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反思,同课异构精品10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反思,同课异构精品10套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全册+教学反思,同课异构精品10套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 单元分析:‎ ‎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 教学目标: ‎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667‎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教学用具:小棒 ‎ ‎ 教学过程: ‎ ‎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 ‎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 ‎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 ‎ 二、交流共享 ‎ 1. ‎(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667‎ ‎4‎ ‎5‎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2)说一说: ‎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 表(1) 表(2) ‎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3)写算式: ‎ ‎①观察表(1) ‎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667‎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 ‎②观察表(2) ‎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 ‎(4)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 (5) 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平均分:全部分完-无余数;不能全部分完-有余数)‎ ‎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 ‎ ‎ 667‎ ‎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 ‎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 ‎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说一说算式各表示的意思。‎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 ‎ 五、课堂作业 ‎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 教学目标: ‎ 667‎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 教学过程: ‎ ‎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 ‎ 二、交流共享 ‎ 1.教学例题 ‎ ‎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 ‎ 列算式:(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算式*)‎ ‎ ‎ 667‎ 用 表示除号,12是被除数写在里面,4是除数写在外面,表示12个苹果平均分。12里面最多有3个4,所以商是3。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 ‎ (3)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 ‎ (4)汇报交流。 ‎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 如果是22个桃、3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 ‎②列竖式算一算。 ‎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 想法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2。 ‎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667‎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 ‎ 三、反馈完善 ‎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1.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 ‎2.第2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 ‎3.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 ‎4.第4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667‎ ‎ 第3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6,8题 ‎ 教学目标: ‎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 教学过程: ‎ ‎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 ‎7×7 9×6 21÷3 3×4 24÷8 12÷2 ‎ ‎35÷7 4×7 6×9 48÷8 18÷2 56÷7 ‎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 二、基本练习 ‎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 667‎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 ‎2.完成第1题。 ‎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 ‎2.练习一第3题 ‎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 ‎3.练习一第4题 ‎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 ‎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第4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 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练习一第7~12题 ‎ 教学目标: ‎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 667‎ 教学重难点: ‎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 二、基本练习 ‎ ‎1.口算: ‎ ‎4×3 9 ×8 45÷9 6×9 32÷8 24÷4 ‎ ‎56÷7 5×6 8×5 36÷6 35÷7 4×9 ‎ ‎2.口答: ‎ ‎25里面最多有( )个6。48里面最多有( )个7。 ‎ ‎36里面最多有( )个8。28里面最多有( )个6。 ‎ ‎3.用竖式计算: ‎ ‎43÷6 32÷7 20÷4 36÷7 ‎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 667‎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 6.练习一第12题 ‎ ‎(1)学生独立填表。‎ ‎(2)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3)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 ‎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补》 ‎ ‎ 教学反思:‎ 667‎ ‎ ‎ 第二单元 时、分、秒 ‎ ‎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带领学生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本单元包括: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1分=60秒;体会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教材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通过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感受时间的意义与价值。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钟表、时间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的时间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其次,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课时:四课时。‎ 667‎ 第1课时 认识时、分 ‎ 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想想做做1~7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667‎ ‎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 5.认识时。‎ ‎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667‎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9.感受1小时。‎ 667‎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反思:‎ 667‎ ‎ 第2课时 认识几时几分 ‎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2页;想想做做1~3。‎ ‎ 教学目标:‎ ‎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67‎ ‎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 二、探索交流 ‎ 1.认识7时15分。‎ ‎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 3.教学7时55分。‎ ‎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 4.认识8时零5分。‎ ‎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667‎ ‎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 ‎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 5.练习。‎ ‎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 (2)集体交流。‎ ‎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 三、检测完善 ‎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 2.想想做做第2题。‎ ‎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 ‎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 ‎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 ‎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 ‎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 ‎ 3.想想做做第3题。 ‎ ‎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 四、课堂小结 ‎ 五、作业《补充习题》 ‎ ‎ 教后反思:‎ 667‎ 第3课时 认识秒 ‎ ‎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想想做做1~5题。‎ ‎ 教学目标:‎ ‎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教学重点、难点:‎ ‎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 二、思索探究 ‎ 1.认识秒针 667‎ ‎ (1)认识秒针 ‎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 (2)体会1秒 ‎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 (3)1秒的价值。‎ ‎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 师: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 卫星每秒约行7‎ 667‎ ‎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 ‎②跳绳20下用( )秒 ‎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667‎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想想做做”第4题 ‎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 (1)夏天午睡大约1( )‎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667‎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 1分=( 60 )秒 ‎ ‎ 教后反思:‎ ‎ 第4课时 练习二 ‎ ‎ 教学内容:课本第15~16页;思考题。‎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 2.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 教学重点: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 教学难点: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 教学过程 :‎ ‎ 一、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 二、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1题 667‎ ‎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4. 完成“练习二”第4题 ‎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5.完成“练习二”第5题 ‎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 完成“练习二”第7题 ‎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 课堂总结 ‎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667‎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单元分析:‎ ‎ 有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常被用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确定行走的方向与路线。这种方法比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进行描述更加客观,也更便于交流。过去,小学数学里很少有关于方向知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把方向知识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里“方向与位置”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 ‎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包括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其中,东、南、西、北是四个主要方向,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可随着上述四个主要方向而确定。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在这四个方向中任意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联系现实生活空间认识东、南、西、北例2认识地图和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例3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安排三次“想想做做”没有单元练习从上表能够看到,四个主要方向是教学重点,而四个辅助方向的教学要求,要比四个主要方向的教学要求低一些。‎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辨析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课时:四课时。‎ ‎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 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想想做做1~4题。‎ ‎ 教学目标:‎ ‎ ‎ 667‎ ‎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 教学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 一、情境导入 ‎ 二、交流共享 ‎ 认识东、南、西、北。‎ ‎ 1.教学例题。‎ ‎ 出示挂图 ‎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 全班交流。‎ ‎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 2.教学“试一试”。‎ ‎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667‎ ‎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吗?‎ ‎ 指名回答。‎ ‎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给全班同学听。)‎ ‎ 4.“想想做做”第4题。‎ ‎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 四、全课总结 ‎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 教后反思:‎ 667‎ 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 ‎ ‎ 教学内容:课本第20页;想想做做1~6。 ‎ ‎ 教学目标:‎ ‎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 教学难点: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 教学过程 :‎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学生交流。‎ 667‎ ‎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 ‎ 二、探究交流 ‎  1.认识平面图。‎ ‎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题。‎ 667‎ ‎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  2.“想想做做”第2题。‎ ‎  出示图。‎ ‎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 5.“想想做做”第5题。‎ ‎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 四、 全课总结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 ‎ ‎ 教后反思:‎ 667‎ ‎ 第3课时 辨认方位 ‎ 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想想做做1~5;动手做。‎ ‎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 ‎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 教学用具:情景图。‎ ‎ 教学过程:‎ ‎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667‎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667‎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667‎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 五、课堂作业 ‎ 教后反思 ‎ 第4课时 测定方向 ‎ ‎ 教学内容:课本第26~27页。‎ ‎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667‎ ‎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 教学用具: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揭示课题:测定方向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 ‎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667‎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 四、全课总结 ‎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 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 单元分析:‎ ‎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本单元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认识。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 ‎ ‎ 我国的计数,习惯把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读、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写。从这点来说,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 ‎ 学生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是一次较大的跨越:他们需要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以及相应的数位,需要学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以及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写规则,需要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 ‎ ‎ 667‎ ‎ 万以内的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容。虽然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难点。本单元教材遵循人类认识较大数的一般规律,尊重儿童的认数特点,编排九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万以内数的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直观认识几百和几百几十几例2三位数的意义(组成)直观认识一千例3三位数的读与写例4认识算盘,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练习三 练习三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和读写(续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5认、读、写整千数,四个数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末尾有0的四位数例6直观认识一万 。‎ 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例7认、读、写中间有0的四位数例8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例9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练习四 。‎ ‎ 练习四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读写与求近似数单元复习整理并应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知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因此缺乏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大数的主要障碍。从上表里可以看到,全单元的新授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编排,例1~例4集中教学三位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千”的观念。例5~例7集中教学四位数,让学生初步认识“万”。例8和例9则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结合起来,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与求近似数。这种知识结构与过去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开安排,降低了学生认知的坡度,有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比较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依据数的组成作出判断,合起来教学,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 ‎ 算盘曾经是十分常用的计算工具。发明和使用算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明。由于计算器的普及,珠算已越来越少,离开小学数学教学也有较长时间了。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本单元编排例题帮助学生认识算盘,并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解决了认数教学缺少计数器的困难。算盘的1个上珠表示“5”,用它表示数,比计数器稍抽象些,但更方便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等。‎ ‎ 教学难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 教学课时:11课时。‎ 667‎ 第1课时 千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 ‎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想想做做1~6。‎ ‎ 教学目标: ‎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 教学过程: ‎ ‎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出示一个小方块、一条小方块),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 ‎(再出示“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 ‎(1)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 ‎ ‎(2)同桌交流。 ‎ ‎(3)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 小结:可以先一个一个数,数出一条也就是10个一是1个十;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出一板有10条,也就是10个十是1个百。 ‎ 追问:一板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也就是几个百。 ‎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 ‎(1)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 ‎(2)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 A.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看法。 ‎ B.汇报结果。 ‎ 667‎ ‎ 2.认数。 ‎ ‎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座智慧城堡,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得到“智慧星”,想要吗? ‎ ‎ (2)出示方块图(3堆2条),问:一共有几个小方块?(320个)你是怎么知道的?32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呢? ‎ ‎ (3)又增加了4个小方块,让学生猜一猜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方块呢?(324个)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 ‎ ‎ (4)谈话:我们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好吗?同桌合作,拨计数器,并读一读这个数。 ‎ ‎ (5)提问:324中的“3”表示什么?“2”呢?“4”呢?324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 ‎ (6)即时训练: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324和432,读一读,说一说。 ‎ ‎ 3.数数。 ‎ ‎ (1):调皮的皮卡丘搬来了小方块,让小朋友一起跟着数一数每一次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453数到459) ‎ ‎ (2)讨论:再搬来一个小方块,一共有几个了呢?你能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 ‎ (3)提问:459添上1是460,那么469添上1,479添上1……499添上1分别会是多少呢? ‎ ‎ 4.完成例2:同桌合作一边拨一边数 ‎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三百九十后面的数是多少?‎ ‎ (2)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 (3)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 ‎ (4)小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从988数到1000. ‎ ‎ 5.(1)出示计数器后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学生边回答边对照计数器出示个位、十位、百位) ‎ ‎ (2)教师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的第4位是什么位吗?(学生回答后出现:从右边起第4位是千位) ‎ 667‎ ‎ (3)请小朋友看着自己读一读。 ‎ ‎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让学生掌握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而推想出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千)‎ ‎ 6.出示“10板”小方块。 ‎ A.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 ‎ B.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方块一百一百地数,当学生数到九百时教师问:九百再加一百是多少个一百呢?如果学生回答是10个一百,教师追问:10个一百是多少? ‎ C.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大正方体”问:这个大正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表示一千的“大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由此明确: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个计数单位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 追问:10个百就是多少?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 ‎ (4)提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 ‎ (5)引言:小朋友,天使姐姐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你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敢应战吗? ‎ A、出示“几板”小方块让学生说出是几百。 ‎ ‎ B、说几百,让小朋友想像出是“几板”小方块。‎ ‎ 三、反馈完善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边拨珠边数数。‎ ‎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利用计算器你们会数数,没有计算器你们会数数吗?‎ ‎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 ‎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小棒图后问:这个图中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集体交流,总结答案。‎ 667‎ ‎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课件出示题目,提问: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 小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 ‎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课件出示图后问:图中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会统计它们各有多少张吗?这些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元?‎ ‎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提问:老师拨出一些数,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组成?这个数是多少?‎ ‎ 课件出示图后问:你能看出这两幅图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 小朋友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 五、课堂作业 ‎ 教后反思:‎ 667‎ ‎ 第2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 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1~6。‎ ‎ 教学目标: ‎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点: 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 教学难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 教学过程: ‎ ‎ 一、先学探究 ‎ 1.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 2.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 3.读写两位数。‎ ‎ (1)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面写6.‎ ‎ (2)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 ‎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 二、交流共享 ‎ 1.教学例3。‎ ‎ (1)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 (2)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 667‎ ‎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 ‎ (3)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 2.教学“试一试”‎ ‎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 小组汇报后总结:‎ ‎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 三、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的3呢?‎ 667‎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 6.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 ‎ 四、课堂总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 五、课堂作业《补》‎ ‎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算盘认数 ‎ ‎ 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想想做做1~4。‎ ‎ 教学目标:‎ ‎ 1.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 2.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 教学重点: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667‎ ‎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 (2)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 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3. 试一试 667‎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 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3. 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五、课堂作业《补》‎ 教学反思:‎ 667‎ 第4课时  练习三 ‎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 2.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 教学重点: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 教学难点: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算盘 ‎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667‎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 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 四、课堂总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 课堂作业《补》‎ ‎ 教学反思:‎ 667‎ ‎ 第5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想想做做1~6。‎ ‎ 教学目标: ‎ ‎ 1.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 教学难点: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 375 309 420 200‎ 2. 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3. 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 667‎ 这座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 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出来。‎ 3. 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动态演示一千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667‎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数。‎ 四、 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 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想想做做1~7。‎ 教学目标:‎ 1. 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 667‎ 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 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 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667‎ ‎ 5个千、8个一 ‎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 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 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 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667‎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 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 课堂作业《补》‎ 教学反思:‎ 667‎ 第7课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 教学内容: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1~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 19○12 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 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 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 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667‎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 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 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667‎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 第8课时  近似数 ‎ 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 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 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 交流共享 667‎ ‎1.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 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667‎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 课堂作业 ‎ 第9课时  练习四 ‎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667‎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 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 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 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 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 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 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667‎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第10课时  复习 ‎ 教学内容:课本第49~50页,1~7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2. 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3. 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 没有0‎ ‎ 末尾有0‎ ‎ 中间有0‎ ‎ 中间末尾同时有0‎ 667‎ 4. 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五、课堂作业 ‎《补》‎ ‎ 第11课时  复习 ‎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页,9~13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2.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667‎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2. 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3. 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667‎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3) 总结。‎ ‎ 四、反思总结 ‎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单元分析:‎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 1 厘米和 1 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 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 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 1 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 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事实上,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 长度单位,常用的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考虑,他们往往会接触比1厘米短的长度。需要认识毫米。他们认识千米以及计量很长的长度,困难会比较大。所以本单元只安排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教学。全单元四道例题,例1分米的有关知识例2毫米,用毫米为单位测量长度例3把厘米为长度的单位改写成毫米为单位,把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分米为单位练习五涵盖全单元的教学内容。‎ ‎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的表象,学会合理选择长度单位。‎ ‎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正确地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 教学课时:3课时。‎ 667‎ 第1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 ‎2.复习米和厘米。 ‎ 667‎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3.导入。 ‎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 (一)认识分米 ‎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 你能换种说法吗? ‎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 667‎ ‎ (二)认识毫米 ‎ ‎1.导入。 ‎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 ‎2.揭示。 ‎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 ‎3.认识。 ‎ 放大1厘米。 ‎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 ‎4.进率。 ‎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 ‎5.举例。 ‎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667‎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 汇报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 667‎ 第2课时 简单的换算 ‎ 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 教学重难点: ‎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667‎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 ‎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 ‎3.“想想做做”3 ‎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 ‎5.“想想做做”5 ‎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667‎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 四、全课总结 ‎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五 ‎ 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 667‎ 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 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 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 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 完成“练习五”第9题。‎ 667‎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 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 课堂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能够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用加、减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 ‎ 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数学课程标准对整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和笔算,就能满足继续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需要,如果遇到更大的整数加、减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利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计算。 ‎ 667‎ 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例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例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练习六主要练习口算(续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4笔算两、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加法的验算例5笔算连续进位的加法练习七 主要练习加法笔算例6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法则,减法的验算例7笔算隔位退位减法练习八 着重练习连续退位减和隔位退位减单元复习整理并练习全单元教学的主要知识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先教学口算,后教学笔算。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接着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是比较顺的。在教学口算时,不安排笔算的练习,能减少笔算对口算的干扰。学生口算能力强了,对笔算也有好处。 ‎ 除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单元还要口算几十加几十得一百几十以及相应的减法,几百加几百得一千几百以及相应的减法。这些口算可以应用于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逻辑前提。这些内容教材安排在练习六里通过第7题进行教学。 ‎ 教材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隔位退位的减法更加困难。为此,教材通过内容的编排分散难点。用两道例题教学加法笔算,前一道例题侧重于计算法则,只涉及一般的进位。后一道例题集中解决难点,专门教学连续进位。同样,笔算减法也安排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只涉及一般的退位,后一个例题着重教学隔位退位的方法。相并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没有一步问题的新授内容。编排一些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重温学过的数量关系,并初步学习如何确定解题思路,这能为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些铺垫。 ‎ 教材没有单独编排估算的例题,而把估算教学融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和笔算结合着教学。这样安排,体现出估算不是一种完全单独的算法,它与口算、笔算有着内在联系,估算是为了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相并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没有一步问题的新授内容。编排一些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重温学过的数量关系,并初步学习如何确定解题思路,这能为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些铺垫。 ‎ 教学重点:‎ 667‎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 ‎3.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法笔算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隔位退位减。‎ 教学课时:14课时。‎ ‎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667‎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 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 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667‎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61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667‎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667‎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反思:‎ 667‎ 第3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内容:课本第63~64页。‎ 教学目标: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667‎ 订正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练习六 ‎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 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667‎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 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 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 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 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667‎ ‎ 第5课时 练习六 ‎ 教学内容:课本66~67页,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667‎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667‎ 第6课时 练习六 ‎ 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14~1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 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 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667‎ 学生解答。‎ 4. 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 教学目标:课本第68~69页,想想做做1~4题。‎ ‎ 1.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 2.掌握正确的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 ‎8+3 70+80 3+7‎ 66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 笔算。‎ ‎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 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 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667‎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667‎ 第8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 教学内容:课本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竖式计算。‎ ‎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 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667‎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第9课时 练习七 ‎ 教学内容:课本第72~73页。‎ 教学目标: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学过程: ‎ ‎ 一、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667‎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注意对比进位和连续进位。‎ ‎3.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完成“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5.完成“练习七”第3题。‎ 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让学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发现将三个数写成一个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2.完成“练习七”第4、5题。‎ 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怎样计算黄鸡和黑鸡的只数?‎ 出示问题。‎ ‎3.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5.完成“练习七”第11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四、 反思总结 667‎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10课时 三 位 数 减 两、三 位 数(退 位)‎ 教学内容:课本第74页例6,试一试,想想做做1~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 一、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667‎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 百 十 个 ‎ 2 1 5‎ ‎ - 9 3‎ ‎ —————‎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 (2)汇报 ‎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667‎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 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667‎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 第11课时 隔位退位减 ‎ 教学内容:课本第77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667‎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 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 2.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2) 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 3.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667‎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667‎ ‎ 第12课时 练习八 ‎ 教学内容: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该怎样列式?‎ 667‎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 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 第13课时 练习八 ‎ 教学内容:课本第79~80页,想想做做6~10。‎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667‎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667‎ 第14课时 复习 ‎ 教学内容:课本第81~83页。‎ 教学目标:‎ ‎ 1.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 2.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 ‎ 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667‎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板演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667‎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也不例外。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认识角 ‎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667‎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 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从实物中找角。‎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667‎ ‎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667‎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 教学内容:课本第86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的几种角。‎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 1.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判断时要求:认为不是角的举右手。再分别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 ‎ 2.拿出三角尺,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上的角,提问:你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吗?学生指出来,同桌之间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一比。 ‎ 二、 交流共享 ‎1.认识直角。‎ ‎ (1)提问:刚才你们两人找到的角,谁的大?学生得出:一样大。指出:三角尺中最大的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 (2)每人拿出另一把三角尺,现在找出这个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它也是直角。‎ ‎ (3)用手指描出这个直角,让学生感觉一下:直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 ‎ ‎ 667‎ ‎ (4)拿出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提问:你能找到直角吗?有几个?小组交流所找出的直角。全班交流: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有4个直角。‎ ‎ (5)教师利用纸工袋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学生模仿在作业本上画出直角。指出:为了表示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标出来。师生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 ‎ (6)提问: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画出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等吗?(学生操作,交流结果。)‎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7)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照样子把直角标出来。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媒体出示标出的直角符号。‎ ‎2.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例3.‎ ‎(1)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关系。出示例3三个不同时刻的钟面,你能找出哪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吗?集体回答。‎ ‎(2)下面老师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2个钟面上的角比一比,看看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指出:这个角是锐角。(板书:锐角)‎ ‎(3)学生尝试着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3个角进行比较。提问:这个角与直角比怎样?学生回答:第3个角比直角大。指出:这个角是钝角。(板书:钝角)‎ ‎(4)指导学生认识“锐”“钝”及写法。‎ ‎(5)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角,指名到黑板上借助三角尺判断它们各是什么角?集体判断其答案正误,并纠正错误的答案。‎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打开教材,拿出三角尺完成第3题,在每个角的旁边写出各是什么角,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小结:刚才和大家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有的时候看不出是什么角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来判断。如果没有三角尺,你会判断吗?可以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来帮助判断,因为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三、 反馈检测 667‎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各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先折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再对折一次,折出一个角。