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3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65‎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一课时 快乐的家园 ‎【教学内容】‎ 快乐的家园 ‎【教学目标】‎ ‎1.对“1”进行认识,并且从1引申到2、3、4的学习。‎ ‎2.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 1.(演示课件:美丽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 2.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 河、一群鸟……‎ ‎ 3.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 4、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 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二、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 (1)同学们,你能认真地看图,说说2、3、4、5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有了前面的“1表示什么”做基础,这就比较 容易解决了。对于能独立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小结:2可以表示2只小鸟、2个人;3可以表示3朵白云、3个苹果;4可以表示4朵野花;5可以表示5只鸭子。这里的每一个数我们都可以像画图形表示1一样,画出自己喜欢的相应的图形来表示。(板书:2、3、4、5。)‎ ‎ (2)同学们刚才看图回答问题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不看图,好好想想: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可以用哪些数字来表示呢?用数字来表示一下我们身边的事物吧!‎ 小组交流汇总发言,学生可能会说1扇门、2个凳子、5张桌子、3个小朋友等。‎ ‎ (3)同学们,抛开情境图,照着刚才那样,谁能说说6、7、8、9、10在我们的生活中各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6只小熊、7朵鲜花、8棵树、9只小鸟、10只蝴蝶……只要合理就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板书:6、7、8、9、10。)‎ 小结:用图形表示数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数一个画一个,也可以数完后一次画完。‎ ‎(3)同学们,抛开情境图,照着刚才那样,谁能说说6、7、8、9、10在我们的生活中各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6只小熊、7朵鲜花、8棵树、9只小鸟、10只蝴蝶……只要合理就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板书:6、7、8、9、10。)‎ 65‎ 小结:用图形表示数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数一个画一个,也可以数完后一次画完。‎ ‎3. 几个和第几个。‎ ‎(1)出示课件。(教材第5页“说一说”插图)‎ 同学们,你们瞧,一排小鸭子游过来了,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鸭子。‎ 同学们,请仔细看看这些小鸭子,你最喜欢哪一只?‎ 师:同学们,一般情况下我们吃饭拿筷子的那只手是右手,这边就是右边;不拿筷子的那只手是左手,那一边就是左边。老师最喜欢从左数第3只(边说边用手指给学生看)。谁能到前面来指出你最喜欢的那只,再像老师一样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这只是从左数第几只或者说从右数第几只,其他同学认真听。‎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自己,练习用“从左数第(  )只”“从右数第(  )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小鸭子。‎ ‎(2)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图中有5只小鸭子”和“从左数第5只小鸭子”中的“5只”和“第5只”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 老师小结:虽然都是5,但是“5只”和“第5只”的意思不一样,5只表示5只小鸭子,第5只表示的是1只小鸭子在这一组中的顺序。也就是说5可以表示5只小鸭子,还可以表示第5只小鸭子。‎ ‎(3)巩固训练。 (教材第6页第3题)‎ 课件一:大雁图。‎ 同学们快看,空中飞来一排大雁,瞧,它们多遵守纪律,排列得多整齐,谁能数一数有几只大雁?要求我们找出来的是第几只?你是从哪边数的?‎ ‎(有5只大雁,从左数第2只。)‎ 课件二:接力赛图。‎ 看!同学们在进行接力比赛,这是几个人一组?手拿接力棒的同学排第几?从哪数的?‎ ‎(有4个人,从前数排第3。)‎ 课件三:小熊图。‎ 同学们看这幅图,有几只小熊?衣服颜色与其他不同的小熊排第几?从哪数的?‎ ‎(有5只小熊,从上数排第4。)‎ 二、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教学后记】‎ 65‎ 第二课时 玩具 ‎【教学内容】‎ 玩具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生熟识的玩具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2.学会书写数字。‎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 ‎(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看,这位小朋友的玩具真多呀!就是他太调皮了,把玩具摆了一地,乱七八糟的,谁能帮他数一数?‎ ‎“2架‘飞机’”中的“2”我们还可以用2根小棒、2个三角形或2个手指来表示。你觉得“4辆‘小汽车’”中的“4”可以怎样表示呢?‎ ‎(可以画4个图形,可以用4个手指,也可以用4根小棒,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 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一个一个数得很好,说得很棒!你们想不想自己把这些数记录下来呢?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内容——1~5各数的认识与书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准备工作。出示课件。(展示正确的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请同学们模仿图中小朋友的姿势坐端正,头不能太接近书本,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眼睛,预防近视。仔细看这位小朋友的右手,是用哪几根手指握笔的?同学们试一试。‎ 互相指正,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 ‎2. 学习写数。‎ ‎ 同学们,现在老师就教大家写数,注意写字时的姿势要端正,握笔的方法要正确,还要注意书写笔顺。1个数占半个田字格,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数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1、2、3这三个数都是一笔写成的,4、5这两个数是两笔写成的。看清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把字写匀称才漂亮。大家一起看看老师怎样写。‎ 边示范边讲解:‎ ‎“1”的写法:从右上方向左下方略倾斜写,不要写成竖直的。‎ ‎“2”的写法:从左向右写半圆后倾斜向下,然后向右拉平。‎ ‎“3”的写法:注意两个半圆要写得圆滑些。‎ ‎“4”的写法:要注意第二笔的起点处与第一笔的起点处相平或略低,略倾斜。‎ ‎“5”的写法:下半圆要写得圆滑些,占满格。‎ 让学生把教材第7页的虚线数字描实,再照样子写一写。‎ 你们看,1~5各数像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记忆数字的方法。)‎ 65‎ 小结:1像铅笔把字写,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 ‎3. 课堂练习。‎ ‎(1)游戏:每名学生发10个花片,可以摆出5以内各数,也可以摆出自己知道的其他数。同桌摆一摆,一个摆,一个说摆出的数,然后交换进行。‎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并使本节知识得以延伸。‎ ‎(2)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数一数,画一画,写一写。‎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尤其关注学生的书写。‎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本节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对已学数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小猫钓鱼 ‎【教学内容】‎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  (放录音,听故事。)‎ ‎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  (一)出示主题图。‎ ‎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  1.出示图片。‎ ‎  (1)学生在书上写数。‎ ‎  (2)展示。‎ ‎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 0)‎ ‎  2.出示图片 ‎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65‎ ‎  (板书:0的认识)‎ ‎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 ‎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  1.出示图片 ‎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 开始的)‎ ‎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  2.出示图片 ‎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  3.出示图片。‎ ‎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  三、学习写0。‎ ‎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黑板。‎ ‎  1.教师演示:0的写法 ‎  2.边演示边讲解:‎ ‎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  学生书空 ‎  (二)出示图片 ‎  1.学生练习书写。‎ ‎  2.出示学生作品。‎ ‎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 ‎  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教学后记】‎ 65‎ 第四课时 文具 ‎【教学内容】‎ ‎ 文具 ‎【教学目标】‎ ‎ 1.根据现实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2.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6——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10+。‎ ‎ 3.初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 1.正确地读、写6——10各数。‎ ‎ 2.根据现实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谁来到我们教室了?(出示大象博士的图片)‎ 生:大象博士.‎ 师:对!今天大象博士通过网络来看望我们小朋友,他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很聪明,爱动脑筋、爱提问。他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老师也为你们加油鼓劲!首先,大象博士先请你们拿出文具盒,打开看看自己的文具盒里有哪些学习用品?(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提出数学问题 师:下面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从自己的文具盒里大胆地提数学问题,请其他小朋友回答,注意要把问题出示在实物投影上。‎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同桌互相提问。)‎ 三、学习6 - 10各数。‎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大象博士说:“你真棒!你真棒!”(课件演示)同时他带来了小象的文具盒,他把文具盒里的学习用品都画在了图上(课件出示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各自观察思考)‎ ‎2、小组交流图意。‎ ‎3、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独立地数一数。‎ ‎5、再连一连。(课件演示正确结果)‎ ‎6、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7、写一写。‎ 65‎ ‎(1)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书写6——10。‎ ‎(2)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1——10,大象博士想知道你们家的电话号码,能正确,规范地写出来才给他看吗?谁写得好,大象博士就会表扬他。‎ 四、实践应用。‎ 师:刚才大象博士看了小朋友们写的数,太满意了,夸小朋友们真聪明,真能干。(课件演示)但是你们先别得意,大象博士还要继续考考你们,你们还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如果要向大象博士投降的小朋友请举手。——好!我们奋勇往前!‎ ‎(1)看数画线。(完成书本第1题) ‎ a、弄清图意,让学生说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b、让学生独立完成。‎ c、学生汇报结果,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数一数,画O,再写出数。(完成书本第2题)‎ ‎(3)填数。(完成书本第3题)‎ a、从10数到1.(同桌互数) ‎ b、从10写到1.‎ 五、小结。‎ 师:大象博士说今天他甭提有多高兴了(课件演示画面),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的是个个聪明、即爱动脑筋又爱提数学问题,他很喜欢和你们一起上数学课。你们呢?那你们跟大象博士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快乐的午餐 ‎【教学内容】‎ ‎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 2、能力目标: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 3、情感目标: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一群小松鼠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动物餐厅,准备美餐一顿,爱动脑筋的小松鼠发现了好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快乐的午餐 65‎ 二、操作感知,感悟“一一对应”‎ ‎ 1、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①盘子够吗?