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 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 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 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 4 个自 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课文语言 朴实,用词准确。课文的两幅插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一描绘了葫芦长势良好, 种葫芦人的欣喜之态;图二描绘了葫芦叶子飘落,小葫芦掉落,种葫芦人的惊讶 之态。二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 下,简单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因此课堂上可结 合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故事的过程。但学生可能对同一个意思能够有不同的表 达方式且句中情感也不同的理解能力还稍有欠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学生的 交流和朗读中加以点拨。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 11 个生字,会写“棵、谢”等 8 个字,会写“从前、 细长”等 8 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 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 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2 课时 1.认识“葫、芦”等 11 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4 个左窄右宽的 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 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 1、4 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 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感叹句,体会感叹句的特点。 3.结合课文插图感受葫芦的变化,懂得葫芦的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葫芦实物,谈话激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这是什么?谁认识? (生答)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葫芦的样子?这个葫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生自由发言,师板书:葫芦,指导读好轻声) 2.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认一认,了解葫芦的功用、葫 芦文化。 过渡:葫芦不仅好看,还能制作成许多精美的工艺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吧! 葫芦 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 两端一般呈圆球形,嫩时做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 葫芦文化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众多的吉祥含义。葫芦本身形态各异, 造型优美,给人喜气祥和的美感;葫芦与“福禄”谐音,因此人们常用葫芦来表 示福禄。枝叶繁茂、多果的藤蔓与多籽的葫芦还有着“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 美好寓意。 3.在板书的“葫芦”前补全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葫芦”要重读。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葫芦,了解了葫芦文化。接下来,我们要学 习一个与葫芦有关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4.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谁想要葫芦?这个人为什么要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动笔圈一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1)字音识记:“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 (2)结构识记:“葫、芦、藤、赛、感”是上下结构;“蚜、盯、怪、慢” 是左右结构。 (3)熟字加偏旁:胡+艹→葫;咸+心→感;牙+虫→蚜。 (4)对比识记:赛——比赛、赛过;寒——寒冷、寒风。指出“赛过”就 是“比得过”的意思。 (5)同偏旁归类识记:“葫、芦、藤”都是草字头,它们跟植物有关;“怪、 慢”都是竖心旁,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6)借助图片识记: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 等,识记“藤”字。 3.扩词练习。 藤:(葫芦藤)(丝瓜藤) 谢:(谢谢)(感谢) 芦:(葫芦)(芦苇) 盯:(盯住)(盯人) 赛:(比赛)(赛跑) 感:(感动)(感情) 怪:(奇怪)(古怪) 慢:(减慢)(快慢) 4.教师和学生合作串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 三、书写指导,练习提高 1.学写汉字“棵、盯、治、怪”。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一棵葫芦 盯着 治一治 奇怪 2.学生看范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熟记字形,归纳出“左窄右宽”的结构 特点。 3.教师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盯】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目”横间距均匀;“丁”字横拉长,竖钩 收笔靠近竖中线。 【棵】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果”的撇、捺要舒展。 【治】 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第四笔撇折的折点在田字格中心的左侧。 【怪】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上部“又”横撇、捺要舒展,右下部“土” 的最后一横不要超出横撇、捺的宽度。 4.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投影反馈学生作品,学生相互交流。 四、再读课文,梳理因果 (一)学习第 1 自然段第 1 至 3 句。 1.学习第 1 自然段第 1 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包含:葫芦藤、葫芦叶、 葫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 (1)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 ①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②课件突出“雪白”,引导学生说出“雪白”的近义词。(洁白)思考:还 有什么东西是雪白的?(雪白的棉花、雪白的云朵。) (2)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种、长、开、谢、挂。) (3)学生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查一查“谢”字的不同意思。(在课 文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 谢”。) (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葫芦。)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1)朗读时,要强调动词和“细长、雪白、小”等修饰性词语,用喜爱的 语气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2)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 尝试有序表达。 ①出示词语: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 ②引导学生用以上词语说说自己或他人种植瓜果的过程。 (二)学习第 1 自然段第 4 至 5 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指导:“啊”表示赞叹、赞美,“多么可爱”表现了种葫芦人非常喜爱刚长 出来的小葫芦。朗读时,要表现出他对小葫芦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出示课前 准备的小葫芦,引发学生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 会种葫芦人内心对小葫芦的喜爱与渴望。 (三)学习第 4 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 2.出示蚜虫图片,感受蚜虫的危害。 蚜虫 昆虫,又称蜜虫、腻虫。身体卵圆形。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 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植 株死亡。 3.出示句子,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1)学生读一读,哪一句要好一些?为什么? 明确:第三句更好,它写出了葫芦的变化。葫芦不是一下子同时落下来的, 首先是蚜虫变多后,叶子被虫蛀且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 也变黄了,最后葫芦才是一个一个落下的。朗读时要把节奏放慢,声音放轻些。 (2)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小葫 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四)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复习 11 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4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 2、3 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 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 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玩葫芦游戏。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葫芦藤——( )的葫芦藤(细长、美丽、绿色……) 葫芦花——( )的葫芦花(雪白、美丽、可爱……) 小葫芦——( )的小葫芦(可爱、绿色……)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 谢了 蚜虫 盯着 赛过 奇怪 感到 邻居 慢慢地 治一治 自言自语 3.复习第 1、4 自然段。 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比较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个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个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 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个是绿油油的,挂在藤上,一个是黄黄的,落在地上。 过渡: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一个葫芦 也没得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关于葫芦的故事。   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一)学习第 2 自然段。 过渡:葫芦在成长的过程中长出了几个蚜虫,种葫芦的那个人看到蚜虫后是 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1.学生汇报“怎么想的”。 预设: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自由读读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这是对种葫芦的人看到蚜虫时的心理描写。这个人眼里只有小葫芦, 一心只想着小葫芦,至于叶子上的虫子他毫不在意。“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突 出了这个人的满不在乎,这也为后文描写小葫芦都掉落埋下了伏笔。 (2)指导朗读句子:感叹句可以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要用满 不在乎的语气去读。 (3)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种葫芦人满不在乎的心理。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①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两个句子语气的异同。 ②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两个句子意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个句子是 感叹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2.学生汇报“怎么做的”和“怎么说的”。 预设: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 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1)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思考:“盯”能不 能换成“看”? 明确:“盯”指集中注意力看,突出了那个人对小葫芦的重视程度,表示种 葫芦的人眼里只有小葫芦。比“看”表示的程度更深。 (2)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 指导: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的人自 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盼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快长啊,快长啊!”在语调上 可以逐渐上扬。“呢”表示确定,表现出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长势充满期待。 (二)学习第 3 自然段。 过渡:种葫芦的人的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 出邻居说的话。 1.请学生朗读邻居的话。 朗读指导:从“别”和“快”两个字可以看出蚜虫是很厉害的。朗读时, “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重读,表现出邻居着急的心理。 2.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感到奇怪?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他说的 话。(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的语气。 (2)思考:“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的意思是什么?( 叶子上的虫不用 治。) (3)出示下列一组句子,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明确:相同之处:这一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第二 句更为强烈。 (4)读了这个人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怎么读好这个人的话呢?(学生 自由表达、练读) 明确:“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是反问句,意思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这个 反问句语气强烈,表现出种葫芦的人的惊讶,他对邻居的话感到不理解。“我要 的是葫芦”表明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对其他的都不放在眼里,都不关心。邻居 的催促与种葫芦的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朗读时,问句语调上扬,一句强过一 句,第三句要一字一词地强调,尤其是“葫芦”二字要重读。 3.指导分角色朗读第 3 自然段。 4.想象说话,体会这个人的心理活动。 (1)课件出示。 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主交流。 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有几个小虫子不要紧。 ②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虫子生在叶子上,又没有生在葫芦上,他只 要葫芦,又不要叶子,所以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5.组织讨论:他想得对不对?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 (1)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示例:他的想法不对,叶子上的虫子不治,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叶子就会被 虫子吃光,葫芦就吸收不到营养,会慢慢掉落。 (2)补充资料: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 叶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利用光 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正是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主 要物质来源和全部能量来源。如果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靠刺吸植物体内的 汁液为食,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植物营养不良。随着叶子的皱缩、卷曲甚至枯萎, 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受到了影响,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减少,小葫芦就可能 由于缺乏营养而变黄掉落。  三、观察示范,书写指导 1.书写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 【想】上长下短。“木”末笔捺要变成点,“目”框内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 “心”要略扁,第二笔是卧钩。 【谢】 “身”居中,较瘦长,下面的撇右端不出头,“寸”的横笔写在横 中线上面,竖钩的竖段写长些。 【言】第一个长横与中间两个短横是等距的。 【邻】“令”的捺改为点;“阝”适当写得大一些,使得左右匀称。 2.学生自行练习并组词。 3.听写词语。 从前 细长 雪白 谢了 盯着 邻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语 四、课后拓展,揭示寓意 1.再次出示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并展开想象。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落了,会想些什么?他又会做些什么呢? 可以说给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听一听。 2.思考: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小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 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3.续编《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又会发生一个什么新的故事呢? 鼓励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大胆编故事、讲故事。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搜集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与同学分享。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角色扮演,以读促悟(教学重点) 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都掉落了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故事,把自己当 成种葫芦的人或是那个邻居,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师:一天,那个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好 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 (课件出示第一句话: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谁来读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这句话? (生读) 师: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从他的朗读中,你能听出来他是怎么 想的吗? 生 1:他想:叶子上长蚜虫,又不是小葫芦上长蚜虫,我才不在乎呢! 生 2:他想:叶子上有了蚜虫,可我的小葫芦还好好的,不用怕。 师:是的,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他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第二句话: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 呢!) 师:这个人是怎么对葫芦说这句话的? 生:自言自语。 师:谁能说说“自言自语”的意思? 生: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师:请大家试着自言自语说说这句话。 (生自由试读这个句子。) 师:哪个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那个人是如何自言自语的?(指名读并评议) 师:过了几天,蚜虫越来越多,热心的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劝他 说—— (课件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女邻居们来劝劝他吧!(女生读,男生评) 师: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请男邻居再真诚地劝劝他。(男 生读) 师:种葫芦的那个人听了邻居的话,头脑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 (课件出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哪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说说这三句话?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他的表 演像不像那个种葫芦的人。 (指名表演读) 师:同学们,他表演得怎么样?(生评) 师:邻居的话让这个种葫芦的人感到太奇怪了,还有哪个同学想说说这三句 话?(指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哪位种葫芦的人说得最好?那就让我们像他一样说说这三句 话: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感到很奇怪——(生齐读: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 赏析:《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内容短小,蕴含的哲理浅显。因此,这个片段 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 培养语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评议、角色扮演等形式, 感受到种葫芦的人的自以为是和不以为然,品悟课文语句里包含着的丰富的思想 感情。 在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葫芦所代表的不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 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 写得清楚、具体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通过对比句子,让学生体会 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步变化、逐步掉落的过程。 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图文结合地研读,学生可学会更加有理有据 地进行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 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 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再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自然地明 白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