提问:你有办法知道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吗?学生交流。借助身边现有的直角的工具比一比。提问: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指名回答:是直角。‎ ‎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读题,提问:整时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整时的分针都指着12. 提问:在钟面上确定了分针的位置,时针指着几,它们形成的角是直角?学生操作、尝试画,得出: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 1.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 ‎ 2.可以用三角尺或有直角的图形等工具帮助判断。‎ ‎ 3.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 第3课时 练习九 ‎ 教学内容:课本第88~89页。‎ 教学目标: ‎ ‎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利用所认识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存在的角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综合图形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判断各是什么角。‎ 教学难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的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一副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667‎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九)‎ ‎3.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角。‎ ‎ ∧ ┘ < 〈‎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哪些是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出示图,提问:每个图形各有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指出:队旗上非常大的角,叫优角。‎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角。‎ 指出:从这几个图形中可以得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出示图中的角,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哪两个角相等?它们各是什么角?‎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征。‎ 先让学生找找图中各有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小组讨论,两个锐角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提问:要想知道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要把这两个角进行比较,怎么比?‎ 集体操作,比一比,两个锐角的大小。‎ 提问:它们的大小怎样?‎ 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个钝角的大小。‎ 指名说说结果怎样。‎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相等,两个钝角也相等。‎ 三、综合练习 667‎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研究三角形的3个角的特征。‎ 读题。指名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每个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教师小结:每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左图的上半,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图中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出示左图的下半,提问:它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现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成左图,大家数数有几个直角。‎ (2) 出示右图的一半,数数图中有几个直角?‎ 出示右图,提问:现在你能数出图中的直角吗?讨论:图中有几个直角?‎ 教师肯定答案:有4个直角。指出:同一个顶点的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大角。这里的大角是直角。‎ 集体在教材上标出直角符号。‎ ‎3.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出示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的角吗?‎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数的?‎ 交流数的过程。‎ 指出:先数出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有3个;它们有同一个顶点,每两个角可以合成一个大角,有2个;这3个独立的角还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角。因此一共有6个角。‎ 提问:直角有几个呢?拿出三角尺来找一找。指名回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667‎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的过程。之后在合作整理并制作统计表过程中,体验获得统计结果的成功。‎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或简单规律。‎ 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667‎ 教学内容:课本第90~92页。‎ 教学目标: ‎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指名说:‎ (1) 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667‎ (1) 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2) 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 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 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 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 4.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1)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三、反馈检测 ‎ 1.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 667‎ 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 ‎3.谈话:老师在课前收到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人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个人照和合照;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 ‎4.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667‎ ‎ 第2课时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教学内容:课本第93~95页。‎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 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二、交流共享 ‎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组记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 ‎2.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667‎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颗?‎ 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指出: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 ‎3.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 ‎5.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 集体交流结果,提问:‎ ‎(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交流。‎ ‎6.提问: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交流,生1: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生2: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结果清楚;画“正”字,方便、常用。‎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以后还会学习。‎ ‎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班级课程表 ‎(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诉学生:一个方块表示1节 。‎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4)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667‎ ‎(5)小结指出:像这种用方块表示结果的图,叫做方块统计图,它能比较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 ‎(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记录表上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游戏。‎ ‎(3)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 赢 输 平 ‎( )次 ‎( )次 ‎( )次 (4) 同桌交流,说说输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果有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水果图,师:欢迎进入丰收园,这个季度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还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呢。‎ ‎(2)师:分组活动,了解并记录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 )人 ‎( )人 ‎( )人 ‎( )人 (3) 交流结果,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 ‎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学到了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它比较方便、常用;经过统计,结果清楚;还认识了方块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 667‎ 第3课时 练习十 ‎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识。‎ ‎2.使学生在参与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巩固分类整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实际调查并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玻璃球、筷子。‎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 基本练习 667‎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动物运动会,你看吗?出示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分类?‎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个数?可以打“√”。也可以画“□”,或者其他你想到的方法。‎ 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跳高 跑步 ‎( 5 )只 ‎( 8 )只 狗 兔 猴 ‎( 5 )只 ‎( 2 )只 ‎( 6 )只 ‎ 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 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 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 出示教材的记录表。‎ 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 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 组织交流。‎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统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画“正”‎ 667‎ 字记录数据,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书:画“正”字,方便、常用)‎ ‎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3题。‎ 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锻炼,但老师对大家的爱好还不太清楚,想请大家帮老师来作一个调查。‎ 我们活动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绳和打乒乓球。每个同学先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展开活动。‎ 请小组长汇报整理好的数据。‎ 提问:如果在小组里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认为哪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格,全体分析。‎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 ‎2.完成“练习十”“动手做”。‎ 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筷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你玩过吗?边示范边告诉学生怎样玩。‎ 提问:你估计自己3分钟能夹住几个玻璃球?‎ 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请小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组长写出各个成员的姓名。‎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结果,提问:你们小组里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你的夹球成绩在小组里排第几?班上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能夹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4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 ‎ 教学内容:课本第98~99页。‎ 667‎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 ‎2.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3.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 667‎ ‎,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 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 (1) 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 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 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 三、分类整理 ‎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 提问: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2.(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选择一张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指名说一说,教师填好分类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记录的分类整理。‎ ‎ 3.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四、 反思总结 ‎1.提问: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学生交流。‎ 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爱好广泛,我们都喜欢……,我也要学会……‎ ‎ 2.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刚才大家都对自己的好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课后还可以去了解你们小组里的同学,选择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调查内容。那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回答。‎ 667‎ 期末复习复 ‎ 第1课时 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1页,1-6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熟练读、写万以内的数,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理解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师:同学们,这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看黑板,回顾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逐一交流下列问题:‎ 1.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2. 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3.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667‎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提问:你能找出五对好朋友吗?动脑筋将每对好朋友用线连起来,完成在教材上。‎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找出一对好朋友的吗?‎ ‎2.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 说一说1台空调和一台洗衣机大约多少元?各买1台大约需要多少元?‎ 3. 完成“期末复习”第3题。‎ ‎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由小组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出示“0、2、5、8”)请你从中找出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看哪个小组组成的三位数最多。写在纸上。‎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你在组成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在组成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 你有没有好办法,可以不列举出所有的数直接写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谁来说说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填在教材上。集体交流。‎ 结合图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667‎ 出示题目,知道了哪些条件,该怎样解答?‎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教材上,后集体交流。‎ ‎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 第2课时 复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毫米和分米 教学内容:课本第102~103页,7-13题。‎ 教学目标:‎ 667‎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2.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和减法中的连续退位。‎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出示口算题,学生口算,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一些怎样的计算题?(板书课题)‎ ‎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计算中对比上下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核对总结。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提问:做完题目我们应该怎么办?(验算)这样计算正确率就能够提高了。‎ 怎样验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 ‎3.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出示题目,提问:教材图画了些什么?‎ 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估计一下,走哪一条路线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算一算各要多少米?‎ ‎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出示题目。‎ 学生自主提问解答,交流解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667‎ 复习单位换算,做在教材上,同桌先交流,再集体核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教材中,做完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核对。‎ ‎ 四、反思总结 ‎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3课时 复习角和认识方向 ‎ 教学内容:课本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能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 我们前面学习了角,角是怎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 2.提问:角分几类?怎样的角是直角?请你用两个手指搭出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办法?怎样的角叫锐角?怎样的角叫钝角?‎ 667‎ ‎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1)的图形,提问:左图中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画上标记。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2)的图形,提问: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图中找出3个直角吗?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来我们复习“认识方向”。‎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方向?‎ 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提问:三个小朋友的家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能说说他们上学的路线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 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小组选择几件物品,先估计高度,再测量高度,注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读题,并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小组内了解每个同学家有几口人,把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并填表。‎ 提问:你们小组里几口人的家庭个数最多?‎ 4. 完成“期末复习”思考题。‎ 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十几个球,是3的倍数,可能是?(12个、15个、18个)取4个球余2个,说明这个数除以4余2,口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球?‎ 667‎ ‎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后记] 今天是开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们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对所学新知识掌握得得较为理想。‎ 第2课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后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与类推是我们数学教师的重点工作,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得没有余数的除法尝试探索新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个别学生还是需要进行指导加强练习。‎ 第3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后记]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是快乐的有趣的,深有体会。‎ 第4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后记] 课堂学生积极探索,认真观察,不难看出发现新规律的学生脸上所洋溢的收获的笑容。也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探索与发现。”‎ ‎ ‎ 第二单元 认数 ‎1.认 数 第1课时 认识整百数 ‎[教学后记] ‎ 667‎ ‎ 数学课标所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拨一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新的计数单位:千。认识了整百数 第2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 ‎[教学后记]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收到意外的惊喜。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一些关于“生活中的大数”的资料进行汇报,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大数随处可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我注意培养学生“就近取材”的意识。‎ 第3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几 ‎[教学后记] 学生在身边的生活数字中观察。贴近易懂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点,整节课效果较好。 ‎ 第4课时 认数练习 ‎[教学后记]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在本节练习课中学生通过接龙式的数数练习,不但兴趣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知识,而且使班中那些潜能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 比较大小 第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后记] 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学会偷懒,那样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 ‎ 第2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教学后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 ‎ 复习 第1课时 复习认数 ‎[教学后记] 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角色,有效的指导,精心的提问设计,是成功的数学课必备的前提。‎ 667‎ 第2课时 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后记] 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 ‎ ‎ ‎ ‎ ‎ ‎ ‎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后记]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摸一摸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探索实践,轻松快乐的学习。‎ 第2课时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上,学生生能够利用自己上节课的知识自主实践练习,获取新知,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自主学习勇于探索。‎ ‎ ‎ 四、加法 第1课时 不进位加 ‎[教学后记]学生能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二、三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结合笔算加法,初步了解验算的作用,学会加法的验算方法,井初步养成了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第2课时 进位加 ‎[教学后记]学生学生在交流和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初步学会笔算进位加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及时总结概括笔算加法的法则,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3课时 巩固练习 667‎ ‎[教学后记] 学生在课堂中进一步巩固了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能力。‎ 第4课时 连加 ‎[教学后记] 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第5课时 加法的估算 ‎[教学后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复 习 第1课时 复习(一)‎ ‎[教学后记] 在练习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2课时 复习(二)‎ ‎[教学后记] 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 ‎ 五、确定位置 第1课时 ‎[教学后记]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2课时认识路线图 ‎[教学后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 第3课时 测定方向 ‎[教学后记]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 ‎ 六减法 667‎ 第1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后记]学生在交流尝试的基础上学会千以内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养成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2课时 退位咸(一)‎ ‎[教学后记]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态度是本阶段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3课时 退位减(二)‎ ‎[教学后记]学生在交流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 ‎ 第4课时 练习 ‎[教学后记] 练习课的教学必须做到练习的内容目标明确,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第5课时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多交流与讲解是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手段。‎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后记]在本节课中,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步发展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7课时 隔位退 ‎[教学后记] 学生在尝试与练习的过程中感悟发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第8课时 练习(一)‎ ‎[教学后记]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注意把统计和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第9课时 练习(二)‎ 667‎ ‎[教学后记]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减法汁算中需要隔位退位的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恰当的注意把汁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 ‎ ‎2.复习3‎ 第1课时 复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后记] 熟能生巧 第2课时 复习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后记]学生在本节课中进一步熟练了千以内数的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 ‎ ‎ 第七单元 认 识 角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后记]学生在操作的活动中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后记]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愉快的探究知识,克服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 ‎ ‎ 八、乘 法 第1课时 不进位乘 ‎[教学后记] 学生在尝试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新知,老师给予恰当的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课时 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667‎ ‎[教学后记]本节课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了应用意识的能力。‎ 第3课时 练习 ‎[教学后记]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第4课时 进位乘(一)‎ ‎[教学后记]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第5课时 进位乘(二)‎ ‎[教学后记] 适时点拨,恰当指导。精心计算,注意数字。‎ 第6课时 进位乘(三)‎ ‎[教学后记] 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第7课时 练习 ‎[教学后记] 阅读理解世界大应用题的关键,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 ‎ ‎2.复习 第1课时 复习(一)‎ ‎[教学后记] 数学在练。‎ 第2课时 复习(二)‎ ‎[教学后记] 思考方法,解题意识与能力。‎ ‎ ‎ ‎ ‎ 九、统 计 第1课时 统计 667‎ ‎[教学后记] 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 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第2课时 统计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第二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后记] 今天是开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们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对所学新知识掌握得得较为理想。‎ 第2课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后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与类推是我们数学教师的重点工作,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得没有余数的除法尝试探索新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个别学生还是需要进行指导加强练习。‎ 第3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后记]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是快乐的有趣的,深有体会。‎ 第4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后记] 课堂学生积极探索,认真观察,不难看出发现新规律的学生脸上所洋溢的收获的笑容。也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探索与发现。”‎ ‎ ‎ 第二单元 认数 667‎ ‎1.认 数 第1课时 认识整百数 ‎[教学后记] 数学课标所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拨一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新的计数单位:千。认识了整百数 第2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 ‎[教学后记]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收到意外的惊喜。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一些关于“生活中的大数”的资料进行汇报,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大数随处可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我注意培养学生“就近取材”的意识。‎ 第3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几 ‎[教学后记] 学生在身边的生活数字中观察。贴近易懂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点,整节课效果较好。 ‎ 第4课时 认数练习 ‎[教学后记]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在本节练习课中学生通过接龙式的数数练习,不但兴趣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知识,而且使班中那些潜能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 比较大小 第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后记] 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学会偷懒,那样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 ‎ 第2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教学后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 ‎ 667‎ 复习 第1课时 复习认数 ‎[教学后记] 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角色,有效的指导,精心的提问设计,是成功的数学课必备的前提。‎ 第2课时 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后记] 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 ‎ ‎ ‎ ‎ ‎ ‎ ‎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后记]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摸一摸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探索实践,轻松快乐的学习。‎ 第2课时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上,学生生能够利用自己上节课的知识自主实践练习,获取新知,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自主学习勇于探索。‎ ‎ ‎ 四、加法 第1课时 不进位加 ‎[教学后记]学生能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二、三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结合笔算加法,初步了解验算的作用,学会加法的验算方法,井初步养成了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第2课时 进位加 667‎ ‎[教学后记]学生学生在交流和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初步学会笔算进位加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及时总结概括笔算加法的法则,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3课时 巩固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在课堂中进一步巩固了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能力。‎ 第4课时 连加 ‎[教学后记] 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第5课时 加法的估算 ‎[教学后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复 习 第1课时 复习(一)‎ ‎[教学后记] 在练习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2课时 复习(二)‎ ‎[教学后记] 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 ‎ 五、确定位置 第1课时 ‎[教学后记]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2课时认识路线图 ‎[教学后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 第3课时 测定方向 667‎ ‎[教学后记]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 ‎ 六减法 第1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后记]学生在交流尝试的基础上学会千以内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养成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2课时 退位咸(一)‎ ‎[教学后记]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态度是本阶段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3课时 退位减(二)‎ ‎[教学后记]学生在交流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 ‎ 第4课时 练习 ‎[教学后记] 练习课的教学必须做到练习的内容目标明确,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第5课时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多交流与讲解是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手段。‎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后记]在本节课中,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步发展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7课时 隔位退 ‎[教学后记] 学生在尝试与练习的过程中感悟发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第8课时 练习(一)‎ 667‎ ‎[教学后记]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注意把统计和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第9课时 练习(二)‎ ‎[教学后记]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减法汁算中需要隔位退位的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恰当的注意把汁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 ‎ ‎2.复习3‎ 第1课时 复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后记] 熟能生巧 第2课时 复习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后记]学生在本节课中进一步熟练了千以内数的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 ‎ ‎ 第七单元 认 识 角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后记]学生在操作的活动中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后记]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愉快的探究知识,克服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 ‎ ‎ 八、乘 法 第1课时 不进位乘 667‎ ‎[教学后记] 学生在尝试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新知,老师给予恰当的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课时 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本节课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了应用意识的能力。‎ 第3课时 练习 ‎[教学后记]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第4课时 进位乘(一)‎ ‎[教学后记]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第5课时 进位乘(二)‎ ‎[教学后记] 适时点拨,恰当指导。精心计算,注意数字。‎ 第6课时 进位乘(三)‎ ‎[教学后记] 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第7课时 练习 ‎[教学后记] 阅读理解世界大应用题的关键,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 ‎ ‎2.复习 第1课时 复习(一)‎ ‎[教学后记] 数学在练。‎ 第2课时 复习(二)‎ ‎[教学后记] 思考方法,解题意识与能力。‎ ‎ ‎ 667‎ ‎ ‎ 九、统 计 第1课时 统计 ‎[教学后记] 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 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第2课时 统计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新教材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1 课时 ‎ 课题 有余数除法(1) —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1 课 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让学生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具实验 小棒、圆片、三角形。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教学例1. 出示10÷2‎ ‎1)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3) 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4) 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出示:‎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3. 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问: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667‎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 交流 ‎1)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 揭题:今天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6. 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8.教学例2.‎ ‎(1)让学生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摆2个正方形。‎ ‎(2)师: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动手摆一摆,再根据摆的情况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3)比一比。比较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余数都比除数小。‎ ‎ 小结: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余数都比除数怎样?‎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请学生按要求先用学具摆一摆,再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2)指名口述分的过程,实物投影展示,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 ‎ 667‎ ‎2.完成第2题。‎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 =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说出每个算式中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再读一读。‎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0÷2=5(人)‎ ‎10÷3 =3(人)……1(根) ‎ ‎ 余数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2 课时 ‎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2)—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2 课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       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具实验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    谈话引入。‎ 师:上节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了余数,知道了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板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问:怎样列算式?怎样算出商的?(根据乘法口诀求商)‎ 师:我们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师示范列出除法竖式,边写边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特别注意提醒商的书写位置,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上面,并且要对齐个位写,再算出商和除数的积,也就是一共分掉了多少,最后算出被除数和积的差,差是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余数。‎ 指名说说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并在自备本上学写12÷4的竖式,再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学生动手圈一圈,把算式填写完整。‎ 问:怎样列算式?商是几?余数是几?‎ 师说明有余数的除法也能用竖式计算?‎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问:12里面最多有几个5,所以商是几?2写在什么位置?一共分掉了几个?10写在什么位置?还剩几个?2应该写在什么位置?2是什么数?有余数的要把余数2和除数5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12÷5的竖式。‎ ‎2.小结:今后我们遇到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列好竖式后可以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几,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写横式上得数时千万别忘记写上余数。‎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进行竖式计算,并在课本中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2. 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除数相同,上面正好除完没有余数,下面的有余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最后看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3. 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问:左边那句话的括号中填写的内容对于右边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作用?‎ ‎4.       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先写出横式,再列出竖式,并口答。师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把总数33个按每5个一件地平均分,看结果分成了几份,还余多少,是一个有余数的除法。商是6就是可以订6件衣服,单位名称是“件”,余数是3就是还剩3个钮扣,单位名称是“个”。‎ ‎5.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把总数25个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还剩几个,是一个有余数的除法。商是4就是每人分得4个,单位名称是“个”,余数是1就是还剩1个气球,单位名称是“个”。‎ ‎6.       比较刚才的第5和第6题。‎ 说说为什么这两题都用除法计算?并且是什么除法?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667‎ 得出:只要是把总数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看结果分成了几份;还是按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如果有余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还要注意商和除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想“该商几”?‎ 板书 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3 课时 ‎ 课题 练习一(1) —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3 课 目的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具实验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一、看图填算式。‎ ‎1.出示图和算式。‎ ‎□□□□ □□□□ □□‎ ‎10÷□=□()……□()‎ ‎2.谈话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还写了一个算式。谁来说说,这个算式叫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与什么有关?‎ ‎3.问:看着图和算式,说说图上是怎样分的,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又是怎么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10÷4=2(份)……2(个) 10÷2=4(个)……2(个)‎ ‎4.练习一第1题。‎ 出示图,学生独立完成,填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师:如果没有图,你能很快地找到商,并算出结果吗?‎ ‎1.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商是几的?余数是怎样计算的?‎ 总结:你觉得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找商比较快?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       完成第3题。‎ 每人选择其中的2题,要求计算正确。‎ 指名板演。交流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       完成第4题。哪列火车开得快。‎ 出示图,说明规则,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指导帮助。‎ 组织比较每组中3个算式的联系。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也越大;如果商相同,但是余数大。中间一题正好除完没有余数,左、右两题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但是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完成第5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提醒注意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完成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比较:刚才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列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得出:把总数平均分要用除法计算,并且这两题都是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特别要注意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667‎ 板书 设计 ‎ 练习一 ‎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4 课时 ‎ 课题 练习一(2)—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4 课 目的要求 ‎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用竖式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能够应用所学的用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具实验 练习本,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练习。板书课课题。‎ 二、基本练习。‎ 完成第7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个别板演 集体交流,思考哪些题目有余数,哪些没有余数,为什么?‎ 有余数的题目要注意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知识点拓展。‎ ‎(1)第8题。‎ 出示题目:○÷□=△……5‎ 说出这个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除数最小应该是多少?为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因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也就是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余数是5,所以除数要比5大,比5大的数中最小是6,所以除数最小是6。‎ 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还可以是多少?为什么?‎ ‎(2)□÷7=6……○‎ 余数最大是多少?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余数最大是多少?为什么?如果将最大两字去掉,你认为余数还可以是几?为什么?‎ 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所以可以根据余数来确定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除数,也可以根据除数来推测余数。‎ ‎(3)思考题。出示:□÷□=4……1‎ 你能说出哪些不同的算式?请你按照顺序写出来。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集体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算式,并说说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 出示:□÷□=□……3‎ 你能说出哪些不同的算式,写一写再交流。‎ 总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些题目时,都用到了什么知识?‎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第9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从题中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完成第(1)小题。交流时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商和除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口答:这些纸够做8个灯笼吗?为什么?‎ ‎(2)       第10题。‎ 自己读题,独立完成第(1)小题。交流时说说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商和除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口答:如果全部装入盒中,至少要多少个盒子?为什么?‎ ‎(3)       第11题。‎ 出示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如果单位名称不同应先统一单位再列式计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4.       探索余数的规律。第12题。‎ 自己独立完成表格,再观察余数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余数会有这样的变化?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你是怎样想的?自己试着算一算,验证你的猜想。‎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四.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认识时、分—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1 课 目的要求 ‎1.       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2.       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       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认识并学会写整时,知道1时=60分。‎ 难点:明确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具实验 多媒体课件,钟面。‎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呢?仔细听!(播放钟表声)‎ 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着了!那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出示钟面:请你仔细观察钟面。看一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有1-12,12个数。边读边记住它们的位置。‎ 有2根针,时针、 分针。‎ ‎ 短而粗 长而细 边说边让学生指出老师的钟面上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 师:它们都可以记录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时、分。(板书课题:认识时、分)‎ 二、仔细观察,探索新知。‎ ‎(一)   认识整时 出示钟面:8时。问: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你知道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吗?‎ 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8时,我们一般把8时写成8:00。‎ 钟面上的针继续走动,(9时、11时、12时)让学生说出是几时。‎ 师说明: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学生完成“试一试”。先说一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再写一写。‎ ‎(二)   认识钟面。‎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师:钟面上除了有时针和分针,还有什么?‎ 师指着钟面上的12个数,12个数均匀地排成一圈,它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几个大格呢?(一起数一数12个大格)‎ 抢答:12到1是几大格?12到5是几大格?从1到4又是几大格?‎ 师: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什么?每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任选一大格数一数有几个小格)‎ ‎12到1之间有5小格,12到2之间有几小格?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呢?学生拿出钟面数一数。交流:你是怎样数的?‎ 带领学生5小格5小格数,边数边在钟面的外围写出5、10、15、……60.‎ 问:12到3有几小格?12到6有几小格?12到9呢?‎ ‎(三)   认识时、分。‎ ‎1.认识时。‎ 师: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大格、多少小格来计时的。那么时针走几大格是1小时呢?(课件演示)‎ 时针走了1大格是1小时,学生拨出1小时。‎ 交流:你时怎么拨出1小时的?时针从12走到1,时针从1走到2,时针从2走到3……‎ 师:时针在钟面上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也就是时针走了1大格,经过的时间就是1小时。‎ 问:时针从12走到2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3呢?时针从12走到12呢?从5走到8呢?‎ ‎2.认识分。‎ ‎(1)那么分针怎样走表示1分呢?(课件演示)‎ 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学生拨出1分钟。‎ ‎(2)认识几分。‎ 分针继续走1小格,是几分?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你是怎么看的?分针从12走到2走了几分?分针从12走到6呢?分针走1圈呢?