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 教材分析 西师大版(共97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 教材分析 西师大版(共97张PPT)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李贵萍 提要·全册教科书介绍·各单元教科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全册教科书介绍 要点全册教材的内容框架全册教材的目标全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科书总体说明本册教科书除了“统计与概率”外,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3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穿插安排、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标准》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教科书设置了“你知道吗”栏目,用连环画呈现数学文化的内涵,同时,富有趣味性。教科书总体说明 教学内容安排单元小节数与代数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0的认识;5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与复习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6~10的认识;6,7的加减法;8,9的加减法;10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与复习四、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8加几;7,6加几;整理与复习六、20以内的退位减法11减几;12,13减几;14,15减几;16,17,18减几;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三、分一分认识图形分一分;认识图形综合与实践我们身边的数;环保小卫士 为了使学生顺利进入小学数学学习,教科书在第一单元前安排了准备课“上学了”。结合教学内容,分别在第二单元、第四单元安排了“0的故事”“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等数学文化。 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册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读写0~20各数。2.初步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加减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3.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 本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4.了解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1.在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2.在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本册教学目标——数学思考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与20以内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联系生活与学习实际,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3.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与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相关的问题,体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本册教学目标——问题解决 1.通过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对数的认识和计算,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本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提供探究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特色鲜明。·体现学法,利学利导。·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上学了——教学目标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通过比一比、感受长短、大小、多少、轻重,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了解校园环境,在交流中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第一次接触单元主题图,可将名称告诉他们。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感受学校生活,并用数表达看到的、想到的,可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句带有数的话。不强调按1~10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认识水平进行表达。 看一看,数一数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活动。引导数数时注意数的确定性,对其他方面的表达(如单位名称、具体事物等)不作高的要求。 教材将学生看到的,数过的进行整理,初步引导学生结合实物和手势从1数到10。还可以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比长短”可采用“猜一猜”——“比一比”——“说一说”——“应用”的方法进行。“比大小”“比轻重”,更多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多少”时,一方面引导学生直观感知1筐和1篮苹果的多少;同时,在“树”与“坑”进行比较时,渗透对应的思想。 这是学生进行的第一个课堂活动,教师要确实组织好。引导“比”的方法,“说”比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想象能力及对应思想。 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1~5的认识;0的认识;5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与复习。在内容的编排上,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加强对数的认识的教学,适当渗透集合、对应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 单元教学目标·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个数、顺序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认识5以内数的大小,认识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体验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规范书写数字、符号、算式,养成认真看、算、写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5的认识和加减计算难点:0的认识 1~5的认识·例1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感知1~5各数。·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例题情景图,通过谈话:小朋友在干什么?有多少个小朋友?……等激发“说”和“数”的欲望。·学生不一定按数序数和说,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仔细、全面观察,有序认数、说数。 ·例2由例1的看、数、说实物,过渡到摆、数、认学具;从例1的可任意数数,过渡到逐一认识1~5各数。·教学时,引导学生按要求边摆边数出圆片的个数,经历摆、数、认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摆出的圆片与相应的数要相对应、相一致。 ·例3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用不同事物表示同一个数,再用同一个数表示数量相同的不同事物,感知数所表达的数量的实际含义。·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范例,让学生从2颗糖、2个苹果……等抽象出数2,并认识到,一切数量是2的物品个数,都可以用“2”表示。·让学生由物到数,也可以由数到物。 ·例4通过“比、画、写”等有序的教学活动,把1~5的认、读、写活动落到实处。·可引导学生采取“左手比,右手画,小嘴读,然后写”的方法进行。·写数是教学难点,教师可在田字格中对工整、规范写数作出示范。 ·例5是通过摆、分5根小棒,认识5的分解与组成。·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活动,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组织讨论、交流,将各种分法有序排列。·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0的认识·3个例题分别教学0表示没有;0表示起点及0的书写方法。·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从有到没有的过程,突出“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结合直尺图,直观地让学生感受“0可以表示起点”。 ·让学生通过直尺图,感受0的位置,认识0~5的数序,知道0也是一个数,它比1~5都小。·写0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做好示范,对起笔、笔顺、收笔等提出要求。 