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7 发布 |
- 37.5 KB |
- 8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 第 1 课时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 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 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 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 2 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 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 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 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 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 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 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 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空 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 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 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 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 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 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 4 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 3 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 6 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 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 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 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 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 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 么工具呢?(尺子) 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 0、1、2、3、4……;还有 cm 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 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 1 厘米,从“0”到“1”就是 1 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1 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 1 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 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 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 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然后交流、汇报,说出 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 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 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 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 4 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 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 记录。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 别小档案”表。 第 2 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 1 米到底有多长,并 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 率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 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 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 1 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 1 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 厘米=1 米 1 米=100 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 1 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 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 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 5 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 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 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 1 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 1 米 20 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 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 1 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 建立 1 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数,从而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空间观念,并通过数自己探索出 1 米=100 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第三次体验 1 米到底有多长。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身边的数学为窗口,将学 生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已经建立 1 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对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巩固练习。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对个别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请学生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请你们用尺子(包括米尺)来测量一下绳子的长度。 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做单位。 开展测量课桌的比赛,看那个组测量的又快有准。 可能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尺子测量,有的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米尺进行测量。 汇报交流时学生很容易比较出用米尺测量又快又准。 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需要用米作单位? 小朋友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那么你们知道 1 米到底有多长吗?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老师告诉你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 1 米。 预设可能: 有的用手感知;有的会看一看 1 米到自己哪儿;有的学生会说墙围的宽度是 1 米 。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 让学徒手比划 1 米的长度,1 米的高度 ; 米尺上有多少个 1 厘米。让学生观察一下米尺上的 1 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数一数有多少个 1 厘米。 学生通过一边做动作,一边归纳比划:1 厘米这么长,100 个这么长就是 1 米。 小朋友们,你们能从教室中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 1 米的物体吗? 可能找到:教室中的日光灯的长度、黑板左右两边的长、门上下两边的长、课桌 的长等。在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花池的宽、我小弟弟的身高、 我家电视的宽…… 先估计,再测量 先让学生用手比划 1 枝铅笔的长,再比划 2、3、4、5、枝铅笔的长度,从而估 计出 1 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5 或 6 枝) 让学生先估计教室中的黑板、门、讲台等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进行实际 测量。 重点使学生学会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怎样描述测量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让自主进行实际测量。(教师适当进行指导)适时进行汇报。 第 3 课时 认识分米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长度单位在 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米尺、尺子、线绳、电脑课件、长纸条。 教学重难点:1、知道 1 分米有多长。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知道 1 米=10 分米,1 米=10 分米=100 厘米。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1)观察直尺得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探索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小练习。 三、实践应用 1、巩固练习。 2、本课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师生动手操作,巩固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内容,让学生直观感知长 度单位“分米”。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 1 分米的实际长度。初步感知分米、米和厘 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用手反复比划,使学生充分感知 1 分米的实际长度。 通过观察想象,加深学生对分米的认识。 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1 分米的实际长度,及时内化所学知识。达到对 分米的真正体验。 小结:有了上面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米和分米, 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信学生能学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时的反馈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 检验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改变以往教师单一出题的形式,由学生出题来考其他 的同学,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加大了训练的力度。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 果。通过学生身边的数学,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并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先展示两根线绳(一根长 1 米,1 根长 1 厘米):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 力,比一比,看一看老师手里的绳子大约有多长? 你们的眼力可真好,简直就是火眼金睛了 。 看:老师这还有一根线绳(师拿出 1 分米的线绳)。请同学们再用手比一比,并 想一想:这根线绳与刚才拿出来的这两根线绳比较有什么不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说:这根线绳用什么长度单位表示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 dm 表 示。教师板书: 分米(dm) 认识 1 分米的实际长度。 (1)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 厘米 1 厘米地数,数到 10 厘米,看看 10 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这 10 厘米就是新的长度单位“1 分米”。 观察直尺上的一分米的长度你能知道什么?1 分米就是 10 厘米,教师板书:1 分米=10 厘米。学生齐读两遍。 学生伸出手比一比 1 分米的长度,感受 1 分米的实际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 腕到指尖大约有多长? 现在我们大家来在教室里找一找,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纸条,量出 1 分米、2 分米、3 分米的长度给同桌看, 互相验证一下是否准确。 认识米与分米的关系。 (1)我们再来数数,米尺上有多少个 1 分米。 1 米和 1 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得出 1 米里有 10 个 1 分米。 1 米=10 分米 (2)请学生想想,已经学会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1 米=10 分米=100 厘米 你们可真聪明,老师可要考考你们。50 分米=( )米 100 厘米=( )分米=( )米 3 米=( )分米 40 厘米=( ) 分米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检查一下你学的怎么样?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运用今天你学会的知识出两道题,考考其他组。 数学活动:谈话:同学们,假期里去旅游,你坐火车买票了吗?你知道乘火车时 购买儿童票的有关身高的规定吗?(出示情景图) 可以根据图或自己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身高的规定? 第 4 课时 我们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经历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测量身体某部位或物体长度的过程。 2.使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 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直尺、米尺,记录卡片。 教学重难点: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利用体检场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按体检表上的要求进行估 计和测量。 二、自主测量、体验探究。 1、学生分组活动,自主操作记录自己的现在。 2、小组间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并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们 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解决的呢?” 3、突出问题:“在测量物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解决。 三、实践与拓展。 充分放手,让学生到室外自主测量。 充分把握教材资源,通过情景的再现,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争当出 色的小小测量员这一情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的互补,从而达到 自主学习的目的。 通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 的不同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又让 学生加深了对测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必不可缺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积累测量的实际经验。 把剩下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来到户外,通过小组活动,在学生的互相检查交流 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让他们逐渐学会认识他人,学会合作学习。 培养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 教师谈话: 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为了调查同学们的发育情况一会儿要对你们进行全方位的体 检, ,测量自己身体的这一项就由我们自己来完成.