‎ 师: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是1分,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走1大格是5分,走30分还可以说半小时,走1圈是60分,也可以说是1小时。‎ ‎(四)   认识时与分的关系。‎ 师: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是60分,有的小朋友说是1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让时针和分针一起走一走,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 学生自己拨动小闹钟,再次观察分针从12走到12走1圈,时针走了多少?‎ 师:分针走1圈60分,时针正好走1大格1时,它们经过的时间是一样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的,所以1时=60分。(板书:1时=60分)‎ 课件演示,学生再次观察,再来体验一下。‎ 三、体验感悟,巩固深化。‎ ‎1、  体验1分。‎ 师: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么1分到底有多长呢?‎ 学生静坐1分,师计时。交流感觉1分钟长还是短?‎ ‎1分钟写字、写数或做口算、下棋。交流1分钟内做了多少事。‎ 师:1分钟还能做很多事情。出示:‎ A:银行点钞机1分钟能点1500张人民币。‎ B:中央电视台播音员1分钟播180个字。‎ C:每分钟步行约70米,汽车每分钟约行驶1400米,飞机每分钟约飞行30千米。‎ ‎2.感受1时。‎ 师:刚才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 一节课(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 )分是1小时。‎ 师:1小时能做什么事呢?‎ A:一场篮球赛大约1小时 。‎ B:一部儿童连续剧,播放1集的时间大约20分钟,播放3集大约是1小时。‎ ‎1小时还能做什么?可以回家问问你的爸爸妈妈,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事体验一下。‎ 四、总结升华,珍惜时间。‎ 师:小朋友,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了( )分,还有( )分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设计 五.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认识几时几分—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2 课 目的要求 ‎1.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2.       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3.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具实验 教学课件,钟面。‎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时、分。那大家还记得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吗?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时针 1大格 1小时 ‎ 分针 1大格 5分 ‎ ‎ 1小格 1分 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几时几分。‎ ‎(1)出示画面:7时 小明起床 ,7时15分 小明吃早饭 ,7时30分 小明背书包出家门,7时45分 小明到学校。‎ ‎(2)你认识画面上的时刻吗?‎ 学生交流,师说明只有第一幅图是整时,7时,其余3幅图都是7时多,不到8时,那到底是几时几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几时几分)‎ ‎(3)动画演示7时到7时15分的过程。‎ 师:我们先看时针,几时多?为什么?(时针7过了一点点,但是不到8,所以是7时多)‎ 师:7时多多少,再看分针,多少分?为什么?(分针从12起走了3大格,每大格是5小格,3大格是15小格,也就是15分)‎ 时针指的是7时多,分针指的是15分,合起来是7时15分。‎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这个时刻读作7时15分,写的时候写成7:15。注意7时15分不能读作7小时15分钟。学生一起读一读,并在书上写出7:15。‎ ‎(1)       出示7时30分的钟面。‎ 师:这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时针指向7和8之间,是7时多。分针从12起走了6大格,也就是30小格,所以是30分,合起来是7时30分)学生写出这个时刻并一起读一读。‎ ‎(2)       出示7时45分的钟面。‎ 这个钟面又表示几时几分呢?为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学生在书上写出这个时刻并读一读。‎ ‎2.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 师:钟面上大约是几时?那怎么读呢?师说明:不满10分的,我们在读地时候,要加个“零”字,这里的这个钟面上的时刻读作8时零5分,写的时候要写成8:05。学生齐读两遍。‎ ‎(2)出示7时55分的钟面。‎ 师:钟面上大约几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呢?‎ 演示从7时走到8时的过程,分针分别停在1、4、9、11、12,让学生分别说说是几时几分,并说明理由。‎ 分针从12走到了11,是多少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可以5分5分地数,数到55分,也可以想分针走1圈是60分,这里比60分少5分,所以是55分)‎ 那现在你知道这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几分了吗?学生齐读并在书上写一写。‎ ‎3.小结。‎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这几个钟面,我们来想想刚才认识的过程。时针在7和8之间是7时多,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合起来是7时15分。我们又认识了另一个钟面。先看时针,时针在7和8之间是7时多,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走到11,是55分,合起来是7时55分。‎ 三、‎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你能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并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多几分可以5个5个地数。‎ 出示4个钟面,分别提问学生。教师强调读法和写法。‎ ‎2. 想想做做第2题。‎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先让学生认出是几时几分并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把相应的时间连起来。‎ ‎3.想想做做第3题。‎ 依次出示时刻,要求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刻。要先判断时针在几和几之间,然后再看是几分,5个5个地数出来,确定分针指向的位置。确定了时针、分针的位置后,再动手拨出正确的时刻。‎ ‎4.教师说时间,学生拨。同桌合作,1人说时间,另1 人拨。‎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时几分,那我们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 ‎(先看时针在几和几之间,过了几还不到几,判断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5分5分地数,直到数到分针的位置,判断是多少分。)‎ 板书 设计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秒的认识—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3 课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       通过估一估、拨一拨、做一做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知道珍惜时间。‎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具实验 教学课件、钟面、秒表。‎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一、生活引入,了解起点。‎ ‎1.       谈话:你喜欢参加什么体育项目?‎ 学生交流后。问:你跑50米的成绩是多少?‎ 师:计量短跑成绩时,一般用“秒”作单位。‎ ‎2.       关于“秒”,你知道些什么?‎ 师:“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体验,理解新知。‎ ‎(一)   认识秒。‎ ‎1.       认识1秒。‎ 出示钟面。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还有一根针-----秒针。‎ 秒针在钟面上跑得最快,它可以记录比1分更短的时间。那怎样才是1秒呢?‎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2.       体会1秒。‎ ‎(1)       把你的小闹钟或手表放在耳边,你听到了什么?‎ 问:滴答声和秒有什么关系呢?‎ ‎(2)       想一想,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体验活动:看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3)介绍: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 667‎ 秒约行2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二)   认识分与秒的关系。‎ ‎1.       听1分钟的音乐,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在心里数数,估一估这段音乐大约是多少秒。‎ 学生汇报自己的估算时间。‎ ‎1.  1分钟究竟是多少秒?‎ 观察钟面,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几小格?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钟面上,秒针走1圈分针正好走1格,秒针走1圈是60秒,因此60秒=1分。(板书:1分=60秒)‎ ‎4.游戏:体验1分钟。‎ 闭着眼睛数数,从1数到60,数完了你就起立,看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学生数数,课件演示1分钟)‎ ‎4.       在1分钟时间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学生体验1分钟:写自己的名字、背诵乘法口诀。‎ 小结:1分钟虽然也比较短暂,但是我们也可以做不少事情,因此我们要珍惜每1分钟。‎ ‎(三)认识电子钟上的时间。‎ 课件出示电子钟上的时间,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小结:电子钟面上的时间分三部分,最前面一部分表示几时,中间一部分表示的是多少分,最后一部分表示的是多少秒。‎ 三、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1.       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填一填。‎ 小明爬一层楼梯大约需10();下课的休息时间是10();从南京乘火车去北京大约需要10()。‎ ‎2.  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实践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动手做。‎ 板书 设计 六.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练习二—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4 课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熟练完成时、分、秒的单位换算和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进一步熟练掌握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熟练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2.       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经过的时间。‎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熟练计算经过时间,并优化计算方法。‎ 教学具实验 教学课件,钟面。‎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时、分、秒的知识,谁来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基础练习。‎ ‎1.       练习二第1题。‎ 在()里填“时”、“分”、“秒”。看谁能合理地运用时间单位,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交流时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单位名称。‎ ‎2.       第2题。‎ 认识了时间单位了,那你会比较不同时间的大小关系吗?看谁能用10秒时间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5分>5秒 想:数字相同,单位名称分比秒大,所以5分>5秒;1分是60秒,比5秒大,5分比1分大,5分比5秒更大。‎ ‎60秒=1分 想: 1分=60秒 ‎1时<100分 想:1时=60分,60分比100分小,所以1时<100分。‎ 667‎ 三、巩固练习。‎ 师:学习了时、分、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和比较大小,还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看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1.       第3题。‎ 借助钟面回忆,分针从12走到4要走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从12走到7又要走多长时间呢?‎ 时针从12走到5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桌两人互说,一人说分针(或时针)从12走到几,另一人回答走了多长时间。‎ ‎2.       第4题。‎ 看谁能正确、快速地写出下面的钟面表示的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小结:先看时针过了几,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特别注意接近整时的,是不到点还是过了点,是几时多,不满10分的前面要加个“零”。‎ ‎3.       第5题。‎ 钟面上的时间小朋友都认识了,如果给你时间,但钟面上只画了时针,你能正确画出相应的分针吗?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注意画的时候要用尺子。‎ 学生独立画分针,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纠正。‎ 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所表示的时间应该是时针过了几,分针指着几才是几时几分。‎ 四、拓展应用。‎ 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还能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 ‎1.       第6题。‎ 把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填入表中。‎ 集体交流,看看谁的作息时间更科学合理。‎ 师:要想健康成长,同学们就要有良好且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比如我们要早睡早起等等,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2.       第7题。‎ 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学校里同学们也有班级的作息时间表。‎ 出示四个钟面图,全班齐读钟面表示的时间。‎ 667‎ 根据我班的作息时间表,在这些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你还能举例说出其他时间我们在做什么吗?‎ ‎3.       第8题。‎ 出示三幅图。要求学生说一说三幅图上的场景。‎ 根据不同的场景出现的时间连线,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4.       思考题。‎ 出示4个钟面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钟面表示的时间。‎ 前三个钟面分别表示了什么时间?你发现规律了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时15分 2时30分 3时45分 ‎ 1:15 2:30 3:45‎ 后一个钟面表示的时间总比前一个钟面表示的时间多1小时15分,所以最后一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应该是5:00,也就是说分针应指着12,时针指着5。最后让学生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有关时、分、秒的习题。现代社会,人们使用钟表来表示时间,其实在古代人们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来表示时间,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17页的“你知道吗”,有兴趣的同帝课后不可以查阅更多资料。‎ 板书 设计 五.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认识东、南、西、北—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1 课 目的要求 ‎1.       在现实情境中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培养方向感。‎ ‎2.       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与位置。‎ ‎3.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难点: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方位。‎ ‎1.       游戏。‎ 老师发出指令,大家一起活动。向前点点头,向后指一指,向左弯弯腰,向右拍拍手。‎ 说一说:刚才的活动中,老师用了哪些方向词语?‎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前、后、左、右 ‎2.       老师发出指令,请2位小朋友一起面对面做游戏。‎ 师:他们听到的指令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做出的动作不一样?(朝向不一样)‎ ‎3.       小结:看来,只是用前、后、左、右这几个词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得学学新的知识才行!‎ 二、设疑导入,初识方向。‎ ‎1.       情境导入。‎ 师:你知道为什么丛林探险家为什么在丛林里不迷路吗?‎ 出示:指南针。‎ 师:指南针白色指针指向南面,红色指针指向北面。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呢?‎ ‎2.       重点讲解:我们经常听到“四面八方”这个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1)       教室中认识东、南、西、北。‎ 师:你知道太阳是从哪里升起的吗?‎ 师指着教室里东面的墙,并贴出“东”,边贴边说太阳是从东面升起来的。‎ 你还知道哪些方向?‎ 播放方向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根据儿歌认识三个方向。谁愿意请把剩下三个方向的卡片贴在教室相应的位置上?指名贴,其他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他们贴得对不对。‎ 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2)       通过体验感知分辩东、南、西、北的方法。‎ 小明经常搞不清东、南、西、北,有没有好办法让他很快地分清东、南、西、北呢?‎ 请小朋友面向东起立,向右转,面向哪?再向右转面向西,继续向右转面向北,再向右转向东。‎ 下面老师考考大家,闭上双眼,站在原地不要转,看看谁的记忆力最好,东向右转面向哪面?向右转,睁开眼看一下,继续闭上眼再转……‎ 师:你发现了什么?‎ 东、南、西、北是按顺序排列的,面向东,右手指向南;面向南,右手指向西;面向西,右手指向北;面向北,右手指向东。面对的方向往下数一个就是右手的方向。‎ 师生对口令:东往下一个是?南往下一个是?西呢?北呢?‎ 同样道理:如果往左数是按北、西、南、东的顺序排列的。‎ ‎(3)       认识相对方向。‎ 师:太阳从东方升起,从哪里落下?‎ 东、西是相对的两个方向。还有南、北也是两个相对的方向。‎ ‎3. 练习。‎ ‎(1)早晨,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前面是东,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当面对北时,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2)小朋友现在面向南,能说说其他三个方向的位置吗?和同桌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说出是哪个方向,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小结:判断方向时,可以按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的相对方向判断;也可以按往右数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排列的;还可以按往左数的方法 是按北、西、南、东的顺序排列的。‎ ‎2. 想想做做2。‎ 同桌两人面对面按老师的口令做动作。分别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东南西北。 ‎ 师: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面对面指方位时:前、后、左、右是相反的,东、南、西、北是不变的;前、后、左、右会随着人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东、南、西、北是不会随着人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 四、回归生活,沟通联系。‎ ‎1. 想想做做3。‎ 667‎ 出示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明确小华房间的窗户朝南,再让学生说说小华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些什么。再指名说说自己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2. 想想做做4。‎ 实地观察。站在操场中间,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记录下建筑的名称分别写在纸上,并对应四个方向摆一摆。‎ 五、总结回顾,形成体系。‎ 方向的知识不仅能在丛林探险中运用,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小朋友和家长出门的时候多留意,就会发现很多有关方向的知识。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认识了“四面八方”中的“四面”,以后我们现一起认识“八方”。‎ 板书 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认识平面图 —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2 课 目的要求 ‎1.       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能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       让学生通过平面图的学习,进一步了展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能力,根据生活中的平面图表述从图中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行走路线。‎ ‎3.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积极地用数学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能辨认东、南、西、北并能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能根据生活中的平面图表述从图中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行走路线。‎ 教学具实验 课件。‎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想一想,如果早晨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东、南、西、北是怎样规定的?‎ ‎(面向东面,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昨天我们观察的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哪些景物?‎ ‎(东面是司令台,西面有行政楼,南面是教学楼,北面是围墙)‎ 师:刚才我们是说出来的,你能用图的方式将每个方向的景物表示出来吗?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认识平面图。‎ 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平面图。‎ 出示20页平面图。‎ 你能在下面的平面图中标出每个方向的景物吗?‎ 学生分别将司令台、行政楼、教学楼、围墙填写在不同的位置。‎ 师展示学生的不同填写方法。问:为什么位置会不同呢?‎ ‎(因为方向不一样,所以填写的位置也不同。)‎ 师: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出示图标“北↑”)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向标。(板书:向标)这个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所以在我们的平面图中哪个方向是指北面?‎ 请小朋友在图上标上北面的标志。‎ 师:认识了北面我们马上可以在这个平面图中标出其他方向吗?‎ 学生独立在平面图上标出其他一个方向,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并出示卡片: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 学生齐读地图或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重新根据标准填写刚才的平面图,并说说我校操场的四周各有什么?‎ ‎(东面是司令台,西面有行政楼,南面是教学楼,北面是围墙)‎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2.能表述平面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关系。‎ 出示刚才改好的平面图。‎ 说说司令台在操场的哪一面?为什么?以谁为主观察谁的?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师说明:在平面图上,以操场为主观察司令台,发现司令台在操场的右面,所以司令台在操场的东面;反过来,以司令台为主观察操场,发现操场在司令台的左面,所以操场在司令台的西面。‎ 你能像刚才这样说说其他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平面图,你会看一幅平面图了吗?该如何看才不会看错呢?‎ 先看向标,一般平面图和地图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再看以谁为主观察谁,确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想想做做1.‎ 出示情境图。根据向标先让学生在图上标出东南西北,看图说一说,小女孩所在的位置,她准备到哪里去,怎样根据图中的指示牌,确定向哪个方向走,你能帮助她吗?‎ 你从哪里看出到人民公园应向东面走呢?‎ 根据坐标,平面图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人民公园在十字路口的东面,所以应该向东走。‎ 再让学生说说从十字路口出发,去百货大楼应朝什么方向走,去新华书店朝什么方向走。‎ ‎2.想想做做2.‎ 出示情境图。根据向标先让学生在图上标出东南西北,然后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先要确定以谁为主观察谁。教学楼在食堂的东面,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还可以说食堂在教学楼的西面。)‎ 师:实验楼在食堂的南面,在花坛的北面。都是实验楼,为什么所在的方向不同,一个在南面,一个在北面。‎ ‎(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方向也不同。)‎ 你还能有东、南、西、北说出学校平面图中哪些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 想想做做3.‎ 出示情境图,先根据图中的向标在图中标出东南西北各个方向。‎ 你能帮助这个小女孩说说她该怎么走吗?‎ 要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句子表达行走路线:从水上世界向西走到彩虹桥,再向西走到望梅阁。‎ 从水上世界向西走到彩虹桥,再向南走到樱花园。‎ 667‎ 从水上世界向西走到彩虹桥,再向北走到儿童乐园。‎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同桌1人问,1人答。‎ ‎4. 想想做做4.‎ 出示公交路线图,先根据图中的向标让学生在图中标出东南西北各个方向。‎ 引导学生看懂公交路线的起点站和终点站;这路公交车的行走路线,所经过的站点。‎ 举例说明:从汽车站到西门是向西走,剩下的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5. 想想做做5.‎ 出示紧急疏散平面图。‎ 引导学生弄清房间、紧急出口、电梯等的位置。同时向学生说明:遇到危险紧急疏散时不能乘坐电梯,要尽可能选择较短的路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撤离。‎ 先根据图中的向标让学生在图中标出东南西北各个方向。‎ 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遇到紧急情况,各房间的人应该朝哪个方向走?‎ 明确最佳路线:1-8号房间的人应走西面的紧急出口;9、10、11、12、14、16号房间的人应走东面的紧急出口。会议室的人既可以走西面的紧急出口、又可以走东面的紧急出口。‎ 四、本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图, 我们是怎样判断平面图上的方向呢?‎ ‎2.知识拓展。出示“你知道吗”‎ ‎3.找一张自己居住小区的地图,说说你们家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板书 设计 五.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3 课 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依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难点:在具体场景中确定方向。 ‎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 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了,出示例1图,其中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和公园图片暂不出现。要求学生说出怎样在地图或者平面图上表示这四个方向,然后要求说出小明的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完整出示整个例题。‎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 提问: 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 ‎(2) 指出: 通常,我们把东面和北面之间的这一部分称做东北,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3) 提问: 这里有一个公园,这里是体育场,‎ 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2.归纳小结。‎ 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师:今天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一共认识了8个方向了,边指边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右上东北、右下东南、左下西南、左上西北。‎ 谁能用“谁在谁的哪一面”说一句话?你还能用“谁的哪一面有什么”说一句话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面,再指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 ‎(1) 提出要求: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认识八个方向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八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谁来说一说,教室的西北面在哪里?‎ ‎(2) 示范: 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所指过这一片都是西北面。‎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2.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指南针的图)‎ 提出要求: 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箭头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 ‎(1) 谈话: 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2) 播放题中四个小动物所说的话,并在图中呈现相应的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 ‎(3) 出示正确答案,反馈、订正。‎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景照片)说明: 青山乡是一个美丽的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出示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依次排列在一边)‎ 提出要求: 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为来游览的游客制作一张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吗?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在活动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把图片贴上去。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制作平面图。完成后进行展示。‎ 出示书上的图,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4.跳棋游戏。‎ 说明: 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动棋子,玩一次后,甲乙双方交换角色。组长做裁判,每次移动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学生自由活动。‎ 667‎ 四、 应用布置课外活动: ‎ 现在我们许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阳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间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厅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 有什么。明天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经常看到、听到开发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国的东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约在上海的哪一个方向,上海大约在北京的哪一个方向。‎ ‎1.制作方向板。‎ ‎(1)用一张正方形纸,先对折,再对折,展开;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展开,沿折痕描好,出现一个米字形。朝上一方写上北,还有七个方向,你能写出来吗?学生动手折一折,写一写,再交流、展示。‎ ‎(2)把方向板放在桌上,使它的方向和指南针保持一致,伸出右手指一指教室的八个方向。‎ ‎(3)小结:方向板的作用很大,能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各个方向。课后找一个地方,利用方向板说说这个地方的各个方向都有些什么。‎ ‎2.小结。‎ 提问: 谁来说说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平面图上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 在实际生活中怎样辨认这八个方向?‎ 板书 设计 六.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测定方向—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4 课 目的要求 ‎1.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培养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难点: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教学具实验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制方向板,每组带指南针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 ‎ 二、室外活动 ‎1.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铅笔。为了不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板书 设计 三.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认识千以内的数—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1 课 目的要求 ‎1.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能用小方块、计数器等表示千以内的数。‎ ‎2.能运用数描述事物,建立数感,体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和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百数、几百几十几、一千等千以内数的含义。‎ 难点:掌握数数的方法,知道几百几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在生活中你见过比100大的数吗?‎ 出示图,像134、300这样比100大的数,生活中处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以内的数。(板书: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复习旧知。‎ 出示方块图,问:一个小方块表示 “一”,数一数,一条小方块表示多少?、你是怎么数的?一、十、百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并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出示计数器,问: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百位上的一颗珠呢?‎ ‎(2)认识整百数。‎ 小朋友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3个一百是多少?你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学生独立思考拨一拨,再同桌交流是怎样拨的。最后集体交流。‎ 指出:3个一百是三百,三百是个整百数。(板书:3个一百是三百)‎ 师拨出六百,让学生说说是多少?为什么?再指名拨出四百,说说是怎样想的?‎ 同桌合作,先拨一个整百数认一认,再报一个整百数拨一拨。‎ ‎(3)认识几百几十。‎ 出示3板、2条和4个小方块,问:这里有许多小方块,它们各表示多少?‎ 看图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说说有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3个百、2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三百二十四。‎ 师拨出一个三位数,让学生认一认;报一个三位数,让学生拨一拨。同桌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合作一个报数,一人拨一拨、认一认。‎ ‎2.教学例2.‎ ‎(1)数数。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 A: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 重点: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为什么?(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如果数到四百九十,接下来数几?五百九十、六百九十……‎ B: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 重点:九百八十九,接下来数什么?为什么?(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2)认识一千。‎ 九百九十九还能再继续数下去吗?再添上1是多少?师用计数器演示,得出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是一千,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千。(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要向千位进一)。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是一千,再次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过程。‎ 看着方块图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课件将10板小方块合成一个大立方体。)‎ 问:这里有几个小方块?‎ ‎(闭着眼睛想一想表示一千的大立方体是什么样的。)‎ ‎“千”也是个计数单位,10个一百是一千。‎ 不看小方块,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和同桌一起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拨珠数数,同桌每人一题,互相检查。‎ 集体交流时说说:一十一十地数,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是一千?一个一个地数,七百九十九后面为什么是八百?八百后面为什么是八百零一?‎ ‎2. 想想做做2.‎ 不拨珠,你会数数吗?同桌互相数一数,接着再数出5个数。‎ 开火车汇报数数情况。‎ 重点关注:从五百零九数到到五百一十、从二百九十九数到三百、从九百九十九数到一千。(巩固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个百、10个百是1个千。)‎ ‎3. 想想做做3.‎ 用小棒能表示千以内的数,出示小棒图,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一根小棒表示1个一,一捆小棒表示1个十、一大捆小棒表示1个百。‎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4. 想想做做4.‎ 用小方块能表示千以内的数,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 想想做做5.‎ 667‎ 用人民币也能表示千以内的数,出示图,让学生说说每种人民币分别是多少元,再说说这些人民币一共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 想想做做6.‎ 数字王国里发生了争吵,出示两个计数器图,有人说这两个数相同,有人说不同,你们认为呢?为什么?‎ 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相同:都有4个百。‎ 不同:左边7在十位上表示7个十、右边7在个位上表示7个一,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意义不同。‎ ‎4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4个百和7个一组成的数又是多少?这两个数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小朋友课后思考,明天老师再跟小朋友学习怎样读数。‎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在生活中搜集比100大的千以内的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千以内数的读写—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2 课 目的要求 ‎1.在操作活动中,会正确地读、写千以内的数,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2.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体验数的产生和发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地读、写千以内的数,掌握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读、写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三位数。‎ 667‎ 教学具实验 课件、计数器。‎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数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七百八十数到一千。‎ ‎(2)一个一个地数,从八百七十五数到九百一十。‎ ‎2.认数。‎ 出示小棒图和方块图。口答:()个百、()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2.问题导入。‎ 出示例3计数器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 )个百是( )。‎ ‎(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数是()。‎ ‎( )个千是( )。‎ 师:这3个数都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千以内的数,这些数该怎样写、怎样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数的读写。(板书:千以内的读写)‎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写数、读数。‎ ‎(1)指第1个计数器。5个百是500。你能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写一写、读一读,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写、怎样读的。‎ 问:这个数怎么读?500中的“5” 表示什么?十位上、个位上为什么都写“0”?“0”可以不写吗?500是由几个百组成的?‎ ‎(2)指第2、第3个计数器,提问:你能把这两个计数器上的数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吗?‎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说说每个数是怎样组成的。‎ 指出:534要在百位上写5、十位上写3、个位上写4,读作五百三十四;1000只要在千位上写1,其他各位用“0”占位,读作一千。‎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计数器图,学生独立完成,试着写数、读数。‎ 集体交流时说说这两个数是怎样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的。‎ 667‎ 讨论:640和406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出:虽然都是由数字0、4、6组成的三位数,但是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写出来的数也不同,读的时候,末尾的0不读,中间的0要读“零”。‎ 拓展:由数字0、4、6还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这几个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比较数的大小。‎ ‎3.离开计数器写数。教师说数,学生听写。‎ ‎4.小结:千以内的数该怎样写?怎样读?‎ 写法: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0起了占位作用。‎ 读法: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末尾的0不读,中间0要读“零”。‎ 三、组织练习,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1.‎ 先独立填空,再顺着、倒着读一读。然后回答玉米提出的问题,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可以根据200和700分别与1000相差几百来判断,也可以根据数轴上两个数与1000之间的距离来判断)‎ ‎2. 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并说说各数是怎样组成的。‎ 重点检查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 ‎3. 想想做做3.‎ 指名读,并说说这些数是从哪里看到的。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4. 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写数,同桌互相检查。重点检查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5. 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连,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不同,3在百位表示3个百,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3在个位是表示3个一。1个小方块表示1个一,1条小方块表示1个十、1板小方块表示1个百。1个大正方体表示1个千。‎ ‎6. 想想做做6.‎ 同桌讨论每组数有什么规律,再独立写数。‎ 交流时让学生明确:‎ 第1小题是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数,后面依次是710、711.‎ 第2小题是从小到大一十一十地数,后面依次是300、310.‎ 第3小题是从小到大5个5个地数,后面依次是995、1000.‎ 第4小题是从大到小一个一个地数,后面依次是500、499.‎ 667‎ 四、全课总结。‎ ‎1.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本领?在读、写千以内的数时要注意什么?‎ ‎2. 数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课件播放“你知道吗”。听了这段介绍,你有什么想法?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设计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3 课 目的要求 ‎1.能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数,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会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2.经历拨珠数数的过程,理解十进值制计数法,发展数感。‎ ‎3.了解算盘的起源,知道算盘是中国的重大发明,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算盘,能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千以内的数,掌握拨珠方法。‎ 难点: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千以内的数,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具实验 课件、算盘。‎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一、介绍历史,导入新课。‎ 师: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你知道有哪些计算的工具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介绍算盘的来源、发展历史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揭题: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算盘上也可以表示千以内的数。(板书: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二、认识算盘,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算盘。‎ 师介绍算盘的结构,认识框、梁、档以及上珠和下珠。‎ 出示儿歌:长长方方一个框,四边框来中间梁,梁上架着许多档,上珠下珠档上放。‎ 学生跟着老师边读儿歌边在自己的算盘上指出框、梁、档以及上珠和下珠。‎ ‎2.游戏。‎ 听老师的口令,摸出框、梁、档以及上珠和下珠。‎ 三、读写算盘,探究新知。‎ ‎1.确定“个位档”。‎ 用算盘表示数时要先确定好个位,可以先任意选定某档为个位,一般我们把右边起第三档确定为个位档,(师贴出“个”)它的左边依次是哪几个数位?根据学生回答师分别贴出“十”、“百”、“千”。‎ ‎2.认识上、下珠表示的数值。‎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已经确定了,该怎样用算盘正确记数呢?‎ 介绍: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边说边拨珠,出示算盘图。‎ ‎(2)课件任意出示1-9各数,学生抢答。‎ ‎(3)那怎样在算盘上表示10呢?‎ 引导学生联系计数器记数的方法,满十进一,因此用十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 667‎ ‎(4)百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多少?千位上的一个下珠呢?‎ ‎3.读、写算盘上的数。‎ 依次出示算盘图,让学生想想算盘上的数各是多少?说一说,写一写。‎ 可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第一幅图:个位上的4个下珠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写4.‎ 第二幅图:十位上的3个下珠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1个上珠和2个下珠表示7,合起来是37,在十位上写3,个位上写7.‎ 第三幅图:十位上1个上珠和1个下珠表示6个十,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称为空档,空档我们用0来表示。所以在十位上写6,在个位上写0.‎ 第四幅图: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十位和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百位上1个上珠和4个下珠表示9个百,十位、个位上是空档,用0来表示,要写2个0。所以在百位上写9,十位、个位都写0.‎ 四、拨珠数数,加深理解。‎ ‎1.学习拨珠方法。‎ ‎(1)算珠的拨入、拨去。‎ 拨入珠靠梁, 大拇指:拨入下珠,食指拨入上珠。师示范在算盘上拨入3、5、8,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拨入的。‎ 拨去珠离梁,只有上珠或下珠,用食指;上珠下珠在一起,拇指食指同时拨。师示范在算盘上拨去3、5、8,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拨去的。‎ ‎(2)练习拨10以内的数。‎ 师:小朋友在拨珠时不仅要注意指法,更要注意坐姿:脚放平、身坐正,头稍低、手放平。‎ 听老师口令学生迅速在算盘上拨珠。任意报出0-9各数,学生练习拨入、拨去。‎ ‎2.教学“试一试”。在算盘上一边拨珠一边数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全班交流,注意进位的处理。‎ 五、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想想做做1.会说、会读。‎ 出示算盘图,先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 提醒学生空档用0来表示。中间有0要读零,末尾有0不读。‎ ‎2. 想想做做2.会读、会写。‎ 出示算盘图,学生独立完成。 ‎ 提醒学生空档用0来表示。中间有0要读零,末尾有0不读。‎ ‎3. 想想做做3.会读、会拨。‎ 学生读数后,再在算盘上拨出来。集体交流。哪一位上是0那一位就是空档,不拨珠。‎ ‎4、比一比,看谁拨得又快。‎ 师报数,报出任意一个千以内的数,学生拨一拨,同桌再互相检查。‎ 同桌一个报数,一人拨珠,轮流进行,比比谁拨得又快。‎ 六、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课后把学到的本领展示给爸爸妈妈看。‎ 667‎ 板书 设计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练习三—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4 课 目的要求 ‎1.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读、写及组成,能正确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2.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并对估计的结果作出解释,培养估计意识。‎ ‎3、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组成的认识,掌握口算技能。‎ 难点:进行简单的估计,培养估计意识;用相同数量的珠子在计数器上表示不同的数。‎ 教学具实验 课件、计数器。‎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一、回顾旧知,提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展示各自的本领。‎ 二、认数练习。‎ 谁来说说关于算盘你有哪些认识。‎ ‎1 个下珠表示1,1个上珠表示5.大拇指负责拨入下珠,食指负责拨入上珠和拨去上珠、下珠,如果上珠、下珠同时拨去要同时用到大拇指和食指。‎ ‎1.第1题。‎ 学生在算盘上拨出四百零八,互相说说是怎样拨的。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十位上是0用空档表示,个位上是8用一个上珠和3个下珠表示。‎ 再接着数出6个数。四百零九后面是四百一十,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拨去9,十位拨上1.‎ 同桌轮流拨出第二、第三个数,并接着数出6个数。‎ 集体交流,九百九十九后面是多少?你是怎样拨的?‎ ‎2. 第2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各数是怎样组成的。‎ ‎3. 第3题。‎ 出示题目,离开算盘,你能正确地说出数的组成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根据每个数的意义确定它们的位置。‎ ‎4、第5题。读一读。‎ 从0-9 10张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3张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同桌合作完成,1人摆1人读。‎ ‎5. 第6题。写一写。‎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注意哪个数位上1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 667‎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千以内的数。‎ 三、计算练习。‎ ‎1. 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竖排,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根据数的组成可以很快算出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口算。‎ ‎(2)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2竖排。‎ ‎2. 第8题。‎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还需要估算。出示情境图。‎ 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第二个杯子大约有几百粒黄豆,你有什么好办法?‎ 用同样的方法估算第3个杯子的黄豆。‎ 四、拓展提升。‎ ‎1. 第7题。‎ 出示车厢图,让学生读一读这一组数据,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根据规律你能接着填完后面几节车厢上的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 第9题。‎ 出示计数器图,数一数表示212要用几个珠子?用5个珠子还可以表示哪些三位数?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师有序板书,并说明只有这样有序思考、有序排列,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 ‎3. 思考题。‎ 拿出2、3、5三张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按刚才方法有序思考,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并写下来。再集体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设计 六.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认识万以内的数 (中间没有0)和一万—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5 课 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数数、拨算盘表示数和整理数位顺序表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整千数、非整千数的四位数和一万的含义,学会读、写整千数、非整千数的四位数,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2.通过用算盘表示数和整理数位顺序表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类推、迁移的自主学习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用数描述或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数的组成,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认识数位顺序表。‎ 难点: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利用已有的认数经验进行类推,进一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 教学具实验 课件、算盘。‎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你会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今天老师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更大的一些数,板书课题:认识万以内的数。‎ 二、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 ‎1.认识整千数。‎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教室能坐200人,课件出示体育馆,告诉学生这个体育馆里大约能坐七千人。七千究竟是个多大的数呢?课件一千一块地跳动,一共有几块就是几个一千?‎ 七个一千你会写一写、读一读吗?‎ 学生在算盘上拨一拨,并在书上写下来。‎ 交流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末尾的3个0能不写或少写吗?‎ 小结:七个一千是七千,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要在7的后面连着写3个0.‎ ‎2.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组成与读写。‎ 照样子在算盘上拨出7253.‎ 问:现在算盘上的珠子各表示什么?‎ 千位上的7表示7个千,百位上的2表示2个百,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合起来是7253,读作七千二百五十三。‎ 小结:读数时,从高位起,千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作几百,十位上是几就是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写数时,从高位起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 ‎3.试一试。‎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看算盘图,学生独立完成数的组成及写数。‎ 集体交流,并比较这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一个数,如果末尾的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占位,保证每个数位上都有数,这样的一个0或两个0不需要读出来。‎ 三、自主探索,认识一万。‎ ‎1.认识用算盘表示的一万。‎ 在算盘上一边拨珠一边数。‎ ‎(1)拨出三千六百,再一百一百地数,数到四千三百。‎ ‎(2)拨出七千五百五十,再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七千六百二十。‎ ‎(3)拨出九千九百八十九,再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九。‎ 问: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是多少呢?你会在算盘上拨一拨吗?‎ 引导学生写出一万。千位的左边是万位,万位上拨一个下珠表示一万,一万可以写成10000.‎ ‎2、认识用小方块表示一万。‎ ‎(1)电脑依次出示1个小正方体、一条小方块、一板小方块,1个大正方体,同时让学生说说分别表示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2)出示第2个大正方体,问:现在有几个一千,是几千?‎ ‎(3)依次出示第3、4、5、……直到第9个大正方体,学生依次说出三千、四千……九千。‎ 再出示第10个大正方体,问:现在有多少个一千?是多少?‎ 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并板书。‎ ‎(4)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3.认识数位顺序表。‎ 问: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了哪些数位?如果把它们按顺序排列起来,怎样排呢?‎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39页。再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问:第五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万位在第几位?‎ 为什么表中左边一栏还有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数位---万位,是在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的第五位,表中的省略号表示还有比万位更高的数位,是我们今后要学的内容。‎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1.‎ 学生在算盘上一边拨珠一边数数。‎ 重点检查拐弯处的数。‎ ‎2. 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数轴,让学生明白一格表示1000.并让学生把数轴上所缺的数填完整,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思考: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 最接近7000的整千数是多少?最接近10000的整千数是多少?‎ ‎3. 想想做做3、4.‎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 ‎4. 想想做做5.‎ 看算盘写数,并读一读。再集体交流,注意末尾不管有1个0还是连续几个0都不读。‎ ‎5. 想想做做6.‎ 出示图,让学生先读出每幅图片上的文字,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五、全课总结。‎ 通过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六.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中间有0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6 课 目的要求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借助算盘,经历探索读、写中间和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方法的过程,理解数的组成,会正确地读、写中间有零的四位数。‎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数、读数、写数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非整千的四位数的含义,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中间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具实验 课件、算盘。‎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哪个数位?第几位是万位?其他几位是什么位?几千是几位数?几百是几位数?‎ ‎2.用算盘拨出下面各数,再选几个说说数的组成。‎ ‎305、600、3000、7960、10000、4600‎ ‎3.读一读,并写出下面各数。‎ 七百二十五、一万、四百零六、六千、五千一百。‎ 说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先看最高位是什么位,确定是几位数,几万就在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这个0起占位作用。‎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四位数的组成、读、写,今天我们继续认识万以内的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 出示算盘图,4060,让学生说说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的。‎ 学生照着图在自己的算盘上拨一拨,再写一写,并试着读一读。