比较·本节主要教学“>,<,=”符号,并进行1~5的数的比较。·教学时,结合情景中蜜蜂、蜻蜓、花的数量,引导学生对两两进行比较。并理解“>,<,=”符号的含义。·引导学生比较时,注意将比较的对象一对一的排列,有意识地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和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例2是教学“>,<,=”符号的书写。教学时,可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学生对“>”和“<”符号容易混淆,可做形象介绍,帮助学生记忆。例3可结合教科书上的直观图,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强化比较方法。 5以内数的加减法5以内数的加减法是学生计算的起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3个例题的侧重点不同,例1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同时认识加法算式及读法。例2主要是探究3加2的具体计算方法,教学时,要鼓励算法多样化。 加法算式的书写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时,应注意提醒学生加号与等号的书写位置。例3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表达而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一图二式)。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2个算式,通过比较得出4+1=1+4。鼓励学生说出它们相等的理由,但不作过高的统一要求。 例4、例5、例6的编排意图与例1、例2、例3基本相同。例4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将教科书中的情景图变成动态的画面,把“原来——走了——还剩”这个过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法算式及读写。 例6是从求剩余迁移到“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题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例7是结合小猫钓鱼图学习“0与任何数相加就得原数”。教学时,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在此基础上写出算式,归纳出结论。 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本单元内容包括:6~10的认识;6,7的加减法;8,9的加减法;10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与复习。·在认识了6~10以后,安排了几和第几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在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认、读、写6~10各数,能用6~10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掌握6~10各数的顺序,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能用数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 在具体的情景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6~10的加减法;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在计算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经历与同伴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对数、数学符号、算式等进行规范书写,逐步养成仔细看,细心算、认真写以及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良好习惯。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6~10的认识和加减计算。难点:区分并理解几个和第几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10的认识例1是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让学生整体感知6~10各数。教学时,先自主数数;然后要求学生按6~10的顺序依次数数;最后举例说说各数的实际含义,抽象出各数。 例2是通过“比、画、写”的活动,认、读、写6~10各数。教学时,将读6~10各数贯穿到比、画、写的活动中;可仿照1~5的认识的例4进行教学;关注写数的指导。6~10的认识 例3是通过拨一拨,说一说,感受6~10各数的顺序。教学时,教师先示范拨珠,(5颗珠子要一次拨出,在缓缓地拨1颗珠子);在此基础上组织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说的活动;最后引导学生依次说出6~10各数。6~10的认识 例4是通过分小棒和填数,理解6的组成和分解。教学时,尽可能地要求学生借助5的分解的经验,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引导学生由一种分法类推出相关的另一种分法。渗透有序和类推的思想方法。6~10的认识 例5通过小动物运动会的场景,使学生感知数还可以表示顺序和位置。教学时,可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谁跑第1,谁跑第2……启发学生用“谁是第几”和“第几是谁”等方式进行表达。6~10的认识 例6是通过直尺图,整体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填空,同时,可引导学生顺读、倒读、跳读等,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这些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谁比谁多1等,培养学生的数感。6~10的认识 6,7的加减法例1是巩固加法的意义及算法。教学时,可把重点放在为什么这样列式,可以怎样计算上。例2的侧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把两个部分的小棒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同时感受两个算式的联系,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的合理性。例3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写出算式,同时鼓励学生从一个算式推想出另一个算式。 例4、例5、例6的编排意图与例1、例2、例3基本相似。例6是以例题的形式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列出加法算式,再列出减法算式,感受一幅图可以列出4个算式。6,7的加减法 8,9的加减法例1是学习8的加减法。教学时,尽可能地先让学生将8根小棒有序的分成两堆,再引导选择分成6和2的这种情况写出4个算式。例2是学习9的加减法。教学时,尽可能地先让学生将9个圆片有序的分成两堆,每分一次,就在右边的方格里填上相应的数。然后引导学生任意选一组或几组9的对子数写出4个算式。 例3是最简单的解决问题,教科书第一次出现了用图、括号、符号表示条件信息和问题。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看懂图意,特别是理解“?”是什么意思,括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等。在此基础上,将题意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出来。8,9的加减法 例4的教学,教师要在开放性和多样性中突出3,5,8几个数的关系。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可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加法与加法,加法与减法,减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8,9的加减法 10的加减法例1、例2、例3都是通过找出10的对子数来展开教学。教科书从例1的实物情景,过渡到例2的10的分解,逐步抽象,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图四式。例3是找规律计算,学生要根据对第一、二排的观察和理解,找到划第3,4,5排圆片的方法,再根据划去和没有划去的圆片,列出算式。(每划一排,至少写2个算式)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教学时,要联系具体情景,帮助学生体会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说出小鸟分布在树上、地上和天上,列出连加算式。教师结合情景和图式讲解计算顺序和方法。要求学生要逐步学会将第1步计算结果记在脑子里,连贯写出第2步得数。鼓励学生根据情景写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并试着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进行例2学习的关键也是看懂图意,根据图意列式和计算。教学时,可动态呈现例题情景图,便于对题意的理解。其他教学建议与例1相似。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例3是加减混合计算。和例1、例2一样,看懂图意是关键。可引导学生根据小鸟的形态判断飞来、飞走的只数。由于飞来、飞走没有先后顺序,所以可列出2个算式。计算时,与例1、例2的要求一致。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三、分一分、认识图形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图形2个小节。分类只要求按一种标准进行,同时,选择分类标准要基于学生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生活经验。认识图形的安排也以分类作为基础进行。 单元教学目标学会按照一种标准对物体及图形进行分类。