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通用 国共十年对峙 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高中历史通用 国共十年对峙 练习

初高中历史通用 国共十年对峙 练习 ‎(1)‎ ‎1.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 ‎2.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支新型人民军队( )‎ 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 B.建立伊始毛泽东掌握军队领导权 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 D.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 ‎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 A.积极抵抗日本侵略 ‎ B.为“剿共”创造有利环境 ‎ C.顺应美英远东政策 ‎ D.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 ‎ ‎4.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 ( )‎ 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 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5.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6. “(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 B.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 C.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 D.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8.在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中规定:党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有党组织),排设党小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1927年12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上述规定旨在( )‎ A.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 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 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 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 ‎9.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1937年经埃德加·斯诺编纂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在世上引起了强烈震动。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 B.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 C.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D.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0.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 (  )‎ 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 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 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 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 ‎11.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原则起源于古代兵书中的避实击虚,但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避实击虚的范畴,还包含了保存有生力量、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这一战略”是指( )‎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2.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课堂练习答案 ‎1.【答案】B ‎ 【解析】据所学1927~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江西瑞金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结合“1930年……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和“江西的南昌、赣州”的信息可知,材料现象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践的结果,故B项正确。 ‎ ‎2.【答案】A ‎ 【解析】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创建军队的开始,因而党的领导是这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显著特征,故A项正确; 毛泽东掌握中共军队领导权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故B项错误;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而中共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是在1937年,故C项错误;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口号,此时中共人民军队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 ‎3.【答案】B ‎ 【解析】此阶段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A项错误;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与苏联友好往来是为“剿共”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 英美主张与苏联对峙,故C项错误; ‎ 国民政府主张抗日,故D项错误。 ‎ ‎4.【答案】C ‎ 【解析】从这些口号中我们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故A项错误; ‎ 材料中提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可以判断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史实,故B项错误; 材料中中共的口号有利于团结一部分力量,从而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全面抗战时期,故D项错误。 ‎ ‎5.【答案】C ‎ 【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 ‎6.【答案】D ‎ 【解析】依据题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7.【答案】A ‎ 【解析】由材料中的变化可知最初称“苏维埃”有照搬俄国经验的特点,后来去掉“苏维埃”一词,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A项正确。 ‎ ‎8.【答案】 A ‎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党支部建在连上……排设党小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可知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A项正确;强调的是党指挥枪即军队由谁指挥的问题,而没有明确军队的政治任务,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发展党员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军队的军事纪律问题,只是指挥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 ‎ ‎9.【答案】B ‎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反映出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故C项错误;《红星照耀中国》出版于红军长征完成后,材料没有体现出红军长征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答案】D ‎ 【解析】从材料“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可知文章把救灾与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土地革命任务相结合,故D项正确。 ‎ ‎11.【答案】C ‎ 【解析】‎ 根据材料“避实击虚”“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可知这体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避开敌人势力强大的城市去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以农村夺取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故C项正确。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形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建国之后的任务。ABD三项与题干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12.【答案】(1)观点: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城市中心论;依据:毛: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李: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 ‎ 【解析】‎ ‎(1)依据材料“…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可归纳得出毛泽东的观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的观点是城市中心论。依据材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结合所学从汲取起义失败教训、中国的现实国情、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分析支撑毛泽东观点的依据。结合所学从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等方面分析支撑李立三观点的依据。‎ ‎(2)依据材料“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采取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实践和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信息及上述问题的作答可知,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是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 ‎(2)‎ ‎1.右图是一张中华苏维埃银行发行的股票原件图案。据此可知,当时苏维埃政府( )‎ A.积极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命斗争 ‎ B.重视利用现代化的融资手段进行经济建设 ‎ C.以发行股票为手段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 D.借助发行股票有效地巩固了红色政权 ‎ ‎2.据史料记载,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万载县军屯乡1931年的粮食生产比上一年增长16.2%-33.2%;同一时期,在赣东北地区农业逐年增长15%-20%,群众不仅不饿肚子,还自给有余,进行外销。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根据地将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3.历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乡村政权……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湘赣边界方言)政府’”。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B. 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 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D. 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4.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行过三次公债。1932年6月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同年12月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1933年7月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据此可知,这些公债的发行( )‎ 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C.抵制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5.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 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6.1931年的一份中共党内出版物论述: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以期达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上述主张( )‎ A.推动了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未能正确认识当时中国的国情 D.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右倾错误方针 ‎7.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红军长征的胜利 ‎8.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批评了教条主义错误,肯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在中共历史上首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这次会议( )‎ A.