够体会到什么。(读出父亲对鸟儿的了解。) c.指名读。 (3)交流三:鸟要准备歌唱了。(听) 课件出示: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①“真的”这个词可不可以去掉? 教师指导:不可以。通过这个词,我们看到一个对鸟儿习性十分了解的父亲。“真的”体现了一种惊喜之情。 ②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读出惊喜之情。 课件出示: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③思考:“此时”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此时”指鸟儿歌唱,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因为父亲爱鸟,所以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这句话是“我”对父亲爱鸟的具体说明和赞美,与第1自然段相照应。) ④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4)交流四: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忧) 课件出示: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①思考: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ɑ.小组讨论交流。 b.教师指导总结:父亲的话既有对鸟飞离树枝的愉悦,又有对鸟被猎人打中的担忧,这一矛盾心理足以说明父亲爱鸟的情怀。 ②指名读。 指导朗读:前半句语气要欢快,后半句语气中要带有忧虑。 ③“我”的表现: 课件出示: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ɑ.“惊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吃惊而发愣。) b.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我”对鸟的习性一无所知。) ④指名读父亲前后说的两句话。课件出示: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 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思考:这些话说明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的表现与“我”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善于观察且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的人。 (二)讨论升华 课件出示: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你对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理解的? 2.全班交流。 师小结:因为父亲善于观察,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如果父亲是猎人,小鸟们的生命就会有危险,所以“我”很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由此,更加表现父亲的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三)摘抄积累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预设:我喜欢“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因为“我”和父亲都是十分爱鸟的人。 设计意图: 在建构主线话题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积极钻研文本,在多句对话中关注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我”与“父亲”鲜明反差的描写中,从“看、闻、听、忧”多维度感受,逐步形成对父亲、对树林、对鸟儿喜爱的立体认知。 三、拓展延伸。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父亲”可以和后面的词语调换位置吗? 预设:不可以。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在教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 成功之处: 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爱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 教学建议: 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要多花点时间,多重视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23带刺的朋友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2个字,会写“红枣、摆动”等17个词语。 2.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 难点 1.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准 备 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2个字,会写“红枣、摆动”等17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一、 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谜语。(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谜底和刺猬的图片) 课件出示: 生在田野中,昼藏夜里行。 身背一身刺,遇敌呈球形。 (打一动物) 1.同学们,猜一猜,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刺猬) 2.通过这则谜语,你知道了刺猬有什么特点? 生:刺猬白天隐藏,夜间觅食活动,满身是刺。 3.是啊,刺猬身上的刺作用可大了。 课件出示:一幅刺猬在枣树下觅食的图片。 同学们,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抢先行动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刺猬,走进课文。齐读课题。(教师板书:带刺的朋友) 4.课件出示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宗介华,北京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特别擅长撰写儿童文学作品,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 文学成就:电影文学剧本《傻大洋与精二洋》获1992年全国儿童读物奖,长篇儿童小说《太阳花》获2001年文化部蒲公英儿童读物奖金奖。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太阳花》《山猴子》;中短篇小说集《宗介华含谜小说选》《爸爸您姓什么》;散文集《访苏的足迹》《会飞的伙伴》;报告文学集《成才之谜》;中短篇科学童话集《马戏团里的不速之客》等。 5.助学资料。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斑斑驳驳:指植物和其他物体将阳光阻挡而产生的光斑。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兴许:也许;或许。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明白。突然一下子醒悟过来。 设计意图: 由谜语导入,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谜语提炼出刺猬的特点,为下面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及偷枣本领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识字方法: 枣、馋、缓、讶、测、监、恍、悟、逐、扎、聪 ①借助形声字的形旁理解字义:“馋”是食字旁,与吃有关,是指嘴馋;“恍、悟”偏旁都是竖心旁,字义和心理活动有关。 ②熟字记忆:缓—暖;测—则;监—蓝。 (2)多音字指导:扎(zhā zā zhá) 课件出示小练习: 课件出示: 扎:A.zhā B.zā C.zhá ①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 )在它的背上了。 ②小时候我最怕两件事,一是扎( )针,二是扎( )辫子。每次遇到这两件事,我都是拼命挣扎( )。 (3)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读得是否正确,句子读得是否通顺。 4.