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经历简单分类和整理的过程,积累学习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分类过程,能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整理;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分一分单元主题图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教学时,可播放一段房间较乱的视频或让学生观察一幅同样的图,接着再播放或观察整理好的房间,然后让他们谈感受。同时引导学生说出把书放在一起,玩具放在一起,笔放在一起……教学例1时,要选择除了颜色不同,其他都相同的铅笔作为教具,避免造成多种标准分类的干扰。 例2的难度要比例1大一些。主要是所呈现的物体在外部特征上有细微的差别,这就需要学生先进行一次抽象。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结合物体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分一分 认识图形例1,2都是借助分类来认识物体。引导学生按物体的形状来进行分类。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并告知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这些几何体,不要拔高要求。 例3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受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学生只要有一些实际感受就可以了,(如长方体、正方体比圆柱、球要滚得慢一些等)不要求抽象概括出它们的特征。认识图形 四、11~20各数的认识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序。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主题图起着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的作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本单元知识的积极性。图中呈现了15只鹅在水里游,19个人在跳舞等。为学生认识1l~20各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到仅有1~10的数是不够用的,需要有新的数,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认识11~20各数例1前的捆一捆,让学生初步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例1通过“捆、说”,明确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会写1l和l3。(1)指令操作:让学生动手把10根小棒(10个一)捆成1捆得到1个十,初步认识“十”这个计数单位。(2)尝试操作:把11根小棒捆成l捆剩1根,让学生初步理解11是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也就是说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同样操作认识13。(3)对照小棒图写出11,13。 例2用计数器来表示15,20。重点让学生理解“位置值”,认识“个位、十位”。(1)认识计数器: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算珠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这就是位置值的计数作用。(2)学生用小棒摆出15,20,师生共同在计数器上对应拨出15,20。将算珠图与小棒图对应摆放,利于学生形成位置值的表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位置值的含义。(3)在算珠图下面对应写出15,20,直接把算珠图的位置值抽象到数的表示法上面。再让学生读数。(4)认识个位、十位: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让学生在理解位置值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认识11~20各数 例3是读写结合,主要是完善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规范学生的书写。(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4)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认识11~20各数 例4通过小棒图,理解10加几等于十几的算理。(1)通过引导学生摆小棒,强化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2)填对应的算式,由学生得出10+6=16,当学生理解了“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后,对10+6=16的算理也就理解了。这样就把10加几的计算与认数融合在一起。例5用直尺图作为直观的认知材料,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大小及排列顺序,由此帮助学生掌握20以内数与直尺图上的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大得多”“大一些”“差不多”等对20以内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培养数感。可引导学生采取多种读数的方法。认识11~20各数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例1是不进位的加法。感受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是教学重、难点。(1)摆小棒,形象地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探究算法,初步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迁移”能力:计算13+2时想:3+2=5,10+5=15。(3)初步认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并交流。例2是不退位的减法。可以用“15=2+13,15-2=13”来初步沟通过减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教学环节参照例1进行。例3用一图二式的呈现方式,进一步沟通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在沟通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感受加减法都要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4是巩固已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强化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l)借助具体的情境图(教师要运用小鸟图片或多媒体,使画面动态呈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读懂题意。(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意识。(3)引导学生写出算式,突出运算顺序,引导学生把第1步计算的结果记在心中或者写在算式下面,并参与到下一步的计算。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本单元是全册教科书的教学重点之一。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乃至多位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口算的基本内容,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水平。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9加几、8加几、7,6加几和整理与复习这4个小节。 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经历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获得一些简单的、初步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能克服数学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学习之前安排了单元主题图,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单元主题图从生活需要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l)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单元主题图。如从足球场外的矿泉水的瓶数来看,箱内有9瓶,箱外有3瓶。小朋友的话说出了进位加法的策略之一——凑十。(2)单元主题图呈现的材料都涉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通过“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问话,引发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9加几例l是教学9+3。教科书以现实情境作为支撑,启发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特别是情景图右边的图的设计,为学生寻找计算方法提供了模型。教科书中呈现了几种计算的方法,这些都可能是不同的学生想到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交流、评价的方式逐步优化。例2是教学9+5。重点讨论“凑十法”。通过讨论算法:感受到可以看大数,分小数;也可以看小数,分大数。 例3是教学7+9,这里将较小数作为第一个加数,较大数作为第二个加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9+3或9+5的计算方法来解决7+9。