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2课时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2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教材第2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看着情景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情景图)‎ 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提出来“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数学信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二 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在学生列出67-25+28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车上原来有67人,到南山站下来了25人,就是少了25人,就应该减去25,用67-25表示;又上去了28人,就是又多了28人,就应该加上28人。如果有学生列出两个算式:67-25=42(人),42+28=70(人),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师生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67-25+28,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应用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先算67减25,再加28,结果等于70。如果出现先算67+28,再减25,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点指导】‎ ‎2.教学例4。‎ 师: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必要时提示: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 三 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有小括号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自主地讨论、思索,这样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B类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84 26 11 64‎ B类:64-7+15=72(人) 答:学校合唱队现在有72人。‎ 教材习题 第28页“做一做”(下面)‎ ‎1. 70 93‎ ‎2. 41 3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