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A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A

一、(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蝙蝠是怎么飞上天的?‎ 单少杰 ‎  ①纵观生物界,哺乳动物可以说是一大霸主,可至今这些号称“进化的最高级”的生命也没能称霸蓝天,能自由飞翔的哺乳动物更是只有蝙蝠这一种(从高处滑翔到低处的鼯鼠等不算能自由飞翔),那么蝙蝠是怎么学会飞行的呢?‎ ‎②关于蝙蝠最早的祖先,目前的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是根据2006年,我国科学家在内蒙古宁城地区,一处距今6500万年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的一具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远古翔兽来推断,蝙蝠的祖先应该是跟它差不多的一种动物。远古翔兽体长12~14厘米,体重70克,跟现在的小老鼠差不多大。它的嘴很短,有高度特化的食虫性牙齿和四肢,更神奇的是,它的四肢也有和身体相连的皮膜,并覆盖有细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远古翔兽的生活习性跟现在的鼯鼠一样,可以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上,以此来躲避敌人和寻找食物。虽然它跟现今的蝙蝠还是有一些差异,但是因为我们只发现了这一种能飞的哺乳动物化石,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它就是蝙蝠的祖先,或者至少像蝙蝠的祖先。‎ ‎  ③由此,科学家大概推测了一下蝙蝠的祖先学习飞行的历程。首先,这些蝙蝠祖宗们像现在的鼯鼠一样爬到树的高处,然后一跃而下,它们伸展四肢,让皮膜像滑翔翼一样载着它们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但这些蝙蝠祖宗不满足于这样被动的飞行,它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好吧,是通过基因的不断变异,无数的变化一点点的积累下来。终于有一天,它们的手指进化到了一个非常修长的地步,指间的皮膜和身体皮膜连在一起,有了翅膀的样子。同时因为数根可以自由活动的手指的存在,借助发达的肌肉群,它们对皮膜翅膀的驾驭能力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些优势都让它们的飞行方式从滑行转变为扑翼飞行。当它们沿着水平方向飞行时,翅膀向前下方挥动产生了升力和推力,如果推力超过阻力,升力等于体重时,它们就能保持飞行的速度,从而可以飞到更远的地方去。‎ ‎  ④但是关于蝙蝠学习飞行的动机——它们是被天敌赶到了天上,还是因为同类间的竞争太激烈,不得不学一门本事,科学家没有做出太多的揣测,因为那个年代实在是太过久远,而我们又没有足够的化石证据去研究。不过既然它们学会了飞行,从此,天空便有了它们的一席之地,而它们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也绝不只有一点点。首先,它们是优秀的种子传播者,在热带和亚热带,因为植物间对土地的竞争很激烈,一些植物的种子往往只有在很远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但它们自己不会飞,就只好用个甜美的果实把自己包起来,当蝙蝠吃下这些果实之后,就会带着种子飞到很远的地方,完成播种的工作。许多研究都表明,直接取自树木果实中的种子的发芽率仅有10%左右,而经蝙蝠传播,在蝙蝠粪便中的种子却100%发了芽;其次,它们还是很多害虫的天敌,经统计,大约70%的现生蝙蝠和大多数化石蝙蝠都是食虫性的,它们的菜单里最常见的就是甲虫、苍蝇类、蚊类、蛾类、蟑螂、白蚁等害虫,一只小黄蝠在14小时内就能捕捉600只昆虫,一夜就能吃掉200~1000只昆虫,一个150只左右的蝙蝠家族在一个季节内能消灭60万只黄瓜甲虫,如果没有这些蝙蝠而任由黄瓜甲虫繁殖,它们可以生出3300万只后代,一片小森林都不够它们吃。‎ ‎  ⑤所以,蝙蝠是一种对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动物,也许这就是上天赋予它们飞行能力的同时,要它们承担的责任吧。‎ ‎(选自2018年02月02日 《科普中国》) ‎ ‎1.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蝙蝠对生态系统的贡献有哪些?(2分)‎ 25‎ ‎2. 第②段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许多研究都表明,直接取自树木果实中的种子的发芽率仅有10%左右。‎ ‎4.下列说法与原意不符的一项是的(3分)( )‎ A. 关于蝙蝠最早的祖先,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 B. 当蝙蝠沿着水平方向飞行时,翅膀向前下方挥动产生了升力和推力,如果推力大于阻力,升力等于体重时,它们就可以飞到更远的地方去。‎ C.经统计,大约70%的现生蝙蝠和大多数化石蝙蝠都是食虫性的。‎ D. 一个150只的蝙蝠家族在一个季节内能消灭60万只左右的黄瓜甲虫。‎ 二、(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5分)‎ 农作物也能“喝中药”吗?‎ 王君平 ‎  ①最近,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教授沈彤从传统中药材中获得灵感,成功研发出纯中药制剂的植物源生物农药系列产品。不同于化学农药,中药农药以传统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不仅有防病、杀虫作用,还能为农作物补充营养。截至目前,该系列产品已在甘肃、陕西等省区100万亩10多种农作物种植上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 ‎  ②中药农药具有绿色天然的本色。化学农药有污染性,用少了不管用,用多了会出现农药残留。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虫子容易出现耐药,只能在毒性上不断升级加码,对食品安全构成很大威胁。《食品安全法》提出,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运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同时加快生物农药推广应用。让农作物“喝中药”,摒弃了人与自然对抗思维,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从源头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筑起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  ③作为一类天然源农药,中药农药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达到近30万吨(包括原药和制剂),大约占农药产量的8%。但中药农药能防治的病虫害还很有限,能给农作物吃的中药品种不够多,中药农药研发应用推广跟不上,缺乏一条发展的“绿色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绿色支撑还有一段路要走。‎ ‎  ④中药农药也能治好中药材自身的痼疾。中药饮片不合格,原因在于农药残留超标。《中医药法》规定:“国家鼓励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提高中药材质量。”如果中药材种植不再使用化学农药,而是使用中药农药,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让中药材喝上中药,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监管体制,让中药材脱去“农皮”穿上“药装”,不再当作农作物种植管理,让药品管理部门从源头上实施可追溯式监管。‎ 25‎ ‎  ⑤随着中药需求量的增加,中药供给短板日益凸显。前几年,宁夏枸杞丰收,有些农户不得不看着枸杞坏在地里。在当地枸杞采收的季节,找不到足够的工人来进行采收,即便是能找到工人,人工成本也高得惊人。中药材种植因人工成本急速上涨,面临产量萎缩的局面。我国中药材种植滞后于农业种植20—30年,良种推广率不足10%,机械化才刚刚开始,中药材产地加工条件落后,交易方式较原始。破解中药材产业发展难题,必须瞄准高质量,推进中药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重规模求数量转向重质量求效益。‎ ‎  ⑥让农作物“喝中药”,开辟了中医药学新的用武之地。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合理生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能够更好地释放中医药的潜力。期盼中药农药大有作为,给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产量处方”。‎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3日19 版)‎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选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介绍农作物也能“喝中药”的? (3分)‎ ‎2.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任意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4分)‎ ‎3.第③段中加点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据统计,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达到近30万吨(包括原药和制剂),大约占农药产量的8%。‎ ‎4..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请你谈谈目前中药供给短板还存在哪些方面。(2分)‎ ‎5.结合材料内容,选文以“农作物也能“喝中药”吗”为标题,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复制技术让古画“活起来”(五洲茶亭)‎ ‎①每个热爱艺术的人徜徉在博物馆中,都渴望与古画能有“亲密接触”。然而,古代画作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为有效保护,需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令许多观众与之缘悭一面。‎ ‎②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古画修复实现了“跨界合作”,“唤醒”了沉睡的古画,让它“活起来”“动起来”,甚至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时光穿越感。技术的进步还让沉睡的古画有了替身,有效缓解了古画在保护和开放方面的矛盾,在保护真迹、弘扬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虽然数字化的“传移摹写”在画面内容、修残补缺上的还原程度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准,但技术的有限性令复制品与原作间仍然存在差距:在材质上,古画真迹的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等都是从天然矿石中提取,纯度之高、精度之细,堪比顶级珠宝,复制品的色彩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其次,古画具有的“精气神”,是古代艺术家注入画面的艺术气息,承载着人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活动,这是机器印刷所无法比拟的。‎ ‎④日本科研团队近来研发出的新复制技术,通过突破印刷技术上的局限性,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人工传统绘画技术,使复制品具有更接近原作的真实感。目前,已复制再现了包括敦煌第五十七窟壁画、克孜尔第212窟壁画、巴米扬东大佛天井壁画、法隆寺金堂壁画,以及一些浮世绘和油画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25‎ ‎⑤敦煌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壁画是我国初唐时期、距今约1400年左右绘制的佛教绘画。