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刺、枣、颗、忽、暗、伸、匆、沟、聪、偷、追、腰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暗、伸、沟、聪、偷、腰 左宽右窄:刺、颗 上下结构:枣、忽 半包围:追 独体字:匆 (4)老师范写。 易混字指导:重点指导“刺—枣、忽—匆”。“刺”左边部分有沟,而“枣”上边部分没有沟;“刺”是左右结构,左边部分最后一笔是点,右边部分细长,而“枣”是上下结构,上边部分宽扁,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盖住下边部分的两点。“忽”的上边部分没有一点,“匆”不能漏写一点。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6.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名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 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以学生预习中的前置性学习为背景,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以查促学,聚焦难点,重在突破,提高课堂效率。对于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浓墨重彩”地从音和形的角度加以教学。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2.梳理结构。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3个部分。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秋天的枣树上挂满了令人眼馋的红枣。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写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对小刺猬的担心和牵挂。 3.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方法提示:采用提问法,先找主人公,再看他干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最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我”来到枣树旁边,看到了小刺猬爬上树枝摇落红枣,然后下树就地打滚儿,用背上的刺扎枣,最后成功地驮着满背的枣跑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学生一些方法,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好主要内容。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一、复习巩固,感知全文。 1.课件出示字词。 带刺、一颗枣、忽然、黑暗、伸出、匆匆 水沟、聪明、偷枣、追赶、弯腰 (1)听写。 (2)教师订正。 2.选用听写词语中的部分词语,简单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我”来到枣树旁边,看到了小刺猬爬上树枝摇落红枣,然后下树就地打滚儿,用背上的刺扎枣 ,最后成功地驮着满背的枣跑了。) 设计意图: 通过听写词语,巩固、强化了易混字的字形。运用所写词语介绍刺猬,初步建构了刺猬的形象,为学习后文打下基础。 二、认真品读,析文悟情。 (一)学习第一部分:“满树红枣”(第1自然段)。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段文字,想一想:哪一段中的枣子更诱人? 课件出示: ①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看着就让人眼馋。 ②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分小组读,哪一段的描写更诱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小组交流。 3.小结:第一段简明扼要,第二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枣的诱人写得生动具体。结合课文的内容选用第二段更诱人,既写出了红枣的数量多、色彩艳,又写出了红枣香气诱人,同时引出下文刺猬偷枣的情节。 4.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指导朗读:朗读时,应用轻快的语气,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 (二)学习第二部分:“刺猬偷枣”(第2~11自然段) 过渡:这么诱人的红枣,谁看了都会垂涎欲滴的,别说是小刺猬了。那么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 1.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课件出示: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1)指名读。 (2)小组讨论:作者对刺猬偷枣这件事做出的评价是怎样的? (3)汇报:暗暗钦佩、高明。 ①板书,谁来解释“高明”?(高明:见解、技能高超。)联系上下文说说“高明”的意思。 ②“暗暗钦佩”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在生活中你有“暗暗钦佩”的时候吗? 预设: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暗暗钦佩”的,它的意思是说在心里佩服。我也有这样的时候,我们班平时成绩不好的李明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月考中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当时我就暗暗钦佩。 ③刺猬偷枣的技术十分高超,所以作者暗暗钦佩。 2.交流、板书刺猬偷枣的过程。 过渡:作者暗暗钦佩刺猬偷枣儿的本领高超,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并圈出能说明刺猬偷枣高明的关键词。 (2)作者目睹了刺猬的偷枣过程,他是怎么写的呢?其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刺猬的高明呢? (3)指名交流:读句子,谈体会。 (4)课件出示:(板书:爬树)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①指名读句子。 ②理解“诡秘”的意思。(诡异、神秘) ③这个“诡秘”说明了什么?(刺猬小心翼翼、警惕性高) ④作者为什么称刺猬是“那个东西”? (作者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在往上爬的时候,不带有喜欢或憎恶的情感,所以称之为“那个东西”。) ⑤句末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这里的省略号说明那个东西还在继续爬,“我”也还在继续监视。) ⑥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语气要轻些。 (5)课件出示: 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板书:摇枣) ①这里的“兴许”是什么意思?请你说说它的近义词。(好像、可能、大概) ②这是一个表示猜测的词语,为什么作者不能肯定地表示刺猬是在用力摇晃?(因为天黑,看不清。作者这样表达是前后呼应。) ③那作者是根据什么内容作的推测呢?(根据下文作者听到“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的声音作的推测,所以作者才用“兴许是在用力摇晃”。)(用词严谨) ④想象刺猬“用力摇晃”的情景,说说这只小刺猬给你的印象。(有趣、聪明)它一边摇,一边在想什么呢?请大家猜一猜! 生1:我摇我摇我摇摇摇!多摇几个枣,给我那可爱的小宝宝。 生2:多摇几个枣,好好吃个饱。 ⑤多种方式的朗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 (6)课件出示: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板书:落地) ①“噗”是拟声词,指重物落在地上的声音,说明“ 那个家伙”摔得不轻。 ②作者称刺猬是“那个家伙”,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因为刺猬把红枣晃掉了一地,作者产生了厌恶的情感,所以称之为“那个家伙”。) (7)课件出示: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板书:归枣) ①散落:“散”读“sàn”,表示刺猬身边全是枣,左一个,右一个,很凌乱,很分散。(教师示范读) ②这时的刺猬高明在哪儿?(归拢、打滚) ③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归”。(聚拢) ④刺猬为什么要把红枣聚拢?(抓紧时间,提高效率),这刺猬真聪明! ⑤想象刺猬忙碌着把枣子聚拢在一起时,刺猬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如果我能把所有的红枣都带回家该多好啊! 