‎ 让学生理解4060这个数有两个0,百位上的0是中间0,要读出零来,个位上的0是末尾0不读。‎ ‎2.教学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与组成。‎ 出示算盘图7003.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并在自己的算盘上拨一拨、写一写。和刚才的数4060有什么不同?‎ 说明:4060中间有一个零,7003这个数中间连续有2个0,但读的时候只要读一个零。一个数的中间不管是1个0还是连续2个0,都只读1个零。‎ 问:为什么7003读的时候只读1个0,而写的时候要写两个0?‎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7在千位上,表示7个千,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而十位和百位上没有数,这时要用0占位,有一个空位就写一个0,这里一共有2个空位就要写2个0,而连续的两个0在读数时合起来只读一个零。‎ 讨论:一个四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写数时,应对照数位顺序表,从最高位开始依次写起,1个单位也没有的用0占位;读数时,就对照数位顺序表,从高位开始读起,如果中间有一个0或有两个0,都只读1个0。‎ ‎3.出示算盘图,读写出来。5600、5060、5006.‎ 同桌互相说说数的组成,再写出来,读给同桌听。‎ 讨论:它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这三个数都 有两个0,读的时候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再次体会0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读法。‎ 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0在数的中间和末尾读法是不同的,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如果中间有一个0,这个0要读出来,也要写出来;如果中间有2个0,读的时候,只读1个0,写的时候要写2个0。‎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对照算盘先写一写,再读一读,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时,注意中间、末尾0的读法和写法。‎ ‎2. 想想做做2.‎ 小组合作,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依次说说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读一读。‎ ‎3. 想想做做3.‎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地方,出示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每幅图片上的文字,再写出这个数。‎ 集体交流,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写六千零九时,为什么中间要写2个0,写一万时,为什么要在末尾连续写4个0?‎ ‎4. 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5. 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一组,再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根据数的组成可以进行计算几千加几百及相应的减法。‎ 学生完成右边一排,再集体交流。‎ ‎6. 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并说说哪些数位上要用0占位?‎ ‎7. 想想做做7.‎ 先读一读,再根据规律接着写。同桌交流说说每组数有什么规律,再集体交流。‎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讨论得出:第一组依次加1,第二组依次加100,第三组依次加10。‎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一个数的中间、末尾有0时该怎样读?怎样写?‎ 五、拓展练习。‎ 下面每组中的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四位数?先写出来,再读一读。‎ ‎(1)2、4、6、8.‎ ‎(2)5、0、2、8。‎ ‎(3)3、0、0、9.‎ 写出的数中哪些0要读?哪些不要读?‎ 板书 设计 六.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7 课 目的要求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骨的数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探讨并总结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难点:较熟练地运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具实验 课件、算盘。‎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迁移学习方法。‎ 比一比,说说是怎样想的。‎ ‎15○3 67○61 84○12‎ 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问题。‎ 二、主动探索,掌握比较方法。‎ ‎1.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说说每种电器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问题1.电视机和空调比,哪个价格低一些?‎ 你是怎样比的?同桌互相说说比较的方法,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师指出: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可以先看它们千位上的数,因为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3180. ‎ 问题2.电视机和电冰箱比,哪个价格低一些?‎ 小组交流,并说说比较大小的理由。再集体交流。‎ 小结:两个四位数,先比千位,千位相同,就现比百位,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2350.‎ 那如果百位还相同怎么办,如果十位上再相同又怎么办?‎ 小结得出四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自己任选2种电器比一比,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并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这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比最高位,最高位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还相同,就比第二位……‎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 667‎ ‎2. 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比较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3. 想想做做3.‎ 自己读题,说说哪个飞得快?为什么?‎ 说明:时间相同都是1秒,飞得越多就是越快。‎ ‎4. 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上,要求学生仔细读题,说说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少很多”,再选择填空。‎ 如果改为“少一些”该选哪个?‎ ‎5. 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说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按照书数量的多少有序排一排吗?‎ 学生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再集体交流。‎ 问:如果兰兰家的书与其他人家比,可以怎样说?‎ 同桌订论,再集体交流。‎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667‎ ‎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非整百、整千数最接近几百、几千—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8 课 目的要求 ‎1.让学生学会估计非整百、整千数最接近几百、几千,并会用“≈ ” 来表示。‎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估计非整百、整千数最接近几百、几千的方法。‎ 难点:非整百、整千数最接近几百、几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游戏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师:手抓一把糖,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提醒学生猜。它最接近几十?‎ 老师这节课打算把这些糖奖给那些会听、会思考、会发言的小朋友!‎ 揭题板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非整百、整千数最接近几百、几千。‎ 二、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非整百数最接近几百。‎ 春天来了,正是出游的好日子。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各有多少人?各接近几百人?‎ 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695比700少一些,接近700;703比700多一些,也接近700.‎ 小结:在估计一个非整百最接近几百时,只要看这个数离哪个整百数最近,只多一些或少一些,那么,这个非整百数就最接近它。‎ ‎2.介绍符号。‎ 师:最接近其实我们还有更简单的表示方式,它的名字叫“约等号”用符号“≈”表示,读作“约等于”。这个符号表示最接近。‎ 板书:695≈700 这个式子读作:695约等于700.‎ ‎ 703≈700学生齐读。‎ ‎3. 非整千数最接近几千。‎ 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讨论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集体交流:2016比2000多一些,所以接近2000.写作:2016≈20000‎ 小结:遇到非整千数我们在估计的时候只要想这个数离哪个整千数最近,只比它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那么就接近它。‎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在方框里把数轴上的数填完整,再说说填出的数哪些接近500‎ 667‎ ‎,哪些接近600,并说说理由。‎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2. 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每种商品的价格,再写出每种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比较、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用数表达信息时,有时不需要很准确的结果,而是用大约多少来表示。‎ ‎3. 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4. 想想做做4.‎ ‎(1)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说说每个村植树各接近几千棵?说说是怎样想的。‎ 你能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比较两个村的植树关系吗?‎ ‎(3)哪两个村植树棵数差不多,说明理由。‎ ‎(4)把4个村植树棵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5. 想想做做5.‎ 用0、1、5、9摆一个接近2000的四位数,可以怎样摆?先自己动手摆一摆,再读一读。‎ 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说说这样摆的理由。‎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摆出的四位数,并让学生齐读。‎ 如果要摆一个接近9000、5000、10000的四位数,该怎样摆,同桌合作摆一摆,再读一读。‎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练习四—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9 课 目的要求 ‎1.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能灵活和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3.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会估计万以内的数。‎ 难点:能灵活和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估计万以内的数。‎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问: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分层练习同,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空的数位顺序表。说说数位顺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2.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 第2题。‎ 先说出算盘上各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集体交流时说说写数和读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这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空档,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0起占位作用。‎ 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中间有1个0或连续有2个0,都只读一个零。‎ ‎3. 第3题。‎ 先读数、再说说6各表示多少,最后再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小结: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4. 第4题。‎ 根据数的组成填一填。‎ 第1小题师生共同完成,其余几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5. 第5题。‎ 根据数的组成,完成相应的整千数加几百及相应的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7.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写数,并比一比每组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数时:写确定位数,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这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0起占位作用。‎ ‎8.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得出:先比位数,位数多,这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比最高位,最高位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还相同,就比第二位……。‎ ‎(二、)综合练习。‎ ‎1.第8题。‎ 出示题目,学生仔细读题,并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答案。‎ 集体交流说说选择的理由。‎ ‎2. 第9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说说每个粮仓的粮食各接近几千袋,再圈出接近1000袋的粮食。‎ ‎3. 第10题。‎ ‎(1)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说说参观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 ‎(2)说说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3)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比较这一个星期参观科学宫的人数情况。‎ ‎(三)提升练习。‎ ‎8□27>8263,试一试,有几种填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还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复习课(1)—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10 课 目的要求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意义、读写和组成,数的大小比较,数位顺序表,求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口算。‎ ‎2.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创设相互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 难点: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回顾交流,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图。‎ 师:小朋友回忆一下,“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交流、回答,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图。‎ ‎ 数数和数的组成 ‎ 认识千以内的数 读写 ‎ 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 数的组成、一般数的读写 认识万以内的数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数数和数位顺序表 ‎ 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 大小比较 ‎ 近似数 ‎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二、巩固练习。‎ ‎1.口算练习。‎ ‎(1)口算卡片开火车。‎ ‎(2)第5题。看谁又对又快,集体交流时抽几题说说计算方法。‎ ‎2.读数。‎ ‎(1)读出老师收集的一些生活信息。‎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归纳:读数时,从------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 中间有1个0或两个0,--------,末尾的0----------。‎ ‎3.写数。‎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第4题。‎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学生独立完成,并比较每组两题的相同和不同点。‎ 交流时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 归纳:写数时,从-----写起,几千就在------位上写几,几百就在-----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4.数的组成。‎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集体交流。‎ ‎(2)第3题,同桌合作摆出一个四位数,并说出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5.近似数。‎ ‎(1)第6题。说说大约各是几千。‎ ‎(2)举例说说生活中运用近似数的例子。运用近似数有什么好处?‎ ‎(3)第7题。‎ 说说每天售出的书各接近几千册?第几天的册数与第一天差不多?‎ 第几天的书比第一天少得多?‎ 三、综合练习。‎ ‎1.出示6张卡片。1、7、9、8、0、0.‎ 选择其中的四个数字,组合成你认为最有特点的四位数并写下来。交流写出的数是由什么组成的。‎ ‎2.比较分类。‎ ‎7981、1008、9800、1700、9080、8001、9781,这些数你可以怎样分?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根据学生师板书。可以按有没有0分类,在有0的数中,还可以按0的位置再分一分,分成中间有0和末尾有0.‎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内数的知识?‎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复习课(2)—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11 课 目的要求 ‎1.使学生能联系数的顺序或者运用数的组成,也可以借助一个标准数合理灵活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揭示规律、交流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的顺序与数的大小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感,培养初步的策略意识;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态度。‎ ‎3.使学生感受数的大小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难点:合理灵活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游戏引入,整理沟通。‎ ‎1.数数接龙,复习数的顺序。‎ ‎(1)你能接着往后数吗?思考:每题按照什么规律往后数数?‎ ‎ 5897----5898---()―――()‎ ‎  7620----7610----()-------()‎ ‎ 2200---2100-----()------()‎ ‎ 3550---3500----()-------()‎ ‎(2)第8题。感知数的大小与数的顺序之间的关系。‎ 出示数轴一:猜一猜卡片下面藏的是什么数?‎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2998<□,问: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2998小于它后面的所有的数,在数轴上越往后数越大,越往前数就越小。‎ 出示数轴二:先写出卡片后面藏着的数,再填写数轴下面的式子□<□。‎ 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问:数的大小与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3. 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说说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这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比最高位,最高位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再相同,就比第二位……‎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二、多层练习,灵活比较。‎ ‎1.第10题。‎ ‎(1)写出三位数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 写出四位数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 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关系?‎ 得出:最大的几位数每个数位上都是9,最小的几位数最高位上是1,其余数位上都是0。 最大一位数与最小两位数之间相差1;最大两位数与最小三位数之间相差1;最大三位数与最小四位数之间相差1;最大四位数与最小五位数之间相差1。‎ ‎(2)写出3个百位上都是5的三位数,比一比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3)写出3个千位上都是5的四位数,比一比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2.解决问题,在多数比较中增强数感。‎ 出示第11题图。‎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读一读各座山的名称和高度。‎ 你会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高度从高到低后排一排吗?‎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归纳:可以将五个数分为两类,两千多的和小于两千的,再比较排序;也可以先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再比较其余三个;能力强的还可以直接比较五个数的千位和百位排序。‎ ‎3.开放练习,拓展思路。‎ 第12题。□可以填哪些数?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填出的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三、寻找规律,提升思维。‎ ‎1.第13题。先找出规律,再按规律填一填。交流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2.思考题。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如果千位上摆3,可以是3021、3012、3102、3120、3201、3210.千位上还可以是2或1时可以怎样摆?学生有序思考,先同桌交流试一试,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说说摆出的四位数中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认识毫米和分米—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1 课 目的要求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 ‎2、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 ‎3、 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教学具实验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   ,白纸1叠、米尺 ‎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 一、导入 ‎ ‎1、出示身高图。 ‎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 ‎2、复习米和厘米。 ‎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3、导入。 ‎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 二、新授 ‎ ‎(一)认识分米 ‎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 你能换种说法吗? ‎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 ‎(二)认识毫米 ‎ ‎1、导入。 ‎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 ‎2、揭示。 ‎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 ‎3、认识。 ‎ 放大1厘米。 ‎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 ‎4、进率。 ‎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 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 ‎5、举例。 ‎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6、应用。 ‎ 你能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 你知道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 三、全课总结 ‎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 问:黑板上的三张纸条分别有多长?为什么少了1毫米的纸条? ‎ 四、巩固 ‎ ‎1、手指游戏。 ‎ 根据老师的口令用手比划长短。指名说口令。 ‎ 五、作业 ‎ 课后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1毫米 ‎ ‎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分米和毫米的练习—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2 课 目的要求 ‎1、 在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后加以巩固。让学生清楚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 ‎2、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 ‎3、 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 重点难点 让学生清楚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 一、复习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 ‎1.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请从小到大说出来。 ‎ ‎2.用手分别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 ‎3.说说从家里找到了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或1毫米。 ‎ 二、练习 ‎ ‎1.想想做做第1题。 ‎ 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 ‎2.想想做做第2题。‎ 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量更简便。(从0开始量最方便)‎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 ‎4.想想做做第4题。‎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让小朋友先估计,再测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三、综合练习。 ‎ 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的长度,随时都可以记录在脑子里。下面有一篇小朋友写的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补充完整吗? ‎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一 天气晴 ‎ 早上,我从2-----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用2 -----长的牙刷飞快地刷了牙,然后洗脸、吃早饭,再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9------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进教室,看见老师跟同学们已经开始练字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长的铅笔和4 ------厚的方格本,认真写起字来。 ‎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微米。‎ 出示“你知道吗”‎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简单的单位换算—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3 课 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具实验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 ‎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667‎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 。‎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 。‎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3。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4 ‎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5 ‎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6.‎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667‎ ‎ ‎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 练习五—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4 课 目的要求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会进行单位换算。‎ 难点: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具实验 课件、尺子。‎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667‎ 一、复习。‎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有手指和胳膊比划出这些单位的长度吗?今天我们要继续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第2题。‎ 出示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说说这些物品和哪些长度单位有关系?这四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都能算对。‎ ‎3.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都能算对。再集体交流,选几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单位不同的两个长度比较大小,先换算成相同单位的数,再比较大小。‎ ‎4.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先统一单位:‎ 红:2分米=20厘米;黄:18厘米;蓝:2分米1厘米=21厘米 ‎21>20>18,所以蓝丝带最长,黄丝带最短。‎ 667‎ 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第6题。‎ 出示5枚1元硬币,学生观察,猜猜5枚硬币叠在一起大约多少毫米?‎ 学生自己动手叠一叠,再量一量。‎ 同桌合作把10个硬币叠起来,猜一猜、量一量有多少毫米。‎ ‎2.第7题。‎ 出示题目,同桌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再集体交流。‎ 先比划4分米、4厘米、4毫米分别有多长,再确定哪种钉子最合适。‎ ‎3.第10题。‎ 先测量10张纸的厚度,再推断出100张、1000张、10000张纸的厚度。‎ ‎4.第9题。‎ 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5.第8题。‎ 出示题目,师介绍什么叫降水量、增加和减少的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6.思考题。‎ 根据题意,指导学生演示蚂蚁的行走路线,画出路线图,并通过路线图让学生看出小蚂蚁停在起点的东面还是西面?离起点几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 ‎ 板书 设计 五.教学反思 667‎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 总第 课时 ‎ 课题 补充练习—苏教版二下数学新教材教案 本单元第 5 课 目的要求 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具体含义,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能正确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能正确进行有关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重点难点 能正确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能正确进行有关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实验 实物投影。‎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填一填。(口答) ‎ ‎1、换算。 ‎ ‎ 1分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 ‎ ☆200毫米=( )厘米 10分米=( )米 ‎ ‎ 7米=( )分米 ☆600厘米=( )分米 ‎ ‎ ☆题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 ‎ 教室长大约8(   );  写字台宽6( ); ‎ ‎ 铅笔盒长17( ); 数学书约厚6( ); ‎ ‎ 老师身高1( )60( );老师身高160( )。‎ ‎ ‎ 二、比较大小。 ‎ ‎1、填合适的符号。 ‎ ‎ 3米 ○ 3厘米 40厘米 ○ 4分米 10厘米○1毫米 ‎ ‎ 5分米 ○ 1米 29毫米 ○ 3厘米 15分米○1米 ‎ 说说比较的方法。 ‎ ‎2、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 ‎300毫米 10厘米 8分米 2米 ‎ ‎ ‎ 交流排列顺序的方法。 ‎ 667‎ ‎ ‎ 三、画一画。 ‎ ‎1、画一条比1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 ‎2、画一条比80毫米短1厘米的线段。 ‎ ‎3、画一条比1分米短2厘米的线段。 ‎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 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1、东东有一枝铅笔长16厘米,用去1分米后,还剩多少厘米? ‎ 指导学生书写过程:1分米=10厘米 ‎ ‎ 16-10=6(厘米) ‎ ‎2、一条长4分米的彩带,要剪成每6厘米长的一小段,能剪成这样的几段? ‎ 独立完成后指导校对书写格式: ‎ ‎4分米=40厘米 ‎ ‎40÷6=6(段)……4(厘米) ‎ 答:能剪成这样的6段。 ‎ ‎3、一枝红铅笔长14厘米,一枝绿铅笔比它长6厘米.这枝绿铅笔长多少厘米?合多少分米? ‎ ‎ 先独立思考,请个别学生交流过程,老师指导书写格式后学生自己再做一遍。 ‎ ‎14+6=20( 厘米) ‎ ‎20厘米=2分米 ‎ ‎4、一块红橡皮长3厘米,比黄橡皮短2厘米。黄橡皮长多少厘米?合多少毫米? ‎ 独立完成后校对。 ‎ 五、全课小结。‎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 ‎ 第1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667‎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 二、交流共享 ‎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6‎ ‎1‎ ‎4‎ ‎(3)写算式: ‎ ‎①观察表(1) ‎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667‎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 ‎②观察表(2) ‎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 ‎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 五、课堂作业 667‎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 列算式:( )÷( )=( )‎ ‎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 ‎(3)汇报交流。 ‎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 667‎ 如果是22个桃、3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 ‎②列竖式算一算。 ‎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 想法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2。 ‎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 ‎ ‎ 三、反馈完善: ‎ ‎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1、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 ‎2、第2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 ‎3、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 ‎4、第4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 667‎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 ‎7×7 9×6 21÷3 3×4 24÷8 12÷2 ‎ ‎35÷7 4×7 6×9 48÷8 18÷2 56÷7 ‎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 ‎2、完成第1题。 ‎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 ‎1、练习一第2题 ‎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 ‎2、练习一第3题 ‎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 ‎3、练习一第4题 ‎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 四、反思总结: ‎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 第4课时 ‎ 教学目标: ‎ 667‎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 教学重难点: ‎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 ‎1、口算: ‎ ‎4×3 9 ×8 45÷9 6×9 32÷8 24÷4 ‎ ‎56÷7 5×6 8×5 36÷6 35÷7 4×9 ‎ ‎2、口答: ‎ ‎25里面最多有( )个6。48里面最多有( )个7。 ‎ ‎36里面最多有( )个8。28里面最多有( )个6。 ‎ ‎3、用竖式计算: ‎ ‎43÷6 32÷7 20÷4 36÷7 ‎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 6、练习一第12题 ‎ (1) 学生独立填表。‎ (2)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3) 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 667‎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 ‎ ‎ 第二单元: 课题:认识时、分 ‎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667‎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 ‎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667‎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 第2课时 ‎ 667‎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667‎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3.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 ‎3.想想做做第3题。 ‎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补充习题》 ‎ 教后反思:‎ ‎ 第3课时 认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667‎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667‎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 ‎②跳绳20下用( )秒 ‎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667‎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 “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 60 )秒 ‎ 教后反思:‎ 667‎ 667‎ 第4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 一、 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 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4.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5. 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667‎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小红早上8时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 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 )分钟,正好过了1小时,这时是( )时。‎ ‎2、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 填空:‎ ‎(1)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 ‎(5)1时=(   )分 ‎(6)1时=( )分,60分=( )时。‎ ‎(7)时针从12起走到2,要走( )小时;‎ ‎ 从12起走到9,要走( )小时;‎ ‎ 从12起走到5,要走( )小时。‎ ‎(8)分针从12起走到3,要走( )分;‎ ‎ 从12起走到7,要走( )分;‎ ‎ 从12起走到11,要走( )分。‎ ‎3、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1)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2)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667‎ ‎ ‎ 第3单元 课题:认识方向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 一、 情境导入 二、 交流共享 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667‎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给全班同学听。)‎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教后反思:‎ 667‎ 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学生交流。‎ ‎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 二、探究交流。‎ ‎  1、认识平面图。‎ ‎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667‎ ‎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 ‎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题。‎ ‎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  2、“想想做做”第2题。‎ ‎  出示图。‎ ‎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 ‎“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 5、“想想做做”第5题。‎ ‎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667‎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辨认方位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 ‎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667‎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667‎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 第4课时 测定方向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667‎ 揭示课题: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 ‎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五、教后反思 667‎ ‎ 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 ‎ 第1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667‎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出示一个小方块、一条小方块),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 ‎(再出示“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 ‎(1)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 ‎ ‎(2)同桌交流。 ‎ ‎(3)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 小结:可以先一个一个数,数出一条也就是10个一是1个十;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出一板有10条,也就是10个十是1个百。 ‎ 追问:一板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也就是几个百。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 ‎(1)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 ‎(2)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 A、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看法。 ‎ B、汇报结果。 ‎ ‎2、认数。 ‎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座智慧城堡,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得到“智慧星”,想要吗? ‎ ‎(2)出示方块图(3堆2条),问:一共有几个小方块?(320个)你是怎么知道的?32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呢? ‎ ‎(3)又增加了4个小方块,让学生猜一猜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方块呢?(324个)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 ‎ ‎(4)谈话:我们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好吗?同桌合作,拨计数器,并读一读这个数。 ‎ ‎(5)提问:324中的“3”表示什么?“2”呢?“4”呢?324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 ‎(7)即时训练: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324和432,读一读,说一说。 ‎ ‎2、数数。 ‎ ‎(1):调皮的皮卡丘搬来了小方块,让小朋友一起跟着数一数每一次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453数到459) ‎ ‎(2)讨论:再搬来一个小方块,一共有几个了呢?你能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 ‎(3)提问:459添上1是460,那么469添上1,479添上1……499添上1分别会是多少呢? ‎ ‎3、完成例2:同桌合作一边拨一边数 667‎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三百九十后面的数是多少?‎ ‎(2)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3)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 ‎(4)小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从988数到1000. ‎ ‎4、(1)出示计数器后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学生边回答边对照计数器出示个位、十位、百位) ‎ ‎(2)教师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的第4位是什么位吗?(学生回答后出现:从右边起第4位是千位) ‎ ‎(3)请小朋友看着自己读一读。 ‎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让学生掌握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而推想出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千)‎ ‎5、出示“10板”小方块。 ‎ A、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 ‎ B、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方块一百一百地数,当学生数到九百时教师问:九百再加一百是多少个一百呢?如果学生回答是10个一百,教师追问:10个一百是多少? ‎ C、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大正方体”问:这个大正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表示一千的“大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由此明确: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个计数单位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 追问:10个百就是多少?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 ‎(4)提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 ‎(5)引言:小朋友,天使姐姐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你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敢应战吗? ‎ A、出示“几板”小方块让学生说出是几百。 ‎ B、说几百,让小朋友想像出是“几板”小方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边拨珠边数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利用计算器你们会数数,没有计算器你们会数数吗?‎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小棒图后问:这个图中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667‎ 集体交流,总结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提问: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小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课件出示图后问:图中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会统计它们各有多少张吗?这些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元?‎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提问:老师拨出一些数,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组成?这个数是多少?‎ ‎ 课件出示图后问:你能看出这两幅图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 小朋友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 第2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 667‎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 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2. 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 读写两位数。‎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面写6.‎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3.‎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 (3)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667‎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三、 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5.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6.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 第3课时 算盘认数 教学目标:‎ 1. 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 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 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 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667‎ 3. 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 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3. 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五、课堂作业 ‎《补》‎ 667‎ ‎ 第4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 综合练习 667‎ 1.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 第6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2、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 375 309 420 200‎ 2. 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3. 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座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667‎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 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出来。‎ 3. 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动态演示一千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 三、 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数。‎ 四、 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667‎ ‎ 第7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1. 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 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 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 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66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 5个千、8个一 ‎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 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 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 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 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667‎ 1.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 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补》‎ ‎ 第8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 19○12 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 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667‎ 2. 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 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 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 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667‎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 课堂作业 ‎ 《补》‎ ‎ 第9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 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 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667‎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 交流共享 ‎ 1. 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 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667‎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 课堂作业 ‎ ‎ 第10课时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667‎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 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 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 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 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 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 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667‎ 第11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 667‎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2. 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3. 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 没有0‎ ‎ 末尾有0‎ ‎ 中间有0‎ ‎ 中间末尾同时有0‎ 4. 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12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2.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667‎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2. 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3. 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3) 总结。‎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五、 课堂作业:《补》‎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 ‎ 第1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 667‎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教学具准备 :‎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 ‎2、复习米和厘米。 ‎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3、导入。 ‎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 你能换种说法吗? ‎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 667‎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 ‎(二)认识毫米 ‎ ‎1、导入。 ‎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 ‎2、揭示。 ‎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 ‎3、认识。 ‎ 放大‎1厘米。 ‎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 ‎4、进率。 ‎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 ‎5、举例。 ‎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2、3题。 ‎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 学生独立测量。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汇报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667‎ ‎(1)铁钉长2( )。‎ ‎(2)床长2( )。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 667‎ 667‎ 第2课时 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 教学重难点: ‎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 ‎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 667‎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 ‎3、“想想做做”3 ‎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 ‎5、“想想做做”5 ‎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 四、全课总结: ‎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 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 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 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667‎ ‎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 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 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 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六单元 课题:两位数加法和减法 ‎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 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667‎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 反馈检测 ‎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667‎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667‎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667‎ 第3课时 ‎ ‎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667‎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订正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667‎ 第4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 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667‎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 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 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 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 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5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 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667‎ 一、 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667‎ 第6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667‎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 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 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 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 ‎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 ‎ 667‎ 第7课时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667‎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 笔算。