边长不足5米的方形窟内保留的精美壁画,尤其是南壁的菩萨,曾被已故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著名画家平山郁夫称为“东方维纳斯”,在日本声誉极高。‎ ‎⑥然而,要想一睹“东方维纳斯”的艺术之美却并非易事:日本与敦煌距离遥远,且为保护壁画,石窟有可能被关闭。2017年,研究团队利用新的复制技术将五十七窟整窟进行原样复制,首次实现壁画与石窟空间环境的真实再现。观众走进展厅里的“石窟”,通过近距离欣赏壁画和雕塑、触摸土质壁画的斑驳感和“东方维纳斯”头饰与服饰上沥粉贴金纹样,全方位感受初唐佛教的艺术魅力。‎ ‎⑦从实际展出效果来看,复制品不仅是原作艺术表现性的替身,其可触可摸的特点更允许近距离鉴赏,增加了展品与观众间的互动。对于那些不可移动的壁画来说,复制技术让其真正“活”在世界观众眼前。‎ ‎⑧2001年,阿富汗巴米扬壁画被炸毁,世人再无缘看到这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但保留下来的许多照片与数字技术和传统绘画的融合,让巴米扬东大佛头顶的巨幅壁画重现,让原本已经消失的世界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 ‎⑨文化遗产的意义跨越国界,烛照历史,连接未来,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它们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技术进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继承与弘扬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支持,数字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5日 07 版)‎ ‎1.文章开头从“每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渴望与古画能有‘亲密接触’”谈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2.结合原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说明复制品于原作之间存在差距的?(3分) ‎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下列选项,不符合选文的内容和表达的一项是(3分)(  )‎ A.古画需要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进行有效保护。‎ B.数字化的“传移摹写”可以使复制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C.借助照片、数字技术和绘画技术,使得巴米扬壁画原画得以重现。‎ D.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继承与弘扬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四、(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飞花令”:酒文化绽放的奇葩 ‎①近年来,央视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做得风生水起。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人们重温了名垂千古的经典诗词,还火了紧张刺激的小游戏“飞花令”。这个游戏,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肯定都很清楚。那么,这个游戏的起源到底从何而来?就不能不谈一谈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了。‎ 25‎ ‎②饮酒古已有之,共饮则需助兴。“飞花令”里有个“令”字,就和命令有关。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后世的“飞花令”就是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这“飞花令”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所以这种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的最爱,就连名字也源于诗词之中:“飞花”一词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③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古代的“飞花令”要求极高,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而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受罚。“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其要求已经比古人的规则简单了许多,只要出现约定的字且不重复即可。‎ ‎④由此观之,“飞花令”这样的酒令实在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堪称酒席间的现场“笔会”。《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就描写了当时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生活场景。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是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 ‎⑤若要论正宗的玩法,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是必须含有“花”字的,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则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依此,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的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罚酒。‎ ‎⑥当然,在酒宴上行令方式还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字的诗,“花”字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对应到自身,则罚酒。如行令人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从行令人开始数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刚好是行令人自己,则行令人喝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如巴金的小说《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 ‎⑦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都能感觉到,“飞花令”确实是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在各种“脑残”网络用语泛滥的当下,这种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的节目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选自《厦门日报》2018年1月21日)‎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⑥段的主要内容。(3分)‎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 ‎3. 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下面理解,符合原文内容和表达的一项是(3分)( )‎ 25‎ A. 紧张刺激的小游戏“飞花令”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 B. “飞花令”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C. 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并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是“飞花令”正宗的玩法。‎ D. “飞花令”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堪称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五、(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4分)‎ 植物大都爱“藏金”‎ ‎①人们发现植物竟然具有“收藏金属”的嗜好,还是1865年的事情。那一年,人们在比利时与德国交界处一片富含锌和镉的土地上,发现一种名叫菥蓂的草本植物在被烧成灰烬时,灰烬里竟然有很多锌。后来,人们又在岩石缝隙,发现了一种名叫香雪球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子里竟然含有1%的镍。要知道,镍这种金属对于绝大多数植物来说如同砒霜,一旦它们的镍含量达到了万分之一,那就必死无疑了。因此,个别植物善于收藏不同金属的特性,还真的是令人惊奇的。‎ ‎②最近,科学家证实,具有“藏金”本领的植物并不在少数,但收藏能力的大小却各不相同。如我国科学家就把蔬菜的“藏金”能力分为了强、中、弱、抗4个等级,并按照各自的收藏嗜好,进行了分类排名。结果显示,叶菜类中的芥菜,对镉、铜和铅有较强的收藏能力;芹菜对镉、汞、砷和铬吸收富集能力较强;蒿菜、菠菜收藏镉和锌,四季豆和马铃薯收藏铅的能力较强;但包菜、莴笋等则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较弱。‎ ‎③有趣的是,不同科的植物,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也不同。如杜鹃花科植物含铅、镉、锌的含量是禾本科植物的2倍以上;灌木对铅、镉、锌的收藏能力是草本植物的2~7倍,乔木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也比草本植物高。‎ ‎④那么,植物为什么要“藏金”呢?早些时候,科学家猜测,植物吸收这些有毒的重金属是为了避免食草动物的侵害,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菜粉蝶的毛虫对印第安芥菜的叶子就毫无兴趣,因为这些叶子中就包含了0.1%的硒。不过,这个猜测在蜗牛身上就不应验。如英国研究人员在一项实验中发现,花园蜗牛总是把水芹作为食物,无论水芹的锌含量有多高,它们的这种习性就是不改。‎ ‎⑤那么不是为了防动物侵害,那植物为啥要“藏金”呢?英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植物这样做,就好像给自己穿上了“金属铠甲”,这样可以避免病菌入侵。这个发现来自于一种名为遏蓝菜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叶子中收藏着高浓度的锌、镍、镉等金属元素。为了破解这种植物“藏金”之谜,研究人员在不同的金属浓度环境中培养了遏蓝菜,并利用常在萝卜等植物中引发疾病的丁香假单胞菌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锌、镍还是镉,只要遏蓝菜体内这些金属的浓度升高,病菌入侵能力就会变弱。这表明遏蓝菜是利用环境中的金属元素给自己穿上“金属铠甲”,以抵御病菌入侵。‎ ‎⑥不过,另有科学家认为,更科学的解释是植物“藏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适应环境,因为它们不能“走路”,土壤里有什么就得适应什么,否则就得交出生存权……‎ ‎⑦既然植物都具有“藏金”的本领,而且有些植物的“藏金”的本领还超强,那么能否发挥这些植物的本领,让它们为人类做出大贡献呢?‎ ‎⑧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完全可以利用它们去采集那些需求量大,或稀有且难以用人工办法采集到的金属。