例4不用图画的形式出现具体的数量,而是用文字描述,这样学生不能从图中直观地数出得数,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挑战,迫使这部分学生去探索计算方法。(l)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用已有的计算方法来解答这个例题。(2)体会9加几的应用。9加几 8加几例1和“9加几”比,呈现的计算方法越来越少。(l)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思考计算方法。(2)学生讨论交流后可对照情境图看一看,自己的计算方法与图上小孩想出的计算方法是否相同?还有哪些不同的解法?例2探讨4+8的计算方法。教科书首次呈现“想:8+4=□,算:4+8=□”计算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沟通8加几和几加8的内在联系。组织对2种计算方法的讨论。 例3是8加几的应用。教科书既有文字呈现的条件,又有图中隐含的条件,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剩下的+拿走的=原来的”这种数学模型。8加几 7,6加几例1是解决简单的用“7加几”计算的实际问题。教科书明确地呈现了“2个条件,1个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可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结构。例2在例1的基础上,突出了“问题”和“条件”。同时,由于考虑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算法,所以没有呈现算法。例3呈现了解决问题的2种不同策略,目的在于告诉学生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1)呈现情境图,然后让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2)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列出算式。(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沟通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算法的掌握水平。 六、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本单元是全册教科书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包括11减几;12,13减几;14,15减几;16,17,18减几;整理与复习。 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获得初步的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中小动物们自由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可从两个对话框提供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11减几例1教学11-2。通过对话框突出“需要退位”。(1)学具操作建立表象,构建“破十法”。(2)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对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如想加算减;从11往回数11,10,9,教师要给予鼓励。例2是进一步巩固11减几的计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切实掌握好11减几的计算方法,以利于后面的学习。(1)让学生操作学具后计算。(2)组织学生交流算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算法的优点,培养优化意识。 例3是一图二式,由学生看图把两个减法算式写完整再计算,进一步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1)让学生先看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2)用对话把算式中的3个算式都完整地呈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由一个加法算式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沟通加减运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11减几 12,13减几例1是12减几的退位减法。在算法上,一方面继续巩固“破十法”,同时强化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计算。例2是13减几的退位减法,是一图二式,教科书提供了动物活动的情境,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列出2个不同的算式解决问题。教学例2时,可以有意识地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4,15减几例1教学14减几。(l)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用合作学习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2)拓展讨论:如果已经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要求下车的人数,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例2教学15减几。(1)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拓展讨论:如果是知道了书架上有15本书和还剩6本,求拿走多少本。怎样列式?怎样算?在例l、例2的教学环节都建议安排“拓展讨论”,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对这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感性认识。 16,17,18减几例1、例2分别教学16,17,18减几。考虑到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例题中不再呈现算法,意图是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自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教学时,可组织算法的交流,突出“破十法”和“想加算减”。 综合与实践本综合与实践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已经能够提出一些最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是通过对校园中的学习、活动等现实情境的观察,发现、思考一些数学问题,体会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进行观察。或组织主情境图中呈现的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活动场景进行录制,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表现主情境。 ·“玩一玩”的活动,主要是巩固1~10的读数和数序及得数是10的加法。通过跳读“2,4,6,8,10”体会其中蕴含的规律性。·“说一说”的活动,突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里呈现的2个情境只是一个示范,可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其他问题。·“算一算”是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要引导学生交流是怎样列式和计算的。·“找一找”是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拓展到校外,继续发现、解决身边的有关认识数及10以内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拓展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可以从2个数的加减问题延伸到3个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问题。综合与实践 ·教科书创设了一个“保护环境”活动,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学生自然会发现、思考一些数学问题,要学生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时可以在教室内模拟一个活动场景或用多媒体展示活动场景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效果更好。综合与实践 ·算一算要求看图写算式。学生观察角度不一样,写出的算式就不一样。要引导学生交流是怎样思考得到算式的。同时认识到植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分一分是按垃圾的品种分类。先让学生明确垃圾桶上写的就是分类的标准(可用连线的方式);再按标准将垃圾分类;最后交流自己是怎样分的,并说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可适当介绍垃圾分类回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综合与实践 ·想一想,算一算是解决图中呈现的数学问题。既可以用书中给出了的问题,也可以用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议一议是谈活动的感想,也是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可让学生充分说一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活动拓展安排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交流或上网查询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拓展学生环境保护的视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综合与实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