‎ ‎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 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 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667‎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第8课时 667‎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 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1.竖式计算。‎ ‎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 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667‎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667‎ 第9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注意对比进位和连续进位。‎ ‎3、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完成“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5、完成“练习七”第3题。‎ 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让学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发现将三个数写成一个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2、完成“练习七”第4、5题。‎ 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怎样计算黄鸡和黑鸡的只数?‎ 出示问题。‎ ‎3、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5、完成“练习七”第11题。‎ 667‎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四、 反思总结 ‎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667‎ 第10课时 ‎ 三 位 数 减 两、三 位 数(退 位)‎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 667‎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 百 十 个 ‎2 1 5‎ ‎- 9 3‎ ‎ —————‎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2 3 9 7 4 5 9 2 6‎ 667‎ ‎— 5 4 —4 3 8 —8 4 6‎ ‎————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667‎ 667‎ 第11课时 隔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 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2、 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667‎ (2) 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667‎ ‎ 第12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 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667‎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 综合练习 ‎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 该怎样列式?‎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 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第13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 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667‎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 课堂作业 667‎ 第14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 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3、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667‎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七单元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667‎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 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 从实物中找角。‎ ‎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 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 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667‎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的几种角。‎ 2、 667‎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1、 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判断时要求:认为不是角的举右手。再分别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拿出三角尺,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上的角,提问:你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吗?学生指出来,同桌之间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一比。‎ 二、 交流共享 ‎1、认识直角。‎ ‎(1)提问:刚才你们两人找到的角,谁的大?学生得出:一样大。指出:三角尺中最大的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每人拿出另一把三角尺,现在找出这个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它也是直角。‎ ‎(3)用手指描出这个直角,让学生感觉一下:直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 ‎(4)拿出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提问:你能找到直角吗?有几个?小组交流所找出的直角。全班交流: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有4个直角。‎ ‎(5)教师利用纸工袋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学生模仿在作业本上画出直角。指出:为了表示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标出来。师生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 ‎(6)提问: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画出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等吗?(学生操作,交流结果。)‎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7)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照样子把直角标出来。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媒体出示标出的直角符号。‎ 2、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例3.‎ (1) 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关系。出示例3三个不同时刻的钟面,你能找出哪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吗?集体回答。‎ (2) 下面老师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2个钟面上的角比一比,看看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指出:这个角是锐角。(板书:锐角)‎ (3) 学生尝试着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3个角进行比较。提问:这个角与直角比怎样?学生回答:第3个角比直角大。指出:这个角是钝角。(板书:钝角)‎ (4) 指导学生认识“锐”“钝”及写法。‎ (5)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角,指名到黑板上借助三角尺判断它们各是什么角?集体判断其答案正误,并纠正错误的答案。‎ (6)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667‎ 学生打开教材,拿出三角尺完成第3题,在每个角的旁边写出各是什么角,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小结:刚才和大家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有的时候看不出是什么角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来判断。如果没有三角尺,你会判断吗?可以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来帮助判断,因为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各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先折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再对折一次,折出一个角。提问:你有办法知道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吗?学生交流。借助身边现有的直角的工具比一比。提问: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指名回答:是直角。‎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读题,提问:整时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整时的分针都指着12. 提问:在钟面上确定了分针的位置,时针指着几,它们形成的角是直角?学生操作、尝试画,得出: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 2、 可以用三角尺或有直角的图形等工具帮助判断。‎ 3、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3课时 练习九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利用所认识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存在的角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综合图形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判断各是什么角。‎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的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九)‎ ‎3、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角。‎ ‎ ∧ ┘ < 〈‎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哪些是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出示图,提问:每个图形各有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指出:队旗上非常大的角,叫优角。‎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角。‎ 指出:从这几个图形中可以得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出示图中的角,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哪两个角相等?它们各是什么角?‎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征。‎ 先让学生找找图中各有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小组讨论,两个锐角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提问:要想知道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要把这两个角进行比较,怎么比?‎ 集体操作,比一比,两个锐角的大小。‎ 提问:它们的大小怎样?‎ 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个钝角的大小。‎ 指名说说结果怎样。‎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相等,两个钝角也相等。‎ 667‎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研究三角形的3个角的特征。‎ 读题。指名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每个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教师小结:每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左图的上半,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图中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出示左图的下半,提问:它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现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成左图,大家数数有几个直角。‎ (2) 出示右图的一半,数数图中有几个直角?‎ 出示右图,提问:现在你能数出图中的直角吗?讨论:图中有几个直角?‎ 教师肯定答案:有4个直角。指出:同一个顶点的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大角。这里的大角是直角。‎ 集体在教材上标出直角符号。‎ ‎3、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出示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的角吗?‎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数的?‎ 交流数的过程。‎ 指出:先数出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有3个;它们有同一个顶点,每两个角可以合成一个大角,有2个;这3个独立的角还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角。因此一共有6个角。‎ 提问:直角有几个呢?拿出三角尺来找一找。指名回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八单元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 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 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指名说:‎ (1) 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667‎ (1) 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2) 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 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 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 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4、 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1)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 反馈检测 ‎1、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 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 3、 谈话:老师在课前收到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人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个人照和合照;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 4、 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667‎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 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 交流共享 ‎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组记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 2、 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颗?‎ 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667‎ 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指出: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 3、 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 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 5、 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 集体交流结果,提问:‎ ‎(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交流。‎ 6、 提问: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交流,生1: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生2: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结果清楚;画“正”字,方便、常用。‎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以后还会学习。‎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班级课程表 ‎(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诉学生:一个方块表示1节 。‎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4)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5)小结指出:像这种用方块表示结果的图,叫做方块统计图,它能比较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 ‎(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记录表上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游戏。‎ ‎(3)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 赢 输 平 ‎( )次 ‎( )次 ‎( )次 (4) 同桌交流,说说输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果有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水果图,师:欢迎进入丰收园,这个季度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还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呢。‎ ‎(2)师:分组活动,了解并记录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 )人 ‎( )人 ‎( )人 ‎( )人 (3) 667‎ 交流结果,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学到了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它比较方便、常用;经过统计,结果清楚;还认识了方块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 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识。‎ 2、 使学生在参与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 巩固分类整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实际调查并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玻璃球、筷子。‎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动物运动会,你看吗?出示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分类?‎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个数?可以打“√”。也可以画“□”,或者其他你想到的方法。‎ 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 667‎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跳高 跑步 ‎( 5 )只 ‎( 8 )只 狗 兔 猴 ‎( 5 )只 ‎( 2 )只 ‎( 6 )只 ‎ 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 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 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 出示教材的记录表。‎ 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 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 组织交流。‎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统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画“正”字记录数据,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书:画“正”字,方便、常用)‎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3题。‎ 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锻炼,但老师对大家的爱好还不太清楚,想请大家帮老师来作一个调查。‎ 我们活动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绳和打乒乓球。每个同学先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展开活动。‎ 请小组长汇报整理好的数据。‎ 提问:如果在小组里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认为哪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格,全体分析。‎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 ‎2、完成“练习十”‎“动手做”。‎ 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筷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你玩过吗?边示范边告诉学生怎样玩。‎ 提问:你估计自己3分钟能夹住几个玻璃球?‎ 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请小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组长写出各个成员的姓名。‎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结果,提问:你们小组里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你的夹球成绩在小组里排第几?班上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能夹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667‎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4课时 ‎ ‎ 了解你的好朋友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 2、 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667‎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3、 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 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 (1) 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 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 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三、 分类整理 ‎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 提问: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2、 ‎(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选择一张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指名说一说,教师填好分类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记录的分类整理。‎ 3、 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四、 反思总结 ‎1、提问: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学生交流。‎ 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爱好广泛,我们都喜欢……,我也要学会……‎ 2、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刚才大家都对自己的好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课后还可以去了解你们小组里的同学,选择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调查内容。那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回答。‎ 667‎ 期末复习 ‎ ‎ 第1课时 ‎ 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熟练读、写万以内的数,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 理解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课件 667‎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师:同学们,这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看黑板,回顾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逐一交流下列问题:‎ 1.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2. 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3.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提问:你能找出五对好朋友吗?动脑筋将每对好朋友用线连起来,完成在教材上。‎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找出一对好朋友的吗?‎ ‎2.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 说一说1台空调和一台洗衣机大约多少元?各买1台大约需要多少元?‎ 3. 完成“期末复习”第3题。‎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由小组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出示“0、2、5、8”)请你从中找出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看哪个小组组成的三位数最多。写在纸上。‎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你在组成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在组成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 你有没有好办法,可以不列举出所有的数直接写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谁来说说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填在教材上。集体交流。‎ 结合图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出示题目,知道了哪些条件,该怎样解答?‎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教材上,后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667‎ ‎ 《补》‎ 期末复习 ‎ ‎ 第2课时 ‎ ‎ 复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毫米和分米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2、 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667‎ 教学难点:‎ 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和减法中的连续退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出示口算题,学生口算,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一些怎样的计算题?(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计算中对比上下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核对总结。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提问:做完题目我们应该怎么办?(验算)这样计算正确率就能够提高了。‎ 怎样验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 ‎3.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出示题目,提问:教材图画了些什么?‎ 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估计一下,走哪一条路线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算一算各要多少米?‎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出示题目。‎ 学生自主提问解答,交流解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复习单位换算,做在教材上,同桌先交流,再集体核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教材中,做完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核对。‎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667‎ 期末复习 ‎ 第3课时 ‎ ‎ 复习角和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667‎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1. 我们前面学习了角,角是怎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问:角分几类?怎样的角是直角?请你用两个手指搭出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办法?怎样的角叫锐角?怎样的角叫钝角?‎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1)的图形,提问:左图中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画上标记。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2)的图形,提问: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图中找出3个直角吗?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来我们复习“认识方向”。‎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方向?‎ 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提问:三个小朋友的家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能说说他们上学的路线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 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小组选择几件物品,先估计高度,再测量高度,注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三、 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读题,并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小组内了解每个同学家有几口人,把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并填表。‎ 提问:你们小组里几口人的家庭个数最多?‎ 4. 完成“期末复习”思考题。‎ 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十几个球,是3的倍数,可能是?(12个、15个、18个)取4个球余2个,说明这个数除以4余2,口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667‎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 本班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在识字水平上有所提高。可以这么认为,学生此时的识字能力已进入一个飞跃的时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看到一篇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结合课文的一定语境认读生字是一件非常迅速而又容易的事。但在优等生与潜能生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教学中还应多关注潜能生的发展。为此,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简析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新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方向》、《认识万以内的数》、《分米和毫米》、《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期末复习》。两个实践活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合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将《认识千以内的数》改为《认识万以内的数》,重新组织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增加了《时、分、秒》单元,后移了《两位数乘一位数》,重新设计了统计内容,增设了“思考题”、“你知道吗”和“动手做”栏目。 ‎ ‎(一)教材编排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万以内的数”“两三位数加减法”。‎ ‎ (1)“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 (2)“时、分、秒”:教学从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再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时间是有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 ‎ (3)“认识万以内的数”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用方块、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和数数,突出了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更突出了“满十进一”;结合数数认识千和万,突出千和万的双重含义;数的读、写要特别关注中间、末尾有0的情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探索数的排列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 667‎ ‎ (4)“两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优化。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笔算减法的难点是隔位退位,结合加、减法的验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的估算方法,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2、“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角的初步认识”。‎ ‎ (1)“分米和毫米”:联系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分米的认识,在现实背景中引出毫米的认识,体会认识毫米的实际意义;借助典型物体的长度,丰富对分米和毫米的感知。联系数的含义进行不同单位数量的换算,对长度的估计要突出“单位选择”和“数量级”的把握。‎ ‎ (2)“认识方向”: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重属性,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粗略描述。联系对前、后、左、右的已有认识,辨认东、南、西、北,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 (3)“角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经历角的抽象过程,知道角是指一类平面图形,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含义不尽相同;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感受角的大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直角的表象,规范的表达锐角和钝角,联系对多边形的初步认识,体会认识角的价值。‎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本单元突出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方法有调查、实验和测量;记录和呈现数据的方法有文字、符号、图形和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分类、汇总、分组和排序;分析数据的方法有:极值数据——特定数据——分布情况——整体水平,从不同范围获得的数据存在关联,但也有区别。‎ ‎4、“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 (1)“测定方向”:教材提供的是场景图,不是平面图,判断不同方向景物的依据是图中指南针所显示的结果;选择的观测点不同,观测的结果页随之变化。‎ ‎ (2)“了解你的好朋友”:要重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回顾反思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材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选择素材。‎ 本册教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注意充分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之中;充分注意利用一些含有特定数学内容的素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注意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选择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素材,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2.灵活多样地呈现数学活动的线索,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 教科书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着眼于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对于每个领域的每堂课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 ‎ ‎ 667‎ ‎ 培养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是新课标的主题。本册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一些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认识角”时,学生对角的已有认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动物头上长的坚硬的骨状凸起物,如牛角、羊角;二是物体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如墙角、眼角。这些经验既是建立角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也可能成为理解角的数学概念的障碍。教学时,要注意四条:第一,选取典型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上的角要尽可能符合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如,教材中选择的张开的剪刀、五角星、三角形纸片、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等。第二,及时从物体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并明确指出:角是图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的。第三,利用对角的初步认识在生活情境中找角时,要指导学生从顶点起依次指明角的两条边。第四,在找角的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的区别。如:牛角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眼角也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测量长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4.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又能巩固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实践和综合应用,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在各部分知识教学之中。为此,教材各部分知识都以实际问题情境引入,并注意结合有关内容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本册教材还十分重视实践与综合运用,教材除了在各单元中注意加强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知识外,还单独安排了2个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既能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又能够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除上述特点外,本册教材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科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 ‎ ‎ 二、教学建议 ‎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学所要达到的“度”。‎ 本册教科书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统筹规划第一学段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的,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如“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但严格说来“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则,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后,通过对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后,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 2.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比如:“角的初步认识”安排的三个动手活动,“试一试”是动手操作做出一个活动角、你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动手做是四人一组,每人准备一副三角尺,用两块三角尺拼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认图形的个体经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给学生适当的提示。此外,还要通过及时的交流,让学生指一指做出的角,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3.关注教学细节,促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 ‎ 667‎ 数学教学其实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更多的时候,细节决定成败。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中或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捕捉细节,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认识万以内的数,用方块、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和数数,突出了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更突出了“满十进一”;结合数数认识千和万,突出千和万的双重含义;数的读、写要特别关注中间、末尾有0的情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探索数的排列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 ‎4.巧用比较策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分析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发内在联系。经历“比较”的思维过程,学生不仅能在“比较”中概括,而且能在比较中构建与拓展判断和推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5.精心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使学生的数学发现与探索活动得以真正开展起来。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操作实践过程,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合作、多交流,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注意点 ‎1.“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 2.“时、分、秒”教学要从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再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时间是有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 ‎3.“认识方向”要联系对前、后、左、右的已有认识,辨认东、南、西、北,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4.“两三位数加减法”要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优化。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笔算减法的难点是隔位退位,结合加、减法的验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的估算方法,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一~二 ‎3.2~3.9‎ 一 有余数的除法 ‎5‎ 二~三 ‎3.10~3.17‎ 二 时、分、秒 ‎5‎ 三~四 ‎3.18~3.25‎ 三 认识方向 ‎5‎ 四~七 ‎3.26~4.16‎ 四 认识万以内的数 ‎12‎ 667‎ 七~八 ‎4.17~4.24‎ 五 分米和毫米 ‎4‎ 九 ‎4.27~4.30‎ 阶段复习 机动 十~十三 ‎5.4~5.29‎ 六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8‎ 十四 ‎6.1~6.5‎ 七 角的初步认识 ‎4‎ 十五 ‎6.8~6.12‎ 八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5‎ 十六~十七 ‎6.15~6.19‎ 九 期末复习 ‎5‎ 十八~十九 ‎6.22~6.30‎ 期末复习检测 667‎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 ‎ 第1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 二、交流共享 ‎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667‎ ‎2‎ ‎5‎ ‎3‎ ‎3‎ ‎1‎ ‎5‎ ‎2‎ ‎4‎ ‎2‎ ‎2‎ ‎6‎ ‎1‎ ‎4‎ ‎(3)写算式: ‎ ‎①观察表(1) ‎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 ‎②观察表(2) ‎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 ‎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667‎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 列算式:( )÷( )=( )‎ ‎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 667‎ ‎(3)汇报交流。 ‎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 如果是22个桃、3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 ‎②列竖式算一算。 ‎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 想法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2。 ‎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 ‎ ‎ 三、反馈完善: ‎ ‎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1、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 ‎2、第2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 ‎3、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 ‎4、第4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 ‎7×7 9×6 21÷3 3×4 24÷8 12÷2 ‎ ‎35÷7 4×7 6×9 48÷8 18÷2 56÷7 ‎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 ‎2、完成第1题。 ‎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 ‎1、练习一第2题 ‎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 ‎2、练习一第3题 ‎ 667‎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 ‎3、练习一第4题 ‎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 四、反思总结: ‎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667‎ ‎ 第4课时 ‎ 教学目标: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 教学重难点: ‎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 ‎1、口算: ‎ ‎4×3 9 ×8 45÷9 6×9 32÷8 24÷4 ‎ ‎56÷7 5×6 8×5 36÷6 35÷7 4×9 ‎ ‎2、口答: ‎ ‎25里面最多有( )个6。48里面最多有( )个7。 ‎ ‎36里面最多有( )个8。28里面最多有( )个6。 ‎ ‎3、用竖式计算: ‎ ‎43÷6 32÷7 20÷4 36÷7 ‎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 667‎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 6、练习一第12题 ‎ (1) 学生独立填表。‎ (2)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3) 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 ‎ ‎ 667‎ 第二单元: 课题:认识时、分 ‎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667‎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 ‎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667‎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667‎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667‎ ‎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 667‎ ‎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3.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 667‎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 ‎3.想想做做第3题。 ‎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补充习题》 ‎ 教后反思:‎ ‎ 第3课时 认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667‎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667‎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 ‎②跳绳20下用( )秒 ‎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667‎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 “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 60 )秒 ‎ 教后反思:‎ 667‎ 667‎ 第4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 一、 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 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4.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5. 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667‎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小红早上8时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 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 )分钟,正好过了1小时,这时是( )时。‎ ‎2、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 填空:‎ ‎(1)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 ‎(5)1时=(   )分 ‎(6)1时=( )分,60分=( )时。‎ ‎(7)时针从12起走到2,要走( )小时;‎ ‎ 从12起走到9,要走( )小时;‎ ‎ 从12起走到5,要走( )小时。‎ ‎(8)分针从12起走到3,要走( )分;‎ ‎ 从12起走到7,要走( )分;‎ ‎ 从12起走到11,要走( )分。‎ ‎3、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1)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2)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667‎ ‎ ‎ 第3单元 课题:认识方向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 一、 情境导入 二、 交流共享 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667‎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给全班同学听。)‎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教后反思:‎ 667‎ 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学生交流。‎ ‎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 二、探究交流。‎ ‎  1、认识平面图。‎ ‎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667‎ ‎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 ‎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题。‎ ‎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  2、“想想做做”第2题。‎ ‎  出示图。‎ ‎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 ‎“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 5、“想想做做”第5题。‎ ‎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教后反思:‎ 667‎ 第3课时 辨认方位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 ‎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667‎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667‎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 第4课时 测定方向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667‎ 揭示课题: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 ‎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五、教后反思 667‎ ‎ 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 ‎ 第1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667‎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出示一个小方块、一条小方块),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 ‎(再出示“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 ‎(1)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 ‎ ‎(2)同桌交流。 ‎ ‎(3)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 小结:可以先一个一个数,数出一条也就是10个一是1个十;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出一板有10条,也就是10个十是1个百。 ‎ 追问:一板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也就是几个百。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 ‎(1)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 ‎(2)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 A、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看法。 ‎ B、汇报结果。 ‎ ‎2、认数。 ‎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座智慧城堡,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得到“智慧星”,想要吗? ‎ ‎(2)出示方块图(3堆2条),问:一共有几个小方块?(320个)你是怎么知道的?32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呢? ‎ ‎(3)又增加了4个小方块,让学生猜一猜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方块呢?(324个)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 ‎ ‎(4)谈话:我们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好吗?同桌合作,拨计数器,并读一读这个数。 ‎ ‎(5)提问:324中的“3”表示什么?“2”呢?“4”呢?324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 ‎(7)即时训练: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324和432,读一读,说一说。 ‎ ‎2、数数。 ‎ ‎(1):调皮的皮卡丘搬来了小方块,让小朋友一起跟着数一数每一次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453数到459) ‎ ‎(2)讨论:再搬来一个小方块,一共有几个了呢?你能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 ‎(3)提问:459添上1是460,那么469添上1,479添上1……499添上1分别会是多少呢? ‎ ‎3、完成例2:同桌合作一边拨一边数 667‎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三百九十后面的数是多少?‎ ‎(2)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3)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 ‎(4)小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从988数到1000. ‎ ‎4、(1)出示计数器后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学生边回答边对照计数器出示个位、十位、百位) ‎ ‎(2)教师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的第4位是什么位吗?(学生回答后出现:从右边起第4位是千位) ‎ ‎(3)请小朋友看着自己读一读。 ‎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让学生掌握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而推想出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千)‎ ‎5、出示“10板”小方块。 ‎ A、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 ‎ B、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方块一百一百地数,当学生数到九百时教师问:九百再加一百是多少个一百呢?如果学生回答是10个一百,教师追问:10个一百是多少? ‎ C、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大正方体”问:这个大正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表示一千的“大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由此明确: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个计数单位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 追问:10个百就是多少?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 ‎(4)提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 ‎(5)引言:小朋友,天使姐姐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你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敢应战吗? ‎ A、出示“几板”小方块让学生说出是几百。 ‎ B、说几百,让小朋友想像出是“几板”小方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边拨珠边数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利用计算器你们会数数,没有计算器你们会数数吗?‎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小棒图后问:这个图中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667‎ 集体交流,总结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提问: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小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课件出示图后问:图中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会统计它们各有多少张吗?这些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元?