学生说出后,你是怎么知道的?6和6一样多。要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数数;也可以一个对一个的进行比较。老师这里有松鼠和盘子图,我们一起来摆一摆,看看盘子到底够吗?一只松鼠要发一个盘子,那我们就把一个盘子对着一只松鼠摆,一个对着一个。‎ ‎②勺子够吗?餐厅里的勺子够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指名学生摆一摆。‎ ‎③杯子够吗?有了盘子勺子,还要给每只小松鼠准备杯子,餐厅里的杯子够吗?‎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读一读小动物说的话,然后小组演一演,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全班交流 ‎ 2、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最多、那个最少。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最下面的图)‎ 同学们,现在老师把餐桌上的餐具都摆在了一起,你们仔细看看,能正好配成套吗?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三、练习反馈,强化思维 ‎1、拍手游戏,前后呼应。‎ 如:师拍3下,你和我一样多。生相应拍手3下。‎ 师拍4下,你比我多。生相应拍手5下。(指名说)‎ 师拍4下,你比我少。生相应拍手3下。(指名说)‎ ‎2、画一画。完成教材“练一练”的第1题。‎ 引导学生先读每道题的要求,再按要求画。画完后,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练一练”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知道了“一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物体多少的,今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运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很多问题。同学们在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 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 65‎ 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的“动物乐园”真热闹,快来看看,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16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回答:‎ 有2只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 有3只小猴子在一起荡秋千。‎ 有4只小兔子在大树下玩耍。‎ ‎……‎ 师:同学们的观察可不够仔细,老师可是发现了许多问题的,今天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些什么?各有几少?(学生:4个篮子,4只小白兔,5个萝卜,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 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兔子和篮子比)‎ 咱们先把兔子和篮子做比较,那么这两种东西,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 65‎ 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认识 “=”‎ 揭示同样多:兔子有4只,篮子也有4个,兔子和篮子的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数量?(“同样多”、“一样多”、……)兔子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篮子也有4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 全班交流 怎么比?{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师:4比3多,在4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4>3怎么读?(4大于3); 4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这个式子怎么读? 3<4(3小于4)。‎ 指导书写:“>”、“<”‎ 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在这么多的动物和物品里面,什么最多?什么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其他物品的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3)独立完成第17页练习题 ‎(4)填一填。‎ ‎【教学后记】‎ 65‎ 第二单元 比较 第一课时 过生日 ‎【教学内容】‎ ‎ 过生日(比大小)‎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1)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3)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 a.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 b.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 c.教师小结 ‎3、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 (3)动手试一试。‎ ‎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 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三、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65‎ ‎2、出示教材p19第4题 ‎(1)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2)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3、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想一想,集体评讲。‎ 四、全课总结 通过小红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下课啦 ‎【教学内容】‎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二、探索新知 65‎ ‎1、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测并讨论。‎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 、2、3、4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跷跷板 ‎【教学内容】‎ 跷跷板(比轻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65‎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教学后记】‎ 65‎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一课时 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 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的】‎ ‎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2.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3. 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难点]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同学们,老师的左手有2支铅笔(板书:2),右手有3支铅笔(板书:3)。想一想,如果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一共有5支铅笔。‎ ‎3之后是4、5,一共有5支铅笔。‎ 同学们说得对,可以合起来一起从头开始数,也可以接着其中的一个数往后数,不管怎么数,都是一共有5支铅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二、探究新知 ‎1.看图画一画。‎ 熊猫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最喜欢吃竹子了。图中的熊猫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插图)‎ 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3只吃竹子的熊猫,我们就可以先画3个圆,2只玩皮球的熊猫,就再画2个圆,合起来一共就是5个圆。‎ 这个符号叫作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这个算式应该这样读:3加2等于5。‎ 学生尝试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 摆一摆,算一算。‎ ‎(1)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4页最下面的习题,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学生可以直接看图写出得数。(也可以画出图形后再数一数)‎ ‎(2)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第25页“试一试”习题的图意,并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加法算式,交流结果。(如果学生出现把4辆汽车和1个交警加起来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强调加法一定要把同类的东西加起来。)‎ ‎(3)谁能告诉大家你觉得“1+4=5”这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呢?‎ 65‎ 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表示1个手指加4个手指,合起来是5个手指。‎ 可以表示1个大人与4个孩子合起来,就是5个人。‎ ‎……‎ 说说在这几幅图中,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说一说”插图)‎ ‎(表示1朵花和4朵花合起来,是5朵花;表示1只大母鸡和4只小鸡合起来,一共有5只鸡;表示1个篮球和4个足球合起来,一共有5个球;表示先画了1个圆,又画了4个圆,一共有5个圆。)‎ 总之,加法算式就是表示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的计算过程。‎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解决“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要用加法算式计算。下课之后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谁发现得最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还剩下多少 ‎【教学内容】 ‎ 还剩下多少 ‎【教学目的】‎ ‎ 1.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 2. 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 3.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情境教学,体会减法的含义,能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 ‎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认识减法。‎ ‎(1)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果园里,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这时候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树上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呢?大家数一数,想一想,互相讨论。‎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树上还剩下多少个苹果的?学生可能会说:‎ 我从图中的树上数了数,1、2、3,还剩下3个苹果。‎ 65‎ 我是先看到树上5个苹果,掉下来2个,再数树上还有三个苹果。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知道吗?但是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画图的方法怎么样?‎ 二、探究新知 ‎1.画图解决问题。‎ ‎(1)先画5个圆表示原有的5个苹果,掉了2个,就把2个圆画上斜线表示去掉了2个。‎ 认识“-”吗?它叫作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这个算式读作:5减2等于3。‎ 要求学生练读。‎ ‎(2)出示课件。(教材第27页“还剩几块奶酪”情境图)‎ 同学们,图中的小老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它在干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老鼠发现了5块奶酪,它非常想吃,就搬走了2块。‎ 还剩下几块奶酪?‎ 同学们画图试试看,能写出减法算式吗?‎ 关注学生画图计算的过程,适时指导。‎ ‎2. 画一画,算一算。‎ ‎(1)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7页最下面的习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指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然后订正。‎ ‎(2)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第28页“试一试”的图意,然后说一说。同时,让学生自己写出减法算式,交流结果。‎ 你觉得“4-1=3”这个减法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呢?出示课件。(教材第28页“说一说”插图)‎ ‎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解决“还剩下多少”这样的问题,就是从原来的大数中拿走一部分,要用减法算式计算。今后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减法的应用很广泛,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可爱的小猫 ‎【教学内容】 ‎ 可爱的小猫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65‎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回到家。妈妈把3条鱼做好了,出去办点事。小猫在家等妈妈,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没有回来,小猫可能会怎么做呢?