生2:我得快点把红枣归到一起,不能被这家主人发现,这样才能带走更多的红枣。 (8)课件出示: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板书: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①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着、扎、圈 ②这时的刺猬又高明在哪儿? ③这里作者又做了大胆的猜测,来说明刺猬的机灵。 ④指名读。指导朗读:读出刺猬偷枣时灵巧、敏捷的语气。 (9)课件出示: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①“钦佩”“聪明”“高明”这几个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后回答。 预设:“我”由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到发现它偷枣时厌恶地称之为“家伙”,最后发现小刺猬的聪明而转称为“聪明的小东西”。这一情感的变化,体现了“我”对小刺猬这个“带刺的朋友”的喜爱之情。不只是作者,我也喜欢上这个带刺的小家伙了。 ②多种方式朗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我们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刺猬偷枣的过程,但根据作者提供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我们也能把刺猬偷枣的过程讲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板书,然后用“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这句话作为开头,同桌之间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复述时,请用上“爬、摇、掉、归、打滚、扎、驮、跑”这8个动词,还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使自己的复述更连贯。 4.课件播放小刺猬偷枣的视频。(大约2分钟)指名边看动画边复述刺猬偷枣的经过。 设计意图: 理清刺猬偷枣的过程,是阅读的第一个层次,为有序表达做准备。紧扣刺猬偷枣“本事高明”,对话语言文字,将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再品读描写刺猬偷枣场面的语段,读出第二个层次——有趣,吸纳积累了语言,为趣味表达做准备。 三、启发阅读,拓展延伸。 “我”目睹了刺猬偷枣的过程,不禁对它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 课件出示: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 1.小组发挥想象交流。 2.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3.搜集作者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其中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找来读一读,和同学们交流自己对小刺猬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 阅读从选文走向原文,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需要老师激发阅读的期待,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点燃阅读的热情,扩大阅读量。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身边的“小事”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重点 难点 重点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 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1.师: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执勤大队长帮助小学生把自行车摆整齐的图片、小学生乱倒垃圾的图片等。 2.同学们,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温暖的,值得我们学习,而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纠正和防范。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小事”。(板书:身边的“小事”) 二、直击画面,表达看法。 (一)课件出示(课本97页插图,提出看图要求)。 1.看完图 后,说说图中的人做得对不对。如果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如果不对,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应该怎么做才对。 2.先小组内交流,再由组长汇总,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一幅图片(左上): (1)观察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走在前面的同学,打开门后,让后边的人先走,最后再自己把门关上。) (2)谈谈你的感受。 生1:这种行为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令身边的人感到很温暖。 生2:事情虽小,但是让人敬佩,是文明的行为。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二幅图片(右上): (1)说说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小事? (出门遛狗时,主人自觉带上铲子和方便袋及时把狗狗的粪便清理干净。)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狗主人的行为非常文明,这样做,我们的环境就保持整洁了。 ①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课件出示: 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随手捡拾垃圾 帮助有困难的人 随手关掉水龙头 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 语言文明 爱护小动物 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 …… (3)教师小结:只要我们有做好事的意识,处处留心,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不仅会让别人感到温暖和爱,还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4)有的小事,就像一盏灯,给我们指明方向;有的小事,就像一面镜子,给我们警醒。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向他人传递正能量。说说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个讲文明、受人尊重的人。 生1:要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生2: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好人。 (三)不文明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三幅图片(左下): (1)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不文明的行为?(大家排队乘公交车,一个戴红帽子的人,却插队挤上了公交车。) (2)说说你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生1:这个人太不文明了,别人辛辛苦苦等了半天,他不用等就上车了,太气人了! 生2:如果我在场,我一定阻止他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太自私了!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四幅图片(右下): (1)说说图上的内容。(一名游客在房屋的外墙上乱涂乱画,还有一名游客爬到树上拍照。) (2)谈谈你的看法。 生1:这种随意跑到大树上拍照的行为太不文明了,不光会损坏大树,还很危险,一旦出现意外,害人害己,后悔都来不及。 生2:旅游时,在墙上留下字迹,是非常自私、不文明的行为,留下字迹,美好的景物会变得面目全非。 3.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小组长做好记录。