‎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提问:老师拨出一些数,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组成?这个数是多少?‎ ‎ 课件出示图后问:你能看出这两幅图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 小朋友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 第2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 667‎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 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2. 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 读写两位数。‎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面写6.‎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3.‎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 (3)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667‎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三、 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5.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6.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 第3课时 算盘认数 教学目标:‎ 1. 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 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 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 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667‎ 3. 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 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3. 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五、课堂作业 ‎《补》‎ 667‎ ‎ 第4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 综合练习 667‎ 1.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 第6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2、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 375 309 420 200‎ 2. 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3. 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座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667‎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 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出来。‎ 3. 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动态演示一千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 三、 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数。‎ 四、 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667‎ ‎ 第7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1. 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 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 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 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66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 5个千、8个一 ‎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 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 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 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 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667‎ 1.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 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补》‎ ‎ 第8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 19○12 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 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667‎ 2. 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 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 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 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667‎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 课堂作业 ‎ 《补》‎ ‎ 第9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 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 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667‎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 交流共享 ‎ 1. 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 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667‎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 课堂作业 ‎ ‎ 第10课时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667‎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 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 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 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 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 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 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667‎ 第11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 667‎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2. 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3. 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 没有0‎ ‎ 末尾有0‎ ‎ 中间有0‎ ‎ 中间末尾同时有0‎ 4. 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12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2.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667‎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2. 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3. 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3) 总结。‎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五、 课堂作业:《补》‎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 ‎ 第1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 667‎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教学具准备 :‎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 ‎2、复习米和厘米。 ‎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3、导入。 ‎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 你能换种说法吗? ‎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 667‎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 ‎(二)认识毫米 ‎ ‎1、导入。 ‎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 ‎2、揭示。 ‎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 ‎3、认识。 ‎ 放大‎1厘米。 ‎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 ‎4、进率。 ‎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 ‎5、举例。 ‎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2、3题。 ‎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 学生独立测量。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汇报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667‎ ‎(1)铁钉长2( )。‎ ‎(2)床长2( )。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 667‎ 667‎ 第2课时 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 教学重难点: ‎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 ‎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 667‎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 ‎3、“想想做做”3 ‎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 ‎5、“想想做做”5 ‎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 四、全课总结: ‎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 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 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 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667‎ ‎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 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 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 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六单元 课题:两位数加法和减法 ‎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 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667‎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 反馈检测 ‎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667‎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667‎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667‎ 第3课时 ‎ ‎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667‎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订正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667‎ 第4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 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667‎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 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 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 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 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5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 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667‎ 一、 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667‎ 第6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667‎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 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 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 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 ‎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 ‎ 667‎ 第7课时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667‎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 笔算。‎ ‎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 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 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667‎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第8课时 667‎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 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1.竖式计算。‎ ‎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 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667‎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667‎ 第9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注意对比进位和连续进位。‎ ‎3、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完成“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5、完成“练习七”第3题。‎ 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让学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发现将三个数写成一个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2、完成“练习七”第4、5题。‎ 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怎样计算黄鸡和黑鸡的只数?‎ 出示问题。‎ ‎3、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5、完成“练习七”第11题。‎ 667‎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四、 反思总结 ‎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667‎ 第10课时 ‎ 三 位 数 减 两、三 位 数(退 位)‎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 667‎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 百 十 个 ‎2 1 5‎ ‎- 9 3‎ ‎ —————‎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2 3 9 7 4 5 9 2 6‎ 667‎ ‎— 5 4 —4 3 8 —8 4 6‎ ‎————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667‎ 667‎ 第11课时 隔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 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2、 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667‎ (2) 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667‎ ‎ 第12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 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667‎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 综合练习 ‎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 该怎样列式?‎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 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第13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 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667‎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 课堂作业 667‎ 第14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 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3、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667‎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七单元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667‎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 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 从实物中找角。‎ ‎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 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 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667‎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的几种角。‎ 2、 667‎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1、 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判断时要求:认为不是角的举右手。再分别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拿出三角尺,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上的角,提问:你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吗?学生指出来,同桌之间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一比。‎ 二、 交流共享 ‎1、认识直角。‎ ‎(1)提问:刚才你们两人找到的角,谁的大?学生得出:一样大。指出:三角尺中最大的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每人拿出另一把三角尺,现在找出这个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它也是直角。‎ ‎(3)用手指描出这个直角,让学生感觉一下:直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 ‎(4)拿出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提问:你能找到直角吗?有几个?小组交流所找出的直角。全班交流: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有4个直角。‎ ‎(5)教师利用纸工袋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学生模仿在作业本上画出直角。指出:为了表示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标出来。师生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 ‎(6)提问: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画出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等吗?(学生操作,交流结果。)‎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7)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照样子把直角标出来。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媒体出示标出的直角符号。‎ 2、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例3.‎ (1) 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关系。出示例3三个不同时刻的钟面,你能找出哪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吗?集体回答。‎ (2) 下面老师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2个钟面上的角比一比,看看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指出:这个角是锐角。(板书:锐角)‎ (3) 学生尝试着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3个角进行比较。提问:这个角与直角比怎样?学生回答:第3个角比直角大。指出:这个角是钝角。(板书:钝角)‎ (4) 指导学生认识“锐”“钝”及写法。‎ (5)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角,指名到黑板上借助三角尺判断它们各是什么角?集体判断其答案正误,并纠正错误的答案。‎ (6)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667‎ 学生打开教材,拿出三角尺完成第3题,在每个角的旁边写出各是什么角,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小结:刚才和大家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有的时候看不出是什么角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来判断。如果没有三角尺,你会判断吗?可以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来帮助判断,因为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各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先折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再对折一次,折出一个角。提问:你有办法知道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吗?学生交流。借助身边现有的直角的工具比一比。提问: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指名回答:是直角。‎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读题,提问:整时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整时的分针都指着12. 提问:在钟面上确定了分针的位置,时针指着几,它们形成的角是直角?学生操作、尝试画,得出: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 2、 可以用三角尺或有直角的图形等工具帮助判断。‎ 3、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3课时 练习九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利用所认识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存在的角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综合图形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判断各是什么角。‎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的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九)‎ ‎3、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角。‎ ‎ ∧ ┘ < 〈‎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哪些是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出示图,提问:每个图形各有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指出:队旗上非常大的角,叫优角。‎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角。‎ 指出:从这几个图形中可以得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出示图中的角,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哪两个角相等?它们各是什么角?‎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征。‎ 先让学生找找图中各有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小组讨论,两个锐角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提问:要想知道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要把这两个角进行比较,怎么比?‎ 集体操作,比一比,两个锐角的大小。‎ 提问:它们的大小怎样?‎ 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个钝角的大小。‎ 指名说说结果怎样。‎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相等,两个钝角也相等。‎ 667‎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研究三角形的3个角的特征。‎ 读题。指名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每个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教师小结:每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左图的上半,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图中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出示左图的下半,提问:它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现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成左图,大家数数有几个直角。‎ (2) 出示右图的一半,数数图中有几个直角?‎ 出示右图,提问:现在你能数出图中的直角吗?讨论:图中有几个直角?‎ 教师肯定答案:有4个直角。指出:同一个顶点的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大角。这里的大角是直角。‎ 集体在教材上标出直角符号。‎ ‎3、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出示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的角吗?‎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数的?‎ 交流数的过程。‎ 指出:先数出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有3个;它们有同一个顶点,每两个角可以合成一个大角,有2个;这3个独立的角还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角。因此一共有6个角。‎ 提问:直角有几个呢?拿出三角尺来找一找。指名回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八单元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 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 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指名说:‎ (1) 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667‎ (1) 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2) 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 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 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 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4、 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1)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 反馈检测 ‎1、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 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 3、 谈话:老师在课前收到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人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个人照和合照;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 4、 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667‎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 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 交流共享 ‎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组记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 2、 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颗?‎ 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667‎ 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指出: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 3、 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 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 5、 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 集体交流结果,提问:‎ ‎(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交流。‎ 6、 提问: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交流,生1: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生2: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结果清楚;画“正”字,方便、常用。‎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以后还会学习。‎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班级课程表 ‎(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诉学生:一个方块表示1节 。‎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4)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5)小结指出:像这种用方块表示结果的图,叫做方块统计图,它能比较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 ‎(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记录表上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游戏。‎ ‎(3)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 赢 输 平 ‎( )次 ‎( )次 ‎( )次 (4) 同桌交流,说说输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果有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水果图,师:欢迎进入丰收园,这个季度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还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呢。‎ ‎(2)师:分组活动,了解并记录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 )人 ‎( )人 ‎( )人 ‎( )人 (3) 667‎ 交流结果,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学到了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它比较方便、常用;经过统计,结果清楚;还认识了方块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 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识。‎ 2、 使学生在参与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 巩固分类整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实际调查并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玻璃球、筷子。‎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动物运动会,你看吗?出示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分类?‎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个数?可以打“√”。也可以画“□”,或者其他你想到的方法。‎ 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 667‎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跳高 跑步 ‎( 5 )只 ‎( 8 )只 狗 兔 猴 ‎( 5 )只 ‎( 2 )只 ‎( 6 )只 ‎ 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 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 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 出示教材的记录表。‎ 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 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 组织交流。‎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统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画“正”字记录数据,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书:画“正”字,方便、常用)‎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3题。‎ 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锻炼,但老师对大家的爱好还不太清楚,想请大家帮老师来作一个调查。‎ 我们活动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绳和打乒乓球。每个同学先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展开活动。‎ 请小组长汇报整理好的数据。‎ 提问:如果在小组里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认为哪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格,全体分析。‎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 ‎2、完成“练习十”‎“动手做”。‎ 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筷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你玩过吗?边示范边告诉学生怎样玩。‎ 提问:你估计自己3分钟能夹住几个玻璃球?‎ 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请小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组长写出各个成员的姓名。‎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结果,提问:你们小组里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你的夹球成绩在小组里排第几?班上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能夹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667‎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4课时 ‎ ‎ 了解你的好朋友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 2、 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667‎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3、 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 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 (1) 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 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 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三、 分类整理 ‎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 提问: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2、 ‎(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选择一张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指名说一说,教师填好分类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记录的分类整理。‎ 3、 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四、 反思总结 ‎1、提问: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学生交流。‎ 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爱好广泛,我们都喜欢……,我也要学会……‎ 2、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刚才大家都对自己的好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课后还可以去了解你们小组里的同学,选择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调查内容。那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回答。‎ 667‎ 期末复习 ‎ ‎ 第1课时 ‎ 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熟练读、写万以内的数,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 理解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课件 667‎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师:同学们,这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看黑板,回顾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逐一交流下列问题:‎ 1.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2. 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3.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提问:你能找出五对好朋友吗?动脑筋将每对好朋友用线连起来,完成在教材上。‎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找出一对好朋友的吗?‎ ‎2.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 说一说1台空调和一台洗衣机大约多少元?各买1台大约需要多少元?‎ 3. 完成“期末复习”第3题。‎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由小组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出示“0、2、5、8”)请你从中找出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看哪个小组组成的三位数最多。写在纸上。‎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你在组成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在组成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 你有没有好办法,可以不列举出所有的数直接写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谁来说说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填在教材上。集体交流。‎ 结合图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出示题目,知道了哪些条件,该怎样解答?‎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教材上,后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667‎ ‎ 《补》‎ 期末复习 ‎ ‎ 第2课时 ‎ ‎ 复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毫米和分米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2、 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667‎ 教学难点:‎ 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和减法中的连续退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出示口算题,学生口算,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一些怎样的计算题?(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计算中对比上下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核对总结。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提问:做完题目我们应该怎么办?(验算)这样计算正确率就能够提高了。‎ 怎样验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 ‎3.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出示题目,提问:教材图画了些什么?‎ 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估计一下,走哪一条路线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算一算各要多少米?‎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出示题目。‎ 学生自主提问解答,交流解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复习单位换算,做在教材上,同桌先交流,再集体核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教材中,做完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核对。‎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667‎ 期末复习 ‎ 第3课时 ‎ ‎ 复习角和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667‎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1. 我们前面学习了角,角是怎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问:角分几类?怎样的角是直角?请你用两个手指搭出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办法?怎样的角叫锐角?怎样的角叫钝角?‎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1)的图形,提问:左图中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画上标记。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2)的图形,提问: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图中找出3个直角吗?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来我们复习“认识方向”。‎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方向?‎ 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提问:三个小朋友的家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能说说他们上学的路线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 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小组选择几件物品,先估计高度,再测量高度,注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三、 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读题,并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小组内了解每个同学家有几口人,把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并填表。‎ 提问:你们小组里几口人的家庭个数最多?‎ 4. 完成“期末复习”思考题。‎ 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十几个球,是3的倍数,可能是?(12个、15个、18个)取4个球余2个,说明这个数除以4余2,口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667‎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目 录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 :认识时、分 、秒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第九单元 :期末复习 667‎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 二、交流共享 ‎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2)说一说: ‎ 667‎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 表(1) 表(2) ‎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6‎ ‎1‎ ‎4‎ ‎(3)写算式: ‎ ‎①观察表(1) ‎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 ‎②观察表(2) ‎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 ‎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667‎ ‎“想想做做”1—3。 ‎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 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 列算式:( )÷( )=( )‎ ‎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667‎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 ‎(3)汇报交流。 ‎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 如果是22个桃、3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 ‎②列竖式算一算。 ‎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 想法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2。 ‎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 ‎ ‎ 三、反馈完善: ‎ ‎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1、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 ‎2、第2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 ‎3、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 ‎4、第4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一 第1课时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 ‎7×7 9×6 21÷3 3×4 24÷8 12÷2 ‎ ‎35÷7 4×7 6×9 48÷8 18÷2 56÷7 ‎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 ‎2、完成第1题。 ‎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 667‎ ‎1、练习一第2题 ‎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 ‎2、练习一第3题 ‎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 ‎3、练习一第4题 ‎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 四、反思总结: ‎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一 第2课时 总第4课时 ‎ 教学目标: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 教学重难点: ‎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 ‎1、口算: ‎ ‎4×3 9 ×8 45÷9 6×9 32÷8 24÷4 ‎ ‎56÷7 5×6 8×5 36÷6 35÷7 4×9 ‎ ‎2、口答: ‎ ‎25里面最多有( )个6。48里面最多有( )个7。 ‎ ‎36里面最多有( )个8。28里面最多有( )个6。 ‎ ‎3、用竖式计算: ‎ ‎43÷6 32÷7 20÷4 36÷7 ‎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 667‎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 6、练习一第12题 ‎ (1) 学生独立填表。‎ (2)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3) 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 ‎ ‎ 667‎ 第二单元: 课题:认识时、分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667‎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 ‎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667‎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667‎ 第2单元 课题:认识几时几分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667‎ 二、探索交流。‎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3.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 667‎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 ‎3.想想做做第3题。 ‎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补充习题》 ‎ 教后反思:‎ 第2单元 课题:认识秒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 667‎ 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 ‎②跳绳20下用( )秒 ‎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667‎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 “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 60 )秒 ‎ 教后反思:‎ 667‎ 第2单元 课题:练习二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 一、 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 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 完成“练习二”第3题 667‎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1.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2. 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小红早上8时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 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 )分钟,正好过了1小时,这时是( )时。‎ ‎2、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 填空:‎ ‎(1)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 ‎(5)1时=(   )分 ‎(6)1时=( )分,60分=( )时。‎ ‎(7)时针从12起走到2,要走( )小时;‎ ‎ 从12起走到9,要走( )小时;‎ ‎ 从12起走到5,要走( )小时。‎ ‎(8)分针从12起走到3,要走( )分;‎ ‎ 从12起走到7,要走( )分;‎ ‎ 从12起走到11,要走( )分。‎ ‎3、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667‎ ‎(1)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2)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第3单元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 一、 情境导入 二、 交流共享 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667‎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给全班同学听。)‎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教后反思:‎ 667‎ 第3单元 课题:认识平面图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学生交流。‎ ‎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 二、探究交流。‎ ‎  1、认识平面图。‎ ‎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667‎ ‎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 ‎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题。‎ ‎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  2、“想想做做”第2题。‎ ‎  出示图。‎ ‎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 ‎“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 5、“想想做做”第5题。‎ ‎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667‎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 ‎ 教后反思:‎ 第3单元 课题:辨认方位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 ‎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667‎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667‎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3单元 测定方向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揭示课题: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 667‎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 ‎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五、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课题:千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出示一个小方块、一条小方块),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 ‎(再出示“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 ‎(1)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 ‎ ‎(2)同桌交流。 ‎ ‎(3)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 小结:可以先一个一个数,数出一条也就是10个一是1个十;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出一板有10条,也就是10个十是1个百。 ‎ 追问:一板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也就是几个百。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667‎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 ‎(1)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 ‎(2)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 A、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看法。 ‎ B、汇报结果。 ‎ ‎2、认数。 ‎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座智慧城堡,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得到“智慧星”,想要吗? ‎ ‎(2)出示方块图(3堆2条),问:一共有几个小方块?(320个)你是怎么知道的?32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呢? ‎ ‎(3)又增加了4个小方块,让学生猜一猜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方块呢?(324个)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 ‎ ‎(4)谈话:我们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好吗?同桌合作,拨计数器,并读一读这个数。 ‎ ‎(5)提问:324中的“3”表示什么?“2”呢?“4”呢?324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 ‎(7)即时训练: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324和432,读一读,说一说。 ‎ ‎2、数数。 ‎ ‎(1):调皮的皮卡丘搬来了小方块,让小朋友一起跟着数一数每一次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453数到459) ‎ ‎(2)讨论:再搬来一个小方块,一共有几个了呢?你能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 ‎(3)提问:459添上1是460,那么469添上1,479添上1……499添上1分别会是多少呢? ‎ ‎3、完成例2:同桌合作一边拨一边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三百九十后面的数是多少?‎ ‎(2)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3)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 ‎(4)小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从988数到1000. ‎ ‎4、(1)出示计数器后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学生边回答边对照计数器出示个位、十位、百位) ‎ ‎(2)教师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的第4位是什么位吗?(学生回答后出现:从右边起第4位是千位) ‎ ‎(3)请小朋友看着自己读一读。 ‎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让学生掌握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而推想出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千)‎ 667‎ ‎5、出示“10板”小方块。 ‎ A、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 ‎ B、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方块一百一百地数,当学生数到九百时教师问:九百再加一百是多少个一百呢?如果学生回答是10个一百,教师追问:10个一百是多少? ‎ C、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大正方体”问:这个大正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表示一千的“大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由此明确: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个计数单位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 追问:10个百就是多少?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 ‎(4)提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 ‎(5)引言:小朋友,天使姐姐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你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敢应战吗? ‎ A、出示“几板”小方块让学生说出是几百。 ‎ B、说几百,让小朋友想像出是“几板”小方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边拨珠边数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利用计算器你们会数数,没有计算器你们会数数吗?‎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小棒图后问:这个图中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集体交流,总结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提问: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小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课件出示图后问:图中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会统计它们各有多少张吗?这些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元?‎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提问:老师拨出一些数,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组成?这个数是多少?‎ ‎ 课件出示图后问:你能看出这两幅图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 667‎ 小朋友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课题: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 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2. 