你们想知道吗?看动画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大家发现了什么?‎ 小猫把鱼吃完了。鱼都被小猫吃了,那么列式就是3-3,一条鱼也没有,就用0表示,所以3-3=0。得数是0,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重点。(板书课题)‎ ‎1. 进一步学习减法。‎ 盘子里原来有3条鱼,小猫等妈妈等得实在着急了,就吃了1条鱼,这时还剩多少条鱼?我们应该用减法,谁能把算式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1=2。‎ 小猫等着等着,又想吃鱼了,可是妈妈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小猫又吃了1条鱼,这时还剩几条鱼呢?该怎么列式呢?‎ ‎2-1=1,还剩1条鱼。‎ 看最后一幅图,小猫又吃了盘子里的最后1条鱼,还剩多少条鱼呢?该怎么列式?‎ ‎1-1=0,还剩0条鱼。‎ 开始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如果只看第一幅图和第四幅图的情境,就列式为3-3=0;如果只看第二幅图(盘子里有2条鱼)和第四幅图的情境,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 ‎2-2=0,因为第二幅图中盘子里有2条鱼,第四幅图中2条鱼被小猫吃了,所以说是2-2=0,最后一条鱼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把计数器上的5个珠子,分开拨成了4个一堆和单独的1个,你能用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列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说:‎ ‎4+1=5‎ ‎1+4=5‎ ‎5-1=4‎ ‎5-4=1‎ 65‎ ‎(以上算式都可以,回答多的学生要多鼓励。)‎ 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想出这么多种算式,如果老师把珠子拨成3和2,又该怎么列式呢?‎ ‎(以下几个算式的教学过程基本类似,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不用再一一详细讲解。)‎ 同学们仔细看看,每幅图可以列出的四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应该能看出加法算式的两个数位置交换了,结果得数没变;至于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学生可能看不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加法算式可以倒回去变成减法算式,减法算式也可以倒回去变成加法算式,没必要告诉学生专业的术语,学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行。‎ ‎[设计意图]借助拨珠算数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列式计算,并从中体会数的分与合和加减法计算的密切联系,渗透加法交换律与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3. 试一试。同学们都喜欢玩套圈游戏吧!套圈是一项健康有趣的娱乐项目,你看这个小朋友的手里拿着几个圈?(出示课件)你们猜一猜,他可能套上几个?(拿着4个圈,可能套上1个,也可能套上2个……)‎ ‎(1)当小朋友套上1个圈时,你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吗?‎ ‎(1+3=4或3+1=4,4-1=3或4-3=1)‎ ‎(2)当他套上2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 ‎(2+2=4 4-2=2)‎ ‎(3)当他套上3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 ‎(1+3=4或3+1=4,4-1=3或4-3=1)‎ ‎(4)当他把所有的圈都套上时,该怎么列式呢?‎ ‎(0+4=4或4+0=4,4-4=0或4-0=4)‎ ‎[设计意图]通过对套圈游戏多种可能性的猜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借助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运算。‎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得数是0的减法,知道了当把所有的物体都拿走以后,一个也不剩了。也就是说,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就是0。‎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 练习一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2.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及互逆关系。‎ 65‎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难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大家好好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地方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小组讨论之后,把问题汇总一下告诉大家。‎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组织交流,汇总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哪些算式的得数是0?哪些算式的得数是1?哪些算式的得数是2?哪些算式的得数是3?哪些算式的得数是4?哪些算式的得数是5?‎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练习课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了,同学们可要积极参与哟。‎ 三、探究新知 ‎1. 帮助我们计算5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能准确地进行列式计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看图画容易列式,看图数一数就能写出正确的得数。‎ ‎②图中的物体如果是两堆,算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计算;图中的物体如果画掉了一些,或者用虚线圈起来一些,就是用总数减去画掉的或圈起来的,用减法计算。‎ ‎③可以摆花片或者画图形帮助我们计算。‎ ‎④还可以数手指帮助我们计算加减法。‎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看懂题意,看看要求我们算什么,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请打开教材第32页,看第3题,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是为今后学习6~10的加减法的计算打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意识,为逐步自我提高奠定基础。‎ ‎2. 以得数为准进行归类。‎ 师:老师手里有一些卡片,上面写着我们学过的加减法算式,我们现在就以得数为准,挑出其中得数是0的算式。(把卡片贴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经过计算能选出0+0=0、1-1=0、2-2=0、3-3=0、4-4=0、5-5=0。‎ 师:得数是1的算式呢?‎ 学生经过计算就能顺利地按要求挑选出算式,这样就能把算式以得数为准进行归类。其他问题的教学方法与上面类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教材第33页第9题的解答做准备,降低解题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课堂小结 65‎ 今天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知道了可以通过摆花片、画图形等方法解决问题,还以得数为准对我们学过的计算进行了梳理,很有条理,老师真高兴!相信有了刚才的总结归纳,我们再解决教材“练习一”的习题就轻而易举了,但别骄傲,只有细心才能都做对。‎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猜谜游戏 ‎【教学内容】‎ ‎ 猜谜游戏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老师拿出了几颗,让学生数一数。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还少了一些”或“多了些”,引导学生猜数。)‎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时间不长,对数的认识及数数均不是十分熟悉,因此这样安排单手猜数的游戏活动,既可以复习10以内的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一只手里有4颗棋子,另一只手里有2颗棋子。‎ 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65‎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 猜一猜。‎ 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里有几颗棋子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的回答只要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2. 分一分,填一填。‎ 现在老师想把手里的6颗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你有哪些分法?‎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0颗,另一只手里面放6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1颗,另一只手里面放5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2颗,另一只手里面放4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3颗,另一只手里面也放3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4颗,另一只手里面放2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5颗,另一只手里面放1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6颗,另一只手里面放0颗。‎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要记录下来。)‎ 打开教材第34页,根据你们的分法能填好这个表格吗?试试看。‎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 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猜数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一个算式代表一次猜数的过程。分棋子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6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能把前面学习的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到“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计算”中,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真棒,如果能巧妙地加以运用,相信你能解决很多的问题,继续努力吧!‎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背土豆 ‎【教学内容】‎ 背土豆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65‎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1. “背土豆”中的问题。‎ 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 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数一数还剩6颗棋子,所以7-1=6。‎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数一数还剩6个圆,所以7-1=6。‎ ‎……‎ ‎2. 口袋上的洞。‎ 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表示?‎ 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 65‎ 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土豆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3. 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大家能把前面学习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到“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计算”中,希望今后大家能巧妙地加以运用,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学后记】‎ ‎ ‎ 第七课时 跳绳 ‎【教学内容】‎ 跳绳 ‎【教学目的】‎ ‎1.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3.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有关的照片。(课件出示)‎ 师: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 有2个小朋友在摇绳,有6个小朋友在排队跳绳。‎ 65‎ 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有5个小朋友穿裤子。‎ 有4个女同学,有4个男同学。‎ 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有7个小朋友没有戴帽子。‎ ‎……‎ ‎[设计意图]跳绳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之一,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活动主题,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二、探究新知 ‎1. 计算8的加减法。‎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 ‎ 有2个小朋友在摇绳,有6个小朋友在排队跳绳,列式为6+2=8或2+6=8。‎ ‎ 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有5个小朋友穿裤子,列式为3+5=8或5+3=8。‎ ‎ 有4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列式为4+4=8。‎ ‎ 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有7个小朋友没有戴帽子,列式为1+7=8或7+1=8。‎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谁来给大家提一个问题?‎ ‎(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先提。)