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准备 的工具,认真完成此项任务,一会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谁是出色的 小小测量员。 学生兴高采烈地准备认真完成此项任务。 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 预设小组活动结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分头测自己的手长、脚长,其他的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前要先 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会方便很多。 小组二: 通过测量,我认为我们组的╳╳是全班最高的,他 125 厘米。 小组三::到底是 1 米 29 厘米高还是 125 厘米高呢?一个用米,一个用厘米,长 度单位不统一,怎么进行比较呢? 小组四:要先统一长度单位, 小 A 1 米 29 厘米 就是 129 厘米,129 厘米比 125 厘米长,因此小 A 最高。 小组四:什么是一步长? 小组五:我们组课前就问过家长,是从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算一步的长度。 第五小组能够做到积极质疑并自己先找答案,非常好,颁发给他们一颗积极钻研 星,我们要向他们小组学习。 小组七:我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测量任务还利用剩余的时间测了课桌间的距离, 椅子的高度。 学生一定会自己总结出答案: 生一: 要统一长度单位。 生二: 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生三: 第一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这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选择合适的工具 进行测量。 师小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估计一下物体长度,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使用统 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去测量物体,那就是一个 出色的小小测量员。 第二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 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具准备: 10 根铅笔, 8 个圆片, 11 个三角形, 例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 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 提问:如果这里的 10 根小棒,每 2 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 10 除以 2 等于 5 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 10 根小棒,每人分 3 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 3 根,最后把这 10 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 1 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 1 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 10 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 2 根或者每个人分得 3 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 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 2 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 3 根,还剩 1 根没 分掉) (4)如果还是这 10 根小棒,每人分 4 枝,5 枝、6 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 (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 (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 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 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 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列式,独立完 成。)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把 10 根小棒,每人分 3 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提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 10 里有几个 3。)算式中的 10 和 3 分别表示什 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 10 里面最多有几个 3 ?有没有全部分 完?还剩多少?(板书: ……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 6 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这道算式就读作:10 除以 3 等于 3 余 1。) (3)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6.(1)通过刚的刚学习,如果每人分 4 根、6 根,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呢? (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并板书。 (3)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 示?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 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第 2 课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 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 11 根(单根)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 6÷3。 指名笔算,反馈时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 10 根小棒,每 2 根一份。 (2)把 10 根小棒,每 3 根一份。 ①请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 么不再分一份? ②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它 们所表示的意思。 3.揭示课题。 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正好分完,另一种分了之后不够再 分成一份,有剩余的。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有余数的 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纸鹤,按要求分一分。 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地口述一遍。 请学生列式,(板书:7÷3)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 7 和 3 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 ,提问:分成了几份?也就说明?里面最多 有几个 3 ? 商写几?(扳书) 提问:每 3 个一份,分成了 2 份,共分掉了几个?竖式中怎样算?3 和 2 的积—— 6 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 6 表示什么意思? 7 个纸鹤,分掉了 6 个,还剩几个?那么在竖式中是怎样得到余下的 l 的?(完成 竖式的板书。) 提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 (3)请学生完整地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1)提问:算式中 2……1 表示什么意思?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又怎样得到 商 2?(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发表各自的想法。) (2)小结:因为 7 里最多有 2 个 3,所以这里商 2 比较合适。 提问:为什么要用“最多”?(因为余数表示的是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请学生弄清题意。 (2)要求: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学生计算。 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指出:在计算 18÷5 时,可以想 18 里面最多有几个 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 18÷5 的竖式 )提问:这位小朋友算的对不对,为什么? (余下的 8 里面还有 1 个 5) 指出;商 2,要减去 2 和 5 的积 10,余下的 8 里还有 1 个 5,所以 18 不只有 2 个 5,商 2 就小了。 出示: 提问:这样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指出:商 4,减去 4 个 5 的积 20,不够减 18 里没有 4 个 5,所以商 4 就大了。 小结:商 2 小了,商 4 又大了,那么我们怎样能找出合适的商呢? 4.观察;例题 7÷3 中的余数 1 比除数 3 大还是小?(比除数 3 小。) “试一试”中的 18÷5 的余数 3 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一比这两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结语) 第三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 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7 9×6 2l÷3 3×4 24÷8 12÷2 35÷7 4 × 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 商? (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明确概念 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 l0 根小棒。 (1)10 根小棒,每 5 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l0÷5=2 (竖式))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 27 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 根小棒,每 4 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板书) 提问:商为什么是 27 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 27 (3)比一比,以上两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 1 题。 (1)出示后,学生弄清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计算练习 1.(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到商的。 2.(1)请学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 (2)反馈时说说错误的原因。 (3)提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必须得注意些什么? 3.(1)请学生口答商是几。 (2)分组计算检验。 4.(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 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 认识 1000 以内的数 第 1 课时 用不同方法数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 24〜25 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比 100 大的数,会数 1000 以内的数,汴学会佔算 过程和方法 2、让学生通过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等活动认识比 100 大的 数.感受比 100 大的数的意 义。 3、体会生活中比 100 大的数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比 100 大的数,会数 1000 以内的数 难点:学会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用具:每个同学一杯黄豆,纽扣电池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出示題: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 20 数到 50, (2)十个十个地数,从 10 数到 100。 (3)五个五个地数,从 15 数到 50, (4)两个两个地数,从 13 数到 33。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争抢回答。 二、探索新知 1.实物数数。 出示纽扣电池图, 师:这里有多少枚纽扣电池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吧! 学生自由数,然后同桌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数电池的方法。 2.脱离实物数数。 师出示要求: (1)—个—个地数,从—百二十数到一百五十。 同桌间共同数数,然后师引导全班交流。 (2)十个十个地数,从二百四十数到三百二十。 学生先独立数数,然后小组内交流。 师强调:二百九十后,接下来一个数是三百。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一十五。 学生按要求试着数一数,并与同桌交流。 师指名汇报,只要数数方法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3.说一说。 师:生活中的哪些数比 100 大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师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比 100 大的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 25 页第 1、2 题 让学生按要求数数,集体订正。 2.教材第 25 页第 3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开展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可先数出一个格中的蚂蚁只数,然后估算 8 个格里的只数。 3.出示教材第 25 页第 4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 教师适时指导数数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数数的方法和估算的方法。 第 2 课时 数位的认识和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26~27 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千”;知道 10 个一百是 一千。 会写千以内的数。 2、通过数方块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一百和一千之间 的进率关系;让学生在摆的 过程中体验同一数宇在不同数位上 所表示的意义。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理解知识,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数位——千位。 难点:认识新的数位——千位。 教学器具: 计数器,足够多的小正方体块、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题:按规律填数。 1. 100,150,200, , , , 。 2. 80,100,120,140, , , , 。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汇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数 1000 以内的数,今天 我们来认识新的数位“千”。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借助小方块认识“千”。 (1)课件出示一堆小方块(100 块),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賊: 你能不能一下子准确地说出方 块有多少块?为什么? 可以怎么整理? 课件演示:前面摆出的 1×1×10 的长方体,依次出现 10 个, 它们又挨在一起成为一个 1×10×10 的大长方体。让学生明确•• 这就是一个“百”。 学生随着课件演示数数:10、20、30……90、100。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数的?数了几个十? 10 个十是多少? 屏幕上显示:10 个一十是一百,一 百里面有 10 个一十。 (2)小组合作,请大家快速数出 1000 颗瓜子或豆豆 较快的方法:分工合作,100 颗 100 颗地数,10 个 100 颗就是 1000 颗。 (3)课件出示更大—堆方块(1000 块)学生思考下列问题问题: I 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呢? 一下子看得出来吗? 怎么整理最容易看出来?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演示:把刚才整理的包含有 100 1 小正方体的 1×1×10 的大长方体 依次出现 10 个,让它们像一 片一片的面包一样挨在一起,摆成一个 1×1×10 的大正方体。 学生随着课件演示数数:100、200、300……900、1000。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数的?数了几个一百? 10 个一百是多少? 课件显示: 10 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 10 个一百。 