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 读写两位数。‎ (1) 667‎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面写6.‎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3.‎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 (3)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三、 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667‎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5.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6.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 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课题:算盘认数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 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 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667‎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 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3. 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 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3. 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五、课堂作业 ‎《补》‎ 667‎ 第四单元 课题:练习三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 基本练习 667‎ 1.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 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第四单元 课题: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2、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 375 309 420 200‎ 2. 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667‎ 2. 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座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 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出来。‎ 3. 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动态演示一千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 三、 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数。‎ 四、 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667‎ 第四单元 课题:万以内数的读写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 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 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667‎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 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 5个千、8个一 ‎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 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 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 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 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 反思总结 667‎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 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 19○12 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 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667‎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 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 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 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 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 反思总结 667‎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四单元 课题:近似数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 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 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667‎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 交流共享 ‎ 1. 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 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667‎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 课堂作业 ‎ ‎ 第四单元 课题:练习四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667‎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 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 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 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 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 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 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课题:复习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667‎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2. 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3. 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 没有0‎ ‎ 末尾有0‎ ‎ 中间有0‎ ‎ 中间末尾同时有0‎ 4. 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四单元 课题:复习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2.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2. 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667‎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3. 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3) 总结。‎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五、 课堂作业:《补》‎ 第五单元 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667‎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教学具准备 :‎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 ‎2、复习米和厘米。 ‎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3、导入。 ‎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 你能换种说法吗? ‎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 667‎ ‎10。 ‎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 ‎(二)认识毫米 ‎ ‎1、导入。 ‎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 ‎2、揭示。 ‎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 ‎3、认识。 ‎ 放大1厘米。 ‎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 ‎4、进率。 ‎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 ‎5、举例。 ‎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2、3题。 ‎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 汇报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 667‎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 667‎ 第五单元 课题:简单的换算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 教学重难点: ‎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 ‎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 三、反馈完善:‎ 667‎ ‎1、“想想做做”1 ‎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 ‎3、“想想做做”3 ‎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 ‎5、“想想做做”5 ‎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 四、全课总结: ‎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第五单元 课题:练习五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 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 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 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 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 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 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667‎ ‎ 《补》‎ 第六单元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 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 反馈检测 ‎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667‎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667‎ 第六单元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667‎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667‎ 第六单元 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667‎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第六单元 课题:练习六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 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 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 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 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 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667‎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六单元 课题:练习六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 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667‎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 课题:练习六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 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 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 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 ‎ 667‎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六单元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 掌握正确的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 笔算。‎ ‎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 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 总结计算方法。‎ 667‎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667‎ 第六单元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1.竖式计算。‎ ‎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 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667‎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667‎ 第六单元 课题:练习七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注意对比进位和连续进位。‎ ‎3、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完成“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5、完成“练习七”第3题。‎ 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让学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发现将三个数写成一个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2、完成“练习七”第4、5题。‎ 667‎ 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怎样计算黄鸡和黑鸡的只数?‎ 出示问题。‎ ‎3、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5、完成“练习七”第11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四、 反思总结 ‎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六单元 三 位 数 减 两、三 位 数(退 位)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667‎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 百 十 个 ‎2 1 5‎ ‎- 9 3‎ ‎ —————‎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667‎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667‎ 第六单元 课题:隔位退位减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 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2、 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2) 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667‎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667‎ 第六单元 课题:练习八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 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667‎ 三、 综合练习 ‎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 该怎样列式?‎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 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六单元 课题:练习八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 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667‎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六单元 课题:复习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 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3、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667‎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 课题:认识角 ‎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667‎ 二、 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 从实物中找角。‎ ‎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 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 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667‎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没有关系!‎ 顶点 边 边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 ‎ 课题:认识直角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的几种角。‎ 2、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1、 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667‎ 学生判断时要求:认为不是角的举右手。再分别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拿出三角尺,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上的角,提问:你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吗?学生指出来,同桌之间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一比。‎ 二、 交流共享 ‎1、认识直角。‎ ‎(1)提问:刚才你们两人找到的角,谁的大?学生得出:一样大。指出:三角尺中最大的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每人拿出另一把三角尺,现在找出这个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它也是直角。‎ ‎(3)用手指描出这个直角,让学生感觉一下:直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 ‎(4)拿出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提问:你能找到直角吗?有几个?小组交流所找出的直角。全班交流: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有4个直角。‎ ‎(5)教师利用纸工袋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学生模仿在作业本上画出直角。指出:为了表示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标出来。师生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 ‎(6)提问: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画出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等吗?(学生操作,交流结果。)‎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7)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照样子把直角标出来。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媒体出示标出的直角符号。‎ 2、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例3.‎ (1) 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关系。出示例3三个不同时刻的钟面,你能找出哪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吗?集体回答。‎ (2) 下面老师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2个钟面上的角比一比,看看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指出:这个角是锐角。(板书:锐角)‎ (3) 学生尝试着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3个角进行比较。提问:这个角与直角比怎样?学生回答:第3个角比直角大。指出:这个角是钝角。(板书:钝角)‎ (4) 指导学生认识“锐”“钝”及写法。‎ (5)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角,指名到黑板上借助三角尺判断它们各是什么角?集体判断其答案正误,并纠正错误的答案。‎ (6)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打开教材,拿出三角尺完成第3题,在每个角的旁边写出各是什么角,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小结:刚才和大家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有的时候看不出是什么角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来判断。如果没有三角尺,你会判断吗?可以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来帮助判断,因为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各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先折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再对折一次,折出一个角。提问:你有办法知道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吗?学生交流。借助身边现有的直角的工具比一比。提问: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指名回答:是直角。‎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读题,提问:整时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整时的分针都指着12. 提问:在钟面上确定了分针的位置,时针指着几,它们形成的角是直角?学生操作、尝试画,得出: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667‎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 2、 可以用三角尺或有直角的图形等工具帮助判断。‎ 3、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五、 课堂作业 ‎ 《补》‎ 教学设计:‎ 认识直角 直角:90度的角 直角符号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 课题:练习九 ‎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利用所认识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存在的角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综合图形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判断各是什么角。‎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的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667‎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九)‎ ‎3、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角。‎ ‎ ∧ ┘ < 〈‎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哪些是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出示图,提问:每个图形各有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指出:队旗上非常大的角,叫优角。‎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角。‎ 指出:从这几个图形中可以得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出示图中的角,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哪两个角相等?它们各是什么角?‎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征。‎ 先让学生找找图中各有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小组讨论,两个锐角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提问:要想知道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要把这两个角进行比较,怎么比?‎ 集体操作,比一比,两个锐角的大小。‎ 提问:它们的大小怎样?‎ 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个钝角的大小。‎ 指名说说结果怎样。‎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相等,两个钝角也相等。‎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研究三角形的3个角的特征。‎ 读题。指名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每个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教师小结:每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左图的上半,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图中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出示左图的下半,提问:它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现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成左图,大家数数有几个直角。‎ (2) 出示右图的一半,数数图中有几个直角?‎ 出示右图,提问:现在你能数出图中的直角吗?讨论:图中有几个直角?‎ 教师肯定答案:有4个直角。指出:同一个顶点的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大角。这里的大角是直角。‎ 集体在教材上标出直角符号。‎ 667‎ ‎3、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出示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的角吗?‎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数的?‎ 交流数的过程。‎ 指出:先数出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有3个;它们有同一个顶点,每两个角可以合成一个大角,有2个;这3个独立的角还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角。因此一共有6个角。‎ 提问:直角有几个呢?拿出三角尺来找一找。指名回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 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667‎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 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指名说:‎ (1) 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 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 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 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 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 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4、 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1)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667‎ 三、 反馈检测 ‎1、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 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 3、 谈话:老师在课前收到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人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个人照和合照;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 4、 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教学反思:‎ 第八单 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667‎ 一、 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 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 交流共享 ‎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组记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 2、 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颗?‎ 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指出: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 3、 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 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 5、 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 集体交流结果,提问:‎ ‎(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交流。‎ 6、 提问: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交流,生1: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生2: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结果清楚;画“正”字,方便、常用。‎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以后还会学习。‎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班级课程表 ‎(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诉学生:一个方块表示1节 。‎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4)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5)小结指出:像这种用方块表示结果的图,叫做方块统计图,它能比较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 667‎ ‎。(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 ‎(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记录表上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游戏。‎ ‎(3)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 赢 输 平 ‎( )次 ‎( )次 ‎( )次 (4) 同桌交流,说说输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果有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水果图,师:欢迎进入丰收园,这个季度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还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呢。‎ ‎(2)师:分组活动,了解并记录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 )人 ‎( )人 ‎( )人 ‎( )人 (3) 交流结果,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学到了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它比较方便、常用;经过统计,结果清楚;还认识了方块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想想做做”‎ 第2题。‎ 赢 输 平 ‎( )次 ‎( )次 ‎( )次 第3题 ‎( )人 ‎( )人 ‎( )人 ‎( )人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 第3课时 ‎ 练习十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识。‎ ‎2.使学生在参与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3.在处理练习十第一题时合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使学生从小知道体育运动是受法律保护的。‎ 667‎ 教学重点:‎ 巩固分类整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实际调查并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玻璃球、筷子。‎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出示图 师:你知道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吗?同学们你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 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分类?‎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个数?可以打“√”。也可以画“□”,或者其他你想到的方法。‎ 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跳高 跑步 ‎( 5 )只 ‎( 8 )只 狗 兔 猴 ‎( 5 )只 ‎( 2 )只 ‎( 6 )只 ‎ 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 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 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 出示教材的记录表。‎ 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 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 组织交流。‎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统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画“正”字记录数据,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书:画“正”字,方便、常用)‎ 三、 综合练习 667‎ ‎1、完成“练习十”第3题。‎ 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锻炼,但老师对大家的爱好还不太清楚,想请大家帮老师来作一个调查。‎ 我们活动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绳和打乒乓球。每个同学先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展开活动。‎ 请小组长汇报整理好的数据。‎ 提问:如果在小组里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认为哪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格,全体分析。‎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 ‎2、完成“练习十”“动手做”。‎ 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筷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你玩过吗?边示范边告诉学生怎样玩。‎ 提问:你估计自己3分钟能夹住几个玻璃球?‎ 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请小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组长写出各个成员的姓名。‎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结果,提问:你们小组里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你的夹球成绩在小组里排第几?班上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能夹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板书设计: 练习十 跳高 跑步 ‎( 5 )只 ‎( 8 )只 第1题。‎ 狗 兔 猴 ‎( 5 )只 ‎( 2 )只 ‎( 6 )只 ‎:‎ 课后反思 了解你的好朋友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 2、 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667‎ 教学难点:‎ 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3、 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 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 (1) 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 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 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三、 分类整理 ‎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 提问: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2、 ‎(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选择一张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指名说一说,教师填好分类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记录的分类整理。‎ 3、 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四、 反思总结 ‎1、提问: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学生交流。‎ 667‎ 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爱好广泛,我们都喜欢……,我也要学会……‎ 2、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刚才大家都对自己的好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课后还可以去了解你们小组里的同学,选择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调查内容。那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回答。‎ 板书设计:‎ 了解你的好朋友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期末复习 ‎ ‎ 第1课时 ‎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667‎ 1、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熟练读、写万以内的数,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 理解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师:同学们,这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看黑板,回顾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逐一交流下列问题:‎ 1.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2. 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3.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提问:你能找出五对好朋友吗?动脑筋将每对好朋友用线连起来,完成在教材上。‎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找出一对好朋友的吗?‎ ‎2.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 说一说1台空调和一台洗衣机大约多少元?各买1台大约需要多少元?‎ 3. 完成“期末复习”第3题。‎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由小组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出示“0、2、5、8”)请你从中找出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看哪个小组组成的三位数最多。写在纸上。‎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你在组成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在组成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 你有没有好办法,可以不列举出所有的数直接写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谁来说说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填在教材上。集体交流。‎ 结合图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667‎ 3. 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出示题目,知道了哪些条件,该怎样解答?‎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教材上,后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 《补》‎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反思:‎ ‎ 第九单元 期末复习 ‎ ‎ 第2课时 ‎ 复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毫米和分米 667‎ ‎ ‎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2、 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和减法中的连续退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出示口算题,学生口算,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一些怎样的计算题?(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计算中对比上下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核对总结。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提问:做完题目我们应该怎么办?(验算)这样计算正确率就能够提高了。‎ 怎样验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 ‎3.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出示题目,提问:教材图画了些什么?‎ 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估计一下,走哪一条路线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算一算各要多少米?‎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出示题目。‎ 学生自主提问解答,交流解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复习单位换算,做在教材上,同桌先交流,再集体核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教材中,做完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核对。‎ 四、反思总结 ‎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667‎ 复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毫米和分米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期末复习 ‎ 667‎ ‎ 第3课时 复习角和认识方向 ‎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1. 我们前面学习了角,角是怎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问:角分几类?怎样的角是直角?请你用两个手指搭出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办法?怎样的角叫锐角?怎样的角叫钝角?‎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1)的图形,提问:左图中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画上标记。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2)的图形,提问: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图中找出3个直角吗?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来我们复习“认识方向”。‎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方向?‎ 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提问:三个小朋友的家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能说说他们上学的路线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 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小组选择几件物品,先估计高度,再测量高度,注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三、 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读题,并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小组内了解每个同学家有几口人,把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并填表。‎ 667‎ 提问:你们小组里几口人的家庭个数最多?‎ 4. 完成“期末复习”思考题。‎ 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十几个球,是3的倍数,可能是?(12个、15个、18个)取4个球余2个,说明这个数除以4余2,口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板书设计:‎ 复习角和认识方向 ‎ 直角 东、南、西、北 角 锐角 方向 ‎ ‎ 钝角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 ‎ 第1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 667‎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 二、交流共享 ‎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6‎ ‎1‎ ‎4‎ ‎(3)写算式: ‎ ‎①观察表(1) ‎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 ‎②观察表(2) ‎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 ‎10÷5=2、10÷3=3……‎ 667‎ ‎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 ‎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 667‎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 列算式:( )÷( )=( )‎ ‎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 ‎(3)汇报交流。 ‎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 如果是22个桃、3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 ‎②列竖式算一算。 ‎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 想法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2。 ‎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 667‎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 ‎ ‎ 三、反馈完善: ‎ ‎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1、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 ‎2、第2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 ‎3、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 ‎4、第4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667‎ ‎1、口算 ‎ ‎7×7 9×6 21÷3 3×4 24÷8 12÷2 ‎ ‎35÷7 4×7 6×9 48÷8 18÷2 56÷7 ‎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 ‎2、完成第1题。 ‎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 ‎1、练习一第2题 ‎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 ‎2、练习一第3题 ‎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 ‎3、练习一第4题 ‎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 四、反思总结: ‎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667‎ ‎ 第4课时 ‎ 教学目标: ‎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 667‎ 教学重难点: ‎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 ‎1、口算: ‎ ‎4×3 9 ×8 45÷9 6×9 32÷8 24÷4 ‎ ‎56÷7 5×6 8×5 36÷6 35÷7 4×9 ‎ ‎2、口答: ‎ ‎25里面最多有( )个6。48里面最多有( )个7。 ‎ ‎36里面最多有( )个8。28里面最多有( )个6。 ‎ ‎3、用竖式计算: ‎ ‎43÷6 32÷7 20÷4 36÷7 ‎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 6、练习一第12题 ‎ (1) 学生独立填表。‎ (2)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3) 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 667‎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 ‎ ‎ 第二单元: 课题:认识时、分 ‎ 667‎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 ‎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667‎ ‎4.认识小格。‎ ‎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667‎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667‎ 667‎ ‎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667‎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3.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 ‎3.想想做做第3题。 ‎ 667‎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补充习题》 ‎ 教后反思:‎ ‎ 第3课时 认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 667‎ ‎,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 ‎②跳绳20下用( )秒 ‎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667‎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 “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667‎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 60 )秒 ‎ 教后反思:‎ 667‎ 第4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 一、 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二、 基本练习 667‎ 1. 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 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4.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5. 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小红早上8时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 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 )分钟,正好过了1小时,这时是( )时。‎ ‎2、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 填空:‎ ‎(1)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 ‎(5)1时=(   )分 ‎(6)1时=( )分,60分=( )时。‎ ‎(7)时针从12起走到2,要走( )小时;‎ 667‎ ‎ 从12起走到9,要走( )小时;‎ ‎ 从12起走到5,要走( )小时。‎ ‎(8)分针从12起走到3,要走( )分;‎ ‎ 从12起走到7,要走( )分;‎ ‎ 从12起走到11,要走( )分。‎ ‎3、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1)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2)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 ‎ 第3单元 课题:认识方向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 667‎ 一、 情境导入 二、 交流共享 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给全班同学听。)‎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教后反思:‎ 667‎ 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667‎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学生交流。‎ ‎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 二、探究交流。‎ ‎  1、认识平面图。‎ ‎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  ‎ ‎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题。‎ ‎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  2、“想想做做”第2题。‎ ‎  出示图。‎ ‎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667‎ ‎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 ‎“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 5、“想想做做”第5题。‎ ‎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辨认方位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 667‎ ‎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667‎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 第4课时 测定方向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揭示课题: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 ‎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667‎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五、教后反思 667‎ ‎ 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 ‎ 第1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出示一个小方块、一条小方块),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 ‎(再出示“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 ‎(1)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 ‎ ‎(2)同桌交流。 ‎ ‎(3)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 小结:可以先一个一个数,数出一条也就是10个一是1个十;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出一板有10条,也就是10个十是1个百。 ‎ 追问:一板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也就是几个百。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 ‎(1)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 ‎(2)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 A、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看法。 ‎ B、汇报结果。 ‎ ‎2、认数。 ‎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座智慧城堡,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得到“智慧星”,想要吗? ‎ 667‎ ‎(2)出示方块图(3堆2条),问:一共有几个小方块?(320个)你是怎么知道的?32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呢? ‎ ‎(3)又增加了4个小方块,让学生猜一猜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方块呢?(324个)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 ‎ ‎(4)谈话:我们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好吗?同桌合作,拨计数器,并读一读这个数。 ‎ ‎(5)提问:324中的“3”表示什么?“2”呢?“4”呢?324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 ‎(7)即时训练: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324和432,读一读,说一说。 ‎ ‎2、数数。 ‎ ‎(1):调皮的皮卡丘搬来了小方块,让小朋友一起跟着数一数每一次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453数到459) ‎ ‎(2)讨论:再搬来一个小方块,一共有几个了呢?你能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 ‎(3)提问:459添上1是460,那么469添上1,479添上1……499添上1分别会是多少呢? ‎ ‎3、完成例2:同桌合作一边拨一边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三百九十后面的数是多少?‎ ‎(2)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3)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 ‎(4)小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从988数到1000. ‎ ‎4、(1)出示计数器后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学生边回答边对照计数器出示个位、十位、百位) ‎ ‎(2)教师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的第4位是什么位吗?(学生回答后出现:从右边起第4位是千位) ‎ ‎(3)请小朋友看着自己读一读。 ‎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让学生掌握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而推想出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千)‎ ‎5、出示“10板”小方块。 ‎ A、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 ‎ B、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方块一百一百地数,当学生数到九百时教师问:九百再加一百是多少个一百呢?如果学生回答是10个一百,教师追问:10个一百是多少? ‎ 667‎ C、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大正方体”问:这个大正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表示一千的“大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由此明确: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个计数单位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 追问:10个百就是多少?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 ‎(4)提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 ‎(5)引言:小朋友,天使姐姐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你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敢应战吗? ‎ A、出示“几板”小方块让学生说出是几百。 ‎ B、说几百,让小朋友想像出是“几板”小方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边拨珠边数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利用计算器你们会数数,没有计算器你们会数数吗?‎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小棒图后问:这个图中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集体交流,总结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提问: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小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课件出示图后问:图中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会统计它们各有多少张吗?这些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元?‎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提问:老师拨出一些数,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组成?这个数是多少?‎ ‎ 课件出示图后问:你能看出这两幅图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 小朋友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667‎ 667‎ ‎ 第2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 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2. 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 读写两位数。‎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面写6.‎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 667‎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3.