‎ 正在跳绳的有几人?8-2=6‎ 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 正在摇绳的有几人?8-6=2‎ 有几个穿裤子的小朋友?8-3=5‎ 有几个穿裙子的小朋友?8-5=3‎ 有几个男同学?8-4=4‎ ‎……‎ ‎2. 分一分,填一填。‎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下面同学们打开教材第38页看“分一分,填一填”,自己动手用花片代替桃子,帮小猴子把8个桃子分一分,然后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记录分的过程,并填在表格里。‎ 学生动手操作,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现在我们把9个花片分成两部分,可以怎样分?记录在教材第39页的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习8和9的加减法。‎ 65‎ ‎3. 说一说。‎ 谁能说说“3+5=8”还可以表示什么?‎ 可以是3顶帽子与5顶帽子,合起来就是8顶帽子。‎ 可以是3只小绵羊与5只小山羊,合起来就是8只小羊。‎ ‎……‎ ‎4.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教材第39页“试一试”第1小题)‎ 师:图中有9个方格,如果我们只涂其中1格,可以用算式1+8=9或9-1=8表示。如果我们涂其中的2格呢?谁会列式?‎ ‎(2+7=9或9-2=7)‎ 涂其中的3格呢?4格呢?……一直涂下去,用我们学过的列算式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列式后组织交流。‎ ‎(2)出示课件。(教材第39页“试一试”第3小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做习题,然后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举一反三,由扶到放,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学习、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能够自己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研究8和9的加减法,并且完成了记录过程,很了不起。今后大家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 ‎【教学后记】‎ ‎ ‎ 第八课时 可爱的企鹅 ‎【教学内容】‎ 可爱的企鹅 ‎【教学目的】‎ ‎1.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2.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看图口述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一番南极冰天雪地的奇观。看,‎ 65‎ 可爱的小企鹅一摇一摆地向大家走来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境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由这些数学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自己想到的问题吗?‎ 图中前面有3只小企鹅,后面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列式为3+5=8。‎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看图是要明白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为今后应用题的教学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究新知 ‎ 这些可爱的小企鹅非常调皮,你看这是怎么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第二幅图)‎ 一共有8只小企鹅,只看到了2只,其余的跑到冰山后面去了,我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 冰山后面有几只呢?列式算一算,告诉老师。‎ ‎8-2=6‎ 我们还可以用8个图形或物体代替这8只企鹅,把看到的2只用虚线圈起来,虚线的圈就表示去掉的意思,这样的图画既简单明了,又容易看懂。这样,我们就可以列式为8-2=6。(边讲解边板书)‎ 同学们,看这幅图,像刚才一样先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好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最下面左图)‎ 点名说一说,说不完整的要适时指导。‎ ‎(一共有9只小鸡,只看到了3只,草丛后面有几只?9-3=6)‎ 同学们,再看这幅图,谁想说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最下面右图)‎ 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只要意思对的就要加以鼓励和表扬。‎ ‎(一共有9只小鸭子,只看到了5只,草丛后面有几只?9-5=4)‎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让学生练习说一说,既能有效地巩固知识,又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安排后面的教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看懂图意,回家后从我们的教材中选一两幅图,把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说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  ‎ 第九课时 小鸡吃食 ‎【教学内容】‎ 小鸡吃食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65‎ ‎3.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小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动物,今天这些小鸡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练习说一说)‎ 有9只小鸡看到了盘子里的食物去吃食,这时候另一边也跑来1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能列式解答?‎ ‎9+1=10‎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 10的加减法。‎ 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儿开始吃食了,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幅图)‎ 有8只小鸡在吃左边盘子里的食物,有2只小鸡在吃右边盘子里的食物。‎ 师:说说你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知道一共有几只小鸡。‎ 有10只小鸡,左边有8只,我想知道右边有几只小鸡。‎ 有10只小鸡,右边有2只,我想知道左边有几只小鸡。‎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这么多呢,大家帮着解决一下吧,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写算式后交流汇报,可能会说:‎ 用我们的10个手指表示10只小鸡,左边有8个,右边就有2个,列式为10-8=2。‎ 还可以画10个三角形表示10只小鸡,右边有2个,左边就有8个,列式为10-2=8。‎ ‎2. 10的组成。‎ 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在计数器上拨10个珠子,然后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哪些分法,填在教材第43页的表格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结果。(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演示操作,并板书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相比教师枯燥单一地讲解,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乘车 65‎ ‎【教学内容】‎ 乘车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算式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时,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课也要注意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安全教育,抓住本课教学内容隐含的素材,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注意安全。‎ 探究新知1. 连加。‎ 师:看!汽车到了“三家店”站,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一幅图)‎ 车上有2人。‎ 有3人从前门上车。‎ 有2人从后门上车。‎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或摆图形。)‎ 师:看!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了,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 学生思考,如果学生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板书讲解)‎ 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加。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 ‎2. 连减。‎ 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 这辆汽车上有8人。‎ 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车上还剩多少人?‎ 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65‎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 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即用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再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3. 加减混合运算。‎ 同学们,这是“九棵树”站的一辆汽车,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 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有哪些同学愿意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组织学生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其余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看懂了吗?该怎么列式呢?怎么计算呢?‎ ‎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来1人就要加1,所以先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5=5,所以车上还剩5人。‎ 也可以是9-5+1=5,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 同学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算法,真棒!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9里面减5加1,只不过顺序不同罢了。‎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我们称为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前面的加(或减)法,再算后面的加(或减)法,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无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不管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 ‎【教学后记】‎ ‎ ‎ 第十一课时 练习二 65‎ ‎【教学内容】‎ 练习二 ‎【教学目的】‎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 学生可能回答:‎ 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或花片。‎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录我们分物体的过程。‎ 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同学们既有收获,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二、探究新知 ‎1. 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 ‎(1)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第二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试试看,能做对吗?‎ 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2)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图中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这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快试试看。‎ 点名让学生汇报结果。(重点放在前面对此类问题有疑问的学生身上)‎ ‎(3)看第四幅图,谁能给大家讲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 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 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相加,用连加计算。‎ 所以这道题应列式为3+2+5=10。‎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65‎ 促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 口算练习。‎ 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要平时多加练习,形成技能技巧才行。我们看教材第48页第4题,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 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的计算方法,适时指导。‎ 交流结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表示问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如果物体被分成两份或三份,就表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哟!