例如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5亿人正遭受缺锌的困扰,并且约30%的耕地锌含量偏低。所以人们可以大面积种植对锌具有很强收集能力的植物,然后把这些锌添加到人们的食品当中。当然,还可以用于对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让这些“藏金”植物,把重金属“打包带走”。‎ 25‎ ‎⑨不过,科学家认为,如果单纯地利用“藏金”植物,人类还是有点被动,因为许多“藏金”植物并不是在哪里都能大面积种植和生长,所以人类要想达到上述目的,还必须要真正搞清楚植物“藏金”本领的秘密,并把这种能力赋予其他植物。‎ ‎⑩相信随着人类对“藏金”植物的深度研究,它们的这种本领会极大造福人类。‎ ‎(节选自《大科技》2018-02-22)‎ ‎1.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如杜鹃花科植物含铅、镉、锌的含量是禾本科植物的2倍以上;灌木对铅、镉、锌的收藏能力是草本植物的2~7倍,乔木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也比草本植物高。‎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例如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5亿人正遭受缺锌的困扰,并且约30%的耕地锌含量偏低。‎ ‎3. 关于植物“藏金”的原因,科学家都有哪些猜想?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4. 针对植物可对遭受重金属的土壤进行改良这一点,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试举一例进行说明。(3分)‎ 六、(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4分)‎ 血液和血管的颜色 枫香 ‎①人的血液是什么颜色的? 此时你一定不假思索地回答红色。你不妨低头看一下自己手背上的静脉血管,血液既然是红色的,为什么静脉却呈现蓝色?‎ ‎②生物课上老师告诉我们,心脏处理两种血液,一种有氧,一种缺氧。心脏将含氧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大组织,同时将回流的缺氧血液输送至肺部并排出其中的二氧化碳,再经肺部排出体外。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则用红色和蓝色分别标出两种血液以示区别。或许是受到图片的误导,许多人相信缺氧的血液应该是蓝色的,还提出二氧化碳浓度高和氧气缺乏的情况会使静脉血液变成蓝色,而我们的静脉血管里流淌的就是缺氧的血液,所以静脉呈现蓝色,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③恰恰相反,人体内其实并没有蓝色的血液,如果要说两种血液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缺氧血比含氧血颜色还要红。静脉血管本身也是红色,会呈现蓝色其实是光和皮肤相互作用导致的。要想弄清楚我们的血管呈现什么颜色,就得考虑不同波长的光在接触我们的皮肤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光线会透过皮肤传播多远,当它们到达血管时又会发生什么。红色光和紫色光分别有着最长和最短的波长,其他颜色的光波长则介于二者之间。为了更好地解释静脉呈现蓝色而不是红色的问题,我们只看红光和蓝光是如何作用于皮肤的。‎ 25‎ ‎④红光的波长很长,较强的穿透性使它不容易被物质阻挡或发生偏离,它可以毫不费力地透过皮肤和身体内的组织,穿透至皮肤以下5~10毫米的地方,而绝大多数静脉位于此处。蓝光的波长较短,容易出现散射或偏离,无法像红光一样深入地穿透皮肤到达静脉,只会停留在皮下1毫米左右的地方。要知道,皮肤不会吸收任何波长的光,但血液正好相反。大部分红光会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只有少部分会被反射回来。蓝光因为停留在皮下浅层,只有极少数蓝光会被血液吸收,大部分会被反射。所以,我们的血管会呈现蓝色而非红色。‎ ‎⑤当然,这种颜色效果也因每个人静脉的深度和厚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蓝色血管在白皮肤的人身上更为突出,这或许也是“蓝血”会成为19世纪欧洲贵族高贵象征的原因。因为他们从不参加体力劳动,没有被晒黑,而且当时的欧洲除了白人就是黑人,肤色对比更为明显。‎ ‎⑥专家们也利用这些颜色效果做了不少事情。例如,在公共浴室等场所使用蓝光照明,此情况下很难找到静脉血管,因而可以有效阻止毒品静脉注射。再比如,用红外线照射人体,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对其有明显的吸收效果,之后用红外摄像头拍摄时会形成明显的静脉血管图像,这能帮助医护人员更准确地找到皮下静脉。希望这些小原理,日后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贡献。‎ ‎(《大科技》(科学之迷)2018年第8期,有改动)‎ ‎1. 静脉血管呈现蓝色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2.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3. 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的“或许”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4. 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中药禁忌要讲明白 王君平 ‎①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公告,决定对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进行修订,在禁忌项下,还特别增加“儿童禁用”。‎ ‎②提起柴胡注射液,很多人并不陌生。柴胡注射液是世界上首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有7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此次修改说明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儿童使用注射液不良事件高发。2017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显示,在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83.5%,明显高于总体报告中注射剂的构成比。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成人能用的药,儿童不一定能用。这也为中药安全性研究敲响了警钟。‎ ‎③中药有绿色、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历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占八成以上,而中药不到两成。但有人认为,中药有毒,伤肝伤肾甚至致癌。如此以讹传讹,抹黑中药,其原因在于,中药在安全研究上有历史欠账。西药的说明书,不良反应能列好几页,禁忌能写好多条,注意事项有好多款,而对于多数中药而言,无论是不良反应、禁忌,还是注意事项,只有四个字:尚不明确。如此语焉不详的说明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满足公众用药的知情权。‎ 25‎ ‎④有人说,中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就是找不到不良反应,恰恰说明了中药的安全性。其实,中药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禁忌上。一是量的禁忌。中医用药如用兵,并非多多益善,而是精准药量,确保用药之利而去药之弊,防止药的偏性将人体纠偏。二是证的禁忌。使用中药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分,风寒感冒的人吃了治风热感冒的药并不管用。以柴胡为例,作为清热解表药,对于其他热型的孩子使用就不灵,对症治疗才安全。三是人的禁忌。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症状不同,用药也不同,千人千方。上世纪50年代,著名中医蒲辅周治疗乙脑,167个病例,他开出了98个方子。他的弟子、国医大师薛伯寿开了1万多个方子,如果考虑剂量在内,几乎没有相同的两个方子。‎ ‎⑤有人问,中药在中国人身上试验几千年,为什么还要小白鼠点头?因为中药临床的禁忌,并没有转化为药品不良反应的应用。中药安全性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的短板。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封存在无数医案中的用药禁忌,如同散落的珍珠,找不到一根串起来的线。深入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亟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助力,形成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体系。‎ ‎⑥药之害在医不在药。中西药都有不良反应,关键是合理使用。医生用药不合理,不能归咎到药品上。近年来,在中药不良事件中,中药注射液剂型问题占比超过50%。除了注射液剂型安全风险高之外,主要在于一些医生的处方不对路。有统计数据显示,70%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开的。一些西医不注重辨证施治,不熟悉中药温、热、寒、凉的药性,容易出现药品不良事件。目前,简单地禁止西医开中药不大现实,最好的办法是,让开中药的西医学习中医原理和知识,接受规范的“西学中”培训,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 ‎⑦药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药,用不好是毒。盼望更多医生合理使用中药,减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让患者吃中药能更放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8日,有删改)‎ ‎1.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请写出第②段中加点字“这”所指代的内容?(3分)‎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的弟子、国医大师薛伯寿开了1万多个方子,如果考虑剂量在内,几乎没有相同的两个方子。‎ ‎(2)中药安全性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的短板。‎ ‎4.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怎样才算更好地发挥中药最大作用。(4分)‎ ‎【链接材料】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产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25‎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免疫系统不能“娇生惯养”‎ 刘永波 ‎①俗语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并非没有一点科学道理。还记得儿时任性玩泥巴、 菜地里打滚、小河里抓鱼摸虾时脏兮兮的样子吗?那个时候我们似乎很少生病。如今的小朋友们卫生条件好了,却更容易生病了。当然你会说环境变了,但也不全是环境的影响,还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刻意追求无菌环境有关,原因还得从人体免疫系统开始说起。‎ ‎②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敌我”,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异物,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稳态和健康。‎ ‎③免疫分为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先天性免疫是一种无选择性排斥、清除功能,是免疫系统的“先遣队”,它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外部屏障包括皮肤及其附属物以及皮肤黏膜分泌物等。