2.借助计数器进一步认识“千”。 (1)用计数器拨珠来演示一百一百地数数,学生跟着拨珠印 动作一起数数。 提问:9 个一百过了是多少?(10 个一百) 10 个一百就是多少?(一千) “千”是我们今天学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 (2)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以及各自所在的数位:从右边开始,依次是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3)请学生联系写两位数的经验,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和所 在数位,试着写出“1000”。 汇报:千位上有一颗珠子,写“1”;百位、十位和个位上没有 珠子,都写“0”。 3.写数。 出示例题(写出计数器上的数) 师引导生观察:计数器上从右往左,数位的顺序是什么? 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 位,第四位是千位。 师:每个数位上分别有几个珠? 生:百位个上珠有 5 个珠,个位上有 3 个这个珠,十位上没有珠。 师强调:十位上没有珠,要写“0”写占位。 学生写出下面计数器上的数。 ( ) 师生共同小结:写数要从高位写起,哪位丨:冇儿颗珠子就在 这位上写几,没有珠子的要写 0 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27 页第 2、3 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 27 页第 4 题,强凋分类时应做到不重、不漏,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 3.出示题:每个数中的“5”表示多少?用线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 第 3 课时 数的读法和用图形表示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 26~27 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千以内的数,知道 10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 在用卡片摆数、用不同图形在数位表中表示数的具体操作 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1000 以内 数的组成。 3、在用数字卡片摆数和用图形表示数的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 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 1000 以内的数,知道 1000 以内的数的组成,学习用图形表示数。 难点:用图形表示数。 教学器具: 计数器,学生每人准备 0〜9 的数字卡片、3 种图形的图片各 10 个,自己制作数位表。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让学生写出来。 701 600 520 1000 999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1000 以内数的写法,今天继续学习 1000 以内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数位表,然后拿出你准备的 0、2、3 的卡片,用这三张卡片摆出 不同的三位数.并读出来。 板书: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学生读出自己摆的数,然后小组同学互读,再交流可以摆 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展示摆出的四个三位数: 302 320 203 230 指名让学生读。 师:这四个数都有想一想,什么时候 0 要读出来,什么时候 0 不读出来? 学生讨论。 生:当 0 在中间时要读出来,0 在末尾时不用读出来。 如 302 读作:三百零二。 320 读作:三百二十。 师小结:读数时要从高位起,数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要读。 2、师:你能说一说你摆出的三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找代表汇报。 师以 320 和 302 为例讲解。 320 中.百位上的 3 表示 3 个百,十位上的 2 表示 2 个十,也 就是说:320 里面有 3 个百和 2 个十,或者说:320 是由 3 个百和 2 个十组成的。 302 中,百位上的 3 表示 3 个百,个位上的 2 表示 2 个一,也 就是说:302 是由 3 个百和 2 个一组成的。 3、师:请同学们用三种图片,分别表示 1〇〇、1〇和 1,在自己 制作的数位表中表示出 32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指导,然后让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出两种 方法。) 师:同学们摆得都很好,那么你摆的各数位上的图形各表乐 什么?请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 1、2 题,然后全班订 正答案。 在数位表中画图形表示出 216。 学生动手,在数位表中用不同的图形表示,鼓励方法的多 样性。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 4 课时 比较 1000 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材第 32、33 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 2. 在用数字组数、排列数的大小的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感受学习数 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 1000 以内数的大小。 课前准备:学生字典、科技读物、文艺类书各一本。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教师先拿出一本字典,让学生说出他的名字和用途,了解图书分类中的名称—— 工具书。接着通过科技书,小说等了解科技书和文艺书。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是干什么用的? 生:是一本学生字典,是查字用的。 师:字典的用途同学们是非常熟悉的。你们知道吗,在图书分类里,想这样的学 生字典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工具书。(板书)谁能说出其他的工具书? 学生可能会说出:汉语词典,英汉词典等。 师:在图书分类中还有文艺书和科技书,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这两本书,谁知 道哪一本书与文艺书,哪一本书与科技书? 学生只要判断正确就可,不要问为什么。(教师板书:科技书 文艺书)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小小图书馆”和统计表,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在书店和图书馆里,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谁知道把图 书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生 1:便于人们找书。 生 2:方便图书馆清理各种书。 …… 学生说得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2.结合学生的讨论,提出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判断的,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课本上就有一个图书馆的图,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 62 页,看看“小小图 书馆”里都摆放了哪些书。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和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说到: ●小小图书馆里有科技书、文艺书和工具书。 ●科技书有 1000 本,文艺书有 632 本,工具书有 499 本。 ●科技书最多,工具书最少。 学生如果不能说出“科技书最多,工具书最少”,教师直接提问:哪种书最多? 哪种书最少?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科技书最多,工具书最少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科技书有 1000 本,1000 是四位数,而 632 和 499 都是三位数,1000 最大,所 以科技书最多。 ●文艺书有 600 多本,工具书不到 500 本,工具书最少。 ●虽然 632 和 499 都是三位数,但是 632 百位上是 6,499 百位上是 4,6 个百大 于 4 个百,所以工具书最少。 ……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提出用“>”、“<” 表示数的大小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师:你能用“>”或者是“<”表示统计表中任意两个数的大小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可能的结果有: (1)1000>632 1000>499 632>499 (2)499<1000 499<632 632<1000 (3)1000>632>499 (4)499<632<1000 以上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后两种答案,教师要提出表扬。 三、扩展练习 1.教师说明组数、排序的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尝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 2、5、8 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按从达到小 的顺序排列起来。自己试着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写出的三位数和排列的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师:谁能把你组成的三位数和排列的结果给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成六个三位数,分别是 258、285、528、582、825、852。 排列结果:852>825>582>528>285>258 如果出现组成的三位数不足六个,教师可适当引导或鼓励他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师:把六个数按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很不容易呀!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组内交流排列结果。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完比较结果,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我先把这六个数按百位上是 8、5、2 分成三组,百位上是 8 的比其他两组数 都大,先排百位上是 8 的。852 和 825 比,852 大于 825,所以,第一个排 852, 第二个排 825;再看百位上是 5 的,582 大于 528,所以第三个排 582,第四个排 528,最后看百位上是 2 的,285 大于 258,所以第五个排 285,最后一个是 258。 最后的排列结果就是: 852>825>582>528>285>258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 1 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第 2 题,想让学生说一说商品的价格,再编顺序号。 师:同学们看练一练第 2 题,谁来说一说每种商品的价格? 学生回答。 (2)师:把这些商品的价钱按由高到低的顺序编上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一练第 3 题。 (1)先指导学生理解“其它的数”的含义,再让学生连线。 师:看练一练第 3 题,星期天小动物们相约去旅游,每个小动物都买好了车票, 请同学们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车厢。观察图,说出图上的信息。 生:每个小动物手里都拿着数字卡片。小猫拿的是 499,小猴子拿的是 250,小 熊拿的是 675,小羊拿的是 750,小狗拿的是 1000,小兔子拿的是 440,小鸭子 拿的是 980。 生:第一节车厢坐的是手拿比 500 小的数的数字卡片的小动物,第二节车厢坐的 是手拿比 800 大的数的数字卡片的小动物,第三节车厢坐的是手拿其他的数的数 字卡片的小动物。 学生说到这,教师提问:什么是其他的数? 生:其他的数就是比 500 大,比 800 小的数。 (2)师:快点送小动物们上车吧! 学生连线后集体订正。 请学生自己任意写出一个数,按要求上车。 师:同学们,你们想和小动物们一起旅游吗?现在,请每个同学自己写出一个数,按要求上 车。 第四单元 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 37~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知道 1 千克=1000 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过程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 情感态度: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 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 1 千克=1000 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 学生可能说: 生 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 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 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三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 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 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学生可能说: 生 1:用秤来称。 生 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 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学生汇报可能说: 生 1:一块香皂 100 克。 生 2:一支牙膏 105 克。 生 3:一袋大米 25 千克。 生 4:一袋洗衣粉 1.7 千克。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 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探究体验: (一)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 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有多重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质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组织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学生可能说出: 生 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 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 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 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 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 6:我家里有弹簧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组织学生观察秤面。 师: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的克数是多少。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 0 刻度,下面还有 2Kg 的字样,Kg 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 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 2 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 100g 的字样,g 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 100 克。每一大格又分了 10 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 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 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有 8 小格,数学课本重 180 克。 生 2:指针离 200 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 180 克。 (二)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 1 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 1 千克盐都是两袋,而 1 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 呢? 学生可能会说: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 1 千克有多重。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 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 1 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 吗? 学生可能会说: 生 1:我们的体重。 生 2:一桶矿泉水。 4、举例。 师:1 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 1 公斤,在你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 19 千克。 (三)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 1 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可能发现:很难称出它的质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 1 粒黄豆的重量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说: 生: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3、在天平上演示称 1 克重量的过程。 师:1 枚 2 分的硬币重 1 克 4、让学生感受 1 克的重量。 每名学生在桌上找到 1 个 2 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 1 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5、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质量大约是 1 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思考可能会说: 生 1:一枚图钉。 生 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 1 克重,一 小张纸的重量才是 1 克。) 生 3:一枚 1 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 1 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 2 克,小的那个才重 1 克。) 师:这些都说明 1 克的质量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非常轻。 7、将 10 个 2 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 10 克的重量。 (四)"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 1 克会是1 千克呢? 生:1000 个克是 1 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 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 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 500 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 是 500+500=1000 克,我就才 1 千克等于 1000 克。 师:满 1000 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 1、2 题,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生 1:我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 2:我知道了 1 千克=1000 克。 生 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 4: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 5: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第五单元 四边形的认识 第 1 课时 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教材第 41、42 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彤的对边相等、4 个都是直角。 2、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特征的 过程。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 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每人准备一张规则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 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 (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指出教室中的黑板、门、课桌、深本 等物体的面 是长方形。) 师:同学找得很正确,我们这么熟悉长方形,那你们知道 长方形有什么特 点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数一数它有几条边个几个角。 (学生取出长方形纸后,数边和角的个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了 解长方形有 4 条边,4 个角。) 2.师: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有 4 条边,4 个角,那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思考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只 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方面: (1)长方形有 2 条长边,2 条短边。 (2)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可 能相等,两条短边也可能相等。 (3)长方形的 4 个角可能都是直角。 3.师: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长方形是不是对边相等呢?4 个角是否都 是直角?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想出的方法。) 学生想出的方法可能有: (1)用直尺测对边的长度验证对边相等。 (2〉用对折的方法验证对边相等。 (3)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四个角比-比验证 4 个角 都是直角。 (学生想出的方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方法,通过你们的验证,得出什么么结论?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4.师: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的四条边也有名称,两条长边叫 长,两条短边叫宽。 (教师画出一个长方形,并写上长、宽。) 板书: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一练”中的第 1 题,再交流,说说判断的理由。 2、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第 1 题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测量它 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长方形有那些特征? 第 2 课时 正方形的特征 宽 长 宽 教学内容:教材第 43、44 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正方形的边长,知道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4 个角都直角。 2、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3、在验证、讨论的数学活动中,增强自主学习,提髙简单对比 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用具:毎个学生准备 1 张正方形纸片和 1 副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都有哪些特征呢? 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正方形。 设计意围:复习巩固长方形的特征,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正方形的特征。 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观察一下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最后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正方形 4 条边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们猜测得对吗?怎样才能验证呢? 学生小组内共同交流、验证,师适时指导。 最后学生上台演示验证过程,边演示边口述。 方法一:用直尺分别测量每一条边的长度,4 条边的长度都 是 6 厘米 方法二:将正方形如下图对折两次四条边能重合在一起。 师生共同总结:正方形 4 条边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2.议一议:长方形与正方形异同点。 师: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师引导全班总结。 相同点:都有 4 条边,4 个直角。 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 4 条边都相等。 三、巩固练习 出示 P44 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适时指导。 出示 P44 第 2 题。 先指导学生边剪、边想,然后计算,最后集体核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 第 3 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 45~47 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四边形,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不同的图形进行分类。 2、在对简单图形分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3、鼓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书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 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图形按不同标准分类。 难点: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教材第 45 页例题中的图形、画有方格的小黑板一个活动的长方形、 带有活动拉门和篱笆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八个图形宝宝,你们看。 教师出示数学书第 45 页例题中的图形 学生拿出阁形卡片观察。 二、探究与体验 1.按特征给图形分类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各有各的特征,你们能按特征把它们分成两类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全班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 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学生可能会提供两种分法:按是否有直角来分。按边的条来教来分。 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你们看 2 和 8 也是四边形的一种,它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叫它平 行四边形。 3.出示“练一练”第 1 题。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也有一组四边形,你能一眼就指出其中哪些是平行 四边形吗? 学生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内讨论想法,最后集体核对。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怎 样想的。 (2)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平 行四边形,你们能在下 列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出示活动 拉门和篱笆图。) 学生先独立观察,然后集体交流。 4.画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怎样画呢?(教师示范 在画有方格的小黑板上画平行四边形)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想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快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打幵第 47 页自己动手画,然后展示、交流。 5.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现在,请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和图钉一起和老师做一个活动的长方形。 师生共同动手操作 师:动手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指名间答。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子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实践与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 4 题 师:你们看,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把它剪开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个性化的拼法,然后同桌交流。最后 师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关于图形的哪些知识呢? 第 4 课时 认识七巧板 教学内容:教材第 48、49 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七巧板是由七块图板组成的,会用七巧板拼图。 2、经历认识七巧板并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 3、增强想象力和观察力,感受用七巧板拼图的乐趣和我国劳 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自己设计简单的图案,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构想并设计简单图案。 教学用具:课件、每人准备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七巧板,你又了解七巧板板的哪些知识?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一些七巧板的知识.)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本第 48 页七巧板的内容, 2.师:我们了解了一些七巧板的知识,请同学们观察 (课件出示七巧板图),你 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3、师:用你手中的七巧板图形,可以拼成什么?自己试着拼一拼。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拼成的图形。) 学生可能拼成一些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4、师:今天,我们就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二、动手操作,体验创造 1、师:七巧板不仅可以拼出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还可以拼出一些漂亮有 趣的图案,你想试一试吗? 2.课件出示课本第 49 页上半页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案,说一说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七巧板照图拼出“燃烧的蜡烛”“漂亮 的小房子”和“可 爱的小鸭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拼法。 (学生动手操作,拼完后小组交流拼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 49 页下半页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说一说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只要学生说得图形想象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师:这些图形比刚才你们拼的三种图案要难一些,但只要你们认真观察就能拼出 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必要时给予指导,对拼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4.师:除了刚才你们拼的这些图形,你还能拼出哪些图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 力,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学生动手自己想象拼图,教师巡视,对拼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三、活动总结 通过拼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六单元、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第 1 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50、51 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据,整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解 决问题能力。 3.开拓学生多方面思维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 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引入 展示课件。 学生观察课件情境图获得信息: 一件半袖衫 54 元 一条短裤 36 元 一个书包 28 元 一双鞋子 39 元 学生讨论交流。 关注学生是否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关注的焦点是组织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的算 法。 根据课件提供的服装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中筛选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54+28= 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54-28= 观察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它们都是几位数? 