‎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奖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1. 整理加法表。‎ 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即按什么分类整理。‎ 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 65‎ 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为防止学生在整理加法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先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作参考,降低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会发现:‎ 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同学们说得很对,第二列往下写是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是9+0、8+1……‎ 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入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 探索规律。‎ 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的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竖着看,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教学后记】‎ ‎ ‎ 第十三课时 做个减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减法表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 ‎2.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 65‎ 能发现减法表中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设计意图]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的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设计意图]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的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整理减法表。‎ 同学们看一看教材第51页笑笑做的减法表,你们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工进行整理。‎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和同学合作整理。‎ 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整理的减法表。‎ ‎[设计意图]交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2. 探索规律。‎ 师:观察我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第一排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1~10各数;第二排都是9减1~9各数;第三排都是8减1~8各数……‎ 从上往下看,后一个算式中的两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中的少1,得数相等。‎ 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 ‎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已经进行了整理,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下面,我们来个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出示口算卡:‎ ‎1+7 5+3 9+0 8+2 4+3‎ ‎9-7 8-4 7-3 6-4 9-6‎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万别骄傲。‎ 65‎ 三、课堂小结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万别骄傲。‎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分类 第一课时 整理房间 ‎【教学内容】‎ 整理房间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 作用。‎ ‎2、通过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整理房间”的故事情境,体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整理房间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1、同学们,老师认识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淘气,最近淘气搬了新家,大家想不想到她家去看一看呢?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淘气家去参观。‎ ‎   2、出示挂图,内容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 ‎  (1)看过淘气的房间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  (2)的确太乱了,那我们一起帮淘气整理房间好吗?‎ 二、探究新知 ‎ ‎ 1、活动一 ‎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商量怎样帮助淘气整理房间。说说你们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  (3)小结:大家把学习用品放在了一起,把玩具放在了一起,把衣服放在了一起,像这样把物品分类摆放,房间显得整齐多了!大家以后要养成自己动手整理房间的好习惯,做一个勤快的好孩子!淘气虚心地接受了大家的批评,现在她已经把房间整理好了,不信大家去瞧瞧!放录像或出示挂图,内容是整理好的房间,与前图进行对比。‎ ‎  2、活动二 ‎  (1)刚才我们替淘气整理了房间。淘气妈妈买菜回来后,看到淘气把房间收拾得整齐干净,夸她真能干!‎ 65‎ 淘气接过妈妈手中的拎兜,要帮妈妈把买来的东西进行分类。你知道淘气是怎样分的吗?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  (2)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将桌上的蔬菜水果进行分类。‎ ‎  (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  3、活动三 ‎  (1)吃过午饭,淘气一家到动物园游玩儿。淘气在动物园看到下面这些动物(出示书中“练一练”第1题的动物头饰)。请几个同学戴上这些头饰,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叫声。‎ ‎ (2)你能把这些小动物分类吗?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的。‎ ‎  (3)有的同学把这些小动物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会飞的,另一类是不会飞的。请你按照这种方法把会飞的小动物涂上颜色。‎ ‎  4、活动四 ‎  (1)老师知道大家最喜欢做游戏了,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听清楚游戏规则,看看老师发给大家的三个牌子上分别写着什么。(玩具、文具、服装鞋帽)‎ ‎  (2)老师这有很多东西(准备好书中“练一练”第3题的实物),你认为它是哪一类的,就把哪个牌子举起来。明白了吗?‎ ‎  (3)小结:我们把这些东西分成了三类,哪三类呢?‎ ‎  5、活动五 ‎  (1)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 ‎  (如:老师、学生;戴眼镜的、没戴眼镜的;脚上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男的、女的;……)‎ 三、课堂小结 ‎ ‎ 我们今天帮助淘气整理了房间,还做了一些分类游戏。我们要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现在老师看到大家的桌子上有点乱,请大家把桌面上的东西收拾收拾,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快!‎ ‎【教学后记】‎ ‎ ‎ 第二课时 一起来分类 ‎【教学内容】‎ ‎ 一起来分类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65‎ ‎【教学重点】‎ ‎ 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 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1、猜谜语。‎ ‎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  2、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  3、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  4、整理书包比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  (1)小朋友们平时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  (2)小朋友们开始互相讨论。‎ ‎  (3)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  5、组织学生看书。‎ ‎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新知。‎ ‎  1、分人物头像。‎ ‎  (1)请小朋友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老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  (2)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形状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  2、分动物。‎ ‎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  (1)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看可爱的动物,藏在袋子里,请小朋友们打开袋子取出图片。‎ ‎  (2)生取出图片看到动物后进行分类。‎ ‎  (3)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  3、分几何图形。‎ ‎  (可以按颜色、大小、形状来分。)‎ ‎  你们有本领给这些图形也分分类吗?这回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先独立地思考,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几类,看哪个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  4、分算式。你们能给这些算式也分分类吗?怎样分?‎ 三、课堂总结。‎ 65‎ ‎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分类。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  小朋友们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经常用到。‎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第一课时 前后 ‎【教学内容】‎ ‎ 前后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2、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下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室里(活动一)‎ 同学们,在教室里你能说出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吗?‎ ‎2、数字卡片(活动二)‎ 请10个同学,每人手里拿着数字卡,按1、2、3……的顺序站好,请你说说你前边的数字是几,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是谁?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有几个数字?‎ ‎ 3、排队(活动三)‎ 请出一组同学站好队,请你说说你前边是谁?你前边有几个人?你后边是谁?你后边有几个人?‎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森林运动会——跑步(多媒体课件)‎ ‎ (1)秋天时节,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先来看跑步场上都有谁在比赛?(电脑显示)谁来说说它们的名次?‎ 65‎ ‎ (2)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谁在小鹿后面?小松鼠的前边是谁?……‎ ‎ (3)如果5个小动物继续赛跑,其前后顺序有可能变化,请同学们说说将会怎样变化?在跑步场上,小兔子接受了上次跑步骄傲失败的教训,这次它使了了全身的力气,它会跑第几名?大家(小组讨论)。‎ ‎ (4)我们也来一个跑步比赛。(赛跑活动)。‎ ‎2、森林运动场的第二赛场——赛车场。‎ ‎ (1)赛车运动员都有哪几位呢?‎ ‎ (2)就目前的比赛情况,谁排在最前边?谁排最后边?2号车是第几名?5号车是第几名?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3、(1)师:比赛继续进行,糟糕!排在第一的2号车出现了故障,怎么办?‎ 师:赛车场上,小猫的汽车突然出了问题,你们猜猜看,谁会是第一,它的后边又是谁呢?‎ ‎(2)、想一想,你们能提出来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条件,使学生在观察、讲述中进一步体会前后的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直观提问能力。‎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 第63页的2、3题。。‎ 四、思维创造训练 ‎ 第63页的“数学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编故事)。‎ ‎ 请同学们看图编故事,开始小兔和乌龟谁在前谁在后?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 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体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前、后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注意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后记】‎ ‎ ‎ 第二课时 上下 ‎【教学内容】‎ 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65‎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大自然奥妙无穷,发生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电脑显示)。