内部屏障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体液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组成。适应性免疫则发生在先天性免疫之后,是免疫系统的“王牌军”,主要由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执行,其中B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而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 ‎④记忆性CD8阳性T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免疫系统的“得力战将”之一,其数量原本很少,在儿童时期,当身体接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或者人工疫苗的免疫刺激时,这些细胞才会逐渐成熟并增加,以对抗和清除未来生活中病毒和癌变细胞对人体的侵袭。‎ ‎⑤明尼苏达大学免疫学家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将野生成年小鼠和无菌环境下饲养的实验室成年小鼠在自然环境中共同饲养两个月后发现,野生成年小鼠一直保持强壮的身体状态,免疫系统复杂且强大,而来自实验室的小鼠在这期间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光,它们中许多很快生病,其中20%死亡,但是生存下来的实验室小鼠随后变得强壮起来。当给这些“幸运儿”感染李斯特菌时,这些实验小鼠可以很好地应对细菌的感染,而未经过自然环境刺激锻炼的实验室小鼠则不能。免疫学分析发现,这些实验室小鼠和野生小鼠在共同饲养后免疫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包括高水平的CD8阳性T细胞。‎ ‎⑥此外,瑞典哥德堡大学团队在2014年也做过一项人群研究。他们调查了瑞典哥德堡地区约1000名幼儿及其父母的生活习惯,发现在用手洗碗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发生过敏的概率是用洗碗机洗碗家庭的一半。虽然研究者声明,这些发现只是表明一种联系,而非因果关系,但他们还是认为,用手洗碗的方式可能会留下一些有益细菌,过度清洁的环境容易引起孩子过敏,让孩子接触些无害细菌,可以提高免疫力。‎ ‎⑦免疫系统也需要一个锻炼后成长强大的过程。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溺爱”会使免疫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敏感,甚至不堪一击。也许让身体适当接触些无害细菌,接受环境的适度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才会更“坚强”,身体会更健康。‎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9日)‎ ‎1.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 25‎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俗语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并非没有一点科学道理。‎ ‎(2)适应性免疫则发生在先天性免疫之后,是免疫系统的“王牌军”,主要由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执行。‎ ‎4.李奶奶逛厨具店时,营业员给她介绍了洗碗机的功用,既方便,又干净安全,比自己手洗的还干净,没有细菌。李奶奶儿子家有个小孙女,为了孙女的健康,她准备给儿子家买一台。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一两条建议。(3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树木正在集体“搬家”‎ ‎①当灾难来临时,动物会逃跑,人类会发明各种技术减少损害,那么,不会“走”也不会“跑”的树木,会怎么做呢?‎ ‎②2017年,美国普渡大学的生态学家们借助美国林务局的数据资料,研究了在1980~1995年和2013~2015年之间,美国境内86种树的分布情况。他们想看看气候或者环境变化,是否会影响树木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 ‎③那么,为什么树木会搬家呢?‎ ‎④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树木来说,热量过多同缺水一样,是致命的。为了光合作用,树叶上的微小毛孔——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随后光合作用会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这是叶子和树干的营养成分。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孔蒸发,产生负压,这一负压有利于树木将从土壤中吸入的水分经过树干输送到树冠,供应整个树木的光合作用。‎ ‎⑤但是,温度增加后,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也会加快,最终蒸发速度大于树木从环境中吸收水分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树木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来避免水汽快速流失,但这样做也意味着没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其细胞会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亡。即使不死亡,自身水分损失后,防御害虫的毒性汁液会变干,防御力下降,害虫可以通过气味,灵敏地检测到这一变化,堂而皇之地来侵蚀树木。‎ ‎⑥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它们早已适应了寒冷的气候,当所处的环境变得更温暖,它们只能往北移动。类似的情况全球各地都在发生。由于北极变暖的速度大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研究者预测到2100年,随着北极区域的冰层融化,现在生长在北极圈的树种会再向北迁徙500千米远,届时,从西伯利亚到加拿大的一半北极苔原可能会消失,而被森林覆盖。‎ 25‎ ‎⑦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也许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在这次研究中,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们同样发现树木在向西部移动,这一速度快于树木向北部移动的速度。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⑧尽管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但它也显著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量。自1980年以来,美国东部地区的年降水量已经增加了许多。虽然美国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也有所增加,但比起东部,西部年均降水量依然更少,为什么比较喜欢雨水的被子植物,比如落叶乔木、阔叶林会从东部向西部迁徙呢?‎ ‎⑨研究者猜测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然而,现在还没有人弄清楚为什么树木还会向西部迁徙。‎ ‎⑩不过,即便树木们在通过“搬家”的方式减少群体灭绝的风险,为了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一些树木还会提高用水效率,但如果气候变暖、干旱加剧,那么全球森林实际上总体上还是会大面积减少。‎ ‎(有删改)‎ ‎1.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搬家”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孔蒸发,产生负压。(“这个过程”在文中指代什么?)‎ ‎3.阅读全文,说说树木集体“搬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森林资源?(3分)‎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8分)‎ 中国北斗联天下 ‎①当我们在一个陌生地方睁眼醒来,总想知道这是在什么地方;当船只航行在浩瀚的海洋上,他们要知道自己所处的方位……目前,中国人大多都很熟悉GPS导航。GPS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给车辆、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指明方向,确定它们的位置。但这一现状即将改变。‎ ‎②11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③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建成后,导航服务能力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④卫星导航系统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要想实现这项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有精准的时钟。时钟哪里都有,即使在天上也有,古人看太阳的东升西落也能大概知道时间。但这仅仅是古人的计时方法,现在钟表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的时间。对于卫星导航系统来说,时钟的精确度远远不够,如果误差千分之一秒,那么导航系统告诉你的地点可能会跟真正的地点差300千米,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使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氢原子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精准的计时工具。氢原子钟的精度有多高呢?即使是使用百万年后也只有一秒的误差!‎ 25‎ ‎⑤正因如此,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比起北斗二号将提升1至2倍,达到2.5米至5米水平,建成后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并且将为付费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等级的服务。届时,中国北斗的精度将与美国GPS相媲美。‎ ‎⑥为了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北斗三号研制人员攻克了星座星间链路技术,虽然“看不见”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但用北斗卫星的星间链路同样能与它们取得联系,这是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设的一大特色。‎ ‎⑦同时,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保留了北斗现有系统的短报文服务,即通信功能,这是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不具备的能力。目前,短报文功能已在地震救灾、搜救驴友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功效。‎ ‎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服务。例如当前人们使用的共享单车,就可以用高精度定位功能提供“电子围栏”技术进行管理,大大降低共享单车的社会管理成本。