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一要注意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二要记住别人说的主要信息;三是必要时可以记录几个关键词;四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追问;五是汇总时,每个同学的看法都不要遗漏。 (3)汇总如下。 课件出示: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板书:不文明的行为) 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在墙上涂鸦、乱闯红绿灯、公共厕所用完后不冲水、小摊小贩占道经营、语言不文明、故意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不珍惜粮食、踩踏禁行绿地…… (4)小结: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展现了一个人的内心素养,是被大家厌恶的行为,轻则要受到谴责,重则会给社会、他人或自己造成灾祸,害人又害己。 三、拓展延伸,体验生活。 1.同学们,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文明、美丽的心,那么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在自己身边感受到令人温暖的言行,请你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一颗“爱心”,表达出文明礼貌、携手前进的心意。 2.向自己的家人描述自己看到的身边某件“小事”,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 学 反 思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重点 难点 1 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吗?你见到过吗? 课件出示图片:(十字路口,一辆飞奔而来的大卡车和一辆小轿车相撞,原来是小轿车司机在打电话;一位叔叔一边走一边吃东西,然后随手就把手里的垃圾扔在了地上……) 1.你看到了什么?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评。 预设:我们学校里经常有些同学会丢失一些小东西,而同学们捡到东西后一般都会交给老师,但由于学校人多,所以很难找到失主。 生:我有一个好办法:学校有广播站,可以把捡到的东西拿到广播站,让广播员广播,这样的话,很大概率能找到失主。 3.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教师板书:我有一个想法) 二、交流探讨,形成共识。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两则材料。 1.学生自由阅读,说说自己的感悟。(第一则是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是已经发生了的事;第二则是想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建议,是还未发生的事。) 2.哪些内容介绍了生活中的现象?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法?用“”画出来。(板书:玩手机影响与人交往,开辟班级植物角) 3.阅读材料一,学生交流讨论。 生1:材料一中的第1自然段介绍了现象,第2自然段介绍了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材料一先提出了“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的现象,再通过两个事例,强调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写得很清楚。这样一来,后面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应该总是玩手机”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生2:材料二都是介绍作者的想法和建议的。 师小结:材料二不但提出了开辟植物角的想法,还给出了植物角运作的建议,并且点出了开辟植物角的好处,把想法写得很清楚。而且,第一句是用问句的形式提出想法的,体现了商量的语气,显得委婉。 4.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5.小组学生自由交流。 (1)电线杆上贴满小广告; (2)有的同学把书包挂在学校的树上; (3)小区里开始实施垃圾分类; (4)有的同学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6.全班交流,提出意见。 预设:看见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我们可以拿小刀把它刮掉。 看见有的同学把书包挂在学校的树上,可以上前适当进行劝导。 师小结:同学们很会观察和思考,不但讲述了平时身边的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三、阅读范文,打开思路。 课件链接到范文: 我有一个想法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有出息,于是就强迫孩子学习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使孩子十分苦恼。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我七岁时,妈妈就强迫我去学电子琴。这本是件好事,可我对乐器不感兴趣,不愿去学,而妈妈却一心想把我培养成音乐家,成为有出息的人,我只好每周日去参加电子琴学习班。这还不说,每天放学后,我还要练习一个小时的电子琴,要是弹错了一个音符,爸爸的责骂声就会像雨点般飘来。说实话,爸爸妈妈都是很爱我的,他们这样,也都是为我好,这一点我很清楚。我也想好好地练,可就是练不好。隔壁的贝贝与我同病相怜。他的爸爸妈妈强迫她学习小提琴,每天晚上,她家都传出贝贝的痛哭声和那鬼哭狼嚎似的小提琴声。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的电子琴水平没有任何提高,而贝贝呢,也还是重复着拉老调子。 电子琴班结业了,我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爸爸妈妈坐在沙发椅上,摇头叹气。爸爸说:“小健呀!你真是白费了那么多时间!这还不说,你看你现在什么也没学成,长大该怎么办呢?”当时我心里真不好受,这时贝贝家又传出她爸爸的责骂声,随即便是贝贝嘶哑的哭叫声…… 这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家长们,我真心希望你们能从我亲身经历的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他们不感兴趣、不愿做的事情。我建议:学校召开家长会时,不要只是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劝导家长学些教育心理学知识,要多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主动学习,逐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才能,这样家长们高兴,我们也高兴。如果孩子没有那种天赋,家长也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如果能这样的话,我相信,我们这些孩子将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1.学生阅读交流。 2.教师小结方法。 (1)生活中的现象。 (2)改进的建议。(改进的建议:减负、从兴趣出发、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四、学生习作,点评修改。 1.课件出示习作题目:我有一个想法。 温馨提示: (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 (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利用投影展评优秀习作,指出不足,师生共同修改。 4.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板书 设计 我有一个想法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上,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围绕题目要求放开思路,大胆交流。 不足之处: 学生内心的想法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建议: 习作教学,尤其是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要适度降低目标,少一些规范,少一些限制,鼓励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慢慢地,学生开始主动表达了,喜欢表达了,就会越来越好,习作也会越写越好。 课题:语文园地七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英、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重点 难点 重点 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3.