松树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树,树上结满了松籽,饱满的松籽引来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来采松籽。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唱歌,树爷爷问小松鼠:“你的上面是谁呀?”“你的下面是谁呀?”‎ ‎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电脑显示)先出现小鸟和小兔图,把松鼠从情境中去掉,重点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充分自主地说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说出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 1、再出现三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电脑显示)。(通过小童话剧的情节揭示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老师扮演松树爷爷说:“小松鼠,你的上边是谁呀?”学生扮演小松鼠说:“我的上边是小鸟”。(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边是谁?”‎ ‎“小兔的上面是谁,下面是谁呀?”‎ ‎“小兔在小鸟的哪面?”‎ ‎“小鸟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鸟的哪面?”‎ ‎2、大家小组合作,在一起讨论一下,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小松鼠和小鸟交换位置,又该怎样呢? ‎ ‎3、如果森林的医生啄木鸟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完成)‎ 活动二:摸鼻子,眼睛游戏 学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师喊让学生自己摸,喊:“嘴巴!”学生指嘴巴,老师喊“眼睛”学生摸“眼睛”,摸完以后同桌说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关系。(自由发言)。‎ 活动三:‎ ‎1. 我说你摆。‎ 学生按照老师说的要求摆放数学书、铅笔盒、橡皮。摆好后用“上下”进行描述。‎ 65‎ ‎2. 我摆你说。(同桌互相合作,一个摆一个说。)‎ 师: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摆好书、文具盒、橡皮的位置,然后请同桌说。摆错了,帮助改正。‎ 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摆玩具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活动四: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1、说一说65页3题(投影片)‎ ‎2、请你分房子(第65页的4题)(设影片)(要求把确定的位置与简单的推理结合起来)‎ ‎3、第65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真理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教学后记】‎ ‎ ‎ 第三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 左右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2、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65‎ ‎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我们用哪只手写字?请你举手。(右手)‎ ‎2、把你左边的耳朵给我看。(同学们的头向右转)再让我看看你右边的耳朵。(同学们的头向左转)‎ ‎3、用大家的右手摸摸左耳,再用左手摸摸右耳。‎ ‎4、用大家的左腿抬起来,用大家的右腿跺一下地。‎ ‎5、用大家的左手摸左腿,右手摸右腿。‎ ‎6、同桌相互握手(用右手握对方的右手)‎ 二、感知身边的左右。‎ ‎1、左边的同学举左手,右边的同学举右手。‎ ‎2、请你说说你的左边都有谁?你的右边都有谁?‎ ‎3、请10个同学排成一排,请问:从左边数小华排第几?他又排第几?小华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三、摆一摆 ‎1、让学生按一定顺序把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摆好。‎ ‎2、让学生从左数看橡皮是第几个?‎ ‎3、让学生从右数看橡皮是第几个?‎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5、交换一下位置,再让学生说说橡皮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老师和你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你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你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学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戏)‎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表演、验证,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的小游戏旨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同时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做一做 ‎1、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下面。‎ ‎2、把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3、把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六、走一走 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按“靠右手”上楼梯,一个小组按“靠右手”下楼梯,然后让两个小组交换体验。‎ 七、练一练:教材67页第4题。‎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室 65‎ ‎【教学内容】‎ 教室 ‎【教学目标】 ‎ ‎1、充分利用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地表达。‎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课前准备】‎ 教室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教室”挂图 ‎1、小明和我们一样大,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在另一个学校上学,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的教室是什么样子?(出示“教室”挂图)‎ ‎2、你认为他的教室怎么样?‎ ‎(干净、整齐、有电视……)‎ ‎3、和我们的教室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4、想像自己站在图中,面向黑板,请你说出物体的位置。‎ ‎(教室的前面是块黑板,黑板上面有红旗,红旗的两边有字,在我的左边有窗户,右边有门,我的后面……)‎ 二、探究新知 活动二:说说自己的教室 ‎1、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看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前面有黑板、红旗、讲桌、老师……)‎ ‎2、再看看教室的左边、右边分别有什么?(左边有窗户、暖气……右边有……)‎ ‎3、教室的上面、下面各有什么?(上面有天花板、吊灯……下面有地板……)‎ 三、活动三:说说自己的家 按一定的顺序说说你的家里的物品是怎样摆的?(同桌互相说,指定几名学生给大家说)‎ 四、活动四:说说你的文具盒 指一指,说一说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五、活动五:‎ 指定一个座位,请同学们说说从讲台到指定座位的路线,怎么走?有几条?‎ 65‎ 六、活动六:画一画 教材69页 练一练第2题 ‎【教学后记】‎ ‎ ‎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 [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 ‎ ‎ 实物演示法。 ‎ ‎【课前准备】‎ ‎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  (一)谈话引入 ‎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 ‎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  (二)学生讨论 ‎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 65‎ 二、练习分类 ‎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  (二)分组讨论 ‎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  (一)认识长方体 ‎  1.出示图片:长方体 ‎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 ‎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 ‎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  (1)有六个面;‎ ‎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  (二)认识正方体 ‎  1.出示图片:正方体 ‎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  有什么特点?‎ ‎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  3.学生分小组讨论 ‎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  3.学生小组讨论 ‎  4.学生反馈 ‎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  教师板书:圆柱、球 ‎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  (二)小结 65‎ ‎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小小建筑师 ‎ ‎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  2、学生反馈.‎ 七、课堂总结 ‎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教学后记】‎ ‎ ‎ 我说你做 ‎【教学内容】‎ 我说你做 ‎【教学目标】 ‎ ‎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世贸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你们羡慕吗?我们今天也来做做小小设计师——有趣的拼搭。   ‎ ‎ 二、探究新识 ‎1. 开展“摸一摸”活动。‎ ‎(1)(出示装有四种几何形体木块的口袋)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请大家将它们一个一个地从袋子里请出来。‎ 65‎ ‎(2)指名上台摸一摸,并说说摸出的是什么物体。‎ 请每个小组组长拿出袋子,每个同学都来摸一摸,可以先摸出物体,再说出名称,也可以先说出名称,再摸出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摸和说名称,加深对已学过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活动打好基础。‎ ‎2. 开展“分一分”活动。 ‎ ‎(1)每组学生准备各种形体的实物若干个。要把这些物体分成几类,可以怎样分?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动手分一分。‎ ‎(2)学生交流各组的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分法。‎ 分法一: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类。‎ 分法二: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看成一类,把圆柱和球看成一类。‎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 开展“我说你做”活动。‎ ‎(1)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做一下示范,两人一组背对背坐着,不能互相看。我说:“先放两个圆柱,再在两个圆柱上面放一个长方体,最后在长方体上面放一个正方体,你的球能从下面通过吗?”这时两人互相看看各自做的是否一样。‎ ‎(2)小组开展“我说你做”活动。‎ ‎4. 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1)下面请大家当“小小设计师”。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讨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如机器人(贴机器人图片)、动物、交通工具、房子等。比一比哪个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2)小组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3)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几何形体的特征,合理利用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小组集体讨论、拼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介绍作品、互相评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5. 开展“数一数”活动。‎ ‎(1)活动导入: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你的作品中各种物体的个数是多少?‎ ‎(2)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3)要求学生说一说: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看图说像什么,培养了想象力;看图说名称,加深了对几何形体认识;看图数数,提高了数数能力,并渗透了分类统计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 65‎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第一课时 古人计数(一)‎ ‎【教学内容】‎ 古人计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 [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 ‎ ‎【课前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 二、建立数位概念 ‎ 一、数一数,有几只羊,用小棒代表羊的只数,需要几根小棒?