引出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讲授】自猪探索 针对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相 互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 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方法一: 50+20=70(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认为好的计算 方法。 关注学生能否提出多样化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想问题。 观察学生是否有合作学习的意识。 关注学生是否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认为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好一些? 学生列式解答,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30=24(元) 24+2=26(元) 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表达问题的能力。 3、比较算法: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并指出: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去口算,也可以把这几种算 法在练习时都试着用一下,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好吗? 【练习】巩固练习 1、试一试 任选购两件衣物,提问题并口算结果 以买一件短裤和一个书包要多少元?买一件短裤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为例子 讲解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2、 练一练。 课件展示课本练一练 1 、 25 + 19 68-56 38+62 82 - 39 43+28 100-45 2、解决实际问题 买篮球问题 做完后请几位同学说一说算法。 【活动】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 2 课时 两三位数不进位、退位加减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52、53 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 几十的数的口算 过程;掌握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加、减 整百或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经自主探索、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及几百几十数加减(不进位加、不退位减) 难点:自主尝试尝试口算,探索个性化算法。 教学用具: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说结果。 50+90 1110+701 40+80 160+95 140+30 130-60 l50-80 190—20 170-90 140-50 2.师:间学们门算得都很准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方 法。 板书:整百教加减整百教及几百几十数加减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1.课件出示:方块图。 师:请同学们看方块图,然后说说图意。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重点说出左边有 500 个,右边有 300 个。) 师:谁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指名让学生提问题。) 生 1:一共有多少个方块?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自己列式计算,算完 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 己口算的方法。 (给学生充分计算的时间,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 的算法。) (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列式和口算的,教师根据学生回 答板书算式和口算方 法。) 板书:500+300=800 口算方法:5 个百加 3 个百是 8 个百,是 800。 2.课件出示:咪咪快餐店的记事本。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统计表,说说表中有什么。 师:请你帮咪咪算一算:第一天剩余多少元?自己列式并口算。然后小组交流自 己的算法.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和小组同学交流算法,然后指名说算是和算法。) 教师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200-100=100(元) 口算方法:2 个百减去 1 个百是 1 百,是 100 元. 师:刚才我们帮咪咪算了算第一天剩余 100 元,解决了第 1 个问题,那么两天呢? 根据表示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计算,然后和小组同 学交流自己的问题和算法。 (学生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必要时给予指导。)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两天一共收人多少元? (2)两天一共支出多少元? (3)两天一共剰余多少元? (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收人多少元? ...... 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口算方法正确,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提问和解答,并与小组同学交 流,使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官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 52 页“试一试”,然后再交流口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 53 页“练一练”的第 1 题,然后全班订正答案。 让学生完成“练一练”的第 2、3、4 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慊 题意。然后再交流。 四、课堂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 3 课时 三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退位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54、55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与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口算几百几十的数加、减整十 数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掌握几百几十的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 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自己的方法口算并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算法多样 化,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数加减几十数(进位加,退位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炫我两分钟】 (学生主持) 大家好!今天的炫我两分钟由我来为大家主持。 首先,我们来做拆数游戏,我给大家做个示范,790 可以拆成 700 和 90,谁能向我这样说。(出示数字卡片) 210、 360、 480、 520、 810、 720 第二,猜一猜下面的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比如说 80 是由 8 个十 组成的,谁能向我这样说。(出示数字卡片) 30、 100、 120、 320、 450、 520 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为新知做铺垫,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探索新知,明晰算理】 (一)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预设:苹果树 150 棵,梨树 80 棵。) 2、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些问题吗? (预设:①苹果树和梨树一共多少课?②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③梨树比苹果树少多少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发现数学信息,自主提问题的意识。】 3、怎样列式呢? (二)学习加法 1、组织学生交流 150+80=?的算法,倡导算法多样化. (预设:算法一:150 是 15 个十,80 是 8 个十,15 个十加 8 个十 得 23 个十,是 230。算法二:把 150 拆成 100 和 50,50+80=130,130+100=230……)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 【设计意图: 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等方式,体验算法的多样 性。】 (三)学习减法 1、组织学生交流 150-80=?的算法,倡导算法多样化。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 (预设:算法一:15 个十减 8 个十,等于 7 个十,是 70。算法二: 先算 100 减 80 等于 20,再算 50 加 20 等于 70……) 【设计意图: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出示课件) 1、 摘梨子。 口算练习。 2、卡片游戏。 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3、情景练习。 课后练习 55 页第 5 题。 质疑:题中还有一个数字 21,为什么不用呢? 4、拓展延伸:送礼物 挑选自己喜欢的礼物,每人两件,算一算要用多少钱呢? 【设计意图:通过几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个性化算法,提 高口算能力,感受成功的乐趣,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梳理,学会表达。】 第 4 课时 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三位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56、57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在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 主尝试三位数简单加、减计算的过程。 2.会计算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3.能积极参与提问题的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能积极参与提问题的活动,并获得良好 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导入】揭题示标 1、情境导入:出示邮票。同学们见过这些图片吗?(邮票)小强和小花收集 用过的邮票,他们都收集了多少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口述并出示学习目标:我会用竖式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并能熟练地计算。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讲授】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分部完成。 认真看课本第 56——57 页“练一练’上面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 绿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1、从小强和小花的对话中,我知道小花的风景邮票多,小强喜欢动物邮 票,我还知道——————————————————、——————————。 2、试着计算第 57 页的男同学和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问题吗?并试着计算。 (5 分钟后,比一比哪位同学自学效果好。 【活动】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的看书。 2、对子交流(时间:1 分钟) 从小强和小花的对话中,我知道小花的风景邮票多,小强喜欢动物邮票, 我还知道————————,————————————。 3、小组交流(时间:2 分钟) 1,、试着计算第 57 页的男同学和女同学提出的问题? 你 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并试着计算。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 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队子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4、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以补充,在展示完之 后,给以评价或奖励。 5、知识归纳: 小结: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其,从各位加气。三位 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队子的自学效果很好。下面我们请今天 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练习】学情展示 第一关:练一练。(展示要求:可抽取每组的 3——4 号上台展示,其余在练 习本是上做。) 368+420 706+251 875-642 386-75 第二关:火眼金睛辩多錯。(展示要求:指明回答。) 1、465-450=015 ( ) 2、253 +51 这个竖式是对的。 ( ) ------- 763 第三关:在( )里填上 27+141 ( ) 125+104 425+311( )873-115 276-115( )452-320 353-241 ( )122+220 第四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展示要求: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抽选 小组展示板展示,并解说计算方法。) ( ) +136=278 228+( )=715 579- ( ) =134 ( )-125=412 【讲授】归纳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知识小结: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 【作业】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完成 57 页“练一练”中的第 1 、2 、3 题 第 5 课时 三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58、59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 法与策略。 3、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 强合作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加 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迁移类推能力,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1 1、旧知铺垫,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36 42 87 + 72 + 88 + 49 结合板演情况让学生进行评议,说说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口述并出示目标:通过学习,我会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 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讲授】2 学习指导要在老师的指引、带领下分步完成。 认真看课本第 58——59 页“练一练”上面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蓝底 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1、观察 69+114 的竖式,竖式中的“8”是怎样算出来的? 2、试着把(2)中的竖式补充完整。 3、计算三个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如何列式? 4、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独立自学 5 分钟,组内交流 2 分钟,然后分组展示。) 【活动】3 1、自主学习 生独立研题、分析指导中的 4 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2、交流合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自研成果或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疑惑。 3、记录、汇报展示 组内记录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研成果的汇报展示。组 间相互补充或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做好评价。 4、知识小结 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一。 【练习】4 第一关:想一想做一做。(展示要求:可抽取每组的 3—4 号学生上台展示,其余 在练习本上做。) 456+307= 271+436= 169+602= 85+324= 第二关:火眼金睛辨对错。(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6 5 3 3 4 + 2 4 3 +5 6 9 ———— ———— 2 0 8 8 9 3 第三关:解决下面问题。