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加几的加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加几的加法》

‎9加几的加法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9加几的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十加几的口算卡片,课件 学生:每人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个加法题,看哪位小朋友算的快,并举手告诉老师。‎ 教师出示卡片:10+4,生迅速举手,师请平时较差学生回答。生回答后,教师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接着教师陆续出示:10+8,10+3…‎ 卡片按顺序贴:10+1 10+2 … 10+8小朋友们为什么能这么快算出这些加法题呢?(因为10加几就等于十几。)‎ 这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我们发现10加上一个一位数,就等于十几,而这个得数的个位数字就是所加的这个一位数。‎ 谈话:10加几小朋友们掌握的很好了!那么9加几你能不能很快的算出来呢?这节课老师领大家学习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设计意图:‎ ‎ 9加几的知识基础是10加几,设计口算环节,题目虽然简单,但是节奏快,既做到了有效组织教学,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咱们学校秋季运动会已经结束了,你还记得咱们运动员参加了哪些项目吗?(跑步、赶小猪……)看来大家对运动会还是挺感兴趣的啊。那从今天开始,咱们就通过“小小运动会”的参观,来学习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吧!‎ 参加运动会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比赛前需要先报名。下面,我们先到报名场地去看看。(出示课件)‎ ‎1、教师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 预设:学生1:从图上可以看到参加赛跑有9名同学。‎ 学生2:从图上可以看到投沙包有6名同学。‎ ‎……‎ ‎2.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试着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预设: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采用运动员进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学会在书中找数学信息,数一数,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之间交流能力,说话表达能力,从而能进一步把话说完整。使学生自主的萌发探究的欲望,参与学习。)‎ 三、你说我讲,探究新知 ‎1.教师质疑 :我们先来看看有多少名运动员?谁来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9+6 ‎ 还可以怎样列式?6+9‎ ‎ 2.探索9+6的算法 ‎ ‎(1)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算法 ‎ ‎9加6等于几?大家自己来算一算,可以使用学具帮助,摆一摆,算一算,再和同位说一说你的想法。‎ ‎(2)展示汇报。‎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算的?指生在投影仪上边演示小棒边说算法。(学生想的方法可能有1、用数一数的方法 2、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 3、把9看成10,10+6=16,16-1=15)‎ “接着数”法 预测:先摆9根小棒,再摆6根小棒,数一数,一共是15根小棒。‎ 教师进一步质疑:说说你是怎么数的?为什么这样数?师展示课件 学生汇报,10、11、12、13、14、15,因为前面已经有9根了,接着数就行。‎ 引导全班学习这种方法,一起接着数。‎ 教师小结:这种方法很好理解,我们叫这种方法“接着数”。‎ “凑十法”‎ 教师提出:还有别的方法吗?‎ 预测:生边展台演示边说:“我把6根小棒里的一根拿到这9根里面,就成了这边是10根,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15根”。‎ 质疑评价:这个想法很独特,为什么要从6 里面移走一根到9里面呢?‎ 生汇报:因为9+1=10 ,10+5=15‎ 教师课件演示,进一步巩固,加深印象。‎ 进一步提出疑问:那为什么只移出了1根而不是2根小棒呢?‎ 生汇报:因为只要移动1根,这样9和1合起来就够10了。‎ 教师小结:对!移动1根就把9凑成10了,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 教师课件演示 教师疑问:为什么非得凑成10呢?‎ 引发学生汇报:因为10加几,学过了,都会算。‎ “推算”法 教师激励语:小朋友们真棒,通过移动一根小棒就把不会做的9加几的加法变成了会做的10加几了!你们真了不起!那除了这些还有其它想法吗?‎ 预测:把9+6看成是10+6=16,16-1=15。‎ 质疑:10哪里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9离10近,10加6我会算。‎ 再次质疑:为什么减1?‎ 生:因为把9看成10 多算了一个,所以再减掉1就行了。‎ 教师小结: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会做的10加几的问题,真是太厉害了!‎ ‎(3)优化算法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想出来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预测:喜欢“凑十法”。这时教师进一步疑问:为什么喜欢?‎ 小结:“凑十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今后还会经常用到,就是想办法把数凑成10再计算。‎ 生2:喜欢推算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多样化的算法过程后进一步优化算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探索6+9的算法 ‎(1)探索算法。‎ 师:刚才我们用凑10法计算出了9+6=15(个),那么你能再用凑10法,计算一下6+9吗?‎ ‎(2)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有把9分成4和5,6加4等于10,10再加5等于15.‎ ‎ 师:同学们有问题要问他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这位同学,刚才我们都是移了1个圆片,你为什么要移4个呢?他是把6凑成10,所以要移4个。你能把你的想法象这样用式子写出来吗?也有学生可能把6个中拿1个和9个凑成10个。‎ 师:这个同学是把9凑成10.看来,在计算6+9时,既可以把9凑成10,又可以把6凑成10。你喜欢哪种方法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老师认为把9凑成10更简单些,‎ ‎(3)小结 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用凑十法计算的;得数都是15)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总结: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6+9的方法,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宽松、开放的空间,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索9加几的加法计算,学会了“凑十法”,“推算法”,“接着数”等方法,你们表现的真的很棒了!