(课件:主题图)‎ ‎  (一)数小棒 ‎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  (1)现在是几根小棒? ‎ ‎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 ‎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65‎ ‎ 三、快速拨数 ‎  (一)师生互练 ‎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  (二)生生互练 ‎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 四、对口令.‎ ‎  (一)师生互对 ‎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  (二)生生互对 ‎ 五、填、读尺子上的数 ‎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  (二)教师提问 ‎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 ‎ 六、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 七、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古人计数(二)‎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掌握口算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初步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  2、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教学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利用加法计算减法打下基础。‎ ‎  3、 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  十加几及相应减法。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65‎ ‎【教学难点】‎ ‎ 计算 ‎【教学准备】‎ ‎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  1、 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  1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  1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9。‎ ‎  2个十是( )。‎ ‎  2、 易老师带来了一些花,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  (学生分类)8+1 10+1 2+6 7-3 8+10 11-10‎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新知教学 ‎  1、 实物出示实物出示一捆小棒和三根小棒。‎ ‎  看到这幅图你能列出四个算式吗?动笔写一写。‎ ‎  汇报:10+3=13 3+10=13‎ ‎  13-10=3 13-3=10‎ ‎  观察思考:这些算式的计算有什么特点?‎ ‎  小结:10加几就得十几,十几减10得几,十几减几得10.‎ ‎  2、 拨数。‎ ‎  学生齐声介绍计数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拨几颗珠子就是表示几个一,十位拨几课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  10+5= 18-10= 6+10= 17-7= 11+3= 14-2=‎ ‎  3、 介绍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  3 + 10 = 13 13 - 3 = 10‎ 三、巩固练习 ‎  1、听写算式。‎ ‎  被减数是16,减数是10,差是几?‎ ‎  一个加数是12,另一个加数是4,和是几?‎ ‎  一个加数是10,和是18,另一个加数是几?‎ ‎  差是3,被减数和减数可能是几?‎ ‎ 2、在○里填>、<或=。‎ ‎  10+3○12 13-10○3   5+10○18 11+2○14‎ 四、课堂总结 ‎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后记】‎ 65‎ 第三课时 搭积木(一)‎ ‎【教学内容】‎ ‎ 搭积木 ‎【教学目标】‎ ‎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是重点。‎ ‎ [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是难点。‎ ‎【教学方法】‎ ‎ 实物演示法、操作法。 ‎ ‎【课前准备】‎ ‎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 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 ‎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 ‎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  (一)动手操作 ‎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  10+1=11‎ ‎  11-1=10‎ ‎  11-10=1‎ 65‎ ‎  10+6=16‎ ‎  16-6=10‎ ‎  16-10=6‎ ‎  10+7=17‎ ‎  17-7=10‎ ‎  17-10=7‎ ‎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三、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教学后记】‎ ‎ ‎ 第五课时 有几瓶牛奶 ‎【教学内容】‎ 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 ‎ 实物演示法、操作法。 、‎ ‎【课前准备】‎ ‎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宠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就来到了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2.游戏 ‎(1)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65‎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2)提问:‎ 师:看到7。 生:想到3。‎ 师:看到1。 生:想到9。‎ 师:看到4。 生:想到6。‎ ‎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谈话引入:‎ 出示“有几瓶牛奶“图 师:小猴子不知道两个箱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2、探究算法 ‎(1)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 a.小明:我是用小棒数出来的,1,2,3……14,一共14瓶。‎ ‎ b.小东: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 ‎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探究算法。‎ ‎(1)笑笑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和4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4)‎ ‎(2)师:怎样计算9+4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学生汇报“9+4”的计算方法。‎ ‎2.试一试:7+9=‎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环境、智力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学生就可能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要允许差异的存在。‎ ‎3、新课总结。‎ 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去计算。‎ ‎4、体会算法。‎ 试一试(79页) 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很快,你们能把你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吗?‎ 你的发现真是了不起!(全班表扬)我们不仅要看题仔细,多练,还要学会去找它里面藏着的小秘密,这样才能算得又快又好。‎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还学会了什么?和你的同学说说,记得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 ‎【教学后记】‎ 65‎ 第六课时 有几颗树(一)‎ ‎【教学内容】‎ ‎ 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是重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难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 ‎ ‎【课前教学准备】‎ 计数器、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  1.出示图片:主题图。‎ ‎  2.教师谈话 ‎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 ‎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  (一)教学“8+?”‎ ‎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  2.小组交流。‎ ‎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  (二)比较 ‎  1.计算对比。‎ ‎  9 + 6 = 15‎ ‎  8 + 6 = 14‎ ‎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  2.口算。‎ ‎  9+9 =  9+8 =  9+7 =  9+6 =‎ ‎  9+5 =  9+4 =  9+3 =  9+2 = ‎ 65‎ ‎  8+9 =  8+8 =  8+7 =  8+6 =‎ ‎  8+5 =  8+4 =  8+3 =‎ ‎  3.小组交流心得。‎ ‎  4.全班交流小结。‎ ‎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  8+8 7+8 8+4 ‎ ‎  5+8 8+6 8+3 ‎ ‎  8+5 2+8 4+8 ‎ ‎  8+7 9+8 8+9‎ ‎3+8 6+8 8+2 ‎ ‎【教学后记】‎ ‎ ‎ 第七课时 有几颗树(二)‎ ‎【教学内容】‎ ‎ 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 [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计数器、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 ‎(二)出示图片:蝴蝶 ‎(三)出示图片:蜻蜓 65‎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课外研究。‎ ‎7+( ) 6+( )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三、巩固练习。‎ 课本82页第3、4、5题 ‎【教学后记】‎ ‎ ‎ 第八课时 有几只鸟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加法算式, 并算出得数。 ‎ ‎2.掌握6和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 ‎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8和10的加法,谁能说出,计算方法。‎ ‎ (2)开火车,快速说出结果。‎ 二、传授新知 ‎ (一)、出示主题图 ‎ 1、学生观察,列式,计算,。‎ ‎ 2、说出计算方法。‎ ‎(把其中一个数分开,使其中一个数与另一个加数的和为10,,然后再与另一个数相加。)‎ ‎7 + 6 =13 7 + 6 = 13‎ ‎3 3 3 4‎ ‎3、做一做,说一说。 凑10法 ‎ 4、圈一圈,算一算。‎ 先圈出10,再把剩下的加上。‎ ‎5、练习。接着往下算 ‎6. 找朋友游戏。‎ ‎6张卡片分别标有12,6+5,11,7+5,5+7,5+6。请同学们帮他们找到朋友,你发现了什么?‎ 65‎ ‎6+5=11,5+6=11,6+5=5+6,这两个算式和11是好朋友。‎ ‎7+5=12,5+7=12,这两个算式和12是好朋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所学得以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 ‎7. 拍手儿歌。‎ 吃完了水果,要动动我们的小手和小嘴了,一起来读读这首拍手歌。‎ 看到9想到1,‎ 把数分成1和几;‎ 看到8想到2,‎ 把数分成2和几;‎ 看到7想到3,‎ 把数分成3和几;‎ 看到6想到4,‎ 把数分成4和几。‎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玩、喜欢顺口溜的特点设计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复习了“凑十”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 1、84页第1题 ‎ 先看图,观察,在列式。‎ ‎ 用方法计算结果。‎ ‎ 2、第2题,‎ ‎ 学生自己做,汇报结果。‎ ‎ 全班交流。‎ ‎3、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 8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学后记】‎ ‎ ‎ 第九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不进家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 ‎ 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65‎ ‎【教学重点】‎ ‎ 正确计算加减法。 ‎ ‎【教学难点】‎ ‎ [重点]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 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举例子复习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 二、基本练习 ‎ ‎ 指导完成第3题。 ‎ ‎ (1)、独立完成。 ‎ ‎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 三、变式练习 ‎ ‎ 1、指导完成第1题。 ‎ ‎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 ‎ 2、指导第2题。 ‎ ‎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 ‎ 3、指导第7题。 ‎ ‎ (1)、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 ‎ 4、指导第6题。 ‎ ‎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四、提高练习 ‎ ‎ 1、 指导第5题。 ‎ ‎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 (2)、开火车,说答案。‎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9题) ‎ ‎ 1、先独立解题。 ‎ ‎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 ‎ 3、交流。 ‎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得很全面,下来要有意识地多加练习,相信大家的计算能力会更高。