(展示要求: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抽选小组展板展 示) 上山走了 235 米,下山的路比上山长 85 米。下山要走多少米? 【作业】5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1、选择。 (1)113+57( )160 A.> B< C.= (2) 235+275=( ) A.400 B.410 C.510 (3) 348 与 25 的和是多少?列式是( ) A.384+25 B.348+250 C.25+348 (4) 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456 B.421 C.165 +781 +129 + 561 236 540 726 2、竖式计算。 307+296= 286+474= 199+171= 第 6 课时 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用电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三位数不连续退位 减法的计算过程。 2、会计算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 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道理,会计算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 减法。 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算 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84-75 256-36 144+229 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通过计算复习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课件展示张丽家搬入新房5、6、7、月份用电情况及电表上显示的数。 教师先让学生了解电表的作用,在出示几只显示用的电表及相应时间的信息 图。要求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重点解决“5月份的用电 数是多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二、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1、计算5月份的用电数。 先让学生试着用百以内退位减法知识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会将183分成100和83,然后用83-58的得数加100。 学生计算出结果会后,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先让学生交流。 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指导“个位不够减,被减数十位上是0,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算法,来解决“不够减”的问题。 2、学生计算。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相应数位上的计算结果写在对 应的数位上。 3、计算6月份的用电数。 让学生自己交流计算方法,引出问题“十位不够,怎么计算?”。 引导学生知道,当十位不够向百位借1。 4、学生计算。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相应数位上的计算结果写在对 应的数位上。 三、练一练 1、学校有416人参加“十一”联欢会。其中有380人是学生。参加联欢会的 老师有多少人? 2、计算。 824—631 470—238 495—189 204—132 3、在下面的四个数中任选两个数组成一道减法算式。 931 427 841 53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笔算连续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第7课时 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用电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三位数不连续退位 减法的计算过程。 2、会计算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 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道理,会计算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 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84-75 256-36 144+229 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通过计算复习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课件展示张丽家搬入新房5、6、7、月份用电情况及电表上显示的数。 教师先让学生了解电表的作用,在出示几只显示用的电表及相应时间的信息 图。要求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重点解决“5月份的用电 数是多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二、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1、计算5月份的用电数。 先让学生试着用百以内退位减法知识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会将183分成100和83,然后用83-58的得数加100。 学生计算出结果会后,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先让学生交流。 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指导“个位不够减,被减数十位上是0,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算法,来解决“不够减”的问题。 2、学生计算。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相应数位上的计算结果写在对 应的数位上。 3、计算6月份的用电数。 让学生自己交流计算方法,引出问题“十位不够,怎么计算?”。 引导学生知道,当十位不够向百位借1。 4、学生计算。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相应数位上的计算结果写在对 应的数位上。 三、练一练 1、学校有416人参加“十一”联欢会。其中有380人是学生。参加联欢会的 老师有多少人? 2、计算。 824—631 470—238 495—189 204—132 3、在下面的四个数中任选两个数组成一道减法算式。 931 427 841 53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笔算连续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第8课时 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的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 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解决 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被减数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再减”得道理, 并正确计算。 难点:隔位退位的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 225-118= 336-109= 542-227= 465-236= 474-268= 392-126= 指名演板,并说说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做笔算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 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借1当作10来减,十位不够减就要从百位借1 来减) 【设计意图】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 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 要素和环节。 二、新知讲解 课件展示张丽家7、8月份用电情况时,电表上显示的数。 1、要求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 2、引导学生重点解决“7、8月份的用电数是多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3、计算7月份的用电量。 学生读表列式没有什么困难,重点是蓝灵鼠提出的解决问题个位十位都不够减怎 么办? 教师尝试让学生计算交流,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结合计算过程让学生明白: 计算个位时,4减5不够,要从十位借1,变成14减5;计算十位时,1被借后,就 成了0减3,不够减要从百位借1,变成10减3. 教师结合上面计算过程归纳 总结: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 一位借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4、计算8月份的用电量。 先让学生尝试计算。 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指导“个位不够减,被减数十位上是0,怎样计算。”特 别是计算703-514需要连续退位,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的数是0, 则需要先从百位退1,这样十位上就成了10个十,个位再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就 得9个十…… 把算出的结果填在方格中。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结果填入方格。 师总结:被减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当个 位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时,要先从百位上借1当10,此时十位上是10个十,再从 十位上借1当10,这时十位上剩9个十。 三、练一练 1、判断正误 2、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计算,然后指名学生表达自己计算的过程。集体订正。 3、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读懂题意,自己解决。 4、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笔算连续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练一练3题 第9课时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衣服的生活情景,经历自主探索加法演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验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验算 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观察情景图。 1.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与妈妈去去商场买衣服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你逛街的经历。星期日的时候红红也陪妈妈去买衣服了,我们一起去看看。 引出红红母女俩去商场买衣服的事情,并出示情境图。 2.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哪些事情,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在学生 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小明和售货员谁算得对的问题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自主探索 1、尝试验算。 结合上面的事例,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检验。 师:红红和售货员到底谁算得对呢?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她们?请你用自己的 方法检验,看谁算得对?[来源@#:^中教&网%] 2、交流算法。 交流学生不同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说明检验方法的合理性。结合交流活动, 教师告诉学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叫做验算。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方法一:用竖式计算199+86得出285。 用竖式计算86+199得出285。 交流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和 不变。 方法三: 99+86=185 175+100=285 在前面学生学习了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能有学生会用简便算法来进行验算。 方法四: 200+86=286] 286-1=285 学生如果没有想到,就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问:为什么要减1? 3、指导用减法验算加法的方法。 如果学生能说出来,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不能教师参与交流。 方法五: 285 - 199 86 方法六: 285 - 86 199 学生交流用减法验算加法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 加数。如果学生能想出来,教师可结合交流作重点指导,如不能,教师可作为学 习参与者与学生交流。 方法七、八和方法五、六基本一致,只是被减数换位275。 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用售货员和红红计算的结果减去其中一件衣服的价格, 看是否等于另外一件衣服的价格。[来源*#:%中&教^网] 师:通过大家的检验,看来红红的计算错了。像我们刚才这样,检验计算结 果是否正确叫做验算。 师:谁也是用减法验算的?你再说一说,你也来说说。看来还可以用减法验 算加法。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用减法验算加法的方法。 小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通过交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也可以用和减去一 个加数,看看是否等于另外一个加数来验算。 4、体验验算的意义。 让学生结合上面的问题,说一说验算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验算帮助了红红和售货员。你们想一想验算有什 么好处呢? (可以知道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师:看来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以后再遇到上面这样的 问题的时候验算一下就可以啦。大家平时可要养成验算的好习。 三、综合运用 1、练一练第1题。 先估算,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了解学生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是否 检验出了计算的错误。 师:同学们你能先估计一下得数吗? 师:大家刚才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先计算出来,然后再验算一下。 交流时,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第4题。 关于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学生以前已接触过,可先让学生试写。交 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得。 师:请大家试着根据下面的算式,分别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教师巡视,询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法一:603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外一个加数。 想法二:倒着看加法算式。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抓住重点,让学生真正在此环节中有所收获) 即:加法需要用减法来验算。 五、作业 练一练第2、3题。 第10课时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车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验算方法的探索、交流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经验,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减法验算能有效纠正减法计算中的错误,是减法计算教学中不可或者的内容, 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由 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验算检查的习惯,再说习惯也不是一促就会的事, 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是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两名学生板算) 468+559= 276+746= 算完后再集体订正。 2、根据下面的算式, 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和两个加法算式。 1000-125=875 观察这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订正板演的1题.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不错,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会很顺利的。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图) 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商场买东西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买东西的经历 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过购物的经历。