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右倾主义错误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提出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D.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9.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 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10. 20世纪20年代末,中共早期领导人面对“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将“农民军'改造为无产阶级军队的主张,并通过组织和思想改造的方式推进。这一举措( )‎ A.有利于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奠定了国民革命运动的群众基础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强调了中共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 ‎11.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 )‎ 年份 ‎ 文件 ‎ 年份 ‎ 文件 ‎ ‎1928 ‎ ‎《井冈山土地法》 ‎ ‎1942 ‎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 ‎1929 ‎ ‎《兴国县土地法》 ‎ ‎1946 ‎ ‎《哈尔滨市施政纲领》 ‎ ‎1931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 ‎1947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39 ‎ ‎《惩治汉奸条例》 ‎ ‎1948 ‎ ‎《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 A.表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 B.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可以印证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 ‎ D.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 年份 ‎ 党员人数 ‎ 年份 ‎ 党员人数 ‎ ‎1921年7月(一大) ‎ ‎53 ‎ ‎1934年 ‎ ‎30万 ‎ ‎1922年7月(二大) ‎ ‎195 ‎ ‎1937年初 ‎ ‎4万 ‎ ‎1923年6月(三大) ‎ ‎432 ‎ ‎1940年 ‎ ‎80万 ‎ ‎1925年1月(四大) ‎ ‎994 ‎ ‎1945年4月(七大) ‎ ‎121万 ‎ ‎1927年4月(五大) ‎ ‎5.7万 ‎ ‎1947年12月 ‎ ‎270万 ‎ ‎1927年4月后 ‎ ‎1万 ‎ ‎1949年10月 ‎ ‎448万 ‎ ‎1928年6月(六大) ‎ ‎4万 ‎ ‎  ‎ ‎  ‎ ‎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 ‎13.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1934年10月23日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 香港: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二十二日专电)‎ 南京: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长河残匪,我军挺进后,知难立足,内部已感恐慌,不难直捣巢穴。(二十二日专电)‎ 请回答:‎ ‎(1)上述新闻内容与我党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2)此文代表何方立场?判断依据是什么?‎ ‎(3)此文在研究该历史事件中属于哪种史料,说明判断理由。客观分析这类史料的研究价值。‎ 答案 ‎1.【答案】B ‎ 【解析】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政权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苏维埃银行发行股票,可知中华苏维埃政权重视利用现代化的融资手段进行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中华苏维埃政权以土地革命形式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而不是发行股票,故C项错误;中华苏维埃政权代表工农阶级利益,而材料中股票并不是针对工农而发行,因而不能通过发行股票的方法巩固红色政权,故D项错误。 ‎ ‎2.【答案】A ‎ 【解析】材料反映了1931年革命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实现自给,并还进行外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故A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不会是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B;“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果”,不是“因”,故C错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一直处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之下,国民党多次组织“围剿”。在这样严酷的军事对抗中,根据地政府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军事斗争应是工作重心,故D错误。‎ ‎3.【答案】A ‎ ‎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苏维埃运动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这是中共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农民阶级的理解是共产党和我(农民)的政府,符合工农武装割据的性质,故选择A。苏维埃运动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了中国的国情,排除C;从材料“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湘赣边界方言)政府”即可看出,排除B;从中国革命政权的名称“苏维埃”即可看出,排除D。 ‎ ‎4.【答案】A ‎ 【解析】从公债发行的时间看,都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当时受到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根据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公债发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苏区主要财政来源于税收,发行公债只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B项错误。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1935年,苏区政府发行公债与之无关,C项错误。公债是苏区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而采取的借偾,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特点,D项错误。‎ ‎5.【答案】D ‎ 【解析】题意中没有强调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的内容,故排除A项;虽然有人“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但并不能说明是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阻挠,故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根据“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故选D项。‎ ‎6.【答案】C ‎ 【解析】根据材料“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 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仍然主张城市中心论,还没有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说明这时期还未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才推动了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壮大,故A选项错误;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是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导致红军损失惨重,故B选项错误;这时期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是属于“左”倾错误,不是“右”倾错误,故D选项错误。‎ ‎7.【答案】C ‎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而在一时期体现“中国化命运”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把革命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中国化”。故选C。1924年和1937年出现国共两次合作,均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行下建立的政权形式,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一个成功例子,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D排除。‎ ‎8.【答案】B ‎ 【解析】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共历史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答案为B。遵义会议是纠正了左倾错误,故A错误。中共八大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C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D错误。‎ ‎9.【答案】B ‎ 【解析】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导致共产党员绝对值锐减,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工人比例下降而农民比例陡增,与毛泽东等深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相关,故B项正确; ‎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是解放战争时期与1950~1952年,故C项错误;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 ‎10.【答案】A ‎ 【解析】材料“‘农民军’改造为无产阶级军队的主张,并通过组织和思想改造的方式推进”反映了建立从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军队的主张,这有利于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A正确;材料是20年代末期,而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已经失败了,故B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建立的,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无产阶级对军队的掌控,而不是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故D排除。‎ ‎11.【答案】C ‎ 【解析】材料中,从1928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法律由以“土地法”为主到制定城市管理和政府管理法律,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故选C项;材料中“《惩治汉奸条例》”和“《哈尔滨市施政纲领》”说明农民问题并不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排除A项;凸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B项;法律文件是社会矛盾的体现,不能主导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排除D项。 ‎ ‎12. 【解析】对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人数减少的原因探究等,结合史实论证即可,注意史论结合。 ‎ ‎ 【答案】 主题方向: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年和1937~1940年等)。 ‎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 ‎⑤其他合理的论题 ‎ 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 论证: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剿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 ‎13.【答案】(1)长征。‎ 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则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结果: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2)国民党官方立场;把红军称为匪军,我军是指国民党军队等。‎ ‎(3)原始材料;(或者:直接史料、一手史料)‎ 理由:新闻发表日期与历史事件相一致,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的范畴。‎ 学术价值:与间接史料相比,较为可信;但研究者必须甄别原始史料中的不同立场、是否为孤证等(学生辩证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红军长征史料的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对史料的处理能力。‎ ‎(1)从材料中的“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可以看出,这一新闻内容与长征有关。联系所学可知,长征发生的原因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则失败。该事件的结果是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2)从电文中将红军称为“赣匪”等信息可以看出,代表国民党官方立场。‎ ‎(3)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4年10月23日”,并联系所学可知,此文在研究该历史事件中属于原始材料,理由在于新闻发表日期与历史事件相一致,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的范畴。对这类史料研究价值的客观分析,应当联系所学从原始史料的特点和局限性来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