‎ ‎【教学后记】‎ 65‎ 第十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 ‎【教学目的】‎ ‎ 1. 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过程。‎ ‎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 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过程。‎ ‎[难点]能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三、情境导入 我们以前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进行了1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并有条理地整理在了表格里。上一节课还有同学提到要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理成表格,这节课我们完成这项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在动手之前,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在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时候,是怎么整理的?‎ 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按其中一个加数的大小顺序整理成一列。‎ 横排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加数,另一个加数是按顺序排列的。‎ ‎[设计意图]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探究新知 整理的方法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现在就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尝试完成加法表的填写。(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加法表)‎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表格,教师深入小组重点指导分工不明确、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 展示交流小组活动的结果。‎ 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横着看,第1排的得数都是11,第2排的得数都是12,第3排的得数都是13……‎ 竖着看,左边第1列都是9加几,第2列都是8加几,第3列都是7加几……‎ 从右上往左下看,第二个加数相同,第一个加数增加1,得数也增加1。‎ 同学们总结得真不错,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以前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找规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65‎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小明的一天 ‎【教学目的】‎ ‎1.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2. 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难点]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生活更是跟时间紧密地连在一起,所以钟表不仅外形美观,还能告诉我们准确的时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钟表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学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同学们,你们先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区别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又细又长。‎ ‎2. 教学整时。‎ ‎(出示2时的钟面)谁知道这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4时的钟面)这又是什么时刻?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8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刻?平时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谁能告诉大家像刚刚这些整时刻,是怎么看出来的?‎ 出示半时的钟面,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什么时刻,引导学生总结认读半时的方法。‎ ‎3. 小明的一天。(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情境图)‎ 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啊!学得真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注意告诉大家:什么时候小明在干什么?‎ 早上7时,小明刚起床。‎ 早上8时,小明在上课。‎ 早上9时半,小明在做操。‎ 中午12时,小明在吃午饭。‎ 下午4时,小明在踢足球。‎ 晚上8时半,小明上床睡觉了。‎ 65‎ 同学们说得很好,甚至有同学们注意到了,两个8时可不一样,一个是早上8时,一个是晚上8时,一定要说清楚,否则该闹笑话了。‎ ‎4. 我说你拨。‎ 同学们,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小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指针,然后交换。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学生在小组里做游戏。‎ ‎[设计意图]当引导学生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后,请学生拨一拨学具钟表,以增强学生直接感知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今后一定要留心观察我们一般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看看是否有规律。‎ ‎【教学后记】‎ ‎ ‎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使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对应的思想。‎ ‎3.使学生领悟基数(表示几个)和序数(表示第几)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的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就学完了,‎ 65‎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 二、探究新知 先想一想,在“数的认识”这一小板块,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看图中有几只小鸡?几只小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 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鸡比小鸭少,4<6。‎ 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鸭比小鸡多,6>4。‎ 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对着比,也可以数出来之后根据数的顺序再比。我们还学了什么呢?‎ 学了同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又可以表示第几。‎ 看图(课件出示),有几只小动物?小猫排在第几?‎ 有7个小动物,小猫排第7。‎ 这两句话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7只”表示的是一共有7只小动物,是较多的,“第7”表示的是这7只中的一只。‎ 想想我们还学什么呢?‎ 古人用1块大石头表示10,就像计数器上十位上的数字;用小石头表示一个一个的一,就像计数器个位上的数字。‎ 是有点像,同是1块石头,大的可以表示10,小的就表示1;同是数字“1”,在个位上就表示1个一,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 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图中的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 ‎(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情境图)图中用1块大石子和2块小石子表示12,你能再想一个方法表示12吗?‎ 在整理“数的认识”时,有特殊的数,表示的含义也不一样,大家想到了那个数?表示什么?‎ ‎“1”可以表示单个的1,如1个人、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群体,如1群人、1筐萝卜。‎ ‎“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如在直尺上的“0”;还可以表示基准,如温度计上的“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数的大小比较、数的不同含义等。结合具体实例,促进学生对数的理解,加深印象。‎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知道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知道了数的不同含义及计数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多思考、细心做。‎ ‎【教学后记】‎ 65‎ 第二课时 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深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数的认识”,在认识了数之后,我们要进行的是“数的运算”。想一想:在“数的运算”这一小板块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呢?‎ 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知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数数,加几就往后接着数几个,减几就是倒着往前数几个。‎ 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借助计数器拨珠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数数算。‎ 在数小棒的时候,够10根了就捆成1捆,所以计算加法的时候常采用“凑十法”。‎ ‎……‎ 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看看到底掌握了没有,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数的运算”涉及的知识点,从思想上提起重视,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 二、探究新知 ‎ 1. 计算方法。‎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8+6”的?‎ 想8加2可以凑成10,6里面拿出了2,还剩4没有加,所以10加4等于14。‎ ‎6加4可以凑成10,10再加8里面剩下的4,等于14。‎ 可以摆小棒,先摆8根,再摆6根,从6根里面拿出2根和8根凑成10根,捆成1捆,再加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可以用计数器拨珠计算,先在个位上拨8个珠子,再加2个珠子凑成10,并向十位进一,也就是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还要拨4个珠子,表示14。‎ 还可以数数,8+6就是从8接着往后数6个数,是14。‎ 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4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好。‎ 学生完成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订正交流。‎ 6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解决问题。‎ 同学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完加减法的计算就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小问题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才能更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5题)‎ 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一共得了多少颗☆?‎ 哪一学科得的☆多?多几颗? ‎ 问题提出来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呢?‎ ‎7+9=16‎ ‎9-7=2 语文作业得的☆多,多2颗。‎ 三、课堂小结 数的运算”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包括了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只有学好了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才是真正地学习数学,今后要不断地努力,争取更好。‎ ‎【教学后记】‎ ‎ ‎ 第三课时 常见的量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常见的量 图像与几何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难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65‎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探究新知 ‎1. 认一认,连一连。‎ 我们的知识点说得很到位,那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呢?看一看,想一想,做这些事情该是什么时间?连一连。(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习题。‎ ‎2. 几何图形。‎ 给下面的物体分分类,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题)‎ ‎(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将已学过的形体进行分类)‎ ‎3. 位置。‎ 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第95页第2题和第3题。先自己解答,然后我们再交流订正,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认识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还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后记】‎ 6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