和你们一样,小明也和妈妈一起去了商场, 你们看看他们在商场里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小明买车的情境图。 3、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买一辆自行车共要236元,妈妈付给2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该怎样列 式计算?请学生板算。 师:这道算式每一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呢? 生:被减数、减数、差。 三、尝试验算 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算。鼓励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随机板书:300-236=怎样验算呢?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检验他算得对不对吗? 生:验算。 师:很好,验算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大家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 流一下,并试着用上被减数、减数、差这三个名称来说一说自己的检验方法。 师:现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检验一下他的结果吧! (生独立验算,师巡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选取不同的方法的同学板演 学生交流不同的验算方法,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算的。 师:提问: (1)要检验减法算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 (2)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结论调换位置并列出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运算的结果。指出:如果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同,说 明计算正确;如果两次结果不同,则需要重新计算一遍。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验算过程告诉大家,在肯定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的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丫丫、红红、亮亮的算法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选用更好的方 法,并逐渐养成演算的好习惯。 总结验算方法: (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读减法验算方法。 教师说明:我们计算时,只需从你喜欢的方法中选择一种来进行验算就可以 了,验算可以检查我们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所以同学们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体现多种验算方法。 2、练一练。 (1)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同坐合作,一个计算,另外一个同学验算,看看他是否计算正确。 (2)第2题。 先识图,再思考计算方法,同桌交流,汇报进行计算 (3)第3题:根据下面算式分别写出其他有关算式。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五、减法的验算方法: 减法的验算方法: 可以用差加减数来验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来验算。 六、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4题。 第 11 课时 三位数的连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 68、69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选加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这些 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究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经历 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进行算法最优化。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髙小组合作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和类次能力, 并培养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简便方法的运用。 教学用具:例题的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谈话:小朋友们知识这是什么地方吗?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谁能提个连 加的数学问题呢? 生:动物园里一共有多少只鹿? 师: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 1:98+164+236 生 2:164+236+98 师:同学们列的算式很正确,那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算式的 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的连加。 设计意图:从学生个体出发,体现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主提问,然后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计算 98+164+236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独立尝试。 请用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9 8 2 6 2 方法一 :+ 1 6 4 + 2 3 6 2 6 2 4 9 8 9 8 方法二:+ 1 6 4 2 6 2 + 2 3 6 4 9 8 9 8 1 6 4 方法三:+ 2 3 6 4 9 8 (3)介绍各种方法。 (4>方法最优化:你喜欢用那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5)和同桌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 2.计算 164+236+98 (1)独立解决问题。 (2)交流算法。 你是怎样计算的? 在列竖式过程中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的位置)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为什么?十位上呢? 数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 (3)同桌互说:算法及注意点。 3.解决其余几道提出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连加的算法。 可在解决过程中小组比赛,或找出班级里最棒的计算能手, 三、巩固练习,深化运用 1.“练一练”第6题。 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 对集体反映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 2.“练一练”第1、2、3、4题。 (1)利用条件,独立思考,列式完成。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能跟同 学们交流一下 吗? 第12课时 连减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尝试连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过程, 感知与连加运算的不同。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 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难点:解小括号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70页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中的主要信息。 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新知讲解 1、找出题中已知条件。 师:张叔叔国庆节前要送多少千克蔬菜搭批发中心? 师:昨天送了多少? 师:今天送了多少? 师:还要送多少? 要想知道还要送多少,必须先知道什么?(让学生弄明白问题与条件之间存 在着怎样的关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提问:你们会怎么列式? 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 学生讨论,回答。列式:800-315-285 提问:为什么这么列式子?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一共要运的,减去昨天运的,再减今天运的就是剩余还要运的。 提问:该怎么计算? 用竖式进行计算(要学生说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减起。2个位不 够减,向十位借一……位多练习几遍,一定要让学生扎实掌握。) 800—315=485(千克) 485—285=200(千克) 学生讨论,找人回答,然后集体评价。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一共要运的,减去昨天和今天运的就是剩余还要运的。 提问:该怎么计算? 方法一:分步计算 先计算:315+285=600;再计算:800-600等于200。 方法二:列式:800-(315+285) 提问:该怎么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先计算小括号里的,然后从左到右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 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 意义,进而了解运算的顺序)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丢掉小括号,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 意义和作用。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一组算式: 152—79—25 252—116+58 152—(79—25) 252—(116+58) 交流计算结果时,重点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数和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带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 小括号里面的。) 3、归纳总结。 (1)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列式计算。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自己计算然后再交流。(在交流时,让学生说计算法则。) 2、练一练第2题。 根据问题和图形中信息,列出算式。找人板演,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一练第3、4、5题。 第13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 与连加、连减的不同之处。 2、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 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教材7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中的主要信息。 提问:向阳村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 二、新知讲解 1、画图引导学生明白题意。 画线段图,和学生一起读题,理解题意。明确: 今年新买的台数+原有的台数=一共的台数。 2、列式解答 (1)分布列式。 第一步,求今年新买多少台:59-12=47(台) 第二步,求现在一共有多少台:47+59=106(台) (2)综合算式: 59-12+59 3、探究计算方法。 (1)算法分析。 帮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计算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 算。 (2)学生自主完善计算过程。 (3)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 4、归纳总结。(1)解决两部计算的问题,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明确先求 什么,再求什么;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明确要求什么,补习先知道什么。 (2)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讨论列式解决。 2、练一练第4题。 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明确: 参观画展的学生数=1号车上的学生数+2号车上的学生数。 1号车上的学生数=总座位数-老师人数;2号车上的学生数=总座位数-空 座位数-老师人数。 然后找人解答。 四、作业 练一练第2、3题。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第1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通过学习,使学 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2、以探究活动为依托,正确理解“消费500元返还50元,的实 际意义,并 通过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 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把握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理解“消费500元返还50元”的含义. 教具用具:课件、实物投影仪,100元纸币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3.计算 235+317= 328+594= 514—298= 836-179=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归纳出 的数学信息是: 羊毛衫:原价:525元 现价:380元 羊毛裤:原价:378元 现价:198元 羽绒服:原价:560元 现价:398元 羽绒服:原价:490元 现价:348元 羽绒裤:原价:290元 现价:150元 降价信息:消费:500元,返还:50元 2.理解“降价信息”的含义 (1)必须买降价促销区域的商品才能享受这种降价优惠。 (2)买降价促销区域内的商品,消费必须满500元或超过500元才能享受这 种优惠,不满500元只能实价实付,不能享受这种优惠。 3.根据归纳出的数学信息,利用课件呈现下面的问题 每件衣服各降价多少元? 如果用面值100元的钱买每一件衣服,各应付几张,找回 多少元? 买一件羽绒服和一条羽绒裤有两种买法,各要花多少元? 4.解决问题 (1)每件衣服各降价多少元? 让学生根据信息,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羊毛衫:525—380=145(元) 羊毛裤:378—198=180(元) 格子羽绒服:560_398=162(元) 羽绒服:490—348=142(元) 羽绒裤:290-150=140(元) 谈话:求每件衣服降价多少元,都是硬件法来解决问题。通过学习,你有什 么感想? 生:经营超市的学问太大了,这些衣服如果按原价买,可能 一天买不了几件, 但这一降价活动,就会使销量大增,虽然卖得 便宜,但一点都不影响超市的利 润。 (2)如果用面值100元的钱买每一件衣服各应付几张,找回多少元? 让学生拿出100元的纸币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选衣服, 一人付钱。 实物投影展示同桌两人合作的成果,全班交流,出现错误的 地方师生一起 共同找错误的原因,然后再由出错的学生自己 纠错。 生1:买一件羊毛衫应付4张面值100元的钱,应找回:400 —380=20(元) 生2:买一条羊毛裤应付2张面值100元的钱,应找回200- 198=2(元) 生3:买一件原价560元现价398元的羽绒服,应找回:400 —398=2(76) 生士买一件原价490元现价別8元的羽绒服,应付4张面 值100元的钱,应找回: 400一348=52(元) 生5:买-条羽绒裤,应付2张瞧剔元的钱,应找回:200一150=50(元) 展示完计算结果后,师生共同总结,买任何—件衣服,准备的钱都与这件衣 服的现价很相近的钱数。 (3)买一件羽绒服和一条羽绒裤有下面两种买法,算一算:各要花多少元?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解决此问题,把小组内四名同学分成两 组,一组买图片上的 衣服,另一组买图片2上的衣服,比一比,哪一组花的钱多,哪一组花的钱少。 第一组:398+150=548(元) 第二组:348+150=498(元) 很明显,第一组比第二组花的钱多。但因为这是特价区,满 500元就可以少 花50元,所以第一组花的钱数应该是:548-50 =498(元)这样一来,无论选哪—件 羽绒服,都花同样多的钱。 师生共同总结:虽然两件羽绒服的价钱不一样,但因为有潢 500元就可以少 花50元的优惠活动,所以无论选哪一件羽绒服 都花同样的钱,既然好的钱—样, 就选喜欢的羽绒服买。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5页“练一练” 组织学生把没解答的问题,再任选两个,算—算实际要花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答案,出现问理找出原因,共同解决。 2.小组合作完成。 要求学生先找出最便宜的三件衣服,计算这三件衣服一共 花多少钱。如果 花的钱比1000元钱少,就可以再选择稍贵—点 的衣服买,小组合作,看都能买 哪三件,有几种买法。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组1:—条羊毛裤,一条羽绒裤和一件现价为348元的羽绒服,一共花: 198+150+348=696(元) 满500元可以少花50元,所以实际花的钱数是:696—50= 646(元) 组2:—件羊毛衫、一条羊毛裤和一件现价为398元的羽I 绒服。 380+198+398=976(元) 976—50=926(元) 组3:—件羊绒衫和两件羽绒服。 