‎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 (3)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三、 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667‎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5.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6.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 课堂作业 ‎《补》‎ ‎ 第3课时 算盘认数 教学目标:‎ 1. 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 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667‎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 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 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3. 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 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667‎ 1. 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五、课堂作业 ‎《补》‎ ‎ 第4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667‎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 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 第6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2、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667‎ 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先学探究 1. 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 375 309 420 200‎ 2. 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3. 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座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 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出来。‎ 3. 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动态演示一千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 三、 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667‎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数。‎ 四、 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 第7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1. 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 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667‎ 教学重点:‎ 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 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 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 5个千、8个一 ‎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 反馈检测 ‎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667‎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 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 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 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 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补》‎ ‎ 第8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66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 19○12 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 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 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 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 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 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667‎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 第9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 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 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 交流共享 ‎ 1. 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 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667‎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 课堂作业 ‎ ‎ 667‎ 第10课时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 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 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 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 完成“练习四”第8题。‎ 667‎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 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 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667‎ 第11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2. 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3. 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 没有0‎ ‎ 末尾有0‎ ‎ 中间有0‎ ‎ 中间末尾同时有0‎ 4. 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667‎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12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2.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2. 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3. 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667‎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3) 总结。‎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五、 课堂作业:《补》‎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 ‎ 第1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教学具准备 :‎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 ‎2、复习米和厘米。 ‎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667‎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3、导入。 ‎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 你能换种说法吗? ‎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 ‎(二)认识毫米 ‎ ‎1、导入。 ‎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 ‎2、揭示。 ‎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 ‎3、认识。 ‎ 放大1厘米。 ‎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 ‎4、进率。 ‎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 667‎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 ‎5、举例。 ‎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三、反馈完善: ‎ ‎1、想想做做第1、2、3题。 ‎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 学生独立测量。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汇报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 667‎ 667‎ 第2课时 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 教学重难点: ‎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 667‎ 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 ‎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 ‎3、“想想做做”3 ‎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 ‎5、“想想做做”5 ‎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667‎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 四、全课总结: ‎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 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667‎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 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 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 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 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 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六单元 课题:两位数加法和减法 ‎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667‎ 教学目标:‎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 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 反馈检测 ‎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667‎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667‎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667‎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667‎ 第3课时 ‎ ‎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 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订正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667‎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667‎ 第4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 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 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 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 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 完成“练习六”第6题。‎ 667‎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5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 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667‎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667‎ 第6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 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67‎ 2. 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 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 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 ‎ 四、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堂作业 ‎ 《补》‎ ‎ ‎ 667‎ 第7课时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 笔算。‎ ‎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667‎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 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 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667‎ 第8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 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1.竖式计算。‎ ‎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 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667‎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667‎ 第9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667‎ 集体订正,注意对比进位和连续进位。‎ ‎3、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完成“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5、完成“练习七”第3题。‎ 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让学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发现将三个数写成一个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2、完成“练习七”第4、5题。‎ 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怎样计算黄鸡和黑鸡的只数?‎ 出示问题。‎ ‎3、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5、完成“练习七”第11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四、 反思总结 ‎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667‎ 第10课时 ‎ 三 位 数 减 两、三 位 数(退 位)‎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667‎ 一、 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 百 十 个 ‎2 1 5‎ ‎- 9 3‎ ‎ —————‎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667‎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667‎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667‎ 第11课时 隔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 667‎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 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2、 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2) 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667‎ 归纳:‎ (1) 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 第12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667‎ 1、 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 基本练习 ‎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 综合练习 ‎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 该怎样列式?‎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 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 课堂作业 ‎《补》‎ 667‎ 667‎ 第13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 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 课堂作业 667‎ 667‎ 第14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 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3、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667‎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七单元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 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 从实物中找角。‎ ‎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 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667‎ 4、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 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667‎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的几种角。‎ 2、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 1、 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判断时要求:认为不是角的举右手。再分别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拿出三角尺,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上的角,提问:你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吗?学生指出来,同桌之间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一比。‎ 二、 交流共享 ‎1、认识直角。‎ ‎(1)提问:刚才你们两人找到的角,谁的大?学生得出:一样大。指出:三角尺中最大的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每人拿出另一把三角尺,现在找出这个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它也是直角。‎ ‎(3)用手指描出这个直角,让学生感觉一下:直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 ‎(4)拿出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提问:你能找到直角吗?有几个?小组交流所找出的直角。全班交流: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有4个直角。‎ 667‎ ‎(5)教师利用纸工袋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学生模仿在作业本上画出直角。指出:为了表示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标出来。师生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 ‎(6)提问: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画出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等吗?(学生操作,交流结果。)‎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7)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照样子把直角标出来。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媒体出示标出的直角符号。‎ 2、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例3.‎ (1) 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关系。出示例3三个不同时刻的钟面,你能找出哪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吗?集体回答。‎ (2) 下面老师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2个钟面上的角比一比,看看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指出:这个角是锐角。(板书:锐角)‎ (3) 学生尝试着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3个角进行比较。提问:这个角与直角比怎样?学生回答:第3个角比直角大。指出:这个角是钝角。(板书:钝角)‎ (4) 指导学生认识“锐”“钝”及写法。‎ (5)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角,指名到黑板上借助三角尺判断它们各是什么角?集体判断其答案正误,并纠正错误的答案。‎ (6)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打开教材,拿出三角尺完成第3题,在每个角的旁边写出各是什么角,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小结:刚才和大家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有的时候看不出是什么角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来判断。如果没有三角尺,你会判断吗?可以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来帮助判断,因为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各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先折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再对折一次,折出一个角。提问:你有办法知道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吗?学生交流。借助身边现有的直角的工具比一比。提问: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指名回答:是直角。‎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读题,提问:整时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整时的分针都指着12. 提问:在钟面上确定了分针的位置,时针指着几,它们形成的角是直角?学生操作、尝试画,得出: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 2、 可以用三角尺或有直角的图形等工具帮助判断。‎ 3、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五、 课堂作业 667‎ ‎ 《补》‎ 第3课时 练习九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利用所认识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存在的角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综合图形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判断各是什么角。‎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的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九)‎ ‎3、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角。‎ ‎ ∧ ┘ < 〈‎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667‎ ‎(3)哪些是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出示图,提问:每个图形各有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指出:队旗上非常大的角,叫优角。‎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角。‎ 指出:从这几个图形中可以得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出示图中的角,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哪两个角相等?它们各是什么角?‎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征。‎ 先让学生找找图中各有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小组讨论,两个锐角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提问:要想知道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要把这两个角进行比较,怎么比?‎ 集体操作,比一比,两个锐角的大小。‎ 提问:它们的大小怎样?‎ 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个钝角的大小。‎ 指名说说结果怎样。‎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相等,两个钝角也相等。‎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研究三角形的3个角的特征。‎ 读题。指名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每个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教师小结:每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左图的上半,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图中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出示左图的下半,提问:它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现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成左图,大家数数有几个直角。‎ (2) 出示右图的一半,数数图中有几个直角?‎ 出示右图,提问:现在你能数出图中的直角吗?讨论:图中有几个直角?‎ 教师肯定答案:有4个直角。指出:同一个顶点的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大角。这里的大角是直角。‎ 集体在教材上标出直角符号。‎ ‎3、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出示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的角吗?‎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数的?‎ 交流数的过程。‎ 667‎ 指出:先数出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有3个;它们有同一个顶点,每两个角可以合成一个大角,有2个;这3个独立的角还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角。因此一共有6个角。‎ 提问:直角有几个呢?拿出三角尺来找一找。指名回答。‎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第八单元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 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课件。‎ 667‎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 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指名说:‎ (1) 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 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 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 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 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 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4、 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667‎ (1)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 反馈检测 ‎1、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 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 3、 谈话:老师在课前收到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人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个人照和合照;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 4、 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667‎ 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 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 交流共享 ‎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组记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 2、 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颗?‎ 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指出: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 3、 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 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 5、 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 集体交流结果,提问:‎ ‎(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交流。‎ 6、 提问: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交流,生1: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生2: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结果清楚;画“正”字,方便、常用。‎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以后还会学习。‎ 三、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班级课程表 ‎(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诉学生:一个方块表示1节 。‎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667‎ ‎(4)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5)小结指出:像这种用方块表示结果的图,叫做方块统计图,它能比较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 ‎(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记录表上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游戏。‎ ‎(3)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 赢 输 平 ‎( )次 ‎( )次 ‎( )次 (4) 同桌交流,说说输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果有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水果图,师:欢迎进入丰收园,这个季度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还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呢。‎ ‎(2)师:分组活动,了解并记录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 )人 ‎( )人 ‎( )人 ‎( )人 (3) 交流结果,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学到了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它比较方便、常用;经过统计,结果清楚;还认识了方块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 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目标: ‎ 667‎ 1、 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识。‎ 2、 使学生在参与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 巩固分类整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实际调查并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玻璃球、筷子。‎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动物运动会,你看吗?出示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分类?‎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个数?可以打“√”。也可以画“□”,或者其他你想到的方法。‎ 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跳高 跑步 ‎( 5 )只 ‎( 8 )只 狗 兔 猴 ‎( 5 )只 ‎( 2 )只 ‎( 6 )只 ‎ 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 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 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 出示教材的记录表。‎ 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 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 组织交流。‎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统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画“正”‎ 667‎ 字记录数据,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书:画“正”字,方便、常用)‎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3题。‎ 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锻炼,但老师对大家的爱好还不太清楚,想请大家帮老师来作一个调查。‎ 我们活动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绳和打乒乓球。每个同学先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展开活动。‎ 请小组长汇报整理好的数据。‎ 提问:如果在小组里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认为哪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格,全体分析。‎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 ‎2、完成“练习十”“动手做”。‎ 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筷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你玩过吗?边示范边告诉学生怎样玩。‎ 提问:你估计自己3分钟能夹住几个玻璃球?‎ 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请小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组长写出各个成员的姓名。‎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结果,提问:你们小组里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你的夹球成绩在小组里排第几?班上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能夹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667‎ 第4课时 ‎ ‎ 了解你的好朋友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 2、 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 交流共享 ‎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3、 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 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 (1) 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 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 667‎ 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三、 分类整理 ‎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 提问: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2、 ‎(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选择一张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指名说一说,教师填好分类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记录的分类整理。‎ 3、 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四、 反思总结 ‎1、提问: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学生交流。‎ 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爱好广泛,我们都喜欢……,我也要学会……‎ 2、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刚才大家都对自己的好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课后还可以去了解你们小组里的同学,选择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调查内容。那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回答。‎ 667‎ 期末复习 ‎ ‎ 第1课时 ‎ 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熟练读、写万以内的数,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 理解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师:同学们,这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看黑板,回顾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逐一交流下列问题:‎ 1.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2. 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3.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提问:你能找出五对好朋友吗?动脑筋将每对好朋友用线连起来,完成在教材上。‎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找出一对好朋友的吗?‎ ‎2.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 说一说1台空调和一台洗衣机大约多少元?各买1台大约需要多少元?‎ 3. 完成“期末复习”第3题。‎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由小组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出示“0、2、5、8”‎ 667‎ ‎)请你从中找出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看哪个小组组成的三位数最多。写在纸上。‎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你在组成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在组成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 你有没有好办法,可以不列举出所有的数直接写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3.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谁来说说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填在教材上。集体交流。‎ 结合图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出示题目,知道了哪些条件,该怎样解答?‎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教材上,后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 《补》‎ 667‎ 期末复习 ‎ ‎ 第2课时 ‎ ‎ 复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毫米和分米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2、 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和减法中的连续退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出示口算题,学生口算,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一些怎样的计算题?(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计算中对比上下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核对总结。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提问:做完题目我们应该怎么办?(验算)这样计算正确率就能够提高了。‎ 怎样验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 ‎3.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出示题目,提问:教材图画了些什么?‎ 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估计一下,走哪一条路线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算一算各要多少米?‎ 667‎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出示题目。‎ 学生自主提问解答,交流解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复习单位换算,做在教材上,同桌先交流,再集体核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教材中,做完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核对。‎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667‎ 期末复习 ‎ 第3课时 ‎ ‎ 复习角和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1. 我们前面学习了角,角是怎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问:角分几类?怎样的角是直角?请你用两个手指搭出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办法?怎样的角叫锐角?怎样的角叫钝角?‎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1)的图形,提问:左图中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画上标记。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2)的图形,提问: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图中找出3个直角吗?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来我们复习“认识方向”。‎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方向?‎ 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提问:三个小朋友的家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能说说他们上学的路线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67‎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 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小组选择几件物品,先估计高度,再测量高度,注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三、 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读题,并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小组内了解每个同学家有几口人,把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并填表。‎ 提问:你们小组里几口人的家庭个数最多?‎ 4. 完成“期末复习”思考题。‎ 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十几个球,是3的倍数,可能是?(12个、15个、18个)取4个球余2个,说明这个数除以4余2,口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 《补》‎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 667‎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像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 2、时、分、秒 3、认识方向 4、认识万以内的数 5、分米和毫米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 7、角的初步认识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9、期末复习,以及两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三、班级情况分析 两个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6名,女生24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踊跃发言,按时认真完成作业,‎ 667‎ 学业成绩稳定。但有个别学生自暴自弃,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成为学困生。在上学期的学业测试中,49人合格,1人不合格。因此,加强提优补差,努力转化学困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是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获得初步的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 ‎3、通过观察、操作、数数、交流等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组成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或几十,几千几百加、减几千或几百,能认识约等号“≈”,会求一个接近整百、整千数的近似数;了解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能在算盘上表示出万以内的数。‎ ‎4、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和大于100)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大于1000)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理解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结合现实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认识简单的平面图,能正确运用学过的方向描述现实生活中及平面图上物体或场所间的位置关系。‎ ‎9、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分米、毫米 667‎ 等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和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直观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初步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正确地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1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和关系;了解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能结合统计数据回答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万以内的数和用算盘表示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的意义、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感。‎ ‎2、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积累口算、估算和笔算的经验,提高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3、在应用加、减法运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的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在认识角和直角,认识方向,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相关的操作、测量、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体会现实空间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感受平面图形与相应物体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5、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分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三)、问题解决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67‎ ‎2、在用学过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借助摆学具或画图等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在描述物体方位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图和口头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与同学合作,能有条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时思考,逐步增强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和验算方法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进行四则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4、在经历将现实问题数学化,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学习价值,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隔位退位减。‎ ‎3、比较角的大小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 667‎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 ‎7、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8、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 七、教学进度(见附表)‎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数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17~2.21‎ 有余数的除法 ‎5课时 ‎2‎ ‎2.24~2.28‎ 有余数的除法 ‎5课时 ‎3‎ ‎3.3~3.8‎ 时、分、秒 ‎5课时 妇女节 ‎4‎ ‎3.18~3.14‎ 认识方向 ‎5课时 植树节 ‎5‎ ‎3.17~3.21‎ 认识万以内的数 ‎5课时 ‎6‎ ‎3.24~3.28‎ 认识万以内的数 ‎5课时 ‎7‎ ‎3.31~4.4‎ 认识万以内的数 ‎5课时 清明节 ‎8‎ ‎4.7~4.11‎ 认识万以内的数 ‎4课时 ‎9‎ ‎4.14~4.18‎ 分米和毫米 ‎5课时 ‎10‎ ‎4.21~4.25‎ 期中测试、讲评 ‎5课时 期中考试 667‎ ‎11‎ ‎4.28~5.2‎ 两、三位数的加减法 ‎3课时 劳动节 ‎12‎ ‎5.5~5.9‎ 两、三位数的加减法 ‎5课时 ‎13‎ ‎5.12~5.16‎ 两、三位数的加减法 ‎5课时 ‎14‎ ‎5.19~5.23‎ 两、三位数的加减法 ‎5课时 ‎15‎ ‎5.26~5.30‎ 两、三位数的加减法 ‎5课时 儿童节 ‎16‎ ‎6.2~6.6‎ 角的初步认识 ‎4课时 端午节 ‎17‎ ‎6.9~6.1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新课结束 ‎18‎ ‎6.16~6.20‎ 期末复习 复习 ‎19‎ ‎6.23~6.27‎ 期末测试 期终考试 ‎20‎ ‎6.30‎ 放暑假 ‎21‎ 小学20xx-20xx学年 下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本学期学校的工作思路和学科组的工作安排,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四基”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9名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 667‎ 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对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计算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一共编排了10个单元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然后依次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结合计算,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分米和毫米,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直观认识角(包括直角、锐角、钝角)。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并分别计算。全册教材编排了二次实践活动,《测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动,利用指南针在校园内测定各个方向的景与物;《了解你的好朋友》是专题型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各种形式的跳。以下是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 ‎1.选择现实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 现实的学习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便于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这样的认识,教材特别重 667‎ 视对学习素材的选择。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具体情境来学习数学。例如,选择学校图书馆借书情况的数据,提出加、减计算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研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习三位数加、减计算的主动性,体会数学的存在和作用。再如选择学生能体验到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认识不同的方向,利用方向对物体“认识方向”以及描述经过的路线,发展空间观念。此外还设置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等等。另一方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 整册教材还充分注意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同时又注意同一单元例题题材的整体性,用实物、对话、表格和图片等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学习内容。‎ ‎2.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面对现实的具体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参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得出的过程,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材注重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学习数学。例如,在认数时,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自己的观察、‎ 667‎ 拨算珠和分析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学会数的读写。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自己用学具分一分,感受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有余数的除法并学会计算。在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应用解释”的过程,从与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释中探索出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确定位置”时,引导学生亲历其境,感受观察者所在的位置,确定不同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经过的路线。在认识角时,让学生从对一些物体的观察中抽象出“角”,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巩固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大小。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按不同分类标准依次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相应数据的过程,并用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等等。 ‎ 本册教材安排的2次“实践活动”,特别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存在和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了解你身边的朋友”,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通过在实验中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 667‎ 象,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万位,知道计算单位百和千、万之间的关系,掌握三、四位数的组成,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万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空间与图形:‎ 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二)数学思考方面 667‎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667‎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4.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六、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67‎ ‎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七、课时安排 周数 主要内容 ‎1‎ 有余数的除法(P1——P7)‎ ‎2‎ 时、分、秒(P8——P17)‎ ‎3‎ 认识方向(P18——P27)、单元测验一及评讲 ‎4‎ 认识万以内的数(P28——P35)‎ ‎5‎ 认识万以内的数(P36——P42)、单元测验二及评讲 ‎6‎ 认识万以内的数(P43——P51)‎ ‎7‎ 分米和毫米(P52——P58)、单元测验三及评讲 ‎8‎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P59——P64)‎ ‎9‎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P65——P73)、单元测验四及评讲 ‎10‎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P74——P76)、段考 ‎11‎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P77——P83)‎ ‎12‎ 角的初步认识(P84——P89)、单元测验五及评讲 ‎1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P90——P99)‎ ‎14‎ 期末复习(P100——P103)、单元测验五、六及评讲 ‎15‎ ‎16‎ 专项复习、单元测验七及评讲 ‎17‎ 专项复习、单元测验八及评讲 ‎18‎ 期末考试 667‎ ‎ 20xx年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一、 教材分析 ‎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 ‎ 1、有余数的除法 ‎ 2、时、分、秒 ‎ 3、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 4、认识万以内的数 ‎ 5、分米和毫米 ‎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 ‎ 7、角的初步认识 ‎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9、期末复习。‎ ‎ 二、学情分析 ‎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 本班共有33名学生,男生14名,女生19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 三、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67‎ ‎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3、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平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 11、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四、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667‎ ‎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难点:‎ ‎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 3、比较角的大小 ‎ 五、教学措施 ‎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 六、课时安排 共计62课时, 各单元课时安排如下:‎ ‎ 1、余数的除法------------- -5课时 ‎ 2、时、分、秒------------------ --8课时 ‎ 3、认识方向------------- -2课时 ‎ 4、测定方向-----------------1课时 ‎ 5、认识万以内的数--------------- -7课时 667‎ ‎ 6、分米和毫米--------------- -3课时 ‎ 7、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12课时 ‎ 8、角的初步认识----------------- -2课时 ‎ 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11课时 ‎ 10、了解你的好朋友------------------- 1课时 ‎ 11、期末复习-------------------10时 ‎ ‎ 66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