北斗导航系统以其高精度定位的优势,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例如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等,几毫米的下沉,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 ‎⑨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还将向国际搜救组织免费提供全球范围内搜救服务,精确定位受困人员的地理位置,为国际救援贡献大国力量。‎ ‎⑩北斗三号卫星发射之后,还会陆续发射这个系列的其他卫星,到2018年底前后,将发射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2020年左右,完成30多颗组网卫星发射,实现全球服务能力。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将会在2020年建成,正式开通全球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建成,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特殊的战略意义。‎ ‎(节选自《科学大众》,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4分)‎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选文第⑤段加点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3分)‎ ‎4.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5.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在生活中的哪些领域发挥作用?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三个。(3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3分)‎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25‎ ‎①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同时,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古代中国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某种理念和追求,还往往要取一个或几个“号”。 “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加)这种“以口自名”的“名”,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名”(乳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产生了后世通行的“大名”(学名)。 ‎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已知的商代社会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30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寿”等。到魏晋南北朝,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智、崔僧佑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近世即以新中国成立后而言,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多用“卫东”“向东”“卫红”“立新”等。‎ ‎③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的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三国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晋代山涛字巨源,山中波涛自然是巨大源头;宋代陆游字务观,游与观相关等。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字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义相反等。四是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明代帝王则以金、木、水、火、土取名,如明成祖朱棣(木),其子明仁宗朱炽(火),其孙明宣宗朱瞻基(土),其后为明英宗朱祁镇(金),明宪宗朱见深(水)等。五是以伯(孟)、仲、叔、季排行为字。鲁国孔丘字仲尼,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东汉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此外,还有取于古语、诗词和成语等情况。唐代文学家陆羽,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为:大雁渐渐飞到陆地上,它的羽毛可用于礼仪饰品,吉祥。 ‎ ‎④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为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这些自号,或用于本人,或用于斋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刘庠以其治经学而号“十三经老人”等。 ‎ ‎⑤时至今日,我们现在说的“名字”,其实只是古代的“名”,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号”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了。随着网络流行,博客、微信兴起,五花八门的博客名称、微信名称其实就是当今的“号”。 ‎ ‎(有删改)‎ ‎1.根据选文,可知名、字、号各蕴藏什么含义?(3分)‎ ‎2.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在多数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25‎ ‎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名”的概念极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 B.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义相比附”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C.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下对上、少对长;而字则用于上对下、长对少或对他人的尊称。 ‎ D.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与当时文学的发达关系不大。‎ 十二、(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超高高铁快速过弯道的奥妙 苗霈昂 高 朋 ‎①当我们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弯道,或乘坐汽车快速通过高速公路出口的匝道时,常会感觉到有一股力量拉扯着身体向前进曲线的切线方向运动,这股力量叫离心力。骑自行车的时速不过20千米,汽车通过弯道的时速大约为60千米,它们的离心力尚且如此明显,为什么人们坐在时速达到350千米的高速动车组上,离心力的感觉反倒不明显了?这都归功于铁路施工中采用了曲线外轨“超高”设计的缘故。‎ ‎②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时,需通过钢轨外轨和列车轮缘的接触,由外轨对轮缘施加作用力,迫使列车沿曲线方向运行。力的方向和线速度方向垂直,并沿半径指向圆心,这个力就是迫使列车进行曲线运动的向心力。轮缘同时会有一个作用于外轨的反作用力,使轮缘和外轨之间产生磨损,我们可以把这个力视为“离心力”。决定离心力大小的因素有3个,它们分别是:‎ ‎③第一,列车车体质量。要想减小列车离心力,可以采取降低列车车体质量的方法。不过,在当前的材料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这种方法将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并不容易实现。‎ ‎④第二,列车运行速度。降低列车的运行速度,同样可以减小列车离心力。在乘坐普速列车时,当通过小半径曲线地段时,我们可以发现列车车速往往会降低。这样做正是为了降低离心力,保证车辆运行安全及乘客乘坐的舒适度,但这种方法与高速铁路发展的初衷相背离。‎ ‎  ⑤第三,铁路路线的曲线半径。增大铁路线路的曲线半径也可以达到降低离心力的作用。高速铁路的曲线半径一般要大于普速铁路,以便满足高速运行的需要。这同时也意味着高速铁路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和空间,建设投资费用也随之增加,因而在铁路线路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不能够仅依靠增大曲线半径来解决问题。 ‎ ‎  ⑥当以上方法无法很好地解决离心力问题时,聪明的铁路设计和施工者另辟蹊径,从改变向心力的施加者入手,引入“超高”的概念,通过设置外轨“超高”最终达到减小离心力的作用。‎ ‎⑦为了解决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所需要的向心力和轮轨间的磨损问题,保证列车能安全、稳定地满足设计时速,并可以经济、舒适地通过弯道,在当前的铁路建设中,人们常用的办法是将曲线段的外轨轨枕下的道床加厚,使外轨高于内轨。这种外轨与内轨的高差叫曲线外轨超高。‎ 25‎ ‎  ⑧在铁路超高的设计中,一般情况下,运行速度取列车设计最大运行速度。如某条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为350千米,一般地段最小曲线半径为7000米,据公式可以计算出最大超高值为206毫米。当然,这只是理论计算的结果,我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规定,超高的最大设计值为175毫米。在实际应用中,超高设置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确定。 ‎ ‎  ⑨根据物理力学的知识,仅仅通过垫高铁路外轨设置超高,利用车体倾斜时自身重力的分力便能为列车提供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相比增加曲线半径的方法,这种方法大大节省了空间和建设投入,同时也不会降低列车运行速度,还能减少轮轨间的磨耗,为旅客提供更为安全、舒适、快速的乘车体验,体现了科技工作者对物理力学的巧妙运用。‎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8期,有删改)‎ ‎1. 选文第③~⑥段从列车车体质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依次说明解决离心力问题的办法。(3分)‎ ‎2. 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赏析。(3分)‎ ‎3. 文中第⑧段画线句所列举的数据在说明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4.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首段用我们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弯道和乘坐汽车快速通过高速公路出口的匝道两个例子,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了离心力,两个例子中的“快速”一词均不能删去。‎ B. 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时,需通过钢轨外轨和列车轮缘的接触,由外轨对轮缘施加作用力,迫使列车沿曲线方向运行。‎ C. 增加曲线半径与通过垫高铁路外轨设置超高相比,可节省空间和建设投入,减少轮轨间的磨耗,为旅客提供更为安全、舒适、快速的乘车体验。‎ D. 作者对科技工作者巧妙运用物理力学的做法,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美。‎ 十三、(2019原创)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4题。