380+398+348=1126(元) 满500元可以少花50元,所以满1000元就可以少花100 元。 1126—100=1026(元) 所以,1000元钱买这三件衣服不够。 师生共同总结: 1000元钱除了不能同时选购三件最贵的衣服,其他的可任意选购。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 下吗? 生1:降价促销的商品便宜。 生2:我知道了“降价促销”的含义,再到超市买东西时要多注意这方面的信 息。 生3:到超市买东西我知道怎么付钱了。 生4:我能根据降价信息合理地选购商品。 生5: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七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 认识时刻 教学内容:教材第80-8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 分,以及1时=60分。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结合熟悉的事情,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 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想) 好,来猜猜看。 课件出示:会说没有嘴, 会跑没有腿, 嘀嗒嘀嗒不停息, 提醒我们按时起。(打一物品) 师:是什么?(钟表)恭喜你们,答对了! 2、复习旧知: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钟表并不陌生。那钟表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对了!认识了钟表,我们就可以知道时间、就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下 面咱们就来看看亮亮是怎样安排他一天的作息时间的?(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幅图,看看亮亮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可以选取其中 的任意一幅图给大家讲一讲,谁来? 指名6生回答,师注意评价,并问问学生是怎么看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的。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这六幅图按照发生的时间排一排 顺序,连起来讲一讲?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找同学说。开始吧! 指名一生回答。 师:他把亮亮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说的也很完整,时间也安排 的也非常合理,表扬他!生活中咱们也应该象亮亮一样做一个会合理安排时间的 好孩子。 3、出示课题: 师:在例1的学习中同学们都能熟练认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但是这是 远远不够的,生活中常常需要我们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任何一个时刻,所以我 们需要进一步了解钟面、继续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 “时、分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2: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例2) 师:为了使同学们看得清楚,我把表盘放大。 师指大屏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有时针、分针、秒针,有12个数字…… 师:哪根是时针、分针、秒针?(微机配合演示)。 师:有关秒的知识下节课再学习。 师: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12和6在什么位置? 生:时针和分针是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师生比划顺时针方向)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课件出示: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多少个小格。 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想一想: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 师:这些题在题卡1上,同学们边观察边完成题卡1,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听 清楚了吗?好,开始!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调控。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课件演示,总结出: 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 每个大格又分成5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 课件演示、生齐数12个大格;课件继续演示、生齐数60个小格。 师:这是数的方法。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课件演示:时针从12走到1。 师:如果时针从1走到2呢?谁知道,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生:时针从1走到2是1时,从6走到7也是1时,…… 师: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也就是说时针只要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 也叫1时。(板书: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 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板书: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 分针从12走到1,走一大格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从12走到1走一大格是5分,因为1大格等于5 小格。 师: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乘法口诀算的)太聪明了! 师:从12走到4呢?12走到8?…… 生答。 师:要是分针走一圈呢?(60分) 2、学习例3: 师:时和分都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猜一猜?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配合演示:钟面上初始时间是12时,分针和时针 同时走、同时停,终结时间是1时) 师:再观察一遍。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师:是不是所有的钟表都是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呢?下面咱们来验证 一下。 师:小组合作,拿出学具表,一人来拨,其他人观察。下面把表拨到3时整, 让时针从3走到4,注意看分针的变化。 师:谁来说说你的观察结果?(生答)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小时?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 师:那你认为1时和60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指名3学生回答,全班齐说、师板书:1时=60分。 3、感受1分、1时: 师:那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静静地听1分钟音乐。 师:估计一下,你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 生1:我可以帮妈妈刷4个碗。 生2:我可以跑80米。 生3:我可以叠一条被子。 …… 师:1分钟到底能做多少事情呢?我们来做个实验:1---3做口算,4---6小 组读课文,7、8组拍球。(同时放1分钟音乐) 师:现在做一下现场采访:请问……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发现,一分钟虽然很短,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利用 它,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同学们看(电脑出示):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1分钟能播180个字 银行点钞机1分钟能点1500张人民币 我国1分钟能炼15万吨钢 师:1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珍惜时间。 师: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说时间比金子还要 宝贵,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珍惜每一分钟,好好学习。 师:1时有多长呢? 课件出示“想一想”: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 加上( )分,就是1小时。 指名回答。 师:1时要比1分长的多。 三、全课小结、梳理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时、分的认识”,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还知道了1时=60分。 四、看书质疑、思考交流: 师:今天所学的内容在书上80—81页,打开书看一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五、畅谈收获、总结升华: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 生2:1时=60分。 生3: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生4: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一起学习,愉快地合作,不知不觉度过了40分钟, 在临下课时,老师送大家几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课件出示: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 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 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 同学们,让我们象珍惜生命一样去珍惜时间吧! 第2课时 认识秒 教学内容:教材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情境,经历认识秒的过程。 2、体验1秒有多长,知道1分=60秒,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描述具体时刻。 3、结合生活中与秒有关事件,体验和丰富生活经验和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难点: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描述具体的时刻。 教学用具:钟表(带有秒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百米赛跑图片 询问学生自己跑100米用多少秒 二、新课 (一)钟面上的秒 1、在图中标出时针、分针和秒针。 秒针走1小格是1秒,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你仔细观察,把看到的 告诉大家。(秒针走5小格) 2、(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数字8)这一次表示经过了几秒?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 怎么看的。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上来指一指。 3、(播放动画“60秒”)这次表示经过多长时间呢? (1分=60秒) 从钟面上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你是怎么看出来1分=60秒的? 4、1分就是60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呢?(30秒) 计量很短的时间,例如百米赛跑等,常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二)、体验1秒的长短 1、现在就给你30秒钟,请你测一测你的脉搏跳了多少下。 2、我们平时每天都要来做口算,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现在我们就来进 行一次“半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谁作对的题最多,我们将评出今天的“口算 之星”。 3、其实呀,做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就连我们在不经意间作一次深 呼吸,也要花好几秒钟呢,你知道怎样是一次深呼吸吗? 做一次深呼吸,看看用了几分钟。 4、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 请小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你最拿手的事,看看你用了多 少秒钟,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5、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 确地为人们报时。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在1秒之内完成? (三)、分和秒的关系 用手拨一拨钟面上的秒针,观察一下当秒针走一圈的时候,分针走了多少 格? 三、练习 1、在( )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夏天我们午睡的时间是40( )。 (3)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完成练一练1、2题。 四、归纳总结: 1、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 2.1分=( )秒。 第八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简单的排列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探索、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 2、在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 教学难点 能对事物简单的进行排列组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师:聪聪一家要邀请大家照相,但是要先完成几道口算题(出 示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 总结口算情况后谈话:聪聪和爸爸、妈妈三人来到照相馆,要和父母照3人合影,但是 负责拍照的王叔叔给聪聪出了一道题:聪聪和父母3人一起合影,可以怎样站位,能照出几 张不同的照片?这节课我们首先帮助聪聪解决王叔叔提出的问题。二、自主、合作探究、交 流 (一)照相问题 1、学生利用卡片自己先排一排。 2、小组交流后小黑板粘贴本组的成果。 3、全班交流: (1)小组派讲解员讲解。 (2)其余小组补充。 (3)教师总结:3人合影可以照出6张照片。 4、抛给学生的问题:三个人照相,每个人站在同一位置能照几张不同照片?举例说一 说? 5、学生各自发表各自见解后,师总结。6、专项训练。 师:孙悟空又叫孙行者,现在大家就根据孙行者这个名字,看看能给孙悟空取多少个名 字? (二)乒乓球比赛问题 1、师:刚才,大家研究了3个人照相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乒乓球比赛中有什 么数学问题。说一下你知道的关于乒乓球比赛的知识。 2、聪聪、小强和亮亮,他们要进行乒乓球友谊赛,最后结果一定是一个第一,一个第 二,一个第三。请你猜一猜,谁会得第一? 3、讨论:如果聪聪第一,会有几种结果?小强第一呢?亮亮第一呢? 4、全班交流后总结。 5、专项练习 用1、2、3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1在最高位能组成______个三位数;2在最高位能组 成_____个三位数;3在最高位能组成______个三位数;所以一共能组成______个三位数。三、 课堂总结,学生质疑 你们还能提出哪些排列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排列、。 四、综合练习 练一练1、2题。五、拓展练习 如果聪聪一家邀请你一起照相,能照多少张4人合影?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排一排。 六、作业 练一练第3题。 第2课时 简单的等量代换 学习内容 教材第91、92页。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天平。 2、掌握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特点,并能运用等量代换法求出物体的质量。 3、培育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根据天平平衡的特点推算物体的质量,明确简单的等量代换。 学习难点 掌握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 学习过程 1、导入一 你自己能知道答案吗?填一填。 你是怎么想的? 2、理解题意 图中可以看出天平此时处于平衡状态,要求出每个天平上物体的质量,必须把每种物体 的质量进行等量代换。 3、推算物体的质量 左图中,左边是1个菠萝和3个芒果,右边是2个菠萝,此时天平( ),左边一个菠萝 等于右边一个菠萝,所以1个菠萝=( )个芒果。 右图中,天平左边是2个火龙果,右边是4个桃子,此时天平( ),所以1个火龙果= ( )个桃子。 4、导入二 你知道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吗? 5、观图理解题意 已知一个西瓜重3千克,要求一个菠萝重多少克,首先要统一单位3千克=( )克。 然后找出菠萝与西瓜的等量关系,算出菠萝的质量,最后算出苹果的质量。 6、根据天平图找等量关系 左图中,( )个西瓜和( )菠萝=2个西瓜→( )个菠萝=1个西瓜→( ) 个菠萝=3000克→1个菠萝=( )克。 右图中,1个菠萝=4个苹果,1个菠萝=1000克→4个苹果=( )克→1个苹果=( )克。 归纳总结: 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替换,这就是等量代换,它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练习: 判断:一只兔子与2只小松鼠一样重,一只小松鼠与3只小鸭一样重,所以一只兔子和3 只小鸭一样重。( ) 如果不对,一只兔子和多少只小鸭一样重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