接下来看看你们能不能更棒一些!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2、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几名志愿者?‎ 一生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操作计算一思考算理一交流算法一优化算法”的探索过程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和创新意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出示课件)自主练习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谈话:怎样算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 ‎①老师圈了几个小蝌蚪?圈外还剩几 个?所以9+2得多少? ‎ ‎②你能这样把剩下的题目也来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吗? ‎ ‎③学生独立看图填写,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第5题 谈话:比较一下,观察上面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提示学生把凑十的过程放在脑子里,直接写得数。‎ ‎②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结果。 ‎ ‎③组织分析,比较:大家观察一下每组中的几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的得数是怎样依次变化的?学生思考、比较,同桌之间互说想法。‎ 刚刚发现的规律能不能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计算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时,9加几直接想十位是1,个位的数比9加的数小1。‎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对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和优劣,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进而选择最佳的算法与自我检查的好方法。)‎ ‎3、自主练习第6题 教学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从图中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预设:‎ 第一组图左边有3个西瓜,右边有9个西瓜,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西瓜?‎ 第二组图左边有7个菠萝,右边有9个菠萝,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菠萝?‎ 学生分析1:求一共的要用加法,算式为3+9=12(个),利用凑十法算出的结果。还可以列算式9+3,计算时可以用凑十法,也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算出结果也为12(个)。‎ 师质疑:9+3用哪种算法更简单?(利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计算方便。)‎ 学生分析2:也是求一共的也要用加法,第一个算式为7+9=16(个),利用凑十法得出结果的;第二个算式为9+7=16(个),直接利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得到结果的。‎ 教师评价:看来我们做题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能利用规律的计算就方便多了。‎ ‎(设计意图:本题为综合性题目,首先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算理,也为学生利用数学规律提供了较好的练习机会。)‎ ‎4、自主练习第8题 教师提示:这些题目大多是有关9的加法,哪种方法最快最方便你就用哪种方法做。‎ (1) 学生们先独立算出每封信上的得数。‎ ‎(2)集体交流:圈出送错的那封信。‎ ‎(3)引导学生思考:信送错了,会怎么样?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知识。‎ ‎5、自主练习第10题 ‎【温馨提示】‎ ‎①认真看图,你能讲个故事给同学们听吗?‎ ‎②根据故事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式、计算。‎ 此题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它不仅训练学生列式计算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时要重点让学生结合题意解释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本题是一道用“9加几”的加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练习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 在这里可以重点进行转化训练,即由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以及由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算式的训练。‎ 六、谈谈收获 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共同归纳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板书设计:‎ ‎ 设计说明 ‎1、主要亮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节课,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3)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因此本节课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怎样才能掌握得更好、更牢的角度出发,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用摆小棒等方法来体验“凑十”过程。‎ ‎2.使用建议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探讨式和互助式的教学方法。少讲多练,利用教具、课件帮助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道路”,从而形象生动地领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小组合作和汇报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质疑、交流、验证等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需要破解的问题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的思维特点,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