(13分)‎ 科技神器“机械手”‎ 苏更林 ‎  ①2017年10月3日,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海试成功,这是继“蛟龙”号之后我国深海装备的又一个里程碑。无论是“深海勇士”号还是“蛟龙”号,它们的海底科考应用作业都离不开机械手。那么,什么是机械手呢?它对我国的科学事业又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 ‎②机械手是伴随着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而产生的,最初是按照固定程序进行抓取、搬运和操作物件或工具的。后来,许多特殊机械手也开始上岗了,如焊接机械手、喷涂机械手等都在各自特殊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 25‎ ‎③机械手具有力气大、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尽管机械手的灵活度不及人手,但机械手在进行重复性操作时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在一项“人机大战打豆豆”比赛中,机械手获胜次数远高于人手,一分钟可以出手160~210余下;在国内一个展会上,某企业参展的一款名为“蜘蛛手”的分拣机械手引人注目。该机械手可实现多目标进行抓取和搬运的功能,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可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电子制造等行业。‎ ‎④机械手主要是由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手部安装在手臂的前端,用来抓持物件,这是执行机构的主体,可根据被抓持物件的形状、重量、材料以及作业要求不同而具有多种结构形式。‎ ‎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智能的机械手应运而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现在,机械手不仅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石油、化工、船舶等领域,而且已开始在精密制造、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生化等高科技领域大显身手。 ‎ ‎⑥航天器在太空中免不了会发生点小故障,所以需要为航天器配备“太空医生”,进行在轨维修。但是,太空严酷的环境和航天器的复杂性对“太空医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需要进行长期的验证和积累才能完成。中国在航天器在轨维修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 ‎ ‎⑦在“天宫”二号上,更是搭载了全新的空间应用系统,其中就包括空间机械手。人机协同在轨维修试验是“天宫”二号三大关键试验任务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次开展人机协同太空在轨维修试验。在轨试验主要是面向航天设备在轨组装及拆卸任务,探索人机协同完成在轨维修典型作业,为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积累经验。2016年10月19日,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后,航天员与机械手协同完成了用电动工具拧螺钉、拆除隔热材料、在轨遥操作等科学试验。‎ ‎ ⑧“天宫”二号空间机械手是一款智能化水平很高的设备。在轨试验主要是面向航天设备在轨组装及拆卸任务,探索人机协同完成在轨维修典型作业,为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积累经验。 ‎ ‎⑨“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有两个机械手,又被称为“龙爪”,左右各有一个。这两个机械手各有多个关节,可以伸缩、旋转、摆动,开展灵活作业。机械手最大伸长范围为1.9米,全臂展最大持重达65千克。‎ ‎ ⑩在海底,机械手简直就是一个“擒拿利器”,可独立完成水下布放、回收、拾取、机构触发等任务,并可与其他工具配合开展水下采样、测量等作业。首次公开露面的“深海勇士”号潜水器,拥有一双灵巧的机械手,是进行海底科考应用作业的重要装备。在此次海试期间,利用该机械手抓取了39个生物,并在海底放置了3个标志物。‎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09期)‎ ‎1. 选文第②~⑩段围绕主题从、、三个方面依次介绍了科技神器“机械手”。(3分)‎ ‎2. 分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3. 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⑨段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赏析。(3分)‎ ‎4.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①段由载人潜水器海试成功引出说明对象:机械手,同时用两个连续的问句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了机械手,手部是执行机构的主体。‎ 25‎ C. 目前,我国在“天宫”二号上搭载了包括空间机械手在内的全新的空间应用系统。‎ D. “蛟龙”号有两个既可独立完成任务,又可与其他工具配合开展水下作业的机械手。‎ 十四、(2019原创)阅读下面一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古代风筝 王吴军 ‎①史书记载,风筝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看到了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于是深受启迪,他就“削竹为鹊,上天三日不下”。这是风筝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也曾斫木制鹞,能在空中飞翔。汉朝初年,韩信用竹篾扎出架子,糊上纸,做成了更接近于后来的风筝的飞行物,用线牵引着,使其乘风飞空,这种飞行物有了“纸鸢”的名字。到了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的头上装了竹笛、安置了丝鞭,风吹着竹笛,鸣声响起,宛如古筝,于是就有了“风筝”之名,唐朝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写的就是风筝在天上发出古筝一般的声音的情景。‎ ‎②唐朝的时候,中国的风筝相继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以及欧美各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把风筝称为中国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③古代的时候,风筝不只是放着玩的,风筝更是战争中常用的武器。‎ ‎④在唐朝以前,风筝就曾应用在军事上。《鸿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公输般(鲁班)为木鸢以窥宋城”,说的是鲁班首先把风筝用于战争侦察中。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在决战时,刘邦的大将韩信曾放起一只风筝,根据风筝的引线的长短来估计秦朝皇宫的距离,从而确定方位,然后开凿出地道,赶在项羽之前攻进了秦朝皇宫。‎ ‎ ⑤明朝的时候,有一种火器,名叫“神火飞鸦”,它其实是一种鸦形风筝,内装炸药,用四支大的起火装置作为动力,当这种风筝飞到敌方的上空时,盘香就会点燃了导火线,引起火药爆炸,具有一定的攻击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曾在军舰上把风筝放到海面上空,以标示隐藏在海底的德国潜水艇的确切位置,为空中轰炸机指出袭击的目标。‎ ‎⑥风筝是古代战争中的通讯工具。《独异志》中记载,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围台城,简女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终于搬取了救兵得以解围。唐朝末年,叛将田悦兵到临安城下。宋将张全率军顽强抵抗,但是旷日持久,张全怕孤城难守。为了搬取救兵,张全把求援的书信捆在风筝上送出城外,终于引来了救兵,临安城得以解围。‎ ‎⑦风筝是古代的科研工具,古人把风筝用于气象研究和监测。明朝的王逵在《蠡海集》一书中记载,当时曾经用风筝做测风实验。‎ ‎⑧当然,风筝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放着玩的。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清朝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七十回中说:“春日,把风筝放得很高,然后剪断引线,使其自行随风飘摇,晦气和痛苦也随之而去。”“放晦气”当然是迷信说法,但是,放风筝却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宋朝的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风筝),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朝的富察氏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昂首远视,这的确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视力。‎ ‎(选自《北京晚报》2018年02月28日,有删改)‎ ‎1. 根据第①段内容,请简要概括什么是风筝。(2分)‎ ‎2. 结合全文说说古代的风筝有哪些作用。(3分)‎ 25‎ ‎3. 请分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的风筝相继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以及欧美各国是在唐朝时期,英国有学者把风筝称为中国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B. 春秋时期,鲁班首先把风筝用于战争侦察中;秦朝末年,韩信更是利用风筝估计距离,确定方位,开凿地道。可见,在唐朝以前风筝就曾用于军事上。‎ C. 风筝是古代的研发工具,早在唐朝,古人就把风筝用于气象研究和监测。‎ D. 放风筝是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泄内热、益于视力、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十五、(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笑得太多也可能是种病?‎ ‎①笑是人类情感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人类适应社会生活。不只是人类会笑,其他灵长类动物也会笑。所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笑可能还有助于人类祖先生存,毕竟,笑能增进群体间的亲密关系,分散潜在的冲突,缓解个人的压力和焦虑。‎ ‎②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露出灿烂的笑容时,大概也会会心一笑,体会到那种放松、温暖的感觉。‎ ‎③事实上,笑并不总是代表着积极或健康的心态。在医学上,笑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合乎情景的笑容,有益于身心健康,然而还有一些笑容,不仅不健康,还预示着疾病。‎ ‎④一般,大脑额叶与边缘系统一起,共同协助我们表达感情和理解其他人的感情。但笑这一面部表情需要大脑许多不同区域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具体说来,大脑皮质左侧会分析一句话的内容。这时,参与社会情绪反应的大脑额叶变得非常活跃。如果要获得笑点,大脑皮层的右半部分需要进行一番分析,脑波活动随后扩散到枕叶的感觉处理区,紧接着电刺激会引发身体对这句话的物理反应。‎ ‎⑤这就意味着任一脑部区域的损伤,都会引发错误的神经信号,引起人们不合时宜的情绪回应。‎ ‎⑥另外,在医学上,当跟“笑”有关的这些大脑区域的沟通出了问题时,还会产生许多其他病症。比如,有些人在遇到一群人哈哈大笑时,会感觉到非常恐惧,他们患上的是“恐笑症”,因此对他人的任何笑声都焦虑不安。