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英、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4.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难点 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是怎样读课外书的呢?(学生自由交流)读课外书的时候,其实有许多好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交流平台”看看课本是怎样讲解阅读摘抄的。 1.欣赏学生摘抄的语句。 课件出示: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学生评析: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叶的颜色和形状都描写得贴切而形象,写出了秋日梧桐落叶的美丽。 课件出示: 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苏醒过来了,大地恢复了生机! 生:这段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生机勃勃的大地。 课件出示: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学生评析:这段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段的节奏感变强,条理性更加清晰,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2.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摘抄,即在阅读文刊、文件等时,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板书:摘抄) 4.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5.教师评议、归纳。 (1)把好的语句摘抄下来; (2)归类摘抄:把好词好句归类,便于运用; (3)写下阅读感受; (4)摘抄时,注明出处。 6.方法指导。 (1)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等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④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2)善于摘抄。 ①摘抄型笔记,即把读书时发现的好的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 ②提纲型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 ③感想型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④评价型笔记,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出原文的纰漏等。 (3)摘抄应注意的问题。 ①摘抄内容分门别类。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②边摘抄边背诵,尽可能多地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精彩词句,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板书:摘抄分门别类,边抄边背) 7.教师小结。 “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希望同学们将读书做摘抄的好习惯真正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帮助自己学得更好,更扎实。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照样子写句子。 课件出示: ①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②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③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课件出示: ①小家伙摔倒了。 ②王老师很着急。 ③他跑步很快。 (1)指名读两组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对比两组句子,你更喜欢哪一组?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得”字后面的内容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 (4)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和思考,能把句子写具体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本领,请你把下面的句子说具体吧! 课件出示: ①妈妈累得______________。 ②______得______________。 (5)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太阳光把大地晒得热气腾腾的。 花儿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这片草原辽阔得一眼望不到边。 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老奶奶笑得直不起腰。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①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②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河流、大海”,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 第二句中“月亮”“小桥”共同的特征都是“弯弯的” ,如果接着往下说,“弯弯的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播放《弯弯的月亮》歌曲并配弯弯的月亮的图片。) (4)朗读积累。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得美观就要找出汉字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父 及 英 柔 蒙 奏 雾 翅 1.观察汉字,你发现这些汉字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都有撇、捺笔画。) 2.你觉得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撇和捺要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3.教师范写指导:“奏”首先要写三横,要注意长短变化,中间一横稍短,三横适当的有一些左低右高;然后写撇、捺,撇、捺一定要舒展一些,可以写得慢一点儿,这样就能把这个字撑开来,给下面的笔画留足够的空间;下面是一个“天”字,最后一笔是一点,不要写成捺。 4.先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捺的特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交流,评价。 7.小结:同学们,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汉字时,撇、捺要书写得舒展一些,这样我们书写的字将更加优美。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板书: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师:《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美满甜美的生活。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4.组织学生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 课件出示: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碧绿的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采莲。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等。 7.练习背诵。 8.拓展积累。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板 书 设 计 语文园地七 摘抄:分门别类 边抄边背 “得”字短语 仿写句子 书写提示:撇捺要舒展 《采莲曲》积累背诵 教 学 反 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