再比如,“被笑愉悦症”患者则是被人嘲笑时感到非常愉悦;而与之相关的“笑他愉悦症”则是一些人对嘲笑他人而感到快乐;所有这些症状都不同程度地与脑部区域的损伤有关。‎ ‎⑦不仅是笑得太多,预示着疾病,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还发现,“笑死人”还真可能发生。‎ ‎⑧比如,如果你患有冠心病,任何能让你心跳加速的东西都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中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阻塞动脉血流,引起心脏病发作。而如果你碰巧大脑中有动脉瘤(大约6%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疾病),大笑也容易导致动脉瘤破裂。而当你大笑的时候,吸入大量的空气也会带来危险,因为它不仅会导致异物进入你的喉咙,还会引发哮喘病人哮喘发作。‎ 25‎ ‎⑨历史上,因笑而致死的名人可不少。宙克西斯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画家,以日常绘画和对光影的利用见长,长期为宫廷作画。当时一位老妇人要求做模特,让宙克西斯仿照她的模样画出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等到宙克西斯完成画作,他觉得这个“女神”长相实在是太滑稽了,于是大笑不止,最终笑死了。‎ ‎⑩看来,常常乐呵呵地笑可不一定是件好事。当然,如果你身心健康,笑容依旧是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最好疗法。‎ ‎1. 选文中关于笑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事?(3分)‎ ‎2. 第⑥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4分)‎ ‎3. 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笑有助于人类祖先生存。‎ B.医学上有些类型的笑,并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反而预示着疾病。‎ C.患有冠心病的人不能大笑,因为大笑能导致心跳加速,有可能引起心脏病发作。‎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笑”得太多也可能是种病,作者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4. 文中加点词“有可能”不能换成“能”,为什么?(4分)‎ 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1.(2分)①蝙蝠是优秀的种子传播者②蝙蝠还是很多害虫的天敌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找到答题区域,找出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概括总结作答。根据题干要求,答案在第④段,抓住“首先……”和“其次……”句的中心句作答即可。‎ ‎2.(3分)列数字,作比较;用具体的数字,把远古翔兽和小老鼠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远古翔兽的大小,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作用。了解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长12~14厘米”“体重70克”等可以判断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从“跟现在的小老鼠差不多大”一句判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就是介绍说明了远古翔兽的特征。 ‎ ‎3.(4分)不能去掉。“左右”有不确定之意。去掉后意思变为“直接取自树木果实中的种子的发芽率仅有10%”,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左右”有“大概”之意,表示不确定,去掉后原句意思就变为肯定的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4.(3分) 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到各项所对应的语句,仔细对照原文内容,最后作出判断。D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一个150只左右的蝙蝠家族在一个季节内能消灭60万只黄瓜甲虫。‎ 25‎ 二、1.(3分)①中药农药具有绿色天然的本色;②中药农药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③中药农药能治好中药材自身的痼疾;④中药供给短板日益凸显;⑤让农作物“喝中药”,开辟了中医药学新的用武之地。‎ ‎【解析】选文第②段主要介绍中药农药具有绿色天然的本色;第③段主要说明中药农药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第④段主要说明中药农药能治好中药材自身的痼疾;第⑤段主要说明中药供给短板日益凸显;第⑥段主要说明让农作物“喝中药”,开辟了中医药学新的用武之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4分)示例一:列数字,如列举“20—30年”“10%”等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我国中药材种植滞后于农业种植,良种推广率低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示例二:举例子,列举前几年,宁夏枸杞的事例,说明中药供给短板日益凸显的道理,使说明的内容具体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意思对即可)‎ ‎【解析】回答此题要分两步,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举例说明运用该说明方法的作用。就选文第⑤段来说,主要说明随着中药需求量的增加,中药供给短板日益凸显,主要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示例一:列数字,如列举“20—30年”“10%”等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我国中药材种植滞后于农业种植,良种推广率低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示例二:举例子,列举前几年,宁夏枸杞的事例,说明中药供给短板日益凸显的道理,使说明的内容具体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3.(3分)不能删去,“大约”,表明只是估算,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占农药产量或多于(或少于,或刚好)8%,去掉以后变成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占农药产量就一定是8%了,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解析】第一步先回答能否删去,第二步回答理由。此句中的加点词“大约”不能删去,“大约”, 表明只是估算,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占农药产量或多于(或少于,或刚好)8%,去掉以后变成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占农药产量就一定是8%了,太肯定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2分)示例:①现代中药材物流和市场体系还不完善;②中药材生产的供给侧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解析】回答此题时一定要紧扣题干中“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中心要求来谈“目前中药供给还存在的短板”,重点说出理由,同时语言要简洁、流畅、得体。‎ ‎5.(3分)选文以“农作物也能“喝中药”吗”为标题,揭示说明内容。表达上,运用疑问句的形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说明文题目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以问句的形式出现,首席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说明了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三、1.(3分)①引起下文,引出本文要说的古画修复及技术;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分)①材质;②精气神(或:艺术气息)。‎ ‎【解析】阅读文章可知,第③段是对古画与复制品的对比,由此锁定答题区域为第③段。由“在材质上……复制品的色彩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和“古画具有的“精气神”,是古代艺术家注入画面的艺术气息,承载着人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活动,这是机器印刷所无法比拟的”即可得出答案。‎ ‎3.(3分)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我国敦煌壁画的悠久历史,使说明更准确、有说服力。 ‎ ‎【解析】阅读第⑤段,由句子中“1400年”可知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句中形容“第五十七窟壁画”,然后结合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分析,可知准确说明其历史悠久。‎ ‎4.(3分)C 25‎ ‎ 【解析】阅读文章可知对应内容在文章第⑧段,根据第⑧段“保留下来的许多照片与数字技术和传统绘画的融合,让巴米扬东大佛头顶的巨幅壁画重现”,再结合文章可知,复原的是壁画的复制品,而不是原画。‎ 四、1. (3分)飞花令的起源、飞花令选用诗词曲的要求及飞花令的玩法。‎ ‎2. (4分)“一般”指通常,说明行“飞花令”选择的句子通常不超过七个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 (4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巴金《家》中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飞花令”的行令方法,使说明更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3分)A【解析】A项中,结合文章第②段句子“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飞花’一词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可知,选项“‘飞花令’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表述不准确。故选A项。‎ 五、1. (4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通过列举杜鹃花科植物、灌木、乔木与禾木本科植物、草本植物对重金属收藏能力的例子,把“杜鹃花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对比,“灌木”“乔木”与“草本植物”对比,通过“2倍以上”“2~7倍”这些具体数字,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不同科的植物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不同,更具说服力。‎ ‎2. (4分)不能删掉;“目前”在时间上限定,说明“大约有15亿人正遭受缺锌的困扰,并且约30%的耕地锌含量偏低”只是当下的统计情况。删去“目前”后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 (3分)避免食草动物的侵害;避免病菌入侵;为了适应环境。‎ ‎4. (3分)示例:利用植物的这一作用,可以种植相应植物在农田里,从而减轻农药喷洒所产生的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污染,利于提高食品安全性。‎ 六、1. (4分)是光和皮肤相互作用所致:红光的波长很长,它可以直接穿透到静脉,且大部分红光会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蓝光的波长较短,无法像红光一样深入地穿透皮肤到达静脉,只会停留在皮下1毫米左右的地方,且大部分会被反射。‎ ‎【解析】在理解文段的时候,可以从关键词句入手,如第③段的“光和皮肤相互作用导致的”,第④段的“红光的波长很长”“较强的穿透性”“穿透至皮肤以下5~10毫米的地方,而绝大多数静脉位于此处”“大部分红光会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蓝光的波长较短”“无法像红光一样深入地穿透皮肤到达静脉”“停留在皮下1毫米左右的地方”“大部分会被反射”“所以,我们的血管会呈现蓝色而非红色”。从这些关键语句中提取出关键词语组织答案即可。‎ ‎2. (4分)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说明对象——血管为什么会呈现蓝色。‎ ‎3. (3分)不能删去。“或许”表示“有可能”,是猜测和估计,并不完全肯定。指相信缺氧的血液应该是蓝色的许多人有可能是受到图片的误导,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如果删去则变得肯定,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 (3分)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血管呈现蓝色的原理。‎ 七、1.(3分)(1)中药说明书太简单,大多数中药无论是不良反应、禁忌,还是注意事项,只有四个字:尚不明确;(2)中药临床的禁忌,并没有转化为药品不良反应的应用;(3)一些西医不注重辨证施治,不熟悉中药温、热、寒、凉的药性,容易出现药品不良事件。‎ ‎2.(3分)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成人能用的药,儿童不一定能用。‎ ‎3.(4分)(1)“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差点儿”的意思,准确说明了薛伯寿所开的方子绝大多数都是不同的,但也不排除有极少数相同的可能。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5‎ ‎(2)“短板”是比喻事物的薄弱环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中药的诸多研究方面中,中药的安全性研究是最薄弱的,急需补上。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4.(4分)在开中药时需要注意中药的一些禁忌,用量合适、对症下药、开方因人而异,在服用中药时要遵照医生的嘱咐,注意忌口。‎ 八、1.(3分)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作用;通过列举两个例子告诉我们:让身体适当接触些无害细菌,接受环境的适度刺激,可提高免疫力。‎ ‎2.(4分)示例一:作诠释。作者对什么是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作了详细解说,运用“先遣队”和“王牌军”这两个词语,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免疫的功能和特点。‎ 示例二:分类别。作者介绍了免疫的两种类别: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使说明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4分)(1)不能删去。“并非”说明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若删去,则句意为没有一点科学道理,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不能删去。 “主要”说明执行适应性免疫除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外还有其他。去掉以后就变成只有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这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3分)建议一:洗碗机可以买,但不要一直用洗碗机洗碗。建议二:洗碗机可以不用买,用手洗碗的方式可能会留下一些有益细菌,让孩子接触些无害细菌,可以提高免疫力。‎ 九、1.(3分)从人类谈到树木,以疑问句开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4分)(1)植物因为环境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迁徙。‎ ‎(2)树叶上的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3.(4分)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 ‎4.(3分)低碳生活,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缓全球空气进一步变暖;封山育林和人工栽培相结合,扩大森林资源;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知道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适度开采森林资源,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任意两点即可)‎ 十、1.(4分)建设(发射与组网)、特点、作用、意义。‎ ‎【解析】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第②段说明北斗三号卫星的发射;第③~⑦段说明的是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的特点;第⑧⑨段说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第⑩段说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意义。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4分)列数字,通过列举误差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可能会导致导航系统报的地点与真正的地点差300千米,这两个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地告诉我们卫星导航系统对时间的精确度要求高。‎ ‎3.(3分)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使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氢原子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精准的计时工具。‎ ‎4.(4分)①引出说明对象——北斗导航系统。②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激发其阅读下文的兴趣。‎ ‎5.(3分)示例:道路交通、铁路、测绘、授时、航运、航空、气象、共享单车综合治理项目、社会治理等。‎ 25‎ 十一、1.(3分)名: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谦称;表示的是根基和归属。字:由“名”演化而来,尊称;表示自我的存在。号: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表示自己的某种理念和追求。‎ ‎2.(3分)不能。“在多数情况下”是指并不是全部情况,仍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去掉后表述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4分)举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3分)B【解析】A项对应文章第①段,从原文中“‘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可知,选项中将“恐怕”一词删除了,意思过于绝对。C项对应文章第③段,原文中“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的尊称。”选项中将名与字的“上下”“少长”顺序混淆。D项对应文章第④段,原文中“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相关,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选项中“与当时文学的发达关系不大”表述有误。故选B项。‎ 十二、1. (3分)列车运行速度铁路路线的曲线半径设置外轨“超高”‎ ‎2. (3分)“一般”表限制,突出强调了高速铁路的曲线半径在多数情况下要大于普速铁路,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 (3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在铁路超高的设计中,一般情况下,运行速度取列车设计最大运行速度。‎ ‎4. (3分)C 【解析】C项的内容对应第⑨段,原文是“仅仅通过垫高铁路外轨设置超高”“相比增加曲线半径的方法”,通过阅读可知是设置超高带来的好处,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故选C项。‎ 十三、1. (3分)走进生活的机械手在太空安家的机械手挑战深海的机械手 ‎2. (4分)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机械手在进行重复性操作时表现出的显著优势,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3. (3分)“最大”表程度,表明机械手伸长范围的极限是1.9米,全臂展持重的极限达65千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 (3分)B 【解析】B项中,结合文章第④段句子“机械手主要是由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的”可知,题干“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了机械手”表述太过绝对。故选B项。‎ 十四、1.(2分)风筝是以竹篾为骨架,糊以纸,头上装上了竹笛、安置了丝鞭,用线牵引着乘风飞翔且随风发出宛如古筝一般的声音的一种器具。‎ ‎2. (3分)①在古代,风筝是战争中常用的武器;②风筝可作为通讯工具、科研工具(用于气象研究和监测);③风筝主要是放着玩的。‎ ‎3. (4分)举例子,列举在一战期间协约国利用风筝为轰炸机指出袭击目标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风筝在军事上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 (3分)C 【解析】C项对应原文第⑦段中“风筝是古代的科研工具,古人把风筝用于气象研究和监测。明朝的王逵在《蠡海集》一书中记载,当时曾经用风筝做测风实验”可推测古人把风筝用于气象研究和监测是在明朝,选项中“早在唐朝”表述有误。故选C项。‎ 十五、1.(3分)(1)笑能预示疾病;(2)笑能引发疾病。‎ ‎【解析】细读全文,第③~⑥段说明了笑能预示疾病;第⑦~⑨段说明了笑能引发疾病。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5‎ ‎2.(4分)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如果跟“笑”有关的大脑区域的沟通出了问题,会产生其他病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3.(3分)A【解析】由第①段“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笑可能还有助于人类祖先生存”可知A项表述有误。‎ ‎4.(4分)“有可能”表估计、推测,“能”表示非常肯定的事;“有可能”放在句中说明作者对“任何能让你心跳加速的东西都有可能引起心脏病发作”的结论不是绝对肯定,换了“能”之后就变成肯定的结论,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换。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